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旬的David(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是本地颇有声望的文化评论员,在电视节目上的谈笑风生让他魅力无穷。
同时身为大学教授的他在课堂作业评分前从不与女学生乱搞以免被控性骚扰。
David对感情自命不羁,现今生活的密友是20年前的女学生。
不过自从他遇见24岁的Consuela(佩内洛普·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饰)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他热爱她的青春与肉体所象征的意义,她就像画里完美的身体一样。
但是他不敢相信他能永远拥有她,他认为总有更年轻更优秀的男子把她带走。
于是Consuela每次邀请他见她的亲人和朋友时David总是拒绝,拒绝进入她的生活。
当Consuela表示十分希望他出席她的毕业礼,David答应了,但最后一刻的却步让Consuela伤心欲绝。
她一走两年。
两年内David面对了密友的伤心、老友的离世,当Consuela再度出现在他生命里时,却带来一个更出乎意料的消息。
在一段老少恋里,年轻的一方总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恋情结束后,她或他受到的伤害会小于对方。
这部片子放在电脑里有将近一个月了,因为字幕未出的缘故,一直没有看。
终于等到字幕了,看完之后只有惊艳的感觉,整片没有任何冗杂拖沓的地方(不像国内的大片,拿观众当傻瓜,总有放在哪都多余的镜头和对话),美被简约至极致,而又异常丰赡。
正好在读书作者罗思的另一本书《遗产》,也有对人之将入衰败的思考和感伤。
男主人公被刻画成一个现实主义者,这就意味着,不管他是如何在爱情、事业方面春风得意,运转自如,如何一副老当益壮的模样,他其实比一般人更加无法坦然面对即将或已经到来的老去。
再多的经验也抵不过锋芒毕露的青春,他失去了自信,那种老房子着火的感觉其实不是因为对方有多美,而只是因为他已无法在这段感情关系中占据优势。
被抛弃的命运就像一把利剑悬在他的头上,随时可能落下,而他却想不好要怎样去承受那样的痛苦,光是想象那终将到来的结果,就已经够折磨人了。
有意思的是,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想象所恐吓,现实总没有想象般欣喜或可怕。
毕业晚会的缺席其实不是因为害怕被人指责“老牛吃嫩草”,而是害怕恋情公开以后,失败的结果只会增加更深一层的屈辱感。
我能理解,当他几年后接到康苏拉的电话留言时,那种轰然被审判的感觉,那拿着话筒禁不住颤抖的手,在这一刻,他已经无所逃避,只能鼓起勇气面对那个早已了然的问题。
虽然从没把佩内洛普当作一个真正的美女看待,不过在这部片子里她让我见识到了她的美。
虽然她其实也不算年轻了,至少比电影中设定的女主人公年纪要大得多,但却恰到好处,太过于青春的美女,承载不了那么沉重的情绪。
想起了去年看的一部电影《末代爱神》,也是青春和年老的主题,男女主人公之间更大的年龄差距,使青春和年老都更加纯粹了。
今日立秋,随后就是白露生,接着就寒蝉鸣了。
一年最热闹的季节即将过去,恰如人生由盛转衰,进入暮年。
再繁华、再闹腾,也都不过一个季节,最美丽、最动人,也就一个十年。
此后,便是力不从心、大不如前。
古人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剧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其实男人也怕迟暮呢,尤其是年少风流万花丛中过的诸位兄弟,最怕的莫过于年华已老,但求爱之心不息。
对爱情的神往、对年轻身体的渴求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越发强烈了,似乎是一种求不得反而更想要的逆反心情。
老教授在课堂上看到女学生的第一眼,就不可自拔。
与其说是对美丽女人的不可抗拒,不如是对傲人青春的心驰神往。
老男人对少女似乎有着天然的欲求,想要攫取、占有,或许看少女如花的身体在自己怀中绽放能让他们回忆起自己意气奋发的少年时光,抑或只是一种权威式的控制欲,当自己的衰老不可避免的时候想要借用别人的青春来挽回点什么的挣扎。
不能简单地就断言这种挣扎是徒劳的,虽然老去这一事实无可更改,但是如此还能赢得少女的芳心无疑是至高的成就感。
而这毕竟只是一场“猎春”的游戏,老男人固然热爱少女美丽的身体,但不会为此买单的。
正如无数中年男人抱怨自己婚姻不幸哭诉老婆是个不知情趣的木头作为其出轨堂而皇之的理由,却当情妇要求其速速离婚与之共结连理之时,他会迅速翻脸不认人上演一出“浪子回头”的戏码以证明自己只是一时鬼迷心窍,之后的悔改之心幡然醒悟着实可歌可泣。
要知道老男人的爱情动力在于收获美丽,而不是为爱赴汤蹈火。
牺牲这种事,在年轻时候早该是做过了的。
出轨在如今是件太小case的事,甭管什么心动、行动,对另一个不需要负责任的美丽女人产生爱慕之情实在是太稀疏平常了。
它发生在办公室、大街上、机场里,甚至超市的收银台前。
当然,这也是人性所趋。
爱美是天性,何况对这种美的猎取是为自己的寻芳历史锦上添花的,何乐不为?
当然,这种爱是有限的。
一方面,已然历经人生大部分风雨的那些老男人早就是人精了,怎会像愣头青那样为爱死去活来,另一方面,老男人也有自己的苦衷,有时候不是不想爱,而是爱不动了。
看着少女年轻鲜活的生命、无限可能的未来人生,再反观自身如破絮般的肌肤、急转直下的人生,怎能不生出菲薄之心?
本来面对自己的老去已经是件足够残忍的事了,更何况还要与另一个处于最好年华的生命相对比,内心的苍凉可想而知。
生命本身已经有了个待接收的悲剧,还有什么勇气为之再涂上一层悲壮的色彩呢?
于是,老教授一退再退,直到退出女学生的世界。
诚然,作为黄土都埋了大半截的人,他即便有资格去爱,可是怎么忍心、怎么决心去爱呢?
爱情远不是你情我愿这么简单,需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成就爱。
爱是在的,一直都在,只是化成了某种信仰吧,如果没有实体来承载的话。
在失去联络的两年里,老教授始终没有忘记女学生,但也没有寻求联络。
有时候,爱情放在心里就足够了,至于能不能在一起,交给命运决定吧。
所以,命运这次选择了残酷的慈悲。
女学生带着死神的召唤书回到了老教授身边,她说现在的我比你更老了。
是啊,我们忘记了唯一能战胜老去的就是死亡。
虽然老去终将是指向死亡,但死亡却有着更霸道的力量,它能把我们的生命定格在风华正茂的时刻,永不凋谢。
在最美丽的时候死去是多么令人心动的结局啊,永远不会有被镜子里自己的苍老容颜吓到的时候,永远不会散发令周围人嫌弃的死亡气息,永远不会任由人摆布即使不舒服也要假装满意的无可奈何,永远不会被傲慢的年青人嫌恶地咒骂“老不死”。
只有鲜花和赞美,在美誉和爱戴中活得犹如珍宝。
就终结在这一刻吧,记住所有的流光溢彩。
死在青春中最华丽也最惹人心痛,而正是这份心痛抵消了老去带来的遗憾。
于是,一副垂垂老矣的身躯和一个即将夭折的生命终于有了平等的地位。
这厢衰老,那边残缺,这厢行将就木,那边随时蒙主召唤。
谁也不比谁处于优势,谁也用不着对谁怜悯或抱歉,爱的平衡在死亡和老去之间微妙地得以维系。
望着这具如花般年轻的身体,老教授终于可以勇敢伸出手去轻抚去拥抱了。
然而美丽也只剩这一刻了。
恰如真正的悲剧不是得不到,而是得到了又失去,老教授终究没有得到命运的垂青。
可是谁又曾被命运垂青呢?
当寒蝉鸣泣,所有的人都会老去,所有的故事都会落幕,没有什么人被优待不是么。
但仍然如此让人扼腕叹息的原因只是因为不管多么逼近死亡,人的心依旧一如既往的鲜活,不肯老去,就像永远不会结束的夏天一样。
而怦然心动正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大卫(Ben Kinsley)写过很畅销的艺术史,他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讲课,观众有两次机会看到黑板上的文字,不是资产负债、Visual C++这些重要却乏味的名词。
他第一次写下的是罗兰∙巴特,话题围绕着文学批评;第二次是法国作家加缪。
这些跟一日三餐没有紧密关联的话题不可能吸引所有人,但总还能抓住相当数量的追随者,大卫班上的学生康思薇娜 (Penelope Cruz)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俩首先成了美国名作家Philip Roth的小说《垂死的肉身》(The Dying Animal)中的主角,去年女导演Isabel Coixet又将小说拍成了电影《挽歌》(Elegy)。
老师对学生具备天然的吸引力,师生间产生恋情一点都不难。
中学小学稍微危险了一些,彼此最好能将情感、尤其是性激素的分泌控制住。
相比之下大学要安全得多,发生频度也高出不少,国内的一个记者朋友最近提出过“防火防盗防教授”的科学口号。
美国跟中国在这一点上没什么区别,师生间的便利已经延伸至教学助理和学生之间,甚至年长一些的教授和年轻一些的教授之间。
既然如此,那么作为知名教授,即使他的发型一直模仿圣雄甘地,大卫得到康思薇娜还不跟探囊取物一般?
更何况他是单身,孩子已经成年?
实际上仍然存在挑战,因为两人的年龄差了30岁。
从第一节课开始,大卫已经无法将视线从康思薇娜身上移开,但碍于学校对性骚扰的约束,他一直等到课程结束才动手。
求欢前的展示羽毛阶段,大卫给康思薇娜弹钢琴,带她去百老汇看戏,到林肯中心听歌剧。
他夸她的眼睛,或者恋爱中的人喜欢用的词叫眸子,就像戈雅油画中的模特。
还有摄影。
跟Penelope Cruz去年出演的另一部电影《午夜巴塞罗那》中一样,就冲着传统暗房才有的那种潮湿、暧昧、幽暗,追求浪漫的摄影爱好者一定要拒绝数字相机,大卫当然不例外。
所有这些招数都不错,但根本看不出特别有创造性。
两人身体的亲近过程也比较俗套。
趁看画册的机会,大卫碰到了康思薇娜的手。
没有感觉到任何抵抗以后,他接着上脸。
不过两人的床戏真还值得期待。
我有一个基本印象,女导演在拍性爱镜头的时候,勇气往往超过她们的男同事。
《男孩别哭》的美国导演Kimberly Peirce和《钢琴课》的新西兰导演Jane Campion如此,这部电影的导演、出生在西班牙的Isabel Coixet也不例外。
与Penelope Cruz合作过的男性导演,包括阿尔摩多瓦和伍迪∙艾伦等,都用各自的办法表现过这位西班牙明星的女性美。
面对造物主的杰作,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神智不清。
Isabel Coixet走得更远,Penelope Cruz身上那些本应该由比基尼遮住的部位,在《挽歌》中全都一览无余。
床戏在钢琴的伴奏下展开。
60多岁的老人肯定不能用hip-hop,稍硬一些的摇滚也太强,柔和、舒缓的钢琴正好。
Isabel Coixet的设计比较有新意,其他电影中少不了的呻吟声没有出现,师生俩在床上对话,没有一点气喘吁吁。
我的口味顿时被提升。
大卫经常上电视和电台讨论文学,包括美国最乏味的深夜谈话节目、公共电视网(PBS)的Charlie Rose。
他还给《纽约客》杂志写评论,功夫应该一流。
我应该记下大卫在激情燃烧的时刻说的那些话,写进影评。
有些读者可能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灵活运用,提高在特定情景中赞美女性的能力。
但我很失望。
没有诗意的语言,全都是大白话:“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乳房”、“象一件艺术品”、“我崇拜”之类。
面对着、触摸着、亲吻着“最美的乳房”,却只能说出“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乳房”?
艺术教授的语言竟然如此贫乏,听起来只象个妇科医生。
或许因为大脑负责思考的部位此时此刻已经无法运作?
教授与学生的落差形成的心理优势仍然无法帮助大卫逾越年龄差距过大形成的心理阻碍,两人没有走多远。
分手几年后的一个新年夜,康思薇娜主动给大卫打电话,两人重逢。
我原以为垂死的肉身指的是大卫,结果悲剧发生在康思薇娜身上。
演员Ben Kinsley对大卫的演绎非常好,问题在于我没有办法喜欢上这个角色。
一个自恋狂。
电影完全从大卫的角度展开叙述,关于康思薇娜,我们知道得很少。
世界由大卫阐释,与康思薇娜关系不大。
她罹患癌症,电影却更多地让我们去欣赏大卫如何体贴。
大卫见过的最美的乳房将从康思薇娜身移去,她问到爱是否继续存在。
大卫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其实都没多大关系,他还会继续上课,班上仍然有女学生。
————————艺术和爱情的祭司————————————他,品味高尚、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源于内心的孤独无法根除,于是频繁更换床上伴侣,但也无法让自己觉得真正有一瞬间是与它人合二为一。
他爱上她,始料未及,却忐忑不安,不敢确信。
只能内心纠结,用幻想折磨自己。
她,有着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女人,却独独为他的才气所吸引,又或者是她看透了他内心深处那种折磨和痛苦。
她爱上他,只为能为这个她仰慕的男人送达一丝能够抵达心灵的温暖。
虽然愿望微小,却足见感情深厚。
————————错误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她,坚定要扮演他的情人、他的爱人、他灵魂的救世主。
然而,再坚强聪明的女人在热恋中都不免难以自控,明明知道他的底线是自由,他的生活不能有所牵绊,却还是终于忍不住像普通女人一样向他索取,于是,越过了他的底线,到达禁区,逼走了他。
他,崇尚自由,害怕失望,所以从不开始,也就无谓结束。
只是热恋中的男人,与生俱来的占有欲他却无法掩饰,他一再追问她的前几任男友,尤其是关于他们的性生活,他害怕自己输给那些年轻小伙子,他在这个美丽聪慧的女人面前有着深深的自卑。
他也曾想要尝试的,尝试给予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承诺,可车停在门外,心却胆怯了,身就开始不由自主地逃离。
这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他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更不敢相信自己所爱的女人。
——————————让我们做一辈子的游戏—————————世间的男男女女都在谈恋爱,恋爱中的诺言是美丽诱人的,可兑现的毕竟不多。
不给承诺,源于守诺,无法确信可以兑现,所以选择不说。
有些看似游戏的恋情,貌似玩笑,却才是源于双方最彻底的认真与牺牲。
如果能够逢场作戏一辈子,谁能判断说游戏的双方没有真诚?
凭什么判断?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最真诚的玩笑,往往貌似玩世不恭。
他们如是。
同是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的小说,同是尼古拉斯·迈耶 Nicholas Meyer改编。
同样的众多优秀的演员,同样是以老少恋为主线,同样也会有角色是否符合的疑虑。
但是《挽歌Elegy》因为比《人性污点The Human Stain》少了更多其它问题的涉入(比如种族),显得纯粹些,而本·金斯利和佩内洛普·克鲁兹比起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妮可·基德曼(一个太老、一个太冷)的组合显然有着更多的相互“性”的吸引,也激起不少火花。
特别是本·金斯利对于人物的刻画简直让人惊讶,从来没有将他和这样一个人物想象到一起。
不过就整部影片来说,虽然进展自然,但没有太多特别的感觉,因为这一类影片实在不少,而被誉为当代文学大师的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的作品看来并不一定适合拍摄成电影,视听化的结果可能只是表皮化的展现。
2008-09-12
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耗费年纪得来的经验被我们用来躲闪回避。
生怕的是,对方破坏了自己原有的生活,那属于自我的决不算微末的自得其乐。
即便爱也是,每个人只打算接受自我平静秩序里的锦上添花。
不再稀罕飞蛾扑火。
权衡与迟疑太多,天平间来回跎步,计较收支的平衡。
一段关系尚未萌生,开场就知道结局,因为我们都被研磨成长都太精于不断的度,量,衡。
很多时候人的秩序一旦形成,也就是一种年纪的标杆。
不能容忍任何人与事打扰自己离轨,有时也会以己度人怕破坏别人的秩序。
而最坏是什么?
我想最坏是过后你发现什么都没有被破坏过,对任何人都波澜不起,人事如常,每个人依然在正轨。
除了你自己。
缩在角落里积尘落灰,或冬日去看冰冷灰调的海,或午夜不眠辗转难安的就只有你。
如影片里的一只壁球空落落的在室内滚过,没人想要拾起。
如开过了季节枝蔓尽垂的优昙花,如圣诞过后的早晨,萎缩在积雪污水折堕的圣诞树,比如游乐场里灭灯音乐停响后的旋转木马,比如青烟过后,华美当场的焰火爆竹,剩下的就只有魂灵不在,唯余空壳你只得独力载负。
友邻有相册名:年华最是无效信。
总是因为如此不堪磨难而颓然衰老,等待,结局永远是掌声过后的散场落幕。
必然是,无悬念, game over的挽歌。
我怒了。
导演一定是男的,和伍迪艾伦一样,男权。
凭什么你们年过半百甚至年过七旬,有良好的社会地位(这是出来混的太久的结果),生活富足,有文化有品味有教养,衣着时尚高雅,就该出手就泡年轻美丽的姑娘?
很受不了这帮丫男权导演导出来的老牛吃嫩草的戏。
就因为你们略有几个钱(还真不是腰缠十万贯),有文化教养就可以拥有年轻美丽吗?
难道生活中有个词叫和谐你们忘了吗?
别提什么代沟,年龄不是问题。
10岁也许不是问题,但20-30岁真的是问题,试想2人激情澎湃时面对的不是结实黝黑的肌肉,而是赘肉,一次次的冲刺也不过使出吃奶的力气而已。。
直面吧。。
你们这帮男权。。
年华老去就该做年华老去的事。。
给年轻姑娘一片湛蓝的天空,享受生活必须经历的过程,什么你们都提前告诉人家了,不是白活了么。
唉,男人面对真实年龄的恐慌和不知所措。。
类似的作品《怎样都行》。
“我终于了解,这些年来,我活着就是要听到这些话。
一遍又一遍想着最坏的情形,我瘫在地上,听着留言”我不知道一个人所要坚持的理性部分能多久。。。。
不过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感性就已经击破了理性了吧大卫一次次拒绝见她的家人,一次次拒绝了公开,最后离开····不是因为不爱最后看到自己的好友回归家庭儿子也回归了家庭好友离去他失落他发现自己所一开始坚持的观念或许是错误的不过终于结果还是好的只是没了美丽的乳房但是爱情战胜了一切其实此刻我正在向一个女生表白
我以前不知道有代入感这个说法,我知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知道“同一本书,每个人看过之后有不同的的理解,因为书中加入你的想法,有你的灵魂,10年后读这书又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因为你变了,你的思想变了。
”这些我知道,但我一直没听说过代入感这么个精确的概括性名词。
一部电影或是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动(或是悲伤或是心潮澎湃或是让自己恨不得出了电影院就在马路上推开一辆疾驶的大卡车救下一位美女),并不是因为故事情节本身多么地打动人心,而是因为代入感——荧幕背后(小说的纸页背后)藏着一个……,不,不是导演或是作者,是你,藏着一个荧幕前的你。
当托纳托雷在讲述他小时候在天堂电影院里和爱佛特的故事的时候,他或许知道若干年之后会有一个你沉浸在他的电影中,但他并不知道你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怎么样的理由陷入其中的。
事实上我是想起了小时候每年过完年开学前老家都会在晒谷场放的电影,刚好是开学的前一天,年初十一或是年初十,不多不少,几乎每年都这样,因为第二天要开学,妈妈不让看太迟,所以总没看完过,撅着嘴巴生气要死。
晒谷场后面是榨糖厂高高的烟囱,像《电影往事》或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里张艺谋说的那样,有时候等电影差点睡着,有时候在在荧幕的反面看,有时在荧幕上用手打狗和鸡的影子。
这些回忆小时候事情的感动是我在看《天堂电影院》时候的代入感——它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关于电影的一些在心里最深处的软软的东西。
你或者他,则可能有些不同,但总归托纳托雷会让你感动,以观众你自己的形式。
代入感是指在观影或者阅读或者听音乐的时候,把自己投入其中,成为主角——潜意识的你就这么做了,你总是会把电影里小说中的场景跟自己经历过的场景混同,那些电影中别人对主角说的话,主角对别人说的话,那些秋风落叶那些电闪雷鸣那些小河边的鸟语花香那些老房子里阳光照射下轻舞的飞尘,你都会觉得似曾相识——然后你感动了,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曾经的人生或者这就是我的故事可能的结局。
当然,我能记起最深刻的一次代入感是7岁时候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哭得稀里哗啦,边上阿姨大伯耻笑,我是以为那个妈妈走了,在雨中淋得可怜兮兮的孩子是我。
今天看这部《ELEGY》也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因为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所以我也悲伤了起来。
60岁文学教授大卫爱上24岁的学生康斯薇拉。
24岁的康斯薇拉除了爱60岁的文学教授大卫不爱别人。
这就是这个故事。
大卫给康斯薇拉看戈雅的《着衣的玛哈》而不是《裸体的玛哈》,给佩内洛普·克鲁兹这位西班牙美女演的康斯薇拉看18世纪末另一位西班牙美女的的眼睛,说,像。
我难以确定的是导演是否一开头就暗示大卫爱的是康斯薇拉的眼睛,真正的爱她,而不只是她曼妙的胴体。
大卫和康斯薇拉在海滩上露宿。
清晨,在海风中,给康斯薇拉拍惺忪朦胧的睡眼。
一切都说明着大卫爱她。
但电影给人以代入感的是大卫愈来愈强烈的“不合适”感——一件美好的事物,你没办法去把握它的时候那种“不适合我”的糟糕的感觉。
准确而言,是“难以把握”,因为别人会觉得不合适所以“难以把握”。
大卫觉得康斯薇拉会爱上另一个比他年轻的男人。
那种深爱却预感要失去的悲凉心情站在人头攒动的街头的时候便会油然而生。
有天晚上,我在回杭州的高速公路上看着向后飞驰的昏黄路灯的时候,还有天晚上,走在高架桥下的人行道上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感觉。
所以,大卫不敢去参加康斯薇拉的家庭聚会,所以大卫觉得自己断了这个关系好了。
可是大卫错了。
两年后,剪成了短发的康斯薇拉来到大卫家,告诉他她得了乳腺癌,告诉他她一直没有爱过别的男人。
康斯薇拉缓缓脱去衣服,让大卫拍《裸体的玛哈》,以告诉他她爱他。
拍的时候康斯薇拉的眼睛还是跟玛哈一样漂亮,但却有些不同,因为那是一双悲伤的泪眼。
在动完手术的病房里,康斯维拉说,“10年后读同一本书又会有不同感觉”,那是他们第一次认识大卫给他们上课时候说的话。
大卫说,我在这里,在你身边。
可是外面,雨在淅淅沥沥下,在窗玻璃上写下一句句悲伤的句子。
虽然窗前的百合花开得正好。
20081228.24.于是唱挽歌。29晚最后一半。你像是死三八。
x
对等不对等,在一起或是分开,都是因为自己而非因为对方。
美女最好只看看就行了
小三小三加小三 oh ...wtf
纯装逼电影,毫无营养。
不经意间岁月已从指尖滑过,整部影片低沉的钢琴伴奏牵动着剧情,在慢节奏的拍摄中一点点往前推移,好似一个人的年龄不可逆转般地悄悄流逝。
此片是关于fear的,由于fear而拼命地抗拒。事实上fear的提出是昨天的那部片子的重点。但当时我被打晕了,没来得及体会更多的东西。As time passing , I'm afraid I would left nothing... see, that's fear
文艺老年真是可怕
《午夜巴塞罗那》起就喜欢上女主角这位西班牙女郎……
3.5
本金斯利真精彩!人真可怜,抓住那点小温暖吧~~
小潘潘驾驭不了这种文艺闷片,考演技考气质,太美艳的不行。
也许两年之后我们更加相爱。
文艺老年真吃香···
3.5星
老少配黄昏恋有点重口味了,这老头子的鼻子好奇怪呀,一般
刚开始让我误以为是个访谈节目。。。
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这玩意究竟想说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