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这个电影,我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修直的母亲是最温柔也最强悍的人,母亲含辛茹苦育儿,母亲在努力寻找和孩子的最合适的交流方式,这种天性的母爱流于自然,儿子的回应略有迟钝修直的母亲是最坚强,为了他不被劝退,不掌工资义务在幼儿园做保育员,讨好所有老师和孩子,然而在发现孩子被老师罚站于太阳下时,她忍无可忍的对着 发飙。
她 糊的人温柔、慈爱、关 永远的呵护和数之不尽的无悔付出,让我知道母爱是伟大的。
上帝无所不能,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母爱的伟大之无与伦比相信每个作为孩子的我们都能够有所体会。
在母亲节之际,小编我给大家推荐一部冷门佳片,相信大家看过本片之后能够对母爱产生新的共鸣。
这部电影的片名叫《我的影子在奔跑》。
电影最早放映是在2013年的柏林电影节。
不知因为何种不可抗力的原因一直拖到今年的1月16日才在国内悄无声息的上映。
最终,本片在国内只拿到了37万元的票房成绩。
这部电影冷门到了什么程度呢,目前豆瓣7.3分,只有936人评价看过。
虽然本片如此的冷门,且被雪藏了5年,但本片所获得的奖项却着实不少。
本片的女主演员为张静初,且整部电影只有这一位明星卡司。
张静初也凭借本片拿到了多项最佳女主奖项的提名。
撇开那些负面的八卦新闻,张静初的演技还是可以让人放心的。
无论是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还是顾长卫导演《孔雀》,张静初的在其中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张静初在片中扮演一位名叫田桂芳的母亲。
田桂芳是一位刚刚生下宝宝的母亲,却被丈夫所抛弃,从此田桂芳只能自己带着宝宝修直,母子相依为命。
修直是一个爱调皮捣蛋的孩子,幼儿园上课期间总是倒弄课桌盖影响他人,要么就是躲在柜子里让所有人都找不到,甚至还用放大镜聚光的原理把纸给点燃了。
幼儿园的老师都表示自己无法管教这样的小孩,希望田桂芳能把修直给直接领回家。
通过医院的检查查出原来修直患有一种名叫艾斯伯格综合症的病。
这病俗称“天才病”,是自闭症的其中一种。
症状常表现为:人际交往困难、语言交流困难、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兴趣爱好局限特殊、动作协调性差等。
这些病症状态修直几乎每一项都占据了。
田桂芳认为越是这样,越应该让修直在孩子堆里成长,这样才能改善病情让他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为了让修直能够重新回到幼儿园,田桂芳放弃了现在的工作,免费的为幼儿园当保洁阿姨并且与幼儿园的所有同事都保持着最好的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幼儿园的老师才不会因为修直的特殊性且难以管教的原因而放弃修直。
在田桂芳的努力下,修直终于从幼儿园毕业而进入了小学。
让人没想到的是,修直上小学的第15天,就被叫家长去学校了。
据说这是小学开办35年以来,学生被叫家长的最快纪录。
田桂芳来到学校看到修直在太阳底下罚站,二话没说跑去老师的办公室大闹了一顿。
她害怕修直在太阳底下中暑,她心疼自己的孩子。
田桂芳后来有了一个爱慕者,修直叫他叫李叔叔。
李叔叔为人和蔼且工作稳定,田桂芳也很希望能与他一起照顾修直。
不料李叔叔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想要带着田桂芳一起去天津工作,把修直交给自己的母亲照顾。
田桂芳怎么能忍受别人去照顾修直呢?
她当场就发飙了,撇下李叔叔与李叔叔的母亲扬长而去。
离开了李叔叔的田桂芳只能一边拮据的过日子一边照顾修直。
就这样,田桂芳辛辛苦苦的将修直拉扯到了高中。
到了高中的修直仍然不让田桂芳省心,比如家里停水了,田桂芳让修直去打水。
修直直接打出租去了外婆家打水,来回的车费钱就是68元,就为了打一桶水回家。
之类的例子还有种种,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即便是这样,田桂芳仍然包容着修直。
电影的最后,修直的父亲突然出现并且表示愿意带着修直出国留学。
出国的前夕,田桂芳含泪送别了修直,电影在这里也慢慢的走向了结局......
其实纵观整部电影,本片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主线情节,也没有一个电影故事所应该有的起承转合,甚至在剧情安排上也没有大的矛盾冲突。
但令人意外的是,电影看起来却并不乏味,反而作为观众有着极强的代入感。
这可能归功于电影中的大量的素人演员以及极具市井气息的人物台词与故事情结。
再加上全程素颜出镜的张静初也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演技,让自己的人物形象与田桂芳这个角色高度重合。
电影并没有刻意地进行煽情与催泪,也没有通过卖惨的方式去表现母亲的辛勤付出。
相反,虽然修直所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这一特殊的病症,但里面修直与田桂芳之间许多日常的对话与情节几乎是每个普通人能够体会到的日常生活。
母亲与儿子日常争执的情结甚至可以小到挤牙膏与穿袜子!
田桂芳会因为修直挤牙膏没有好好地从下至上挤,亦或是修直出门太急而穿上了鸳鸯袜而对修直进行几乎每个家长都会有的啰嗦与教育。
而修直也会因为田桂芳在没经过他同意的情况下打扫了他的房间而对着妈妈发脾气。
电影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与修直的内心独白去模拟修直的视角,带着我们通过修直的视角去感受他们母子之间的关系。
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交替穿插,也更加容易让置身事外的观众理解到修直的内心世界,修直眼中的田桂芳。
当然,电影也不是没有不足的地方。
电影中对体现修直擅长数学物理的一面展现地过于片面与死板,比如修直的很多台词直接使用的科普书上的常识说明。
对于修直如何成为理科天才的过程也缺乏铺垫,稍显突兀,仿佛修直从小就直接变的那么厉害一样。
不过,即便电影还有些细小的缺点与不足,我还是想给大家推荐这一部影片。
田桂芳作为一名单亲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任劳任怨,丢掉了自己的工作甚至甩掉了自己的男友,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照顾自己的孩子。
这一切,都源于田桂芳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母爱。
我想,作为母亲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吧!
田桂芳说:修直,我突然发觉你长大了,长高了。
修直回答到: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一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在于我们观影过程当中所感受到的感同身受以及所产生的共鸣。
我们自己在小的时候何尝又不是爱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呢?
大家小时候多少都会有因为自己的好奇或者不懂事,从而给母亲的工作造成困扰;也会因为被误会早恋而与母亲产生矛盾。
我们都会有过因为忘记带伞被雨淋湿而被母亲责备;都会有过母亲给你收拾房间没得到你的允许而责备母亲。
田桂芳或许并不是一位完美的母亲,我们的母亲也一样并不完美。
就是这样不完美的母亲总是会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不完美的我们去变的更加完美。
最终,我们都会因为母亲对我们的细心地照顾以及正确的教育,让我们健康成长,长大成人。
今天是母亲节,除了安利这部电影,我们作为子女的需要学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给予母亲我们应该要做到的关爱与关怀。
我们可以给妈妈一个爱的拥抱,送给母亲一个小小的母亲节礼物并说上一句母亲节快乐。
人在外地的朋友给母亲打上一个电话送上祝福也是好的。
最后,小编我给所有已经成为了母亲的小伙伴们真挚地说上一句:母亲节快乐!
首发于暴走看啥片儿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作者:吃麦子的马
标签:Home/2018-06-14我的评分:8.0如果不是看了简介,从头至尾,我都没觉得小孩子有什么病症,那只不过是更调皮一些罢了。
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世界的确不一样。
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是一个数学文盲,但这与“她是一位优秀的妈妈”没有丝毫关系,相反,这位普普通通的妈妈非常可爱与伟大。
岁月沉淀后的张静初比初出茅庐的《孔雀》里的张静初多了烟火味。
“外婆又说不再管你了哦。
”“她不会的。
”“你又知道。
”“她是我妈。
”这是我听过田桂芳最没有道理和逻辑的话,可奇怪的是,她说的是对的。
修直割扁桃体那天这么形容田桂芳:田桂芳那天给我的印象扁扁的,湿乎乎的,后来,那样的印象给到我,会让我觉得疼。
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跟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他没说的话是,这世上再没有一个人会像她,我疼如她疼,我乐如她乐。
我有时候疑惑,妈妈在没有成为妈妈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每一个妈妈都是超人,洗的干净所有的白衬衫、做的出菜单上所有我喜欢的菜、治得好换季时候的感冒发烧,打的死所有蜘蛛小强。
可是妈妈在没成为妈妈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哭包小姑娘呀。
为母则强,是因为一个小崽子的全心依靠。
修直长到十七岁,妈妈就是修直的天。
妈妈常常哭,可是她超厉害的,为了修直给幼儿园做免费劳力,讨好上至院长下至做饭大妈的所有人;为了修直大吼学校老师;为了修直蹬掉男朋友;为了修直长出钢筋铁臂变得无所畏惧。
可是修直十七岁了,要离开妈妈去美国读书了。
田桂芳送修直到机场,边回去边想:修直,你长大了,要飞了。
可是我,好像还没准备好。
唔,原来所有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后,也还是有软肋的呀。
那个小小软软的小崽子,是她们身上最柔软的器官,是要背负一生的沉重包袱,她们背了一生。
甘之如饴。
自闭症这样的题材不是第一部,《海洋天堂》已经拍过了,母子情深也不是新鲜的题材,但是《我的影子在奔跑》却更容易让人记住,母亲和自闭症儿子相处的17年,不是简简单单的屏幕出现字幕“17年后孩子长大了要出国了”,也不是这17年每年每月每日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它的镜头就像时间一样静静的流淌,用孩子的视角串起整部电影,这17年发生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一样真实。
母亲田桂芳是个爱哭鬼,看起来似乎很软弱。
儿子患有自闭症,并且调皮捣蛋。
但就是这样的一对母子,在社会不接受孩子的自闭症是母亲的爱和坚强为他在危险的世界里撑起了一片天,在母亲伤心落泪的时候儿子又会帮母亲擦眼泪。
他们彼此依赖,也只有彼此才能知道对方的世界。
这部片子最可贵的是,没有把《我的影子在奔跑》变成苦情励志的电影,全程素颜出演的张静初让这部片子更接地气,生活中的种种琐碎的片段和细节,以克制不滥情的手法呈现给大家,在欢笑中感受母爱的伟大,眼中又噙满泪珠。
这样的电影还有今年的《嘉年华》、《奇迹男孩》、他们没有大声告诉观众我拍的题材很厉害,我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批判社会不公、批判人性泯灭。
但是又不得不佩服这几部电影,用类似于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需要批判的。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电影不仅仅是一场两个小时的娱乐,它也可以改变世界。
张静初饰演的田桂芳,是一个不同于中国母亲的一贯形象,但却依旧有着一样做为母亲对孩子的爱。
她的儿子修直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田桂芳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修直眼里,妈妈是一个爱哭的数学学痴,但他知道世上最了解他的就是田桂芳。
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与众不同的行为有妈妈的陪伴,为了让儿子在幼儿园学习,她停职照顾修直。
在修直高中期间,田桂芳误以为修直谈恋爱,扇了一巴掌,让修直躲到警局,在知道缘由后,田桂芳道了歉,修直为了不让妈妈哭,原谅了她,说明他很爱妈妈。
在十七岁,修直的父亲来了,发现了他的数学本领,要带他出国,那天下着雨,如同田贵芳的心情,她知道修直长大了。
这部获得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影片的电影,看起来并不像儿童电影,至少不像我们传统定义的儿童电影。
这部电影的普世情怀看得到创作人员有着更大的野心。
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儿童世界的电影,影片的视角放低到儿童的高度,使得观影者不得不蹲下来,以这样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世界。
而偏偏这副眼睛的主人还是一个艾斯伯格症者。
电影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以娓娓叙述的方式呈现近于真实的生活片断来感染人,事实上这些片段中的特殊人的特殊情趣和观感已足够打动人了。
电影就是以这样不动声色的方式反衬出这样的现实:在我们以为很怪异、甚至痴傻的孩子的眼里,原来我们正常的世界也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有违常理。
而原本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的世界存在如此多的新奇。
电影里艾斯伯格症家庭的艰辛付出被表现得含蓄而隐忍,但是折射给各人亲身感受却忍不住要深深感喟。
修直,你长高了,长大了。
长大了,自然就长高了。
修直你怎么突然就长大了?
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修直你要不长大才好。
母亲和儿子在雨中的一段对话如此平常,但每一个母亲都会因为一样的爱子之痛而叹息吧。
一部电影,把一个忧伤的故事,以如此浪漫的情怀、情趣行云流水似地叙述,真是可喜。
更加可贵的是它没有再度强化这样的家庭的伤痛和无奈。
甚至于某些时候它让我们羡慕那样的修直和生下、养育着修直的田桂芳。
在观影会上,关爱自闭症家庭中的一个代表表达了这样的感受:看到了吗,我们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孩子。
谢谢这样的一部电影发出了我们自闭症(应为艾斯伯格症)孩子的声音。
谢谢这样的一部电影发出了我们自闭症孩子的声音——这是这部电影的最好奖励!
这是这部电影的价值。
每种生命都有自己的声音频率,你听不到、接收不到是因为你的频率不对呵。
每一朵花开都有他的美丽!
《我的影子在奔跑》是一部聚焦于自闭症儿童成长历程。
主人公修直是这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全片以修直儿童到17岁的视角展开故事,甚至在影片中穿插着修直的内心独白,这更能让观众引起内心的共鸣,也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修直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影片的后面主要是描述修直数学方面的天赋,这从另一种角度说明了自闭症儿童并不是异类,他们只是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他们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也会有所不同。
全片以平淡的叙事方式来告诉观众自闭症儿童的生活,从而让当今社会多关爱这类独特的群体。
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所有导演都会面临的难题。
绝大多数导演无法兼顾商业和艺术,只能选择其一,这也导致了电影的口碑和票房从来都不成正比。
作为一部口碑还不错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上映当天只有0.3%的排片,票房只有3.3万。
电影上映3天后排片就降至0%,也就是排片不到0.04%,四舍五入为0%。
直到上映三个月后排片一直是0%,最终票房只有36万。
《我的影子在奔跑》早在2013年就参加柏林电影节,直到2018年才正式上映。
这是一部聚焦自闭症儿童的电影,同题材的电影已经有太多太多。
《我的影子在奔跑》没有为了获得高票房而请流量明星,没有小鲜肉,没有策划营销活动,而是踏踏实实讲故事,非常朴实。
电影围绕修直和单亲妈妈田桂芳(张静初 饰)的母子生活展开。
上幼儿园的时候,修直会躲在柜子里,导致老师和妈妈到处找不到他。
他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会玩弹珠,甚至走出教室玩电灯泡,把电灯泡当成放大镜来引燃纸张。
他用镜子反射阳光来逗猫咪,做手术的时候做到一半就跑了。
他把工人的油漆打翻,在地上扔香蕉皮,把花盆从高空扔下,点燃老师的裙子、打碎老师的眼镜……这一切都源于修直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这是一种高功能孤独症,症状是躁动不安、注意力分散、身体协调性差。
但是修直的智力没有问题,反而在数学、物理方面有极高的天赋。
导演和编剧没有让修直卖惨,没有把它的身世和经历拍得惨绝人寰;也没有消费母爱,没有拍田桂芳为了儿子而卖血之类情节。
没有编造戏剧冲突很强烈的情节,譬如修直遭到人们的歧视、通过努力走上人生巅峰、凭借聪明的头脑发家致富之类的老套剧情通通都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生活的琐碎推进剧情,从而让电影显得很真实。
电影没有煽情的桥段,而是非常克制地叙述,表面上剧情很平淡,显得不够“好看”,实际上一旦一部电影去掉了那些花哨的技法,剩下的才是最真挚的情感。
电影没有套路和煽情,有的只是真诚和写实。
有的只是幼儿园劝退修直,但田桂芳愿意给幼儿园免费做保姆,只为能随时照顾修直。
有的只是医生到处寻找修直让他继续做完手术,田桂芳却帮修直一起躲起来。
就像修直说的: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和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最让我感动的是田桂芳为了修直,两次放弃更好的生活,呕心沥血,不求回报。
田桂芳刚生下修直的时候,丈夫让田桂芳跟他一起去外地发展,却不愿意带修直一起走。
为了修直,田桂芳放弃了丈夫、放弃了成为贵妇人的机会。
后来,田桂芳遇到了李叔叔,当李叔叔想要把修直送到天津上学,好让自己和田桂芳安心在一起的时候,田桂芳放弃了李叔叔、放弃了人生的第二春、放弃了更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选择陪伴修直长大。
电影里有一个小细节,田桂芳已经和李叔叔发生了关系,说明她已经有和李叔叔组成家庭的打算。
但在爱情和儿子之间,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儿子。
这些情节都展现了修直饱受疾病折磨,无法照顾自己的痛苦,同时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田桂芳是一个数学文盲,对数学一窍不通。
但是没有数学概念,没有逻辑的田桂芳却很了解修直,也只有田桂芳了解修直。
蚂蚁有独特的认路方法,人要靠记忆才能认路,但田桂芳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修直。
当航班取消后,修直去寻找田桂芳,最终在幼儿园找到了她,这一幕让人非常感动,也许这就是心有灵犀吧。
电影里有这么一段对话:“修直,你长大了,你怎么忽然长这么高了?
”“长大了,就当然长高了。
”“我突然间发觉,你长高了、长大了。
”“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田桂芳和修直的对话表面上很普通,但内核非常感人。
是啊,田桂芳就这样十七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含辛茹苦,只为把自闭症的儿子抚养成人,这不正是所有母亲的真实写照吗?
煽情的电影太多,眼泪太廉价,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更加难能可贵。
缺点在于修直“天才”的人设,编剧没有必要给患病儿童一个天才的设定。
并非天才才值得拍成电影,普通人、甚至智力缺陷的自闭症患者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如果所有电影都把自闭症患者拍成天才,会让人误以为自闭症全都是天才。
除了自闭症儿童的主题,《我的影子在奔跑》同时也是一部青春片。
电影关于青春,关于叛逆,也关于成长。
修直上课的时候奇思妙想,他开始思考人类、文明、宇宙,田桂芳没有打击儿子的积极性,只是说不要影响上课。
修直给女同学补课,甚至关系暧昧,田桂芳刚开始有所怀疑,后来也与儿子进行了沟通。
修直的生父终于找到母女二人,想要送修直出国深造,田桂芳尽管依依不舍,为了儿子的前途也忍痛放下了私心。
电影没有打架、堕胎、三角恋的恶俗桥段,而是真正探讨十七岁的青年会发生的经历、会思考的问题、会做出的举动,显得十分真实。
毕竟你的学生时代不一定会打架、堕胎、三角恋,但一定会像修直那样有着天马行空的思绪,有过怦然心动的一瞬间,也有过是否去异国他乡上学的考虑。
诸如《遇见你真好》纵火、《致青春》车祸、《小时代》拜金、《同桌的你》示威游行不是我们的青春,《我的影子在奔跑》孩子与家长对抗、理想与现实对抗、自我与世界对抗才是我们的青春。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丰富的社会隐喻。
因为身体的缺陷,修直与社会格格不入。
其实,修直可以换做任何弱势群体或者边缘人物,可以是女性、同性恋、黑人、残疾人、穷人、犹太人等等。
把修直换成女性,就是《盲山》;把修直换成同性恋,就是《喜宴》;把修直换成犹太人,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把修直换成黑人,就是《为奴十二年》;把修直换成哑女、鱼人、同性恋和黑人,就是《水形物语》……《我的影子在奔跑》是弱势群体在生活的打击下勇敢面对、坚持到底、绝不言弃的故事。
这是修直的故事,也许也是我们的故事。
当然,修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妈妈。
张静初在本片贡献了优异的演技,使得田桂芳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当丈夫想要抛下修直,带田桂芳远走高飞的时候,田桂芳毫不犹豫选择了儿子。
张静初眼神中夹杂着爱意和母性,奉献和牺牲,让人无比感动。
当田桂芳拒绝李叔叔,说“我不需要别人照顾修直,我田桂芳可以照顾修直”的时候,张静初言语间流露的自信和力量,坚强和气魄,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张静初最近几年出演的商业大片《富春山居图》《快手枪手快枪手》《冲天火》《侠盗联盟》虽然都是大制作,但口碑都不佳。
《我的影子在奔跑》可能是张静初票房最低的电影,但却是她最好的作品之一。
它让我想起《孔雀》《天水围的夜与雾》,那个兼具美貌与演技的张静初又回来了。
这不是影评,算观后感吧正好母亲节看的这部电影,蛮有趣的。
《我的影子在奔跑》,2013年的电影,今年一月份在大陆公开上映。
之前似乎只在2013年的上海电影节上映过。
我觉得近几年,至少在电影市场有了不少好的变化。
一方面,一些过去的国产好电影,得到了公开上映的机会。
像《中邪》等等。
这类电影是可以代表中国电影人的追求和理想的。
《中邪》只有41万票房,可能是因为喜欢看恐怖片的,基本在上映前看过了。
但上映对于自学成才的导演和制作团队来说,总比不上映要好。
另一方面,对于国外引进电影,也有大量的好片子被引进。
而不单纯盯着所谓的“美国大片”。
它们或许可能在票房方面不会太给力,但是上映总比没有要好吧。
电影里两个人物,母亲和儿子。
两个人两种性格,一个感性、一个理性。
母亲的形象非常传统,为了孩子牺牲一切,而自己慢慢跟不上时代。
儿子的形象是进步的,崇尚理性的。
电影基本就是儿子从小到高中毕业的成长史。
电影里儿子的独白一直在说妈妈的各种不符合逻辑的行为,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理性对感性的批评。
但是这些不符合逻辑的行为,根源在于妈妈爱他。
这种爱的确会被很多年轻人理解成约束。
其实电影里的儿子也是这样。
比如妈妈进来打扫卫生,他认为妈妈会理乱自己的空间,给自己添麻烦。
电影最后,是儿子理解了母亲的这种爱。
它的确会妨碍自己的空间和自由,但是孩子长大了,理解了。
所以电影最后可以理解成感性和理性需要找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需要一方多拿出一些宽容和理解。
而这或许是年轻人需要做的。
张静初,在演年轻时期的妈妈,我个人感觉很到位。
但是当演到40多岁的时候,就会跳戏了,总感觉张静初饰演的40岁的人,不真。
电影有一个有待商榷,就是张静初有一段小小的“激情戏”。
当然认真说,也不算激情,时间很短,也只拍了一个接吻的镜头。
但问题是,完全可以用其它的方式去表达这段戏。
这段激情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观众聚焦。
想表达妈妈为了孩子,把自己的感情生活都牺牲了。
但是当镜头里出现直接的激情镜头时,观众聚焦就从妈妈,变成了张静初。
也就是在观众眼里,那个男演员亲的不是“妈妈”而是张静初了。
刻板印象,影片里的情况极少数
对女性的态度真的非常直男
北京>DC机上观影
在不被理解的日子里,妈妈是连接这世界的唯一纽带,唯一的朋友和希望。geek们在美国会幸运成为谢耳朵,而在中国,geek们最好的出路似乎就是出国。
「那是我唯一一次有了飛的感覺,在雲層上飄,跟在一盆泡滿了洗衣粉的泡泡上似的,有一股芳香的味道,但不是洗衣粉的,後來我印證過那是蘇打水的味道。」exo me?編劇您這台詞設計也太尬了吧,演員台詞功底也差得要死。恕我不能接受如此沒有電影質感的電影。豆瓣這分是在唬誰⋯
以为是母亲倾尽所有把自闭症儿子培养成天才的苦情故事,没想到意外地清新流畅,没准备好的母子分别,没留意过的时光飞逝,没大没小的标签和批评,都是最打动人的母子深情,拆扁桃体、拼魔方等暖心细节掩盖了五毛特效的缺憾,张静初演活了一个温柔又倔强的单亲麻麻,这种接地气的角色才最适合她
所谓自病症患者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艾斯伯格综合症的表现主要有智商极高、但是情商较低的表现。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艾斯伯格综合症小孩儿修直的成长历程。妈妈田桂芳为了要照顾孩子修直 放弃了高薪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在幼儿园照顾孩子。她阻止了很多事发生。诸如修直没有失踪、厨房胖嫂没被开水烫伤、幼儿园老师的裙子没有烧着… 但门防大爷的伞还是散架了、园长的眼镜碎了。她花费了整个青春陪伴孩子,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也就是电影的开始,修直一路奔跑的逃出了爸爸即将带他离去的机场,回到了那个“数学文盲”的妈妈身边。他不理解人类的感情,但是他知道他的妈妈是田桂芳、他爱他的妈妈。
更多的自闭症患者不是天才,也不那么可爱,但仍旧是父母心中的天使,这就够了。
谁又不是艰难的成长呢?
根本看不下去,除了张静初,其它的演员的表演没法看,甚至连配音都像在念稿。无论是演员、对话、剪辑,都时刻提醒我tmd他们是在演戏,所有的因素都过于刻意,让人始终无法融入。
分分钟看不下去,幼年时的修直说的台词压根就不是那个年纪能说出来的话,能不能更接地气点?少年时的修直完全没有自闭症的样子,这不就是天才少年吗,张静初也毫无四十几岁妈妈的形象。再者,配角都太差,不知道这评分怎么就到了7以上😓
火候不够
想起那个岭南李安庄佳龙。
啥玩意
张静初好漂亮噢
很感人啊!妈妈这么无私的付出与牺牲,换来了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一生一次,遇上就是幸运的,不管是母子,父女,父子,母女。
从15分钟开始哭。非常的真实、独特、诗意以及动人。几辈子修到这样一个妈啊。张静初也太动人了,她一为难一皱眉我就掉眼泪,她开心我也跟着哭,整个人哭到眼睛疼。【你家里可能没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修直),你朋友家里也没有,你朋友的朋友的家里也没有,你完全不需要面对他,那是你的幸运。千百个人的家里都没有这样一个修直,偏偏我家有,但是,那不是我的不幸,我以为那是我的命。 他应该有权利、他完全可以、必须走近你的生活当中。《我的影子在奔跑》第20章 田桂芳语】关于旁白,艾斯伯格患者这样说话我完全不觉得突兀,他就是有这种执拗,甚至刻板。——就是被心理追凶的童日先入为主,见到艾斯伯格脑内还是自动脑补粤语音效asibege
挺平淡的,而且旁白和故事都是各自的自说自话,没有互相交融的感觉。同类题材的片子还挺多的,都拍的不错,这个的观感就有点差,没体现出家人的心境,孩子也是只顾自己而没有体谅。除了个别几个演员表现还正常,旁白和其他演员都太素人了,很多段落演的很尬。
siff #21. 三星半。方刚亮说,拍着拍着就越来越“偏离”表现自闭儿童的悲惨生活的路径了,因为他发现很多自闭儿童家庭里有的烦恼,正常孩子家庭里也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拍好了这个题材,胜《海洋天堂》不知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