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该开枪的时候不开,罪犯也是练了金钟罩铁布衫,随便怎么打都毫发无伤,虽然说剧情安排,开枪就没得演了,但是是不是略显浮夸了,至少也要切实际啊,哪里有那么傻的人,看的我真是冒火,看了那么多脑残抗日神剧,我觉得这个最夸张,自己都要被杀了还想着活捉,服了,目前刚看了几分钟准备不看了,但是看到大家的评论说还不错,再看看能不能颠覆我的想法吧!
觉得挺好的一题材,以为能拍出像《杀人回忆》那样回味久远的电影,可惜,前面十五分钟就讲完了,真可惜。
很好奇后面那么长时间会讲什么,结果看到的是有点像搞笑片有点像讽刺片又有点像枪战片还很像复仇片的那种说不出是啥滋味的电影,独独就是没了足以让人深思让人记忆深刻的那种感觉。
不得不说,被害者家属在大马路上劫持朴施厚那段真的很搞笑。
大篇幅的飞车动作打斗大大削弱了原本应该对被害者家属长久以来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情,而几人在小轿车顶上翻来翻去甚至汽车剧烈翻滚碰撞居然都没事,真是神得不能再神了,朴施厚不是被蛇咬就是被撞落的刀插中手臂甚至又被硬物撞击昏迷,不由让我连连哀叹他还真够可怜,被这么一帮不专业的人绑架还这么倒霉。
我甚至一度以为,这一段压根就不是这个导演拍的,基调实在太不搭了……朴施厚以无法被公诉的杀人犯形象出现,出书,签名售书,像明星一样雇佣大批保镖,因帅气的外形拥有大量粉丝,媒体蜂拥采访报道,粉丝大喊“他才是真正的杀人犯”以“维护”他的形象……种种一切都像极了《搜索》,不过这回不是网络暴力,而是及其讽刺。
只因这个人帅到爆掉,那么多人居然就完全丧失了正邪判断能力,媒体完全不顾社会道德道义,只为收视率,一帮粉丝也纯粹是冲着那张明星般的脸,全然未想到他真是杀人犯的话曾经、现在、将来都是多么的凶残,全然不顾那么多受害者家属这么些年来承受的巨大悲伤痛苦与愤怒,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滑稽。
我想,当时的朴施厚(不是真正的杀人犯)在闪光灯、镁光灯、脑残粉丝的拥簇下,表面如明星般微笑,享受因“杀人”未被惩罚而获得的这些名利、鲜花与掌声时,作为受害者家属之一,心里会感到多么滑稽可笑,多么的心酸凄凉吧。
还好,这一切都是他与郑在泳警察精心设下的陷阱,只为引蛇出洞。
当看到这里时,心里确实有些震撼。
但转念想想,警察写书还有可能,朴施厚整容变脸也算有可能吧,但能算到以书成名引发全城热捧,这不像是一个警察有能力能做到的。
朴施厚引发的局面,稍不留神就会导致场面失控,他自己也被绑架差点被杀,而用这样的方法引出真凶,也很有可能激怒真凶再次发生血案。
冷静想想,以真凶的角度看,当他发现有人冒充他借此成名时,为戳穿他,这真凶很有可能会再次制造连环杀人案,完全不用现身就能以事实证明自己才是真凶,而不是真这样傻了吧唧的坐在电视台直播间得意的笑。
这才应该是一个冷血杀手应有的思路,而不像是哗众取宠般挑战警察与受害者家属底线的笨蛋。
好吧,导演这样安排,是为了有更多戏剧冲突,有后面距离诉讼失效还有十几分钟的从电视台一路狂奔飞车追到隧道打斗抓捕的大动作场面。
话说,那么长一段抓捕,我看看都不止十四分钟,他们打来打去都没过时间,还在最后一刻抓住杀人犯。
好吧,这也是为了表现戏剧冲突,我就不再多说了。
结局以警察拦住受害者家属自己杀了杀人犯坐牢五年后出狱结束。
话说他也是受害者家属之一,他抓捕杀死杀人犯,已经远超警察抓人的正义感,这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复仇。
最后受害者家属一起来迎接出狱的警察,总算,在这样不公、怪异的世界,还是有那么一些温情在的。
故事一开始是老套的连环强奸凶杀案,警察落败了(15年诉讼期是个什么鬼),眼睁睁看着被害人家属在自己面前自杀,那个凄惨。
又过了两年,自称是凶手的小白脸出书了,朴施厚用眼角看人的时候还是很销魂的。
小白脸对自己的罪行表示了忏悔,民众开始犯花痴了,然而被害者家属并不原谅他(搁谁身上能原谅啊,喂,雨中给人下跪但是抬头又是鬼魅一笑,人家大叔没打爆你的头算是好了)。
复仇者联盟开始想办法绑架了小白脸。
朴施厚绝对颜值担当,记者会露肩,泳池秀肌肉,在飞车戏中又露了一把大白腿(还是欲露还休更好看)。
但是为什么警察要去救小白脸,害得弓箭女误杀了自己心爱的大黑狗。
小白脸被解救之后接受采访温柔地回应是自己的粉丝做的,但是不怪他们,都是自己的错……可是铁杆粉丝弓箭女还是不放过他,小白脸被自己眼睛里射出的箭击中,导演你也是够有才。
原来一切都是为了引出真正的凶手J,这瓜子脸型让我一秒都不想看他(非倒瓜子)。
最后真凶、小白脸和警察对垒,真相大白啊……原谅我看到凶手跪地求饶一霎那变成警察的女友也没反应,因为整容的鼻子让我严重出戏。
后面可以称为烂尾。
警察蜀黍弃武从文是正确的啊,抓住了真凶而且这书多畅销,虽然不少花痴可能冲着小白脸去的。
镜头的效果处理的不错,所以我一直都喜欢看弓箭女出场。
就等着她开弓。
首先要承认,这部电影很会吸引观众的注意。
在剧本方面也比较精致,比如在悬念的安排,人物的动机和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场精彩的打斗就不说了,再加上真实事件改编剧本少不了的对司法制度和媒体参与的思考与反讽也没有拖韩国此类类型片的后腿。
但是现在就简单分析两个点,全剧的人物动机和结尾的合理性。
除了凶手J,其他所有主角的目的就是复仇。
包括崔班长。
尽管在一开始导演是把他的动机做成一个没抓住凶手而颓靡的警察重新开始追案的故事,但到最后的对峙戏真相大白之后,朗硬的追凶也因付上了感情的层面而直指人性。
并且穿起了郑秀妍妈妈和她的家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多重动机的重合也增加了凶手可憎和最后落网的大快人心。
所以问题就在这里——什么样的结局才能承担起如此庞大的期待。
J必须要死。
可是怎么死?
谁来杀?
从最后的复杂的打戏也能看出导演是不想遗漏掉每一个被害者的。
监狱出来的小混混拿刀,英俊作家在电梯的打斗和在高速公路上的致命一拦,养蛇大叔的大铲车,帅气助理的集装箱,警察的围捕,郑秀妍妈妈的钢笔,(如果那个射箭的姑娘再出来,就是尼玛的《汉江怪物》了)。
与汉江怪物相似的地方在于,众人集体的绞杀,每一个人的愤怒都得到了一定的释放。
但是输给汉江怪物的地方也很明显,在我是杀人犯中,每一个人的每一次落空都在累积最后爆发的能量,J逃脱一次,观众内心的期许程度又会增加,可是结尾,钢笔经由崔班长之手捅死罪犯,J死了,还留下一滴血泪,但这样的结局并没有做出以一轻抵千钧的气势,反而让人无比空落。
我思考了一晚上,为什么同样的处理方式汉江怪物做到了大快人心,但是这部电影没有。
原因有两点:第一,汉江怪物最后的集体绞杀能量是累积的而不是流失或者守恒。
比如最后那场戏,每一个人的作用都得到了体现,流浪汉浇的汽油,弟弟的烧瓶,裴斗娜的弓箭,以及宋康昊拿木棍的尽力抵击。
可以说每一个人的仇恨都在用他们的方式得到释放,而且每一次释放对怪物来说都很致命。
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尽管导演照顾到了每一个人,但是像通关游戏一样的安排既大大削弱了真实性,又增加了结局的难度。
凶手J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无论如何都要躲开小人物的攻击,最后心安理得的死在主角手里。
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说是对商业元素集合做法的跪舔。
第二,J在死的时候是否感到悔恨和恐惧。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当然他害怕过,他的心理素质并不是那么特别的强,否则就不会被崔班长的计划扰乱脚步。
所以在三人对峙国民讨论的时候,崔班长和盘托出计划,包括得知并未过有效期的时候,他一定是害怕的。
但是这种害怕又立刻被他的无耻掩盖:下跪,并且哭泣,实际上还是在激怒和嘲笑崔班长。
又豆友说假如在这里结局,即屏幕一黑,枪响,一定很大快人心。
但我觉得并不见得。
因为即使他死了,他也并未了解到他的行为的错误他对别人的伤害还有他内心早已认命的不惊慌。
这样的复仇并不叫复仇,只能叫杀人。
再拿汉江怪物来比,最后怪物是在无比脆弱和崩溃的时候被杀害,即使不能换来它亲口承认的悔意,但足以弥补所有的遗憾。
不过这一点就有点牵涉到惩罚的公平性上了。
黑镜子第二季第二集讨论过这个问题,面对十恶不赦的罪犯,惩罚肉体难道就是终极惩罚了吗?
假如J忘记了他犯下的罪孽,那么一路被人打来打去最后死亡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实际上电影中所展现的也一样——J并无悔恨和恐惧,这就等同于他忘记一切的行为,接受惩罚和死亡带给他的只不过是肉体的痛苦,而非精神的折磨。
光凭这一点,最后那支钢笔实在是太轻了。
但有一个细节也算导演自己扳回一局。
就是J倒下后,看到手表上的时间,他明白这个时候,在法律上他是完全不应该死的。
最后一秒种的痛苦来源于插在身上的这支笔不是代表法律,而是代表个人。
这大概就是复仇的意义。
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才写这么多。
韩国真的有卖《我是杀人犯》这本书吗?
对于喜欢朴施厚的亲故门,肯定是力荐啦希望朴施厚在影片里的精彩演绎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期待中国上映
开始以为是跑酷片,追得那个辛苦。
帅哥出来以后好像变成了伦理片,追诉期过了是个很好的看点。
过了一会儿,家属报仇团组织起来了,又好像成了复仇片,杀蛇的姑娘太帅了,追车也很具创意,有成龙的味道。
J哥出现后又成了悬疑片,也是,帅哥这么年轻怎么可能是15年前的杀人犯?
最后是变成了追车片。
J哥真难死。
所有商业电影元素都被组织起来了,所以还真好看。
(一)现今,越来越习惯以样貌评判他人,在这部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出色的外表,只是过了法律的诉讼时效,就可以成为一个无罪的人而昭告天下,过得大部分人的理解和支持?
而媒体人更是追着这个热点,大势宣扬,甚至一场谁是真正杀人犯的辩论场,都能让一群小妹妹说出相信哥哥,他是杀人犯!
请问,这有个值得炫耀的?
(大家都是趋利,到底,什么才是媒体人该有的责任?
)我想这肯定是个悖论!
无论如何,能在当初残忍的杀害十个女性的人,必定其在内心深处是已经腐烂了,或许他会改变,一旦处于危急时刻,必定本性暴露。
或许说的有些偏激,在从心理角度,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反思,相貌不过是附着无灵魂之外的皮像,美的帅的会给我们增加愉悦感,而灵魂才能驱动行为奏响生命乐章。
(二)虽然电影有些情节拍的一般,但依然有三段印象深刻。
一是凶手在警察家对面吸着烟在招手,那缓慢的动作,好像一直在跟我说来呀来呀,有点招魂的感觉。
在警察踉跄跑过去,中途踢倒凳子,跑到那个位置时,凶手已经不在了,下楼时,那个凳子摆好了,在上面留下了凶器和磁带。
凶手是该多自信,才能做到如此的悠然自得,享受他给所有人带来的恐惧?
二是李斗石和经纪人在喝酒的场面,经纪人猜测李斗石都是计划好了的,恭维李斗石这样的策略很完美,相与他碰杯庆祝,他回答不喝酒,经纪人尴尬说你还挺爱惜身体的。
那一瞬间李斗石五味杂陈。
确实是计划好了的,只不过是为了吸引真正的凶手。
爱惜身体,可笑,如果爱惜的话,怎会那么残忍对待别人?
而李斗石确实也是时时刻刻在为报仇时刻准备,不喝酒,保持锻炼。
三是崔警官营救李斗石,刚开始还奇怪,为何要偷偷营救,还不许惊动警察,也不对复仇联盟采取任何措施。
送他回去之后留了纸条告诫他不要再惹事。
还以为只是猜到他应该不是凶手。
到最后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局,为了揪出潜逃了十五年的真凶,为了配合真凶爱好聚光灯的表演。
(三)从深度来说,还是部不错的电影。
我的确是因为《清潭洞爱丽丝》里,朴施厚诠释的犯抽会长才喜欢朴施厚的,接着他首登大银幕的电影处女秀《我是杀人犯》就一直被我搁置在“想看”里。
好巧不巧的,最近成了强奸嫌疑犯后,他的这部片子也能看了。
第一时间看完,如果砍掉最后10分钟非要伪装高潮的追逐戏,在演播室一枪将凶手毙命,大快人心,反而干净利落,那么就是我认为的5星片子。
韩国犯罪类型片,看过不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抹黑韩国警察,他们一直是吃干饭的。
此片反倒是给我个惊喜:警官崔亨丘在前半部分表面上是个自暴自弃、无能酗酒的烂人,而结尾这烂人设计的复仇计划堪称天衣无缝。
所以说这部片子的悬疑部分可以打满分,很难猜到结局。
这不正是悬疑片的魅力所在嘛!
小细节的处理也不错,表停不停只是小伎俩而已。
郑在泳的演技可圈可点。
但朴施厚所饰演的这个角色,换个花瓶美男子一样会演得很好,就看导演怎样指导演员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拿这部电影和《杀人回忆》比较,除了故事背景有一点借鉴之外,二者并没什么相似之处。
都是好电影。
《我是杀人犯》中,导演的镜头处理相当干净利落,尤其是一开始的小巷追逐戏,不断摇晃的镜头灵活变换的拍摄角度看得人心惊动魄。
这里有一点,最开始在小酒馆里喝酒的警官,是2007年的警官,过一会儿从他的视角看到的撞进小店的两人,是十多年前的他和杀人犯,由此开始回忆当时的情景,这个处理很妙;相似的还有杀人犯终于按耐不住在电视台上露面,中间有一段休息时间,两个人在卫生间,杀人犯在厕所隔间刺激洗手的警官,说你不会真以为郑秀妍还活着吧。
真正的警官和镜子里的影像一分为二,一个站在镜子前心痛回忆因为自己而遇难的女友,另一个迅速转过身去想要冲进隔间被保镖挡住,以警官后脑自然封挡转场与回忆一起过渡到17年前的某一案发现场。
当时看到这个镜头不禁感叹导演很有才啊!
韩式电影特有的辛辣讽刺冷幽默在这部电影里面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访谈上女律师非但不同情无辜死去的十名女性,反而在谈到杀人犯的忏悔时留下了感性的泪水;无关群众一副看戏姿态,打热线电话夸杀人犯长得帅感谢他让书卖得好;高中生粉丝团鼓舞士气的话是,相信偶吧,只有那个是J杀的,其余都是偶吧杀的。
让人好气又好笑。
不过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第二次的国民访谈上,由于J迟到,先安排那个失去女儿的老者发言。
他说了一句,我直到现在还没有把女儿从我的心里遗忘……J赶在这个时间从后门入场,整个演播厅关注点放在这一个人身上,导演说快所有的摄像都移动到后门,主持人打断他的讲话,说J现在来到了演播厅,老者坐下视线复杂地望着这个杀人犯。
所有人关注的只是谁杀了人,电视台关注收视率,粉丝团关注是不是影响自己偶像的名誉,无关群众看热闹,没人关心有人失去了女儿母亲妻子,时隔多少年后还因为杀人犯的炒作而不得不把伤疤掀给别人看。
整个故事仿佛是个巨大的笑话。
有人说动作戏太过冗长,我倒觉得看得很过瘾,无论是一开始公路追车那段,还是影片最后追捕杀人犯,都很刺激,要是能在电影院看到话估计更爽。
感情戏在这部剧里是加分项,韩国电影电视剧里处理这种感情戏已是驾轻就熟,不需要亲来亲去你侬我侬,真实的去表现一些很生活化的片段,对一些微小细节的处理很关键。
比如这部戏里面,女友最终没能送出的背面刻着爱人名字的手表。
女友留给自己最后的印象是雪天颂歌中孤独离去的背影,和你真自私的一句话。
让警官带着悔恨自责活了17年。
我看的那个版本的翻译在影片的最后有一点bug,手表背面明明写的是1990年12月24日,字幕直接打了1992年12月24日。
其实这里的时间轴一开始我也没太理清,后来又重新回去看了一下。
杀人犯开始杀人是从1990年开始,第一个受害者就是换脸拳击手的妈妈,1990年12月24日晚女友和警官分开之后就被绑架,一直没被找到,从1990年到1992年期间杀人犯又先后杀了共十人。
通过杀人犯寄得女友的录像带警官发现最后死的人其实是自己的女友,杀人犯关了她两年最后选择活埋她,录像带上记录的时间是1992年12月19日。
大家一直以为最后一个死的人就是十个人中最后发现尸体的那个人,所以才说公诉时间已过,但恶人最终难逃惩罚,因为大意入了自己设下的圈套。
我觉得实际上女友死亡时间可能比19日还要晚,公诉时间应该可以再延长一些,不过也没什么意义了,因为警官最后的目的是让杀人犯死不是让他上法庭。
总之无论从故事编排上还是拍摄手法上,这部电影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值得学习和借鉴。
韩国人演变态傻子这种极端的角色还真的是演的出彩,这部电影里出现的电视台的那个总导演,因为熔炉里面变态校长角色印象太深刻,导致他一看到他在这里出镜就觉得全身警报拉响,极为不舒服。
另外有一点,韩国影视作品每一个配角的表演真的都相当到位,不管有没有台词,这就体现一种专业态度。
很多次看国产电影,配角话都说不清楚,镜头扫到表情都不自然,特别容易让人出戏。
只能说我们的电影,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啊。
就像道脑筋急转弯谜题一样,整体是个聪明的好点子,答案却无聊透顶。
电影的开局非常好:酗酒的疤面警官一瓶酒喝下去,旧日故事像呕吐物一般肮脏有力的涌上来,配合冲破玻璃窗的画面,回忆野蛮的打入现实,不用过多的对白,观众直接可以从视觉上感受到失败的追捕对疤面警官的打击有多大。
紧接着矛盾升级:1.过了诉讼期的美男杀手主动现身,以身试法,挑衅社会;2.媒体推波助澜,脑残粉丝跟进,拷问人性;这里我推测故事有两种发展可能,1的思路,接下来的故事可以是疤面警官质疑美男杀手身份,两人各说各话,讲述一个罗生门样的悬疑故事;2的思路,那么美男杀手的真实性则毋庸置疑,唯利是图的媒体在看到他身上的商业价值后,便不在介意他的过去,反而极尽追捧,更培养了盲目的粉丝;于是新的价值观与老派的道德相冲突,现代媒体所起的作用开始令所有人怀疑。
在我看来,导演只要选择好发力点延伸下去,把矛盾放大,说透,做极致,就完全有机会撼动个中翘楚之作《杀人回忆》的权威或者打造出一部电影版《黑镜》。
不幸的是,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野心使导演将两点揉在一起,妄图囊括机智与流行,最后导致讲述故事完全失去了重点。
事实上,出乎我的两点推测,娱乐至死的商业大旗横空拔起,“受害者家属联盟”大煞风景的粉墨登场,暗杀与拯救,飞车与打斗,在这一系列几乎是此类影片标配的画面中,所有的东西都是陈旧的、似曾相识的,在这里我实在不愿去回忆这完全冗余的情节,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把本来可以节奏清晰的影片切割的支离破碎,把90分钟可以讲得干脆利落的故事生硬的拉长到120分钟。
直到蒙面人J出现,故事走向了第三种可能,我想大部分观众在对比蒙面人J和耍了一个多小时帅的美男杀手后,都会同意那位警官所说的“你看看他的脸蛋,这个哪是杀人犯的面孔?
”而蒙面人J摘下面具露出猥琐的脸后,剩下的那部分观众应该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最后一场象征性的三方辩论会,美男杀手仅稍微作势抵抗了一小下,就承认了骗局,随着早已被猜到的所谓情节反转,谜底揭开,影片不可救药的走向了平庸,导演也适时的又加入大段飞车戏来盖棺定论,彻底打消了仍怀有期待的观众的最后一丝念想。
也许三方辩论中插播的那条奥利奥巧克力派广告才是一切的答案,商业诉求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无论基础多好,想法多妙的影片,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它轻易的杀死,而这个杀手至今仍逍遥法外。
构思巧妙,场面揪心。
6.5/10 分。初看,蓝光。娱乐至死的年代。娱乐性8分!逻辑性2分!明明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却拍得那么搞笑,特别是前面部分,各种花痴妹子。明明枪在手还要来一个万分纠结,然后让犯人跑了,然后再搞一大段的追车戏。东亚电影的通病,时刻不忘煽情励志这些,连基本的逻辑都扔裤裆里了。看起来好尴尬。。。
剧情太幼稚,看到三分之一就知道后面的整个故事。
一开始我以为是个严肃犯罪片,后来才发现是扯蛋片。有些地方确实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电影拍的让我闹挺电影#313
韩国的花痴粉丝文化可怕!剧情啥的简单一米。。。。。。。。
韩国电影很好看,尽管很多bug,但是感染力太强了,中国大陆的大量lj电影,真的是又浪费钱,又浪费时间看
哎……變態,人類的底線沒有下限。變態還說一直算別人的生理期,沒想到還是懷孕了…嘖!真希望你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shi了啊~想到有這種人渣的孩子,不如一死兩命算了,這種基因都是會遺傳的昂!
悬疑 暴力的美学
有的悬疑剧让人觉得太神了,但有的就让人觉得被坑了,扯淡是杀人回忆的续集...
卧槽,开场的3分钟追逐长镜头就能把我朝张天师甩出十条街了,哭了。。
一,开始以为这警察是SB,后来发现是NB,二,脑残粉一直在脑残
电影开篇气氛节奏都很好,本来是以为会塑造一位性格极致、富有魅力的杀手,但是看下来电影布局散乱,没有一个灵魂人物,电影走丢了冷峻的风格,闹剧也不够犀利极致。本来可以更好的。
个别剧情觉得有待推敲 但是整个剧本反转的部分特别吸引人 让你一环一环进入剧情
开篇不错,结局尚可,中篇尽是豆腐渣。
拍的各种弱智,浪费剧本。
不错的商业类型片,有一些讽刺社会风靡偶像的意味,一些打斗场面略显多余。6
动作戏太拖沓,用力过猛。
棒子对这种类型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剧情很扯,结尾更扯。
很好看的一个大局,悬念层层剥离,开篇动作追逐凸显出惊悚片的特点
西巴!看了一半就琢磨过来男猪的计谋了。各种剧情逻辑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