15点17分,启程巴黎
The 15:17 to Paris,15:17 巴黎列车(台),15时17分,启程巴黎,15:17开往巴黎,15点17分到巴黎,列车危情,巴黎列车剿恐记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斯宾塞·斯通,安东尼·萨德勒,亚历克·斯卡拉托斯,朱迪·格雷尔,珍娜·费舍,贾里尔·怀特,托马斯·列农,托尼·海尔,P·J·伯恩,布莱斯·吉扎尔,斯蒂芬·考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德语,荷兰语年份:2018
简介:影片源自真实事件,讲述2015年8月一列从阿姆斯特丹开往巴黎的高速列车上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三位美国士兵挺身而出将歹徒制服的故事,电影将根据三位当事人的回忆录改编。详细 >
非常白开水的剧情,也许是想表现他们的平凡然而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
从三位主人公的少年教育,一点点build up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spirit. 其中不乏自我的调侃,但最终是字里行间透出对建立在清教徒精神之上的无畏的美国精神的骄傲。整个故事在这条主线之下形散而神不散,可是形散看起来也是挺致命的。
火车恐袭一段二十分钟的戏真拍挺好,但剩下的时间都是些啥啊,老牛仔拍千禧生代儿童情谊段落感觉真为难他,欧洲性旅游段落更是尴尬过头,三个电影原型演技比想象中好点,但这么折腾反倒有点自恋毁形象?
直男癌到什么程度才能拍出这种美国英雄诞生史的电影。越是想表现普通人到英雄的反差,越是显得刻意,虚伪。伊斯特伍德是真的老的不需要再拍了……
看到几位好友评分很低,且都不敢相信是东木爷爷拍的,还质疑中段大篇幅欧洲游记的作用。我都挺理解,我看到中段也搞不清楚状况了,不过看到最后几个镜头,觉得特别奇怪,后来一查,这部真人的真事改编的电影,竟然就请了真事的真人来演!我突然明白点儿了,实际上很多高级的导演都懂得运用电影本身的时间,某个镜头或者段落,少1秒钟有少1秒钟的目的,多一小时就有多一小时的作用。很多高级导演也都懂得,用无聊表达无聊、用激烈表达激烈、用同样的形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而不是用无差别的普通形式来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容。所以,这部电影其实就用这种像家庭录像、像vlog一样的形式和足够的时间来表现相应的内容,非常真实。而这几个真实的美国年轻人,突然碰到事情,他们在几秒钟之内的反应也就显得非常真实了。观感确实一般,但这部电影创造力想象力很强
片子不难看,但拍的太割裂,大段的童年记忆、欧洲游记,不仅带来节奏的冗长,时间线的混乱,并且对于角色的塑造并没有任何帮助,大约十几分钟的高潮戏份也撑不起这个片子
贵在真实,重在平凡~
7分吧,有点cliché,但是为了老爷子,得加一两分
居然是真人演出,有意思了
迷一样的断裂,东木的结构很好,回溯法其实可以做得更有引力,但可惜前三分之二节奏全部失控了。一星给三位亲自上阵的英雄。
这就是所谓的“剧情纪录片”吧,选用原型人物本色出演,这本身已经是东木最大的勇气,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次玩的并不漂亮。开头大段篇幅铺垫了三位主人公成长历程与欧洲游记(意义不大),却在最最重要的惊险救援行动也就几分钟之内草草了事,还用点交叉剪辑玩点结构?最大的感受是:“明星与素人真是有着很大区别”。
难得有一部100分钟以内的片子,故事简单到如此体量都废笔无数,事件平铺直叙地请真人纪录片式还原,可是东木还是把这个故事拍了,这大概是老爷子电影永恒的主题吧——请大家记住那些勇敢的、善良的普通人。Ps:或许没人帮我们用影像记录,那就请我们自己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我蛮幸运的,出差在酒店里,半夜里醒来就在列车上,乘务员发饮料,恐怖分子上车在洗手间洗脸,然后就开打了。居然是本人出演,这种宣扬向善的片子多好啊。肌肉男坐在站台上那段内心独白多有价值啊。
平凡人的壮举,很好很克制。3.5
并不难看。故事主题是凡人如何成为英雄,从创作语汇就是如何在日常性中提取电影性;但片子很快就在成为英雄(走向电影性)和日常真实性呈现这两大诉求中分裂,最后,仅剩下缺乏电影性的旅游素材,和略显业余的英雄时刻。片尾愚蠢的纪录片和电影拼贴显示了这种导演思路上混乱。
颠三倒四
真的就一般,前面太赘述了
童年、旅行和营救这三部分是完全不同的情绪和风格,任意两部分可组成说得过去的故事。童年+营救,英雄梦出自少年时。旅行+营救,平凡人的勇武时刻。合在一起不知所云。旅游的光线过曝,有的镜头摇晃厉害,模糊的颁奖画面和清晰的现场反应不搭调,如果是风格化处理得做到位才好。三颗星给原型表演。
纪录下平凡人的非凡时刻,真实、平实的敘事,智慧老人Clint Eastwood果然从不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