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看过柳云龙的《暗算》,孙红雷的《潜伏》,对这类谍战片已经不太感兴趣,毕竟这两年这样的片子太多太滥了,可是那天无意中在电视里看了五分钟,也就是李侠和那个日本共产党接上头的那一段,也是那个情节设计的十分出彩,不然可能也吸引不了我。
这几天都看到很晚,其实不太喜欢李侠那个露个大额头的造型,后来再仔细一想,哦,是有点模仿孙道临老师的形象设计的吧。
这个剧的特点是很平实,没有太多的花架子,完全靠着李细心与缜密的判断,还有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身上所特有的一种气质,真正的为了理想的那种,我也说不清楚的,可能是因为这个是现代人所缺失的,很吸引人,虽然我做不到,但能够让人激情澎湃,心潮起伏。
昨天在电视上看了最后一集,最后赵子歧抱着李侠那一段,我都哭出来了,最后他就那样牺牲了。
其实牺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真正像他们这样的间谍,在最后一次次运动中,所遭受的,比在敌人身边所遭受的,要痛苦上百上千倍。
只是,导演是不是把这些人在生活中太美化了,像余则成、李侠之流,生活中简直是百分百好男人啊,女人们再怎么无理取闹,都能以柔克刚,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这个是不是夸张了一点啊。
第4集的剧情是,李侠假装商人发报,得到的回复是4句诗:“一行白鹭上青天,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情可待成追忆,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句最后一个字的笔画数分别为4笔,7笔,4笔,10笔,为防止被人猜到,最后的10要减1,得到9,所以银行保险箱密码是4749,然后何兰芬要打电话告诉银行的人,把保险箱密码设置为4749,日本人验证保险箱密码确实是4749后,就会解除对李侠的怀疑。
其实完全可以在前一天,随意设置好一个保险箱密码,例如设置为5367,拿到诗后对日本人说,第一行诗最后一个字('天')的笔画数(4笔)加1就是密码的第一个数字(5),第二行最后一个字的笔画数(7笔)减4就是密码的第二个数字(3),第三个笔画数(4笔)加2就是密码的第三个数字(6),第四个笔画数(10笔)减3就是密码的第4个数字(7)。
也就是说,提前随意设置一个密码5,3,6,7,得到回复的诗之后,数出每行最后一个字的笔画数为4,7,4,10,然后临时虚构一套解密规则:加1,加4,减2,减3,就能得到提前设置的密码5,3,6,7,日本人会拿着5,3,6,7去银行开保险箱,肯定能打开,完全不需要何兰芬打电话给银行。
再举个例子,如果提前随意设置的密码为3,9,7,1,那么告诉日本人,本公司解密的规则就是减1,加2,加3,减9,(笔画数4,7,4,10,各个数字减1,加2,加3,减9之后,得到密码3,9,7,1)关键在于解密的规则是可以随便编的,无论保险箱密码是什么,无论得到的诗是什么,都可以通过虚构规则,将诗和密码联系起来,从而骗过日本人。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关于我们的理想、爱情与英雄主义终于有时间坐在博学楼里了,这篇东西想了很久了,几次提笔,几次放下,今天下决心要把它写出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是在《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最常听见的话。
于我们今天,要是能理解得透彻仍很有裨益。
读这些像李侠、余则成之类的故事的时候,总是惊讶于前辈们的牺牲精神,而我们所受的教育又与我们的生活相差遥远。
总是不能理解他们隐姓埋名、披风冒雨、慷慨赴死的动力是什么?
看了几遍《电波》以后,似有所悟,所谓“革命的英雄主义”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一个个普通人,基于自己理想而油然而生的事业心。
关于理想,在这个新世纪的新时代里,已经大部分物化为银行户头上的数字和房子、车子的数量。
而做着国民党高官的李侠、余则成们,他们的理想却更为升华。
这种大忠似奸的生活,非大智大勇者所不能过的。
但当我们今天评价他们的时候,他们的人生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实现了个人的理想。
用自己的理想去充实着那些阴暗孤独的岁月。
而今天,很多人以为伴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理想已离我们远去了。
但是当我看到深夜里办公室埋头苦读的同事、酷暑中知行楼里济济的学子们,就能知道,在每一个忠诚于自己工作的,在勤奋、上进的普通人身上,都能看到理想的影子。
今天的生活已不再要求我们去流血牺牲,但物质的富足、暧昧的诱惑,扼杀的不再是我们的生命,而是每个人的真诚,更是每个人那些纯真的理想。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在前进,因为我们仍然有我们民族的脊梁。
有太多执着于理想的人在默默的生活和工作着,他们享受着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乐趣。
也许这些理想很简单,但只要是在奋斗,那么他就是英雄。
以前常不理解,所谓“革命的爱情最美丽”的说法。
甚至常嗤为洗脑的工具而已。
看今天的年轻人的爱恨情仇无不是在物质与金钱的波涛中沉浮。
读着李侠与何兰芬的故事,颇感平凡中见美丽,患难中见真情。
在那样的年月里,吃的不过是咸菜、稀饭,穿着简单质朴。
两个人由陌生到熟悉,共同的执行任务,同样的面对生死,患难中彼此关怀,成功时相互鼓励。
在李侠离沪,何兰芬相送的那段中,那种朦胧中的柔美与含蓄的优雅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两人经历生死完成任务时,何兰芬抱着李侠送她的第一束鲜花,深情的回望老李,略带娇羞而又甜蜜的一句“老李,谢谢侬!
”直说的我辈无尽唏嘘。
物质的匮乏正彰显出他们情感生活的充实和富足。
而今天近乎奢华的生活,却正相称着我们贫乏的情感。
与他们相比,我等简直望尘莫及,今天的爱情之所以廉价,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所剩无几了。
最后来说说“英雄主义”。
就今天的中国,就其社会现状而言,与70年前的十里洋场何其相似。
有为富者的尖酸刻薄、金迷纸醉,有冻饿者的凄厉哀鸣,孤苦伶仃。
有肉食者的利欲熏心、为所欲为,有劳力者的挥汗如雨、步步维艰。
但对于今天,我们是自由的。
无论是思想还是前途,都是自由的。
阻挡我们的,不再是统治者的皮鞭和手枪,而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和贪婪。
在声色犬马中放荡,在灯红酒绿中消沉。
大批的社会“精英们”,正在以此为乐。
所以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了英雄主义”。
真的是这样吗?
未必!
所谓英雄,是遵从了自己理想,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为逆境所屈服,一步步的实现自己,超越自己。
能够拒绝贪婪与诱惑,保持真诚的事业心,为了前进而努力的人们。
所以,今天正是遍地英雄的时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我们面对的岂止是如晦的风雨,更多的是一个个的绝境。
真实的李侠与何兰芬就在我们的身边坚强的生活着,不屈的奋斗着。
而我们自己,是这样的英雄吗?
行文于惠园博学楼312
昏天黑地看完这部戏,有许多话压在心底,不知道该怎么说。
很久没无目的写点什么了,这功夫干完活,扯几句吧。
我在想,如果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不会像许多人那样投奔GCD,我当然没有李侠的智慧,但战争与革命都是让人血脉喷张的东西,我也会把满腔热血投入到那个时代去的。
目的不一定是那些大道理,砸碎什么,或建立什么,但我血液里的叛逆基因,总让我想投身于什么。
当然,李侠一家如果不死,十之八九也会难逃此后几十年一轮又一轮的暴风雨。
这总让我感到无力感。
如果他们可以偷窥后来发生的一切,我不知道他们会对自己的一生做怎样的评价。
信仰总是与残酷相伴,《潜伏》只表现了阴险的一部分,对,就是英雄的阴险。
而《永》则进一步揭开了英雄的疮疤,李侠的机智与阴险只是词汇正反面的描述,其实都是一样的,赵子奇说李侠毁了他的一生,倒也不假。
尽管每个人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赵子奇其实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在复杂多变矛盾之外,他是有底线的。
但李侠则没有,为了他信奉的主义,李侠可以做任何事。
我搞不懂这是高尚还是无耻。
赵子奇最终没能开枪打死大哥,反过来,李侠会毫不犹豫扣动扳机,杀死赵子奇,如果他的那个主义需要的话。
世界已经地覆天翻,一部电视剧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戏里人生,恍然若梦。
我们这个时代的虚空无处不在,但我们只是不必为了一个主义疯狂,但我为什么还是怀念那个旗帜飘扬的年代?
无论它是青天白日旗,还是五星红旗。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可能怀念民国,也向往那个时候的延安,我怀念那些意气风发的年代。
007最新一集,邦德的领导,英国的那个老太太说了一句台词,冷战过去了,可我怀念它。
这是一部胡编故事拍成的电视剧,除了主要演员演的还可以外,整个故事纯粹就是这傻子编剧+糊涂导演瞎闹的作品。
如果李侠前辈地下有灵的话,会搧你们几个大嘴巴
很久没有被一部戏打动了。
无意中看了一集后,便一直跟踪收看。
到最后很投入,跟着感动流泪!
中间有些细节没有安排的很缜密,比如李侠故意让欧阳山打自己的头,让今井一知道自己同时也被打晕受伤,躲过今井一的怀疑,可明明是左边额头受伤,后来变成右边了。
很明显的纰漏。
最喜欢的是何兰芬和李侠的默契配合和革命夫妻的真实感情。
因为共同的信仰,因为大爱,不约而同想到一起并走到了一起,夫唱妇随,太般配了!
后面也觉得李侠有点老奸巨滑来着,不过艺术肯定是有些夸张的。
赵子岐跟李侠兄弟反目那段,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立场不一样,难免互相伤害互相欺骗。
最后不免以杯具收场。
不过李侠和何兰芬的感情是我至始至终觉得特别圆满的。
新版《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翻阅了大量的史料记载,发现真实的“潜伏”故事比现在荧屏上所呈现的那些桥段更引人入胜,因此在改编过程中把许多真实的历史故事引入进来。
该剧也充分尊重同名经典红色电影,以中共地下情报人员李侠为典型人物形象,歌颂了秘密战斗在敌人心脏的革命党人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和甘愿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报纸上看到个假消息 直接电话里说???
自己擅自闯特务机构去收尸 进去了像个泼妇大喊大叫???
你俩见面了各种驴唇不对马嘴 打情骂俏 拙劣的演技竟然能骗过了里面所有人 你俩进办公室了 发现有窃听 写字交流 进屋半天了屁都不放一个就正常了???
从里面出来了 大门口还嘻嘻哈哈 是不是别人不发火都把别人当傻子啊!!!
表现人物的成长一定要用这么降智的剧情吗 第21集剧情更是迷惑 有矛盾了 女主竟然直接擅自走人 组织性呢 纪律性呢 还“请求组织给你换个老婆”玩儿呢???
赵立新曾说:我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时是16岁,从没想到多年之后我竟然可以演李侠这个角色。
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幸运,但电影中那种独特儒雅的气质是很多演员不具备的,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和那个年代也不能同日而语。
所以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静下心来,让自己平静。
只有平静,才能走进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他们的世界。
所以我反复回味,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片子的同时,也希望能回归到曾经的那份纯朴。
李侠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赵立新将他身上的性格和品质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二那时学习紧张,我依然把这部剧追完了,其中数次落泪。
他的第一段爱情是师生间的爱情,心爱的女人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被汉奸出卖,亲眼目睹挚爱在牢里受刑的他心如刀绞却不能置国家危机于不顾。
他的第一个爱人最终用生命传递了情报。
第二个爱人原本与他假扮夫妻,却逐渐感动了他。
两人将一切的一切都风险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共产党事业。
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可歌可泣!
潜伏的最大遗憾就是篇幅太短,基本全是精华,没有太多余的东西,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下载后断断续续的看了3个多月,从李侠穿着长衣马褂一直到换上国民党军装,昨天看完的,一回想他刚从延安出来,一回想路梦惠那会就觉得是很遥远的事,很有代入感。
剧中人物表演与潜伏比差了很大一截,比较有特色的是今井一、何兰芬和路梦惠,其他人的表演时好时坏,赵子奇在最后演的不错。
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让我们知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仁人志士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有了现在的日子。
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还可以,吃饭时看的谍战剧
陪着父母一起看,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肉麻,但是很多情节却也很莫名其妙。其实是很喜欢赵子琪的,因为他有他所有的底线,而李侠为了他的主义可以背弃一切。就像有一篇评论里说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可能怀念民国,也向往那个时候的延安,我怀念那些意气风发的年代。 ”我爱的,只是那个年代
给一星都嫌多编剧导演的脑子坏掉了,基本的智商常识都没有。每一个故事都毫无逻辑, 每一个场景都是bug演员毫无演技。男主又老又丑还猥琐,哪来的器宇不凡?表演拙劣,女主漂亮但表演做作,就会大喊大叫
一颗给赵立新,一颗曾经的经典,剩下的三颗都被混乱的剧情减掉了。2015.5.30 一颗给赵子歧、冯小昆和欧阳山演的都很赞,最后三集很经典。我更加喜欢赵立新了!真的很帅很男人!
小时候最爱看的谍战片
经鉴定,评分有刷。两颗星全给演员了,导演和编剧简直在糟蹋这些好演员。
吃屎
更爱电影版,电视丰满了不少剧情,但还是少了点味道。
三星全部都是演员的。剧情漏洞百出。结尾违背人性。许多贬义词就不说出来了。
好心疼赵子岐的说,李侠一次又一次的骗他,很有爱又纠结的一对啊……其实李侠为共产党奉献一生最后连救都没救他,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看完后毫无感觉以至于我忘记看过这部电视剧
lyf
三星都给赵立新老师
虽然很多细节设计得有点假,但整体看下来还是津津有味,不会有想快进的冲动,最后两集配合bgm戳泪点了。
太假了,最基本的逻辑都没有更别说剧情演技了,抗日神剧
调有点高
不太谍战,别的倒是很多
喜欢这部中李侠的塑造,像个实实在在的人。
颜值差了点
真的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标签,没有一个角色让人喜欢太让人昏昏欲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