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确实NB,看着大屏幕上加州沉入海中、航空母舰撞向白宫、夏威夷群岛如人间地狱、巨大的海啸在喜马拉雅山脉奔涌,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光看这些场面就值回票价了,更何况影片还不止这些。
主角一家的情感纠葛、面对灾难时的人间百态,都使得本片没有成为特效的堆砌,而是有血有肉。
关于影片的几点观感(稍微有些剧透,不过这类影片不怕剧透):1、本片的大体框架符合好莱坞灾难片的固定模式:主角都是家庭出现问题的家伙,他会借着这次灾难与前妻再续前缘,与出现隔阂的孩子弥补裂痕。
他一定会的,哪怕影片的中间部分,误会可能会加大,隔阂可能会加深,但是最终一定会一家人团聚,沐浴在阳光下、春风里。
跟着主角一家一起逃命的、以及帮助主角一家逃命的配角都会死,特别是妨碍主角一家人团聚的必死无疑,而且死状很惨,哪怕他是个好人。
2、世界局势哪怕是到了末日也是大国的天下,小国只能一边儿玩去。
撤离计划是为了人类的延续云云纯属扯淡。
君不见,确定撤离计划的是G8集团,最后开出的三艘方舟,一艘是美国独占,一艘是中日俄三家分享,一艘是英法德意西等西方列强。
那艘坏了没开出来的本来也是留给富豪们的。
如果真的是为人类的延续考虑,黑种人和红种人总要有一席之地吧。
3、这部影片教育我们:要想世界末日来临时在逃命的方舟上争得一席之地,要么身为公务员(制订计划的肯定不会忘了自己人,不过估计参公管理是不行的),要么腰缠万贯(或者认识腰缠万贯的人,至少可以搭上人家的飞机尽可能接近方舟),如果不能满足前两条,就只能做富豪的情妇(但不能勾搭小白脸)或者富豪的狗了。
4、美国的移动通信真是NB,世界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板块都漂移了,人家手机信号依然强劲,从印度次大陆到青藏高原通话无碍。
别告诉我他们利用的是通信卫星,都那个时候了,卫星还能正常运转?
我更相信他们用的是中国移动的全球通,珠峰基地不是都建有基站了吗?
5、影片前半部的节奏感不错,后半部有点儿虎头蛇尾。
灾难来临之前,政府工作和主角一家两条线相互交织、有条不紊,同时又为灾难的到来积攒了能量。
一朝末日临头,山呼海啸、天崩地陷,之前积累的紧张感释放出来,很刺激。
主角一家上了俄国富豪的飞机之后,格局就变得有点儿小家子气,特别是最后的高潮,简直有点儿如同儿戏了。
是不是拍到后来经费不够了呢?
6、电影宣传说“中国拯救世界”,这纯属YY。
方舟放在中国制造,一来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摆在那里,舍我其谁;二来说明制片方看重中国市场,加重中国元素是为了赚中国人的钱。
片中美国政客那一句“这样大的工程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很多人觉得很受用。
可我觉得不是好话。
论财力、论技术,中国都不是最强的,那为什么只有中国才能实现呢?
哼哼。
世界末日,谁会想着和前妻的新家庭呆在一起?
答案是,一个被离婚的中年男人,一个好莱坞的二流编剧,一个无名氏作家。
他是幕后枪手,为某些电影编剧,但很多时候银幕上的演职表没有他的名字,例如这部讲世界末日的灾难片。
实际上,世界末日是被他召唤来的。
因为这个世界里,他已没有翻身的机会,他渴望来一次大毁灭,把自己从碌碌无为中解脱出来。
他曾经那么相信“人人平等”,没有谁比谁优越,没有谁歧视谁,但现实却告诉他,世上并无“平等”,作为一名失意者,他只能忍受煎熬,眼睁睁地看着成功者名利双收,并且掳走了自己的欢乐。
是的,世上已无平等,只有“死亡”才能实现平等,让高贵者和卑贱者都变成一小撮齑粉。
他对世界的这份绝望,变成了对末日的极度渴望。
他欢迎它,他不恐惧它,他需要它,那是他的梦想舞台,他要在上面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并且一次过挽回自己的雄性尊严。
每个被离婚的男人都不愿看见前妻的新任丈夫,因为这个男人注定比自己优秀。
前妻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在为前夫的无能作证。
但世界末日这一天就不同了,这个潦倒男人非常愿意和他们全家共同渡过,原因是他知道今天是自己的幸运日。
他开着名贵的房车,虽然是他老板的,但多少挣了点面子。
唉,在好莱坞这个淘金宝地,他这种写稿子的,就相当于富豪的司机。
他的两个孩子,由于经济原因,抚养权都判给了前妻。
两个孩子都对现状很满意,也很喜欢继父,这种情形令他心痛。
但他有信心,一切终能挽回。
他带两个孩子去郊游,竟被一个有权势的科学家认出来,说看过他的作品,并当着孩子面夸奖他,令他先拔了头筹。
接着,他从一个散布“阴谋论”的疯子口中,得知了世界上最大的秘密。
作为一个文人,他身边常有这类怪胎出没,这也是前妻厌弃他的理由——物以类聚嘛。
但这次他终于洗刷了自己,他喜欢与神经病为伍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智者,掌握真理,洞悉一切。
这就像听信股评家的网民竟买中了黑马,他这个走了一辈子霉运的男人,死到临头居然也中彩了。
他提前知道了世界末日的消息,及时救出了前妻和自己的孩子。
关键在于,这个男人把前妻的丈夫也救了。
不过千万别以为他很大度,他只是想利用对方而已。
失意的文人是很自卑的,除了爬格子,他一无所长。
要开飞机逃离一座坍塌中的城市,他还没有足够的自信。
但他相信前妻的丈夫可以,优秀的男人总是能人所不能,整形医生会开飞机的机率总比作家大吧。
于是,他让自己的情敌坐在驾驶座,当起了司机,负责飞渡艰难险阻。
其实,这个角色更像苦力,而不是英雄。
这一点让他颇为满意,尤其想到前妻拒绝和这个男人生孩子,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家庭是完好的,自己的人生依然充满希望。
他乐观极了,下决心除掉这个男人。
在登上诺亚方舟的前夕,他期盼已久的美事发生了,前妻的新欢终于死在自己的面前。
真痛快啊,这个落魄半生的文人像打了鸡血,浑身是劲。
接下来该他扮演孤胆英雄了,飞船出了严重故障,但千钧一发之际,又被他修好了。
而正当所有人以为他已经殉难,为他失声痛哭时,他突然从水里冒出头来。
那一瞬间,全世界都沸腾了,全人类为他欢呼。
不分职业,有政治家、科学家、富豪、将军等等;也不分种族,白人、黑人、黄种人等等。
总之,全世界的精英都在这里,一起庆贺他的辉煌。
小人物一夜之间成了救世主。
最让他爽翻天的是,前妻和孩子见证了这一切,眼睛里充满了崇拜和敬仰。
他们何曾想过,世上最优秀的男人就潜伏在他们身边。
不过,假如这个故事只是讲述个人恩怨,未免太小家子气。
像美国大多数媒体人一样,这个编剧也是自由派,他还要讲政治。
在美国,自由派即左派,道德良心挂帅,处处讲求政治正确。
他们本质上就是失意者,哪怕靠拍弱智的科幻电影赚了大钱,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失意。
失意本身是一种政治态度,意思是说他们不满足于物质生活,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
资本主义美国就太物质了,所以世界末日来临,它第一个灭亡。
近两年的金融危机,更让自由派对美国失望透顶,他们甚至相信世界经济将由极权国家引领。
这些家伙忘记了,当年他们曾将同样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了苏联身上,结果一败涂地。
这个编剧显然看了太多左翼的宣传品,他相信印度和中国的崛起,已经取代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印度的科学家最先发现地壳的异常,并且制定全球性的拯救计划。
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技术建造水平一流,不懂建航空母舰,却能建成诺亚方舟。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次党和政府竟然杜绝了腐败,没让“豆腐渣”悲剧重演。
如果有起码的现实感,或者来中印两国游历一番,就不可能相信这类神话,但这个自由派文人却深信不疑。
他太颓废了,已经到了良莠不分的地步。
也许美国真该毁灭,因为这样的糊涂虫太多了,他们对现实只有一点可悲的了解,可他们愚蠢的见解却像瘟疫一样四处蔓延。
这个神经脆弱的自由派,他对物质文明的厌倦,已经盼来了世界末日,但他仍然不肯放弃道德说教。
爱与牺牲,在东方体现在宗教精神里,由西藏人的听天由命演绎了出来。
而在西方,它们令人惊奇地体现在了政府首脑身上。
这个美国黑人总统,是奥巴马影帝的化身,在关键时刻他把求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不是共产党员,却胜似共产党员。
这种政治倾向表达得十分露骨,在另一个场景,加州州长施瓦辛格被描绘成了小丑,当众撒谎,遭到天谴。
众所周知,施瓦辛格是共和党人,而美国自由派绝大多数是民主党的拥趸。
幼稚的自由派,虽然常用“阴谋论”抨击政府,但他们仍坚信世界的最后一天,政府将承担起延续物种的使命。
在他们眼里,政府几乎就是上帝,只要足够民主。
片中有一幕极具代表性,充分反映了自由派的价值观。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打开舱门救人可能错过最佳的逃生时机,不打开舱门就会让外面很多人白白死去。
在一位永远正义的科学家的慷慨陈词后,各国政府首脑迅速民主投票,一致决定打开舱门展现人性。
民众的良心唤醒了政府,政府做出了民主的决定。
利他主义战胜了自私自利,这是团结的大会、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世界末日,谁会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心上面?
答案是,一个自由派。
在醉眼朦胧的人生里,他看不到光亮,一直积攒着对人类的怨恨。
为此他渴望世界末日来临,在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刻,他来亲自演示良心的拯救力量。
他先施加恐吓,再给予希望,继而唤醒昏睡的心灵。
你相信这套说辞吗?
他说:世界太堕落了,不如毁掉它,由那些真正有良心的人来重建。
我不相信,因为我看到背后有一个伪先知的身影,一个思想猥琐的文人,一个家庭破碎的中年汉。
你相信他懂得什么良心?
我不相信,我只知道“良心”是标签,贴在了他贩卖的东西上面。
这种东西总能卖得出来,这不奇怪,因为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良心,他们也需要告诉别人他们有这种东西。
或许,世界末日就是这么来的,人人都成了自由派,拒绝相信理性的力量,一味追求神秘主义的体验,他们拥有的全部,就是那一点点可怜的良心
13号是2012登陆奥克兰的第一天,想着晚上的两场一定爆满,所以去看了下午2:15的那场。
去之前没有做相关的资料调查也没有拜读别人对这部电影评论,为的就是能有一个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回来给大家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可能因为是上班时间的缘故,偌大的电影院,不过区区5个人,一点气氛都没有。
好莱坞为2012的票房宣传造势了很久,又说是什么《后天》的升级版,又说是限制级的灾难大片,吊了那么高的胃口不说,还撒了不少弥天大谎。
前阵子为了造势,找写手编了前NASA雇员泄密火星生命痕迹的照片而且还危言耸听了天外生命觊觎地球的故事。
不仅如此,更重提了玛雅预言让地球人民着实紧张了一回。
话说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那些所谓的“先知”们关于世界末日的惊世预言。
从我能够记忆起的1806年的英国利兹“母鸡预言”开始到最近几次的“千禧年人类危机”和2008年的“秋季末日”,人类文明平平安安地走过了几百年。
当然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着它的必然性,“末日”预言也不例外。
似乎现代的文明人更愿意为这么一种具有颠覆性质的毁灭买单。
人们将自己的信仰寄托宗教,宗教又需要时不时地显示点“神迹”来紧密教友同时发笔横财(无意调侃,说错勿怪)。
惊世谎言生生不息,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看过《后天》的朋友一定对影片中逼真、震撼的特技效果记忆犹新。
电脑特技也是2012的最大看点之一,不过可惜,可能影片从开头一直高潮到结尾,满眼都是城市的颠覆,地球的毁灭,大型倒是大型了,逼真也算及格,可是为什么我还是觉得有些“审美疲劳”呢,竟然在中途到处摸索我的电脑鼠标想要快进掉某个部分,然后再恍然大悟:无奈我身在电影院,只能耐着性子,硬着头皮往下看。
影片中存在多处使用飞机时与现实不符合的穿帮镜头,但是本片并不是着重于航空知识的普及,所以我也无谓较真。
倒是在另外一个方面让我多了一点思考,就是一旦灾难来临,我们应该怎么办? 2012教导我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1、你需要随身携带一部索尼爱立信的手机;2、你需要随身携带一台索尼的笔记本;3、你需要一个会开飞机的朋友在你身边,而且他还要能在没有任何导航的情况下从美国飞到中国;4、你需要一份中国地图(这里最鬼马,当男主角打开一份能帮助他的家人躲过灾难的地图时,顿时出现了华丽丽的CHINA几个字母);5、你需要在平时多认识几个超级有钱的朋友,因为一到灾难来临的时候,你总能遇见他们,然后混点好处;6、你需要在平时赋闲的时候写点名不见经传的书,虽然没人读,也让你赚不到什么钱,但是在关键时候还是能帮你运作点“名人效应”的效果的;7、你需要和分了手的或者是离婚了的另外一半保持联系,因为灾难来临的时候,她们家的新老公总能无私地帮你点什么,即便后来悲壮地牺牲了,你也会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人家那头才死,这厢你便可以抢了人家老婆然后过上家好月圆的新生活;8、你更加需要相信和信赖中国货的品质,因为在最后的一刻,那些拯救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们都是MADE IN CHINA的!!
还有更多的细节我就不一一阐述了,留给那些想看还没看的朋友们吧。
世界一定会有末日,只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我也不在乎是哪一天罢了。
《马太福音》第24章第36节这样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 惟独父知道。
” 到了那一天,该走的走,该留的留,一切命数已经注定,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就是如此渺小,拜再多的神也是爱莫能助。
不如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个今天,每一个现在,所谓不知生,焉知死。
即便末日在即,打开我的日程本,依然还有一大堆的事等着我去完成,我依然需要去剪个头发,也依然期待着圣诞节的大减价,同样希望着我今天写的这篇小文在电脑那头的你会喜欢……祝大家每天快乐!
以下内容是在观影两小时内写下的杂乱感受:一、记忆当大地撕开第一条裂缝的时候,我想起了去年的五月。
那一次我去了四川,随同医疗队前往山区救助的时候,返回驻地的途中,遇上了那场劫难之后最大的一次余震,6.4级。
当时我在一座危桥上,透过桥面上的裂缝,可以看见下面湍急的江水。
我突然感觉到桥面在晃动,水平的晃动很可怕,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支撑。
我本能地拔腿就跑,用我从没有过的速度去跑,跑到桥头的时候,我的心里是欣喜的,那时候我觉得能够活着真好。
然后我们站在山脚下,看着整座山脉在隆隆地振颤。
地震过去后的整整一个月,我被诊断患上了抑郁症。
我无数次地在梦中回到了那座水平摇曳的危桥,无数次地拔腿飞奔,但是我再也没能跑过那座桥。
我和那些石板一起掉了下去,江水下面是窒息的深渊。
等到一切无法收拾的时候,我开始吃药,定期见心理医生,甚至想过退出工作。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会带来自杀倾向的副作用,我问自己会不会自杀,我告诉自己我不会。
我就这样挣扎了整整一年。
后来我偶然有机会见到一些当时也在四川的志愿者,我才知道我所遇到的问题可能不是一个个案,但是我们这一群人的命运被另一场庆典的狂欢遮盖了,至今也没有人关注过这一切,都忘了。
可是那一次,我被突然推到了生命的边缘。
我目睹了失去的生命,目睹了倾斜的楼宇,目睹了和电影里一样的地面的裂缝。
我为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无助和痛苦,我从此知道了自我的脆弱与渺小;我更为那些消失的村落而哀伤,在我的心里,那是文明的标志,是我们曾经存在记号,是谁可以如此冷漠而轻巧地抹煞掉这一切呢?
于是我哭了。
幸亏在漆黑的电影院里流泪,不算太丢人。
二、信仰电影院里同期上映的还有尼古拉斯·凯奇的Knowing,几个月前看过碟片了。
都是末日题材,灾难片,不知道审批的部门是怎么考虑的。
如果将这两部电影相比较,还真是有些有趣的地方。
比如两部电影都和太阳有关,无非是一部把它当成了篝火,另一部把它直接变成了微波炉。
还有一点,两部电影都和信仰有关,而且是基于基督教的信仰。
虽然它们都千丝万缕地试图和玛雅文明扯上关系,但是思维的惯式依然将它们推向了有关上帝的另一条道路上来。
想想两部电影不约而同用选择的解灾秘笈,多么严重的诺亚方舟情节。
尽管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里约热内卢耶稣双臂的倒塌,米来朗琪罗笔下的亚当(人)与上帝(神)之间的断裂,梵蒂冈教堂的轰然倒塌,但是当一只只动物被悬挂在半空运上方舟的场景出现时,当真要为此报之以恶毒的笑意了。
甚至电影结尾处出现的纪元的重写数字,都有了些许创世纪的意味。
只不过平心而论,我们至今所使用的纪元,难道不是仍旧要算是基督的功绩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信神者或不信神者,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人至少在过日子的时候,都还享受着上帝的恩惠呢。
当然,两部电影对于末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本片选择了自救的道路,颇有些英雄主义的悲壮意味;而Knowing则显然彻底绝望,索性选择了外星人(天使)的他救之路,还非要鼓捣些个伊甸园般的场景出来,让我疑心是收了某个基督教派的好处,实则是宗教宣传片。
我对于Knowing结尾的感觉是愕然。
即便是坚定信仰了,即便是有人被救赎了,即便是全家团聚了,然后呢?
太阳风暴轻轻地一抹,一切就都荡然无存了?
不知为何,我丝毫感觉不到,被救赎的那两个孩子与我有何相干,似乎电影在情感的铺垫上从未让我意识到,他们能够代表人类生命的延续。
于是我一直在想,那时候我在哪儿?
我怎么办?
凭什么啊?
对于本片的结尾,索性就没有感觉。
被救赎了又怎样呢?
那么一群政客,富豪,极少数的科学家和所谓优良基因的传承者,能够代表我等小民的,竟然只有那些浑浑噩噩的体力劳动者。
人家让他们死去他们也没有反抗的意味,人家给了他们一条生路就因此感激涕零?
这个时候我真的无法为之感动,导演此时再借科学家之口发表什么动听的宣言,都无法再让我相信他是一个尊重生命平等的人了,只能咒骂:什么狗屁观念?
三、视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越来越不像是电影了。
我承认数字化的画面更加清晰流畅,但是这种质感总是带给我一种电视剧或录像带的廉价印象,我似乎还是习惯于那些胶片的颗粒和瑕疵感,仿佛那样才能够与现实决绝地割裂开来,进入到梦境之中——电影原本不就是应该做梦吗?
你让它与现实那么相像,我还要看它做什么?
或者,这是我开始落伍于时代的征兆?
画面越加清晰的时候,我们似乎也就越能轻易地挑出瑕疵,越不相信导演苦心经营的所谓临场感。
我还记得小时候曾经看到过一部叫做《地震》的美国电影,在电影院里把我吓个半死,走出来的时候就好像经历过真的地震一样。
后来泰坦尼克了,如果不用电脑工业光魔一把,就会觉得像是在看木偶戏。
今年STAR MOVIES重播泰坦尼克,觉得那些画面怎么竟然如此虚假。
而今天坐在电影院里看2012,完全是一眼就能看穿哪里用了蓝幕,哪里在玩VFX,踏踏实实地倒在椅子上,再无惊心动魄的乐趣。
有时候我想,谁要是还能回归传统的拍摄手法,就像宫崎骏坚持手绘风格的《悬崖上的金鱼姬》那样,说不定才真是牛逼呢。
四、娱乐我很佩服好莱坞,即使在这种号称要引人发醒的灾难片里,都念念不忘娱乐精神。
比如拦在路中间开着老爷车的老两口,居然还会让我们在紧张之余爆笑一下,而类似的笑点还被埋伏了不少,不时地调动着我们的情绪。
但是我始终念念不忘,那两位老人说完了台词之后,那辆车便倾覆在地了。
毫无疑问,他们的下场在那儿摆着呢。
这就不能不让我怀疑,导演究竟还有没有一点儿悲天悯人的良心了?
他试图让父子相认,让夫妻共赴生死的种种念头,看上去都是那么虚伪而短促,马虎得不行,就像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似的。
没错,任务。
叙事任务。
仔细想想,电影里每一处生离死别都是那么潦草,每个死去的人物都是在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之后,还来不及摆个POSE便丢了性命。
他们都只不过是为了推进叙事而被命运左右着。
那个随着飞机坠入悬崖的俄国人,那个一路逃进方舟的医生(否则他该妨碍男女主角的复合而进一步关涉伦理价值问题了),甚至还有那个黑人总统……当我想起他们的时候,主人公最后死里逃生的奇迹,反而令我心生了些许“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无奈,也因此丝毫无法融入幸存者们狂呼的喜悦和感动。
虽然从叙事学理论来看,任何叙事作品中的人物都不过是个功能上的构成要素而已,但是好的作品总是能将此处理得不露痕迹,甚至让我们看到俄狄浦斯王式的无法逃避的宿命悲剧,而本片却留下了一处处败笔,只能说导演叙事手段的草率和肤浅,归其原因,则是娱乐精神的盲目恶果吧。
顺便一提,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滥用植入式营销的水平。
电影中无论男女老少一律使用索尼爱立信手机,虽然那些型号在国内略显落伍;各国首脑开会人手一部VAIO笔记本,并且商标非常醒目;就连平民家里吃饭看个电视,都是SONY的,莫非他们是要暗示我们,即使世界毁灭了,索尼也会作为人类遗产像蒙娜丽莎那样传承下来?
该是总结陈词的时候了: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一部电影的好莱坞商业娱乐电影,它充满了视觉上的特效,尽管已不再神奇;它堆砌了适当的笑料,尽管只是微不足道的佐餐;它还让观众安全地体验了一把世界末日,尽管那感觉就像是坐了回过山车——但是,当我走出电影院,混杂在下班的植物人流中,挤在地铁里的时候,我内心反而变得轻松了许多,或许这才是美国娱乐精神的伟大之处——它让我们心理健康。
至少你看,现在我不哭了。
我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电影院(位于宇拓路),正在上演这套电影,但却配上了普通话版,里面所有藏语、英语以及……普通话,都变成普通话。
下载看了原版,除了看了很多超赞的特技,那一堆又一堆的温情片段,简直让人作呕啊!
因为我在拉萨,就说说其中有关西藏的事情∶1,里面的藏语,藏族朋友听了全都笑了出来。
不是拉萨话,也不是方言,反正就不知是谁编出来,挺搞笑。
2,喇嘛喝茶时的茶壶,有点像日本式,但不是藏风。
那么藏族人用什么来倒茶呢?
是用保温瓶啊!
那边这么冷,难道出家人在冷冷冬天喝冰茶?
大空之地用日式茶壶喝冰茶,应该是看得太多日本禅宗电影吧?
3,喇嘛也要穿御寒衣服啊,但电影里的喇嘛或小僧人,都穿得像夏天,背景却是雪山。
4,藏族人不杀鸡……最起码我来了西藏几年,没有看过藏族人杀鸡。
一个几十岁的农村藏族老太婆,看着鸡头,用斧头砍下去,根本不可能发生。
有些老太婆,甚至一辈子也没有吃过鸡肉,而只吃牦牛或羊肉。
5,杀鸡时,小僧人在旁边看着,没有阻止,藏族老太婆在出家人面前杀生又不脸红,我不是说藏族人不杀生,但像这种场景,是绝对不可能发生。
6,有些人说,那个年青帅哥僧人不像藏族人,其实,我反而觉得挺像,有点像青海安多的人。
反正我身边有几个藏族朋友,样子长得真的有点像他。
有空介绍给大家认识……7,那个寺庙,是不是根据绒布寺而设计呢?
不过没关系,反正电影也不讲究。
8,在闸口的汉字,用了繁体字(写成「閘口63」)。
可能到了末日,终于觉得繁体字好了?
哈哈!
反正这部电影,到后来变情伦理喜剧,一班元首或代表表决开闸,然后那班船上的人,发挥了最大的人道意识,又要别人救自己孩子,又要为了一个小说家保了性命而大呼狂叫。
看到后段,忍不住“哇”一声笑了出来!
哎,典型好莱坞啊,看得发笑,肉麻得起鸡皮疙瘩……
从《2012》里我看到了一些旧电影的影子,比如《彗星撞地球》里的黑人老总统、只有少数人能得到的幸存机会和面对巨大海啸放弃逃生而紧紧拥抱的一家人,比如《海神号》里在邮轮上看到巨浪逼近的人们,比如《天崩地裂》里在如雨般的火山落石中逃窜的小汽车,比如《深海怪物》里在密闭充满水的船舱中憋气干活的英雄,甚至还有《天下无贼》里在山路上遇到和搭救刘若英的傻根,……,当然,还有所有好莱坞大片里的人群为主角脱险而齐声欢呼。
我是冲着视听效果而去的,为了仔细感受那些预告片里让我目瞪口呆的镜头而去的,基本上满意,那些逃生的情节确实扣人心弦。
不过整个情节,并没有我预想得那么好。
只能算是普通的商业大片情节安排。
但是没关系,强大的视觉效果已经让我忘记这个不足了。
在厦大讲了两年的商法课,都是用《后天》作为开场白,原因很简单,末日总能让人们想清楚很多平时想不清楚的事情,本来苦苦纠缠的恩怨,可能遇到末日,就都显得微不足道了,傲慢的人开始懂得谦逊,没有信仰的人开始忏悔罪过,不懂得珍惜的人开始重拾生命中真正有意义的美好,如果还有逃生的机会,或许还有厮杀争夺苦苦求生,但如果末日到无法拯救任何一个人的时候,剩下的也就只有爱了吧……《2012》的视觉效果当然做到了现有技术和投资的极致,故事内涵却逃不出《泰坦尼克号》、《天地大冲撞》和《后天》的范畴。
“公平”和“人性”话题,说来说去总没有太多新意:对于有限逃生的名额,是公开民主抓阄的公平,还是精英秘密遴选的效率,二者不可得兼;对于爱恨情仇,互助还是相残,逃避抑或承担,割舍与牺牲,煽情煽到乏味,不过如此。
但是,对于那些淹没于日常琐事过得机械麻木、斤斤计较、失却目标的行尸走肉,对于那些行色匆匆却无心驻足流连、欣赏风景、仰望星空、思考意义、拥抱爱人的生命过客来说,末日题材本身,总是一剂再好不过的强心针和清醒剂。
总结七条末日启示如下:(1)别做什么房奴了,几十年辛苦,就可以毁于一旦。
(2)别当什么政客了,做一个意气风发的科学家吧,对人类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
(3)别为钱财斤斤计较了,十亿元也买不回一条命。
(4)离去的恋人就别苦苦纠缠了,把每天当作末日来相爱,珍惜身边爱你的人吧。
(5)老百姓都多读点书,有点文化吧,说不定哪天就剩下其中几个人,也不至于沦落到原始社会。
(6)趁你还活着,多做点精彩的事情,多做点好事,好好爱生命,爱地球,好好活着。
(7)面对自然,人类很渺小;面对灾难,人类很脆弱;面对宇宙,人类很孤独;只有团结如一家人,只有爱,能让我们多一点温暖,多一点力量,多一点瞬间也能永恒的生存意义。
一如既往,《2012》是我和牛逼陈一起看的。
两个大龄傻逼男青年一如既往揣着学生证,一如既往的在中央大街上最便宜的电影院高度警惕的检票员狐疑的目光审视下,一如既往地坦然任由胡子茬上挂着冰糕屑昂首直入放映厅,一如既往地摸着对方的大腿哀怨无比的看电影~~青年才俊有车有房J无比感慨道:“两个大老爷们混到如此凄凉,这是种什么精神?
”哥看的不是电影,看的是落寞。
这个电影多傻逼就不讨论了,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本着物种延续的角度,如何甄选出有资格上方舟的人?
政客、有钱人肯定是不行的,平时被人伺候惯了,现在跑到非洲饭都不会做碗都不会洗,是活不下来的。
而且本质上他们所擅长的领域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社会的一个层面,奥巴马口才再好,巴菲特炒股再牛逼,跟着非洲野人打猎恐怕也不行。
要知道非洲人打猎往往是和动物赛跑,就凭借人是所有动物中散热系统最发达这一点,活生生把动物们累中暑。
有人力推科学家,这个也不太现实。
现在不是牛顿、希尔伯特、庞加莱的时代,一个牛逼人单枪匹马转一圈,科技噗噗涨三级,科学家们就懂自己那一点屁事,相互之间还瞧不起,带搞科研的不如带两头猪。
江湖故老相传,费曼爷爷当年考虑过一个问题,就是万一人类葛屁,要留下一个一句话的信息,以期对下一个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最大的帮助,费爷爷认为是“物质是由粒子组成的”最重要,剩下什么牛顿定律、相对论都好说,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这些狗屁科技全鸡巴自娱自乐,没啥了不起,就算全灭了,过了几千年还能再搞出来。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抽签绝对是个好方法,至少他比大部分方案要不差。
请注意,我不是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物种延续的角度出发。
因为中奖的是四五万人,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以抽中个把糖尿病老太太、同性恋青壮年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人类本来就是个很多样化的物种,面对的问题也难以预料,任何人为的优选都未必能够应付未知的挑战,人类的发展在更大的尺度范围内取决于基数的大小而非质量的高低,更何况,四五万人的基数已经远比东非时代人类最低谷的人数要多。
如果抽签在政治上无法实现的话,那么我唯一的建议就是多带农民。
亚当斯密爷爷在《国富论》中有很大篇幅是在分析农民收入上的劣势,原因就是农业分工远不能像工业那么明显,再辛勤的农民效率也达不到一天做几千只钉子的工人,因为农民一天干的工作的种类要远远多于一个产业工人。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劣势其实正是优势所在。
他会种地,可以自己做点木匠活,盖房子,饲养牲口样样都不在话下,相比一些什么研究纳米技术的博士教授,应该更具有生存能力。
《2012》这部电影,仿佛人族基地被神族航母端了,亏好选手操作好,手里紧紧攥着四百水晶,一对枪兵护士配合六个机器人四个隐形飞机保护科技球披荆斩棘杀出重围来到了一个新矿区准备东山再起力挽狂澜的时候,发现自己忘了带一个农民~
这片子就是《天地大冲撞》+《海神号》+《后天》,然后再放大若干倍。
具体的倍数,看个人的神经粗细吧。
(现在本片在豆瓣的评分十分牛屄,从一星到五星基本势均力敌啊~~~13号全面公映之后,5星和4星终于开始占据主流了)在视觉特效上做到这么极致的灾难片,它就属于那种我们明知道会看到什么,但当你看到的时候还是会感到震惊。
那些想看下载的同学们,这次的坏消息就是如果你在电脑上看下载,那基本上和你看文字剧情介绍的感觉没什么区别。
(本片此次内地发行了1900多个拷贝,看来索尼、中影、华夏,以及全国的院线都憋足了劲要在贺岁档来临之前最后搞一把了。
要知道,《建国大业》据说才发了1450个拷贝。
以《2012》的发行规模,票房要是少于2.5亿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下载党们注意,千万不要把本片和另一部叫做《2012世界末日》(2012 Doomsday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979528/)的片子搞混了。
《2012 Doomsday》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烂片!
本片IMDB评分1.8!
我靠!
下载它纯属浪费你的带宽。
)IMDB上说本片长度是158分钟,但我感觉没这么长。
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的错觉,因为我没掐着表看(基本上这片子就没留给你看表的时间)。
如果国内版本没删减的话,那说明本片确实非常紧凑和精彩。
作为一部灾难类型片,《2012》在视觉特效上自然出色。
在之前的各版预告片中,那些铺天盖地的灾难场面已经足够震撼,但在大银幕上亲眼目睹的感觉还是非同凡响。
加利福尼亚沉入大海,肯尼迪号航空母舰撞毁白宫,黄石公园火山爆发,海水漫过喜马拉雅山等几个大场面,确实是艺术想像力和视觉特效技术完美结合的经典镜头。
由于内地观众要到2010年的1月份才能看到《阿凡达》(Avatar)了,所以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本年度最佳视觉特效影片毫无疑问就是《2012》了。
不过如果一部灾难片仅仅只是在视觉特效上非常出色的话,它还是很快就会令观众感到厌倦的。
毕竟,感官刺激在任何电影里都只是调料,即使在灾难类型片里,主菜还得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还好,这次电影之神听到了我之前的怨念,导演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没有犯《史前一万年》( 10,000 BC)的错误,在《2012》中避免了简单地做感官刺激的堆积,而是在剧本上下了功夫,并明智地将这些视觉特效场面融合进了人物塑造中。
基本上,本片中的视觉特效场面很少是单纯为展示而展示,都和剧情、人物结合的不错。
和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后天》一样,《2012》的故事主线还是放在了一家普通人的命运上。
约翰·库萨克(John Cusack)主演的男主角是一个失败的作家,在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了世界将要毁灭的信息,他为了拯救家人,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
在这条故事主线的带领下,各条故事副线也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有的剧情张力都来自各色人等在灾难面前的反应,而那些之前在预告片中着力描写的灾难场面,虽然也堪称壮观,但真正能打动观众的,还是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当然,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这种已经基本模式化的故事已经算不上什么新意和惊奇了。
对于那些对类型片和灾难片观影经验比较丰富的观众来说,基本上我们可以在开场30分钟左右就判断出谁能活下来,谁将死去。
但《2012》凭借强大的视觉特效,还是把这些俗套做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威力,面对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它总能在其中找出一些共同之处,并精巧地将这些跨文化的人性共同点融合进故事之中,然后以强大无比的视觉特效进行再包装,最后整合出一个让大部分观众都感到满意和刺激的电影。
在《2012》中,“中国元素”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好莱坞主流商业片中表现最多,而且是最正面的一次。
拯救人类的方舟计划就是在中国进行的(从地貌来看,应该是在西藏),导演借片中讨厌的美国佬之口,感慨了一句:(大意)这样巨大的工程量只有中国才可能做到!
(顺便小拍了一下内地观众的马屁)很明显,好莱坞已经把中国内地这个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看作是未来最有潜力的市场,所以才会如此煞费苦心地用这些中国元素来迎合内地市场。
不过在影片上映之前,我看到有些发行方宣传中甚至提及什么“中国拯救世界”和“汶川精神”,我不得不说这就属于一厢情愿的过度宣传,以至于到了有点意淫的程度了。
具体的情节我就不剧透了(其实也没啥可剧透的,故事外景地而已),但中国和拯救世界没什么太大关系,只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已。
而本片和汶川更是扯不上什么关系。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用“汶川精神”来宣传这部电影,实在是有点没良心。
汶川512地震刚刚过去一年半而已,你们就想用这种伤痛来卖钱吗?
)(片中一个扮演中方藏族工人的演员黄经汉在《黑暗骑士》中扮演了那个被蝙蝠侠虐的香港坏蛋刘先生,而扮演这个角色奶奶的演员,则是华裔女演员卢燕,她演一个藏族老奶奶,看着有点怪,主要是比较白胖,不像藏族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紧张刺激的特效场面以及扣人心弦的剧情中间,导演还随时不忘给观众添加点幽默小佐料。
片中类似的闪光点不少,至于说你能感觉到多少,就看你的笑点如何了。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作为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欧洲人,估计对美国也不是很喜欢,所以里面没少埋汰美国人。
看过《后天》的就知道,美国总统在他的电影中基本是很难活下来的。
片中男主角带领一家人逃难时,为了能到中国,和一个俄罗斯百万富翁(好吧,他是亿万富翁,因为他能买得起三张方舟船票,这船票可是每张价值10亿欧元的)一起上了一架大飞机。
这架大飞机是安东诺夫An-225超大型军用运输机,起飞重量超过60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小朋友看到后惊叹一声,俄罗斯百万富翁得意地说,这是俄罗斯产的。
(An-225实际上是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研技术联合体研制的,严格说来还不能算是俄罗斯的。
该飞机最大航程15400公里,在片中该飞机在不中途加油的情况下一次性从美国西海岸飞到了中国四川。
)对于大刘的粉丝们,我得说,大刘的影子在本片中时常隐约闪现。
例如灾难来临,如何选择谁能上方舟谁不能上?
只要熟悉大刘作品的读者,不难得出自己的答案。
而大刘在《黑暗森林》中的一句名言在本片中也变相地得到了体现:是给文明以岁月?
还是给岁月以文明?
再多说一句(嗯,我真罗唆)。
本片中关于地球遭此大劫的理由非常牵强(中微子特性发生改变,同学们,中微子啊~~~),大家看看笑笑就算了,拍电影嘛~~毕竟观众不是人人都是天体物理学家,也没多少人是松鼠会的粉丝。
不过松鼠会的同学们可以出动了,好歹挽回一下本片耍神棍造成的恶劣影响嘛~~嗯,本片国内公映版本和国外版本还是略有不同的,根据传闻,主要是开头四川部分,国内版本只有解放军帮老百姓搬家,国外版本多了一个挑选工人的小段落,大意是解放军问下面的藏民,谁会读?
谁会写?
谁会电焊?
分别有几个人举手,然后他们就被挑中了。
接下来,就是电影中出现的在山顶爆破的镜头。
具体请看http://tieba.baidu.com/f?kz=668715663(有图有真相)────────────────以下是有感而发──────────────豆瓣上这两天随着《2012》的全面公映,关于“中国元素”的是非,又开始有了争论。
“选择中国没错,只有中国人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以及种种关于中国的蛛丝马迹,其实,不过是部电影而已。
这种成本的电影(2亿美元),又是好莱坞出品,千万不要对里面的这些元素太过于当真。
好莱坞电影永远是门生意,如果中国内地市场成了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市场,好莱坞保证还能给你玩出新的幺蛾子。
所以,对《2012》里出现的所谓中国元素,大家平常心对待好了,既不用阴谋论,也不用激动万分。
人家就是图咱们兜里的钱而已。
《2012》里没有出现明显的日本元素(男主角的老爸的搭档的儿子的媳妇是日本人,哈哈哈),而导演的上一部电影《后天》里还有一段日本下冰雹的戏份。
不是说全世界都完蛋了日本就没人关心了,而是现在中国内地市场越来越重要了。
《珍珠港》这种关系到美国人国仇家恨的主题,就因为日本当时是好莱坞电影最大的海外市场(现在应该也还是),在表现日本海军从航母上起飞袭击珍珠港时,不但大量使用慢镜,还配了雄壮的鼓点音乐(后来成为CCTV最喜爱的节目配乐之一),显得颇为英雄主义。
美国人能这么大度,除了二战时美国曾经按着日本一顿痛扁还顺手扔俩原子弹的心理优势外,钱包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貌似美国二战太平洋战役的老兵对本片就颇有怨言)对于《2012》中出现的那点中国元素只是一盘菜里的调料而已,大家请放开心胸。
在一部好莱坞电影里,即使导演是德国裔的,它也仍然是一部由同性恋和犹太人统治的好莱坞拍摄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声明,这是个玩笑,想挑我政治不正确的同学可以歇菜了)。
so,人家是不是看得起我们,是不是给我们面子,有什么重要的?
面子不是人家给的,是自己挣的。
明白这点就得了。
───────────恶趣味爆发─────────────中国人在2012年的时候怎么办?
电影《2012》给出了一个可能性:咱们收了美国人的技术、阿拉伯人的钱以后,开始在青藏高原秘密修建创世纪方舟。
然后,嘿嘿。
等全世界那帮有钱有权的人都到了中国后,虽然世界就要完蛋,咱们的大猫也肯定得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请大家吃饭啊。
然后,就在觥筹交错间,大猫忽然摔杯为号,冲出来很多说着字正腔圆普通话的解放军,把丫们都给突突了。
在方舟基地里,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广播,以及怪腔怪调的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言等等外语广播把那些自以为花了10亿欧元就能活命的俄罗斯、阿拉伯以及一切被我们鄙视的资本主义富翁们都骗进还没完工的那些方舟里,让丫们等洪水去吧。
世界都要完蛋了,俺们天朝是厚黑学的发源地,这点计谋就不是你们洋人所能明白的了。
现在,方舟就是中国人的了。
世界也是中国人的了。
然后,地道门打开,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协人大领导、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领导、重要科学家以及主要民营企业负责人,当然,还有他们的家属,都开始有序登船。
最后,是那些有幸负责建造方舟的工人,以及能搭上他们关系走后门的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开始从各个旁门偷偷上船。
最后的最后,(中文字幕版有个翻译错误,每艘方舟能容纳的人数是四十万而不是四万),就算只有三艘方舟能启航,120万中国人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洪水退却后的地球塞满。
非洲就非洲吧,反正咱们一贯号称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是不挑地方的。
邪恶的天朝满赛!!!
───────────闲聊────────────收到豆邮,豆瓣管理员说本文“遭受恶意刷票,经查证是有人使用上千马甲的恶意行为”。
说实话这东西有什么可恶意刷票的?《2012》内地首周末票房7500万人民币,人民群众的喜好能被马甲改变吗?
───────────继续闲聊─────────豆瓣上《2012》的条目里,观影人数飞快地在首映周末之后增加到12500人左右,然后增长速度就变慢了。
说明豆瓣同学们都是喜欢看首映的。
现在5星和4星开始稳定地增长了。
看下个周末吧。
我还是不明白,恶意黑《2012》对任何人有任何好处吗?
(不喜欢的观众肯定有,但专门注册马甲来恶意刷票的就很少见了。
而且大家都遭到了恶意刷票,我估计也不是专门针对我个人来的。
)
一,艾导的手艺艾默里奇这个导演,基本上就是一个好莱坞的王晶,跟风能力有余,创新意识欠奉。
甚至从某种角度讲,还不如王晶。
王胖子至少还开创过赌片潮流,为香港影坛贡献过牌局斗智这种新桥段,艾默里奇……谁记得他有什么手法是别人没玩过的吗?
艾氏是个很擅长做加法的导演,早期的《星际之门》是科幻加冒险,《独立日》是《异形》加《星球大战》加《世界大战》,《哥斯拉》照搬日本怪兽片和《异形》,《明日之后》是《活火融城》加《龙卷风》加《天地大冲撞》等等,《史前一万年》是各种怪兽片和蛮荒冒险电影的集合。
至于《2012》,不用再说了吧?
只需要指出一个事实:最后下水找钥匙那场戏,是卡梅隆在《深渊》里先设计出来的(有趣的是,这次艾导最忌惮的也正是卡梅隆的新作《阿凡达》,这就叫李鬼怕李逵)。
足如果把导演比作厨子,那么艾默里奇这个厨子的作品有如下几个特色:第一,份儿大,量足,每次都把抄来的特效和场面压得结结实实,让你都不好意思再要第二份。
第二,各种食材多半拌不匀。
抄来的终究是抄来的,艾氏并无意也没那闲功夫把各种场面勾兑在一起,烹煮出新的味道来。
他的电影里地震就是地震,火山就是火山,空战就是空战,一场完了再来一场,投资额并不是与影片质量成正比,而是与影片长度成正比。
第三,味精味儿大过食材的原味儿。
因为元素太多,因为艾导总是在赶工,所以每一种元素他都无暇深究,战争中的人该有什么反应?
地震呢?
世界末日呢?
通统放到一边,用一个模式化的故事框架往里一装,人物性格和情绪合理性之类萝卜须都还没理清楚,就端上台面来了。
说白了,他的电影就跟麦当劳里的巨无霸一样,甭管多少鱼肉蔬菜,统统叠起来,两头面包一扣,齐活儿!
二,灾难可以做加法吗?
商业元素堆砌并不是艾导一个人的嗜好,然而拍灾难片,他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要处理。
那就是面对灾难,纯粹机械的加法行得通吗?
两场地震是不是就比一场地震更可怕呢?
全球倾覆,是不是就比一次隧道事故更值得哀悼呢?
对于生者而言,或许如此,可是对于不幸罹难的人来说,并无区别。
因为面对灾难,每一条生命都是无价的。
波兰斯基说过,“《辛德勒的名单》并不是关于百万犹太人被杀的故事,而是关于一小撮犹太人逃出生天的故事”。
此话确实点出了电影反映灾难的一个困境,那就是此类电影的重量来自对灾难的重现,但恰恰灾难的核心——那些受害者的视角,电影是无从反映的。
即使如此,仍有底线:关于受难经验,电影如果无法深入,至少应该保持敬意。
不能说《2012》里缺少这种敬意,只能说太过稀薄。
在洛杉矶倾城天翻地覆的时候,镜头牢牢对准的,始终只是逃出生天的那一家人,他人的受难,看起来只是在反衬这一家子的幸运而已。
其他的场面,亦大体若是。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个照抄《真实谎言》的镜头,艾默里奇又一次剽窃了他心爱的卡梅隆桑,让飞机晃了几下掉下悬崖,可是他愚蠢地忘了,这种冷血玩笑根本不适合灾难片。
艾默里奇史无前例地把灾难扩大到了全球,而他的胸怀,却并未提升一点点。
好莱坞电影无论再大的题材,都会有个个人视角,这很好。
然而此片中,影片的个人视角并不是为了把一个“全人类不断受伤”的故事具体化,而是另外讲了一个“白人中产阶级男性不断获得”的故事。
这种荒谬的错位感要对后半段的剧力崩溃负主要责任。
批评好莱坞电影不够严肃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大概是最常见的评论了。
然而我这里要说的却并不是这个,把戏份全部集中在逃出生天的一小撮人身上,最后产生了一个很奇妙的戏剧效果。
那就是观众彻底抽离出来了,逻辑很简单——几十亿人都死了,剩下这几万人死不死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家人逃出去又能如何呢?
——不是观众无情,而是导演的逻辑太过混蛋。
最后看到镜头撇开汹涌的人群,对准那只求生的小狗的时候,我终于被这种“紧张场面”逗笑了。
三,世界毁灭,然而美国长存一般来说,灾难片体现的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多半是白领家庭一家躲避灾难的故事。
这没办法,谁让他们是票房主力呢?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地震和海啸不但让失意的男主角重新当上了老婆孩子的家长,还稍带着帮他清理了情敌和老板,简直比他家养的召唤兽还乖(想想地震在他前妻和情敌之间画出的那条“鸿沟”)。
《倾城之恋》里说,一个城市的沦陷或许只是为了成全一对情侣,同理,《2012》里的“倾球之灾”,也只不过成全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白领家庭而已。
这个家庭没有爷爷奶奶,也没有叔伯兄弟。
尽管核心家庭在今日的中国,尤其是城市里已经大幅上升,中国人看起来还是会觉得有些怪异——为什么他们根本就没想过其他亲戚?
好像他们在世上只有彼此似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核心家庭是美国从拓殖时代就开始牢固确立的基本社会单位。
往更远一点说,是西方从工业化时代就开始确立的家庭模式。
父母和未婚子女构成的关系被认为是个人世界的中心,决不容侵犯,这是典型的美式价值观。
很多人激动于《2012》里的中国元素,其实是自作多情。
“这样的工程,只有中国才有可能完成”,这是在夸中国吗?
从世博会到奥运,再到60年庆典,世界终于意识到,社会主义并不必然意味着效率低下,在“举国体制”下,中国可以有最高的效率。
然而这种赞扬下面的潜台词,还需要说出来么?
除此之外,在《2012》里,你还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美国对于这个世界的刻板印象——印度那地方就该遍地饥民,意大利总理就应该乞灵于祈祷,俄国人就应该唯利是图……当然,美国总统就应该为民牺牲。
然后让一个美国人的壮举拯救所有幸存者。
美国电影的特效可以把灾难扩张到全世界,可是美国人的眼界,似乎始终还停留在自家门口。
四,好莱坞的劝善文有心人或许留意过寺庙里的劝善文,内容是用地狱里的种种惨状来提醒善男信女,今生不修善业,死后必遭天谴。
好莱坞灾难片不问来生,也不认为人的善恶与灾变有什么关系,但是却通过面对灾难凸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功用与劝善文是一致的。
所以片中人物才对着街头劝人悔过的教士发出感叹:“归根结底,原来他们是对的!
”只不过,因果也好、启示录也好,宗教的果报仅限于己身,顶多不过“淫人妻者,其妻必被人淫”之类,祸及妻儿。
而现在仅仅为了在银幕上造一个美国梦,就闹得天下无辜都来陪绑,《2012》这玩笑未免开大了。
同事组织去看的,又看了一遍,我越看越觉得2012这事离我越来越远。
毫无3D效果啊 钱打水漂了
三星半。特效角度来说真不错,故事来说真一般。因为特效、奇观设计确实不错,所以还是标记4星。故事其实有挺多槽点的,戈登和那个飞行员死得有点强行,还有那个抱狗的女人,太剧情杀了。胖子老板的角色挺立体的,查理那个角色也挺有趣,胖子指挥官看起来挺无情但是其实最理智。美国和意大利总统会留下这点有点扯,就现实中的情况,他们必走。男主的主角光环和潜水能力超越常人。本来可以挺大的故事,但还是变成了一个主角家庭生存游戏和圣母心与理智派对抗,一段嘴炮没有解决核心疑问“资源够不够分配多出来的人?”,可以深挖的故事,停在了浅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文关怀角度,流浪地球2真比这个庞大几个次元。不过在当年,这部电影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奇观电影了。
虽然落后很久才看完,感官刺激还是满到位的。不过主角光环太甚、美帝形象过于高大让我实在不能给那第五颗星。说人性什么的,不能说没表现,但却是泛泛了。(2012-06-30
災難片兒拍成懸疑驚悚加冒險,還來點美國多元文化,CG波濤洶湧的鋪成加上奇怪的製片邏輯,簡直就是用洪水猛獸嚇唬北美佬的,說穿了就是靠偽科學走A片投資的B級恐怖電影,這樣的爛片花人生中的兩個多小時看幾個印度阿三在上面胡白來,真是虧大方了。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影片过于展现灾难场景,尽管大场面确实蔚为壮观,但薄弱的剧情确实也撑不起整部影片。于是乎,导演虽把地球折腾得更加厉害,其实却不及《后天》。
剧情实在是烂的可以,本来后天的剧情就够烂的了,结果2012更烂……唯一值得表扬的是特效,做的还是相当的牛逼!这也是唯一看这部电影的理由。声控的那个笑点不错,我差点笑翻了……去电影院看吧,IMAX更好!可是该死的南昌没有IMAX!
我擦如果真有末日,人类还是剧情里演的这样,那活该全部灭绝
很一般,灾难片拍出 了喜剧片的效果,直正能触动人心的地方基本没有
欢迎来中国~🇨🇳
科幻片,鉴定完毕,方舟还不如独立日里的UFO给力,再PS:就你丫还后天升级版,我呸
啥呦~哎。。就你丫會做特效。。。知道為啥讓中國製造了方舟以後我真的笑了
很大又很长。视觉上完全满足甚至超出对所有顶级特效大片的审美期望,可惜其它元素一律新鲜感欠奉。
最好的是,末日有救赎,最糟的是,一连串惊天动地的前奏做铺垫,结果世界末日没有来···
不知这片有没3D,有的话没去影院有点可惜。片子的特效跟同为特效系的阿凡达比起来,差得不是一两个档次,许多地方看起来很假,难怪没有入围一项奥斯卡技术奖项。剧情方面更是弱得惊人,了无新意,不值一表,后面1小时俺基本上睡了
罗兰·艾默里奇的灾难故事依旧空洞。当字幕升起响起当爷演绎的片尾曲《Time for Miracles》时,一股强烈的暖流满溢而出。
太平庸了,視覺效果很厲害,但氣氛營造不行,而且情節毫無新鮮感可言,158分鐘實在太冗長了
特效不错,前边入戏也快,但是后面的剧情太狗血了。最不能忍受的主角水下修门的段落,到处都有摄像头,所有人看电视剧一样看主角完成任务,然后拥抱狂欢。草,很傻很天真。把人性描写的太好了,我还是喜欢黑暗点的片子。当作一部美国片来看还好,放在全球角度就会觉得影片的视角太狭窄了。
除了前面逃亡那20分钟。 后面简直跟「独立日」没什么分别。教唆唠叨废话实在太多,特别是方舟上那段真的够2的。
特效一流,问郭郭世界末日怎么过,回答不甚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