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Sorry We Missed You,对不起,错过你(港),抱歉我们错过你了(台)

主演:克里斯·希钦,黛比·哈尼伍德,瑞斯·斯通,凯蒂·普洛克特,查理·里士满,史蒂芬·克雷格,哈瑞特·构斯特,米奇·麦格雷戈,罗斯·布鲁斯特,朱利安·艾恩,希拉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比利时语言:英语年份:2019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剧照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2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4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5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6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4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5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6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7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8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9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20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剧情介绍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英格兰北部的纽卡斯尔,因为遭遇了次贷危机,瑞奇(克里斯·希钦 Kris Hitchen 饰)不仅丢掉了工作,还背负上了巨额的债务。为了维持生计,瑞奇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准备靠送货来开启事业的第二春,哪知道他这一没有经过思考的举动给整个家庭都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 瑞奇的妻子艾比(黛比·哈尼伍德 Debbie Honeywood 饰)是一名家政工,专门为残疾人和老人服务,如今,她不得不依靠公交车往返于不同的雇主家中,这令她感到非常的疲惫。为了偿还货车的贷款,瑞奇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工作上,这令他们的大儿子塞布(瑞斯·斯通 Rhys Stone 饰)感到备受冷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五个女人恶棍天使无所不能信长的主厨紧急呼叫多罗罗公子不可求阴阳鉴艾芙琳长江妖姬时间旅行者的妻子Gossip#她想知道的真正的○○崂山道士冰雪大作战2路德灵异侦探社电人查勃卡麦兜,菠萝油王子我的灯塔就是你真爱下一位尖叫皇后第二季水啸雾都更喜欢明天的你奇门遁甲2放射治疗室第2季不知羞耻邋遢大王奇遇记老男孩猛龙过江功能失常的猫神探南茜第三季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长篇影评

 1 ) 飞机上再看此片一次

5月31日,从布达佩斯返回上海的飞机上,为了缓解时差不睡,看了东航飞机上的两部电影。

此片看到一半时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还是吸引着我看完了。

豆瓣上一查,4年前,2020年我还真看过它,评分不错。

可见其写实主义的风格很合我的口味。

串串次上强调“素人演员们主演的电影”,如果真都是非职业演员的话,确实做得好!

 2 ) 中国电影最缺他这种赤裸的真实

好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几乎绝迹了。

数一数吧,这几年有几部国产片真的明白现实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然,你可以说,《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等几部相当卖座的国产片不都是现实主义电影吗?

《中国机长》质量比较一般,就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槽点。

《药神》和《红海》倒的确是非常出色非常成熟的类型片,但要说它们有多么“现实主义”,并不见得。

我挺喜欢《药神》的,但我也必须得说,它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

为了给影片制造更强烈的戏剧冲突,《药神》将警察拉到了主角的对立面,把外国药商设计成了隐藏着的大反派,用了许多叙事技巧将主角的形象拔高,从而用情绪代替了思考。

看完电影,我们很容易会被感动,但我们也会生出许多疑问:影片里讲的这件事,真是如此吗?

现实中的药神,是这样吗?

在这件事背后,还有哪些隐藏着的问题呢?

影片的问题,不在于它只拍出了现实的冰山一角,而在于它的艺术创作,有些偏离现实了。

偏离现实的好处,是故事更好看,情绪更饱满,坏处则是,仔细想过之后,就觉得影片没那么“真”了。

《红海行动》也不错,影片中的动作戏,确实够硬,要多真有多真,但对比文戏和武戏,我们就会发现林超贤导演有些偏科,打当然是打嗨了,但“为什么要打”这件事,交代得有些语焉不详,或者说对于现阶段的国产片来说,有些话也不能说得太明白。

不能太明白,当然就不“真”了。

总之,不管是拍不出“真”,还是不能拍得“真”,中国电影渐渐地就缺少了这份“真”。

说起来,很多年前的中国电影,倒是有这份“真”的。

第四代第五代导演,都有现实主义电影佳作,比如杨延晋的《T省的84·85年》,黄建新的《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等作品,都很值得一看。

第六代里,贾樟柯早期的电影,如《小武》、《站台》,都是极好的,李杨导演也拍出过《盲井》、《盲山》这样的电影。

但后来,黄建新心系大业,作者性全都丢掉了;贾科长离宇宙越来越近,离现实越来越远;李杨倒是初心未改,还拍了部《盲·道》,但影片的质量实在是不敢恭维,谁看谁盲,说是现实主义电影,倒尴尬得像是部无厘头喜剧片。

罢了罢了,想看出色的现实主义电影,还是得往外面看看。

有人可能会说了,我们的生活够苦了,就像看点儿甜的,不想看现实主义电影找罪受,这话似乎有道理,所以有一部电影我早都想推荐给大家了,但一直压着没说,就是怕这样的言论出现。

但其实,如果你看一部电影,只能看到“苦”或者“甜”这些最表面的东西,那是太可惜了。

一部好电影的价值,绝不在于它给你传递了怎样的情绪,而在于它在情绪之外,还给你带来了什么,也许是一种思考,也许是一份力量。

绕了这么多弯子,我要聊的这部电影叫做《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是一部真真正正的现实主义电影。

一句话评价这部片子,就是它拍出了一种赤裸的真实。

影片所讲的故事围绕着英国的一户普通人家。

丈夫瑞奇送快递,妻子艾比做保姆打零工,儿子塞巴不好好学习,整天瞎混,是个问题少年,女儿丽萨年纪还小,倒是乖巧懂事。

整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个家庭遭遇了一个又一个或大或小的问题,将这个家庭逼入了困境,并且让影片中的一家之主瑞奇一步步走向崩溃。

瑞奇遭遇的最核心的困境,是他无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

换句话说,他的工作压榨了他几乎所有的时间。

说到底,这是一部关于“996”的电影。

影片中有场戏我印象挺深的。

瑞奇的儿子塞巴盗窃,被抓到了警察局,警察给瑞奇打电话让他接人,但他正在工作,马上就要出车,如果他离开,就必须得承担公司的损失,自己不赚钱,还得赔很多钱。

把儿子接回家之后,就是大吵大闹,父子争执,丈夫和妻子也吵了起来。

妻子抱怨丈夫对儿子疏于管教,丈夫则说自己太忙了,连饭都吃不上。

妻子更生气了,因为为了给丈夫买送快递的车,她卖掉了自己的车,打零工的她只能去挤公交,为了准时,她也经常不吃晚饭。

矛盾,都是一连串的小事积攒而引发的。

而根源,就是所谓的“996”。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没有态度明确地告诉观众,员工的工作时间被压榨是不对的,它反而告诉我们,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必须得接受这件事情。

瑞奇面临的问题就是,他知道自己已经承受不了如此高负荷的工作了,但他不能停下来,他如果停下来,整个家庭将面临更多问题,他的压力会变得更大。

换句话说,累是小问题,穷才是大问题。

真正被“996”荼毒的人,其实并不是会经常去抱怨“996”的那群人。

影片中,瑞奇在和儿子大吵一架之后,心力交瘁,想要去请一个礼拜的假,老板则告诉他,你想请假当然可以,但得赔很多钱,而且,你不要觉得这个工作很累,想干这个工作的人多的是。

这就是现实,这才是现实。

最苦涩的现实里没有那么多主动的选择,有的只是无奈的被动。

影片的最后,瑞奇遭到抢劫,被殴打,受了伤,但第二天,他还是开着车离开了家去送快递,全家人拦着他,也拦不住。

儿子说你一只眼睛都看不见了,他说,我必须得去工作,没有选择。

那一刻,这部电影该有的劲儿就足了。

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有的人会吐槽,这片里儿子女儿都用的是苹果手机,一家人租住的房子也不算小,有吃有喝还有车,虽然生活是挺苦的,但似乎也不是真正的苦,用我们无产阶级的眼光来看,他们叫苦像是无病呻吟。

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感觉。

但仔细想想,其实导演是想拍出一种更普遍的状态。

他要拍的,不是最苦的,不是最惨的,而是很正常的,很普通的,却也面临着许许多多问题的。

瑞奇到警察局领儿子,警察给他儿子说,你不错了,珍惜吧,多少人可没爸爸来领人。

这一刻,让人百感交集。

这就是最真实的。

你可以说瑞奇一家的困境并不是绝境,但大多数人的困境,其实都不是绝境。

拍绝境,当然更有感染力更具戏剧冲突,但那往往就需要更多的艺术加工,而《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追求的,就是一种未经雕饰的,赤裸的真实。

看《春天后母心》那样的苦情戏,我们可能会哭得稀里哗啦,但我们不会去想,如果我们自己是刘雪华那个角色,该怎么办?

而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这样的电影,我们可能哭不出来,但思考,多少是会有一些的。

影片片名中的“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是快递公司致歉卡上的话,快递送晚了,客户就能看到这句话。

快递被错过了,有人说对不起,但社会问题被忽略了,谁来说对不起呢?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看似讲的是一个家庭的小故事,其实说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探讨的是社会制度的弊端,它所观照的,是我们身处的时代。

这样的电影,是越来越少了。

当然,影片也有不小的缺点。

让瑞奇真正走向崩溃的导火索,是他在送快递的时候遭遇了抢劫。

这个情节的设计,就有些刻意了,对于编剧来说,这是偷懒的表现。

对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名作《偷自行车的人》,高下立见。

在德西卡的作品里,男主角的自行车被偷了,于是他开始想办法找车抓贼,无果,最终他选择去偷车,这个行为让他走向了崩溃。

一切看似是主动的选择,其实是被社会被命运裹挟的结果,这个是高明的。

强行给角色施加外部的打击来促成内心的崩溃,并不高明。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很佩服导演肯·洛奇。

肯·洛奇是什么级别的导演?

八十四岁了,从六十年代就开始拍片,拍了五十多年,佳作无数,拿过两个金棕榈。

我最喜欢他的《小孩与鹰》和《我的名字是乔》,这两部都不是他的金棕榈作品,但都是非常出色的现实主义杰作。

肯·洛奇肯定不是同辈导演里成就最高的,他的作者性甚至不算很强,在影像上也没有做出太多革新,但他可能是最有“战斗精神”的那一位。

他这一辈子,都在努力拍出社会的“真”。

拍《我是布莱克》,他批判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拍《铁道之歌》,他关注英国铁路私有化之后铁道工人的生活问题;拍《土地与自由》,他分析土地分配制度;拍《家庭生活》,他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家庭的关系。

肯·洛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拍底层就是真真切切地去拍他们的生活,没有俯视的姿态,只有平视的关怀。

但他有态度,也有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看他的电影,会觉得老爷子挺可爱的,批判了一辈子,愤怒了一辈子,到老了,心里的火焰还从未平息。

有时候看看肯·洛奇,看看老东木,还莫名有种励志感。

真的挺了不起的。

我们身边有太多人,才二十多岁,就已经失去了愤怒,失去了对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的关心。

有时候我也会想,可能不是中国电影人拍不出现实主义佳作,而是中国观众根本就不愿意看这样的作品。

“假”看得多了,就更喜欢推开“真”了。

可是,这个世界真的不能没有“真”。

电影可以是娱乐,是艺术,是产品,但同时,它也可以是时代的行车记录仪,理应有人把它当成时代的行车记录仪。

 3 ) Life is hard

这什么天使女儿啊,半夜会自己起来帮爸妈收脏盘子、关电视,帮老爸送一起送货,叫不中用的哥哥起床督促他好好学习。

相比之下,哥哥就差远了,沉迷涂鸦,经常逃学,还因大家被勒令停学,后又因偷东西进局子,没一刻消停的。

妈妈也是天使妈妈,把每一个要看护的老人都当作自己的爸妈来对待,愿意卖车支持老公开卡车创业,还会在老公被上司pua的时候夺过手机和上司激情battle。

爸爸对家庭也是尽心尽责,996,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不到万不得已不敢怠慢工作。

老板是个大asshole,真想问候他全家。

电影内容情节其实没有太大波澜,飞机上对的电影简介写的不太好,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错了,以及受到片名的影响,我还以为是会发生意外/有人死了…类似严重程度的事情,都没有。

电影描述了非常普通的一家人艰难生存的故事:整个家庭负债累累,父母努力工作,不敢怠慢,还有个青春期无敌叛逆的儿子,女儿虽然天使,但有睡眠问题。

很让人难过的一部电影,Abby说的一段话让人尤其难过,她说她梦到自己陷入流沙,孩子拿树枝想要把我拉上来,感觉越努力工作,工作时间越长,陷得就越深。

影片最后,男主还受着伤,但为了生计,不顾家庭反对,依旧坚持去工作。

他坐在卡车里,开着车,影片结束,留给观众无限遐想。

希望六个月后真能如他所说,生活会有所改变,希望儿子能醒悟过来,好好学习。

我一边看一边在想《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到底啥含义,错过了谁,“你”指谁,为什么会错过。

到影片最后男主用快递留言纸给妻子留言,镜头切到留言纸的特写我才发现,留言纸的title就是sorry we missed you,留言纸是给不在家的顾客的。

所以片名是先点明了男主的职业,男主开卡车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其次we missed you也可以翻译为我们想你了,男主开卡车之后,家庭氛围和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自己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他们想念之前的Ricky;第三,可能是我自己的过度解读,父母这么忙,不可避免会错过孩子的成长,可能也有这一层的原因吧。

 4 ) 在无力的生活里用力地活着

原文链接【影/《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在无力的生活里用力地活着】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非正式文艺杂记这是一部让人觉得很无力的电影,整部电影的基调也比较压抑。

那种压抑,不是身处某种困境之中的精神重压,也不是迷茫于人生将赴何处的心灵叩问,而是你眼看着陷入贫困的善良之人,已经竭尽全力想要改善生活,却终究无能为力。

尤其是联想近三年以来的世间种种,目之所及,网络之所及,那种随着镜头而渐进的深深无力感就更加强烈。

故事的设定是一家四口,非常典型而又“令人向往”的普通人的家庭,夫妻恩爱,儿女双全。

男主是一位快递员,当给客户派件时,如果对方没有在家,就需要留下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Sorry,we missed you)。

在做快递员工作之前,男主曾经做过大量的体力活,片头一开始就是他在应聘快递员工作时对过去经历的介绍。

短短几句,就很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朴实、勤劳又努力的好人,而且是一个体面、有自尊的“底层人”——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从来没有领过救济金。

女主也是尽职尽责的打工人。

她是一位护工,每天需要轮班去不同的老弱病残家里提供服务。

尽管收入不高(没有底薪,收入按人头计费,没有交通补贴,没有加班费),但她对每一位客户都很用心。

在家中,女主也是一个温柔的妻子和母亲。

当丈夫因为新工作需要卖掉她的车而贷款买快递货车时,她同意了,从此就自己坐公交去不同的地方上门护工;当叛逆的儿子一再“惹祸”时,她总是耐心地劝说;当幼小的女儿因为害怕家人吵架而哭泣时,她总是细心地抚慰。

然而,就是这样一对辛勤工作,想要过上普通生活的贫贱夫妻,却总被生活无情地毒打。

他们十年前眼看就可以买房,但银行出事,男主又丢了工作,此后就一直换工作、租房、搬家、换工作。

男主的快递工作几乎是没有休息的,也不能请假。

少工作一天就要被罚100英镑。

他原本只是想要辛苦一年,这样就可以首付买房。

但叛逆的儿子不断地“扰乱”他的工作,导致他被罚了几次款。

还有一次货物被抢,但是保险只能覆盖损失的部分货物,他依然要赔偿1000英镑的扫描仪和500英镑的护照。

此外还要自己承担被打伤救治的费用。

货物被抢的情节可以说是影片的高潮。

夫妻俩在医院排队等待X片的结果,但毫无同理心的“老板”竟给男主打来电话让他赔偿损失,并“友情”提醒他可以选择分期付款。

愤怒的女主接过电话就是一顿臭骂,挂了电话就哭着跟周围的人抱歉自己的失态。

男主赶紧带她回家,不再等待检查结果。

第二天一早,男主在快递卡片上留了言,然后就负伤准备去工作。

无论家人怎样阻止,都坚决要去。

因为他已经欠下几千磅的债。

最后,男主还是开车离开,影片结束。

没有任何意外的转折。

比如,当女主在医院怒骂资本的毫无人性时,观众会想,那1000英镑的扫描仪和500英镑的护照是不是也可以申请理赔?

或者,女主干脆再去状告下男主的公司,然后求得一些赔偿,最起码要让男主好好接受医疗吧。

但是,什么都没有。

努力工作,不仅没有让生活更好,反而因为各种未曾预想的意外,而让原本就已艰难的境况雪上加霜。

没有反抗,也无法反抗。

这种没有任何道理的“认命”,让人沮丧至极。

影片有几处揭示了资本的PUA。

比如一开始,雇主跟男主说,欢迎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公司,这是一份自由的工作,工作时间自己安排,收入完全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定;因为是自雇性质,男主是加盟身份,所以没有底薪。

再如,男主想要请假。

雇主说,他之所以态度强硬,是为了维护整个公司的业绩,他是在帮助所有的合伙人及其家庭赢得诸如微软、苹果、ZARA等大公司的配送权。

潜台词是,如果你请假,就会影响业绩,最终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然而,又能怎样呢?

就像那段有名的话,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儿子的叛逆也值得反思。

尽管儿子的角色设定有些让人讨厌,父母都如此辛苦了,为什么你就不能给他们省点心?

妹妹就很贴心啊,这个哥哥一点榜样作用都没有。

中国古语“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英国男孩身上可是一点不体现啊。

但是,如果联想到家庭背后的社会大环境,反倒对这个角色多了几分同情。

他之逃课,不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或者真的不热爱学习,而是因为知道,即便上了大学也改变不了命运。

就像他认识的一个朋友,上大学欠了无数贷款,但最后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客服,连还款都很困难。

他其实有一些艺术的天分,也有一些关于社会与资本的冷静反思,但是他并不能改变什么。

他试图以逃课和涂鸦去做反抗,但终究不过是“以卵击石”。

相比于他的“不负责任”的叛逆,父亲的隐忍负重,才是现实世界的“正确”选择。

本片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数字技术对人类工作的异化。

男主的每一单投递都被记录在扫描仪里,时间的控制、路线的设定、每位顾客的评价,等等。

女主的工作尽管是“人对人”,但也要接受系统的分配。

越来越多的工作让人成为困在系统里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非正式文艺杂记

 5 ) 加班的一点胡思乱想

一部让人热泪盈眶的电影。

导演将镜头对准了生活中的平凡小角色,道出了他们平凡又辛苦的生活,也让我看到了导演心里的慈悲。

不管国内外都有个趋势,“996是福报”。

这真的对吗?

我绝对尊重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纵使不优雅,纵使笨拙。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句话:“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条件。

”确实,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不是谁都有资格活得轻盈,不是谁都能承受失业的风险。

如今,像赫兹、无印良品这样的巨头,都有破产倒闭的一天。

可是我绝不认同996是福报这句虚伪的话,这是资本剥削劳动力后画的大饼,也是导演戳穿的真相。

今天看到新冠累计确诊超过1900万了,想想2020年到现在,实在是发生了太多事。

疫情肆虐全球,国际关系空前紧张,常有名人逝世的新闻突然霸占头条,还有许多平凡的小人物或因疫情或因承受不住压力选择离开,大学生残忍伤害小猫,律师猥亵女孩逃之夭夭……不说了,希望日后和男友能一个是不因囊中羞涩在喜欢的美食前犹豫,一个是按我们自己的作息好好睡觉。

 6 ) 可能是真正的婚姻故事

如果你是一名男性,不妨假想一下: 有一天,你结了婚,娶妻生子,有一个温柔的妻子,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看起来不错 但你突然失业了!

为了养家不得不另寻工作,找来找去都没找到一份像模像样的。

接着,有人介绍你去送快递,薪水尚可,但要自己承担货车费用,你觉得可行,和老婆商量了一下卖掉了家里的车。

自此,她只能搭公车去上班,但她的工作是护工,每天要去很多地方照顾她的客户,很不方便…… 正当你为了这份快递工作开始了每周6天每天14小时的奔波时,你的儿子在学校打架被喊家长,你跟老板请假,老板说要扣你的钱; 你的儿子又偷了东西,警察让你去警察局,你跟老板请假,老板又扣了你的钱; 你的车钥匙找不到,觉得可能是儿子拿走了,但开不了车你无法送货,只能跟老板请假,老板说要扣你的钱; 你去送货了,半路上被混混暴揍,还被偷了快递,你向老板报告,老板还是说要你赔钱…… 简直太惨了!

这就是电影《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的大概故事。

本片由84岁的英国导演肯·洛奇执导,聚焦普通家庭与现实生活,电影于2019年5月在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并入围了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肯·洛奇的上一部电影《我是布莱克》获得第69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我是布莱克》原本是导演肯·洛奇最后一部作品,但因在社会调查期间发现英国劳动雇佣制的严重问题,他才有了拍摄《对不起》的想法。

一对英国夫妻,人到中年,有儿有女,租房居住,没有房产,并且背负着债务,想着努力工作,过上美好生活,他们本分踏实,并不懒惰,但还是越过越糟,仿佛掉进了生活的泥沼,越陷越深,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因此,整个故事更像是一个真正的近似于普通意义上的婚姻故事和家庭故事。

2019年的电影《婚姻故事》中,斯嘉丽·约翰逊和亚当·德赖弗也出演了一对夫妻。

电影讲述了戏剧导演查理和妻子妮可的离婚故事,他们如何翻脸,如何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尽管电影被冠之以“婚姻故事”,但实际上,恐怕并非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婚姻故事,虽然两个人之间也有伴侣之间会有的问题,但本质上故事是“两个创作者之间的矛盾”。

丈夫查理是天才戏剧导演,妻子妮可早年一出道就拿下了演员新人奖,之后两人结婚,妮可就此息影,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戏剧事业。

这才是矛盾的真正所在。

创作者的自我来自于不断创作,妻子妮可不再演戏,也就是不再创作,不断在这段婚姻中失去自我,这才是她不想继续婚姻的根本原因,哪怕丈夫出轨,可能也都是细枝末节可以原谅的小事。

因此,电影《婚姻故事》比起《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可能更缺乏大众的共鸣。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则不同,本片展现了现实的问题,也就是普通人在普通婚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什么实际问题?

没钱没时间!

没有钱,一家人背债,只能租房住,然后拼命工作赚钱,导致了没时间陪家人,于是大儿子的教育出了问题,但又腾不出时间管孩子。

这种状态下,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餐可能都是一种奢侈。

工作像一把尖刀抵着他不停朝前走,稍稍后退或是停滞就会被刺出血来,如果只是自己痛苦可能没什么,但没了工作继续欠债,一家人都要无家可归……想到这里,就算全身受伤,男主角也只能恐惧地坐进货车里继续开车送货,困在没钱没时间的恶性循环里。

我们当然知道这部电影的目的在于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工制度,但这部电影恐怕也会有极大的概率让许多未婚的观众保持或加入恐婚阵营,因为这份现实实在过于真实与残酷,就算这对夫妻之间是有爱的,就算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就算大儿子并非真的是问题少年。

整部电影始终展现着琐碎,似乎有一些冗长,不够深刻,犹如湖水漾起微澜,而当你注视着这些涟漪时,眼睛里却忽然像进了刀子,倒吸一口凉气。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部电影不过是“惨点”的堆砌,并不能代表普通人的生活,比如,恰好这个男人没钱,恰好老板比较苛刻,恰好儿子有点叛逆……那么,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也这么认为,很高兴,至少你是幸运的。

-END-

 7 )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1.镜头对准的是英国的底层,是真实又残酷的社会,是有别于普通的爽片的,不存在拉踩,每种类型的电影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我希望电影也能对社会有所价值,能够推动一些好的改变,如我国的我不是药神,韩国的熔炉等。

2.电影很自然,真实得如同纪录片,底层被压榨的努力到崩溃,换来的只有罚款 3.我观影时,会随着影片的递进,走进影片,不再是局外人,不再是冷漠的看客 3.导演肯·洛奇愿意花几十年,将镜头对准这样庞大却又无法言说的群体 4.选择演员时,在意的是演员和角色的贴合度,而不是名声,如果换一个有名的演员,我可能也不会这么轻易代入(脸熟了会有某某滤镜) 5.最后的结尾不是所谓的阖家欢,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的坚持

 8 ) 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肯·洛奇

看多了肯·洛奇的片子,会让人们的认知出现偏差,误以为我们老百姓和他们老百姓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这种张冠李戴的错位不仅不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国家的现状,反而会加深已有的被灌输的片面认知,从而让人忽视国内实际上有着比肯洛奇们更为基础的,更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大而不可约束的公权力。

就比如评论区里很多人都在惋惜,诸如“对不起,我们错过了这种题材”、“对不起,我们错过了这种导演”云云…实际上是我们主动错过的吗?

还是说我们是“被”错过的更恰当一些?

屡屡被毙的电影、被封杀的导演、被屏蔽的海外影展信息,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秘密,这能充分说明上述的问题——我们不是没有现实主义,也不是没有社会题材片,而是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公权力站在老百姓和现实中间。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这部电影大概是在说,底层民众即使努力改善地生活,也依然很难让生活变好,这是资本主义的陷阱,是国家财富分配上面结构性的问题,因此坚决站在左派立场上呼吁政府反思财富不公,提高社会福利,改善劳工条件。

中国的老百姓看了这部电影表示深有同感,简直就大洋彼岸的失散多年的同志,因此也跟着振臂高呼资本主义的邪恶,坚定的站在了左派那一边,痛恨右派那些支持市场经济的资本家,呼吁扩大公权力,扩大政府的调控。

然而他们想不到,我们国内现实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政府的权力大到得不到约束,而非是电影中英国政府调控的不够,产生错误认知的国内民意会进一步加剧原本就存在的问题。

左右思想之争本应该建立在确立起公权力约束的国家,换句话说就是确立起宪政民主的国家。

正常的左右之争可以打比方瑞典(左派高福利国家)的福利房政策和美国(右派自由主义国家)福利房政策,两者只有程度的差异,瑞典覆盖的范围广,美国覆盖的范围小,但至少福利针对的都是最弱势的群体,官员或是公务员是不可能有资格的,不像我们国家搞了几十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受益的全都是公务员或领导。

如今虽然用保障性住房代替了分房政策,但实施起来还是避免不了被贪腐或者效率低下。

我们很难想象《对不起》中出现瑞奇一家不仅没买到补助性住房,还被当地公立学校校长贪走补助的现象,如果这样的现象发生在肯·洛奇所在的国家,我相信现实主义题材肯定就没肯·洛奇什么事了。

 9 ) 想到两件小事

(一)英国疫情最严重的四月,我网购了些夏天的衣物。

快递公司照例给我发邮件更新包裹状态,估计是商家为了拉近所谓的亲切感,还附上了快递员的信息,一个快递员本人的头像,是那种手机面部识别视角下的,出现在我们健康码上的那种头像,一位干瘦白人中年男人,尴尬的笑脸。

同时还有快递员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Richard,我平时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或者去户外活动。

后来我正常拿到包裹,那位叫Richard的快递员把东西放在集中取件点后应该就走了,所以我没有见到他看看真人和照片是不是一样,nice不nice。

不知怎么的,我一直记得那封邮件上快递员信息那一栏,头像,以及自我介绍,朴素、简短,我宁愿相信那不是敷衍。

(二)夏天的时候去Morcambe海滩,初步解封后人逐渐多了起来,天气也不错,沙滩上还有对情侣打排球。

坐在石堤上吹风,并成一排。

身边走近一个男人,胡子拉碴、头发蓬乱,个子很高却弓着背,穿一套破旧褪色的连帽运动服,拉链随意一拉,内里的T恤圆领早已松垮变形。

短短向我伸出右手的同时以近乎哀求的语气重复着:“能给几便士咖啡钱吗”。

我当然没有动,迟疑着他已走向身边的游人,眼睛里浑浊没有一点光。

我看着他一路这样问过去,沿着长长的海岸线,直到淹没在人群里。

资本社会饿不死人,但让人没有一点心气和尊严。

抛开一些过于戏剧化的情节不谈,电影的背景相当真实,完整的展现了英国下层阶级工人的生活。

英格兰东北部城市纽卡斯尔,红砖矮房子、蜿蜒街道,父亲和母亲一年没有几套衣服,做着繁重的工作;一个叛逆的儿子,大概率上不了大学,即使上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一个女儿,年纪小却很自立。

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日常开销巨大。

影片最后,父亲被劫匪打到一只眼睛看不见却还要清早六点去送货,面对家人的阻拦,只是歇斯底里的喊着必须要工作,然后在父亲独自的哭泣中结束。

西方从疫情解封中以来,一些中国同学非常不理解民众坐看每日增长人数,还一边强烈要求复工,甚至发出“要钱不要命”的质问,本片结尾是一个很好的互文。

 10 ) 社会底层的牢笼

看的太压抑了,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我的父亲做着一样的职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普普通通的社会底层人民,曾经父母拼了命的努力赚钱,供我读书,很多时候还去外面借钱给我打生活费,想想真是太心酸了,工作之后的我还是没有办法养活一家人,爸爸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劳着,爸爸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活的有一份尊严,不会担心有一天没出去工作就吃不上饭的生活,爸爸曾经发出来这样的感慨“当我每天四点醒来,开车在大街上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人已经在开始辛劳的工作了,一对二十几岁开早餐店的夫妻甚至已经做好了早餐等待客人的到来,虽然异常辛苦他们,但我庆幸不是我的女儿。

”感谢父母给了我他们能给的最好的生活,让我衣食无忧,我也会尽力去赚更多的钱,让你们的生活也变得不那么辛苦。

现实永远是残酷的,有太多像我们一样生活在底层的人,想要突破一个层级何等的容易,这次的冠状病毒让我们看到,社会在那样呼吁人们待在家里的时候,有多少人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安,不出去就没饭吃,不干活就没有钱,这种生活是多少人未曾经历过的绝望。

如果什么对社会有什么期待,期待每一个为了生活拼命地底层人都能够身体健康,毕竟生病本身也是奢侈品。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短评

社畜太难了,真的太难了。。。道理我都懂,但是电影不喜欢。可能是因为看起来就很粗糙然后讲话的口音听起来也很别扭的关系吧。

8分钟前
  • Yimi盒饭
  • 较差

自己过着操蛋的生活后 居然还要花一个多小时看别人操蛋的生活

13分钟前
  • 白丁
  • 较差

仅仅是活着,已经让人呼吸困难

15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永远瞄准一个角度的导演也是蛮可爱的

20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还行

当韩国的劳苦家庭成为短暂欢愉的寄生虫时,英国同结构家庭却不得不在996的日子里朝死打拼,以为有六个月后的出头之日。肯大爷继续熟练地为对抗资本主义,设立揪心的苦难处境,且与时俱进的跟上互联网物流,可纽卡斯尔社区就没蜂巢快递柜吗?

21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11/22/2022, @ The Criterion Channel. 很平实,演员们也挺好。瑕疵就是后半段有些戏剧化,不过转念一想,被困住、压住、四处围堵的人们的生活里就是充满雪上加霜的事。(很多时候觉得这个家庭里有一半的困境和麻烦都是这个儿子造成的。)

22分钟前
  • P.s I love you
  • 还行

影片对家庭的剖析是极致的,对家庭,对生活的反思,直面家庭的原貌,始于导演的大胆与对家庭的态度。大量的对话戏渗透出浓浓的说教感,是令人反感的。影片对温情的挖深不足,和后半部分的强烈表达,使影片失去了平衡。

27分钟前
  • Ivan和肉骨茶
  • 还行

看到原来是女儿藏起了车钥匙时我在想这是个什么鬼片子?

29分钟前
  • 大社社
  • 较差

从某种意义上肯洛奇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现实主义在几十年前就作为资本主义的腹语术被判了死刑,但另一方面肯洛奇的每一部作品又实打实地注入了他对底层人的关照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正是在这样强烈的人文性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比《我是布莱克》既有更加复杂的文本,也更具穿透力和冲击性。不仅通过淡出黑场分节、结构鲜明的情节剧描绘出底层家庭在拥有一辆货车(由资本家提供给劳动者的生产材料)后反倒陷入的更加困窘和混乱的境地,又通过对大量日常碎片的精细缝合完成了对无孔不入的现代资本主义(广告、大数据...)的渗透腐蚀的指涉,并在最终以劳动者被资本彻底固着粘连完成收尾,同时也(非常一贯地)在影片中融合了对家庭和社群危机的关注作为主要剧情的辅助。我不会特别喜欢“过时”的肯洛奇,但他真的是个好导演

30分钟前
  • luminary clock
  • 力荐

现实主义的恐怖片,令人越看越心寒,而且这样恐怖得很日常,要把人生混得一团糟,其实真不难。

31分钟前
  • 电影协会
  • 还行

what a fucking life

35分钟前
  • Vermouth .
  • 还行

这种家庭在中国甚至算好的了…

39分钟前
  • Mnemosyne-v-
  • 较差

虽然说可能很真实吧,但也太负能量泥潭了,看得我憋得要疯了。

43分钟前
  • 听霜书生
  • 较差

一直在期待结尾有点奋起的情节,然而是一路惨到低。这和国内参加电影节向评委卖惨的电影有什么区别?好像很多人熟悉这个导演而高分,但真正的好电影是不需要靠名气来左右评分的。(真是怪了,这个之前刚看完《纽约的一个雨天》,也是高分期待然后不知所云的作品)

46分钟前
  • laswood
  • 较差

底层群众的困难生活,全家患上了“穷病”,没有翻身的机会,令人窒息。

50分钟前
  • 小小菩提树
  • 还行

所有能张口说话的角色在里面只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直接通过口述的方式表意,另一个则是某个节点突然被雷电击中了似的,被格外刻意的苦逼情节设置推着跑了一段之后才开始抱头痛哭强努泪水,看得频频笑场。结尾一场戏家人纷纷从家中冲出拦车,我差点以为男主为了坚持工作要从家人身上碾过去。

53分钟前
  • OreoOlymLee
  • 较差

穷人越努力,陷得越深。夫妻两个都是长时间低工资收入者,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到家已经精疲力竭,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儿子还很叛逆,女儿被家中的争吵和紧张气氛吓到失眠。收入不稳定,开支一大堆,遇上车祸疾病就是深渊。穷人能够摆脱悲惨境地的只是少数,就像片子了暴躁的父亲说我这么努力都是为了让你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可是儿子说大学毕业也一样是做底层劳动者,根本没有出路。穷人自己陷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去,可是实际上,走得出去的孩子是少数,桥下是累累白骨。那少数走出去的,激励着别的家长继续用血肉供养下一个。可是真的要问一句,何必呢?

58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不懂的人看完了也不会懂。

59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艺高人胆大 老先生这把年纪了愿意站出来淌这趟浑水真的尊敬 演员效果都很棒 seems basic but feels strong #Cannes2019

1小时前
  • 不正同學
  • 力荐

艾比拿过电话失态地对管理吼出脏话和哭泣的时候,想起北京驱逐低端人口,地铁上一对情侣,紧紧握住的双手和低垂的哭泣的眼睛。永远向肯·洛奇致以敬意。

1小时前
  • Futurismu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