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里最喜欢的一部(指小说),看小说体验更好,不过有动画已经很满足了。
尸者帝国看不下去(指小说),我对圆城塔有偏见。
本文针对一些常见评论,发表一些看法。
本作是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抹黑俄国。
杀戮器官都在指名道姓骂扬基佬了,美国被黑的更惨。
对白太多,不好看。
确实,但小说就是这样的,所以拍成的动画不适合喜欢大场面、打斗场面的观众也很正常。
临死前会想很多深刻一些的东西,也很正常吧。
尸者帝国与前两部的反差极为强烈。
伊藤计划只写了个梗概就去世了,是圆城塔写的。
敦为什么不去投奔图瓦雷族?
虽然对社会不满,但搞搞走私,小日子过得也还不错,为什么要改变呢?
大家都知道坚持学习、坚持锻炼是好的,但真正做到的没几个。
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情况——思想和行为在多数情况下无法自洽,这才反衬出弥迦这类人的不一样。
小说里弥迦的人格魅力要更强一些。
拉世界陪葬?
中二?
恐怖主义?
1. 小说仅虚构。
2. 每次社会变革,都要死很多人。
只是有人觉得人们在战场上相互杀戮的方式,比作品中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当然,杀人都是恶的。
3. 真的恐怖分子,能被“正常人”骂两句就不从事恐怖活动的话,那这个世界就太简单美好了。
不去正视和分析,而是不断强调自己“正常人”的立场,对社会来说确实挺乖的。
和谐后的世界真的不好吗?
人体内的细胞没有意识,但构成了有“意识”的人,为什么社会就不可以?
当前社会不也通过教育、法律等手段进行驯化和排异吗?
…………当然本人没有支持这一进化方向,只是提出一些合理性。
批判和谐社会前,应该先考虑到,对当前社会的习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影响很深,那么,你应该也很能理解弥迦的感受——对她来说,和谐社会也是习以为常的。
<%@ page language="java" 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UTF-8" pageEncoding="UTF-8"%>
四度难得做一部商业动画,自然得要好好期待一番,这部动画作画和3DCG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留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吉安自尽的一段,那种震撼的表现力表明着四度依然是那个四度。
这是一部“废话”过多的动画,对话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要素。
在动画里如何通过画面传递语言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静止场景的大量运用会使的观众很无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部动画使用的方法和新房十分相似。
当然我说的不是45度回头,而是镜头的运用。
本作的对话镜头总是移动的,比如图安和吉安对话的那个场景,镜头绕着两人不停地打转,其实两人的动作幅度是很小的,但由于镜头在不停移动,所以不会让你太快产生疲倦。
而吉安自尽一段的镜头也是十分巧妙。
当时的镜头是停在图安手边的杯子上的,最开始血滴进去的一个画面会让观众下意识地以为是血液是图安流下的,但是紧接着画面切向的是图安惊讶疑惑的表情,表明她并没有受伤,发现与预料不相符的情况使得观众心理出现了落差。
紧接着是血液溅向服务生的场景,这时我们可以猜到是吉安撒出了血,在通过这一长段铺垫之后画面才扭向吉安。
而图安刺进WatchMe的场景作画也非常优秀,一瞬间的爆发力可谓惊悚。
这个场景与观众的惯性思维明显是相逆的,这种场景的运用手法提高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度,所以在最后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显得十分震撼并具有压迫感。
这部动画中的叙事始终保持了这种高水准,实在是厉害。
四度的作品一向拥有着极高的美术性,本作也不例外,3DCG的运用使得动画用了一种全动画的流畅感,整体的3D也保持了高水准,完全回应了期望。
redjuice的人设我很喜欢,金属感和现代感都非常适合科幻的背景而动画的还原度也非常高。
虽然米亚哈总让我出戏到樱满真名和楪祈,不过这并不是很重要。
本作的美术、背景和摄影水准也很高,东京和巴格达的设计都很优秀,比如,东京的高层建筑都是胶囊状的外形,表面的红色装饰物应该暗示这人体血管,强烈的日光使得整体的色调也偏亮,烘托出的充满压抑感和不协调感的氛围效果出众。
声优的表现极为亮眼,美雪太太的音色太具辨识度,本来我以为会对我的观影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最后给我的感觉却是相当契合的。
上田丽奈的表现更是让人惊喜,米亚哈朦胧神秘的气质表现的十分到位,你怎样能想象在另一部带有科幻要素的动画《Dimension W 维度战记》里她是那个萌妹子机器人米拉?
aya呸的演绎也十分到位,虽然这是三人中最普通的那个女孩,嘛。
本作的音乐依然十分合适,池赖广做这类动画的音乐也不是生手了,没有喧宾夺主,而且并不枯燥烦闷。
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是用感官接触到的事物更加真实,还是想象更加真实?
这不是这部作品以及这篇文章的讨论重点,不过“伊藤计划”已经出来的两部作品中都有牵涉到这部分的内容。
按作品本身的说法,米亚哈是“chrisma”式的人物,就类似于题材相似的另一部动画作品《psycho pass》中的圣岛桢护。
但首先不论她口中的大量引用和术语,其实她的行为本质是荒诞并且幼稚的。
在吉安和图安的对话中,吉安提到米亚哈接触图安是因为“她想找到朋友”,而图安回应“她想找到的不是朋友而是同志”。
从这里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出来,图安对米亚哈是有着观念上的认同的,再加上作品里反复重复的“自己被抛下了”,“无论是吉安还是米亚哈,都没有来这边呢”这类台词,可以推论出图安对米亚哈是有着愧疚心理的,并有着跟随米亚哈的倾向。
米亚哈对于图安来说是“信仰的对象”。
而那时的米亚哈是什么样的?
她向图安与吉安灌输的是“死亡才能从理性社会中获得自由”,“搭建在WatchMe基础上的社会根基非常脆弱”的这种颇为消极并且具有煽动性的思想,而她大量引用的书籍与合理的理论只是在将自己的行动合理化。
所以图安接触到的米亚哈只是假象。
为什么这么说?
在结尾处,图安见到米亚哈的时候,她才发觉“米亚哈并不是想报复人类”,这时她认识到自己对米亚哈有着认知的错误。
米亚哈的目的是“人类的和谐”,但她在之前的行为却是有着“毁灭人类”的暗示的,两者之中必有一者是虚假的,或者两者都是。
米亚哈在日本的时候,她自杀的行为是对理性社会的反抗,而其本质是逃避。
而米亚哈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吸引“觉得自己没有归宿”的图安的行为是其本能地追求认同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米亚哈也追求着社会性的人格,米亚哈通过伪装来获取安全感与认同感,也是一种逃避。
因此,无论是米亚哈颇具神秘主义感的言行以及诞生的“百合”的情愫,都给我一种孤独得幼兽互相舔舐来获取温暖的感觉,米亚哈本人的幼稚、孤独以及以“不想长大”为名义对理性社会的社会性塑造的反抗都因为追随者的存在而显得合理。
因此,《少年维特的烦恼》杀了多少人并不重要,福柯的社会学观点也不重要,因为米亚哈大多数时候只是在陈述其内容,或者说,这个故事背后的掌控者通过米亚哈的口将这些信息给了我们。
但是剧中的人物并没有思考,至少米亚哈说出这些东西并不是要让人物思考,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不是这部作品的主旨——“观看一个可能出现的人类的结局”,这才是。
而米亚哈想要通过脑科学技术想要让全人类走向“和谐”,其本质还是逃避,相比之前来说,这时她的行为明显表示出了对个人“意识”的否定,“和谐”将人类塑造成为完全“公共”和社会性的理想公民,对于一直在孤独地逃避的米亚哈来说,让全人类陪同自己一起回归“无意识”毫无疑问是比自己一个人走向终结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米亚哈足够聪明,所以她呈现在她的“信徒”面前的只是一个假象,这个假象经由他人的认同感与想象力的修饰,而变成了比现实更加真实的“chrisma”式神性存在。
正是因为一直在逃避,所以才显得如此孤独。
这个故事很单纯,就像一开始的系统上所显示的文字那样——“这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这是一个逃亡者的故事”。
图安?
最近几年,日本动画中的商业科幻作品还是挺多的,就拿题材相似的来说,剧场版《壳中少女》系列、伊藤计划,TV的《罪恶王冠》、《psycho pass》以及今年可期的《铁甲城》等等作品都有着同质化的倾向。
要素涵盖蒸汽朋克、赛博朋克和反乌托邦,但这些作品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最后都没绕出《美丽新世界》、《1984》和菲利普·迪克几十年前就留下的圈子,最后能决定作品成败的重点,还是被压在了作画和剧情上。
所以讨论这些商业科幻动画的深度远远不如讨论它们好不好看实在,毕竟押井守和大友克洋水准的片子还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即使是大师,也难免会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毛病。
《harmony/》是一部台词过多而显得冗赘的动画,而且流程过于单调,插叙很多。
虽然镜头语言和爆炸的信息量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这些不足,但就作品的完成度来讲,实在不算太高。
毕竟,除了科幻粉丝,谁会愿意花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看一部既没什么打斗和爆点又全篇都是对话的枯燥电影呢?
圆城塔在提出伊藤计划的时候一定是有自己想要推广旧友名声的野心的,但是最后做出来的作品却显得很尴尬。
作为商业作品显得过于枯燥或者晦涩,作为科幻作品又显得有些潦草。
《虐杀器官》还没出来,不过manglobe社在倒闭之前做过的科幻动画(《Ergo Proxy》)十分的硬核,是典型的“不想卖钱”的作品。
作为科幻粉丝,我是相当期待《虐杀器官》的,但是m社的作画比wit和四度差一筹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亏到破产的惨烈事迹,这部作品在商业上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实在堪忧。
因为某些作品和公司的先例,现在观看各种日本商业科幻动画总是让我提心吊胆,因为我总是对作品充满了期待的,但最后的结果常常都并不如意。
谁知道再过两年,那些还坚守着科幻动画作品的人和公司会不会改变呢?
是会更好,还是更糟糕?
)
這是個偽善的世界。
人類不應該對任何人的死都感愧疚,明明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人。
大家互相愛護,連不認識的人的死都感到悲傷。
強制性的自責自己,為何無法阻止,這樣的世界太變態太噁心了。
意志,或是有宗教稱為靈魂類,看不到摸不到。
但此刻我為了自己還能煩惱感到幸福,因為那代表我還具有意志「我」是存在的。
意志,在劇(書)裡的定義,是指多種欲望感情互相競爭產生的一種狀態。
藉由意志競爭被選上的過程,叫內心糾葛或選擇。
就像我看了某樣商品,到底買不買的內心糾葛一樣的東西。
意識等於現實,因為我們所擁有的現實,到頭來,只是被限定在意識內。
(這點感覺非常相似駭客任務)對研究腦科學家來說,能掌控意志是很吸引人的研究。
「和諧」這項技術系統,它能對人腦設定一個經過調和的意志,使人不再出現「雙曲貼現」的情況,理性主義從此不再只是假設。
但「和諧」有個嚴重副作用:當所有選擇都不會有內心糾葛,一切行動都處在清楚明瞭的狀態。
「我」此刻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意識會就此消滅。
上述看到某商品內心糾葛天使與惡魔,錢包的戰爭再也不會發生。
因為和諧系統已經取代了你的意志,不需要再做判斷。
再也不需要用來做決定的意志;最後就是不需要意識。
就目前的認知,有意識就是活著的證據每天醒來、有意識,就是我判斷自己還「活著」的依據《攻殼機動隊》、《駭客任務》中。
到底怎麼樣才算是「人」呢?
怎麼樣才算是「活著」呢?
當全身義體化,只剩靈魂,像素子,她算不算人?
意識只活在母體裡,所有的一切都是母體給你的假象,這還算不算人?
那麼沒有意識(或我們感覺不到,或該人無法主動傳遞出意識電流)的植物人呢?
那天我失去了意識,不管我是什麼狀態,請不要再掙扎要讓我「活著」了。
电影用复杂的思想,深邃的语言,精美的画面为我们诠释着一个逐渐没有自我的世界,科技越发达,社会越文明,人却没有了隐私与自由。
所有行为活动都变成了数据库里的数据,所有的思想与生活都被所谓的科技掌控,人们反而成了一个个牵线木偶,一个个没有自主意识的活死人。
人类可以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死亡,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一旦连思想都没有了,就没有什么存活的价值了,然而社会与科技的走向,反而就是走一种让人类思想意识消亡的路,一旦消除了人类的思想意识,也就不会再有各种各样的争端与罪恶,大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只有和谐与安宁,就像电影中表述的一样,在温柔的杀死你。
电影一开始就用一种死亡的主题来抗争自己的命运,并通过一系列的反思来强化这种放纵与救赎的思想,从而引申出电影展现出来人类文明的虚伪面目,一步一步揭示出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抗争。
电影充满了血腥与暴力,用血淋淋的鲜血来警示我们摆在眼前的命运,看似强大的科技文明后盾,经不起一丁点的考验,在入侵与拷问面前只会留下血淋淋的现实在眼前。
事物总是会有正反两面,越是看似美好的东西,当灾难来临时彰显出来的丑恶越是不堪入目,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一次次试验的牺牲品,在无知当中过完了自己简单的一生,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就是牺牲了我们的思想,用无知来换取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
这是一部用人类哲学思想堆积起来的电影,过多对于人生哲学思想的探讨让电影承担了过重的思想负担,这也是我们在看这部电影时,难以读懂电影的原因,它向我们阐述了过于深奥的哲学,同时不忘把人类思想存在的含义表达出来,对于简单的普通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的事情,但是但凡脑子里都些思考的人们,还是能够理解故事想要阐述的内容,不过电影还是用极端的两个方向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的失望,同时也预示着无论如何发展,人类总是不停的走在自我毁灭的路上。
电影更像是一个人类最终结果的寓言故事,不被看好的结局处处展现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悲观,人类自身的劣根性以及好勇斗狠自作聪明的本性,都注定了我们不会永久的存在,那种所谓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罢了,如果真正做到了那一点,人类的思想只会消失与禁锢,回头看看这种社会,难道还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吗,如果缺乏了独立自主的思想,人将和动物没有什么分别,就是因为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无论朝哪个未来的方向发展,最终的结局还是会走向覆灭,电影在人类未来的方向上一直都处于一种悲观状态,虽然电影的结局是一枪终结了人类极端思想的肆虐,但那也只是暂时的延缓了人类走向无思想无意识的大同社会的脚步,最终历史的命运是不能被阻止的。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在这极端的两个对立面的表现上,人类总是展现出来了无比痴迷的兴趣,有的人喜欢好的一面,有的人喜欢坏的一面,于是乎有的人就喜欢建设,有的人就喜欢破坏。
不能完全否定的说谁是谁非,就像电影里面女主角追逐的一样,一开始追逐的是用自杀的方式来达到自由的渴望,不想在被所谓的科技数据监控着自己的一切,没有一丁点自我的隐私与自由,可是在整个社会都发生了恐怖性质的改变的时候,原来追逐的一切仿佛成了一场噩梦,有了情感与自我意识以后反而成了一种恐怖的来源,而被人操纵与支配,世界变得更加残酷与血腥,没有思想与意识反而能够带来暂时的和平与安宁,于是乎,当她找到昔日一块相约自杀的好友以后,在被好友阐述了两个极端世界里的故事之后,仍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暂时的安宁而一枪杀了这个曾经视作偶像的好友。
所以,凡事都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站到了不同的对立面上,所以才有了相对主观的对与错,当对错分开的情况下,遇到了不同的情况,所认为的对错反而又变得相对模糊。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以后感觉后怕的电影,因为它探索的东西实在是常人难以理解与接受的,一旦深入到电影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思想,我们内心中的绝望就会被深深的挖掘出来,而且电影直面的黑暗与血腥来的太过直接,在充分刺激到我们神经的同时,也深深的刺痛了我们的思想,那种消极与悲观的情绪不断的在我们心中蔓延,似乎再也看不到美好与光明的世界。
被整个人类世界所包裹着的我们,身在其中却只能成为一个傀儡一样才能活着,稍微往深处一想,都能感受到自我的束缚,没有什么所谓的隐私与自由,无论是在战乱还是和平的年代,那所谓的幸福与美好只是相对的自我感觉而已。
一旦戳破了这层谎言,我们的生活就变得当然无存,浮华之下只剩下内心的虚无。
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思想的可怕,哲学的可怕,原来生活的本身并不能评断出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可是当人们去思考它们的时候,好与坏就分辨出来了,就是人们的思想带来了自我颠覆的毁灭,也是这种思想,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要想生活的容易一些,就不要去思考,不要去探索内心,当你真正的想要去找寻自我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就没什么自我可言,简简单单的过生活最好。
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复杂的人类思想,也让我们明白了生存哲学的可怕,当看透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以后,就再也找不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才明白为什么思想家与哲学家都像疯子一样的存在,因为他们是不快乐的。
同事科幻天才伊藤计划的作品吗,也忍不住让人与他的另外一本已经做成动画的《尸者帝国》相比较。
《和谐》的深度是《尸者帝国》无法比拟的。
其中的原因估计也只是伊藤计划在写《尸者帝国》序章的时候已经离世。
但是后继者对尸者帝国的核心也算是比较好的继承了伊藤计划的原案,那就是人类的意识与灵魂。
和谐贯穿全篇,无时无刻不再提的,那就是人类本身的意识与灵魂。
(个人感觉这里的意识就只指人类的情感)雾慧图安来到的日本,是个大家都在互相模仿,连到长相都在模仿渴求着社会认同的国家,人类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成长,人类的生活都完全的在纳米机械的监视下渡过,一旦人类出现在《虐杀器官》中出现的大灾变,生府就会夺走人类的情感,让人类变成无意识的群体,来防止灾难,而这个防止灾难本身的名字就是《和谐》,一个比起灾难更令人恐惧的名词。
相比较《美丽新世界》,《1984》那样在这个年代可以说是难以贴身体会到乌托邦恐惧的时代。
《和谐》可以说是再一次让人类感受到了了美好世界的恐惧。
那种细思恐极的感觉,也正是伊藤计划的出众之处。
那么话说话来,如果你感到了恐惧,你为什么会感到恐惧?
是因为生府剥夺了你作为人的权利,还是恐惧御冷米阿哈所带来的恐怖袭击?
或者是来源于自己内心,那不愿意受人控制的自我意识?
如果你还保存着这份自我意识,而不是感觉《和谐》在不知所云,那么恭喜你,你还有着自己的意识,而不是一个已经失去了意识的行尸走肉。
当代社会,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意识,很多人已经成为了失去意识的行尸走肉,丧失了自我判断的能力,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和谐的话,你也会对周围的环境感到恐惧。
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现状非常的满意,那你认为他们的满意是来自于哪里?
真的是自我的感觉吗?
安逸,和平,只要工作,就能够活下去。
这样的感觉,是谁带给你的?
你的意识告诉你,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和谐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在这里。
零下堂吉安就是这样没有意识,但是仍然有着情感的人。
当然在理解这个问题之前,你先要理解什么是意识。
那么首先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意,既是自我的意思。
识,就是认知,认识。
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它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
意识,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
可以对立与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进行对比。
如果无法理解的话,那么你可以简单的吧意识理解成。
将自己与周边人区分开的认知。
如果人无法将自己和周边人区分开,那这个世界会如何?
每个人都在认真的工作,从不抱怨,人人平等。
共产,共妻,共子。
人类幻想中的世界,但是——看似美好的世界,其中的本质呢?
剥夺了思考,剥夺了情感,甚至剥夺了灵魂。
你甚至不如植物人。
因为如果你是植物人,或许还有着那么一丝可能性苏醒过来。
人类失去了情感,失去了欲望,失去了灵魂会变成什么?
一台只会服从命令的机器人?
这就是乌托邦。
没有疾病,没有抱怨,人人平等的社会所构建出来的代价也就是如此。
违背了人类的本质的美好世界。
人类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就是因为在不断的竞争和搏斗,人类的意识并没有从我们周边离开,我们也没有放弃对意识的追求。
本作中的哲学深度或许会有很多种理解。
毕竟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类的不重复性才注定了人的未来。
在如今,三体那种地摊文学也能够成为现象级IP的时代,也代表了中国文学圈的断层是有多么的巨大,毕竟阿瑟克拉克在国内并不出名,《童年的终结》也没有多少人看过。
在这个高仿能成就《三体》的时代,这样杰出的传递着自己意识,让其他人备受启发的作品真的不多见。
但是与动画整体节奏相比,和谐我能给的评价也只是推荐。
但作为并非是硬科幻,主题依旧是人性的文学。
却是可以给个非常的高评分。
如果十分的话,这部作品可以给上八分。
而尸者帝国,我会给四分。
而三体,我会给两分。
引用《尸者国度》的一句短评“ 日本为啥总喜欢把一些二三流作家捧那么高?
这种硬件投入的水平,就找不到好一点的剧本了么?
”在《尸》这部片里尚不能完全苟同,但用在《和谐》上真是贴切。
惊艳于《虐杀器官》而反追之前两部作品,感觉却越发失望。
无止境的中二病,意识形态明显的夹带私货,对冷门信息的过度解读是日本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的通病,而《和》几乎是其集大成者。。。
一看完!
身心舒畅。
比看很多电影的感觉都要好!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片子。
真的可以的!
喜欢这种构思情节画面和百合23333,非同道中人无法理解。
我就是喜欢这种洗刷三观的电影!
够刺激,够深刻!
够难理解。
说不出来的理解和批判,远远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片子,才算是好片子的开始!
希望以后我可以看更多的片子。
我最近刚好在看这一块嘛~~~:)还是觉得女主和她朋友,果然是知己。
“我认同你的价值观,但是,我唯一无法做的事情,是让你在这个你理想的世界活着。
”“我只想你是我认识的时候的样子。
”:)真爱!
真爱!
这是最深的懂得。
百合也很不错。
如果认为人类通过所谓脑机接口、芯片植入等途径扩展了脑力便能称作高级智慧生物那简直就是格局小了,一个个体配一个大脑是最低级的智慧形态,只有当所有生命体以某种方式将大脑互联,像分工明确的细胞一样协同合作以创造整体的最优解,最终形成一个智慧集群,于是整颗星球本身便具有了自己的智慧,更高一级的智慧形态才就此诞生。
星球智慧再继续升级,成为一片星系、一团黑洞、一块场域…——这是莱姆某本书中某个设想的一部分,我记不清原文同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所以表述可能和原意有差距。
总之就是忽然想到“和谐程序”的设定好像能很好地融入这套逻辑,全民意识和谐就是那个形成群体智慧的途径,和谐之后便是地球智慧形态的跃升…… 这么一看还是我格局小了,这波Miach在大气层
2015年,百合动画电影《 和谐 | ハーモニー》挺糟糕的动画电影,完全被骗了,抱着既然点开了就要看完的心态。。
但是确实是太煎熬了。
本以为后面会有些起色。。
或许是这个电影太不对胃口了。
这么高的评分也许是一些粉丝吧,可能是小说粉丝?
倒是全3D效果倒是值得一提。
但是剧情能不能走点心。。
开头还以为会是挺不错的电影。。
但是这种叙事方式 加上无端出现的碎碎念一般的回忆杀。。
简直破坏节奏。。
全篇还是2个小时。。
真是让我坐立不安。。
(╯‵□′)╯︵┻━┻, 这简直是折磨。。
我是折磨的分界线推荐指数:★(2/10分),啪啪啪产生出来的意识。。
无病呻吟的主题。。
看的我浑身难受。
直接说评价吧,虽然没有能够直观的体现出原著小说的精髓思想,就动画本身而言,画面,制作,表现张力还是很有诚意。
对于直接打一星的,只能说还是不要看这一类的片子了。
伊藤计划的三部曲中这一部《和谐》是最有社会思想元素的,本来看这动画的时候,也不是很能够理解一个和谐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会让人憎恶呢?
我们不是都在努力往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吗?
后来在看了以前的一些动画评论之后,稍微有点理解了。
这里提一下另外一部神作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这部作品里面的哲学思想太多太深,不做多议。
提一下里面提到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没有原版的拷贝,这种现象。
就是在某种社会形态中,群体会趋向于同一性,个体的个性将会逐渐消失,是否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个体意识的逐渐消失?
我觉得和和谐里面出现的那种社会形态和价值惊人的相似。
举一些现实当中的例子。
仔细想一想,现实社会当中真的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本人在美国留学,工作生活过,也有很多朋友在这个号称自由国度的地方生根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美国人也讲政治正确。
什么是政治正确呢?
具体的一个例子就是你不能种族歧视吧,歧视就是恶对吧。
我们肯定也不喜欢被歧视。
可是这种政治正确在社会中变得很奇怪,比如说有个黑人同事,你不能叫别人black,要叫Africa-American。
我们呢,不能叫Chinese,要叫Asian。
有次有个同事,白人,悄悄地问我一个黑人同事的名字,说的时候很小声,因为我名字和脸对不起来,他反复问我说,就是那个谁,你知道的。
我一脸懵逼,最后他很尴尬地憋出一声就是那个Africa-American。。。。
我突然就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好了,什么时候black,Chinese等都变成了歧视的代名词了?
而且是几乎整个主流社会每个人都对此非常的忌讳,人人都非常小心不要说错话。
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趋同了,你的个性会被抹杀掉,你不能自由表达了。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个美国总统候选人,叫特朗普吧,满嘴放炮确得到了很多支持,因为在一个很让人窒息的环境中,他说出了很多人憋着不能说的话。
一个没有歧视的社会,不是很和谐吗,这还是自由国度吗?
这和动画中所描述的很像啊。
再说一个和国内有关的例子。
G20峰会好像是准备在杭州举行吧,看网上有段子说各国领导人都很高兴啊,很期待到杭州啊,为什么呢?
因为有路边小摊可以随便吃,晚上还有夜啤酒什么的,还有带小姐的KTV啊,真的好期待。
结果来了之后很失望,什么都被管制了,小摊没有了,KTV也不营业了,为了表现出我们的城市治理。
各国领导人吐槽到:“这和欧美有什么区别?
一点意思都没有。
”这虽然是个段子,可是细思极恐啊,这不是城市的趋同化吗?
还有社会越发展,越多的规则,越多的管理,但是逐渐失去了活力。
这是真实发生在我们社会当中的。
所以这部动画还是很值得肯定的,当然当做娱乐大片来看的话确实就没有必要了。
有没有学社会学的能侃一侃,社会发展趋同化问题怎么破?
还是说发展的终极就是动画中的一个和谐社会,无法避免?
(7/10)《恶童》导演的新作,感觉有些无头无尾欠缺交待。女主还是留短发比较好看。我觉得吉安挺可悲的,其他两人在犯中二谈哲♀理,那她又算什么呢,整一个陪衬的……
两个小时想清楚的讲明白这么庞大的概念是不是太贪心了。为了和谐不管是极致的自由与极致的控制都是做不到了,和谐不是一种状态他是目所能及缺永远不会到达的地方。
弥亚诞生于一个无意识的种族,被侵犯折磨之后,她的意识伴随憎恨觉醒了,她希望通过死亡回到无意识的状态,但没有死成,Harmony是她第二次对意识下杀手,而且让全人类陪葬。
动画电影硬是拍出了王家卫的感觉。。叙事完整,主题鲜明。强行百合不太喜欢,但是听了两小时美雪姐姐的主役还是很满足的
。。
议题是我非常喜欢的 毕竟是伊藤计划的三部曲之一 画面想象力也不错 但太多中二的配音风格有些把核心想讲的东西弄浅了的感觉 最后只觉得主人公精神错乱 虚无主义 自我剥夺 意识统一 再也没有痛觉疾病记忆的和谐社会 美丽新世界 人们一边向往 一边畏惧 但可能最终仍是不可避免地朝这个方向走去
不考虑円城塔笔力的问题其实伊藤的作品里我最不喜欢这一部,不熟悉女性的作家写女性容易出问题。嘛,不过问题出在这里,沙漠民首领大囧,首席监察官榊原大姐,美雪太太抬高声调时严重田中同质化,这片是听得我全程串戏啊。
强行百合,最为致命。做几个界面就当自己是科幻了?
最终又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尸者帝国啊
设定呈现得可以
和“暴力”相反的“和谐”同样是地狱,弥赛亚歌颂虚伪的天堂。情节和角色都简单又迷幻,与尸者的最大不同是思想表达清楚了,结局是个谜。出彩之处是情绪渲染,依靠两条故事线的交叉和画面的多种技巧的运用。厘清世界观较费力。声优表现很棒。
补标,就记得当时大兵很恶心
【B-】绝望程度已超出我观看过的所有作品。eva的补完计划保留了最大的希望,心理测量者的西比拉仍有改良的余地,而这部图安最终选择和谐计划,不再逃避、不再犹豫,使人类成为一个抛弃个体性、放弃思考与烦恼却也失去创造性的整体,两人之间尚存的温柔乃是整个世界蔓延的绝望。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写到:“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伊藤计划给出的答案却是温柔的扼杀,也许因为他是那个泡沫经济破裂年代的人吧…回归电影本身,有着不错但也有些偏激的内核,奈何叙事节奏实在过于沉闷、冗长,借角色之口用语言构建世界观在《攻壳机动队》之后不再新颖,反而使精心制作的画面失去原本作用,明显是总监督盲目追求艺术性而忽视观众感受的失误,麻烦中村孝学学押井守吧。
类eva的碎碎念,仿佛直击灵魂其实什么也没说。只是沉醉于精美的画面。结尾的百合让人恶心
健康/生命成為無意識形態的極權意識形態。小心那些不容置辯的價值。對於意識為何的哲學討論,觀者可以自己去發展。意識乃是自由的基礎,也是生命的基礎。如果幸福是反自由的,那麼就可以這麼說,幸福是反生命的。啟蒙思想宣布,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在伊藤計劃的世界裡,啟蒙破產了。不只啟蒙,自由、幸福與生命都已殞落。現代性方案失敗了。
百合大法好,灭世保和谐。制作依然精良,随便挑一帧都能做桌面。miyuki气场满开,全程耳朵怀孕。虽然是比尸者帝国顺畅很多,尽管我们知道伊藤计划是在严肃地书写,但仍难掩扑面而来的中二气,这或许是动画的先天缺陷。
日本人又黑了一发俄罗斯,把“慰安所”这种自己民族的重大发明安到别人头上真的好么?
首先这种未来设定其实已经厌烦了,然后被附加上的这个故事也完全没有感觉到新鲜或者深入的地方,只能说是完成了叙述而已。倒是CG和2D动画的结合出人意料的舒服,可能是anime中与CG结合的观感最好的几部之一了。 6.0分★★★
一脸懵逼OO
反乌托邦,也反了妖魔化政府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