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自传性质的处女作,从对情感的表达到整体节奏都很棒。
缓慢中不缺戏剧冲突,但对冲突的描绘恰到好处,不激烈,又微微揪着观众的心。
对一个刚刚丧母的女孩敏感内心的刻画细腻温柔。
弗里达小心戒备,失去独宠倍感失落,对生母的思念无处寄托……怕被责备被讨厌而说了谎,被揭穿后手足无措;使着小坏发泄情绪,做过头时又后悔害怕。
妹妹安娜是个小天使,总跟在弗里达身后学样,信任姐姐,从不记仇。
从一开始的“她现在是我的姐姐啦”到后来的“我喜欢你呀”,傻乎乎的纯真实在可爱。
大约是因为安娜生活在一个不缺爱的家庭里吧。
舅舅和舅妈对弗里达包容却不放纵,真正善良的人无需刻意做什么,那份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会感觉到。
很喜欢结尾,来得有一点突然又合情合理——弗里达没来由的眼泪是她终于收起伪装,接受了生母的死,也接受了新的家人。
主题有些伤感,但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非常温馨。
九三之夏日常之外的询问:生者如何面对死亡?
美学特征:镜头———距离之外的观察,一切在距离之外发生。
冷肃的摄像机。
观众完全与主人公同步。
视点。
害怕舅母的死亡、舅母生病后弗里达的试探。
当弗里达开始叫舅母安娜的时候,她开始害怕小魔女和一个小天使之间的故事。
安娜非常可爱天真,弗里达几乎两次杀死了安娜。
母亲死于艾滋。
舅母立刻将她拖走。
两个小姑娘的选角非常用心和认真。
弗里达是本就是父母双亡的城市女孩。
对鸡牛的恐惧、对乡村路的不知所措等。
非常细腻的层次和线索:影片最华彩之处———最后弗里达在非常温暖温馨的时刻爆哭。
家族的秘辛涂红脸蛋,把安娜当佣人。
可能暗示她生母之前的生活状态。
包括祖父祖母的讳莫如深。
·历史的讲述?
青年导演作品是自述传。
至少要达到的:向观众倾诉、和观众分享的故事。
“想为自己疗伤。
”无可厚非,但还不够。
怎样把对自己而言意义重大的主题变成可共感的、可被共情的故事。
不仅朝向自己,也是面对他人。
舅父和舅母在农村生活。
城市青年的自主选择。
———全家都是城里人,唯有夫妻俩是乡下人。
城市生活纸醉金迷、激进的、生活方式。
他们所表现出的温柔善良,祖父祖母可能是西班牙弗朗哥时代的右翼力量。
老夫妻二人的装扮、让小弗里达祈祷。
暗示着西班牙社会曾经经历过动荡、不安、过激的时代。
每一个人,都被政治社会编码,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小女孩哀悼自己母亲的故事。
这个失去的过程,她没有亲身参与,她感觉自己被母亲抛弃了,不爱自己了。
这让她感觉特别孤独,内心充满了愤怒。
这些没有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指向了她寄养的舅舅家人,尤其对妈妈马尔加和女儿安娜。
孤独的弗里达并没有接受母亲的死亡,充满了悲伤和愤怒,却没有人可以表达。
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没有用语言表达的,表现为行动,又难以被人理解。
很多人容易感受到被弗里达激起的情绪,包括对她的愤怒。
这个小女孩怎么这么坏,怎么这样,是不是天生的坏蛋。
如果人们因为这愤怒而离开她,就会验证了她的感觉,别人不爱她,会抛弃她。
几次下意识地伤害安娜的行动也带给弗里达内疚,让她感受到爱的部分。
这种内心爱恨的整合,成为结尾时哀悼的前提,她开始问马尔加关于母亲的死。
最后她终于可以哭出来了,虽然她说不清楚是什么,但这就是哀悼。
观众内心也会经历弗里达的心理过程,从愤怒到难过,由恨到爱。
对弗里达来说,困难有几个因素:一是没有参与到与母亲告别的过程,没有机会和母亲告别。
二是母亲去世后,她来到了陌生的舅舅一家,陌生的环境,在刚刚失去母亲的弗里达来说,加剧了痛苦。
三是舅舅一家并没有敏感地了解弗里达对母亲的情感,她没有办法寻求安慰和表达愤怒、悲伤。
当经历一些冲突,有了更多情感沟通后,弗里达开始能够感到安全,向舅妈寻求安慰。
四是表妹的存在,一个有父母的孩子,对弗里达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刺激,特别是在陌生的环境里。
假如她本来和舅舅一家很亲近的话,会容易很多,成为帮助她哀悼的重要资源。
电影中可以感觉到她对表妹的敌意和嫉妒。
这对很多面临此类问题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参考。
经常可以看到有人问,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家人的去世。
在文化断裂的今天,很多人都没有具体的经验和传承。
哀悼本来一直是我们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对传统的否定和当今的快节奏生活,让哀悼变得越来越难,人与人的情感也越来越疏离。
1、拍摄手法上,使用了以小弗里达为视觉的人称模式,以捕捉心理活动为特色,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小弗里达对新家庭由怀疑到信任的心路历程。
2、着重表达真实感,小格局的故事,可以以小见大,力求全面展现真实的生活,不带一点浮夸和造作。
3、至亲关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事必躬亲以及关怀子女脆弱的心灵。
另外,父母偏爱对于子女的负面影响,子女间的对比中隐藏着伤害,往往会激发儿童的虚荣心与侵略性心理。
4、受到委屈是导致子女不敢或不想与父母交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委屈的子女不被父母理解,这时候需要父母主动并且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善意的谎言也没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强大,成长的经历就是发现真相的过程,而又不被真相打倒,脆弱敏感但又顽强自信的成长,小弗里达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她的新爸爸妈妈们也同样功不可没。
《九三年的夏天》正好对应了一句话——爱一个人需要付出代价,在牺牲中学会忍耐。
用细致温柔的镜头跟随一个小孩子在夏天失去母亲,来到新家庭,如何进入别人家庭的故事,虽是悲剧,但处理得很轻。
影调略平淡闲散,但由于聚焦在孩子身上,导演细心地抓到了不少童真童趣瞬间,孩童时代西班牙夏天的缓慢时光也颇有韵味,整部影片温情柔软,成人世界的苦恼只是短暂的出现,但儿童的世界也不是只有无忧无虑,在观影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主人公小女孩失去母亲的迷茫和悲痛,并伴随着她逐渐治愈,并且接受新家庭,学习被新家庭接受的过程。
影片入围2017年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并获得最佳处女作奖。
*短评写不下。
一个看似无忧无责的孩子被剥夺了正常的生活,进入九三年的陌生乡村。
平静的动荡不安中,Frida在尚未建立新的联系的家庭里娇纵地渴望宠爱,又敏感地承接失落。
影片缓慢的叙事在纷乱的夏日攫取了童年记忆中那些完全空虚或完全感受的部分,“害人”、闯祸后她要为自己的天真无畏付出被排斥的代价,(无论是否衔接在事故之后)孤立的空间里语言的丧失总能轻而易举地使满屏弥漫着静默的悲伤。
与其将这种常常凝滞情绪的慢节奏归咎为不合时宜的沉思,我更倾向于将此视为一种属于孩童的理解复杂境遇的迟钝。
本片的摄影在缓慢叙事的支持下则肩负了唤醒每个人都有的孩童体验的使命。
镜头热衷于准确地捕捉孩子与成人的走位,并且在关键时刻,无论彼此嬉戏、离间或怀揣心事,随着主客观视角的低调切换,由Frida视线、举动所穿引而出的感知总能在画面中被放置好。
例如在与外公外婆一行人分别时,从舅舅怀中挣脱的Frida追向开走的车,最终在画面正中无奈地停下脚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微微摇晃却固定了她这个无助的夏天,仿佛这种离去总结了年仅六岁的她整个人生的意义。
这些有特点的细节处理,让这部自传性的作品在导演兼编剧卡拉·西蒙的手中,具有着重构童年的主观现实的美感。
面对妈妈去世,以及大人们将她过继给舅舅的决定,她沉默着接受,临行前夕还和平常一样做着游戏,朋友问她“你为什么不哭?
”她没有回答,只是望着夜空里绽放的烟花出神,仿佛某种仪式一般。
望着车外挥手的外公外婆和追着车跟她道别的朋友,她紧紧抱着娃娃,表情平静的好像外人一样,不过她清楚地知道遥远之外有一段新的生活等待着她——九三年夏天。
新的环境,舅舅、舅妈、表妹妹将成为新爸爸、新妈妈、新妹妹,还有适应养鸡的邻居大叔、卖肉的胖大婶、社区医生、新朋友的妈妈以及他们夹带可怜、提防的目光……一切突如其来又无力改变。
毕竟世界上的规则都是大人订的,就好像牛奶,不喜欢喝也不能躲掉。
弗里达不喜欢从妹妹手里分爱的感觉,以前的她被宠爱着,连鞋带都不用自己系。
在这里却不自觉要靠显摆玩偶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
可是不担心缺爱的人是不需要努力证明的。
努力掩饰不开心的样子也许可以骗得过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见到新家庭亲密的舞蹈,甚至看到山野里的小牛依偎着大牛,弗里达都觉得既嫉妒又伤心。
打不通妈妈的电话,只能把给妈妈的香烟、衣服以及思念交给石龛上的圣母像,让她转递给妈妈。
新的一家其实完全不差,对弗里达有着十分包容的爱。
弗里达对猫过敏他们就把养了好久的猫送走,妹妹有份儿的弗里达也都有,无论是新爸爸脚背上的舞蹈还是新妈妈的被窝。
然而消除间隙与隔阂并不容易。
把妹妹藏在树洞、害妹妹淹水、因为睡衣颜色与妹妹不同大闹、离家出走未遂……这些因为嫉妒和误会引发的事故给弗里达贴上“危险”、“缺少家教”的标签。
这样的弗里达的确不是乖小孩的样子,可是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通过挣扎来辨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力量,何况是失去母亲正不断试探身边是否有爱的孩子。
“你干嘛?
”“我要回家。
”“为什么?
”“这里没有人爱我。
”“我爱你。
”弗里达和妹妹的对话一定在弗里达心中点起来一束光。
而持久的爱也终会融化所有怀疑与不确定。
当弗里达第一次问起关于妈妈去世的话题,就是她足够有爱敢于面对妈妈去世这一事实的时候。
新妈妈真诚的回答也卸下了弗里达心中的最后的遗憾。
外婆给她的妈妈第一次参加圣餐时的画像、妈妈的旧衣服、作为与妈妈联络中介的圣像,影片中那些晦暗、闪烁不清、刻意隐匿的妈妈的痕迹带来的压抑感一下子散开去。
结尾处,与家人嬉戏打闹的弗里达突然莫名大哭起来,长久压抑、隐藏的悲伤终于找到了出口。
内心充实的人才敢承认失去,被爱的人才敢在人前哭出声音,因为确信会有人来安慰,会有人来拭去眼泪。
于是此刻的感动不再只是因为弗里达的故事,而是为自己于儿时便藏在心底的委屈与孤独,突然想给自己一个拥抱,感谢自己一路勇敢地走过伤痛,无论多么焦虑、彷徨的时刻都善意地相信温暖一直在。
影片的表演痕迹很淡,甚至有一种家庭纪录片的真实感。
据说是导演的自传叙事片,对内心情感表达含蓄到位,果然充分体现了女导演的细腻,很能产生共鸣的一部佳作。
2022年阅片第195部。
追看柏林金熊奖获奖影片《阿尔卡拉斯》导演、1986年出生的西班牙女导演卡拉·西蒙的处女作,根据童年回忆拍摄的《九三年夏天》。
许多外国电影总是给我惊诧之感:如此小切口的题材,如此细微的表达冲动,也可以借助电影工业变成一部影像作品。
这在我的国几乎不可能。
导演善于抓住生活里的细微感受,用影像表达出来。
在这部处女作里,已经体现了导演这一擅长。
电影取材于自己的童年回忆,母亲去世后到乡下舅舅和舅妈家寄养的一段生涯。
在这样一个新家庭里,她如何融入,如何克服丧母之痛,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灵阵痛。
电影在新爸爸带着两个女孩在床上蹦跃玩乐突然小女孩乐极生悲、放声哭泣时戛然而止。
这可能是荧幕史上最动人的哭声之一。
等画面关闭、字幕升起时,我才迟来地感受到小女孩复杂的内心。
电影这门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够直观地记录人的情绪、刻画人的形象,给观众直击心灵的共鸣。
此片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都透着鲜活、自然。
于朴实的生活画面中,抓取那点点滴滴的闪光,终于,激活与震荡了观众自己整个的童年回忆。
小女孩弗里达的妈妈死了。
她和妈妈从前应该是和外公外婆,两个阿姨还有舅舅舅妈这一大家人走的很近的,因为他们之间很亲密,后来在饭桌上唱歌传餐布的镜头能看出来这一点。
可能是全家人共同的决定吧,弗里达从巴萨罗那的家搬到了乡下,和舅舅舅妈还有表妹安娜在一起生活了。
从卖肉大婶的台词中,导演表达了对这一对夫妻的赞赏。
是的,领养一个孩子照顾她长大,即便是亲姐姐的小孩,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而他们愿意去承担,真的很好,虽然也会有些许的无奈吧。
弗里达有很多娃娃,她把她们一个个拿出来摆到架子上,她和安娜说,这个胖娃娃是外公送给她的,这个瘦娃娃是妈妈送给她的,他们所以送娃娃给她,是因为他们非常爱他。
弗里达又跟安娜说。
你不能碰这些娃娃。
她是个很自我的孩子,而且有点被惯坏了。
她不喝牛奶,不自己系鞋带,不喜欢外婆送的裙子就要扔掉。
她的某些坏习惯被安娜学去了,她又间接导致了安娜手臂骨折和一次溺水.舅舅和舅妈难免要批评她,还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
这些冲突让弗里达觉得在这里没人爱她,所以她离家出走了。
小孩子其实很敏感的,她在看,在观察,只是认知水平有限,会错误判断了那些信号。
对妈妈的死,她只是模糊地知道妈妈生病了,然后是不断的给她检查身体,抽血,她很排斥。
家人怕她被传染那种病毒,其他人是怕她把病毒传染给大家。
一个镜头,弗里达刚刚和当地的小朋友热络起来,追着,跑着,摔倒了,膝盖流了血。
其他孩子家长赶紧过来带走孩子,指责孩子不要和弗里达玩。
舅妈虽然大声说着弗里达没有问题,可再给她擦拭伤口的时候也是带上了手套。
我们普通人对医学知识的理解都是靠想象的,他们有这种行为非常容易理解,这样就又能明白舅妈把弗里达领回家是心里的焦虑。
她搞不清楚弗里达会不会让安娜或者是她和她的丈夫也感染那种让人死亡的病毒。
直到当地医生打来电话,确认弗里达很健康,她才放下包袱,开心、真心的拥抱了弗里达。
外婆教会弗里达念圣经,告诉她妈妈去了天堂,但是她依然爱她。
宗教能缓解成人的痛苦,也能带走小朋友的吧。
弗里达对外婆的话深信不疑,她还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尊小小圣母像。
她以为那是妈妈派来和她见面的。
她给妈妈送去妈妈会喜欢的香烟和衣服。
可是当她需要母亲的时候,她相信的圣母并没有把母亲带过来。
她生气了,也失望了,这也是她要离开这个地方的原因。
弗里达和舅妈最后关于母亲去世时的对话,她有很多疑问,终于都说了出来,对于病的恐惧,对于妈妈死的原因,为什么她不能在那陪着妈妈。
她问舅妈是否也会生病离开她,舅妈说还没有这个打算。
这一次对话,终于让她在心里安定了下来,按中医的话,由神散到神聚了。
导演很暖,孩子失去母亲的痛,在我们来看,是非常悲惨的一件事。
而导演只是轻轻拿起,又轻轻放下。
也有让人唏嘘的镜头,弗里达拿起电话,拨打妈妈的号码,那头是无人接听。
比如最后的那一幕,在嬉闹过后,弗里达大哭起来,把心中的痛倾斜出来。
虽然也是痛,却是柔软的痛。
九三年夏天弗里达的生命经验就是导演本身的生命经验表面上看是一个孤女重新获得家庭的故事,而有关系到最深层的问题:我们如何面对生死,生者如何接受死亡。
1. 影片中的摄影机呈现了旁观式的观察和解读。
一切在距离之外发生,透过门框去观察人们的忙乱,像是在搬家、撤离、溃逃。
最早的印象是什么事情在发生,但是与小女孩无关(冷静的视点),小姑娘毫无表情,旁观的神情。
这时我们观众完全的和主人公同步。
2. 故事继续推演,摄影机放在场景的某一个地方,两个孩子在场景中自由的表演,形成了长镜头的镜头段落,但又不同于传统的伴随着许多摄影机运动和人与摄影机交互的长镜头。
形成了一种我们在客观观察真切发生的故事的效果。
——游戏的场景,心灵的剧目。
3. 虽然是导演的真实经历,但却没有看到任何导演的自恋和自怜/自我美化。
弗里达完全是一个“小魔女”,她携带的恶意和心机展露无遗,这是导演撕开、揭开自己曾经的勇气。
4. 母亲死于艾滋,自己因为可能携带艾滋而令人恐惧。
再回忆起弗里达的各种片段,突然感到无比的残忍。
是童年回忆,也是岁月生命智慧之外的反观,也并非自我悲悯,而是一种客观的观察与剖析。
主观记忆和客观影响。
5. 导演选演员时选择的是本色。
有意识地构造了距离之外的观看和连续的段落。
这段故事是对创伤场景的重建,也是某种反思,不是自我复制和自我怜悯,而是让这段如此真实的经历变成观众可以共鸣的经历。
最感人的是她的“恶”并非内心的邪恶,而是无法言说无法认知的伤痛。
西班牙乡村女孩的夏日生活,家庭录像式的影像,故事比较平淡,童趣盎然。
很慢,很漂亮的色调,很平静的故事,最后终于开心了,终于安全了,终于释放了。
大概把我的童年录像翻出来就是90年代夏天了…童言无忌,搞笑的是:小女孩离家出走因为天太黑,折返回家,气呼呼说第二天天亮些再出走……
无聊至极
孤女成长记
飘过
唉唉不知道怎么说,你们想看的自己来看
无感
充满童真喧闹又宁静的夏天,所有的情感都是指向个体内心的,这样的故事既真实又虚构,每个人对其的评价其实只是在寻找是否对自己互文。
孩子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于是,背着行囊准备离开此地。可孩子毕竟太小了,走了一段路之后还是踅回来了。他对自己说:“天太黑了,我还是明天早上再走吧。”
8.1 夏日散文,私人影像的真挚情感,细腻自然总伴随些许沉闷,然而后劲足,乃至刚结束就有些怀念。一步步放下戒备、抗拒与隔阂,得知自己受关爱并直面痛苦的来源才终于卸下了包袱,笑声与哭声是放下与融入的明证。
影片入围2017年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并获得最佳处女作奖
新一代导演总是喜欢整活,比如拍摄方式,比如镜头语言,有两点我还是没想明白,一个是厕所不关门的带血姨妈巾的镜头,另一个是把小女孩隐私部位拍出来,想不明白能表达什么。后面那个黄红相间的旗,条纹很细,不知道是不是加泰罗尼亚搞事情一类的,又不像,因为中间又有类似于西班牙国旗上的图案和文字992
不喜欢孩子的缘故,所以不喜欢看关于儿童的电影,哎,孩子多么的无辜啊,能好好长大就很不错了,人活着都不容易。
51th/h
视听稳定,但女孩妒女孩的心理还是太常规太造戏。我设想过完全用主观镜头去拍这种回忆。
作为自然主义电影过度戏剧化
在很多电影中,对于戏剧矛盾的激发和高潮戏份的营造乃至于情绪的渲染都是以一种技术式的手段来完成的,但卡拉·西蒙却故意规避掉了所有戏剧性的时刻,而是用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短促的、没有叙事价值的场景组合成了这部电影,我们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没有讲述什么故事,因为所有的影像、对白都极其地私人,来自于一些极其微小却敏感的体验和记忆,小女孩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接纳暗喻着我们对于童年的建构实则是对当下自我认知的反映,家庭的概念在电影中逐渐地明确起来,刚开始是心有芥蒂的排斥,将情感寄托于圣母、他人和曾经的母亲,但渐渐地,她开始感受到自己被接纳了,这里容纳了她的自私和任性,在童年结束的这个夏天,分享冰激凌、捉迷藏的恶作剧、手与风的相遇、卷心菜是什么,她终于哭出来了,在了解了什么是死去,什么是活着的时候,
睡了
有点无趣,属于不吸引我的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