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对弈》以围棋为镜,映照出人性与棋道的深邃博弈。
影片中,棋手们在棋盘上的较量,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欲望、尊严与信念的交锋。
导演巧妙运用光影与节奏,将围棋的哲学性与竞技的紧张感融为一体,每一步落子都暗藏心机,牵动着人物的命运与情感。
影片借黑白棋局,揭示出胜负之外的人生真谛,在激烈的对弈中,展现出超越胜负的精神境界与人性光辉 。
汁愿:pan.quark.cn/s/221f8975e470
哈哈,电影中没有发生的,现实中发生了。
在我们这代人的回忆里,即使像我没有下过一盘棋,石佛李昌镐的名头是肯定听过的。
甚至知道他收官滴水不漏,他是那些年里中日韩围棋手的梦魇。
反倒是他师傅曹薰铉,听到的比较少。
开篇的聂卫平,还以为是最终boss,然而他只是故事的引子。
两个影帝的表现要大于影片的整体。
导演巧妙避开了类似《棋王》《后翼弃兵》里那样的爽文处理,注重在师徒之间复杂,细腻而感人的情感上。
缺点是人物弧度变化没有做出来,明明有2个最大的点,但是都没有做出来,一个是李昌镐童年到青年的性格变化是怎么来的?
另一个是,曹低谷重新振作的契机。
两个点都没有做好。
以曹作为主线来做,还是挺有意思的,后面的主题也做得不错。
所有的前期铺垫后面也有回应。
围棋是人自我的探索。
这点在人工智能打败人类后,变得更有意思了。
柯洁说:以前说一个人下棋下的像AI 是骂人。
而现在我们能否赢棋,是看谁模仿AI,学习AI的更好。
围棋也好,世界也罢。
也许只有饥肠辘辘才能让人忘记所有烦恼。
近期看了这部2025年“终于”上映的韩国电影(“终于”,原因当然是刘亚仁)。
当李秉宪与刘亚仁在十九路经纬间对坐,这不是简单的师徒对决,而是两座活火山在冰层下的暗涌,所有的情绪都化作棋盘上无声的硝烟。
这哪里是两代棋王的终极对弈,这简直是两代影帝的终极对决。
看此两人面对面飙戏太过瘾了,因为李秉宪和刘亚仁分别要演出两种不同的人物性格,这两人亦师亦友亦敌,可以共存,但“王”只能有一个。
不得不说,刘亚仁寡言少语仅剩微表情的表演方式把“石佛”演活了,比石佛还石佛,可是又精准地传达出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当李昌镐决定发展自己的围棋风格,决定要“赢”师父之后,刘亚仁将每一次面对师父时的敬重与挑战的矛盾心理,在棋盘内外的异常冷静状态中,不露声色地表达出来了。
刘亚仁的表演堪称当代默剧艺术的巅峰。
最绝妙的是他处理师徒伦理时的微相学:执棋时小指刻意偏移的弧度,叩枰前0.3秒的呼吸停滞,这些比心电图更精准的肌体语言,让观众在360度特写中听见角色灵魂雪崩的轰鸣。
李秉宪所塑造的曹薰铉,是从外形、言谈举止到性格的全方位模仿。
从他发现徒弟在全方位研究他下棋弱点的笔记本开始,李秉宪的演技就开始大爆发,他的内心挣扎和情感波动如此真实动人地展现出来,每个毛孔都在喷射着末路英雄的悲壮。
特别是第一次败给李昌镐,王冠坠地后,他将这一角色的震惊、失落、颓废和自我怀疑,非常有层次、有深度地表演出来了。
这部电影虽然也有不少台词、对话,但是最精彩的片段都是通过“沉默的张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
导演深谙"大音希声"的东方美学。
那些被抽干对白的真空时刻,恰恰构建出最惊心动魄的叙事结界:棋子叩枰声替代了心跳监测仪,袅袅茶烟勾勒出心理地形图,连衣袖摩擦柾木棋盘的沙沙声都在诉说未尽之言。
当两位演员用瞳孔里的血丝演绎生死棋,我们终于明白何谓"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沉默里裹挟着整个东亚文化中不可言说的伦理重量。
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所谓"弑师",不过是天道轮回最优雅的暴力——就像樱花在盛放时自断枝头,老象在暮年走向象冢,真正的宗师早将自我毁灭写进授业的第一章。
师父倾囊相授的每个定式都是亲手打磨的弑君剑,弟子破茧而出的每步妙手都浸透授业者的骨血。
这种近乎自戕的传承美学,在茶道里叫"残心",在武士道称"散华",在棋枰上则化为师父凝视弟子屠龙时的含泪微笑——毁灭与新生本是一体两面的阴阳鱼。
当曹薰铉偶然发现弟子研读自己的笔记时,那些密密麻麻的棋谱何尝不是照妖镜?
照见所有为师者的终极恐惧——我们终将成为弟子登顶时踩过的尸骸,却还要笑着把自己的心脏铸成他们的踏脚石。
或许这就是东方传承最吊诡的诗意:真正的师道尊严不在固守神坛,而在坦然迎接那柄自己锻造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又是一对充满羁绊的师徒,而将真人真事传记片拍得这么好,这么燃,这么生动,真是导演、编剧和演员的厉害。
对外行人来说,相比肢体对抗性运动,下围棋其实没那么“好看”,人始终是静默的,一切谋算争斗都在心内流转。
但本片两场师生对决拍得格外精彩。
·静态冲突如何设计?
在于“细节”。
抽烟、抖腿、脱鞋——必胜的张扬挑衅。
意念中回到儿时钟表店——回归心流开挂时。
不自觉抖烟灰进水杯中,无知无觉喝下去,是慌乱。
鞋子被踩塌,心理防线也在崩溃。
眩晕镜头,预示彻底溃败。
于无声中,双方心内的千军万马,便呼之欲出。
·使本片成为好片子的点,却在于故事内核。
「下棋需要两个人,一个天才无法下出一局好棋。
」围棋的意义不只在于输赢,更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两个高手在全力互搏中的彼此成就。
看看自己和对方,都能再走多远。
耳熟能详的奥林匹克精神。
师徒传承,亦在于此。
韩国棋坛的两代棋王,在必然对战的宿命中,互相托举了对方。
·想到技术层面的竞争,皆是在你追我赶中寻求创新突破,共同推动文明从量到质的变革。
而各色AI出现后,人类的思维创造仿佛也走向夕阳斜照,迎接的是必败结局。
向死而生的挣扎或许还只能是一次次去尝试挑战。
翻越自己的那座山,这就够了。
就单纯从这个电影上来说,这个故事还是挺感人的。
试想一下,一个痴迷围棋的少年天才,被如日中天的大师赏识然后收下。
然后,小小的你,从小和师父一起生活,然后师母还做饭给你吃。
这样的大恩大德,你该如何报答呀。
····在男人的世界中,特别是强者。
强者有一种惯性,就是希望在他人身上得到某种自我延伸他希望他的徒弟,按照他的方式学棋。
其实很正常,因为很多父亲也希望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某种他自己的延伸。
可惜的是。
真是无巧不成书。
因为天才的世界都是独立的。
在李昌镐的成长中,他开始压抑起来。
一方面从情感和道义上,他不得不听从师父的教导。
但一方面,他对围棋有自己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李昌镐觉得,他要以自己的方式赢棋,比胜负更重要。
师父是强攻型的选手,但李昌镐更喜欢防守。
在师父的理念里,能杀死对方,就让他一败涂地,能赢10目,为什么要赢半目。
然而李昌镐却觉得,我只要赢棋,半目十目都一样。
我不必冒太多风险,既然你喜欢攻,我就等你犯错,因为攻的人,要比守的人,付出更多的计算和风险。
只要我不出错,哪怕你错一次,我就赢你那半目。
在这里两个人的理念就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首先师父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我是你师父,我是世界之巅,你不听我的。
我打架那么凶。
你居然喜欢防守。
你出去,不是丢我脸吗?
你是我徒弟吗?
两人一番争执过后。
内心沉钝的李昌镐,第二日选择留信回家,并打算放弃围棋。
当然,这只是顺着电影的表达的来说。
在李昌镐的心里,对师父是尊重和感恩的,但是这远没有他对围棋的热爱和执念。
他最终选择挑战师父的权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就像你对着你父亲说,我要活出我自己,我不想和你一样。
差不多就是这种场景。
但不过他们始终不是父子。
可是这种吵架,本身就内向敏感的李昌镐,在情感上他已经被摧毁。
对围棋虽然爱,但快要放弃。
但是,天才虽然各种的世界是独立,但他们是懂得欣赏对方的。
师父在生气后,回到房间,也思考了李昌镐的话。
毕竟一个真正的高手,虽然他可以霸气,但不代表他不理性和盲目。
在师父的围棋理念中,他自我反思,明明自己经常说,围棋没有正确答案,却强加给徒弟,一定要这样走。
这不正好违背了自己的理念吗?
第二天,师父看见徒弟书信,见他要走。
立马飞奔去找徒弟。
在车站,平日不可一世的师父,弯腰下来给徒弟系鞋带。
男人是真浪漫啊。
怎么挽留你?
为师我直接放下身段。
就这样,顺着时间和成长。
你终于要面对,那个对你有养育之恩的师父,决战。
师父有些挫败,因为你居然干掉了你的师父。
干掉了师父不说,你还要和他一起回去,因为你住你师父家里。
你们还要一起吃师母做的饭。
然后,从这以后,已经是两个男人的对决了。
所以,李昌镐心里很难受,赢了师父后,说了 对不起。
这让师父更气,什么师父,比赛中只有对手,我不是你师父。
说什么,对不起。
师父彻底发火了。
你他么还给我说对不起。
老子输不起吗。
就这样,徒弟一发不可收拾,决赛中接二连三的打扮师父。
师父开始怀疑自己,颓废不堪。
后来,师父又重新找回自己,从徒弟手上夺回一个冠军。
但是,师父心气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高了。
他也在徒弟身上学到很多。
变得更谦卑,甚至还戒烟,让自己头脑更清醒。
故事我简单说说,因为感悟的不是这个故事。
在这个电影里,有一些人生哲学很有意思。
在李昌镐锋芒的时候,师父曾经问他,虽然你赢了棋,但你的方式 是因为你害怕战斗吗?
李昌镐的理念里,当然不是害怕战斗,他选择了一种更恐怖的方式,而是我让你来攻击我,直到你精疲力尽,最后半目倒下。
其实 李昌镐是杀人诛心。
他远比他师父胜负心更强。
就像你和他下棋,他给你一种感觉,你总觉得棋盘上他四处都在给你机会,而他彷佛按部就班。
你感觉你要赢了,你的谋略你的盘算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可惜,你失误了一次。
哪怕是一次。
你的攻击在他的计算中,最后也会输半目。
他甚至保留你的错误。
不扩大你的错点。
继续防守。
让你继续去走。
因为最后你都是输。
李昌镐赌这个。
这种胜负心。
真是大天才。
我会让你在日后,日思夜想这盘棋,天呐,我离胜利只隔着那半目。
李昌镐的这种理念,是真的要比他师父高。
也比很多棋手高。
他追求一种和棋,只是表象。
是的,如果你完美进攻,就可以赢我。
但你真的可以完美进攻吗?
而最可怕的是,当李昌镐发现对手不攻的时候,他就开始攻。
也就是说,他永远把节奏尽量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这些只是电影故事。
我也不是职业棋手。
也不知道这个电影真实度如何。
但李昌镐这个理念,很有意思。
彷佛,让一个人贪欲和执念膨胀到最大的时候,他用针轻轻挑破这个气球。
所以,人们喊他,石佛。
和他下棋,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他就守在那里,一动不动。
而你怎么都过不去。
···
生活没有答案,围棋是在没有答案的时候寻找答案。
围棋也没有答案,但电影以围棋为介质向我们展示了接近答案的可能。
考虑纳入“家学”的一部作品,从影像艺术角度也许只算是中规中矩的工整记录,但作为教材可拆解的思辨要点那是如数家珍。
李的初出茅庐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向:少年成长,重在输出,不在正确。
因为害怕犯错,所以避免展示,是普通家庭孩童成长的必踩天坑。
谦虚与谨慎是需要资格的,谦虚与谨慎属于上位者的策略,亦成为了下位者的规训。
枪打出头鸟,你不飞是站着挨打,你飞一下说不定还能跑,要知道最前面那句话是猎人散播给到鸟群的。
傲慢是成长的必须品,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不断消耗大量的资源。
天才出类拔萃,但易折中道崩殂,凡人举步维艰,但试错成本亦低,前者需要小心翼翼,后者大可巨刀阔斧。
天才需要的是另外一个天才,凡人需要的是不断侵食同类。
发育不仅仅是小朋友的特权,成长不单单是年轻人的标签,心火不灭,游戏不竭。
今天可以是老师,明天又能做学生,争的不是名份,要的不是尊重,求的唯有进步。
身体的耐力,心理的耐性,灵魂的耐久,你拥有哪一个?
或者说你已经多久没能一个人在家静静看完一部电影了?
在体育竞技与人性叙事的交叠领域,《终极对弈》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为观众呈上一部融合热血激情与深度哲思的佳作。
这部影片扎根于围棋这一古老而深邃的竞技项目,将两位传奇棋手的故事搬上银幕,展现出超越胜负的人生百态与精神世界。
以棋为镜,照见人性的复杂 影片以韩国围棋界的传奇师徒曹薰铉与李昌镐为原型,在方寸棋盘间,勾勒出师徒情谊与激烈竞争交织的复杂关系。
李秉宪饰演的曹薰铉,其精湛的演绎让观众看到一个站在围棋巅峰却又面临传承与挑战双重压力的棋坛王者。
他凌厉的棋风背后,是对棋道的执着与身为师父的骄傲。
当面对天赋异禀的徒弟李昌镐(刘亚仁 饰)时,曹薰铉内心的情感天平开始倾斜,既有对徒弟成长的欣慰,又有被超越的不甘。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影片中被细腻地刻画出来,比如在一场关键对决后,曹薰铉看着奖杯,手指轻轻抚过上面的裂痕,眼神中透露出落寞与不甘,将一位王者内心的脆弱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亚仁饰演的李昌镐则呈现出“石佛”般的沉稳与冷静。
他在棋盘上的每一步落子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面无表情的外表下,是对围棋的热爱与对自我的挑战。
在与师父的对弈中,李昌镐既尊重传承,又渴望突破,他的每一次胜利都不是简单的技艺超越,更是对自我价值的探寻。
这种师徒之间的情感纠葛与竞争,让观众看到人性在荣誉、责任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徘徊与抉择。
棋如人生,诠释成长与传承 从叙事角度来看,《终极对弈》巧妙地将围棋比赛与人生成长相融合。
影片从曹薰铉战胜聂卫平,在世界棋坛崭露头角开始,讲述他如何发现并培养李昌镐,以及两人在围棋之路上的起起落落。
故事的发展如同围棋棋局一般,有布局、有中盘的激烈厮杀,也有收官阶段的平和与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围棋不仅是一种竞技,更是人生的隐喻。
每一步棋都像是人生的抉择,一步错可能满盘皆输,但也可能在绝境中找到翻盘的机会。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棋手们在比赛中的专注与紧张,以及生活中的平凡与温情。
比赛时,镜头聚焦在棋手的面部表情、手指的细微动作以及棋子落下的瞬间,让观众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而生活场景中,师徒间的日常交流、对棋谱的探讨,又展现出他们对围棋纯粹的热爱与传承的使命感。
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在欣赏精彩棋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起伏与成长的力量。
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在视听语言方面,影片同样表现出色。
围棋对弈场景采用高对比度的黑白画面,棋子撞击棋盘的清脆声响,与棋手们紧张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剑拔弩张的氛围。
每一次落子都像是一次心跳,观众的情绪也随着棋局的发展而起伏。
当棋局进入关键时刻,画面的节奏加快,镜头的切换更加频繁,进一步增强了紧张感。
而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影片则采用了温暖的色调,展现出棋手们赛场之外的鲜活人生。
家庭的温馨、朋友的陪伴,这些元素与紧张的比赛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看到棋手们多面的生活。
配乐方面,影片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情感变化,选择了恰到好处的音乐。
比赛时的激昂音乐,激发观众的热血;而生活场景中的舒缓音乐,则让观众感受到温暖与宁静。
这种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尽管《终极对弈》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也并非毫无瑕疵。
部分情节的处理略显仓促,比如曹薰铉在经历失败后的心理转变过程,本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却在影片中匆匆带过,使得角色的成长略显突兀。
此外,对于一些围棋术语和规则的解释,对于不了解围棋的观众来说可能稍显晦涩,影响了他们对影片中一些关键情节的理解。
《终极对弈》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电影。
它以围棋为载体,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传承、竞争与自我超越的故事。
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和震撼的视听语言,让观众感受到围棋的魅力与人生的哲理。
虽然存在一些小瑕疵,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值得观众细细品味的佳作。
它让我们明白,人生如棋,无论胜负如何,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
风格和后者更接近(3月的重点在棋盘外,太过棋盘内的《吴清源》又让我没什么印象), 但让我更敬佩,因为冲突表现并不像后者一样以来drama剧情,而是用极为扎实而细腻人物心理与对弈战况撑起全片。
看完到现在我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简单的故事,这么简单的故事,是凭什么让我看得如此津津有味的?
除了用战局表现棋局的方式、有创意的微观镜头语言,功臣一定是演员的演技,他/他就只是看着镜头,然后我就可以同样透过镜头一直看着他/他,一直到镜头转移。
有张海报实在喜欢:闪光灯在左上方,于是徒弟的侧脸如暗下去的黑子,老师的侧脸则亮起来如白子。
黑白对弈时,黑子占优势,要先让三子,但优势在黑还是在白?
就像第一次“教训”徒弟时转动的棋盘、交换的棋子——胜负难料,对弈不止。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个性,无法简单地判断,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实践,且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去面对,才能发现和不断深入地认识自己的风格。
曹薰铉和李昌镐都是天才。
有天才的人,就是比任何人有较多个性的,惟其如此,也就比任何他人都更不能适应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规范。
这种约束个性的规范来自于各个方面。
在本剧中,作为老师的曹薰铉来自于从未失败的他居然被自己全心全力教出的学生打败这件事。
常胜冠军遭遇失败,而且败于自己亲手教出的知根知底的学生,这是本剧呈现的曹薰铉面对的最大困境。
是曹薰铉发现了童年的李昌镐的天分,将之收为徒弟。
并安排住在自己家里,像家庭成员一样融洽地一起生活。
在教围棋的过程中,曹薰铉指导学生学习围棋的的技术的同时,也教给学生与之相应的下棋的一些道理。
比如,下棋要一往无前,下棋的目的就是要赢。
作为学生,李昌镐牢牢记住了后者,不管下棋的对手是谁,一个目标,就是要赢,所以后来他赢了自己的老师。
但对前者,如何赢,师徒二人完全是两种相异的风格。
因此,对于李昌镐来说,不遵循老师的教诲、坚持自己的方式是其成长中面对的最大的困境。
在生活的道路上,有许多的约定俗成,也有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不做思考而将之全盘接受,则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之真正的快乐也无从可言。
也只有在不断的选择过程中,让自己的辨别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本剧展示了曹薰铉和李昌镐在困难中艰难地徘徊、思考、寻找的过程,以静水深流的方式。
最终,二人找到、也可以说是“回归”了自己的个性。
对于回归了个性的曹薰铉和李昌镐来说,输赢已经不重要。
因为下棋、坚持下棋,已经能让他们获得自由和真正的快乐。
李秉宪和刘亚仁演岀了电影的风格,沉静的外表下掩藏着激烈的情感,表演得克制且不漏痕迹。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木古、吴、坂田时代是“求变”,其后棋手们也许是看到了在中空作战的难度与恶果,转向“实空”,小林、赵、聂,即使是武宫的宇宙流,加藤的屠龙刀,他们的本心其实都是先围实,然后慢慢用自己的风格去定型(我个人感觉唐的泥泞流也是如此)。
因此,从韩方自己拍的电影所展现出来的大李才让我觉得如此恐怖。
大李在内战里面对进攻,从来不像曹那样,主动选择把胜负赌在大龙的治孤上,而能让曹这样的力战家屡屡用更多的手数进攻却“落空”,本身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包括几个被大李影响的,当时认为“缓”的棋路:肩冲回贴取势、下立拆开、靠完尖、立二拆二、上扳下夹、对立二拆三不点破空而是扳(本片就拍了这步),都是那个时代根本不存在的想法,他的定式开局也不喜欢飘来飘去的二间跳,就是一间低夹,拆开,但是他的实空不是任人摆布低三下四,大李的防是在进攻,在全局上分断进攻。
他连鱼饵都不愿意喂到你的嘴里,那些你以为在开局交换过价值的子,会全部在中后盘重获生机。
我以前还有疑惑为什么曹能一蹴而就, 其实从本片就可以管中窥豹——全局尽用子力,让早早定型付出被对方单先进攻和转换借用的代价。
——基于此呈现在棋上,就是全局四面进攻、一触即走,以动制静带着对方走,没有反应过来的对手的感受就是被俗手戳的到处积蓄隐忍,忍着忍着就忍不住崩盘了。
而大李,至少是电影中精选了这几局所表现出来的大李,是曹的作风且还犹有过之。
曹李大战时曹的进攻往往是垂死挣扎,无风欲浪,而李只要进攻,就必有大得。
可见“实空”有多么重要。
大李在那个时代就认清了即使不去围空,靠近中腹的棋子也有价值,或许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没什么亮点
“围棋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有一点我觉得不可能,官子第一人小时候肯定不是一个阳光可爱的小男孩
奔着李秉宪和刘亚仁来的,结果变成前者独角戏,可能是刘的私生活吧,电影整个剧情从双雄对弈变成曹薰铉的个人传记,典型的外行看热闹,围棋的高门槛让本片只有演员演技可以感受,
流水账式伪励志传记,或受限于篇幅时长无亮点也无特色,“与自己博弈”的主题过渡缺少更多积累铺垫,然可以预见即使扩展叙事也是同类型最差(如围棋少年、棋魂、后翼弃兵甚至黑暗荣耀)。题外话,若能拍一部以战鹰熬鹰为主线的故事不敢想象会有多有趣…
一部教科书式的工整的类型片,传奇师徒、矛盾棋风、共同成长理解围棋奥义…选角和妆造非常还原神似本尊,石佛李昌镐的沉默,刘亚仁演出的是和《燃烧》《无声》完全不同的感觉,真是千人千面一直觉得围棋这类运动非常难拍,竞技的残酷和文化的交织,棋盘上隐藏的波涛和机锋不足为外人道,胜负师心中有偏执成狂的胜负欲脸上却若无其事…这部电影可说是小众体育项目拍片的代表作了
#🍋观影# 如果刘亚仁换成朴宝剑,这电影就爆了。可惜了李炳宪。(其实,资本一直挺瞎的,或者是装瞎。只不过,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他们不那么瞎的时候。)
不错
先说优点吧,剧本非常工整。由此缺点也非常明显,因为剧本工整到公式痕迹极其明显,压倒性地掩盖了其他的一切,另一方面,电影一直在表达的棋士间的惺惺相惜,君子棋道,师徒之间的尴尬身份转化等等这一切,又实在过于陈词滥调,所以只能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
哦,我的饼叔
对于可以把类型片拍得涤荡起伏的韩国电影来说,本片不出色。不是很了解两位真实人物,片中表现出的倒是都很有人物特点。围棋有点攻城略地的感觉,其实可以拍更深入吧。两个男人之间的争斗,可能不止棋局的输赢。
李秉宪诠释了师父败给徒弟的那种愤懑不甘、又释然放下的情绪。
如果刘亚仁的戏份没删减,那这部叫“曹薰铉”更合适,几乎所有的戏都在他身上,看不出博弈。而这个角色拍出了让人厌恶的感觉:抖脚说话甚至唱歌来骚扰对手,这甚至是被允许的吗?对徒弟留一手,不肯承认徒弟的水准。后面的转变显得太突然,至少交代一下,又不是性格分裂,说变就能变?绑鞋带送棋盘这些格局太小了,整部电影头重脚轻。尤其对于不懂围棋的观众不太友好,前面已经有《后翼弃兵》,抄都不会?不过师徒的演技没太大问题的,甚至已经是李秉宪最好的演出。
为啥把老聂拍得又丑又猥琐……
很平庸的作品,但演技而言我觉得李秉宪赢了,刘亚仁既不贴我心中的李昌镐又不足以颠覆我心中的李昌镐。
看似“沉舟侧畔千帆过”,实则“病树也可继续生”。一代天才的崛起往往伴随一代英雄的落幕,但,多少人忽略了迟暮英雄上进的动力与野心。就像这个时代,永远追捧新英雄,当年带给我们震撼的旧事物却无人问津。所以,曹薰铉向上的野心比李昌镐崛起的天赋更加动人,厮杀的快感就像明媚的阳光,均匀照在每个前人与后人的身上,公平的激励着每个爱好者。而这,无关年龄。就电影本身,对我来说过于平庸和简单了,完全冲着李饼和刘亚仁来的,我为什么觉得他俩现在的演技也公式化了,尤其是李饼,你要再突破自己啊,我可是你的影迷一万年啊,下次不要接这么规整平庸的本子了- -
好看啊
已经拍完的放出来,没拍的再也别找他。不懂围棋,不太吸引我,表演中规中矩。
成也刘亚仁败也刘亚仁,怎么有天赋的演员自毁前程真的除了惋惜没有啥可说的。这电影不是因他饰演的石佛李昌镐恐大打折扣,当然绝对主角李炳宪演绎的曹薰铉也很出色。两位都将围棋这项靠大脑博弈的运动员演的入木三分。没想到续《后翼弃兵》又见如此热血的棋类传记片,不说剧本在师徒博弈等方面上做的如何,就单从围棋这领域就很符合东亚人的运动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