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锺意嘅电影2019.8.26我又重看了一次這部片,不知第幾次了,雖然情節都很老土,歡喜冤家,但是,無論是電影裏渗透出的文藝生活氣息,主角的服裝,台詞,音樂,都是我的摯愛。
男女主,vintage店老闆娘的服裝都透著文藝的味道,襯衫+毛衣+風衣/皮衣+馬丁靴,老闆娘和女主更是穿著各樣的復古中長裙+各色的毛襪子,放哪個年代都不过时呀。
自我喜歡看書聽歌之後,就很喜歡收藏書,CD和黑膠我曾經幻想過我會用很多很多的黑膠和書塞滿還整個房間整個屋子,像男女主的家一樣,聽著音樂聞著紙書的味道進睡一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除了男主唱的《若有所失》,我更欣赏的是男主播的
女主每天聽男主做節目讓我想起那些聽電臺節目的青蔥歲月,我現在所喜歡聽的歌的風格很多都是受到當時電臺推送的音樂所感染到的。
千禧年的日子應該是我印象中最美好的日子了。
《小亲亲》,2000年的香港电影。
最近一直在看香港的文艺片,也翻出了这一部。
第一遍看的时候,有些漫不经心,因为故事的主线是港产片一惯的欢喜冤家路线,并没有太多新意。
昨晚临睡前,想找部电影打发一下时间,忍不住又打开了这部。
却被第一遍看时没注意到的细节和电影呈现出来的香港都会生活给吸引住了。
电影男女主角的职业是文艺青年们的最爱。
女主吴秋月(陈慧琳饰)是专栏作家,文风泼辣。
男主章戎(郭富城饰)是电台DJ,毒舌风趣。
他们因一张黑胶唱片而相识,从而开始了他们针锋相对的爱情。
但电影吸引我的,既不是明星也不是剧情,而是整部电影散发出来的气质,那种专属于香港的中西融合的情调。
电影导演奚仲文是美术指导出身,也曾为众多艺人设计演出服。
所以整部电影的场景和造型都颇为用心。
也正因为如此,让那种叫做香港的情调无处不在。
黑胶唱片、白色塑胶雨伞、长风衣、古董店、西餐厅、苏豪区、时代广场以及主角们在城市里的各种遭遇,所有的这一切加在一起,犹如一幅流丽的香港都会风情画,让人流连忘返。
香港都会生活:他们的家吴秋月租的房子位于中环半山扶梯旁,电影里有一幕是她签售完,在扶梯上奔跑着赶回家的场景。
《重庆森林》中梁朝伟的家也是在这附近。
电影一开始就是她的住处。
阳光透过绿树斑驳地洒在窗口,房间不大,但一整间房的四周都做成了书架,塞得满满的。
除了书架,桌上、地上、床上,也堆了好些书,衣服也扔得到处都是。
后来,男朋友来看她,打开冰箱就开始扔东西,因为很多食物已经过期。
房间的某个角落还有小强正在散步,其中一只爬上了男友的皮鞋,吓得他跳到了桌上。
房间虽显凌乱,但满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所以,面对男友提出同居的邀约时,吴秋月告诉他,这里再糟也是自己的狗窝,搬到你那,要看你的脸色,要忍受你那些猪朋狗友,我不搬。
相较之下,章戎的住处更小了。
和吴秋月的住处不同的是,章戎的房间也塞得满满的,不过不是书,而是唱片。
衣服也到处挂着,房间的桌子上,快餐盒和空酒瓶还没有扔。
而且窗外就是港铁线,打电话时,那头的朋友或许都能听到港铁呼啸而过的声音。
你看,香港人的住处就是这么逼仄。
对于独自在城市生活的你来讲,是不是也想要一个堆满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小窝?
它会包容我们所有的缺点,也知道我们所有的秘密。
我们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吃饭、睡觉、看书、上网、码字、打扫,听歌、看电影甚至做白日梦。
城市很大,人很多,但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它就是我们在这个城市里的家,也许只是临时的,但都能给予我们慰藉和温暖。
香港都会生活:他们的衣服这部电影里主角们的衣服都以亮色系为主,桃红、天蓝、草绿、桔黄,轻快又明亮。
吴秋月最喜欢用高领毛衣和百褶裙搭配风衣,我最喜欢她穿这套。
陈慧琳身形高挑,真的很适合穿风衣,既干练又优雅。
章戎在电影里喜欢穿线衫和格子衬衫,外面通常还会加一件皮衣。
主持电台节目的时候一般会脱掉外套。
因为看了吴秋月的专栏文章《旧欢》,于是他也买了一把白色雨伞。
两个人第一次约会时都穿了线衫。
吴秋月去上章戎的电台节目,也是穿了线衫,马丹莉(宣萱饰)也是。
古董店老板娘的造型也很复古。
前男友袁正浩(张智霖饰)的造型英俊又落拓。
香港都会生活:一个人很寂寞怎么办毛舜筠在这部电影里饰演一位古董店的老板娘,人近中年但仍然待字闺中。
她的好朋友告诉她,其实可以养只狗。
因为她的寂寞比她的暗疮更明显,盖都盖不住。
而养只狗呢,白天可以带它来开店,训练它让它监视客人有没有偷东西。
放假时可以带它去逛公园,天冷了还可以抱住它睡觉。
后来,毛舜筠真的去遗弃动物保护协会领养了一只狗,去公园遛狗时认识了狗的原主人曾志伟,成了另一对欢喜冤家。
看完电影后我明白了,以后要对养狗的女人好一点,也许她们只是寂寞。
香港都会生活:人最脆弱的时候吴秋月在餐厅意外撞见男友和小三,气急之下终于病倒了。
她躲在房间里疗伤,窗帘拉得密不透光,一个人躺在黑暗里,忘记了时间。
工作生活同时停摆,病情也日益加重。
人最脆弱的时候就是生病的时候。
所以我很能理解吴秋月为何会答应和初恋男友复合。
倒不是多爱他,而是他来的正是时候,更何况,他跟张智霖一样帅。
他敲开她的房门,拉开窗帘,让阳光洒进来,带她到医院去看病。
而且他还把温哥华的生活描述得这么美好:我们都老夫老妻了,都明白大家的脾气,像一张坐旧了的沙发,特别舒服。
我的房子在西温哥华,那里很静很舒服,我打算将整个地窖改成你的书房,那些小松鼠会“叩叩”来敲你的窗子。
后记:仔细想想,我之所以会喜欢这部电影,那是因为我似乎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
我的房间也很乱,也有很多书,我也想当专栏作家。
好的故事就是这样,会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然后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具有文化特性的表现手法对它进行装饰。
一旦进入这个故事,你会发现你自己,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最后,我很想知道吴秋月和章戎的家在香港的具体地址,如果有知道的朋友麻烦告知,我下次去香港的时候可以去朝圣。
文=独居江南(80后,水瓶座,独立撰稿人,现居东莞)(完)
喏,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港片了。
记得第一次看它是小时候趁爸妈不在家,偷偷打开电视,正好电影频道在放这部片。
当时年纪小也没觉得有多好看,只是对陈慧琳写的那篇关于雨伞的小文章留下了深刻印象。
直至到高中有次写作文忽然灵感一闪想到那篇小文章,立即把这本电影再找出来完完整整的再看了一遍,发现好喜欢,好合心意!
现在工作了,似乎也差不多到了片中陈慧琳的年纪,再把这本片子拿出来重温,更能发现这部电影的可爱~
1。
我很喜欢这部2000年的电影。
2。
陈慧琳在里面演一个报纸专栏作家,叫做吴秋月,专栏的名称叫做[月经],报社同事叫她大姨妈。
伊脾气火爆,住在一间杂乱堆满书的老房子里,我觉得有点 satc里carrie房间的样子,不过没有高跟鞋和华服,蟑螂是有的。
其实是有点仿satc的风格吧,电影开场就是陈坐在咖啡馆里对着笔记本电脑打专栏稿。
不过仿的并不令人讨厌。
3。
郭富城演一个臭嘴的电台DJ,很像现在时兴的毒舌情感栏目砖家回信的风格。
可是他主持的节目偏偏是放经典黑胶碟音乐,真是非常奇怪的搭配。
电影里,他的听众多半一边骂他混蛋一边巴巴的守在收音机边上,包括陈慧琳,一面把对方当死对头,一面提着袋子在大马路上狂奔回公寓听收音机,怕是一分钟也不想错过。
4。
故事是从一张黑胶碟开始的,在毛舜筠开的店里。
毛演一个单身的古董店女老板,戴一副复古眼镜,寂寞比她的脸上的暗疮还明显。
陈慧琳在她的店里发现一张绝版黑胶,她一边和毛打哈哈说曾经送过一张给初恋男友,翻过来发现就是手上这一张——上面有她爱的签名。
伊火冒三丈的想要买下来,但已经被人付了定金,电话里对方怎么也不肯割爱,然后当晚还听见这个人在节目里讽刺她。
这个人自然就是郭富城。
5。
于是两个人在自己的专栏里和节目里争锋相对。
两人的读者和听众乐得看热闹,最开心的还是双方的上司。
到底是拍电影,两个人一个失恋不高兴就干脆让报纸开天窗,另一个挨了蠢上司的批就直接甩手走人,可是读者听众爱他们,所以两人又被求着回到原来的工作职位,拍电影拽就是拽在这里。
有个好笑的小亮点,郭的节目停的那天,陈拧开收音机,没有听到郭富城毒舌臭嘴,听到的是一个女鬼一样的声音拖长了在读“寻寻。。
觅觅。。
冷冷。。
清清。。
凄凄。。
惨惨。。
萋萋。。
”。
6。
宣萱在里面演爱慕郭富城的同事。
两人一起出去吃饭,他也以男伴的身份去参加她同学的生日会(就是在那里被陈慧琳泼了一杯红酒),但是他对她有没有感情呢?
电影里没有明示。
有一个镜头是,他的节目复播的当天,陈递来一本自己的新书,他拆开信封后对着书封上她的样子若有所思。
宣萱看着他的表情就明白了,她皱了皱眉头,接着镜头就转给她离去的背影。
她后来在电影里就没有出现过了。
我很喜欢这个处理。
7。
张智霖演陈慧琳的前男友,就是被赠送绝版黑胶碟又让它流落到毛舜筠店里的那个初恋男友。
他的出场是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
陈和劈腿现男友分手,专栏也不写电话也不接,锁起门来狂哭喝酒,然后有人来按门铃,打开门,就是捧着花从加拿大回来的张智霖。
他的解释是,家里所有的黑胶碟都被他母亲在搬家的时候送给收破烂的了,因为这个时代没人听黑胶了。
接着他就说,兜了一圈觉得最爱的还是陈。
在医院的长凳上他对陈说,这么巧,你想起我的时候我也想起你,又刚好都恢复了单身。
我们都老夫老妻的,也了解对方的脾气,像坐旧的沙发特别舒服,我在加拿大的房子有个很大的地下室,我准备改成你的书房,那边有很多小松鼠,会哒哒的来敲你的窗...8。
然后陈慧琳就跑去电台跟郭富城说,今天你可以尽情的讽刺我,不然没机会了,我要结婚了,并移民加拿大,今晚的飞机。
当然故事的结局是她没有走,在去机场的路上她回想起当初和张智霖分手,并不是因为吵架,而是因为再也不吵架,“很安静的吃饭、逛街、看电影,然后很安静的…你不找我,我不找你……” 于是带着大小行李折回电台。
两个冤家第一次面对面微笑,拥抱并接吻。
陈慧琳在这段里穿了件红色薄衫配蓝风衣,难看的匪夷所思,故事里除了毛舜筠,所有的女生都被拍的很难看,男生却都非常的帅,包括和毛舜筠搭戏的曾志伟和演gay的谢天华。
郭富城和张智霖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的电影里好像都没有土气过,恒定的保持帅度,真是不公平。
9。
陈慧琳并不特别好看。
她演的那个角色本来就没有被设定成特别好看的女生吧。
高,瘦,不懂得迂回,不笑的时候就显得凶凶的,写文章情绪很直接,情感却很细腻。
男友让她去上电视节目,她说我只会写字,不会上电视。
真对着镜头,果然是木着一张脸,硬的要命。
我很喜欢这个人物。
10。
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 And I hate you so,中文莫名其妙的叫做小亲亲。
很像《You've got mail》的套路,连配乐都很像。
故事一段段看似松散,但其实没有废话,也没有港剧惯有的流于表面的表演,虽然电影的基调就是流于表面。
编剧是岸西,她写并导演过林嘉欣演的《亲密》,我也很喜欢。
11。
我看的是国语配音的版本,对,就是TVB的那几个声音,听的好笑死人。
电影放完以后我又拖回头让它重放,到一半我去洗澡也把笔记本带进浴室。
为了盖过水声,我把音量调的很大,估计隔壁的邻居也能听的到,反正也没有人能听的懂。
不过不知道他听到这个声音,会不会也跟着笑一笑。
ps。
电影的结尾感谢了张国荣。
我很愚钝,不知道张国荣(或他的歌?
)出现在哪里。
pss。
只要是不写正经文章,随便写什么我都真是下笔如有神的废话连篇啊。
一个郭富城,一个陈慧琳,凑齐了俺最不喜欢的香港男女艺人,哦,对了还有跑龙套的萱萱姐,贼眉鼠眼死胖子曾志伟对于港产片,特别是港产爱情片我始终抱有一种因为失望而产生的排斥可偏偏就是这些我不欣赏的港星们,却是在10年前(真的很久了也)却为我留下一部记忆很深刻的电影美女作家、咖啡、红酒、黑胶唱片、白色塑胶雨伞、节奏蓝调十年前的我,只会觉得它单单是一部不错的爱情电影大概是因为那时的我还没有亲身经历过文艺女青年,因为那时太年轻对女性的认识即单纯又美好,喜欢清纯可瓦伊的小妹妹,又迷恋风情万种的大姐姐而万万想不到,在可爱的萝莉与成熟的御姐之间,还隐藏着一个叫做文艺女青年的庞大队伍一个美女作家,在一个畅销杂志里,做一个专栏叫做月。
经这是文艺女青年共通的理想生活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女人可以通过每月一次的生理性失血反应以及附带缠身的焦虑,急躁,逻辑混乱,不可理喻,就跃然成为一个作家直到重温这部电影,我才对文艺女青年释怀了我开始理解她们,同情她们,因为长时间的缺少男性的关爱,导致她们生理周期异常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和遭受的冷漠,她们开始对得不到的东西心生怨念,尤其是男人更严重的,逐渐开始对身边阳光、帅气、优秀的男孩子由爱生恨,甚至咬牙切齿的地步她们往往没有美女骄傲的底气,又不心甘情愿与丑女为伍于是黑暗里,她们疯狂的敲击键盘,努力把全天下的男人都勾勒成不堪入目的模样男人到了她的笔下,顿时变得猪狗不如,不负责任,偷鸡摸狗,苟且床笫之事,毫无道德借以抒发自己作为一名冰清玉洁的大好女青年在不公正的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遇人不淑的悲惨命运,提出血淋淋地控诉在她们自己想象世界里,她们的灵魂像手握的钢笔一样笔直着孜孜不倦地麻醉自己,毁灭男人,从此,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又如夜深人寂的晚上,没有男人,没有对手。
只能在寂寞里,孤苦聆听:“寻寻。。。
觅觅。。。
冷冷。。。
清清。。。
凄凄。。。
惨惨。。。
戚戚”仿佛每个女诗人命中注定了形单影只,韶华见老,注定了在颠沛流离里,孑然一生不可否认她们的才华,她们的睿智为什么曾经轻舞飞扬的她们会沦落成现在仪态尽失、庸俗不堪的大妈也许是她们不小心忘了忘记曾经感动自己的一首歌,曾经流泪的一段感情i wish you bluebirds in the spring to give your heart a song to singand then a kiss but more than thisi wish you love
算是近期我看到的相当喜欢的爱情电影了。
但其实我每次看这种电影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男性和女性为主角的电影,最后一定要发展出爱情啊。
其实我觉得像这个电影里面男女主角之间这种很熨贴的、吵吵闹闹的相处模式更适合做朋友吧。
我也都很希望能有一个这样的朋友。
况且看他们房间也知道,其实男女主角都是很情绪化、感情丰富,而且不擅长照顾自己打理生活的人,这样凑在一起,感觉快乐的相处会被柴米油盐磨灭掉。
另外一个point是关于电影里面那个伞的故事,其实是唯一一个重点叙述了的专栏故事。
然而根据我的理解,这个故事其实讲的是终究舍不得丢掉自己心爱的旧伞,哪怕它变色变旧了这样吧?
对应在感情里面,感觉隐喻对照的应该是女主角是一个恋旧的人?
所以我对她最后并没有和初恋符合还感觉蛮奇怪的……其实这个故事和主要的剧情没有对应上喔……除此之外这个电影真的很可爱,而且笑点也比较恰当,配角譬如zzw那对、谢天华他们也都很生动。
几个月前,丢了一只跟足我三年的蓝色水杯。
当时在校内上我不依我不依的大哭大闹,沮丧得像失恋。
后来王奕姑娘说陈慧琳在一部电影里丢了一把白色雨伞,也是我这种不甘心的心情。
今天的梗就铺到这里,没错,说的正是题头这部《小亲亲》。
可惜生活不同电影,戏里面,峰回路转,女主角最终还是找回了那把如高挑美女般的纤长白色雨伞,欢欢喜喜,大团圆结局。
而现实中,我则像是很快完全忘记了我那只蓝色水杯,实在要用的时候,才花两块钱在超市随便买了一只朴素敦厚的,无牵无挂,但再也不似从前那样随身带着走。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孙洙的词,凄清的很,并不搭配欢喜冤家模式的爱情小品,其实,《小亲亲》的题目,最应该拟为:一个萝卜一个坑。
唱片骑师和专栏作家,我成年后最憧憬的两大职业 ,仔细想来,越发觉得是人间绝配 。
一个满屋子的CD和黑胶唱片,坐下来的时候一双臭脚永远随便乱翘,工作更爽,接接听众电话,然后只要说:“下边这首歌,送给永远在等不到男人来敲门的张小姐。
”难度大一点,最多需要温言安慰两句:“其实顾太太,你的情形不算太坏,起码他夜夜回家睡,并且家用交足……不然你还要什么?
……他的心?
呵!
那有何用?
血淋淋的多恐怖!
”一张臭嘴,两个钟头,换得大把薪水,简直做梦一样。
自然,专栏作家也不逊于他,满屋子书,拿小仲马垫鼠标,郭沫若枕屁股。
用手抓着大把大把吃薯片,落满地?
不打紧。
眼前一只小强爬过去,看都不看掷过拖鞋,尸体从此定在墙上,一去多年。
若是哪个敢开罪我,第二天就在专栏里大骂特骂:“你这个柠檬头,老鼠眼,鹰勾鼻,八字眉,招风耳,大翻嘴,老羌牙,灯芯脖子,高低膊,长短手,鸡胸,狗肚,饭桶腰,我要是你,我早就自尽了! ”哈哈哈~想想都开怀。
所以,尖锐的章戎和刻薄的吴秋月,实在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同样任性不懂精打细算规划人生,都不肯自己洗衣服,这样的两个人,才能做到连手拉手窝在屋子里头臭死都心满意足。
他们身边原来的人,再以他们为重,事事担心筹谋,哭泣黯然神伤,都是不得要领的。
这部戏的男女主角都是当时香港影坛的大花瓶。
陈慧琳若是不嫁人,搞不好现在还是。
这样一对“妙人”,所有对峙和冲突的戏码,一招一式都作张作致,矫情的很。
好像油,浮着那一层,半点不诚恳。
像雷颂德演的精明前男友就可爱的多,对着这么又臭又硬的女朋友,换作我,也情愿搭上明媚可人的“玉兰油小姐”,单看那姑娘脸上分分钟绽放的娇俏笑容,便足以在女友学测里多修10分。
而宣萱优雅的电台负责人更加没话讲,温柔体贴,又拿高薪。
关键是人也秀美。
实在话:《小亲亲》时期的陈慧琳,大饼脸,三白眼。
不但不好看,而且没福气。
宣萱总演这样明敏的女人,守候过,然而半路总有程咬金,一个眼神,她就明白自己已无机会,于是垂头黯然退场。
当然,这又是另外的故事,虽然无论在何处,总是显得动人。
这部戏的班底其实很拉得出场面,编剧是岸西,摄影是鲍德熹,制片是邹文怀,导演更加让我惊奇,竟是如今四大美指之一的奚仲文。
不单看人眼光独到,像是晓得用卡通的张达明和娘娘腔谢天华,服装品味更不似如今《黄金甲》和《投名状》这般极端奇突。
皮夹克,白衬衫,柔软的无扣开襟长毛衣,要性格有性格,要气质有气质。
红酒,咖啡,黑胶唱片,古董店,许留山,香港时而冷漠时而热闹的转角街头。
都是我这枚正宗伪文艺腔热爱的调调。
还有睁着无辜大眼却胡子拉扎的张智霖,英俊落拓的初恋情人,在你耳边同你说:“这么多年过去,我发现,最喜欢的还是你。
”不消再用地下室改建的,有小松鼠来敲门的书房诱惑我,单是头一句,我就打打包头也不回地随他走。
怎么办呢?
向来就是这样分明的人: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促使我耐着性子重新看过一遍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演员表中李斯利张先生的名字。
可是由头至违,我都没有看见他的出现。
后来才在网上看到人说,那些黑胶唱片和戏里毛毛开的那间旧物店,均是张国荣先生的产业。
我至此才明白为什么总感觉那间小店里充满了死忠的驰喜欢的那种味道。
据说,现在那间店也已经拆掉,再也看不见了。
不知道当时整日处在这间店里拍戏的毛毛,再路过这条路时,还会不会想起故人,无端嗟叹。
旧欢似梦,昔日辰光已无法再归去。
所以,不论是否破镜重圆,其实,人世间的爱恨同离合,也都是一言难尽的。
《旧欢》如是说: “我有一把白色塑胶雨伞。
买的时候喜欢它雪白可爱,瘦瘦长长,简直像个鹤立鸡群的美女。
可惜这种美丽偏偏不耐看,风吹雨打久了,颜色变黄,还多了雀斑一样的污迹。
而且瘦长是没用的,哪里像折伞这么善解人意。
于是,我开始制造各种机会。
趁着下雨带它出门,左搁一会儿,右放一下,希望一下子大意忘了拿,让它自动消失,大家无痛分手。
我就可以理直气壮买一把新的,多好!
失宠的人通常最敏感。
有一天,它突如其来消失了,完全不用花我任何心思。
伞也有它的自尊。
问题是,等一等,我还没有准备好。
不行,它不可以没经我的同意就玩失踪。
我便一心一意要找它回来,花尽心思去想,到底在哪里弄丢的呢?
书店,餐厅还是公共汽车地铁呢?
真是峰回路转,没想到在戏院把它找回来,小别重逢,它苦着副脸在等我来新发现。
重拾旧欢,大团圆结局。
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失败了,找不到它,它永远消失了,淡淡的遗憾感觉,会不会更合我心意?
人世间的破镜重圆,大概都是一言难尽。
” 一个人,一生中,珍贵的东西的失去 是童年芙蓉树下那个有月亮的黄昏 是记忆中池塘里一起垂钓的小情人 是站在麦田里望向远方的目光 青青的梦想,轻轻的水边的荡漾 98年一直不能停歇的雨和我紫色的透明的雨伞 漫天风雪中我们一起大声的唱 爱情空白的大学时光,一个人的舞蹈 凌晨两点,空无一人的行道,车子后坐,豆浆,默默的对视,陪伴,等待, 电影院,完全充满空气中的气息,绝望的哭泣,淹没我的一切的你…… 记忆就是这么一种东西 他们说:忘记也是一种记忆。
我在长长的旅途中,在遥远的万水千山中,依然看得见你的清晰。
说好了,一切都说好了,说好了忘记 书本上的字迹如何消溺 人生不复完整,多少什么留在了“那边”,不会再回来 而我的这边只剩一个空 真的是离开了 不断的内省和自嘲 完整的和碎片,都是我今生永远的唯一吧 遇见你之前向左, 遇见你之后向右, 现在,我站在原地,我在哪里 旧欢如梦,梦醒后一片茫然……
如果说这部纯粹的香港商业喜剧电影《别惹我》(还有个恶俗的名字叫小亲亲,and i hate you so),是我最喜欢的并印象深刻的电影,不知道会被多少人嘲笑。
可事实就是如此。
我喜欢剧中无处不在的钢琴配乐,带有爵士风格的轻快小品。
很贴切这个轻喜剧。
我喜欢带有水彩画特征的画面,陈慧琳姐姐穿着灰呢大衣,兰格蓬蓬裙和黑色大头靴,拎着电脑包,穿梭在闹中取静有点类似于诺丁山的小巷中。
(btw:kelly在里面的打扮,一度是偶向往的fashion icon,况且她也个子高脸盘大)我喜欢看率直的专栏女作家和电台“情感节目”的贫嘴男dj斗智斗勇,互相不余遗力开涮对方的搞笑情节。
我喜欢作家那个独居的陋室,堆满了书和杂物,每天晚上不遗余力地在电脑面前码字,累了就在浴缸里头泡澡听音响。
我喜欢其中的许多黑胶片播放的爵士老歌,虽然我不是特别熟悉,但是也听到了la vie en rose,和i wish you love等著名的段子。
悠悠然,为这部商业片增色不少。
里面有个情节,扮演dj的郭富城为了更好掌握对方的把柄和漏洞,“研读”了陈慧琳扮演的女作家的许多散文,有一篇叫做旧欢,写一把旧伞怎么失而复得的事情,题材很小很普通,但是感情很温馨动人。
道出了一个普通女孩的敏感多思。
也是为这部电影加分的地方。
贴出来给大家欣赏一下。
《旧欢》里,吴秋月说:“我有一把白色塑胶雨伞。
买的时候喜欢它雪白可爱,瘦瘦长长,简直像个鹤立鸡群的美女。
可惜这种美丽偏偏不耐看,风吹雨打久了,颜色变黄,还多了雀斑一样的污迹。
而且瘦长是没用的,哪里像折伞这么善解人意。
于是,我开始制造各种机会。
趁着下雨带它出门,左搁一会儿,右放一下,希望一下子大意忘了拿,让它自动消失,大家无痛分手。
我就可以理直气壮买一把新的,多好!
失宠的人通常最敏感。
有一天,它突如其来消失了,完全不用花我任何心思。
伞也有它的自尊。
问题是,等一等,我还没有准备好。
不行,它不可以没经我的同意就玩失踪。
我便一心一意要找它回来,花尽心思去想,到底在哪里弄丢的呢?
书店,餐厅还是公共汽车地铁呢?
真是峰回路转,没想到在戏院把它找回来,小别重逢,它苦着副脸在等我来新发现。
重拾旧欢,大团圆结局。
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失败了,找不到它,它永远消失了,淡淡的遗憾感觉,会不会更合我心意?
人世间的破镜重圆,大概都是一言难尽淡淡的遗憾感觉,偶今天也尝到了,第一张碟坏了,结果没能好好欣赏到电影里面娓娓道来朗诵的这篇文章。
What a big pitty。
当然这篇文章也为后来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秋月因为黑胶碟与di章戎“对骂”,又因为此与初恋男友重新联系,并差点结婚,最后又由于一首歌的触动,峰回路转,发现最爱最懂自己的竟然是这个死对头。
记得dj点给即将出国的女作家的那首老歌“i wish you love ”,曾经深深触动心弦。
这首歌也一跃升为我最喜欢的老歌之一。
So with my best,my very best, I set you freeI wish you shelter from the storm A cozy fire to keep you warmwhen snowflakes fall I wish you love淡淡的忧伤和不舍,化在了浓浓的对于这个远去的爱人朋友的无限祝福中,在电影中,男主角是在女主角去机场的路上播放这首歌的,柔化了她锐利有些麻木的心。
爱她才希望她今后过地更好。
他们曾经因为误会而斗气过,作家泼了dj满脸的红酒,(他却舍不得把弄脏的衬衣洗去),dj故意在节目中捉弄作家,为了知己知彼,双方不断的留意关注对方的历史和一举一动,却在这过程中加深了了解,发现对方竟然就是和自己心灵契合的那一个,冤家变成了爱人,哭笑不得却也可羡可赞。
千金难买是知音,何况又是心心相印的那种。
当然电影里面还少不了港剧常见的庸俗套路和大大咧咧神经质的女主角。
不过带着城市化的文艺气,又够轻松愉快,最后还给以感动。
很难得遇到的港片。
自己喜欢就可以了,管它是不是旷世奇作的影坛巨作呢.
依稀感觉得到该片的文艺气息,只是细节上的生硬并未减少,我更欣赏它营造的氛围,轻松自然~至少比起更多的港产电影,它是自然的
陳慧琳的演技可以說是很糟糕了。一顆星給毛毛,半顆給大仙,半顆給黑膠碟——96分鐘看完才在字幕裏出現的某人原來是提供了道具。。。
翻译成别惹我比较好。贴近现代生活,不过,我始终无法相信这样的爱情会美好,因为从来没有电影继续说下去。
我知道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基本上所有时间我都在研究身高一米六五的郭天王(城城)的全身镜头是否使用了替身,以及与男脸男身的八婆男人陈慧琳站在一起时,是否垫了凳子。影片最后的浪漫相会,脚部还用旅行箱挡住,真的很可疑。最后,我想说:奚仲文您辛苦了!
没劲
看来导演很喜欢陈慧琳和郭富城的搭档嘛 还是更喜欢安娜玛德莲娜 有人说黑胶唱片和旧物店都贡献自张国荣
港產愛情片的小做作。
早年的岸西除了情懷。還有面對愛情的小聰明。
狠狠以前看的了 不知道为什么 再看还是挺喜欢
陳慧琳演技真的不行
“人世间的破镜重圆,大概都是一言难尽。”
一个“欢喜冤家”的小品。看到吴秋月书架上搁着鲁迅(道具?)时,愣了一愣。
对点牛排印象深刻。
泄愤一样瞎几把扯女权,无奈减一星,唯一的败笔,整体的调性和节奏很喜欢,看着也很舒服,很亲切,这种能力在现在是可贵的,不知道在千禧年前怎么样,这个导演很会拍带点蓝调的都市情缘电影,很有自己的风格。陈慧琳很适合这种人物风格,独立聪颖又带些作家的反叛的这种角色
BD洗版标记,今时今日的我,已经看不下这样的爱情电影,很难看,1星全给演员...
蛮不错,两主人公的职业是我当年最喜欢的
郭陈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好几部片子延续下来的,自然而有力道;奚仲文的两部片子,视觉上真的都好美,店美屋美街道美,里头的人打扮得也都很美,真是美好;那张绝版的黑胶是Ella&Louis;的士上听到他送给她的《I Wish You Love》,还是被这俗套给打动了呀;p.s.《爱的礼物》
🎈初秋天气晴,宜收集快乐
岸西老师的早期作品还是很好看的,一个电台DJ,一个专栏作者,相互对骂,最后慢慢地走在了一起
不对我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