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到2012年,回归之后的香港电影,在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已经步履阑珊的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在这这期间,香港电影“薪火相传,承先启后,北靠神州”,大量电影人不断涌入内地,开启了合拍片的天下。
一方面不断延续与发展了过往的故事模式与内核,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堂而皇之的折中处理,以应对内地市场的大环境。
事到如今,合拍片遍地开花,但失掉风格的电影却大多叫座不叫好,令喜欢香港电影的观众料也难以下咽,而昔日的东方好莱坞继续沉沦。
难道香港电影为了一味的迎合内地市场而逐渐要走向消亡?
但近期的市场却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
时值三月,多部纯真的香港电影涌入内地市场,从月初的《潜罪犯》,到票房大收的《桃姐》,再到随后而来的《春娇与志明》,一部部精彩而又味道纯正的香港电影又让港片迷感受到了那春风拂面的久违气息,当然,还有一部代表香港正统娱乐电影风范之作——《大追捕》,这个带有老式港片味道的警匪故事在如今港市低迷的情况下,新导演周显扬与他的诚意班底却给了望眼欲穿的港迷们一次“开斋”的机会,而且味道不错。
《大追捕》属于那种未映先红的典型,早先电影病毒营销策略将张家辉的通缉令遍布于街头让不少百姓信以为真,而本片定在3·15打假日公映显然有备而来。
而本片也是围绕着张家饰演的变态杀手辉与扮演警探的另一位影帝任达华一场斗智斗勇、惊险刺激的对决而展开。
片中大量对暴力场面的渲染直接挑战了内地电影的审查制度,强制的雄性气息,扑朔迷离的案情,还有人物内心极端化的真实写照,让本片变成“有血有肉”的情意写真。
而《大追捕》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这个纯正港式味道的故事了。
监狱中的火并乱斗,变态杀手的重出江湖,性格火爆而癫狂的警探,这些在大陆影视剧中所不齿的视角却在港片世界里大放异彩。
这个黑里透白的故事算不上新意,但在电影整体极度压抑的情况下却把极端的人性无限放大。
杀手与警探,典型的双雄片格局,针锋相对,剑拔弩张。
张家辉在片中通篇没有一句台词,只有那群空洞的眼神。
而任达华且颠且狂又不失大气与睿智。
随着剧情的推进,案情的抽丝剥茧,这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在片中,在这个阴郁的环境中,却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而目前香港电影里不正是缺少这种暴戾环境下和警匪双边的饱满故事与人物吗?
作为一名新导演,周显扬为本片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为香港电影带来一丝新气。
同样,那边许鞍华身为一名叱咤江湖多年的老导演,在《桃姐》中,以另一番姿态,也博得满堂喝彩。
香港电影中总是有两个永远不变的核心,一个是“娱乐”,另一个是“生活”。
如果是《大追捕》代表了香港电影的娱乐心态,那么《桃姐》则是代表着那生活气息。
《桃姐》名震威尼斯,勇夺金马奖,不仅仅是对老一代电影人的嘉奖,更是对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一份肯定。
许鞍华接地气的拍摄手法,那娓娓道来的生活气息沁人心脾。
叶德娴诠释的桃姐感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刘德华收放自如的演技也让这个已知天命的男人变得成熟厚重。
无论是电影的生活气息感人肺腑,还是影帝影后们同台竞技的别样风景,《桃姐》那触动人心的主仆情都令人为之动容。
在夕阳中的香港电影,要想走过黎明前的黑暗期,迎来下一个曙光迸发之时,就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前仆后继,而目前香港电影与内地对接之后,缺少的恰恰是本土新人的接班,一方面《桃姐》的成功证明了香港电影人依旧宝刀不老,另一方面《大追捕》的凌厉果断,也代表了香港电影人新生代力量的不容小觑。
当纯粹香港电影人度过合拍片茫然阶段之后,新人们似乎也进入到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去扶正窘迫的香港电影。
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电影中所贯穿的希望,就像《大追捕》中一样,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还是隐隐若若的浮现着……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香港电影本身在面对挑战时的心态。
1、从最开始“看到他就怕他怕得要死”,到后来“看到他流泪自己也好心痛”......张家辉,u did it!
2、虽然任达华又演了一多年来演了很多遍的角色——但似乎新意也在。
许是剧情的缘故,连王敏德这个“演了好多年”的变态&坏蛋也没觉得老套。
大概还是张家辉的肌肉和演技太猛烈,大家都融合得刚刚好。
3、然后配乐竟然是梅林茂!!
好几次让人莫名的惊吓不轻。
这一次我真的没有很喜欢他。
坐在电影院里的时候非常忐忑,就像怀胎十月待产的孩子,马上要看到TA了,心里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张家辉一身肌肉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还是听到了很多观众发出的惊叹声,那是整整半年特训的成果。
想起第一次见到张家辉,在剧组午饭的时候才放松下来与我们有说有笑,无比珍惜桌上的饭菜,说饿个半年就知道吃饭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电影一开始就充满了血腥暴力的场面,尽管这个心理建设做了快一年,但在大荧幕上看到这么惨烈的打斗场景,果然还是有点腿软……这是一部Cult片,毫无疑问,我看到的每个场景都那么熟悉,台词、表情,甚至都知道下一句他们将要讲啥,尽管如此,还是被吓到了。
电影的前部分,剧情意料之中,演员的表演出乎我的意料。
尤其是文咏珊,整场电影下来我在心里为她叹服了很久很多次。
而最大的亮点,就是张家辉的表演,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完全依靠表情来表现内心复杂而激烈的情绪。
观片之后有很多媒体预测张家辉又将揽入一枚影帝称号,更有媒体巧妙的用张家辉哑巴角色的特征来形容他“完美的无话可说!
”《大追捕》是一部不一样的香港电影。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香港警匪动作片”。
这部电影中大部分“动作”都依靠警察和罪犯的脑力决斗体现出来,尽管在肉搏戏份上并没有以往港片“轰!
砰砰!
哗!
”的感官刺激,却在头脑游戏中集结了丝丝入扣让人欲罢不能的逻辑和线索。
而在动作场面上,将情节走向的最高点放在了地标性建筑“昂坪360”缆车中。
这是360°透明缆车,高度450米,脚下一片透明。
当时为了体验电影中的氛围,我们战战兢兢在车厢里脑内想象着在这么高的地方打斗,如果有恐高症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事实上,任达华确实有恐高症。
香港电影讲求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最大的问题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褪色,它也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这种情怀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表现一类特定的人群,不太注重故事结构的严谨。
相反日式推理讲究精妙的本格推理逻辑,情节上绝对经得起推敲,但场面上却始终只有一个很小的格局。
如果有一部电影,既有日式精妙的推理,又有港式情怀和格局,那么这部电影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
《大追捕》则告诉了你真相。
这些年香港电影一直在找一种回潮的突破点,故事也好形式也好架构也好,想要回潮就必须要有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夺命金》站在了黑色幽默讽刺现实的立场上,《桃姐》站在了温情感人的情怀上,《大追捕》则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人文关怀。
它告诉你“真相也许并不重要”而“眼前的人才最值得珍惜”,颇有“活在当下”的意味。
电影之所以在前半段不断营造一种惊悚极致的悬疑气氛,甚至将血腥暴力及杀人现场的惨状细节作为调味剂,不断给观众心里造成一波又一波挑战,就是为了在最后将浓郁的人文关怀——感人至深的情——推至最高点。
因此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之中你便会发现《大追捕》在满足推理和动作的同时,又做到了“男女通吃”。
说起来,目前为止看过的人都说哭了,哭了的人里有男有女。
感情是无界的,而《大追捕》中所涉及的感情是“全球通”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会明白这样一种感情。
因此即使电影院中入座的人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口音,有着迥异的地域文化差别,也一定会在这部电影中达成一种共识。
而这部电影之于我,又有着其他更加深刻的成分。
坐在我旁边的友人说:“你看电影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前所未有的丰富,惊恐也有,微笑也有,看到你熟悉的场景了吗?
感觉你和电影有着某种默契”。
电影的最终版本,与我看到的剧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编剧说在拍摄过程中也慎重的多次修改剧本,最终的电影成品更有张力。
也因此,在影院最终看到这部电影完整版的时候,给我更大的惊喜和冲击。
梅林茂老师的配乐是影片又一亮点,电影不能没有音乐,默片时代没有对白也有现场演奏的音乐。
而《大追捕》的音乐则是将惊悚和悬疑推至观众内心最敏感的高度。
而电影结束后的那首《向阳花》则完完全全是给了已经泪如泉涌的观众一颗猛烈的催泪洋葱炸弹。
电影结束了,很多东西还留在脑海里回味。
歌曲绕梁三日,你从中获得的又是什么?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这里有所收获。
一部电影我们都学到了很多,走出影院的时候朝着各自的方向,人们有说有笑渐渐散开,心里一定还是留有种种感想吧?
那些美好的,遗憾的,开心的和难过的。
经历过的人才明白其中滋味,庆幸的是我感同身受。
有多少人坐到影片最后的最后,听完了片尾曲《向阳花》?
如果没有听完为整部片子画上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的这首歌,或许您并没有为这部片子打上一两颗星然后大放阙词说“这片子极烂极不值得看”的理直气壮。
坦白承认,这部电影的剧情真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家暴殴打女儿徐雪(文咏珊 饰)的父亲徐翰林(王敏德 饰)在重击、焚石、沉海等恐怖手段之下“离奇死亡”,警探林正忠(任达华 饰)开始着手调查真相。
电视开始30分钟后就已然看出:徐雪是二十年前惨死的徐依芸(文咏珊 饰)的女儿,而当年被指控奸杀徐依芸获罪入狱的王远阳(张家辉 饰)必然无辜含冤,而且他极有可能正是徐雪的爸爸。
所以电影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徐翰林到底是怎么死的,犯人究竟是不是王远阳;二是二十年前的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终电影呈现给我们的剧情是:徐翰林的死是因为他在殴打女儿徐雪时被女儿推倒意外跌落露台摔死,而这一切被出狱后一直默默关心(监视/偷窥)女儿的王远阳从望远镜里看到,于是他主动出击,用重击、焚石、沉海等恐怖手法将徐翰林毁尸灭迹。
在尸体被意外发现后,他不断地引导警察,企图替女儿背下这个黑锅。
在警探林正忠通过追查二十年前徐依芸案的疑点来调查徐翰林案,就快要确定真正的“凶手”(徐雪),并已将王远阳“逼”入楼顶绝境询问时,不会说话的王远阳发了一封说明当年真相的短信给警探,同时用死亡来为一切画上了句点。
父爱如山。
在王远阳对林正忠笑了笑,张开双臂从屋顶跌落时,不断落下的眼泪证明了这四个字的重量。
而这部片子最为主要的内涵,父爱如山,完全凝聚在了片尾曲《向阳花》中。
在影院里听这首歌的时候,伴随着汪峰略带沧桑的歌声,就觉得是王远阳在对女儿徐雪低语呢喃,诉说着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希望。
“虽然这大地很悲伤,虽然这世界有一点点脏,也许你会感到荒谬疯狂迷失方向,如同爸爸我曾经历过的那样,不要难过也不要悲伤,曲折的生命才充满意义。
如果你可以,如果你能够,希望你是那纯洁的向阳花,你要成为那美丽的向往花,在布满创痛的凄风苦雨中,坚韧地辉煌地绽放。
”这是深爱着女儿的父亲在女儿睡梦中的喃喃低语,这是期盼看着女儿一点点长大,长成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公主的父亲的深情叮咛。
只可惜,王远阳从没有机会,再没有机会对女儿亲口说出这些话。
通过“悬疑”来展现父爱题材的片子拍起来并不容易,但幸好《大追捕》整体上没有“烂尾”,算是大体做到了善始善终。
任达华和他女儿的那条线处理的比较不尽如人意,略显鸡肋——虽然合理的铺垫除了他看完张家辉短信后的痛哭,然而总的说来并没有对剧情起到什么作用,颇为鸡肋。
至于谢安琪和任达华的“打情骂俏”,处理的比较讨巧,引出笑点的同时不至于令人反感,甚至为沉重的剧情抹上了几点亮色,使剧情不会太过压抑沉闷。
作为“悬疑片”来说的话,片子的悬念处理手段颇有些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味道,无论是多次眼睛特写,还是浴室惊恐那段,都有些模仿的痕迹。
然而剪辑真的有些把模仿变“戏仿”的意味,明明悬念设置还能做的更好,硬生生被拉低了一个档次,从悬疑片变成了“名侦探柯南”式的毫无挑战性的推理游戏。
片头的打斗有够带感,水与血的融合向来最能代表暴力美学,何况张家辉还专门练了一身腱子肉,视觉冲击很到位。
然而后来听狱卒说起那一段时,那几个闪回镜头选的真不知该如何评价。
同时每到关键时刻,总有些不合时宜的停顿和蒙太奇跳接,真的让人一头雾水——悬疑片不是通过故意让人看不懂来达到悬疑的目的,然而《大追捕》中某些剪辑真的让人不敢恭维。
至于剧本,这种披着推理外衣歌颂父爱的情节也不少见,或者说隐忍的父爱总是给人推理的感觉?
总之剧情不算糙,总的来说几条线都颇有存在感(除了之前提到的那条仅仅服务于任达华人物塑造而且只塑了一般的任家父女戏以外)。
但剪辑有硬伤,所以也有些拉低剧本表现水准。
配音的话没说的,因为主演是个哑巴,所以很多地方情节的表达都借助了音乐,相对来说是很不错的。
尤其配上张家辉的演技,人杵在哪儿,配上合时宜的音乐,就已经是一出内涵丰富的戏了。
最后再提几个散点:1、片子始终是要公开放映的,所以最终还是把被父亲欺辱的女儿的身份指向了“养女”,也就是没有血缘关系,不构成社会契约定义层面上的父女乱伦。
这么一来,虽然养父欺辱养女在道德上还是有乱伦含义的,但始终是削弱了其所带来的冲击感。
同时,也削弱了本来可以形成极端对比的两组父女关系——王远阳同女儿,徐翰林与女儿——所带来的讽刺意味。
2、香港的父辈与子辈关系,在香港电影里一直都得到反映。
从《新警察故事》里把儿子阿祖逼上邪路的督察爸爸,到《宝贝计划》里为了死去的儿子发疯的财阀爸爸,又或者《大追捕》里能为了孩子舍命的警察父亲、“犯人”父亲,有反面,也有正面。
香港社会“港童”的泛滥造成父母的不堪重负,而孩子们在父母忙于工作,从小菲佣带大(一部分),竞争如此恶劣的环境又要如何生存,如何赡养父母,都将会是香港电影里继续反映下去的议题。
3、这电影里或多或少还带有些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反思。
那些不停强调的1988,不停强调的洋人警长,不停强调的当年的冤假错案,不停强调的屈打成招,实在借“戏剧化”讽刺现实,还是借“过去的真实”讽刺现实,当真值得把玩。
4、张家辉一直在吃雪糕,是因为女儿叫小雪吗?
笑还有,张家辉,你最后那里笑个屁啊,你一笑,我就哭了。
这电影看懂了真是挺虐心的。
我会记得那首歌,记得王远阳最后那个笑容。
记得去成为一朵向阳花。
【Copyright © 2012 AKIRASTAR(独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直以来,我对港片都情有独钟,只要是喜欢的导演、制片或演员的作品,一般都会第一时间观看。
即便是在港片靠‘不是女人’以烂俗狗血商业片独立支撑的那个年代也不例外。
而近年来,港片似乎突然焕发了第二春,各种高质量影片(当然,这也存在口味和角度问题,在我看来的高质量影片可能别看看来是一炮无也说不定。
)迭出。
而在众多港片中,最吸引我的则是‘银河班底、黄秋生和任达华’包含这三元素任何之一的影片。
但是在看过本片后,我觉得应该要再添加一个元素了,那就是杜致朗。
对于杜致朗,我算是属于后知后觉了,看完《大追捕》后,才突然想去百度下编剧,结果发现居然是《江湖》《罪与罚》和《不能说的秘密》的编剧,《江湖》虽然不算好看,但是里面的叙述性诡计的运用却非常的娴熟,当然,叙诡是推理小说用语了,在电影里可能不这么叫。
《罪与罚》因为与同期上映的外国影片《孤儿院》内核撞车,所以也没有获得应得的评价。
至于《不能说的秘密》则算是我心目中的五星神作了,在没看过任何介绍的前提下,把这部电影当成校园青春伤痛电影看的我,在结尾时着实被震撼到了,而这个震撼,远比《搏击俱乐部》《致命ID》来要来得强烈。
通过这四部影片,我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出来,杜致朗绝对是一个悬疑推理小说的铁杆粉丝。
看到一些影评,很多人说本片中流露出的感情以及无私奉献这个主题,都和《嫌疑人X的献身》很相似,这点我也确实承认。
不过如果静下心去思考的话,本片中所表露出的情感,应该比《嫌疑人x》中要更出色一些。
在《嫌疑人X》中,石神的付出与情感是理想化的,是高度升华的。
而在本片中,这种奉献与情感,则是完完全全真实的。
也正是因为真实,所以可能才让人感觉平淡,不够过瘾。
每个人都暗恋过别人,因此大家都很愿意把暗恋这种情感升华,提高到一个无限高的境地,这也是大家都对《嫌疑人X》中石神认同的根本原因。
至于本片中的情感,老爸为了女儿牺牲,天经地义,所以也就显得不是多么伟大了。
而这两种情感,到底哪种更伟大,我最文章的最后,会单独的进行一下阐述。
其实提到亲情,本片的意境还和另一部小说《永远是孩子》很相似,但是仅仅是指感觉而已,其他部分并无什么雷同的地方。
而这本书(也有同名日剧)因为相比《嫌疑人x》要冷门很多,所以不太被推理爱好者之外的普通观众所熟悉,因此在大家的影评中,很少看到有人提到。
除了‘亲情’之外,本片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复仇’。
本片中,无论是被关押了几十年的囚犯,还是因为多年前的一段回忆引发惨案等诸多元素,都和《老男孩》(韩国)非常的相似。
只不过一个主题是黑暗绝情,一个是温暖感人。
不过,虽然本片非常对我的胃口,但是平心而论,这部片子在以青年观众为主力的电影观众群中,以及以豆瓣为首的一大批文青聚集地中,肯定不会得到很高的评价。
因为本片的主题——父女情——对于这些文青来说,有些遥远。
虽然同样都是亲情,但是从子女的角度与父母的角度去体会,感受会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对于本片我想说的就是,如果让那些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喜怒哀乐中渐渐长大的家长去看,评价应该会更高一些。
好像片中那个让人感到可怕的‘杀人犯’,在床边爱不释手的亲吻着女主角的脸颊,手背甚至脚丫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人父母者,是真的体会不出这些举动所包含的情感的。
而片中王敏德对于‘女儿’的情感,很多人都觉得很虚假,而很多年轻观众应该还会向着很不和谐的方面去理解。
在这里,我只能说你们日本的小说和影视看多了。
现实生活中,我碰到过很多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家长,有时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还会暴怒得不分青红皂白的乱打一气,更何况片中经过艺术加工且患有狂暴症的王敏德呢。
所以,无论是占有欲还是家暴,都是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并非什么过分夸张的暴力行为和乱伦之爱。
在《大话西游》中,唐僧曾经对悟空说过,“有一天,当你明白了舍身取义这个道理后,自然会回来和我一起唱这首歌……”。
而在这里,我姑且套用一下这句话作为这篇影评的结尾:“有一天,当你们为人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机会再重看一下本片,自然会和现在的我一样,把评分改成五星……”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49620/?start=100#comments
初闻《大追捕》这个片名,我就给这部电影冠上了香港电影一贯使用的警匪追逐打斗暴力等一系列类型标签。
再看海报上张家辉那张瘦削阴郁的面孔,我把这个男人假设为一个阴沉狠辣的角色,因为权力金钱或者爱情而冲撞在阴谋与法律的迷雾中。
叮咚,我先这般设想一番,随即走进影院,放空心神,把自己完全交给《大追捕》,等待影片真实的模样来给我鉴定谜底。
不错,一开始就是一场浴室血腥大战,在喷溅的水花,拳头和血迹构织而成的暴力交响曲中,人见人惧性格怪异的哑巴杀手王远阳(张家辉饰)果然够阴沉够狠辣。
这位二十年前因为企图强奸女友并最后杀人行凶的重犯出狱后行事怪异,街边垂涎美女,跟踪和前女友长相一样的少女徐雪,偷听偷窥还深夜潜入民宅,种种行径无不告诉我们这个男人就是一个心理扭曲的变态狂。
所以当海边荒野出现那具容貌尽毁遍体鳞伤的徐雪父亲徐翰林的尸体时,我们自然把矛头对准了这个爱吃冰淇淋的杀人狂。
但是,如果香港新晋导演周显扬把一部悬疑剧搞的这么没有悬疑,编剧杜致朗这么容易就把凶手带到我们眼前,那我们是太天真了。
在真正的谜底慢慢揭开之前,整部影片弥漫着的浓浓的阴郁味道却慢慢淡了下去,浮现出来的反倒是大爱无声至深至重的深深父爱。
如果你已身为人父,你一定可以读懂王远阳在出狱后第一次看见女儿时眼角渗出的泪水,你可以理解他孤身一人在小铁屋子里伴着女儿的钢琴声入睡的脸上浮现的笑容,你可以理解经历狱中凌辱二十年出狱后却制造一系列犯罪假象只为女儿替罪的良苦用心。
张家辉在整部影片中未开口说一句话,却用精湛的演技让我们迷惑在阴郁与温情共舞的世界里,在他最后跃楼而下的一刻,他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们却哭了。
啱好睇完电影之后睇TVB新闻时有关于少年警校既报道,作为嘉宾采访左张家辉,先发觉自己不知不觉睇住张家辉从一个愣头青到而家影帝级既成长。
系本片中张家辉既台词比窦骁仲要少,但表情演绎确系张力十足,唔声唔声咁抢走左十足风头,任达华不得不沦为陪衬。
呢出戏都算系悬疑情节,但系放大左人物表现既同时,情节却稍嫌不足——人物同情节好难同时兼顾。
最后的结局,我在第一次出现与徐雪一样样既依云、同埋徐太第二次洗地既时候我就大概估到了。
觉得其实依云既情节系侦探期间、而非而家一开始就揭露,会比较好。
当然,为左保持悬疑既感觉,电影都用左好多办法——背景的音乐、鬼魅一般出现的张家辉等,好歹将谜底保持到最尾。
作为例行打明星牌既港片,呢出戏既剧情算系上乘之作。
付梓刊行的文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很神秘,能让读者在浓墨重彩的铅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它配上独有的个性化映像。
所以,那些利用文字技巧吸引目光的文本一旦被改编成影视剧,就揭去了这层氤氲的面纱,在观众眼中变得真切而又平淡起来。
相反,我们更容易在所见所识的影视剧里发现若干似曾相识的plot,映射出它们的文字出处。
没错,在《大追捕》中,就有《嫌疑犯X的献身》、《白夜行》、《雾月邸杀人事件》、《全部成为F》这些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子,而电影的结构安排又比较类似于《喋血双雄》等。
当然,香港警匪电影或多或少都遵循了双雄决斗、双线推进的叙事方式,而故事内核也经常契合到人性的拷问上。
那么,既然在故事和结构上都不算出彩,《大追捕》的胜场又是什么呢?
其实看看演员阵容就能大概宽下心来,不过只靠演技一项便弥补这部电影其他不足的人就只有张家辉了。
09年的《证人》让这个在香港影视圈打拼二十年、几乎没有在一部作品中担任真正主角的边缘喜剧型演员七度封帝,创造了香港电影圈男演员仅凭一部电影就斩获最多重大奖项的记录,直接导致香港电影“张家辉时代”的到来——虽然早期确实接拍过很多烂片,但张家辉很少贡献出烂角,在经历多年的演技沉淀后,转型反派而大获成功的《证人》才真正让他的实力和坚持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不需要夸张的肢体方式,单看他的一只瞽目(眇眼)、一条瘸腿,以及因冷笑而堆积起来的眼角皱纹,就是活脱脱的邪魅恶徒。
到了《大追捕》中,张家辉饰演的王远阳甚至没说一句台词,就凭着那大张着的空洞喉咙挤出来的喑哑颤音震住了全场,在琴房见到心爱之人而泪如泉涌的真性情更是撼人心魄。
所以可以说《大追捕》的卖座,一半的功劳都得落在张家辉身上,而饰演正派警察的任达华,则跨过《证人》中谢霆锋的劲爆热血,多了几许苍老而又无奈的现实意味。
其他如王敏德、文咏珊、窦骁等人的本色演出,把电影的煽情性提上了更高的一级台阶,让已为人父母的人不禁心有戚戚进而飙泪。
编剧杜致朗的企图昭然若揭,只不过在细节的处理上又难免落于窠臼,没把全部的实力发挥出来。
电影多处情节过于巧合、某些疑点略去未谈,这在上述提到的那几本推理小说中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漏洞。
当然,我们自然不能将本片当做推理片来看待,只是若要擦边悬疑,似乎又有欠力度,剧情发展偏于平稳,很少有起伏跌宕的地方,最后王远阳的坠楼看得反而让人觉得心酸了,电影配乐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倒是在拍摄技术(蒙太奇剪辑、远近景切换、广角航拍)、光线色调(暗黄、墨黑)、打斗场面(缆车)、镜头语言上,有叫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这是导演周显扬的功力。
香港电影一贯有自己的style,烂片多了也能是招牌。
近些年的萎靡只不过是转型时期的阵痛,没必要热脸凑冷腚,邯郸学步来抢内地诸如穿越、后宫、同性元素的一杯羹。
前几年的《杀破狼》横空出世着实叫香港电影人神气了一把,《大追捕》虽然没有明显的救市之姿,但至少秉承了纯正的香港电影血统,用冷峻的实力展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话说回来,初看张家辉时,你觉得他是证人,还是凶手呢?
要我说,他是变色龙。
片名:《大追捕》来源:网络,看的不是盗版感受:走进真相,靠近父爱-剧透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晚豆瓣上有人说,难看,阴暗,剧情狗血。
很疑惑,片子原本不错,为何在豆瓣的评分才6.8分左右?
很奇怪!
我承认,整个影片一直显得沉闷,节奏缓慢,尤其在缓缓的钢琴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
让观众进入这种状态(和所谓的能量场和气场一样吗?
是不是氛围或者感觉的营造?
),故事结局由一条短信出现才终被解开,也许正是导演如此设计的原因所在。
以上算是对于一些大多数豆友批评此片的一些观点的回应,也可以称之为“狡辩”。
好了,下面说说电影。
接下来有严重剧透和故事情节的描述。
没看过的请绕行!
在狱中,4个恶棍都在其“钢条”般的身体下,险些丧命。
电影就从这里展开。
外表冷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知道!
也许是要保护他的女儿(徐雪)。
徐翰林则是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占有欲极强,心理变态,对养女看管甚严,酒后屡屡施以家暴。
王远阳(梁家辉饰演)与徐依云本是情侣,在徐依云19岁的时候有了身孕,所幸孩子安然出世。
一个雨夜,徐依云趁机给王远阳打电话,想一起带着孩子出走。
但是被其养父发现,并对其暴打,跌倒之时被利器刺死。
而这位位高权重的名人音乐家则伪造现场,打开房门,录制现场,嫁祸给了王远阳。
顺理成章,没有寻找真相(无知)的警察很快让他进了监狱(重型,逼供,王远阳也从一开始的“喊冤”走向了“认罪”;对于这样的硬汉,逼供有一定用处,但绝不会动其意志。
唯独能让他认罪的也就是让他能在狱中得以生活的希望—他的女儿)。
入狱后,王远阳从起初的自杀,再到后期的自练筋骨,1:4打到4个杂碎,成了狱中无人敢惹之人。
在监狱中他学习知识,上网,学会很多。
所以说,人还是要有个目标,有个希望,有个依托才好。
20年后,他出狱了,被相关部门安排在一个琴行工作(上学时各科目优秀,而且很有音乐天赋,也是亚洲象棋冠军,算是很高智商,一步看几步,策划谋定思维应该不错了)。
经历了家人的分离,必然总要相聚的。
王远阳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的女儿--徐雪。
此时,徐翰林依旧将其当做是女儿,和以前一样,徐翰林还是有着家暴和一颗变态的心。
王远阳在对面的山上租了房子,以此监视徐翰林家,想复仇,我想是的。
不过,最为重要的是保护他的女儿。
生活总有那么多的巧合,何况电影呢。
徐翰林再次对徐雪施以家暴,这次和20年前不同,徐雪被打时,反抗了,而徐翰林不慎踩到玻璃渣之后跌下楼,摔死了(这算是正当防卫嘛?
求解)。
王远阳赶到,悄无声息的处理了尸体,而这也正是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一个人在黑夜毁尸的镜头。
此后,则是这位嫌疑人(王远阳)一步步将警方吸引到自己的视线,故意引来警方,留下纽扣等的物证。
为的是什么?
因为他是她爸爸。
没有一句话,父爱却在悄无声息的表达。
看完片子,我在想,在名人头顶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邪恶的心?
为什么总有一些官和警员急于抓捕,找到证据?
早期的案件,会不会有贿赂?
无从得知!
电影中任达华饰演的林正忠警官一样,他让我敬佩,他爱思考,他善于判断,还有他的操守,以及他说的话:办案的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相。
也许林正忠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这一点让他的女儿来判断,但是作为警官来说,这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办案并非为了结案,为了让人入狱,而是靠近真相,公平正义-我很敬佩。
当然,这是我的看法。
对此,豆友有不同观点。
豆友说林正忠的老婆的片段过于多余,而且冗长,看不懂,和整个影片没有任何关联。
个人理解是,如果没有林正忠老婆的自杀,就不会有他一直追寻了这一长达5年的案件(林正忠不相信会自杀,是他杀)的原因。
因为追求真相,才会翻出多年前的案子,才会引出本电影的这一案件,看似没有关联的片段和整个影片的连接就是这样巧妙设计。
不是吗?
为了说明情况,我在门背后用画笔画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和重要事件的图示,这才发现了一些迹象。
我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分析画图分析其中的缘由,我认为这样才更加接近影片内外的人物和角度。
其实,每个影片如同每个人一样,总有优点,也有不足。
如果总将眼光放在评判好与不好,或者导演如何狗血,剪辑如何差劲,色调如何……也许这也是一种角度的思考,但是这不是我的思考方式。
我一直认为,任何事物始终可以发现亮点,而这恰恰可以帮助我成长,我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的东西,而这已经是影片,或者是人物带给我的收获,这已经足够。
自认为这是一篇非常糟糕的文章,是的,非常糟糕,因为写出来花了半小时多,改写却花了近1个小时,改了N多次,总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也许是好久没有写文章,也许太多思考而无法顺着一个思路写出来,也许好文章原本就是一气呵成,并非改成的。
但是,既然写了就贴出来,人生总需要一些真实的元素,即便不完美,或者说是糟糕。
【完】老A仲先生 于 深圳
第一次写影评,就是为了各位文艺青年打的分太低了,其实杜琪峰今年的《夺命金》分数就很低,不禁冷笑了,其实如果真正是懂片子的,就应该问一下自己:你们对港黑片的底线在哪里??
如果你把夺命金和大追捕一部片子来看的话,没有持续的大场面,足够的暴力血腥,没有最后报复恶狠狠的惩罚式言语。
所以分数不高了,你们对港黑片的期许是??
是暴力、报复、变态,每一个不成熟的男人都有想成为悲剧主角的情节电影以悲剧结局来达到和生活中的不顺遂共鸣!
大追捕你看的谁??
张家辉。
看了好多影评,都为张家辉本色演出立丰碑了,辉哥感动了??
我个人爱辉哥,所以要正直的爱着,《黑社会》的飞机是辉哥最经典的角色,之后的<线人>和《证人》是迟到的证明。
这么说吧,如果说《大追捕》的哭戏你奉为神明了,那《猛甲》的赵耀庭不也哭的众人皆知吗??
大追捕你为什么不点题---任达华:无法追寻的真相真的很重要吗?
比家庭,比保护自己的乐观、良知、同情心都重要?
大追捕其实还有一条线,可以说是更重要更核心的一条线,无法追寻的真相,煎熬着内心,破坏了个人的良知和家庭。
我讨厌林正忠,因为他是懦夫,自私的为了自己内心的纠结而伤害着身边的人,我敬佩王远阳,失去爱人,监狱凌辱,长期的黑暗生活,并没有能追捕到他,他几乎是个残疾人,对比两人的生活,一个有着家庭,一个没有家庭,王远阳期待着一天能尽父亲的责任,写不下去了,反正你们懂的我是怎么看大追捕这部电影的?
1、情节 4星分2、场面 4星3、演员 4星4、编剧 4星办大追捕,自己内心的阴暗追捕着自己,你被捕了,即使你像林正忠一样,只是遇到了挫折,并不是失去全部,你被仇恨、自尊追捕了,失去了温情、爱情、责任和家庭;你拒绝被捕,因为你想和王远阳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曾经放弃,也要在无声无息中重新爬起来,对抗厄运。
大追捕,港片导演拒绝暴力、悲剧式思维的网友的追捕,力求突破。
分数太低的、追捧张家辉、鼓吹暴力的、不反思暴利和困境的。
你们都被自己逮捕了。
中肯评价:比杀人犯进步了,我记得杀人犯,就是和外国一部孤儿怨同一样的故事,一看那个小孩就知道是抄袭了,这部也是抄袭白夜行,可是亮点在于结合了《勇气》。
《白夜行》加《勇气》一个为爱献身的男人和一样反思家庭责任的警察,结合的挺好,至少我感动了,不为张家辉,为任达华。
我记起了小学语文老师的一句话:作文都是有参考的成分,但是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写。
一部被误读的片子,中国的文青啊,快来看电影吧。
瞧这里豆瓣人潮拥挤,都是些豆子啊作文写离题了,各位豆子们,别深入浅出的香港电影文化,还英文CUT什么的,你先点题,再写作文。。。。。。。。
算了。
得罪人多了,嘿嘿!!
我就哗众取宠了,怎么样!
顶我啊吹啊你们还在爱看暴力港片啊!??
什么层次!?
最近港片颇有第二春之势啊!
个人感觉很不错啊
三星半,半颗星给张家辉……
比较典型的港片。不过隐约觉得在哪看过这个剧本呢。。
与《杀人犯》一正一反,前者印证人性之恶,本片褒扬人性之善,张家辉年过不惑演技越来越好了!配乐也很棒,大提琴的演奏很适合本片悲怆的氛围
四星未满,水准线上徘徊,但是有异色,也有底气。
在二星跟三星之间徘徊好久考虑还是给三星吧、悬疑在半小时之内告破可是好像最后场子里的妹子都很惊讶的样子QAQ、镜头太装逼诶港片新导演都爱玩闪回啊不停的BGM啊装逼的画面啊那种骨子里凛冽的感觉是越来越少了、最弱的、请问任达华老婆那条线到哪儿去了、我还以为这是最大悬疑呢结果啥都没交代、
導演強烈的風格化中。張家輝的演技頂級。
没有悬念的悬疑片
叙事乱,悬疑弱,张家辉如何一步步牵着警察的鼻子走表现的太牵强。
这个坐了20年牢出来的小哥说白了就是想找人陪他玩 太孤独寂寞冷了。裤管就没放下来过 蛮潮的哈
大便
港片有回暖的趋势啊···张家辉拿了影帝后一发不可收拾了···成了名符其实的票房保证了···
大陆版嫌疑犯X的献身
化骨龙近年越演越严肃,能或奖的都是这样吗?电影编剧低估了类型片观众的智商了吧!
周显扬和杜致朗终于搭档一部有点意思的片,内敛和个性都具备,虽然剧情依然有点欠理性,但至少有些味道了
出乎意料的好看。
毫无新意,本以为会有很破天惊的场面,结果还是趋于平淡收场。《嫌疑犯X的献身》力不从心版。如果把悬念放在追捕之后剧情会好很多。
额外的任达华家庭线不知有什么意义,大大增加了我辨识众女配的难度,还一度以为被袭击的是任达华的女儿…
这就是极端版《嫌疑人X的献身》啊!张家辉所有的行为都是父爱的极端化,走向自我毁灭,用智有限,加上结尾的“自首”,让这场毁灭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