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国足球一样 对于国产电影有着深切希望,同时更多是怒其不争的绝望。
形容一个女人容貌绝佳,大可不必费尽笔墨描述容貌,只要一句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就可让人意会。
同样要讲述一段感情如何刻骨铭心,最偷懒讨巧的方法只需要把这段感情置入极端环境中,不管结局是否圆满或有缺憾 让人体会只有在快要失去的时候才能意识到拥有的宝贵。
最难就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撷取不起眼的片段串联并构,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触动心里最柔弱的一面。
回到这部电影男女角色所处的环境可谓极端到了变态之地步,虽然有昏暗的街机厅和街头的游戏嬉闹有那么一点点回忆代入,但男女主角出身非富即贵,身着日本制服穿越越时空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通知之前就开始大喇喇在高中校园里借跳舞之际相互眉目传情勾搭成奸已经完全让真正的80后无法感同身受,我们那个时候还只是穿着不合身的劣质运动服一门心思在教室和足球场上奋斗呢。
男女主角还未成年的出场即有有奸情、死亡,之后的家庭伦理惨剧、少年古惑仔之激斗、走私大案、寻枪、监狱风云等等,和这些相比,重墨渲染SARS带来的恐惧简直不值一提。
问题是对于这种极端环境的陈述应该是为感情主线服务,但这些环境的极端性很容易产生独立性,光是这些大量的极端环境的存在 对于推进感情主线反而成了一种拖累妨碍,每一个单独的存在都很富有戏剧性, 随便抽一个出来完全可以独立成章发展成一个完整饱满的故事,但太多太滥就完全妨碍了剧情主线之发展,女主角舅舅家的环境活脱脱就是现实版本的话剧《雷雨》,还好只是让嫡子和庶出发生矛盾,真害怕差点出现嫡子和侧室再勾搭成奸的情节来。
象这种极端环境再冠上80后的片名 很难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吧?
我一贯认为 电影首先要从基本开始,抛却技巧不提,把一个故事有始有终 有过渡有高潮的简单完成就已经很不容易 但问题是很多国产电影连最基本的讲故事的能力都不具备,只是如同杂烩饭一样添加各种诸如导演意识或商业噱头之类的乱炖已经完全丧失电影的本味。
说真的 除了故事讲得一塌糊涂其他都好的无以复加,演员很棒尤其赞一下史可,摄影极棒 音乐极棒。
但越是这样 遗憾、可惜的感觉就越强烈。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把命题作文的题目当话题作文的话题写。
主要讲了两个年轻男女及他们的家庭。
男主家有:爸爸(坐牢)、妈妈(终于还是坐牢)、儿子(又坐牢了),女孩家里有爸爸(车撞死)、妈妈(跟情人跑国外去了)、舅舅(一直到结尾都还自由地活着)、舅舅的正牌(肝癌,死)、正牌和舅舅的儿子(坐牢,牢内莫名其妙死)、舅舅的小三(自由地活着)小三和舅舅的女儿(被挑了两根手筋)和女主角(还好还好)。
看出来了吧,这和80后貌似也没有太多关系,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以上任何一个人的遭遇,你街坊邻居有几个遇到了啊。。。
一开头,老煽情地放一些文具盒,弹子球之类我们已经在校内上分享过很多遍的80后的象征物。
我以为还好。
然后就开始这个离奇的故事了。
其中有两幕。
1 男主角成绩不足以来北京上大学,他打了一个电话问女主角:你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大学?
女主角说:因为北大是最好的啊。
然后男主就马上和小三在一起了。。。
2. 男主角感染了SARS。
被隔离了。
一个宏大的镜头,在一片茫茫夜幕下,奇山耸峙,一抹手电筒的光在似乎没有路的山上窜来窜去。
突然,出现一排透明玻璃房,百来个穿白大褂的人在房内走来走去。
我大呼,啊,外星人基地啊。
音乐也配得非常惊悚。
一个长程降音之后,又突然变得柔情似水了。
这时,那个手电筒变成了一个急匆匆地推开各种恐怖的隔离大门的女生背影——原来是小三冒着生命危险来向男猪脚表白爱意。。。
笑死我了我曾经和我妈妈讨论过,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都很喜欢讲伦理(就是家庭关系错综复杂)。
可能是现在家庭关系的转变比较剧烈,人们需要这样的苦情戏来制造出一个更大的心理空间,于是自己的起伏也就不那么突兀了。
总体说,李芳芳导演的这部《80’后》不是那么整齐。
为何要如此说,盖因故事过于枝繁叶茂。
枝繁叶茂未必是好事,旁枝太茁壮,就会导致主干养分分流,分不清主次。
以人为例,姚明的四肢长在凤姐身上,比例失调。
明明一男一女的故事,辅以男配女配足矣,但片中出现太多无关紧要的人物和事件。
双方父母,双方同学,双方朋友和仇人。
里面有台词有场次情节之人多达二十位。
试问谁能在短短百十分钟的观影时间里,把这么纷繁复杂的关系理清呢。
不过,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李芳芳给我们讲述的并不是单一的故事,而是两代人的记忆。
所谓的七零后和八零后的成长历程。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还说得通顺。
毕竟是按照时代背景来说故事,七十年代的走私、出国淘金热、改革开放之后的下海热,八十年代的皮筋儿、小伙伴、街头混混、各种经典老歌……以及九十年代的申奥失败,新世纪的申奥成功和非典等等。
每一个大事件背后都留有我们的点滴回忆。
不得不说,这种回忆是美好伴随着苦涩,看这个电影,令人记忆深刻的并不是人,而是那些曾经的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回忆。
八零年代出生的人,尤其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没人会忘记跳皮筋儿和沉重的作业。
中学里男孩子也常常会羡慕那些街头混混放浪形骸的作为。
打架斗殴不是人人会参与,但绝对会成为中学时代铭记于心的回忆。
恋爱的苗头也从那时开始,八零年之后,八五年之前出生的人,在世纪末都上了中学,恋爱的苗头也在那时萌发,男生们常会在私下里品评一下班级里看得过眼的女生,以接触了某某为荣,以和某某关系好为耀。
女生们常常在下课后或者闺房里和好友窃窃私语,诉说一下谁谁今天写了情书给自己,谁谁最近借故与自己搭话,乃至谁谁向谁谁打听了自己。
早恋并不可耻,相反是青涩、纯情而赏心悦目的。
新世纪来临,80后一代大部分成为大学生,高中的恋情几乎烟消云散,但也有虽然两地相隔,但感情坚如磐石的例子。
相思之苦是极为考验情侣感情的,大学里初步接触到社会之后,能够最终走到一起的两人,都是极为不易。
中国人在小事上往往不团结,但大事上不含糊,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荣誉感从小就深刻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申奥的一次失败和一次成功,80后一代人都经历了,并且深入其中。
在公布了北京成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一瞬间,不论热爱体育与否,热血而激情的这一代人都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热情。
还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许多人自发走上街头,弹冠相庆,手舞足蹈。
随后而来的非典瘟疫,给中国大地蒙上一层阴影。
2003年,值得铭记的一年。
真的是万众一心,共抗非典。
无论是在校大学生志愿者,还是毕业实习的医护人员,都少不了80后的身影。
只有真的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到当时的气氛。
所以说,李芳芳给我们呈现的影片,讲的小情小爱少,大事大爱多。
通过影片唤起往昔记忆,可能是看过影片后的深刻感受。
这不同于记住一个好故事和几个演员,而是由她为我们整理了清晰的记忆,让我们有一有二地看到了这二十几年是怎样走过的。
至此,还是肯定这部影片的价值,起码在心灵方面,我感受到了真挚。
有幸在杭州看完这部于杭州拍毕的电影。
电影据说是要阐述包括我这一代人的情怀,观看时我诚惶诚恐——一代人也,瞧人家名字取得就大气!
横跨10来年,有史诗气魄,不像一些电影取的名字,什么《高考1977》啥的,就1年你也好意思拿出来拍?
还有什么《生日快乐》啊,就你这二打六角色出生的一天也好意思拍个电影纪念?
看毕电影,心潮澎湃,史诗呀!
归纳以下几点本戏的亮点,各位在看时可以细细品味一下:1。
这部电影很有社会意义,电影中挨家挨户都是破碎家庭,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充分让我认识到了杭州地区非常不稳定的社会问题,破碎家庭在杭州乃是个普遍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了。
因为家庭问题,由此波及到无数的单亲孩童的成长问题,也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电影中揭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多数都要坐牢,希望杭州政府有关官员看看这部电影,好好反思一下,想想该如何治理好杭州;2。
虽然揭示了一系列杭州的社会问题,但这部电影将杭州拍得相当美好。
故事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插进一些杭州的美景,和叙事无关但却相当吸引眼球。
我非常佩服导演的勇气,在叙事中突然加入这些类似城市宣传片的镜头,说明导演是非常热爱杭州的,将宣传杭州看成是自己的义务,这点也值得杭州有关部门好好学习一下,人家一个外人,把宣传杭州看成是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再看看你们!
3。
导演不但记录了杭州的美景,还记录了将近20年间中国的大事小事,虽然这些事与故事也基本没什么关系,但一个导演,在叙事中突然加入这些纪实镜头,这是什么精神?!
说明导演很有记录时代的精神和责任感。
什么叫做史诗?
你不拍这些事怎么能算是史诗?
李芳芳通过本片告诉你真正的青春史诗是这样炼成的。
4。
能否关注新兴事物是衡量一位导演敏锐度的标准之一。
电影中出现了一位织毛衣的毛衣哥,演绎状态完全诠释了”傻*”二字,很明显导演关注了最近网上“傻*织毛衣”的热潮,马上引入电影之中,这种敏锐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在太了不起了。
有朋友说了,这片子拍的时候那网络段子还没出来呢!
那就更加不可思议了,一个导演竟然能够无意间引领了潮流和时尚的走向,具备未卜先知的本事,还让不让人活了?
太佩服了!!!!
5。
电影叙事相当伤感,几位主角经常表情深沉,传达了人生的某种悲观主义。
我想导演应该是一位相当伤感的人,经常会仰望天空,只有这样的导演才会拍出这样美好忧伤的电影,那种抽搐的小清新简直美绝了!
6。
这部戏商业元素太齐全了!
走私犯,枪支,伤人,拿着水果刀在游戏厅中穿梭,导演对商业元素掌握得相当到位。
虽然号称是纪实电影,但从主角们穿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部商业片!
关键是这部商业片相当好看,从表演到那些商业元素,都与那些纪实戏造成了强烈的反差,让这部戏充满了戏剧性和变化特质,非常让人着迷!
7。
最后说说这部戏中关于杭州的饮食。
妈妈带儿子吃饭,让儿子吃点好的,上的菜都是”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多亲切啊,导演宣传杭帮菜完全发自真心,赞一个!
还有杭州的农夫山泉,主角渴了必须要喝一口,又让主角解了渴,又宣传了本土产业,真是一举两得也!
还有那句很火的广告。
"你为什么要考北京的大学?
”“TOT苏打红茶。
”看我那表情,你就知道我爱这电影爱得都喜极而泣了。
这个标题不完全准确,因为我不是80后,勉强算是90后。
但从“被意淫”这个角度来说,个人以为没什么区别。
以80、90年代来划分人群,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因为是改革开放,又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代开始,赶上了大学扩招、毕业分配取消和商品房的出现,所以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教育背景都影响了心理状态。
但是因为这个就把种种形容词强加在一大群人身上,完全是一种应试作文逻辑。
一夜暴富和出国热带来的离异或者分居的确不少,但是这导演绝对厌恶女性加恋父情结。
私奔的、丢下丈夫的、抛弃儿子的,还有一个皮笑肉不笑的女文青。
当爹的都深情得不是车祸就是自杀。
而就我身边的人而言,离婚后基本都是妈妈带着孩子,不分男女。
那个出国的母亲,带着女儿走有什么问题么?
还美其名曰“爱情”。
那个走私的父亲,他老婆改嫁之前难道不要先离婚吗?
离婚的时候不就该做好心理准备了么……真是莫名奇妙。
那个男主角也很奇怪。
首先问他女朋友为什么选择考北大。
无论国内的大学多水,选择上什么学校、在哪儿上学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难道要人家一辈子都围着你转吗?
况且,北京有央美啊,虽然不那么专长于白墙黛瓦的房子,一样都是学造型艺术么。
然后就是分手后的那个短信。
异地恋、劈腿,本来都情理之中了,非要装作受伤的小兽在角落里默默舔舐伤口,莫非男主角是郭教主的信徒?
说实话,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觉得还挺有创意的。
人家白血病什么都得遍了,我们得了个非典,完完全全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而且投资方很精明,下次拍续集《90‘后》,还能让妹妹的男朋友得禽流感。
女主角感觉就是个活的扫帚星,她妈跑了,爸爸死了,舅舅离了,表妹残了(我怎么觉得被剪到的是左手?!
),心上人和弟弟争着玩一个叫做“是男人就坐一次牢”的游戏,后来发现这个游戏是联机的,弟弟被男朋友PK掉了,真可惜。
这小演员演技虽烂,角色还是比较可爱的。
李芳芳少年成名,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萌芽》作品,次一点就《最小说》《花溪》《新蕾》。
但是,你为什么要叫《80'后》呢?
搞得每个中国青年都像被日式虐恋小文艺洗过脑一样。
也许是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值太高,所以看完之后难免的失望。
加之去的时候晚了十分钟,只能猜了猜开头,只能等DVD了。
不过回来同学问要不要去电影院看,我说随便。
如果你能忍受的了拧巴的对吧的话,就去看看吧,画面很美,故事也很连贯,导演拍的很细腻,只是故事的阵线拉得太长,导演控制不住了。
主角长的都不差,看电影的时候旁边的男人就一直在逼逼,说就为了看女二号来看的电影。
不过我觉得女一号长的比较好,尤其是放在大屏幕上看,女二的下巴好像要隔开幕布。
这部电影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剪辑上,成也萧何败萧何。
片子是导演自己剪得,这保证了故事的整体完整,也没有剪漏掉人,使影片人物很完整。
但完整不代表着饱满,甚至连主角都不饱满,每个人都好像画了一张好看的图画,就像2D的海宝,你不知道他后面有没有尾巴。
导演毕竟之前是拍电视剧的,拿着拍电视剧的手法去拍一部电影,是不可取的。
最后出现的感觉就像现在这样,故事成了段落,用时间表示,就差标个12345了。
节奏不快,而且很跳。
但毕竟故事要讲的是十几二十年的事情,即使是《美国往事》也不会剪到一个半小时就扯出这么多年的事情。
导演有点着急,着急去讲述这个故事,所以人物一会就长大一阵子,一会就长大一阵子,而且样子都没什么变。
之前大肆的宣传用共同回忆串起的故事也让人觉得很勉强,甚至觉得可有可无,即使是非典那段,都已经安排进故事了,但又出现TOT的广告词,黄明的确很好看,化成病怏怏的更棱角分明了,但怎么就那么一个问题就成半死不活的。
之前没有任何的铺垫就上了大学了,前面一大段都没有铺垫出这么一个小高潮,我觉得导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应该有很多东西做铺垫,因为她的确很细腻的处理,但也很无奈,这一出唱的差理落三,本该带出共鸣,但却依旧平静。
奥运那段还稍微好点,能暗示出一点人物的命运。
导演好像一直在讲述一个因果关系的故事,所以留下了很多的伏笔。
每一处都是精心设置,包括每个配角,甚至小物件,都是精心安排好的,必定有其用处。
细细的挖了剧本,也细细的拍了片子,想做的很好,这是可以看得出。
至于所谓张国荣先生离世的桥段完全是导演的个人爱好,一点意义都没有,强加进去的,其实这个可以有好的用处,只是导演没用好,最后成了一个无聊的桥段,几十秒的镜头也只能当做卖点忽悠忽悠大众了。
但毕竟《天长地久》(请忽略《80后》这个脑残的名字吧,人家一直叫《天长地久》,只是片商为了赚点市场就给人家换了名字,这顶多是发生在80后身上的事儿,跟80后没什么多大的干系,导演原著小说就叫《天长地久》,这才是揭示电影的题目。
以及那个脑残的海拔也一看就跟电影不搭。
原版海报是电影里的一个镜头,有种打开一面窗,看到的是自己的感觉。
)是拿着爱情当主线的故事,一个探讨白纸会不会变黄的拧巴主题的故事。
时间会过去,什么东西不会变质。
男女主角在各自动荡的家庭里,感受着与别人不一样的亲情,总归都是没有爸爸,总归也不在妈妈的身边,同病相怜又惺惺相惜,青梅竹马又情窦初开,要完成一份一直不变的感情,其实是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
因为并没有得到过多少的爱,所以要么爱的豁出去,要么爱的不舍得,两份在一起的碰撞也是一种填补,因为已经把你定位为心中的唯一,所以一切都不失。
要的就是你,既然遇见了,就别分开了好不好。
而这一点,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引起共鸣了,即使迷茫和怀疑对方,但实在没有怀疑自己,不会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样的选择,不管是对是错,就一直往下走着。
影片的主角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在拼杂的环境之中互相疼爱,所以也更难割舍。
也才可以坚韧,从遇见就真的不想分开了,没有的时候,有了之后再失去,对他们是挺残忍的事情。
所以明远会一直不停的重复那一句我与星辰自小就认识。
以前我们会说以后会遇到更好的人,可电影里讲述了一个即使有更好的人也不会要,因为就是你了,我只希望的你。
陶帅在电影是另外一条复线,把影片串了起来又带出了另一个故事。
亲情是他们在没有得到爱情之前就得到的,但亲情也让他们看到了爱情的不稳定,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也可以离婚,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白不会变黄。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想到的就是要对你们好好的。
手心手背都是肉,剪得是别人,疼的同样是自己,最后却只能隔着玻璃,摸不到了,给自己找个机会,将心比心能不能换来别人的将心比心,这本来就是未知数,所以最后让陶帅也变成了未知数,一个小小的倒叙,讲出了一个辛酸。
电影里有个镜头记得很清楚,用电影插曲来说就是这么近那么远。
两个人在转角就要遇见,最烂俗的戏剧的方式错过,不过那个俯拍的镜头真的是太妙了。
要不是个转角,要是直线,那不就见到了。
同样的距离为什么直线能看见,转角就看不见,真是这么近却又是那么远。
彭青小妞写的这首歌真的挺不错的,也因为这首歌我更加期待了这部电影。
有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明明已经很近了,但只要没有碰到就是远的。
就是张爱玲奶奶的那句话,这就是早了一步或者晚了一步,你就不在那里了。
还有一个镜头,在预告片里看女主角回头的那场戏,简直把我弄的着迷了,但到电影里,那个镜头用的那么平庸。
而女二号在电影里的叙事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是个不努力的小三而已。
只是她的出现展示的是另一种的人生态度而已。
所以说这部电影想讲的东西很多,但没有拿捏好。
女二号其实相比二人,更让人看到所谓80后的一些影子,因为你经常能看到她身上的一些影子在周围的人身边看到,例如谁谁谁为了谁谁谁报考了同样的大学,例如谁谁谁挖了人家男友,例如谁谁谁榜了大款,她集合着很多人的特质,压缩出来,在适当的时候出演,展示出两种人生观,要想看一张白纸白不白不能放张黄色的在旁边,而是一张对立的颜色在旁边,要不看多了黄纸,白色看着看着也黄了。
后来我在想为什么导演非要设置这么拧巴的台词,单单是为了忠于小说么?
后来突然想起了八十年代的那部电影《枫》,那部台词把我雷的不停掉鸡皮疙瘩的电影。
好像那个时候的电影都会是这样的讲述方式,再想想《伤逝》,好像 80年代初的人开始接触的都是这类电影,不知道这是否也是导演想创造初的一种共鸣。
导演很希望让观众从电影里找到共鸣,但只可惜太刻意就过了。
即使在电影结尾,我都酝酿好了情绪,两个人事隔那么多年之后再见,又把我震的没情绪了。
我忘记这片子的名字是什么之后知道了,我就记得有次跟良生打电话,他跟我说了一个电影叫天长地久,导演叫李芳芳,所以让我看,我就知道了这么个名字,找到了豆瓣的条目,那海报就已经很美了。
刚好那个时候发了《有谁共鸣》版的预告片,感觉画面也很漂亮。
我不怎么喜欢张国荣,也不爱听那个年代的歌,但那首《有谁共鸣》真的很好听。
后来再就是彭青发了个《这么近那么远》,我还蛮喜欢那首歌了,她写的是天长地久的插曲。
上映前一个月就开始期待,没想到后来改了个很脑残的名字。
上映第一天给电影院打电话,结果打不通,留言说会不会上映,我看到回复的时候那天的场次已经结束,就一场。
第二天下着大雨,本来还在剪辑室,害怕会跟《我们天上见》那样,放了一天没人看就下线,就立马跑上公交去看,到的时候已经误点。
所以自己说期望太高,难免会让人会失望。
看到很多人在校服的事情,想说句,我们隔壁的贵族学校的校服的确还真是那样。
电影里也可以看到主角家庭条件真的挺不错,当然若有人非要往现实中的那所学校代入的话,我也不能说什么。
这片名的确让人有种错误导向性,所以一直还是当叫《天长地久》。
而电影也好像一直在找寻一个所谓的天长地久,不管这样的事情在现实里有没有可能发生,但我想谁内心里总希望有个天长地久。
申奥成功的时候,两个人分隔两地,没有在一起。
奥运会开幕了,两个人身在同地,也没有在一起。
所有的盛世琐事都过去了,平淡之中再见的人儿,愿有你共鸣,伴我天长地久。
PS:良生妹子我等你的那篇
沈星辰是《天长地久》中的女人公,事业成功,爱情成功,是80后女孩的楷模。
从该片得到启示,如果想要成功,即使你不是沈星辰,也最好要具有她的10个品质。
那么成功就推都推不走了。
1、坚韧的性格——沈星辰从小遭遇父母变故还能学习优异,寄人篱下也能过得安稳,并最终在磨难中锻炼成现代新女性,最重要靠的就是她坚韧的性格。
简单来说就是——外表静如止水,内在坚韧如刚。
2、聪慧的头脑——她从小学习优异,获得那么多的奖章,奖状奖杯,最后考入国家名牌大学,没有聪慧的头脑怎么成?
成功的女人都是聪明的女人。
3、美丽的外表——不是要求你必须有赫本的容貌或者范冰冰的妖媚,而是说要长得干净、面目可亲。
沈星辰的形象属于清瘦,长发,干练型。
现代女性还可以有 甜美可爱型、知性气质型、胖乎乎可爱型、丰满安全感型、娇小柔弱型。
但无论怎样,目光的简单是很重要的。
没有丑女,只有懒女。
4、两个以上的保镖男友——沈星辰得以在生活中成为强者,一来她有明远,英雄救美,并时刻关心,二来她还有一个一直暗恋她,帮助她的人。
相信最后她开的茶馆也有那个医生的一份股份,虽然片中没有交代。
但是优秀并善良的女子总会有很多人帮助的。
5、良好的生长环境——虽然星辰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她的舅舅为她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环境。
有句老话,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
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女孩还未成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时候,她们最弱小,需要保护。
6、良好的教育背景——片中有句台词,明远问星辰为什么去某大学读书,她说“因为某大学”是最好的啊。
虽然个人体会,某大学并不怎么好,出来的学生很多素质不高。
但是在社会中,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身份的确能给人增值不少。
所以,高考的小弟弟妹妹们,还是要努力。
7、多才多艺——至少爱好广泛吧,否则像沈星辰,发现老板太太是她情敌的时候,为了面子辞职之后做什么?
她之前肯定是爱好过茶艺才能开茶馆,我们呢?
多爱好几项没有坏处。
8、要有个淘气的表弟——因为表弟淘气被人打,沈星辰为了他去网吧找人拼命,就遇到明远英雄救美;因为表弟扎伤了人进了监狱,他才能帮姐姐探听到同在监狱的明远的底细;最后表弟虽然命运安排他以外死去,但在另一方面,他也在临死时候带去了表姐的信息给明远。
所以有个淘气的表弟很重要。
9、要长在一个美丽的城市——沈星辰生在杭州,长在杭州,后来来北京学习。
都是美丽现代的城市。
你生长的城市可以不现代,但不能不美丽。
美丽的地方才会产生美丽的故事。
10、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沈星辰到最后才发现的。
不过,我觉得也许她本人没有发现,是导演让大家以为她发现了。
如果她知道感恩,那么为什么明远以前那么关心她她还不报之以李呢?
为什么舅舅哪怕新舅妈对她也还是不错的,她却一味地就知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呢?
个人感觉这是沈星辰性格中缺少的一个部分。
所以对她最后的成功,多少我是不完全认可的。
作为女孩,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儿,对你坏的,尽可以去恨他,骂他,但对你有过帮助的,至少在某个时刻,某一点帮助到你的人,我们都去感恩吧。
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周围的人会感受的到。
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发现人人都很好。
完全不经意间看到《80’后》,当时还叫做《天长地久》。
入了戏才忆起:去年东京电影节有部中国片似乎就叫做这名字。
影片的入戏之快令我诧异。
看惯了因陋就简、拖泥带水的国产小片,这部片子先声夺人的利落开场和通透的画面质感,完全不像一部处女作!
这是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八零后细腻而完整的成长印迹。
同样走过的日子,从九十年代之初的市井生活、香港回归、到非典、奥运,萦绕首尾的张国荣歌声,一个个标志性的时代节点,每每令人感同身受。
更为难得的是,即便刨去这些公众记忆,影片中那些个体性的经验也足以令人动容。
男女主人公跨越十多年的爱情还有他们各自家庭的波折与苦难,在成功地唤起观众怀旧快慰的同时,深深触痛着每个人成长中的都可能经历的挫折与迷茫。
在太多的青春电影中,坏孩子的成长往事似乎总那么有光彩和值得夸耀,好孩子则往往成为循规蹈矩和乏味的代名词。
这部电影不同,故事谈不上明亮,但他绝非于那些荷尔蒙分泌过剩的残酷青春,固然也有欲说还羞的青涩恋爱、群而攻之的打架场景、甚至还出现了“枪”!
要知道,在一部没有警察的国产片中出现“枪”是多么罕见。
但这些都不成其为影片最大的兴奋点。
重要的是,主人公和我们一样地念书、考学、就业,和我们一样跟着时代的步伐往前走,从始至终没有偏离过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主线!
两个携带着伤疤的年轻人最终选择不分开,爱拯救爱,舔透了伤口获得了力量,使影片在感伤之余,具有了某种更为普泛和深沉的内在力量。
尽管我们身边缺少片中那般清一色的俊男美女、尽管我们生活的环境远不比西湖如诗如画、尽管不时有些用力过猛、巧合过度,但因为它如此真切地捕捉和还原了八零后一代的心灵之声,这些过于唯美的举措,我都欣然领受。
影片几无自怨自艾的文青气,这在处女作中简直是种稀缺品质,令人不禁好奇编剧和导演李芳芳何许人也?
Google方知,她16岁时写了一部小说,后来自己改编拍成电视剧,叫《十七岁不哭》,那是我高中阶段难得被特许看完的一部片子。
演员一众新人,女一号刘冬谈不上惊艳的漂亮,但通过角色传达出的那种刚烈和坚持足以让人在一百多分钟内爱上她;男主角天生一个偶像剧模子,也表现出不负职业饭碗的演技。
史可、石凉还有《蹉跎岁月》的赵越等资深演员作为父一辈的帮衬登场,显示出新人导演一定的行业资源调配能力。
从制作来看,影片的工业水准相当高,没有明显的短板。
那个美国人的摄影,估计会给杭州带来绝不少于《非诚勿扰》的游客;林海的音乐,是他自《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之后电影原声的最佳发挥;美术、服装、置景乃至调色、特效也都一概毫不马虎,比如非典隔离医院,内景的细致自不必说,还要铺排出几个大场景,一栋大楼玻璃上满满趴伏着的淡蓝色人影,一下子将人带回那个气氛肃杀的03年春天。
方才走出混战如泥的贺岁档,碰到这样一部意外好看的国产青春片,抑制不住的惊喜。
如果说09年《非常完美》依萌对于好莱坞爱情喜剧类型的操练已让人小有所乐,那么同样自美国修成归来的李芳芳则在此片中显示出更加熟稔的专业质素和对观众更为受用的情感穿透力,巧妙地将私密情感与公众记忆相衔接、并在个体表达、工业体制诉求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获得微妙平衡。
希望能有好票房吧。
在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当下,靠一个宁浩是远远不够的。
曹保平加油!
高群书加油!
伍仕贤加油!
金依萌加油!
丁晟加油!
李蔚然加油!
李芳芳加油……中国新一代导演,该出头了!
根本就不应该有“80后”这个词!
在这片土地上,年龄带来的差距远没有经济地位和社会权利带来的分别更大,那些嘴里嚷着“80后90后”的70后60后50后们,以及那些自称“8090后”的愣头青们,他们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别有用心。
愈加尖锐的阶层矛盾和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这些年来逐渐被代际划分所掩盖,当权者当然最期望看到这样的状况,但是作为下层的我们,却也乐此不疲地推波助澜,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而现在竟然有一部公然打着“80后”旗号大肆叫卖的残次品进入影院,这实在让笔者有些如鲠在喉。
好吧,如果你真得想替两亿80后说话,那么请说真话,不要昧着良心说话。
你说你一个权贵阶层出来的所谓80后,还非要臆造一些苦难来写你的人物,这不是黄鼠狼哭耗子这是什么?
没有切身体会也就罢了,关键是动机不纯,首映式请那么多院线老板来捧臭脚,还逼着他们下军令状,最后来忽悠那些真正遭受过苦难创痛的80后们,让他们为你编织的迷梦买单,凭什么?
凭你的特权吗?
没有什么人和事能代表真正的80后,如果有,也是片面和主观的。
如果80后真有什么特质,那就是他们内心最深层的苦痛,他们是遭受社会巨变的一代,他们是遭受“惩罚”的一代,前代人犯下的错误:社会的不公正、改革的失败、社会环境的恶化,一切的一切都要这一代人来埋单,可是他们又是心灵脆弱的一代,生在计划生育全面实行的80年代,几乎人人都是独生女子,从小就被诟病性格懦弱、冷漠、自私,自理能力差,可是,这难道不应该归咎于他们的父母:60后、50后吗?
谁又曾客观公正地给过80后以公道?
如果要拍一部真正表现80后的电影,难道不应该淋漓尽致地表现上述这些内容吗?
如果不能表现,那绝B是昧着良心拍电影!
这部《80后》除了几个演员确实是80后生人,全片和所谓的80后没有一丁点关系。
那些臆造的艰难曲折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任何年轻人的身上,着墨最多的感情线也是如同国产偶像剧般味同嚼蜡,全无心意。
用这样一部作品来代表整整一代人,简直就是对所有80——90年生人的亵渎。
今天有人请我去看了《80后》,我来描述一下这部电影1、取名哗众取宠,内容跟80后毫不相干,原著其实叫什么玻璃房子2、男主角整部片像中了邪一样,特别是得SARS的时候。。。
化妆化的跟册老一样3、大部分女性导演在处理幽默、紧张、悬疑等环节没有男导演来的好,女导演片子节奏都太慢4、还是回到第一条,凭什么用“80后”来吸引眼球,片中就粗粗引用了近代的一些事件,如:香港回归、奥运、张国荣西特等,没有其他实质性内容,更没有反映出80后一代的真正生存压力、心理等因素,看后没有任何共鸣。
5、女主角的固执不太实际,而且长的也不好看,脱离现实a,一个喜欢他的条件很好的男生送她鸡汤喝,她喝了几口得知是他送的,竟然扣出来呕掉,那个男的人很好的,再讨厌也不可能这样啊。
b,公司老总找了个女友是之前喜欢男主角的,但男主角喜欢的是女主角,这个女主角竟然13点一样的辞职了,干她屁事啊。
总结:一句话,剧中内容除了标题,其他都拍到了
装逼文艺小清新电影
看志明与春娇时顺便溜进去看的,只看了办个小时,烂啊!除了两个男猪脚帅的不分伯仲,实在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院里还能坐人!就是烂导演看的烂剧本后请的烂编剧和烂摄像加烂剪辑伙同烂演员拍的烂片!
问题不少
除了取景好,小朋友都很好看。。。。背景音乐过得去。。。其他都是什么乱七八糟啊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80后》里又触到自己未尽的梦想了。
剧情不饱满 但是我看出共鸣了 因为陈墨长得太像J和Simon了 看哭了又看笑了
作为一个八零后我觉得吧,不知道怎么说呀
如果这电影不叫这个名字,我只会当个一般的烂片,考虑到是内地制作还能同理心大发的可能打到甚至3星。可是既然你打了“80后”的名号,对不起,就得面对真正80后的检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时代变迁,和这电影里的内容狗屁关系都没有。
为赋新词强说愁
勇敢去爱吧,就像没有经历过悲伤一样。
太戏剧化
八零后的成长经历就像张国荣的那首歌的名字...有谁共鸣。我们一出生就得到社会和七零后的关注,但是在这些好的坏的对八零后的定义中,有谁与我们共鸣。关于张国荣的离开还有大学校园里的非典,如今想来,这么近,又那么远。
如果这是80后?那么我是什么呢?
勉强算个文艺小清新,但没有必要非套上80后的帽子,非典奥运什么的,也都是浮光掠影过去。80后能从里面找到自己的成长回忆么?
那是个无法复制的年代~~
又是一部说教片。又是一部电视电影。
今晚去看了,挺纯情挺过瘾的。全是“事儿”,一会儿被撞死了,一会儿被砸死了,一会儿得非典了……但,弄这些事儿,不就为赚几滴眼泪么。加上那几个主演都挺好看的,我们也便看得挺过瘾的。国产片,纯纯的,就不错啦。多数国产片,看着都脏脏的。
也许这部电影不能完整代表80后,但是它故事好看,制作的精美,态度的真诚让我看到了国产电影的希望
名字起的太大了
拍得好 演员好 剪得也不错 就是故事太狗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