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之苦》几乎可算是从另一个角度把《东京家族》重拍了一遍,连演员都是原班人马,但仍然是非常好看,也许因为山田洋次自己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更懂老人的生活,这部电影写了日本老人的晚景,尤其是男性。
以前听说日本男性到老年是很悲惨,一辈子兢兢业业做了螺丝钉,从大公司退休后,忽然就空落落不说,老伴儿这时候也极有可能离开,因为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维系一个家的经济,离婚分一半资产后,老伴可以很潇洒的度过晚年,再也不用于唯唯诺诺,哑人忍压抑中过生活。
不用忍受每天都醉醺醺的夜归还颐指气使的丈夫,不用忍受长期没有爱情生活,丈夫在外公干时花天酒地自己的孤独。
这时的老太太,经过几十年家庭生活的历练,过好自己的生活是绰绰有余的,而老头可就糟糕了,估计连怎么开煤气炉也不懂,唯有在居酒屋呼酒买醉早早喝死拉倒---不要指望儿女会有多深厚的感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父亲九成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亲情薄似纱,有的只是关于遗产的算计。
这种情形,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更是越看越惊心动魄,老太太一早知道老头的婚外情,一直没说什么,直到最后才揭发,揭发之后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般,从容,潇洒,很平淡的说出她如何知道的,以及这些年她怎么过来的。
她虽然没有和老头离婚,但实质上已经独立。
我很佩服山田洋次的电影有一点就是总能看到乐观的方向,而苍井优一直是他电影中的天使,《东京家族》和《家族之苦》里,她都是小儿子的女友,一个善良拘谨,善解人意的女孩儿,不施粉黛,清水出芙蓉,工作努力,对男友及生活充满感恩。
这样的女孩儿运气都不会差,她的男友总是家族中最不像普通日本男人的一个,对女人体贴温柔,除了工作总是不太稳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缺点。
而每一次,她总是以一个外人身份,突然出现在一个大家族中,像魔法一样,不经意间化解整个家族的死结。
这几年一直想着找时间去日本住几天,我喜欢山田洋次镜头下的日本,那种传统的感觉,像苍井优这样的女孩儿,总是那么温柔,宁静,羞怯,保守,总是骑着自行车,扎最简单的马尾,穿一件格子衬衫,扣子扣到最高一个也能让人心动。
她代表男人初恋的感觉--完全不染肉欲的感情,一个拥抱被人看到也会快速,不安的放开手,跑到一边羞红脸的女孩儿。
居酒屋老板娘还是《深夜食堂》里的老板娘,唱着小曲儿送外卖的“寅次郎”,想着把自己女儿嫁给妻夫木聪的看更,看到苍井优后暗自感叹,哎,他女友这么漂亮,我还是别提我女儿了。
这种善良,道德感,守规训的感觉,还有他镜头下特有的几个像寅次郎一样惹笑的人物,一本正经的幽默,看着非常亲切。
不用去日本小住我也知道,日本已经不是山田洋次镜头下的日本。
那一套古典的优雅,像山田洋次一样,也正在老去。
家族之苦被豆瓣评为日本2016最佳喜剧,早在看SmapXSmap的时候看到剧组来上节目,就觉得该片值得期待,今日刷完发现片子相当精雕细琢,配乐是久石让,片中许多镜头的喜剧化效果全在远处背景的演员肢体动作上,虽然让你笑的意图明显,但我觉得有点刻意了。
片中的老人演得相当棒,他每次一笑我也跟着笑,不过片子里几乎每个演员都演技感人,应该颁发演技大奖…
一直超喜欢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系列,讲述平凡人的家庭生活,平淡中有诙谐,有欢笑,也有泪光。
说到这一家的家庭结构:1.老一辈。
真的很不喜欢这家的老头子,晚上喝酒,白天喝酒,跟居酒屋老板娘搞暧昧,回到家胡乱蹬掉外裤,让老婆捡;又随手把袜子扔地上,让老婆捡。
对老婆吆五喝六,晚上才知道是老婆的生日,没有丝毫歉意。
无论是在外人面前,还是面对老婆,都对她的梦想大加挞伐和嘲笑。
心安理得地享受老婆的贴心服务。
要是我,我也离婚,伺候你一辈子,得不到丝毫尊重与感激。
一辈子能有多久,还得继续伺候你吗?
2.大儿子和大儿媳。
大儿媳其实就是全家的保姆,从早到晚忙如陀螺,老婆婆还只用伺候老头子,而她得伺候一大家子的吃饭、洗碗、打扫卫生,包揽全部家务,还得调节一大家子的关系。
这一大家子包括老头老太、老公、两个儿子和小叔子。
一样,伸手向丈夫要钱,被批;纳豆的大小不符合丈夫心意,被批。
也是得不到丝毫尊重。
老头老太都是潇洒地过退休生活,去打高尔夫、去学习写作,不会有任何人跟她一起分担家务。
3.二女儿和二女婿,属于女强男弱组合,这一对很有意思。
4.小儿子和小儿媳,属于现代年轻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一枚硬币,《东京家族》是正面,《家族之苦》是背面。
2013年,山田洋次导演重拍小津安二郎名作《东京物语》。
与其说是重拍,不如说是致敬。
在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方面,《东京家族》与《东京物语》有着明显区分。
故事发生在当代都市,通讯与医学更为现代化,小儿子健康地生活着,而母亲则未及赶回老家,在东京就离开人世。
对“家族”观念的反思,是《东京家族》时隔六十年,试图从《东京物语》中汲取的灵感。
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时代背景、人物、事件、元素组合,将它们重新排列,人之于生老病死的情思是否依然?
而2016年山田洋次的新作《家族之苦》,则是这种想象和尝试的再次拓展。
如果父母和孩子没有分居?
如果母亲没有去世?
如果他们的婚姻关系出了问题?
如果儿媳妇还没有嫁入,就目睹了其中苦涩,她会如何选择,怎样面对这样的家族?
在《家族之苦》中,处处可以看到与《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的互文。
比较明显的,在母亲的文学创作会间,墙上就贴着《东京家族》的海报;而尾声中,父亲看着电视,电视里播放的就是《东京物语》。
“说来也是奇怪,比起自己养大的孩子,反倒是你这个外人更关心我们,谢谢你。
”笠智众说,原节子掩面哭泣。
电视外面,桥爪功对老伴说,他想通了,同意签署离婚协议书。
故事因这份离婚协议书而起,爱好文学的母亲,在艺术熏陶下萌发了对优质晚年生活的向往;而浸淫居酒屋和高尔夫球场的父亲,是日本传统男性的代表,习惯家族之长的身份,虽然很关怀子女,处事却肆意粗俗,活像个任性的大男孩。
《家族之苦》采用《东京家族》同样的演员班底,老夫妇的三位子女都已成家或即将成家,职业和性格也多有继承前文本。
中庸的大哥,强势的二姐,善良的小弟,这次的任务不再是接待远道而来的父母,而是要面对他们提出离婚的决议。
如果说《东京物语》和《东京家族》是在死亡的仪式中,完成了对家族解构的叹惋,《家族之苦》则是在生命的进行时,剖析家族存在的意义。
前者到底是悲剧,后者则接近喜剧。
《家族之苦》虽苦,英文片名却叫“What a Wonderful Family!
”。
然而,悲剧中有四季更替的生生不息,喜剧里却也有一把无可奈何的辛酸泪。
反复咀嚼,山田导演变换角度再一次接近小津导演,品尝世俗生活的本来味道。
《家族之苦》中两位老年人之间的嫌弃和偏执,更似小津另一部作品《茶泡饭之味》所描述过的主题。
由于父母有了各自更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则浮出水面。
《东京物语》或《东京家族》中沉静的和谐,或许可以点缀为它的后文。
但无论离婚风波发生与否,相处,与成长同样,都是家族之中时刻必须面对的命题。
对于父母的婚姻关系,与是否收留他们、住在哪里、由谁陪伴的故事相似,子一辈的每对男女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养育着两个孩子的大哥与父母没有分居,大嫂操持着一家人的家务起居,维持稳定是他们的责任。
二姐与不争气的丈夫,一言不合就闹离婚,快人快语又见风使舵,主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弟自称家族的“粘着剂”,性格温和的他明白,自己如果不在这个家,家就散了,面对父母突如其来的离婚消息,刚刚准备结婚的他显得不知所措。
这既是《东京物语》本身的人物设置,也是四组截然不同的爱情关系象征。
原本被婚姻默认的爱情关系,在《家族之苦》中被亮相到台前,成为集中讨论的对象。
分离或不分离的理由,有人因为责任,有人因为利益,有人因为习惯,有人因为心有灵犀。
影片对几种婚姻相处模式做出生动而合理的呈现,说明维系家族纽带这件事,不仅是亲子间的难题,亦是夫妇间的必修。
在不同的年纪,亲密关系中不同的困惑和妥协,或许本质相通。
正如在《东京物语》里纪子所说的,“等我们到那个年龄,也会那样的。
”但这一次,《家族之苦》没有说“人生岂不是很悲哀”。
又一度,苍井优所扮演的小儿媳妇,以一种最为优雅的方式,轻柔弥合此间缝隙。
同样是分离的结局,小儿子夫妇搬离家族,开始他们崭新的生活,眼前迎接他们的,是闪亮的希望。
完整如初之余,我们不提它曾经的裂痕。
影片中有不少喜剧元素,比如二姐一家雇佣侦探,偷拍居酒屋简直不要太好笑。
二姐夫和父亲在高潮戏的争吵中,采用了滑稽的鼓点音效,富有节奏感。
全程呲牙咧嘴的桥爪功,再不是《东京家族》的端正,眉目神情丰富,心理活动尽显。
而最为出色的几场戏,则是在“家庭聚会”后,哥哥把信息填错了,鳗鱼饭外卖终于到了,本垒打,棒球赛赢了。
阴错阳差,它们很尴尬,不合时宜,也不能与外人言说。
这种悲喜交杂、单场延续、跳跃空间的桥段,罕见于小津,却是山田洋次所长。
其中况味,却不逊于孤坐窗前,摇着蒲扇,等待另一个冬天。
我的重点可能有点偏:家庭会议乱哄哄结束后,还没交代2万4千500日元的鳗鱼饭呢。
听见边上观众跟同伴抱怨,七份鳗鱼饭还没来了!
天呐!
这就是生活呀,你在担心的事情别人也在惦记,太喜欢国际电影节大家一起看片的感觉了,好安心!
外卖小弟送来鳗鱼饭的时候,大光明影厅里仿佛飘着饭香!
3500円一份的高级鳗鱼饭,到底是哪家的嘛!
我要去横滨市青叶区找一找!
《家族之苦》引发了观众大笑无数次。
电影里的老头(桥爪功饰演,我必须记住这个演出灵魂的伟大演员的名字)和他的子孙们总是不断地摔倒、尴尬、发愣,或者撞上一些惊喜与惊讶,引得全场爆笑。
但是事实上,这个故事并不轻松,老太提离婚,女婿找侦探调查老头的外遇,老头气急晕倒,命悬一线,老太醒悟,老头康复,大家庭复归吵闹、庸常的生活。
从开场的“离婚”提议,到中间的嘈杂、争执,老头的病危,大家庭的瞬间空落,以及最终归于温馨,电影让人们明白了所有的嫌弃、委屈、埋怨与愤怒在真正的别离面前都会变得不值一提,只剩下对于亲人的无限眷恋。
然而电影并没有打算严肃地温情、正经地煽情,总是出现俩儿子大声庆祝老爸不去观赛又被老爸听到,老头刚完成抢救女婿就认真地乌鸦嘴儿子就悲痛地联系殡仪馆之类的,大大小小神经质无厘头的反应、发笑、鬼脸和大动静充斥电影。
这种夸张的漫画式的生活喜剧化了所有的沉重,也传达出电影人对于生活真正的温情与深爱。
电影和《饮食男女》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同的是,没有中国式家庭对于团圆的执着,更多的是日式的幽默,对于家庭生活的调侃,对于彼此牵绊的欣然接受。
这是一部好看、好笑又动人的好电影,完全可以打五分。
《家族之苦》其实并不苦,这个颇为沉重的名字或许可以改为《家庭生活的那些烦恼》。
这部电影里的人们都是烦恼并快乐着。
但是在这里我想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老太离婚未遂真的皆大欢喜了吗?
老太报了小说写作班,老头说少女想当小说家可以理解,老太写小说,就俩字,恶心。
老太帮醉酒的老头拾起脱下的袜子,平静地拿出了离婚协议书。
这一举动引发了三个子女及整个大家族的震荡,纷纷围坐家中举行家庭会议。
新进门的小儿媳妇说她很感动,因为她的母亲是一声不响离开的,如此兴师动众的离婚讨论会在她眼里珍贵无比。
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无比感慨,撂下自己生养下的一大家子现实吗?
当她提到和朋友去梦幻的房子里养老的时候,全片始终在服侍众人拖地擦桌的大儿媳眼里流露出了向往的神色,这也是大儿媳全片唯一有自我的时刻。
最终老头病危,老太说离婚协议书早就不重要了,等到老头康复,老头表达爱意,老太撕碎了离婚协议,片片碎纸变成了大家庭皆大欢喜、安宁琐碎生活。
在这里,老太离婚的起因是因为上了小说写作课,“高雅”了,“青春”了,“梦幻”了,所以嫌弃老头的漱口发屁声,埋怨老头内裤和袜子不翻过来,说虽然老头养家辛苦,但是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不爱老头了。
我之所以给高雅、青春、梦幻打上引号,因为我自己也本能地不屑老太这种不安分的想法,像所有被传统观念驯化了的人一样,我觉得她可笑,就是“作”。
结局是老太回到小说写作课,但是这次写作老师告诉他们要用“想象”去生活,而不要去扮演自己书中的角色。
这个结尾实在是意味深长。
所有高于生活、逾越规则的都被扼杀,只能存活于“想象”——一种妥协之中。
文学、艺术和思想确有不切实际之处,但是在此处却被否定了所有的意义。
我宁愿理解为电影人在此处用自问自答、自我否定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无奈,有些东西在这个时代还是“可笑”的,至今如此,无可置疑。
是的,老太离婚未遂皆大欢喜,只是除了老太自己。
我承认家庭责任的重要、子孙心愿的神圣,但是如果老头没有中风,老太是否会走出自己待了45年的大家庭,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不用帮人捡拾翻或者没有翻过来的内裤和袜子,去梦幻的地方和朋友一起安享晚年?
我只想问,这个人,她有权利吗?
如果老头没有从小儿媳那里学会表达爱,没有小儿子教他要善待自己的妻子,老太的离开是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想不论是在这部日本电影中,还是在其他的情境下,是否能够允许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乔伊做到了,她事业成功,撑起了了一个家庭而不是选择离开,所以无可非议。
老太没有,她被电影威胁,说她危害家庭的和谐,用一种最极端的情况威胁,于是她妥协了。
所有想要走出去的娜拉,又都回家做饭了,她们走了一百多年,还是回去了。
希望老头好好待老太,至少,把内裤和袜子翻过来,不要大声漱口和放屁,还有,能够自己放洗澡水。
更多作者文章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老水的奇妙之旅
山田洋次今年85岁,累积80多部作品后,仍活跃在电影一线令人感佩,也让人担心高产背后能否保证品质。
要知道,就《家族之苦》来说,与2013年的《东京家族》一样,展现的都是老年父母与子女疏离的关系,就连演员也保留了桥爪功、吉行和子、妻夫木聪、苍井优原班人马。
纵使长袖善舞,已经说完的话题如何讲出新意?
看完《家族之苦》后,这些“常理”都会被狠狠打了一记耳光,不少年轻观众泪洒现场。
而今年1月在日本上映时,影院里坐满了年迈的夫妇,对着剧情又哭又笑。
《家族之苦》不单是搞笑版的《东京家族》,举重若轻的笑声背后,是用爱回应生老病死的释然。
妻子生日之际,丈夫问妻子想要什么礼物,妻子答:一件只要450日元的东西。
接着,淡定地递来一纸签好字的离婚协议书。
一向温柔周到、逆来顺受的妻子突然有此举动,丈夫知道这是真的了——到了这个年纪提出离婚,不是玩笑,不是娇嗔,也不是威胁,而是单方面对婚姻完结的宣判。
女儿女婿断定是父亲的婚外恋被母亲发现,于是找来私家侦探调查父亲。
似乎除了出轨,子女们无法接受,也不能理解,夫妇互相容忍了一辈子,为何不能继续将就下去。
然而母亲的答案却全然不是这样,只是突然有一天,对枕边人充满厌恶。
打呼噜、扔臭袜子这样的生活细节,新婚的时候觉得是男子气概的表现,到了今天都变得难以忍受。
如果说过去体谅丈夫养家的艰辛,担心子女的成长,如今也该为自己考虑一下了。
“那爸爸以后你就把裤子和袜子叠好给妈妈,这样行了吧?
”大儿子自以为解决了矛盾。
一边吃软饭的女婿也忍不住提醒丈母娘:没有工作能力,没有存款,没有住所,该如何生活?
只有同是家庭主妇的大儿媳;理解婆婆晚年渴望自由的心——不再有繁冗的家务和抱怨工作的丈夫,“两个优雅的老人一起生活多好!
”大儿媳言语里充满憧憬。
看上去荒诞的离婚案例,在现实中的日本社会并不少见。
社会调查显示,在日本四五十岁女性中,近一半的女性“考虑过与丈夫离婚”,回答“准备采取实际措施”的人,接近3成。
对于年龄更大的女性,她们的决定更为果决。
在子女成年成家后,尽完母亲责任的妻子们,非常快就办好了离婚的相关事宜,不少人为此准备了十几年。
而另一边,丈夫也尝到了晚景凄凉之苦。
年轻时为家庭奔忙一辈子,等到退休之后,娱乐生活少得可怜,每天只有清晨在街道遛狗、傍晚在小酒馆买醉。
虽然与子女朝夕相处,儿媳照料周到,却没能得到子女真正的尊重,成了子女嘴中“脾气古怪的老头”。
中风住院昏迷之时,大儿子和女儿已经开始讨论葬礼事宜。
大儿子也有自己的苦。
不仅要应付没完没了的会议和应酬,还要抽出时间为儿子比赛加油助威,被迫取消后惴惴告知儿子,儿子却欢呼:“太好了!
爸爸加油的声音实在让人尴尬!
”某种程度上,父亲的今天,仿佛是自己的明天。
所以加班回家后,忍不住幽幽地问妻子:“到老了你不会也像妈妈那样提出离婚吧?
”这些不大不小的苦痛与烦闷,彼此交织在一起,没那么歇斯底里,没那么痛彻心扉,却因为真实和琐碎,让人觉得如鲠在喉——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或者必将经历的日常生活。
影片中充满着无比真实的细节,看似处处是闲笔,彼此交织反倒成了深刻的隐喻。
比如家庭会议因为公公的突然晕倒而中断,留守家中的妻子等来了事前预定的鳗鱼饭,讨厌的是价格又涨了,好像暗示着伤感的情绪总会被新的小烦恼所打断。
影片中老爷子在躺椅上睡着了,电视里是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想来是导演对小津的致敬,也是写实——在日本,多少老人守着电视机里那些家庭题材的黑白老片,在小津冲淡的叙事里,在笠智众的凝重而平和的表情里,寻找些许慰藉。
影片的结尾,看上去妻子是因为羞于表达的丈夫终于说出“很高兴和你成为夫妻”,而撕碎了离婚协议书。
其实,是在经历意外后,选择与现实、与生活和解。
一度,她曾在写作班里找回了少女情怀,戴起老花镜优雅地品味着罗曼蒂克的小说情节。
然而,当丈夫倒下生死未卜时,小孙子打来电话“直播”哥哥棒球赛的战绩,唤回了她对于家庭的眷恋。
那一刻,我们同老人一起,泪如雨下。
说到底,梦幻世界的甜与家庭现实的苦相比,到底是后者来得更加真切吧。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放眼东瀛,擅长拍摄家庭题材的导演,老年代表是山田洋次,中生代表是是枝裕和。
秉持“艺术使人愉悦”理念的山田洋次,基本上保持了一年一部的创作速度,在历史剧和轻喜剧之间游刃有余。
明白人一看,《家族之苦》正是寅次郎系列故事的调子,搭上了现代版协奏曲的《东京物语》。
很多年来,山田洋次给人一种印象,他好像天生只会拍摄这类平凡无奇的故事。
有点轻松幽默,不乏现实意义,撩拨一番,来年继续。
纵观他与松竹公司的风风雨雨,与其说,他把这些通俗庶民剧献给广大观众,不如说他不遗余力,苦苦支撑着老迈的松竹。
人们没有预料到渥美清的突然逝世,正如今天的人们也无法想象没有山田洋次的松竹——即便松竹这个名字,更多是会跟一代巨匠小津安二郎联系在一起。
今年冲田修一拍的《莫西干回到故乡》,病榻上的老父亲和沙发上的老母亲,不约而同地用上真切口吻,请求儿子赶快回去东京。
六十年前,被城市现代化冲垮的家庭关系,如今变成了彼此都明白的人生残局。
一批批高举叛旗的日本导演在青春热血过后,发现想要彻底“反小津”,实在太难。
或许,这也解释了《家族之苦》在最后更像一味家族琐碎的调和剂,依然勾连着《东京物语》时代的血亲羁绊,感动并教化人们,并没有呈上真正的黑暗与残酷。
这家族之苦,不如是说是小小的抱怨,还有亲人间的淘气撒娇。
撕掉离婚协议书也并不难,难的是让那纸协议书真正派上用场。
与好莱坞常见的七年之痒故事相比,山田洋次的七十岁之痒,必然要带入到东方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会情境。
与《少年时代》那种松散到败给汤汤时间的离散家庭结构还有西方人的理性独立,《家族之苦》三代人十张嘴的成员构成,已经宣告想要打破这等牢固的建筑基础,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这个家族依然有强大的向心力,朝夕相处,延续多年已有惯性。
再不然,想离个婚,成本太高了,绝不是450日元可以解决的。
透过那幢山田特色的东京小屋。
不妨对比下《海街日记》里四姐妹与老房子的情感,更何况是亲人与亲人本身呢。
那仿佛在说,无论日本还是中国,人并不是最基本的个体,家庭才是啊。
与《宛如阿修罗》的老夫妻秘密相比,《家族之苦》试图折腾的动机也实在太轻了。
打呼,扔臭袜子……近乎老俩口,或者说两个小孩之间的撒娇斗气。
我素来更喜欢向田邦子们抖露的赤裸秘密,而不是生造出来的,一场连3500日元鳗鱼饭都吃不上的危机。
当然,也不见得那些旗鼓相当、你死我活的阴谋冲突,会比没有冲突、虚惊一场的家庭闹剧更吸引人。
用山田洋次的话说:只要世上有人生活,素材就无穷无尽。
《家族之苦》的坐标,显然还是落在了山田洋次的电影天地当中。
人与人之间有真情意,不至于有难以宽恕的贪恶。
正如武士三部曲,主人公不得以杀死的,其实是黑暗面、无从选择和彻底落难版的自己。
孩子们都好。
大人有小毛病,可是没有大错。
《家族之苦》的大家庭,其实不像存在于2016年的现代社会关系,而更接近于二三十年前,乃至更远。
观摩《东京物语》又沉沉睡去的结局,无疑是在告慰影迷观众,这部电影是《东京家族》的特别篇。
反观这几年在国内大行其道的日剧,肢解婚姻的《昼颜》和《我的恐怖妻子》,不难想象,山田洋次的电影世界,依然带有安居乐业引人羡慕的理想化,推崇家庭价值的美德,希望治愈辛劳碌碌的世人。
如果老夫妻的婚姻生活是失败的,那无疑宣告片中所有人物的生活也是失败的。
高明的剧作家都会用上障眼法。
《家族之苦》实际上讲的是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之深,电影却故意用五十周年闹离婚的反常规手法去写。
山田洋次最擅长的人物性格刻画,通过物件和对白带出微微一笑的生活细节——譬如鳗鱼饭外卖,令片中人物有如观众熟悉的亲人,演员又都在像在演自己,聚聚一堂又手忙脚乱的群戏效果,异常的鲜活和真实。
我最感兴趣的电影段落,则是老太太报名去上文学班,围绕写小说的交流讨论,有如李沧东的《诗》附体。
它的作用是告诉主人公和观众,无论小说创作还是电影创作,有些东西可以去尝试靠近,但未必要亲自体验。
烦恼是烦恼,生活是生活。
正如这小小的家族之苦,看完后,反倒使人心情愉悦了起来。
【刊载于 《中国新闻周刊》】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其实已婚妇女差不多就是片中的奶奶这样:和不算多“好”也绝对算不上“坏”,但是也不愿意为自己改变的丈夫一起生活,经年累月,在一地鸡毛中耗光了所有的感情。
可是她们只会默默忍受到人生最后一刻,不会提出离婚,更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把家里搞得人仰马翻才换来丈夫那一厘米的低头而两眼含泪地说:“死ぬまで付き合います”。
可能她真的很爱他。
正因为爱他才会提出离婚吧。
不爱就不提了。
即使他颐指气使,傲慢粗暴,出轨,一把年纪还和别的女性打情骂俏。
虽然这是我无法理解的。
感觉男人不管几岁都会有这种天真又傲慢的想法:女性使尽浑身解数,只是为了他们的一点怜爱。
可能很多女性是这样,但也有很多女性说不爱就不爱了。
不管彻底离开或是永远忍受,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后果。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特属的风格烙印,大洋彼岸80多岁的伍迪艾伦一直在坚持每年奉献一部讽刺(多是中产阶级和文艺青年)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作品,虽然质量不一,但这种老而弥坚的创作精神的确让人感动。
这边厢同样80多岁高龄的山田洋次也在坚持用自己细腻温情的风格每隔几年传达出捕捉到的东方家庭之间关于亲情的佳作。
相比前作《东京家族》在故事和内容上对已故大师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致敬,《家族之苦》却用另一种喜剧以及侧面的表达方式对自己的前作以及《东京物语》再次致敬。
同样的演员班底以及家族成员配置却套用了另一个故事讲述,也多亏了演员们强大的演技力能让我们立刻从旧的故事抽离投入到另一个全新的场景中。
年迈的母亲参加了老年写作班,从和同样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和交流中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厌倦于这么多年奉献于家庭和伺候身边大男子主义枕边人的生活,于是向自己的老公提出了希望收到离婚协议书的生日礼物。
说到底看似荒诞,毕竟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都已经忍耐携手走过来了,为什么不能在所剩无几的岁月里再忍耐呢,其实这恐怕与日本家庭主妇的生活现状息息相关,在东亚社会里,日韩的女性往往在婚后就会退居家庭,或者说家族,在丈夫抱怨承担了一切生计在外对着上司点头哈腰的同时,女性也要全心全意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以及忍受疲惫不堪回家抱怨的丈夫的唠叨。
就算在近两年随着各种保障女性就业的条例出台,你争取到了出去工作的权利,可是家庭琐事仍然像你份内的责任一样不能懈怠。
最近由松岛菜菜子主演的《营业部长吉良奈津子》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虽然收视率一般,奈津子能力超群,明明比丈夫的职位还高,却还是要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家后承担起所有的家务,甚至还要面临丈夫被温柔贤惠的保姆诱惑的狗血剧情,惹得屏幕外面的我们愤愤不已!
这就是东亚社会关于女性地位的写照。
其实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和关心,礼物贵重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但同时适当言语的更是生活的润滑剂,尤其在东方社会,隐忍一直是文化的主流,却忽略了对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否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意。
<图片1><图片2>母亲在抱怨这些细节时,其实这些点滴的细节并不是重点,还是丈夫是否对自己有关怀之心,所以当最后丈夫在预备小儿媳的劝说下终于说出了一直以来有你在身边真是太好了,thank you这些简单的话语却终于让母亲感受到了自己被需要的心,撕下来了这份离婚协议书,并终于解开了疙瘩留下了到死陪在你身边最真诚的告白。
正如由妻夫木聪扮演的小儿子所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一张乐谱,有时候就是需要些小风浪。
但跨越这些不和谐声音的方法就是沟通,去用自己的心体谅别人。
听说这部作品的续作目前正在开拍,会涉及死亡概念,看来下部会赚人很多眼泪。
<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
家里的事都是琐碎且幸福的~
期待值蛮高的,可惜了。乱糟糟的对话也没说出什么名堂,捱了一个小时等来的家庭会议也是无疾而终。女婿把岳父差点没气死,家里人没谁怪罪他,都急着去安排后事。“你没做错事, 但是你说错话了呀”,家里人也要学会好好说话,别过多地暴露本性。
山田洋次的剧作很注重细节,奇怪的是他要把细节突出放出来,这就有点不自然了。[B-]
什么都会因为不在乎和习以为常被磨灭
平淡中描绘生活点滴,家庭成员以小见大共同谱写家族之歌,从《东京物语》到《东京家族》再到《家族之苦》,日式家庭剧总以温暖细腻深入人心。
造作
就这么一句话,就不离了?真是黄盖打周瑜啊。或许是作为直男的编剧实在是太容易原谅自己了。
婚姻家庭生活是人类永远探讨的主题。不管是谁最终都会让时间磨平了角,好赖和你过了一辈子,就想听你说一句温暖的话。所以我才不想结婚,婚后生活真的是一眼就望到了头。
其实,文艺女青年不可怕,蓦然顿悟的文艺老奶奶才可怕。剧本情境和场面调度真是赞呢!8分
泛美航空竟然那么早就买了这部。高度集中的人物和事件,属于那种你完全知道它是什么形态但期待山田洋次能营造新鲜感的电影。可惜有负期待,闪光之处并不多,当然可能和在飞机上看得不够投入有关。
如果让我来做编剧,结局奶奶是一定要离婚的,我觉得到头来家里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她。所有人都说要沟通,可我真觉得沟通无益,如果真的能够互相理解,什么不说也足够。
真是对琐琐碎碎又夸张的表达方式无法理解可能平时听话太多了话多的电影就只想原地做减法老头上来琐碎油腻的样子吃饭来回咀嚼的样子 女主满脸客气假笑的样子真的是都喜欢不起来了整个氛围太絮叨了也许本来就不喜欢日本电影吧就只想看安安静静的表达
昭和之味
在传统价值观来说是个很温馨的故事,但是为什么男人们都要这么「欺负」人而女人们都要忍受呢?
山田洋次令人驚喜的作品,給今年的上海電影節開了一個完美的頭,大師的幽默感讓人跪了,笑點貼著故事核心和角色性格,由頭至尾讓人笑出腹肌,最後更是讓我潸然淚下了一把,就如片中蒼井優的羨慕一樣,這一家人實在太可愛了。作為《東京家族》姊妹篇,依舊致敬了《東京物語》一把。
93岁…山田洋次是真能活呀 ,他的电影配乐美景是灵魂,奶奶实惨,大人物主义下的人类实惨
不好看
这家人都特么有病吧 人还在医院躺着 就开始策划葬礼 特别是大女儿 长一副尖酸刻薄的样 看着就气
3.5星
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