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rex,人物形象很立体真实,就像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非黑即白,rex是一个满脑子空想的酒鬼,但同时也很有才华,他作为一个父亲,内心有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关爱,但他又是一个没有实际行动的人,玻璃城堡就是他们的心中的理想寄托,但理想从来没有实践过,哪怕是一点点,只有纸上谈兵,或许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但也算不上一个坏人,他的没有实际行动是他人生的局限性,对映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想要给我们最好的生活,但有时可能会做出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可能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而且大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去理解父母,父母不是英雄,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普通人,难免有缺点,我们或许很难去改变别人,那就尽量了解父母的思维方式,清楚的了解自己,然后更好的与父母与自己相处
“原生家庭”这个词是我最近两年频繁去思考的一个词,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背景,就存在着不一样的原生家庭,观察不同的人,最后会发现即便相似的两个原生家庭,人生的走向最后也会大相径庭。
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同,是因为每个人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感知不同,还是因为每个人对价值观念的选择不同?
一个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才算得上是完美的,不受伤害的成长?
——不承受痛苦,不承担压力,不愁吃穿,有亲情爱情的温润滋润,没有忧愁和烦恼。
但,这样的生活是人类幻想中的伊甸园,一个不存在的地方。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的确会对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造成影响,但若将一切的罪责都扔给原生家庭身上,那也是人的无能和懦弱。
你是你自己的作品,外界的任何因素都不会阻挡你努力向上的步伐。
电影《玻璃城堡》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女主珍妮特拥有一对满怀空想主义且特立独行的父母,母亲为了画一幅画,完全忽略孩子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珍妮特饿的时候,她的母亲玛丽反过来质问珍妮特,是想让她做一个小时就能消化完的食物,还是让她画完这张可以永久保存的画?
珍妮特只好自己站在凳子上煮东西吃,不幸的是火烧到她的裙子,瞬间被火吞噬,重重地从凳子上跌落下来。
她的父亲雷克斯才华横溢却嗜酒如命,他脸上有着穷人的狡黠,鄙夷有钱人,认为有钱人就是剥削他们这样的人才得以富足。
他们一家人生活窘迫,常常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为了省医药费,他们一家合作,将珍妮特从医院偷抱出来,最后让珍妮特留一身疤痕。
雷克斯几乎每天都在计划着有朝一日能够建造一座玻璃城堡,甚至有模有样的打地基,画图纸,但很多年过去,这个计划依旧没能实现,最初打地基的地方已经被一堆废品垃圾填满,满目疮痍。
雷克斯不断的给予珍妮特希望和憧憬,却一次又一次地亲手将这些打碎,雷克斯与玛丽相处的模式也让珍妮特她们感到无奈,上一秒还在嘶吼争吵打架,恨不得能吃了对方,下一秒转脸能高兴的亲热在一起;孩子们饿了,只能找黄油拌糖充饥,而她们的父母,一个陶醉在艺术上,一个闷头在睡觉。
珍妮特的父母没有一个人愿意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甚至自欺欺人,觉得眼下的生活就是自由。
人是观念的产物,一旦观念存在,就很难改变。
当珍妮特意识到父母根本不会改变时,才明白世界上只有自己能够救赎自己。
想要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依靠自己逃离这个家。
于是,他们兄妹几人暗地里制定了逃跑计划。
想要改变,这是人最有价值的动力。
家庭的亲密与复杂,有时候会让人无处喘息。
很多父母都想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为此来满足自己的价值,却忽略了身为父母,有责任让家人生活富足稳定,有义务保护孩子安全和健康。
要摆脱父母的第一步是什么?
——存钱。
钱永远是一个好东西,比如它可以让你独立。
只有存够钱,才能有能力逃离这里,大姐是第一个先攒够了钱从这个家逃离出去的,珍妮特也想存钱同姐姐一样逃离出去,但她的计划被她父亲雷克斯发现,钱被他拿走买了酒喝,珍妮特借此机会果断的离开。
人是思维下的产物,思维决定行动,自己必须为自己负责,珍妮特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她成就了她自己。
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够经历。
影片的开头,珍妮特坐在车上,看见母亲在翻垃圾桶找吃的,父亲粗狂暴戾,很多时候不是不想选择,而是没得选,因为已经无法改变父母的思维。
靠着自己的努力,珍妮特如今生活在纽约,成为了娱乐作家,穿着精致,靠自己的奋斗晋升了自己的生活阶层,身边相处的都是上流社会的精英,住的房子也干净简约。
即便如此,依旧能在其中搜寻到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极力的掩饰自己的父母住在贫民窟,仿佛他们的存在就是黑暗下的耻辱;吃不完的食物要打包,即便是别人吃剩下的也会打包回去,房间的一角胡乱的堆积着衣服、鞋子,似乎每处都与她现在的生活不相融。
记得影片中有一幕是雷克斯酒醉,与珍妮特的母亲玛丽产生激烈争执后,珍妮特默默地走到玛丽身边对她说,必须离开雷克斯,他永远不会改变,但玛丽说她做不到。
即便不离开雷克斯,他们也有能力将日子过得温馨舒适,但是他们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还自认为这样的生活就是自由,还臆想控制自己的孩子也过相同的生活。
但也不能否认这个家庭对珍妮特积极的影响,它赋予她从不缺失向前的胆量,能将形而下的艰辛化作形而上的浪漫,能保持自我教育的能力,有敢于断舍离的勇气。
对于原生家庭,很多人都被枳楛在其中,挣扎不前,多少人在大城市有体面的工作,最后却被父母一遍又一遍的拽回老家,找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即要求工资高待遇好,又要活少不辛劳。
可哪有那么如愿?
很多人不愿接受新知,这样的想法毒害了很多人,当初我从郑州回到老家的这个选择,如今想想,好像并不是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能怨天尤人,只有自己的想法不够坚定时,才会被别人轻易的说服。
但我还是不愿妥协,总想着借助一股力量能逃离这个地方,一开始我将这股力量认为是婚姻,认为只要我结了婚,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离开原生家庭的捆束。
后来我发现这样并不能给我安全感,因为我总会担心会被抛弃,这种不自信的心态又让我重新反思这股力量到底是什么。
其实,它只是一个信念,一个相信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无论到任何地方都能够活的很好,都可以做出一番成就,都能保持感知到幸福和快乐能力的一种信念。
原生家庭再糟糕,你也是你自己的作品,雕刻刀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好是坏都要自己一刀一刀去雕琢。
朋友圈里就有人从糟糕的原生家庭一步一步走出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扎根在北京。
她的父母重男轻女,将她的妹妹送人,只为能再生一个弟弟,而她靠着自己坚强不息的品质,以高考作为翘板来到北京,后来又坚持写文章、出书,如今已是自由职业人,无论时间还是金钱都有了一定的自由度。
当然,我是她的粉丝。
所以,我不断的读书,练习写作,希望以此保持自己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
正如连岳先生所言:人生中向前的每一步,都是与旧事物的诀别,最终引领我们向上的,是观念的力量,是价值的选择。
因为它真实的不美好,所以很推荐。
非常典型的表象自由美好的掩饰,值得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提前学习。
就像每一个穷酸的初恋,告诉你的那样,逃学,廉价的物质,替代性的满足好像是世界上最美好最自由最应该追求的价值。
就像每一个酗酒赌博的亲戚,看着你家的独栋房子,耻笑这种世俗而束缚的追求。
就像每一个以爱为名消费你践踏情绪感受自尊的瞬间,石化,崩裂,却找不出话来反驳。
我不喜欢自欺欺人,麻烦你自欺欺人的时候不要强硬把我塞入你建立的那个虚幻城堡好吗。
你用嘴炮虚构的未来,购买不了我的现在,谢谢。
其实我的成长中,也有一段这种给自己构建虚幻的假象,不断地满足于假象,不断地反抗艰难辛苦需要勤奋的项目起步来寻找所谓反方向的媒体式投机。
片子太真实,因为夹杂了虚幻,真实,鸡汤和妥协。
所以这种复杂融合的现实,真的很难让现实中的你完全脱离开来。
我想这也是为何,打开世界的大门后,我这几年的成长缓慢且迟滞。
愿每个现在的自己,都能从之前的成长里勇敢站出来,透过指缝间梦想的光线,迎接每个平凡的现在。
片子,非常地生活化,很值得深思。
电影刚开头是珍妮和未婚夫的饭局,未婚夫为了自己的利益编造珍妮的家庭情况,她却难以启齿,要求自己来编家人的故事,并且父母在街上捡垃圾她却视而不见。
这里采用倒叙的手法展现故事的结局,让观者想知道她和父母之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小时候,对于挨饿母亲给出的回答是“你是想让我做一个小时就会吃完的东西,还是画完这张能永久保存的画?
”这句话似乎刚开始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细想生活并不能这样衡量价值,我们所需要的是花费我们所现有的时间好好生存,而不是想一些不切实际,空虚妄大的事情。
然而她也能说出“风从早到晚都在吹打这棵树,但它从不屈服,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塑造它的美”,母亲很有审美意识,对于美总是不懈追求,这也许是所有艺术家所向往的。
对于布莱恩头撞到地上造成骨裂,父亲给出的回答却是“布莱恩的头硬的很,我肯定地板受伤比他还严重”,他和医生争执“我一个空军老战友带她女儿来医院,医生就给她贴了个创可贴,可支付的医药费比一个飞行员一年的收入都多”,“我全家三个月不吃饭,才够你买一辆豪车”,这些话真实而心酸,现在也有很多小问题医生小题大做,故意榨干病人的钱,让贫苦的人更加贫穷,富有的人更加有钱,资本固化让人们有心无力,安于现状,无法翻身。
并且前后两句话有些矛盾,难道三个月不吃饭就能买辆豪车吗?
赌博难道能赚这么多钱吗?
长大之后,父亲为了不让女儿离开自己,明知道别的男人对女儿图谋不轨,却顺水推舟,差点让珍妮失去纯洁之身。
这样的父亲形象让人咬牙切齿。
到后来我们才发现父亲的问题来自原生家庭,奶奶在孩子吐出东西时打孩子,并有恋童癖,一次次伤害孩子们。
因为严格约束的爸妈,才有了要追求绝对自由的儿子,父亲酗酒流浪的问题都有了解释。
对原生家庭有阴影不敢反抗用逃跑离家的方式应对,喝酒麻痹是另一种逃避原生家庭阴影的方式。
父亲雷克斯总是在家人面前说自己向往自由,其实只不过是随心所欲的放纵和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弱罢了,因为自由不应该只趋于表面,而是内心。
It's impossible to breathe when you're drowing in shit.是雷克斯小时候子在日记里写的一句话,隐喻他母亲恋童癖的行为对他产生的影响,诉说着他对他母亲的厌恶,无法逃脱以至无法呼吸。
最有感触的一幕是爸妈吵架孩子无言,到楼下自己用跳绳分散注意力,父母的不和是深深扎进心中的刺,比肉体的疼痛来的剧烈的多,他们无法排解,也只有暂时逃离。
这里父母不算是真爱,孩子的到来也不是意外:活在虚幻中的人总喜欢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做的是对的,而他们的爱情只不过是互相找到宽慰罢了,我认为的爱情是灵魂契合,能在很多方面提供对方需要的帮助,互相扶持走的更远;孩子们他们所拥有的就是对方和自立自强的自己,因为有对方,才有了依靠,能有可以期待的未来。
这些孩子们就是一群没有伞的孩子,以为没有伞的孩子才会努力奔跑。
这对父母最擅长的就是认真坚持做自己,认真敷衍欺骗孩子每一次。
就像父亲从未想过建一座玻璃城堡,只是想通过这来锁住他的孩子们罢了,这是专制自私的体现,不适当的控制欲只会造成伤害。
孩子们的期待从来不是一瞬间消失的,只是在时间的消磨和一次次失望中被磨灭了,给人希望又给人失望是致命的,总有一天会失去耐心。
父亲虽然表现得很不靠谱,却在某些瞬间很有魅力,他能用各种地理,物理知识向孩子们描述解释着美丽的世界,在教珍妮游泳的时候告诉孩子“这里的每个人跟我们一样,只是肤色不同”,他拥有着开阔的视野,不局限于肤色的差别,这也许是因为他也接受着贫穷的审视,与此同时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穷,但认为其他人意识贫瘠。
她告诉珍妮“但我不能因为你害怕,就放任你紧抓扶手,放任你停滞不前,如果不想沉下去,就要学会游泳”,有时候放任孩子勇敢地探索未知比将他们关在牢笼里囚禁要好的多,在实践中探索获得真知才是自己所拥有的。
珍妮看到自己烧伤的肚子,觉得自己丑陋的像是个魔鬼,雷克斯回答道“你一点也不丑明白吗?
我向你保证,总有一天,你会看着这个,明白自己坚强的另一面,你是沃尔斯石山羊,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肚子浴火”,用孩子所拥有的特质教会孩子坚强,勇敢,面对挫折。
答应孩子戒酒,痛苦到接近死亡但办到了;在很多事情上他总能给孩子想要的爱,不吝啬表达爱意,没有传统的中国式父亲那样沉重;不经意间他总能展现母亲般的细腻,他收藏了孩子从八岁起写过的每一篇新闻;他也会教孩子们更深层次的拥有,当别人的废物已经坏掉,并被人遗弃,你依然有自己的星星……这对父母身上展现了太多矛盾的点,让孩子们想要逃离却无法脱身,让读者看得刚想批判一顿时,又下不去口,虽然结局是孩子原谅了父母,并且幸福温馨的生活在了一起(雷克斯因病去世),但这只是作家珍妮想要给自己及家人的一个交待,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可以把自己带入到角色中,认为并不是所有错误都可以原谅,生而不善养者不配当父母,选择站在父母的对立面,保留伤痛,但是坚强地活下去。
这也说明人性是复杂的,不能通过一件事情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而在于对方的行为好坏优劣在自己心中的占比,优势占上风的话,我们可以忽视掉他的缺点,反之也是如此。
玻璃城堡 (2017)7.62017 / 美国 / 剧情 家庭 传记 / 德斯汀·克里顿 / 布丽·拉尔森 伍迪·哈里森
一部很美国🇺🇸的电影。
猜到了开头,却只猜到一半结尾。
本以为最终父亲会建成那个玻璃城堡是为惊喜,没想到璀璨的理想败给了糟烂的现实。
电影告诉我们,仰望星空的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再美的星星也无法抵抗饥饿和寒冷。
父亲无法戒掉的酒瘾和赌瘾,和童年心理创伤有关。
他把自己当作妻子和孩子的天,暴风雨也只得向他一人袭来。
生活的无力感无人诉说,无人能解。
天才又敏感如他,本该前途光明,但他没有运气遇到《美丽人生》里的妻子,能够给他需要的足够支持和爱。
虽有善解人意的女儿,但毕竟尚幼;虽有强壮的身躯,但内里还藏着未被治愈的男童。
仅靠一己之力,还是无法战胜困扰多年的心魔。
孩子的离开,让他努力维护的精神家园变得一片荒芜。
不再被理解,不再被需要,没了活下去的意义。
虽然女儿珍妮特嘴上坚决,但所有人都知道她最终会接纳父亲。
父亲就是她的底气,即使离开,也烙在心上。
这是一个什么都会的天才父亲!
有情商,有智商,有爱商,有逆商,有乐(Le)商,就是唯独少了财商。
假如给了他财商的智慧,也许他真的能够改变世界。
他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无比美丽绚烂多彩的童年,即使长大后,明白这一切都是在“画饼充饥”,有了憎恶和痛恨,再过多年后,仍然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感激会有这么优秀的父亲。
假如富有,抽烟喝酒反而会成为他的魅力所在……如果他的性格不那么的“反社会”,如果他的行为不那么和身边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如果他能有个稳定的住所,如果他能够有那么三五死党,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伸出手拉他一把……如果……只是如果……
我们最终都会回归原生家庭,即使逃避过反抗过,但渐渐的我们会明白我们的父母生活的意义,然后理解他们。
也许在我们年少时都想坚持自己的理念,一意孤行的走下去,但多数人都没能逃得过社会法则。
要么让精神世界富足,要么吃饱穿暖得到虚荣的心理安慰。
人的本质物质的,但那些在边缘游离的人以刺激为食,不苟的活着。
电影采用插叙 直切式处理 镜头直接由说话者切回回忆 从儿时、少年时、到成人之后三个时期展示女儿和父亲的关系 电影开始不久就能看出父亲一直在计划要建造玻璃城堡 但是一直停在画草图和挖坑的进度 这就像是父亲其实是想给孩子们正常的关心和爱 但是父亲酗酒一直没有能力送孩子们去上学 想用自己的方式 冒险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其实不难说他们这种方式可以在保证孩子的基础教育的基本上在给予这样的教育是可以的。
譬如:泳池教孩子游泳、让豹子添女儿手等等 这种方式可能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但这也正是真正能让孩子成长和学会成长的方式在正常家长看来他们的行为有一些太不负责任 母亲喜欢画画 父亲喜欢冒险 (在这儿先忽略后面的酗酒的恶习 )在大多数人看来对这种生活是向往的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到处流浪 四海为家 虽然如此 但是他们却把自己所有的爱给了孩子 尽管方式不同 但也是他们的全部
跟原著比起来,电影整体的表达蛮一般的,导演的剪辑也比较不合格,没有把主人公的情绪起伏剪出来,使得观众体会不到她的感情,这部影片中沉重的对白场景太多了,一些对话所提及的事件都只是参考了原著情节,却没有被展示到影片中,令情节变得十分混乱,这一举措很不明智,这部影片最需要的应该是去还原真实的情节,塑造可以感染人情绪的氛围。
真没想到我看这部电影是源于依恋创伤的学习,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放了电影的片段,也就是那段在电影中被提到两次创伤事件——把女主扔进泳池学习游泳。
这种桥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家长也会得意洋洋滴跟他人吹嘘,自己是多么的教育有方。
但有过溺水经验的人都知道,那种窒息感是多么的恐惧。
更何况, 给你带来恐惧的人本来是你最期待得到安全和爱的那个。
这种冲突感会让孩子非常的混乱,在这种反复类似的创伤之下,孩子就会变成混乱型的依恋类型。
会产生“我不配,不值得被爱,我不好或者外人很危险,不可信赖”等人生观和世界观。
最后的结果就是不需要父母的控制和圈养,孩子也不会离开父母一步;如果组建家庭,也会找到那种让他们又爱又恐惧的另一半,噩梦重演。
在1小时48分钟的时候这个电影我还能给打5分,因为我想这样的故事需要被说出来,这样家庭里的孩子需要被看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第一层都没有满足的家庭(本可以满足),能出来像女主这样的孩子,简直是奇迹,这和奥巴马,施瓦辛格的成功一样具有传奇性,就是骨子里就会好的主角命。
可最后莫名其妙就和解了,虽然是电影短吧,为了完整性,但是不对,这不对。
当然,观众也不是要看到杀父弑母的大结局,但是问题就这样没有了,情感就突然转折了,这让我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出现了混乱。
我很不爽,换句话说,这会让很多有依恋创伤的孩子感觉非常的羞辱,好像不认同自己的父母最后都要对不起别人一样。
当然,这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这对父母没有那么糟糕,看起来确实有些部分他们做的还不错,用幽默(playfulness)化解一次次的尴尬,愧疚和低价值感。
这确实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生存策略。
爸爸会在一些孩子比较难过的时刻(害怕恶魔,惧怕疼痛)给出一种有意思地解释和安慰。
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束光真是太弱了,人大脑中的杏仁核就是会对负性的事件有更为深刻的记忆,大部分孩子撑不过去,而且会反而饮鸠止渴,贪恋其这一点点卑微的关怀,然后被钉在这烈火中,一次又一次地灼烧,直到麻木僵死。
所以这几个孩子的逃亡,就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且激动人心,远离那从不直面生活的懦弱,紧紧抓着他们的虚弱,和自以为是的妄想与不切实际。
可女主又遇到了一个脸谱化的男友配角,哎,这好像就是要故意衬托父亲对于这个社会的评价是多么的正确,对于人性的勘察多么的精准一样的存在。
这让我有很多的生理不适,女主最后在饭桌上和丈夫(男友)的逃离,和曾经逃离父亲一样,看似有着决绝和勇敢,但是丈夫不是那个把你变成现在的这个人啊,你的眼神那么直勾勾地看什么看啊,这是你的选择,也是你曾经想要的生活。
你现在不要了,人家才知道啊,怎么搞得跟人家做错什么了似的。
是噢,男友精明虚荣,但是谁又完美呢。
Anyway,我相信本着女主骨子里的坚强、悟性和勇敢,终有一天会接纳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毕竟父母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但这个转变不是在平平淡淡地婚姻或者生活中可以学到的。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大痛大悲之后才有大悟大彻。
因此这种感情的突然转折,让我觉得结尾的部分,女主的讨好多于接纳。
她一整部电影都在对抗自己的父亲,这下,对抗的人终于倒下了,她的敌人没有了,她也就失去了斗争地意义。
再次,没有那个孩子不希望父母认同自己,父亲的倒下就是认同。
认同之后呢,又回到了那个混乱的依恋模型中,我这么怕你又爱你,现在你不再让我害怕了,我终于可以好好爱你了。
现实哪有电影那么美好。
P.S. 这部电影让人观感很矛盾,所以让人很难痛痛快快地给它打分。
已经煽动不到我了,woody老年完全健康人,根本不像。中规中矩的家庭片。
生于斯长于斯 ——师以夷技以高夷
父亲有着有趣的灵魂 却对家庭没有承担 讲真这部有点乱 突出不了到底在表达什么
玻璃城堡是个透明的理想,而本片所反应出来的家庭暴力文化真是恐怖
被过度讲述以及高度典型化的题材并没有影响导演德斯汀将原著回忆录视觉化为一部极具情感力量的传记片,这得益于他为片中角色所注入的原生态情感,这种原生态情感具有直接不加修饰的情感力量,而演员们的优秀表演则更是将这种情感传达出来的完美工具,在这方面来讲本片也是对其前作闪光点的继承与延续。
三观不合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真亏这俩人能做夫妻,所以这个爹有关心孩子?又是送钱又是剪新闻,明明前期连温饱都做不到,四个孩子有走上正途也很不容易,没有一个像爹妈的。为啥这片给我一个即使你的爹妈对你不好也要试图找到好的地方并感谢他们?连酗酒都能原谅我也没啥想法了。
这种人就是有病
即便哈哈大笑,也能看出来那不甘心的怨念。放下了吗?放下也许是说出来,可也许喋喋不休是因为放不下。
也算完整,但总觉得还差点儿什么,没被感动到。题材应该不错,可能出错在技巧上上,没有那种被推向高潮,然后再瞬间反转的戏剧感。
飞机上看的,特别不喜欢。价值观太有问题了,那位父亲不值得孩子们的尊重。为人父母不经过考试真是最可怕的事情。一切糟糕的父亲身上都有童年的影子可不是什么好感受;我没认出来那是娜奥米沃茨!
797 讲真,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想告诉大家什么,惨?感人?好像都是好像又都不是。68年沃茨演89年拉尔森的妈妈,挺合适吧
这个真实改编太厉害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是家人啊。
家人是永远的诅咒 但诅咒背后也有美好的愿望
#贫穷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我们靠想象力抵抗贫穷—《玻璃城堡》
这一家人……
captain fantastic 后裔
稀烂。
飞机上看得我火冒三丈,用所谓追求自由作为毫无责任感的理由,掩饰自己的无能,还一副自己特牛逼的样子简直无耻至极,自己抽烟酗酒无法踏实工作让孩子忍饥挨饿住在破烂房子里这能叫父爱?自己穷困潦倒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会暴打眼中的剥削阶级来泄愤,大写的卢瑟呵呵哒
现代社会中的理想主义者,如果让堂吉诃德去养孩子会不会比Rex做得更好?电影中应该削弱了母亲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