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应该会吐槽我的这个评价,但《欧罗巴报告》的确是我十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科幻电影。
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刚上初一的学生,有一天上街去买当时非常轰动的《侏罗纪公园》VCD,顺便也买了一张看起来就像盗版的《天地大冲撞》(碟上写的名字是《彗星撞地球》)。
霸王龙摧毁厕所叼出一个可怜的小人的镜头只是暂时的刺激了一下我当时的神经,但飞船最终冲向彗星化解大部分冲击威力的情景却可以说是终身难忘。
《天地大冲撞》之于当时那个还留恋在草丛里抓蚂蚱,数学题也做得不错的我,就如同李小龙的《龙争虎斗》之于当时各个沿街角落的小混混,一生的事业被点亮了。
现在的我,在科学的信仰下,正与水动力学做着殊死的搏斗,继续着已被点亮的事业。
吃晚饭时照例是要看一部电影,《超人:钢铁之躯》还没有蓝光版,于是就随手点开了貌似没有什么热度的《欧罗巴报告》,《蓝色多瑙河》响起之时,我放下了手中的披萨,把进度条重新拉回了片头。
用录像资料的方式讲述影片并不鲜见,《第九区》就是最近的优秀例子,恰巧《第九区》的男主也出现在了《欧罗巴报告》中,有种全明星的味道。
看到老兵安德烈发现窗外闪光时,我以为影片又会陷入安德烈固持己见,全组人认为他出现错觉,他为了证明自己孤身一人冲出飞船寻找光源被外星生物吞噬全组开始逃亡的俗套。
但是马上就有人问光源强度如何并指出虽然安德烈精神状态不稳定但这可能是登陆后的第一个重大发现等等现实科考中的常理性推断。
随后深井探测器被未知光源吞噬时,全组人员也没有马上做出“一定是外星生物”吃了它的判断,因为一如结尾所说,土卫二上存在高等生命体这一命题已经超过了之前所有的科学假设。
理性的科考人员不会第一时间得出过于不切实际的推断。
联氨泄露导致我们亲爱的《第九区》大虾不能进舱也是十分生动的情节。
虽然不是重大的物理性损伤,如遭宇宙尘埃击穿,遭强太阳光照射等等,只是在维修过程中的一步冒进,导致太空服上沾染了几百克的高毒性燃料,进而导致一个生命的最终逝去。
太空探索容错率真的是陆地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大虾慢慢飘远的镜头,与众多科幻作家所描写的别无二致:一开始看上去自己的手指离那把手就差10公分,速度也不快,就慢慢的11公分,12公分,13公分。。。
可你知道这已经是永别了。
你再也不会有机会触碰到任何物体,那把手也将会是你生命最后一帧聚焦的位置。
“我多希望自己就这么一直飘下去”接下来轮到俄罗斯妹子出舱了。
作为一个古生物学和海洋学方面的专家,她是第一个在听到安德烈描述时提出微生物发光的人。
为了证实这一点,她迫不及待的想要出舱并没有让人觉得不理性,即便在已经失去一员的情况下,全组人经过民主投票,决定继续探索。
安德烈虽然反对,但在决定作出后充分配合,并无消极话语。
我一直不明白很多科幻电影里通过地球上的层层选拔之后派出的精英中的精英总是带着十五六岁的任性,为了一时争强好胜或恐惧之心而大脑短路(如《普罗米修斯》),稍微有点理性的人都应该明白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里负面情绪是有多么容易传染。
安德烈很好的避免了这一恶俗的设定。
话回妹子:出舱后发现的第一份类藻类生物样本给全组人带来了极大的喜悦,而妹子在发现更远处光亮时请求前进也没有出现指挥长要求返回,自己一意孤行的情节。
从始至终决定都是全组人一同做出的,所有人的目标一致,而这一目标在当时还没有完全显露。
最终妹子沉入了深海,临死前瞳孔中映着白光,应该是她一生事业最灿烂的光亮了。
随着影片的进行,吴彦祖在保护飞船时不慎摔死,而另一个男宇航员又无故在冰面上消失,我已经隐隐看得到结局了。
视频中的女人并不是在地球上做的录影,不会有人回来了。
与有可能发现的未知相比,人类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
想象人类从今后千百年的历史就将由此改变,为了多看一眼未知的样子,多传输回一副未知的图片,人类的生命有算得了什么呢?
科学与发现是人类智力进化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诞生少不了工业革命后众多基础学科的重大发现,没有它们,再优美的诗篇也不能升华人类的精神。
当今社会好像又进入了三百年前的那个瓶颈。
技术进步变慢,关键突破难再,再优异的社会政治结构也只能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的进步,才是引领人类不断进化的动力。
作为一名愚钝的工科生,一路走来有过困惑,也有过改行的念头,觉得别的行业轻松,钱也容易赚。
《欧罗巴报告》可以说在不经意间再次坚定了我沿着这条微不足道的道路走下去的决心,在飞船传回来的最后一秒画面里,人类终于得到了几千年以来萦绕在心头的疑惑。
费米悖论是有解的,他们存在过,存在着。
人类也会在不断进步中存在下去。
首先我觉得这电影拍的还可以,跟《月球》差不多一样好看。
个人感觉奇怪的地方。
1、飞行员出仓进仓不都绑绳子吗?
好像看央视演过。
2、地表采集工作怎么没有准备地面机器人?
3、地下探测工作居然没有备用方案?
4、最后出现的大怪不可能吃绿藻生活吧?
长了触手有个毛线用?
若吃绿藻的上游生物,这类上游生物族群应该大于大怪次于绿藻才对吧?
大怪出现在该地区,却没有它需要的食物,它是来度假的吗?
非智慧生物应该是被进食欲望控制行为的吧?
5、太阳风暴搞坏了通信措施,个人感觉航天业对这个问题肯定早有预见,为何也没有备用方案?
6、宇航员不是演员,专业训练了居然还会硬拔?
不适合,科普过的朋友,了解过最基本的天文及物理的朋友可以无视啊。
哈哈,不然,你会看着看着,十分的坚持不下去,适合科学小白。
哎,不过,看到他们一个个逝去,我,还是被戳中一些难过。
瞬间想起了,人类太空探索历史上,那些牺牲的人们,致敬吧!
也许,这部片子也是向他们致敬的。
导演和编剧,如果像《生活大爆炸》的那两位,对专业领域稍微专研一点点就好了。
所以,豆瓣给出的选项里面,有这么一个“伪记录片”最后,最后,出场的“不明生物”,哎,太不靠谱了,不剧透了。
本来可以戳中我的泪点,被“不明生物”卡擦了。
总的来说,这片子是值得推荐的。
这毕竟是部电影,不是纪录片,所以不能用“伪纪录片”来评价它。
想看纪录片的,在自家门口装个探头即可24小时观看。
故事虽然简单,但并不单调,镜头的运用和事件的发展起码没有让我分神出戏。
有些地方的小瑕疵,并不影响整部片子的质量。
作为一部科幻片,“科”的容量明显大于“幻”,使得其质地更为纯粹也接近真实。
对于喜欢纯科幻的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简单举例,宇航员出舱必须带挂钩和牵引锁,可影片里就多个出仓镜头没有,还导致一位宇航员无限漂浮,可能是实在找不到死法了,因为影片需要人物全死。
还有,就连中国的航天器都有双层,甚至三层隔离舱,影片里只有可怜的一层(可能老美不如我们有钱吧)。
还有生物,直接从单细胞变成智能生物,孙悟空啊,七十二变啊,不需要食物链啊!
达尔文会气死的。
木卫二的冰层厚达两万米以上,天梯撞击都打不透,一个小飞船降落还能把两万米的冰弄碎?
还有那只坑爹的大章鱼,用能量炮钻透的两万米冰层?
还有,模拟引力在那种转速下是无法实现的除非超级大的舱体。
还有,在与地球失去联系之前,航天器和地面控制的语音竟然是同步的,当时我就无语了,千里传音的绝学,他们啥时候从少林寺偷走的。。。。。。
要不你就拍成普罗米修斯那样的扯淡科幻,要拍伪纪录片就麻烦你别当我们是白痴好吗,我举的例子只是一部分,不多说了
导演别出心裁地将伪纪录片与硬科幻珠联璧合,给欧罗巴报告携来一股惊心动魄的真实感。
如2001太空漫游中奥德赛号,伴着同样的蓝色多瑙河乐章,欧罗巴号开启了她漫长的征程,向着被冰冷严寒和莫测神秘包裹着的木卫二蠕动,这个来自不同国家的6名宇航员组成的团队在烟波浩渺的星海中虽渺如微尘,却凝结了数十亿人对未知宇宙的期待和未来命运的期许。
剧终后萦绕在脑海中的除了这场虽全军覆没却振聋发聩的旅程外,还有剧中帅气逼人的船长吴彦祖代表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和中国不容小觑的国际地位,欣赏之余自豪荣耀!
地球人,你们好!
威廉的确不行了,摔得太重,内伤,我们实在不能起死复生,长得帅也挡不住悲催的命运。
但是,你们其余的人员都还健在,包括滞留外太空的那位宇航员,我们也顺利挽救了回来。
高兴吗?
失而复得总是个惊喜,至少那个家伙很开心,差点开心死掉。
他们现在暂时生活在欧罗巴的仿地球生态实验室内,玩着电玩,吃着欧罗巴海鲜,看着这里的美女与帅锅的艺术表演……当然,待飞船修理完毕后,他们将返回地球,希望你们不要担心,不要咬牙切齿的计划报复我们,也不要计划来欧罗巴搞监听、推行神马民主,这里也的确没石油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神马的哦。
当然,印第安人的历史我们也是比较熟悉的,SO,你们懂的。
此致,礼。
欧罗巴的欧国外交部发言人地球纪年2013 07 09
一部科幻电影,没有什么所谓的硬核,也没有什么让人感到视觉受到冲击的镜头,看似的纪录片的风格却道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在木卫二的液态水里竟然也有不为人知的生命。
关于科幻谁都可以想象,有的人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上,有的人却将自己的想象勇敢的表达了出来,于是就有了刘慈欣的科幻之作享誉全国,也有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超高票房和口碑。
有些人只会批评别人,说别人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好,自己却没有那个能力去做。
当然,每个人都会评论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名人;有些人也会成为别人评论的对象,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别,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毕竟又增长了一个知识点。
这应该算是一部硬科幻的电影了,里面的技术仿佛触手可及,里面的情节看着又那么真实,仿佛若干年后这些技术就都可以实现。
比有些粗制滥造的电影要很多,比如虚无缥缈又让人恶心的爱情片,烂的掉渣也也好意思上映。
����$ ���zR
整个推理个人认为还是很符合逻辑的。
故事叙述部分也是流畅,虽然采用了一些倒叙、插叙等。
2013年科幻作品估计应该算是它的了。
唯一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这帮人太不守纪律了,压根不听指挥,该保守的不保守,疯子一群,焉能不失败?
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这里了。
不过也是的,没有疯狂何来突破,但维修部分确实不需要这样的疯狂。
可惜了。
对于演员的演技,只能说重点在于讲述未知世界如何,不在演员那里。
不过不时,没有很差也没有很好就是了。
小成本科幻影片虽然因为成本的原因无法拍出类似《Star war》这样的波澜壮阔,但往往也会给人意外的惊喜,或演员演技情感到位,或故事情节引人入胜,《Europa Report》就是这样的影片,不过也是由于其短小精悍,因此和其他大片比起来,显得低调很多(估计还是因为预算- -!
)本片采用的是伪纪录片的形式,镜头直接按监视器的角度,按不同的时间顺序进行回放,再加上影片所展现的类现代科技背景,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与逻辑合理性,这让我想起《第九区》这部神作。
影片里的角色是我看到现在最贴近科学家气质的,不像有些影片里把科学家塑造成不修边幅的科学怪人,情商比较低,要知道和普通人相比,他们更注重控制情绪,显得理性罢了,而实际上太空船里长时间的封闭环境下,这也要求他们的心理素质必须强于常人,以保证在各种极端情况下更加冷静合理的作出判断和行动。
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不能太过夸张和情绪化,即保持冷静又要有一定的张力,这点上还是要夸下我们的吴大帅哥,刚出道的时候大家都注意他的脸了,这么多年下来一直低调踏实的他生活简单,练拳旅游陪家人,演技更加炉火纯青,有着一颗真正的演员之心。
片中时刻体现着外太空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人类的探索精神:太阳风暴某次小爆发导致通讯中断;一个小小的划伤,几百克燃料泄露导致一位队员的离去;为了采集到更多的数据,冒险进行地表行走;用最后的生命维持系统电板传送数据回地球,这些都是在烘托着一句话:和未知的浩瀚知识相比,你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呢?
意义很深远,但是可看性不强。
宇宙,无穷无尽,危机,无处不在,根本不需要什么外星生命,什么陨石中子星,人类飞向宇宙拥有太多的不稳定性,任何东西都是未知都是新的,打败这些人类的先驱探索者的东西很简单,就是无知,这就是《欧罗巴报告》所要表达的探索宇宙的危机,人类对于宇宙太渺小,人类还要学习的太多@三体@大宇宙时代
伪纪实始终还是很难拍的精彩的,第九区到最后一段也没有走纪实路线才得以翻盘
为什么我会没兴趣。。其实我蛮喜欢天文的啊。。
和很多外太空探险片一样,主打着科幻和惊悚元素,人类被外星生物各种猎杀,这部低成本的独立小片也没能免俗。一众来自不同国家的熟脸演员气场很文艺,电影却依旧俗气的找不到看点,9个固定摄影机机位打造出飞船坠毁资料的临场感,创意倒是很大胆,仿佛也摆明着与娱乐性决裂。★★
片段式即时,但没有应有的紧张和悬念
占据全片80%的太空旅行部分无甚新意,对于现实科技几乎没有任何拓展。剩余20%的外星生命话题则语焉不详,外星人的设计感也极差,充满了既视感。这样的科幻片算不上软,但也绝不算硬,更看不到什么新意。
所以最後就是個會發光的大章魚麼...........
不喜欢的科幻风格。
硬科幻太注重记录了
硬科幻,本来可以更出彩,伪纪实的拍摄手法挺不错的,但是故事可以不那么科研报告么。
《欧罗巴报告》“我们是否是孤独的?”这个人类长久以来的疑问引导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木卫二无疑是最接近我们的问题答案。通过固定摄像头拍摄的悬疑硬科幻,星际旅行后登陆危机四伏的星球,简直正中我的下怀。但吴彦祖的演技没人给人太多惊喜,最后的章鱼怪更是让人有点小失望。
跳着看完的。伪纪录片。吴彦祖开火箭。全篇几乎无睾能。睡觉的节奏
典型的硬科幻,一大堆科学术语,之前读科幻小说就深有体会;所以个人更偏向于以情动人,主题先行,主打创意的软科幻。本片就是硬科幻和伪纪录片的结合,沉闷而平淡
豪华国际版《火星任务》。为了主题而煽情不顾剧情的都是耍流氓,底子不足
真心觉得还挺好的。情节完整,镜头不晃,人物性格分明,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足够,外行看一切都还挺合情合理,外星生物设计可以接受。http://www.acfun.tv/v/ac722426
乱七八糟不知所谓还大量的乱倒叙插叙,营造伪纪录片的样子,故意打断镜头,只能显得混乱,企图以此来掩盖单薄的剧情和低廉的成本,但是做的足够失败!
6位宇航员的牺牲所换回的视屏。
除了最后出现的木卫二海底大章鱼的影像,其他都很好。
记录片? 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