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不同的方言夹杂着说出来,真的感觉很真实,特别是那两个来发财的人说着一口陕北腔,"俄真鄙视你",真的是特别的有味道。
其实主人公很点背,每次都碰上不好的事情,可是最后还是以一种灰色幽默的方式结束了片子,让人意味深长。
我就不剧透了。
《疯狂的赛车》仍然是采用多条线并行,一定巧合点上交织,最后汇聚在一起。
叙事方式类似《疯狂的石头》。
提醒同学们要留心记剧情,开头部分我就没看明白。
另外提醒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同学,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定!
中国观众为啥老那么赶时间呢?
字幕后还有点东西,不要错过。
我讨厌生硬的植入式广告,我花钱买票了,你还插广告,植不好就造成硬伤啦。
镜头宝贵吧,别浪费了。
厦门的景色不错,这倒是一次不错的形象展示。
最后,我疑惑为啥丫要歧视考研人呢?
********************************************************人名谁都会抄,就不麻烦影评人啦写影评的人说《疯狂的石头》是模仿《两杆大烟枪》,我顺藤摸瓜下了个瞅瞅,还挺有意思的。
借宁浩导演的福,开了眼界,竟然有这样讲故事的。
因为一个石头收获两杆烟枪,我觉得挺值的。
现在《疯狂的赛车》后,写影评的人又提起抄的话题。
我就想求求影评人们,别再提人名了,什么昆汀什么盖里奇,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你们就分析分析具体哪抄了?
别再培养只会记人名的下一代文艺青年了。
那些既不逗乐又没点技术分析的影评写出来干吗?
我在苦苦搜寻讲好故事的方法,连我国论文界这种垃圾产量奇高的地方都能搜出叙事分析的文章,那些写影评说宁浩你丫抄的吧的人就过个年省省吧。
拿这个作话题,只能显示出你还是个不成熟的文艺青年。
(成熟的文艺青年属褒义词) http://smallsmile1984.blogbus.com/logs/34198278.htmlhttp://smallsmile1984.blogbus.com/logs/34289449.html
在冯氏相声电影的废墟中,在靠嵌入式广告的镜头中,在山寨国家的模仿抄袭中,在意识形态的废墟中,在绝望中,在一张丑脸的汗水中,俺们看见靠谱男,宁浩才华横溢的迎面杀了出来。
洋洋洒洒,生猛鲜活的年底送上爆笑猛片:《疯狂的赛车》。
除去彻底的,一点不装逼的笑料享受,在这个时候,在奥运08之年,有这样的一个片就像那国产电影沙漠的一棵奇葩。
所有人都像打了激素,尿检成阳性的过去了08奥运之年。
激素之后的追名逐利的一年。
我们,中国,这片神奇而又疯狂的土地上多少牛逼多少亢奋之后的虚脱啊。
好人给硬逼成杀人犯,知识分子逼成2球,运动健将运动完之后就成了长着胡子一无所长的女人。
除了宁浩,现在还有谁将这一切剪切成笑料娱乐大家一下?
谁不是冒着意识形态四处滋尿的风险辛苦的将心酸深埋进下一个包袱?
谁不是冒着电影票房亏本忍受着嵌入广告生生的插的菊花残?国产电影不易,国产电影依然可以拍的很有脑子很值钱!
说回来,还是因为宁浩,因为我们也会干一行爱一行,我们也会有专业也会有原则,我们的对话也会很讲究,我们也会有一天会让奥斯卡和戛纳那些老外把在窗口说:“牛逼”!
让facebook和myspace上传播着中国电影的bt种子。
但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滴电影离开人民的城市太遥远,我们的电影抢钱方式还是很山寨,我们滴观众还是喜欢看gcd士兵打败gmd将军,我们滴观众还是就认冯大叔和本山爷喜欢看日本鬼子被人活活捏死。
终有那么一天,一周有个国产电影,让我们花钱花的心甘情愿。
要有爱!
无数个宁浩牛逼起来。
岁末年初,中国陷入经济大萧条,在职工资不长,失业人数激增,一片衰败之中,国内电影票房却毫不客气地一路狂飙。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居然卖了三亿五千万,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票房之王,宁浩的《疯狂的赛车》也势头极猛,直逼一亿而去。
中国搞笑电影的新旧两代大腕同台较技,谁更精彩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冯小刚终于登上了自己的事业巅峰,但平心而论,《非诚勿扰》实在是一部非常普通、非常口水的电影,单讲质量,在冯小刚自己的作品当中连前五名都排不上。
而宁浩,在《疯狂的石头》大热后不骄不躁,耗费三年心血拍出了《疯狂的赛车》,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非常宏观地看见宁浩的用力用心,他努力使自己的每一个镜头都精彩。
“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就是不一样。
传说中,褐雨燕筑窝,先是吐唾沫,但是唾沫是不够的,于是呕心沥血,最后把血丝都吐出来了,所以燕窝上会有血色。
我们的导演们却恰恰相反,冯小刚当年拍“贺岁三部曲”,也像宁浩现在拍“疯狂系列”这般呕心沥血,一旦功成名就之后,便开始用口水拍戏了。
所以,许多导演拍了一辈子戏,最后发现能传世的作品其实是自己的处女作。
很多导演抱怨国内的电影审查制度像命题作文一样,完全限制了自己的创作。
但是宁浩的《疯狂的赛车》让我开始深信,电影拍得烂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完全是因为你们没有用心,用屁股是拍不出精彩的电影的。
宁浩也让我相信,能在体制之内拍出优秀作品的导演才真正是杰出的导演。
但是,我还是觉得《疯狂的赛车》还缺点什么,还不是我心目中的五星电影。
过于离奇巧合可能会使整个故事显得轻浮,而且我不太喜欢黄渤,很多人说黄渤是葛优之后最搞笑的国内演员,我却并不觉得他有多少喜感。
可能因为我是山东人,听他说山东话十分亲切,但喜感是需要距离的,所以亲切之余,搞笑的力度也减弱了许多。
每一部搞笑电影都会评选最佳台词。
当然,《疯狂的赛车》的笑点极多,密度极大,质量也上乘,但我觉得最搞笑的台词不是在几个主演的嘴巴里,而是从那个五星酒店的前台小姐的大嘴巴里蹦出来的。
大家一定还记得。
“Sorry sir。
我已经说过了,他真的不在room。
”“抱歉,我们的酒店非常international,我们要保护客人的secret。
”这两句话说得太惊艳了。
小姐拼写“international”的时候你能清晰地听出这个单词起承转合的过程,而且她的眉毛会随单词的节奏满脸乱跑,太有天赋了。
她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华,相信一定会蜕变成风华绝代的内地版石榴姐。
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是横空出世,有点不太真实,似乎偶然而得,《疯狂的赛车》则证明宁浩的时代来了。
冯小刚太老,累了,逗人乐是累人的事,看看从卓别林到周星驰,私下里都郁郁寡欢,就知道搞笑有多累,有多心酸了。
何况冯导如今是大导演了,虽然草根习气仍浓,可到底不同过往了。
不着四六的影视公司没有了,开车讨薪的司机,在美国混日子不得志的中国混混,跟班的摄影师,统统不见了,变成骗VC的“海归”,优雅的空姐,跑北海道度假谈情说爱,唱日本歌掉眼泪,“小资”了,也“文艺”了。
再往下,该往奢华糜烂里走了,拍现代版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宁浩还年轻,有无限的可能,只有有足够的天才,就有足够的时间供他挥霍。
故事结构仍然延承《疯狂的石头》的多线索,错综环绕:一个禁赛的自行车运动员,想给死去的师傅找块像样的归所;一票飘到大陆的台湾“山寨”黑社会,要和一位身手矫健的“泰拳”高手交易毒品;一个黑心的保健品商,雇佣两个够“专业”的农村杀手除掉自己的老婆;几拨人就阴错阳差搞到一起。
再掺上卖墓地的徐铮讲述“潜规则”,和“人生后花园”,两个一心要破大案,却总是关键时候“掉链子”的警察。
捎带,把不贴谱的“保健品”,牟取暴利的“开发商”,一并调侃了一番。
你要看热闹,绝对够热闹,你期待悬念,绝对够精巧,你要找乐,就开心得笑吧。
没人说别破坏了他的孤独,没人拿黄金、菊花来搞什么象征,做视觉艺术。
你笑完了,痛快了,故事也结束了。
冯小刚拿语言调侃,宁浩讲故事,讲得精巧,讲得幽默,虽然人物也常常出语惊人,台湾黑社会说“本地的黑帮太没礼貌”了,杀手说:“干一行,爱一行”。
可冯小刚拿舌头“逗你玩”,你能把中间的笑料拆开了单独讲,宁浩的逗笑,离开了故事,就没意思。
所以你一定要坐在那里看,融进去,才能忘情地笑,笑得忘掉自己。
冯小刚像相声,像小品,宁浩的是电影。
对大陆而言,宁浩的尺度够大胆,能够上映实在是奇迹。
又是黑社会,又是买凶杀人,泰国毒贩穿着人民警察的衣服,死了还在指挥交通,黄渤开车带着死警察去报案,值班警察不问事,先让你填表。
我小时候,《黑炮事件》就号称“黑色幽默”,和宁浩比,差得太远了。
宁浩一部电影,死了一堆人,而且死得惨烈。
如果只看死人的段落,几乎不像喜剧片。
我们习惯了分析,这个故事歌颂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所以讲故事前,要先想想有什么社会意义,是不是符合当前形势和潮流,别触动了什么人的软肋,惹得人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宁浩老老实实讲他的故事,不怕犯什么忌讳,如果你看到了什么意义,看到了讽刺,那也是你自己的感觉,宁浩可什么都没说。
电影就是这样的。
其实所有艺术都如此,急着讲道理的是哲学,不是艺术。
美中不足的是,尽管宁浩明显比原来有钱了,故事里有了追车、爆炸、比赛的大场面,还生硬地夹了一堆广告,故事却不及《疯狂的石头》。
最后部分混乱而生硬,相比之前紧扣密接,仿佛漫不经心。
黄渤作为主角,却是最不出彩的人物,开场比赛和结尾比赛的呼应,是常见的俗套,没有太大必要,像文章里的“游词”,除了凑故事时间,看不出多少意义。
银牌救命,更是好莱坞及各类模拟好莱坞影片中烂得不能再烂的桥段。
九孔饰演的保健品商除了推动故事,摆出一副夸张造型外,也缺乏亮点。
倒是“杀手”、“台湾黑帮”最有喜剧效果。
不过从性格上讲,都有出乖卖傻的成分,不像《疯狂的石头》,通过情节伏笔给予人物行为以合理性,没有斧凿拼凑的痕迹。
不过,瑕不掩瑜。
而且,我听说这个故事光通过审查就用了十个月,三个小时的故事压缩成两个小时,有点乱也理所当然。
我要向宁浩致敬!
为了这样的故事,这样开怀的大笑,这样大胆的表述。
中国的电影和中国的思想一样,要更开放,更灵动,更坦白,更兼容,才有出路。
顺便说一下,“泰拳”的段落紧凑舒展,没准宁浩还有做动作片的潜质尚未发掘,不知他是否愿意再试试这种类型片,没准能开创出新风格来。
扫描关注我的读书分享微信公众号
杂志上看宁浩专访,一件普通的黑夹克,里面是海魂衫,脖子那儿露出一条粗粗的黄金项链,两手插裤兜,一脸无邪的笑着。
他是导演宁浩,1977年出生于山西。
他这种款式的项链让人联想起很多的土老板。
一般手的中指上还配有一颗发光的“發”字的黄金戒指。
这种打扮在小文青的眼里当然很俗。
但在暴发户那里却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宁浩也戴着这样的项链,看到他的说法不禁莞尔,他对记者说以前戴着一条银的,现在换成了黄金的,他戴这个是要提醒自己,告诉自己本质就是个俗人。
这让我想起牛根生系着的那根印着绿草地和奶牛的领带,而牛奶我已经不喝好久了。
宁浩的电影里,会戏剧性在枪声和厮杀背景下响起插曲《浮沉的兄弟》:踏入江湖是我的命 不是甘愿做坏子 做兄弟好过时 打刚(每天)穿金又戴银 有时嘛会手头紧 结拜兄弟逗撒挺(帮忙过难关) 那是遇到垃圾的兄弟 丫撒不鲁归大堆(烂七八糟一大堆) 谁知命运的安排 乎阮(让我)失败一次搁(又)一次 拿出兄弟的勇气 总会等到出头天 他的金链子有一天会取下来,他会拍很多的电影,慢慢的他能轻松驾驭自己的作为,而无需把金链子戴在脖子上来警戒。
拿《赛车》来说,故事可能有点光怪陆离,却是一部中国现代进行曲。
一出场就能被鉴定为倒霉蛋的赛车手,为做广告喝了假冒壮阳药被终身禁赛,师傅为了求情给像正在开会的表情的体育局领导下跪,暴富夫妻的老公买凶杀妻,老在装专业的农民兄弟非专业杀手,台湾黑帮开始和本地帮会活动,和《石头》里面一样栽的很冤的国际大盗,身前不办身后办的专业丧事团队,油头经理和小职员,想拿大案的人民警察。
然后他们在相同的时间集所有力量聚集到了一起,我不知道是否是故意安排,只觉得这正是我们身处的社会。
如此荒诞,却如此认真的荒诞,一点没有玩笑的意味。
这与无极和黄金甲带来的气势磅礴的飘渺感受相比更轻松却更真实。
Google的目标是 act differently,苹果的口号是 think different。
大牌的真理就是追求的与众不同。
如果说宁浩构架故事的方式有一种借鉴,那么透过故事我们看到的很中国的对白和人物才是它的可贵之处。
方言,闽南语歌,壮阳广告,葬礼……这些黑色幽默也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领会,我们可以看的懂好莱坞式的美式幽默。
但是这种笑点很深的中式幽默只有我们身在其中知其“乐”。
这是宁浩带来的different.我不讨厌“宁浩的时代到来了”这句话,尽管这个句式现在经常被用到冒尖的人身上,但“时代”这个词对一个导演来说,还是有点太沉重,而这个导演眼里看到的世界是值得我们笑过之后清醒去回忆的,电影看过情节都还历历在目。
电影的作用有这么大么?
可以冷静民众?
不知道。
但是山西真的出了好导演,同是出身山西的贾樟柯奖越拿越多。
没到过山西,但是这是一个被描绘成灰色的省,或许这也是导演们的踏入江湖是我的命把。
他们是有在关注这个社会的人,关注大部分不会出现在报纸或娱乐头条的普通人。
这些电影的主题普遍比爱情沉重,比生活诙谐。
好人的结局还是好的,坏人总归没有好下场,这个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很土很开心的结局。
这电影真的没什么缺憾,硬要说一个缺点,是觉得它并不是一个喜剧,却拍的很像喜剧。
如果真是华仔的慧眼挖掘了宁浩,希望他老人家继续擦亮眼睛,多捧出几个新鲜来,毕竟当年的《石头》如果没有银幕开篇的一个闪烁,监制——刘德华,不一定会受到海量大众的关注,要谢谢华仔,因为我们太需要different啦!
《疯狂的赛车》在上海上映的最后一天,没有出乎意料,8点40场次满座。
如果说《疯石》时期的宁浩刚初出茅庐,这一次他的确是可以驾御百万大军了,这个大概跟他疯狂的编剧团队有关。
不注重编剧和情节性的大导演们可以不深刻反省,他们宁愿将大片拍成内容空洞的山水风光MTV,以为这样就是商业了,能卖钱。
拍MTV出身的宁浩应该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人,所以他不再拍MTV而是去说故事。
其实《疯车》的故事本身是一条很冷的线索,一个被不法商人李法拉陷害的自行车手耿浩的线索,但同时,为了增加更加强烈的戏剧效果,又另外设计了第二,第三,第四条线。
这样一来,整个剧情就充满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巧合。
这个早在欣赏SABU的时候,就已经领略过此种巧合的冷幽默效果。
《倒霉的猴子》是SABU1998年的作品,《疯狂的赛车》显然情节上面更加紧凑和合情合理,但是模仿的痕迹略微明显。
大段的追逐戏,倒霉的黑社会分子,无辜的男主角,无意中被误杀的女人,这些都是这一部98年已经被拍出来的电影的ICON。
若是萨导有幸观摩《疯车》的话,大概会发出感慨:10年后又一条好汉。
《倒霉的猴子》里面错乱的逻辑和概念性的情节表达也许注定了它在10年前会被当作一部跟主流搭不上关系的小成本电影。
而在他的风格和故事的基础上,宁浩很机智将所有的逻辑和衔接处理得完整而到位,不能说他一味地模仿,只是来料加工。
只是这一次过于注意情节性,台词显得有一点过多,如果电影可以在剪辑上精简20分钟的话,或许会更加一气呵成。
对于当时坐在电影院里的我来说,虽然在电影的后半段还是伴随着那些惊人的巧合和经过严谨修饰的台词疯狂地大笑,但是竟然怀疑起导演有“超时”的嫌疑。
真的,要是将多余的笑料和过场精简,那么它就是一部完美的且相当完整的喜剧电影。
拿堤真一和黄渤来比较,也就是日本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审美趋向问题。
堤真一的形象青涩,并且具有日本人身上普遍的神经质,而黄渤的外型和夸张的表演,给《疯》剧增加的是喜剧效果,他身上的“热”中和了冷幽默的“冷”感。
比起2.14在上海大剧院的那一场《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疯狂的赛车》更让我疯狂,难怪宁导会放出票房1亿的话来。
[年前给杂志写的旧文了,没什么新鲜东西,现在发出来是让有些人知道,我在豆瓣上给某些电影打一星两星是有原因的。
]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后,媒体对于观众的惊喜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看这部电影就象去相亲,结果去了以后发现相亲对象是全智贤。
3年之后,《疯狂的赛车》又要揭开盖头面对观众。
有了之前的期待,现在的观众还会再次得到惊喜吗?
我只是一个经常被当成所谓“影评人”的电影爱好者,不想在这里说什么“看了不满意来找我”之类的胡话。
孔子和耶稣都曾经说过,无论如何,总有20%的人是什么都不满意的。
看电影作为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不能对你的感受负责。
但从娱乐消费的风险这个角度来说,我可以保证《疯狂的赛车》会是贺岁档电影中消费风险最小的一部。
也就是说,同样是一张电影票钱,你从《疯狂的赛车》中获得的消费满足感和愉悦感一定会是最高的——我敢说这句话的前提是我看了所有贺岁档的影片,所以我不怕你向我扔臭鸡蛋。
看电影作为一种先付款后消费的娱乐类型,观众在买票的时候是必须要冒一定风险的。
所以电影的宣传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以至于现在大家能够在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有关电影的信息。
如果你曾经在2008年买过股票,你就应该知道这些东西其实并不能帮助你买到一只挣钱的股票。
当大盘从6000点高台跳水的时候,你只能选择是头朝下还是脚朝下。
当中国电影整体水准就是这么回事的时候,靠这些信息去做出看什么电影的选择,其实等于没有选择。
但是《疯狂的赛车》会不一样。
因为它能够让你感受到作为观众的尊严。
这是一个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打磨出来的电影,其中包含的劳动量远远超过一般国产电影,也可能会超过很多好莱坞电影。
它就象是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所有的齿轮都紧密地咬合,所有的齿轮都能顺畅的转动。
如果其中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你作为观众都能感受到异常。
能够达到这种技术标准的东西,就一定会具有一种美感。
《疯狂的赛车》和完整工业体系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当然还有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是可以看到和衡量的了。
当事情做到这一步后,剩下的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对于《疯狂的赛车》来说,它应该会让影迷惊喜,让观众欢笑,让老板数钱,让官员满意。
《疯狂的赛车》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虽然我们会因为有期待而忐忑不安,但这种躁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上次去相亲蒙了个全智贤,那这次就算不是安吉莉娜·茱莉,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然你也可以不相信我。
因为我无法证明自己没有从宁浩导演那里或者发行方那里拿了好处。
不过当电影上映后,你一定会听到你身边的朋友不断地在你耳朵边提起这部电影,我估计十有八九会是赞扬。
你可以不相信一个陌生人,但你总可以相信一些人。
我想他们会帮你做出选择的。
我相信,一部好电影的特征之一,就是你无法用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来完整转述它。
如果想要了解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电影院亲自体验一次。
而《疯狂的赛车》应该是做到了这一点。
在影片公映前,无论媒体上有多少喧闹的评述,这些其实都不重要。
去看一部能让自己获得愉悦的电影,是我们作为观众天然享有的一项权利。
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这项权利,就能够去改变一些事情。
而《疯狂的赛车》这部电影,值得你去行使你的这项权利。
对于我来说,我小小的私心就是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选择去影响和改变中国电影。
一次改变一点点,最后改变一个时代。
每一个观众能做出的影响可能只是一点点,但千万观众的选择汇集起来以后,迟早会让“中国电影”这个虚拟的对象明白过来,我们作为观众有权利要求得到正常的、等值的娱乐。
虎狼争食的新春贺岁档,继承《疯狂的石头》的余勇,宁浩的《疯狂的赛车》像一匹黑马,没有太多轰炸式的宣传攻势,仅凭口耳相传的民间口碑效应,第二次创造了观影疯狂奇观。
七个编剧合力接龙的剧本,脑力激荡节奏明快,好人物,好故事,好钢用在刀刃上,刀刀见血,前因后果弹无虚发,几条线索交叉合拢,一气呵成。
第二次进影院再看此片,依然吃惊地看到了座无虚席的观众在豁口缺牙一般爆笑的情景。
这个档期内,著名的港式喜剧导演谷德昭和黄百鸣带领吴君如、龅牙珍、冯勉恒、田启文、林子聪、郑文辉等周星驰电影配角余孽的《家有喜事2009》,故事老套情节生涩,没有任何长处可言;刘伟强的《游龙戏凤》浮光掠影,拿着舒淇和刘德华当花瓶随便插了一下,却连几年前杜琪峰的《龙凤斗》都不如;而“越贱越勇”的国产惊悚、喜剧导演阿甘的《高兴》则白白浪费了一个优秀题材。
《疯狂的赛车》像久旱的甘霖,来得正是时候,诚意十足润物细无声。
这一回,有张国立、林建岳等几位老板舍得花大钱,从分镜头对接,影片配乐,特效运用,角色搭配,“赛车”都更加具有化学反应,视觉、听觉效果上宁浩都玩出了新花样。
既继承了石头的癫狂、狠辣、糙汉品质,又在剧情上花心思地去抖包袱,揭包袱,玩的更加疯狂过瘾。
西北方言、山东方言、重庆方言、闽南方言、台湾腔国语,在奇怪的语境里奇妙交融,再一次带来了喜出望外的笑果。
即便有植入式广告出现,也没有像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里那样刻意得让人反感。
石头出现至今,很多人还在说,宁浩学习了英国电影痞子盖.里奇的叙事模式,且不论这种质疑成立与否,同样是“师夷长技”,姜文老师学习库斯图里卡巴尔干式癫狂气质的《太阳照常升起》就毁誉参半,为什么宁浩学习盖.里奇就成功了?
显然,宁浩是个聪明家伙,懂裁剪嫁接洋为中用,不但要本人玩的爽,更要照顾观众看得爽,姜文就停留在了前一个层次上。
何况,盖大爷也今非昔比,新片《摇滚帮》依然被批得口水淋漓,有个中国优秀的弟子也算长脸了。
宁浩的两部疯狂里,配角常常盖过主角引领笑料,“石头”里面配角“黑皮”黄渤的演出,在很多地方抢了主角的戏,这次在“赛车”里大翻身成了主角,却被台湾的戎祥、九孔,以及内地王双宝和巴多饰演的两个土鳖杀手等几个配角,抢了很多笑果,照此看来,下一次疯狂里,黄渤未必是主角。
一点瑕疵是,顶着“石头”的美誉继续制造疯狂的宁浩,这次显得有些紧张,赛车的进度稍稍缺少了石头那样不急不躁的自然气象。
粗糙的石头和精致的赛车虽然出自同一个模子,后者却是顶着压力超水平发挥,实属不易。
多说无益,看片才是王道。
爱钱也爱才的投资人是断然不会放弃要宁浩继续制造“疯狂”的想法,疯狂冷却后黄渤应该和导演宁浩一样在发愁,为下一个未知的疯狂怎么去鼓捣而紧张焦虑,而外面的观众和投资人的呼声和期待却愈发急切,也越来越挑剔。
宁浩还是卸下担子,舒一口气,放松绷紧的神经去休息休息,千万不能紧张抓狂,不然疯狂压迫症下面产生的东西一定会坏事。
希望下一次的疯狂,还将来得正是时候。
《疯狂的石头》升级版,情节冲突更像《两杆大烟枪》了,将交错纵横的多线叙事玩出花来,矛盾逐层加码,巧合叠叠迸发,伏笔广埋但全有回收,人物颇多但弧线皆圆,犹如连环炸弹,在呼应铺垫之时接连引爆,令人拍案叫绝。
除了偷师而来的叙事结构,电影的台词也是嚼劲十足颇有艺术,有笨贼说大话的反差感,也有台湾黑帮闯入大闽的对比,更多的是角色在故事进程中自然流露的幽默,这是很高级的造梗手法。
当然,电影不止有玩叙事,在深度上也下了点功夫,“多行不义必自毙”贯穿全文,虽然片中的恶人都得到了恶报,但是耿浩这唯二的好人却没有得到好报,冤假错案仍未平反,穷苦人还是穷苦人,还抓进局里喝了茶,草根辛酸谁解味。
黄渤也是彻底在草根领域立住了形象,各色配角也都出彩有记忆点,如今回看《赛车》实在感叹其剧本和拍摄手段的高质,难得!
疯狂的赛车 (2009)8.42009 / 中国大陆 / 喜剧 动作 冒险 / 宁浩 / 黄渤 戎祥
宁浩学盖·里奇还真是学上瘾了。
好是好看,但没有惊喜。
就那么回事吧,老抄也没多大意思了
没有出新意。
多线型环形结构 环环相扣 而且扣得漂漂亮亮 整个故事让人笑抽了之余感叹导演真会讲故事 前面埋下的梗全部在后面都成了惊喜 这应该就是喜剧的最高级了吧。比疯狂的石头更成熟的剧本更顺滑的节奏 比那些只会屎尿屁下三滥色情的华语喜剧强多了 的那时候的宁浩真心牛逼。
很有两杆大烟枪的风格
【B+】漂亮,用外国的料,加本地的酱,做我们的菜。能把盖里奇学到这个份上,宁浩已经不仅仅是个好学生,更是个好导演啊!
机心繁构,交足功课,80分以上
比前几个国产电影喜剧多了 尽管有些模仿的痕迹在里面
过了吧您……,宁浩无疑是有想法有才气,但,片子不这么往花里整,会死吗?镜头好好切,会死吗?学盖里奇也好,科恩兄弟也好,不怕学得太像,怕的是学得不太像啊。原声音乐鼓捣得一塌糊涂…优点是,影像风格已经确立,爆炸场面的处理尤其漂亮。
在我熟悉的厦门拍摄的,感觉很亲切。 故事到最后更精彩些,完全高潮
疯狂的石头十年后再次观看疯狂的赛车。给喜剧叙事带来了全新的风格。
2009.1.28@望京星美,with Cher,Rick&Dad。没有想象中好,有些失望。线索过多把片子弄得复杂和琐碎,感觉导演对剧情过于执着,但缺乏一些情怀上的东西,让人看得有点累。没有任何一点超越了《疯狂的石头》,所以真心希望宁浩不要再做类似的尝试了。
没POINT。都死光了。真恶心。
没有石头好玩。
河蟹
尽管还是有点简单,且剪接甚至转场方式都完全重复石头,惊喜略欠不过喜感和快感都够料,已经很牛逼了,不能要求再多。同样是不费脑子的片子,华丽丽3亿的非诚勿扰简直如干屎一样渺小。ps泰国佬身手不错可惜太早变冰雕了,九孔真是接近无敌了。
基本上照搬《石头》,但略微欢喜一些
不觉得好笑,不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