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以说是一部看船上长鲁滨逊船长如何把全船员害死的电影上,虽然这样说未免有些不公,毕竟结局是他特牺了自己。
但不能因为最后他的放弃就可以说他“高尚“了,至少在整个过程中做为船长关键时刻他都没有起到救急的作用反而是把所有人推向死亡。
首先,组织能力筹建能力人负。
船长组建船队,这是一个以命相博的行动,难道不知道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知道默契的重要性,不知道信任的重要性。
而我们的大船长就是不知道,所以这个由美国人和俄国人组建的陌生团队开始了死亡之旅。
再多一句,把一个从没有下过海,没有潜过水的孩子带去你是做善事呢还是坑队友呢其次,掌控力,威设力为中下。
船长也是有妻有子的人,也是活了至少三十年的人了,难道不知道何为人性吗,面对巨额财富的分配没有充分周全就顺嘴分配了,你这是逗人性玩呢。
而且平分均分配真的合理吗,虽然说上了船都是以死相拼但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和拥有能绝对技术的可以等同??
你在公司业务突出,因为你的能力使部门成为公司第一,然而年终奖金要部门所有人平分,你会如何??
提前共产主义也得看时候吧。
最后,在无法判断甚至明知难以完成的时候仍然固执已见带回黄金,在是放弃自己的愤怒,仇恨还是全船生命时仍然任意妄为,最后果断的害死了大家。
所以人不是能因为终点时所谓的伟大和成全就把他的前行忘行,我倒觉得如果最后他还活着,带着黄金活着才真是让人愤怒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黑海夺金》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故事。
越是简单的故事,叙述起来更需要技巧,影片导演凯文•麦克唐纳把这个过程讲述得惊心动魄。
一个失意的男人离开了那片能提供给他生活基本保证的黑海,这片海不仅仅出没新闻里常说的“黑海舰队”,它还隐藏着巨大的财富。
这些财富需要他拿生命去换取。
在这个寻宝的队伍中,有英国人和俄罗斯人。
俄罗斯式的五大三粗加上英式的高冷绅士,这种混搭为电影增添了不少喜感。
讽刺的是,只有在电影的光影世界里,才存在这么多不可能的精诚合作。
这是一部英俄合力探险寻宝大片。
现实中不存在,电影却结合得自然而然,而且俄罗斯小分队都是技术性人才,不次于计算机届的印度人。
不仅有顺风耳、大铁锤这样的硬件型人才,还有会做饭的大厨这样的软件型人才。
别忘了,美剧《破产姐妹》中那个俄罗斯大厨还是把妹高手呢!
所以,电影基本颠覆了所长对俄罗斯人的呆板印象,其实他们呆萌起来也是不要不要的。
船上的几个俄罗斯成员绝对是影片中的最大亮点。
跟战斗民族合作就是两个字——“刺激”。
他们的武力与韧劲会让你瞬间充满安全感,但如果有一点让他们颜面受损或是不开心就会分分钟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第一,不要跟战斗民族玩套路,他会分分钟就看穿你,并且揍扁你;第二,也不要跟战斗民族硬碰硬,因为在你还没碰的时候他们已经把你秒成渣了。
这也充分给了电影一开头的设定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只有俄罗斯人才能克制俄罗斯人的黑海舰队。
战斗民族就是这么腻害。
所长终于知道俄罗斯人为什么都叫什么什么“斯基”了,因为他们的确是解决问题的“老司机”。
寻宝最重要的除了技术和智商,当然,还要工具。
他们的工具可不是什么兵工铲和黑驴蹄子,而是一艘年头不少的核潜艇。
这个庞然大物出现的一刹那就像是《环太平洋》中的外星母舰,只不过它是从下面浮上来的,而核潜艇要沉下去,沉入几百米一下漆黑一片的深海。
所以在技术层面上,这部电影起根儿就来了一个难度非常高的设定。
因为空有武力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在海下发生的问题了。
知道吗,操作一个承载量超过四吨的核潜艇至少需要九个人。
看完电影所长最大的感触就是裘德•洛已经不是那个裘德•洛,他在电影一开头被解雇时那个失落消沉的样子,那画面所长根本不忍看,这还是那个一口英伦腔,西装笔挺绅士优雅的裘德•洛吗?
不过,这确确实实是裘德•洛演绎生涯中最最爷们的一个角色,刚毅果敢,号令群雄,完全是梅儿•吉布森上身。
唉,时间啊,人类最大的敌人,它不仅会摧残你的身体,也会让你变得深沉。
最近好像看此类冒险·灾难·题材的影片,挺上瘾,前两天看的《地心引力》场景放在失去重力的太空,这部《黑海夺金》的场景放在了巨大水中压强的海底,虽然剧情设定有些生硬不合理,但是节奏的把控,导演高超的剪辑技术时刻带动着观众的情绪,我全程没有快进一秒钟,看的十分投入,人性随着环境条件以及外界因素的改变,各种形态被表现淋漓尽致,封闭式潜艇空间营造的气氛渲染的也很出色,岁月是把杀猪刀,男主角正是当年和小李子同样拥有盛世美颜在颜值方面同负盛名的欧洲第一美男裘德·洛,也和小李子一样成为了油腻大叔,抛弃颜值不再靠脸吃饭,靠精湛的演技留在公众的视野中,剧中导演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表演机会给男主。
裘德·洛也没有让观众失望,由内到外在面部表情以及眼神把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在经历中年危机之后面临改变人生状态一次机会下演的入目三分,剧情推进需要也顺便黑了一把资本家的腹黑心理,做一个这么大的局就是想利用别人愿意赌出生命代价想换取美好生活的心理,最后好坐收渔翁之利。
细思极恐,如果有感兴趣深海探险,人性题材的朋友不妨看看。
Robinson因为长期从事潜艇船长的工作而失去了家庭,即便如此努力,他还是被公司解雇,而他的妻儿也已经有了新的家庭,面对残酷的现实和窘迫的生活,Robinson带领着临时聚集的船员前往黑海寻找纳粹留下的黄金……看预告片的时候,我还在猜想着潜艇被坏人攻击,然后双方抢夺黄金,结果我的猜想完全偏离电影的故事,好吧,被“黑海夺金”这个翻译误导了……整部电影都在讲述潜艇里的人们在密闭和压抑的空间里因金钱的诱惑而思想扭曲,面对生存的危机而伤害别人。
明明只是想要跟大家一起赚大钱,然后可以回去赢回妻儿,意外却一件接着一件地发生;明明努力让事情出现转机,刚刚才看到了一丝曙光,事态却毫无偏离地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最后一个救生服升上了水面,里面装载的其实是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
关于潜艇的电影确实是比较少的,对我来说每一部潜艇电影都要支持。
另外我是海军迷,舰艇方面尤其是潜艇方面了解稍微多点。
我没去电影院看直接在优酷上看的。
下文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见各位多多见谅。
开讲1.影片里面狐步级潜艇什么来头?
苏联F级(北约代号:狐步级) 641型常规潜艇,首艇服役1958年,2000年退役。
主要参数:长89.9米、宽7.4米,水下排水量约2500吨;水下航速15节、水上16节、潜深245米;前6具533mm鱼雷管,后4具533鱼雷管;3台2000马力柴油发动机、2台1350马力电动机及一台2700马力电动机、1台辅助发电机;人员编制75人参数好枯燥,总结下吧:小型常规动力潜艇
船长说出“得到黄金所有人平分”的时候就埋下了炸弹引线,其实按照“银行家”说的“给他们固定薪酬他们也愿意干”并不是没有道理,或者当他产生“平分”这种想法的时候就应该推算出最坏的发展,然后继续设计方案来避免冲突,比如:收集所有人的信息,承诺如果有人死亡也会把黄金变现打给他的家人。
对,就跟《敢死队2》一模一样。
一名潜艇艇长被老东家扫地出门,闻知纳粹留下的黄金线索,又得到大富豪赞助,于是招募一群下岗船员,前往黑海探寻巨额宝藏。
他们执行的是一次注定失败的自杀任务,至少对大部分船员来说如此。
而组队之时,艇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影片背水一战屌丝翻身在望的气氛鼓舞下,我们竟也有点小振奋,相信他们可以从下岗工人摇身变为百万富豪,迎娶白富美,实现美国梦,走向人生巅峰。
事后回顾,这次任务算不上艰险,为了一路上波折不断,导演要把游戏调到地狱模式,人为地增加很多障碍。
首先,把船员分成两组,语言不通,文化对立,互相歧视乃至敌视,英美方嫌俄国人是土老帽,俄国人也没有好脸色,尤其大个子领土意识强,脾气暴躁,对新人百般蹂躏,此外通过彩票纠纷之类的支线,不断激化双方的矛盾。
另一危机来自说一不二的艇长,也许是出发前读了《水浒传》,此君无缘无故提出要财富均分,此举直接惹怒了消费水平更高的英语系同胞,损害了他的威信。
这两条祸根长出的藤蔓,逐渐撕裂了整个团队赖以合作的基石。
客观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
潜艇老旧,故障百出,锈迹斑斑的外壳,仿佛随时就要解体一样。
肚子里的这群船员也是一样,表里都不达标,经验不足,冲动莽撞,缺乏安全意识,自私自利,胆小贪婪,每一次身陷险境,都是出于各种弱点和陋习。
还有那临时招募的18岁“伪处男”,什么都不懂,数阀门那段,真有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
总的来说,这是一支随时会分崩离析的团队,见识到他们的能耐以后,能在大银幕撑过一个半小时真是奇迹。
《夺宝奇兵》里互相对立、见面就要干架的美国人和德国人,“合作”起来都比他们高效多了。
作为卡司中唯一的大明星,裘德•洛是吸睛的重头。
他所饰的艇长,角色本身不太压得住阵脚,很多时候,不得不提高嗓门,瞪大眼睛,凶神恶煞,才能维持威权,英国口音一字一顿强调命令,略带喜感。
此君没有太多发挥身手的机会,扣人心弦的潜水一段和海面漂浮,他都是缺席的。
最大的看点,是曾经在《人工智能》颠倒众生的妖娆男神,变成了一个秃顶、臃肿、颓废、潦倒、满脸衰相的中年卢瑟,从每一个毛孔散发出的倔强不甘,让他的这次独挑大梁还算差强人意,不过个人更期待他三演华生。
《黑海夺金》是一部典型的潜艇电影,这个题材的作品本就不多,佳作真是屈指可数。
本片难得跳出了以往军事战争和恐怖题材的窠臼,权当是创新。
20分钟以后,情节几乎全在潜艇内,伴随着脏污的金属器械和一成不变的灯光,别说船员,观众也容易有心理阴影。
为了缓释压抑,影片时不时来一个潜艇外观,短暂却美丽,潜艇贴着镜头擦过,有一种深海史诗的静谧沉稳,航行在幽深狭窄的峡谷中时,又那么渺小脆弱,随时会被两边嶙峋的岩石碾碎。
我们还能从此片学到一些潜航知识,譬如旧潜艇的空气几秒钟之内就会烧掉肺;潜水服中恐怖的呼吸声是因为肺气肿;用金属敲墙可以代替声呐设备,但需要一个精通此道的人做演算;紧急上浮时候要呼气,否则肺会炸掉,等等。
导演充分利用深海和潜艇的特性,制造一波又一波的麻烦,在有限的空间里掀起连场高潮。
作为观众,我们缺少专业知识,很多时候没法判断形势,譬如该冒险穿越峡谷还是上浮保命,混乱中无所依仗的焦虑心理,也为影片充分激发和利用。
以至于看到结尾,我竟不觉得遗憾,这段计划不充分、人员素质低、设备简陋、运气奇差,而且从一开始就被算计的夺宝之旅,无愧为一场曲折而圆满的自杀征途,任何男人一生中有这样一场经历,无论结果,已经不枉此生。
(文/方聿南)
下午闲来无事,翻看优酷的电影时看见这一部《黑海夺金》,曾经风流倜傥的裘德洛,现在封面上只剩下他的秃顶和满脸沧桑。
故事的情节不算俗套,讲述裘德洛饰演的潜水艇船长罗宾逊被东家辞退,正为生计发愁时,一位老伙计找上门说大海中的某处遗留着希特勒时期的一船金子,我们可以找个赞助商投资,再召集一帮人偷偷搞出来,成功后分成。
罗宾逊被打动了,找来了一堆有经验的老人,最终找到了沉船,拉出了金子,可由于金子的分配问题,船员闹了矛盾,还争执死了人,而一起下船的银行家这时又透露这是一场骗局,他们不会分到任何东西,是罗宾逊的前东家的计划,上岸后就逮捕他们,一石二鸟。
罗宾逊不想认命,走激进的峡谷路线,结果途中,船员由于人心涣散相互攻击死伤惨重,最终沉船,只有两个人逃了出来,罗宾逊葬身海底。
所有电影都有这样一个套路,一旦一群人涉及到利益,且在一个幽闭的环境中,那么人性就会被无限放大,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爆发出来,比如《心慌方》《终极面试》《移动迷宫》,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安全,害怕会占据身体,所有不利于生存的想法都会被否决。
在影片的后半段,一行人开船进了峡谷,我以为他们会有惊无险的平安度过,最后每个人都满载而归,所以不管中途他们闹得有多凶,我都告诉自己,有牺牲是正常的,但是结局不会变。
知道弗雷泽拿起扳手,狠狠的砸到维修工头上的时候,我才终于醒悟过来,哦,这段路成不了了。
影片的最后一部分,有个镜头是裘德洛坐在金子上,抽了一根卷烟。
想象着之前在影片片段中,沉船上也有这样的镜头。
一垛白骨趴在金子上,仿佛生前还想极力贴近这些黄金,可是再也没有机会用出去了。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绘图员和年轻人罗宾浮在水面,旁边有一袋子金子。
不敢往后想,怕仍然是一出悲剧。
观影过程中,有两个情节让我有些感触。
1、杀了他有什么用?
银行家告诉罗宾逊,这是一场骗局后,船员激愤,想要杀掉银行家泄愤,可是被罗宾逊拦下,说,你们杀了他然后呢?
上去送死吗?
最终,大家因为要留着这个人而面下了隐患,他在弗雷泽耳边碎碎念,怂恿杀死了船工,最终一行人走上绝路。
我们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常常会有这样一个解释,来告诉我们不必惩罚做错事的人,那就是“你杀(打/骂)他有什么用呢?
”这样一个逻辑的背后,本意是要告诉我们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责怪无用。
可是我们忽略了另一种更坏的情况,那就是这个人变本加厉,没有受到惩罚还不知悔改,最终散播了负面情绪。
这种情况一定要把“这个人的品性”考虑在内,碎碎嘴,还是趁早让他死远点,就像是《迷雾》里的神婆,早该一枪打死她了。
2、合格的团队必然是各司其职船员分类俄罗斯人和美国人,所以船员在沟通间本来就不是特别顺畅,但是后来大家要齐心协力的生存下去,抛开成见,每个人呆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最终把事情做成了。
革命友谊和成就感就都出来了,贴别是那个舵手和罗宾的相视一笑。
所以全知全能不如说是被逼无奈,被迫走上了一个需要全职的岗位,可是精英团队都知道,这种人在现实中基本不存在。
能各司其职,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就是最好的队员。
前段时间看了两部关于深海世界的惊悚电影。
一部是深海逃生,另一部是黑海夺金。
直呼过瘾。
撇开情节扣人心玄不说,黑海夺金对人性的善良与丑恶的刻画是我认为这部片子做得非常好的。
电影最后那个冲出水面的装满了金条的场面让人过目不忘。
另外还有一部电影《深海浩劫》,据说也很不错,找时间也看看。
这是我认为不错的深海系列电影。
领导权威不足,主角仅是一个组织者,队伍中有一半人不受节制,有几个人存心捣蛋;队伍团结不够,分为英国人和俄国人两部分,语言不通,互相敌视,巨额的黄金都无法统一他们;协调沟通很差,无论是言语沟通,还是利益分成,均未能做好;硬件准备仓促,潜艇老化,电池充不足,机舱漏油,救生衣缺乏,无线电有故障后砸损;危险未作防范,潜水员是第一危险因素,因分成不满,一开始就挑畔俄国厨师,中间又杀了俄语协调人,这个时候就应该让他远离俄国人,却未能妥善处理,最后杀了俄国轮机手,导致功亏一篑;经纪人是第二危险因素,有幽闭恐惧症,怕死,一心要上浮就捕,极度挑战船长权威却因人手不足而受不到隔离和看管,最终害人又害已;矛盾逐渐激化,因协调不力,危机未及时解决,又因小失大(为救当成儿子的年轻人,而放任危险因素于漏水的空间,最终导致死得只剩3人),导致夺金彻底失败。
2014年,大毛从二毛手中拿走克里米亚,那时候,大毛还可以和英美拍电影。
一般 我就搞不懂 这种危险性极具的事情 找两个国家 心不齐的一起去 是什么意思 这也就是电影吧 为了扩大人性这个问题 实际上 这种事是真的的话 那太愚蠢了
没有声呐的潜艇,全靠人耳配合秒表和手工计算来探测
曾经的潜艇英豪也躲不了资本家的盘剥。
看完对水多了一层恐惧。。。司机再次早早便当,多大仇?!裘帅的头发啊。。。
我之前很不爱看潜艇题材的影片总觉得在一个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很多剧情与表演都很有局限性看的比较累但是本片还是不错的虽然还是讲一船人之间的斗争但可信度相对较高
节奏紧张的潜艇片,虽然没有真的钻进潜艇,就凭紧张的配乐也快给我整出幽闭恐惧症了。
一部还凑活的寻宝电影,角色立体感不强,剧情略俗套。裘德洛彻底成中年大叔了,刻意模仿的苏格兰口音很生硬。
1:论领导者的能力!当那个萝卜头把副船长捅死之后,应当立马把萝卜头处死!2:平均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其实这2件事情都在无形中削弱了领导者的权威性!在一个无规则地带,领导者不能镇压所有人,那就是最大的灾难!为什么要一次性把发动机和黄金一起弄过去?分两次不好吗?
急轉直下。
开始还有些带劲儿,后面就开始做作和慌乱,人物也做得不好,是影展看下来最差的一部。
主角纯傻逼,剧情设计也是脑残。
3.5
好久不见深海幽闭恐惧脏兮兮糙老爷们儿潜艇片了,前一小半很好,干脆利落,可惜后面太套路狗血了,人性挖掘浅尝辄止,没有战争背景的潜艇片太单薄了。
精彩的电影,几乎就是把《白鲸》改写了一个“危难关头觉悟版”。
密闭的空间给人沉重的压迫感,破旧的潜艇让人提心吊胆,拼凑的船员队伍加剧了危机,人性的弱点在有限的空间和生存时间内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裘德洛一心只想把金子带上岸,一步步陷入死亡的深渊,当知道自己只是被利用的工具,内心的憧憬顿时变为悲剧,都是一无所有或者死亡,不如牺牲自己成就他人。
要不是读了太平洋大逃杀,我可能不会去看。全是套路,十分平庸。裘德洛的口音模仿不错。
一个本不错的商业片故事概念,前面拍得实在啰嗦,啰嗦25分钟之后才潜艇出海,然后继续啰嗦。无惊无险到43分钟潜艇受损,这才开始有点意思,早干嘛去了。这个故事看点显然是一帮人拿到金条之后,如何安全返回才是重点啊,可惜这个情节点出现的时候已经过去60分钟了,网大水平搏院线的失败之作。6.9/0.94万 大陆票房225.8万 【IMDb6.4/3.7万 预算800万英镑,美票房117.15万美元,全球票房407.07万美元】
最后只活了两个。孩子活下来了,得到了金子。
各种必死flag小分队不全灭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