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片多揭露法西斯之丑陋、反思侵略战争之罪恶,然而此片从战败国的百姓入手,写战争对一个纯情少女的心灵的戕害,视角颇为独特。
少女洛荷的父母亡命出逃,留下五个孩子。
作为长姊的洛荷,无奈之下,只能挈幼将雏,踏上漫漫的逃难之路。
战争是一所学校,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成熟。
逃难之路,于是也成为少女的成长之路,而电影人物一路所经历的饥饿劳顿、累累屈辱、血腥杀戮、亲人死亡乃至男女情愫,也都化作了少女成长的催熟剂。
剧末的数个镜头最为动人:洛荷起床穿衣,镜头摇过少女的秀腿,只见青斑累累、伤痕道道——这是以肉体的伤痕象征少女心灵的创伤(这画面和电影开始少女沐浴一幕相互对照);女佣教姊妹习舞,洛荷无意于此,抑郁难解,独自走向屋外——这表明经历过惨烈的苦难,少女从此将与欢乐无缘;弟弟在餐桌上抢食而遭到外婆的斥责,洛荷不顾长辈阻止亦抓起食物大口嚼食——这举动是多日屈辱、痛苦、压抑、悲伤的宣泄。
数个画面均无对白,然无声场面所蕴含的意义振聋发聩。
最撼动人心的是洛荷用脚毁坏瓷器小鹿的场面,磁片洒落一地,那个一路携带的心爱的小卧鹿最终也被踩成碎片。
这是向纯真少女时代的诀别的仪式,也是人生不堪承受的悲剧的写照。
这是只有用电影镜头才能诉说的意义。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青春少女是真善美的象征。
《少女洛荷》展示了这个“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撕碎的过程,唱出了一曲人生的悲剧之歌。
其实,每一个人从少年走向成熟,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遭遇某些困境,丢失生命中一些最为珍贵的东西。
《少女洛荷》只是借助二战题材,用更为集中、精粹、强烈的浓墨重彩,刻画出一个人成长的必然之路、悲剧之路。
小清新电影之典范,天蓝的眼眸,花布碎格长裙,沉默无语的呐喊,淡如二泡的情愫,和戛然而止令人意味深长的结局……开篇我以为还是一部反战,讨论种族问题的电影,看到一半,这怕是要走邻家有女初长成的路子,看到结局,发现其实两者还是有机结合了又一个片段我记得,洛荷走到托马斯跟前,用手捏着他的手,置于自己裙底,托马斯自然诧异进而大胆探索,但是用头抵住洛荷大腿的时候,却被弹了出来刚开始想想,没明白,大致所有小清新电影总有令人虐心的费解。
再想想,谁说小清新不能和种族问题糅合到一起洛荷不论出于看到男女交媾后的荷尔蒙冲动,还是想以小搏大借此稳住托马斯留在身边,都多少放下了对于元首种族论的坚信,至少finger job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更进一步的接触,受到了原有思维束缚,本能的反弹。
可以说是少女成长观念颠覆的一次不完全尝试那么结局的不雅之举,自然交相呼应,成了完成自我更新,自我救赎的最有利一击。
一开始我以为是落魄纳粹军官女儿和集中营获释出狱的少年的爱情故事。
可是不是。
女孩Lore让我一度讨厌。
她的:Ich weiss wer du bist. 和 Du bist Jude.一方面嫌弃他Jude的身份,一方面依靠他帮他们找食物。
真的让我对她没有好感。
可是她又是坚强的大姐,带着弟弟妹妹去投奔外婆,从黑森林到汉堡。
应该很远吧。
我想。
她又好坚强。
男孩Thomas的眼神,一直望着Lore,一开始让我对他的角色疑惑。
是荷尔蒙无处发泄的浪荡流浪者还是又一个苦难者,被迫流浪在路上?
到电影结束也不知他真实身份。
我却对他很有好感。
我想也许是一开始看上Lore了,于是,也凭着善良的本性帮助她和他的弟弟妹妹们。
他和美国大兵说: Ich bin ihr Bruder 时,我对他充满好感。
他一直克制自己对Lore的爱欲,在lore找外婆的路上,充当了所有人的大哥哥,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导致,最后lore求他别走。
原本我以为导演想要让他们在一起,这样,让纳粹的后代在爱上犹太青年的过程中发现父辈犯下的滔天大罪,对父辈的错进行忏悔,同时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
可是导演没有给我这个机会。
最后thomas离开了。
也许他以为她们偷走了他的通行证。
总之离开了。
可是是双胞胎的另一个弟弟偷走的,他不想让他离开他们。
可是,原来thomas 不是犹太人,通行证也不是他的,而是另一个死去的犹太人的,可是犹太人留下了许多照片在钱夹子里头,都是幸福的照片。
当他们到达Omi家,我以为也许终于找到幸福了。
一切却在双胞胎弟弟火急火燎的抢面包吃被外婆训斥他的粗鲁无礼戛然而止。
Lore报复似的也撕咬面包。
外婆,你知道他们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吗?
饥荒随时陪伴着他们,战争,父辈们引发的战争,让这些富家子女在路上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疾苦,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又怎么算的清楚呢?
又怎能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你应该等摆盘都做好了再吃能够概括的呢?
他们能等吗?否则早就饿死了不是吗?
也许Lore终于承认了父母的罪行,她把所有象征美好的小鹿瓷像摔碎了,坐在树上,看thomas留下的,犹太人幸福的照片。
他也是有家庭,有孩子,想要获得幸福的普通德国人,不是吗?
也许Lore也顺便想起了Thomas. 可是她真的知道thomas 是谁吗?
我真的看哭了。
Guenther死的时候,外婆训斥另一个双胞胎的时候,thomas想走听到peter哭声又留下的时候,Thomas在火车上最后望着Lore的时候,他离开的背影,这一切都让我难过的留下泪来。
战争让人颠沛流离,不管你曾经如何,也同时把最后的善良留给了少女洛荷。
破败的碗里,几只鱼儿在吃力的蠕动,镜头忽然拉高,一位衣衫褴褛的少女在注视着它们,鱼儿们所在的世界正在“相濡以沫”,而人类的世界则饱受战争疾苦,异类的世界你无权插手,先在自己的世界生存下去。
这是一部改编自纳粹伤痕文学的电影,所谓以“加害者”的视角反思战争,影片以清新沉郁的手法,描摹了一个充满伤痛的故事,对纳粹思想坚定不移的少女洛荷,抱着天真无邪的心态入世,渴望一观她的元首所描绘的世界美好,不料却被满目疮痍的残酷现实击的粉碎,在父母都被关押之后,洛荷带着弟弟妹妹们踏上了从巴伐利亚前往汉堡外婆家的旅程。
处于战争之下的旅途注定是不安和躁动的,导演却运用诗一般的画面,沉静如水的叙述方式来烘托这种不安,黑森林晨暮间的烟雾缭绕和不时响起的防空警报也处处体现着躁动,一行人的路程中,甚至不惜直接将镜头对准尸体已经腐烂的伤口,刺激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在控诉战争将人命视为草芥的事实。
当洛荷从少不经事的少女逐渐蜕变,观者也如同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德国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态度值得赞扬,片中被虱子“撕咬”的伤口和掉色的黑色油彩都象征着纳粹施加给无辜人民的罪恶,难以清洗,在贫苦饥饿和生命面前,一切规矩教条,还有所谓父权和信仰都不值一提,洛荷虽亲手埋葬了过去,但仍保留着所谓的“种族优越感”,直到那个犹太小伙的真相被揭开,洛荷那仅存的精神寄托彻底崩塌,她终于明白元首和纳粹是不会为她带来食物的,要活命必须像畜牲一样苟延残喘,所以当她带着弟弟妹妹千辛万苦赶到外婆家,发现这里不过是又一个表面维持和谐,虚伪做作的纳粹之家后,她一脚剁碎了之前一直精心呵护的糖瓷小鹿,与那个“尊严世界”彻底诀别。
所谓成长,鲜血和眼泪而已。
似乎自《生命之树》开始,马力克式的影像风格就开始大规模侵入各式电影之中。
但是,与其他一些作品的邯郸学步及滥用无度比起来,本片对这一影像风格的利用倒是恰到好处。
与一般二战反思题材不同,本片以纳粹青年营一个根正苗红的优秀少女学员为切入点,试图以从内向外的觉醒强化反思作用,而这种内部的觉醒,以公路片的风格,与成长的阵痛相融合,三者达到统一,立意较为新颖。
为此,本片不仅笔墨着重于心理描写,而且多用象征手法和气氛烘托为少女的成长注脚,其多处侧面描述简洁而干练,既处理得流畅而清晰,又让人回味无穷,此为用法得道之处。
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似传统的“体制内逃脱”尝试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这种“体制”本身已经处于崩裂的阶段,自此有了大环境的前提,因此这种转变历程有了其合理性。
最终,这整个过程被处理得循序渐进又辅以对比,也无多余的支线干扰,成就了全片的完整和统一,因此可以说是一部用心之作。
很惨。
导演很会利用镜头来讲故事,这很有意思。
(这就是文艺片的魅力吧,我比较喜欢这些很隐晦的东西)还有结尾处有呼应开头。
比如当他们来到祖母家后洗澡,那个男孩把头埋进水里,在开头处他有问到把头埋进水里会淹死吗。
这次逃难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还有那只陶瓷鹿,刚到祖母家洛儿很高兴地把它摆在陶瓷鹿堆里,她肯定是很庆幸自己活下来了,有种找到归宿的感觉。
当后来她感觉好像一切都变了,当她妹妹拉她一切跳舞的时候,她又说自己做不到,后来又被陶瓷鹿毁了,她可能已经死在这次逃难中了吧,她也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存下来。
到后来他拿着托马斯的证件,才发现自己的信仰是完全错误的,在一开始洛儿发现弟弟偷东西,说德国孩子不该偷东西,她那时候还是觉得自己的种族(希特勒种族,没有这个种族,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是很高尚,国家的战争是很伟大的,到最后她把牛奶打翻,喝桌子上的牛奶(是一个呼应),有种装什么装,我们就是这么肮脏的感觉。
但是,还是有缺点。
女主人设有点崩啊。
只能说我有点摸不清她的脑回路吧。
总是要害死托马斯的感觉,代入一下托马斯,我真的要一巴掌扇死女主,真的良心被狗吃…总是帮女主,女主反而不领情,到最后还得被女主弟害得下火车,证件被拿了,估计活不了多久吧。
还有我不明白为什么洛儿发现托马斯来了,马上脱衣服和那个老男人那个,看见托马斯捡起地上的石头她也没反应,到最后老男人被砸死了,她才怪托马斯,我要是托马斯,我石头应该砸你头上!
但是除去这个,男女主的张力还是满满的。
一直找美国爱情片来消遣一下,发现都一般啊,好无趣,没想到在这部不是爱情片的片子还能get到男女主,满足了我的需求,就给五星吧。
以纳粹家庭作为表现题材的片子,相比之下并不常见,而此片非常精彩。
元首在片中几次出现,或烧残的相片、或室内的画像,预示着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说明元首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力;比较直接的一次是妈妈癫狂失态、醉酒受伤,剧情突如其来,最后是喃喃自语:元首死了。
主角的家庭,毫无疑问是沐浴在元首辉光中,那是他们的尊严、自信、服食、礼仪乃至教养的基础。
在仓皇逃离的前夕,银质餐具和一只瓷制小鹿特写,包含巨大信息量。
逃亡中遇到的老奶奶、以及最后出现的外婆,是两位纳粹的坚定信仰者。
她们沉迷在伟大领袖制造的幻觉中,即使纳粹败亡也不肯放弃执念。
有一瞬间,我觉得这是导演向那部久负盛名的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致敬,没有个体的狂热参与,哪有纳粹?
何来文革?
影片调子阴郁,预示一段流亡的艰辛。
特写镜头的使用相当有特色,自然流转而调度合理,有极强的表现力、省却言语。
这种手法并不常见,特写在情绪的传递上尤其见效;当然,洛荷的饰演者表演内敛、含蓄,这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纳粹战败的场景没有直接呈现,仅仅是通过逃亡路上破败的建筑、衣衫褴褛的人群来提醒。
影片对照片的使用也很有特点,父亲的相片、集中营惨状、托马斯的照片,黑白照片在要紧处以特写镜头呈现,不仅在剧情上颇有功用,对影片视觉元素的丰富也起到效果。
即使是逃亡路上,即使要表现破败与仓皇、饥饿与死亡,影片摄影依然顽强地、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展示美好的视觉,这是电影的特性吧?
否则,视觉艺术怎么体现?
托马斯是影片中很关键的角色,也是逃亡路上之谜,在保护、力量、依赖中又充满神秘,片中屡次提到婴儿,似乎那是托马斯尾随、保护洛荷姐弟又借以自保的原因?
托马斯的行为充满矛盾、疑团,如同真实生活中的团团迷雾。
最后影片也没有交代他的真实身份,突如其来又无声离去。
最后一段,洛荷在外婆家吃饭,餐桌上的怪异举动串联起全片,对洛荷而言,貌似失去教养的举动,却是她的开始,全新的开始。
很长时间没有写过东西了,直至看了这部电影。
很难脱离这种类型荧幕所表达的情绪。
显然生活是压抑的,理想在没实现前均是空想。
洛荷在遇到男主角之前一直是骄傲的,矜持的。
身为官家大小姐,本身都不需要思考这些多。
在纳粹倒台,母亲和父亲接边出走后。
她始终都维持着她的骄傲与“气度”。
到邻居家买东西或逃亡时用手饰换食物时。
欣赏她表现出的倨傲。
纵是无人欣赏又怎样,活到一把年纪已经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是我,我也会像她妹妹一样觉得给两件首饰太多了吧,我们终日活在斤斤计较的生活中,而磨损了本来应该有的朝气与大气。
、对男主角开始是抗拒,怀疑,试探再是依赖与接受。
抗拒时会在知道他尾随时而匆忙躲避离开,怀疑他对她心存欲念而用身体来付支行动,试探时,在需过河时无奈用身体与船夫交易。
我知道他一定会尾随其后,她也知道。
她是坚持的,独立的,更是固执,骄傲的。
他的感情在与她相处中而根深蒂固,如果说在废弃屋中怀有的是欲望的话,现在却是情不知以而一往情深。
依赖是会在他走时首次哭泣并拥抱请他留下来,而借口是当她弟弟的哥哥。
我不知道她知道弟弟拿了他的通行证而让他不能一起到达终点时会不会觉得遗憾。
她不了解他,他不了解她。
我无法用严谨而深刻的历史知识来解剖这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影片。
尽管我知道他所表达的是什么。
爱情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影片的结尾能引起我们的遐想的话。
我愿意相信,会有一辆火车送他归来。
我们会在别处再见。
凯特·绍特兰 Cate Shortland的两部影片就基本让我成为其喜好者。
影片将特殊背景下可能的人格、人性冲突放到了最低,带来的矛盾反而是更强烈的。
如果前作《堕落飘零燕》还倾向于女性敏感触觉对纯粹情感的表现,《少女洛荷》则将这种触觉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深远的背景下,表达触觉的方式也非一般化的剧情和表演,更多的在于画面与声效,在没有放弃平衡传统叙事之外仍旧带着极强的个性化诉求,是非常难得的。
此外,不到20岁的莎斯齐娅·罗森达尔 Saskia Rosendahl在银幕上展现了超群的表演天赋,而且还带着点尼娜·霍斯 Nina Hoss年轻的感觉,一种当代德国银幕女神的神髓。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稍嫌刻意(尤其是末尾砸玩具情节),但是整个故事说得惊心动魄又富有格调。
风格化的摄影和配乐,使得影片有了惊悚片的气质。
女主演Saskia Rosendahl有Michelle Williams的感觉:坚毅的眼神,沉静的力量。
男主角有Ewan McGregor的感觉,外加一点点Tobey Maguire的长相。
Baby小Peter真是最佳配角啊,哭的时机恰到好处,哭相犹见犹怜。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一部Gripping的电影了,能把沉重的题材表现得那么举重若轻,相当有水平。
8.5 out of 10
个人的成长和帝国的毁灭,以小人物的视角洞悉世界的历史变迁。剧本扎实不刻意不做作,平缓的叙事冷静的情感烘托出其实非常炽热浓烈的少女身心成长之旅。轻微的晃动和频繁的特写和空镜为故事的艺术价值大大加分。而对人物的塑造更是在不动声色间展现得一览无余。#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通篇都是晃来晃去的大特写镜头,不打一星不足以表达出我对这种拍摄手法的反感
3.5。帝国毁灭少女版。
这么多说摄影怎么怎么样的,有几个懂?不要人云亦云可以不?
女性导演
战争大环境下,一个无趣的公路电影。
4.1 结尾是神来之笔 洛荷从少女装束梳成与omi一样的发式 穿上黑色连衣裙 解密托马斯与父母的隐约时空照应 踏碎小鹿 也正式预示着旅途结束 心灵成熟的同时全片隐含的创口被正式撕开 而饭桌上粗鲁的举动除去对纳粹洗脑的逆反 对逃亡旅途的二度重现外 亦暗含了开场时父亲的粗蛮 母亲的随便以及弟弟偷牛奶时的饥渴 从而对孩子们的法西斯洗脑究竟从何而来这个论题再次提出疑问 其中类似的场景还有湖中洗澡/抢孩子 洛荷的裙子和摸腿的动作 洛荷摸到不同东西时的心理表意 而除去青少年的战争创伤外 少女洛荷所展露的亦是德国女性身上的坚韧 沉默和母性
三星半,摄影风格很对我口味,唯美的乡村风景与压抑的逃亡之路相结合,但整体表达的太过文艺范,没体现出很深刻的思考。
一位非常喜歡使用特寫,且使用得非常出彩的女導演;分鏡犀利,攝影一流;沒有任何戰場描繪,卻已將戰爭之殘酷不堪表現得入木三分,同時也試圖對「謊言」這一概念進行深刻思考;女主角首次出演電影長片,表現驚豔且收放自如,也許可成大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澳洲代表(德語)
倒挂在树枝上的少年与河边沐浴的少女的凝视。蚂蚁在尸体上的蠕动与尸体周围的蚊虫,让人仿佛已然嗅到腐烂的味道。情绪很对,细腻的摄影和充斥这部影片的忧郁气质的色调把森林河流和废墟描绘的美到极点。流淌着的情欲也十分动人,对我的小说也极有帮助。(滚!)除去美感,则嫌空洞,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真正的残酷,都在禁片里。而且极其不理解,少女发情了那段?
二战德国投降,希特勒垮台,而作为军官的父母被惩处,姐姐洛儿带着弟弟妹妹们展开生与死的长征,原本优越的生活变成了连尊严也必须抛弃的逃亡. 在这样的战争年代, 活下去是最大的奢望
所以男主角是一个拿了别人证件的犹太人?帮助Lore是因为被她吸引或者因为Peter?还是不明白… 德国的孩子们真的好漂亮,我喜欢他们纯净而坚忍的眼神。
另类的视角看二战尾声。青春年华的她,人生观被改变,家庭的负担如此突然。少女纯真的褪去好残酷。朦胧中察觉这个世界的真相,比继续生存更加困难。不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震撼,但通过描绘少女细节的镜头反映成长,同样引人深思。
坚强的少女。。。
难看
镜头感十足 但是无声胜有声的处理太多了
镜头很有感觉,,就是对这种沉闷的片子无感!!ps: 男主很帅。。。!
我的心都碎了。
純 真 早 已 枯 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