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都看完了,2020年11月21日星期六,21:33,结局是全部牺牲了,我的真实感受时,真实,但是这个真实我接受不了,可想而知在现场上更怎么能接受这个现实,总想写些什么,表达什么,其实就是难受,同时我想我能做些什么?
做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做到的,在实际一些是不是我们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家人照顾好,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我们必须要支持国货,支持中国所有的你看到的中国。
既然赞赏的声音很多也不缺我这一个,那就来说说自己感觉的一些不足吧。
导演应该是计划了李长顺的主线张金旺的副线以及常芳的爱情戏,以小人物的视角反映整个朝鲜战争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可惜的是以小见大,小是小了,见大却不见得,宏观的战役描写不够,主人公的过多戏份有拖累剧情的嫌疑。
歌词战役的描写当然是有原型的,可是为啥非得用化名呢?
战争场面的描写犹嫌不足,说媲美《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的可以歇歇了,毕竟资金投入摆在这边。
本来还期待对美军优势火力装备碾压的刻画,反复出镜的那两辆谢尔曼总是感觉怪怪的,不过志愿军战术细节的表现相当不错。
另外,还有一些像没有朝鲜话配音,米国大兵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普通话这种问题也很出戏的说。
但是 说实话 这部剧的人物塑造有特点感情戏真实不造作,虽然还有一些明显不足,但比之过去的抗日神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公元1894年夏日的朝鲜大地上,有这么一群军人,他们蓝布包头,身穿号坎,手上拿着的武器是大名鼎鼎的亨利-马提尼、德国老毛瑟、法国哈乞开司和美国雷明顿,甚至装备着17响温策斯特以及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德国连发毛瑟枪这样的先进武器,装备的火炮、弹药数量甚至是他们对手数倍,囤积了如山的物资、粮饷,却毫无斗志,一溃千里,从牙山到仁川,从仁川到平壤,再从平壤一路溃退到了鸭绿江,最后,丢了大连、丢了旅顺、丢了威海、丢了整个北洋海军,最终丢掉了一个老大帝国咸同中兴以来几十年的虚火撑起来的最后一点颜面。
然后,是2亿两战争赔款,是3000万两赎辽费,是割让旅顺、割让琉球、割让澎湖列岛、割让整个台湾。
马关已过,接下来,是庚子,是戊戌、是辛亥,是随之而来的几十年的军阀割据、混战,是十年内战的尸山血海,是八年抗战的山河破碎,是国共内战的兄弟倪墙。
朝鲜,这个海东之地既陌生又熟悉的小小国度,从甲午那个年份开始,从此以后直到现在仍然深深影响着一个东亚大国的国运。
公元1950年初冬,又是在这个锦绣如画的三千里江山上,一群军服朴实无华的军人,他们手上拿着自己在长期的战争中缴或自对手的简陋武器,身上背着不多的弹药和口粮,有的人甚至还穿着南方地区的单衣。
他们从中朝边界的崇山峻岭中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气魄,向人员装备、武器质量、火力密度均数倍于自己的对手发起了坚决的进攻,从温井到云山,从云山到清川江,从清川江到长津湖,从长津湖到平壤,从平壤到汉城,他们几乎用反向的脚步,把1894年那支军队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不过,这次不是溃败,而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最终,这支军队坚定的将这场战争的脚步定格在了开战前的起点:三八线上。
为了这个结果,这支军队付出了183108人阵亡,383000人受伤的巨大代价,今天有人说,为一个外国牺牲这么大不值得,特别是这个国家现在还很不“听话”。
我却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这场战争既不是为苏联人,也不是为朝鲜人打的,而是为我们自己而战。
如果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觉醒往往来源于一次沉重的打击和挫败,那1894年的甲午,对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而言,无疑是一记响亮清脆的耳光。
而经过了数十年的挣扎和变革,付出了几千万人的鲜血和生命,这个国家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体制,通过八年抗战使得民族觉醒,通过国共内战确立了发展方向,那么,1950年开始的这场朝鲜战争,无疑是这个涅槃重生的中央国度的一次立国之战。
正如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所言: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每每想起儿时听到祖辈们讲起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长津湖边的冰雕,想起松骨峰上的搏杀,想起上甘岭猫耳洞里传出那首悠扬的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就会莫名的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入眠。
写了么多其实就是为了一点,希望各位在安坐办公室结束一天工作,在一家其乐融融享受家庭幸福,在深夜吃着薯条炸鸡玩着撸啊撸追着纸牌屋的时候,偶尔能想一想自己之所以能这样无忧无虑的浪费时间、虚掷光阴,正是那些现在许多仍埋骨他乡的忠魂的付出才换来的。
更希望大家永远不要忘记那首耳熟能详的美丽歌曲中那句:朋友来了有美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一个伟大的国家,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并再也不会跌倒下去!
《三八线》国庆期间看完了,它是以来自安东前楼子村的几个志愿军的视角来讲故事的。
应该说题材不错,能吸引人,不然我也就不看了,道具啥的也还行,画风也不错,属于一打眼就能看下去的那种。
但是这剧本啊…真心挫:拖沓、有槽点、结尾仓促… 光第一集就能流失大部分观众了,看的我尴尬症都快犯了…实在不行你来个倒叙或者通过主角的回忆穿插来交代主角的入伍原由,不是也挺好么?
再比如中间志愿军捡到的小孩的前后相关剧情…不知道是真事改编还是艺术加工…如果是真事,在片头片尾或者片中用旁白或者文字说明一下免得观众尴尬,你真要是想这么拍我们也好接受点不是…不过龙源峰战役的那几集拍的还不错!
关于槽点,怎么说呢,就像不同的人去讲同一个故事,总会有人讲的比其他人好。
那么《三八线》导演和编剧的讲故事能力还有待提高。
演员,我比较喜欢的、靠谱的有连指导员陈平,一班班长线才臣,一班战士王大福,机枪班班长杨家喜,汽车班长赵庆有,刻画的都很好。
但两个主演李长顺(张国强饰演)张金旺(王挺饰演)前几集演的…一开始看的我有点别扭…后面就好些了。
再有演王常芳的曹曦文不要太像刘涛关于主角李长顺的战斗技能和指挥技能的提升的描写太少了吧…以至于我对他的升官有些质疑…再一个,各国军队之间只表现了美韩军队之间在合作上的矛盾,对应的,中朝之间的合作丝毫没表。
甚至几乎就没有朝鲜人民军的身影…发现的一些穿帮镜头:有个镜头是从上向下移动的,很明显的摄像机拨动了镜头前的树枝;攻打龙源峰时连长扔手榴弹之前地面上出现了摄像机的影子;有镜头从坦克上方透过坦克直接拍摄到了地面——坦克外形就是个空壳子;金旺在河边洗纱布竟然透过水中的倒影看到了站在他身后的朝鲜同志。
龙源峰战役之后,觉得比较无聊、有槽点、可以跳过的地方,都是以两倍速或四倍速看过去的(两倍速还是可以听清台词的,四倍速用来过没台词的场景)。
属于有尿点的剧,认真看属于浪费时间,真想了解朝鲜战争的倒不如找书看或查资料来的痛快。
总之,想看的,不推荐去看了。
幸亏片名只是叫“三八线”,要是叫“抗美援朝”那可就丢人丢大发了。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家,只是一个观众,期待已久的三八线,在看到第二集就放弃了, 因为后面的剧情觉得猜都猜得到,以爱情为主,没想到小学的流动红旗是在抗美援朝中留下来的,真正的战争中真的会有吗???“战争是残酷的,会流血,”剧情中飞机轰炸在切了个镜头中结束了战斗,在同志口中我们观众知道了志愿军死伤惨重啊,场面有多惨,导演没交代,和美剧<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等十多集比起来,38集我觉得是剧组的钱不少啊,原本 期望中会还原差不多的三八线,唉,,,,观众要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真实的历史,一场不知名的战斗在中国军队喊口号中匆匆结束,战争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我们更多的是要直面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士兵心中的想法以及战争影响,自己内心的想法 不喜勿喷谢谢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托克维尔在《三八线》拍摄完成之前,大陆已经多年没有涉及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公诸于世了。
这是一件让我们颇感意外,又能坦然接受的事情。
去年说要在央视放,没有实现,最近终于在地方卫视上映了。
颇感意外,是因为“抗美援朝”毕竟是以喜剧收场的,战争中唯有将军与士兵,并没有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怎么就落得和某某运动、某某会议一样讳莫如深的下场?
坦然接受,那就很简单了,我们的宣传政策,那就是说不清楚我就不说。
我说我们的宣传政策说不清楚,是因为我们丧失了两种基本的叙事逻辑。
第一种是“华夷之辨”的王朝史观。
朝鲜半岛向来是华夏的藩属,蒙我天朝恩惠,受我天朝礼教,进攻朝鲜,就是挑战天下秩序的合法性,试图颠覆儒家纲常,必救之。
可惜,我们已经没有皇帝了。
第二种是“阶级斗争”的革命史观。
金正日同志跟我们共享着推翻资产阶级压迫从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使命,一首国际歌,唱不出两家人,进攻朝鲜,就是妄图进行反动复辟,把碉堡修到我社会主义阵营的门口。
红旗只能进,不能退,必救之。
然而,我们已经“告别革命”了。
因而,当这部《三八线》似乎讲出了一些“新”的叙事逻辑,并且让人感动、振奋时,已然非常欣喜。
看到十五集,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主人公李长顺生在东北,会讲朝鲜话,美军轰炸丹东,家毁人亡,于是和同乡张金旺、栓子一起参加志愿军。
李长顺和栓子加入尖刀连,张金旺被分配到运输队。
从此,三人随军渡过鸭绿江,开始了残酷的战斗生活。
为彻底占领朝鲜,美第八集团军发动“圣诞攻势”,志愿军诱敌深入,合围痛击,迫使美军全线溃败(背景为长津湖战役)。
李长顺所在连队奉命执行穿插任务,攻陷要害,扼断美军退路。
浴血战斗结束后,连队伤亡惨重,李长顺从生涩的新兵变为战斗英雄。
剧情很简单,一个复仇的情感线索搭上兄弟连的人物结构。
但看到现在,至少有两个地方深深打动我。
第一,没有黑化美军和韩军,韩军上尉被迫率部攻击志愿军阵地,告诉手下只是为了返回南方与家人团聚;韩军攻上山头,美军进行无差别轰炸,美军联络员乔治痛斥长官背信弃义。
反照回来,这边李长顺和兄弟们在坑道里躲炮击,连长说:没有人喜欢打仗。
双方都没有那种我们常见的那种“不打仗就不痛快”的豪迈气概;这种表现很难得,因为这告诉我们,即将牺牲的人,不是无脑的炮灰,他们选择义无反顾,有其他的理由。
第二,李长顺在雪地里见到整个班冻死的志愿军战友,精神大恸,战斗结束后,他作为战斗英雄被上级派人采访,他拒绝了,大骂:“你让我有什么体会?
体会我那三分之二的战友怎么没的吗?
”一九九二年,中韩建交,金家大为震怒,无奈邓公尚在,龙威不减,一口恶气咽下去。
现在,面对一个丧失了“革命斗志”的中国,以及一个冷战式游戏规则失效的全球化世界,朝鲜除了不断爆核武器,把自己逼成头号精神病人给中国制造麻烦,别无他用。
曾经为了保住朝鲜,新中国牺牲了几十万最优秀的战士。
他们用简陋的武器与地球上最强大的工业体系所支撑的军队奋勇血战。
他们倒在长津湖冰封的雪原上,或者与上甘岭的焦土化为一体,而今天的有关部门却竟然为了找到一条纪念他们的理由而苦恼不已。
不由得想起彭德怀的命运: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故人长绝。
2015年,日本首相照常宣读二战“反省”报告,安培晋三居然艰难地讲出了1905年日本打败了俄国的光荣事迹,以表明日本军国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
这让我们想起《坂上之云》里日军官兵端着刺刀攻上二零三高地的壮烈场景,配合着宏大的交响乐伴奏,日本人在自己的镜头里好像找到了他们的“理由”。
那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另一幅场景,久久萦绕,如今终于在《三八线》中出现了:在“松骨峰”的阵地上,弹尽粮绝的李长顺和他的战友们拔出刺刀,含泪带血地怒号着,杀向装备精良、坦克压阵的黑压压的美军。
李长顺的连队回到驻地,宿舍的床空了一半。
入夜,跟着长顺一起参军的栓子被牺牲战友的幻影惊醒,嚎啕大哭。
就在和美军肉搏之前,兄弟们说,还想回家看看隔壁村相好的,还想吃白面馒头。
我想,对于《三八线》这个名字,这些表述已经足够了。
一代人,一般只能尽一代人的职责。
然而,就从武器差别上看,他们完成的是几代人的使命。
在他们身后,那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开始扫清一切妓院和赌场,把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从上层社会的专属品变为每一个村庄的常识。
生产、建设、奋勇前进。
历经过反右和文革浩劫的许多老人都会说,那个时候,心里真是充满希望。
可是那些长眠在朝鲜的志愿军兄弟,他们看不见了。
现在想想,我忽然明白魏巍为什么不叫他们最无畏的人、最勇猛的人,而是最可爱的人。
在他们身上,是战胜了怯懦、自私、内斗之后重新挺立起来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一旦被唤醒,是不会随着一个政治家的堕落而消亡的。
好剧能够造就新人,老人一样败坏新剧,评论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说两个陌生人见面,建立第一印象只需要开始那十秒,十秒后你就是表现再好,也难改变印象的初衷。
先说人物,这部剧从开始就是错的,错不在演员,错在为什么会选这么两个在军旅剧里声明赫赫的演员,一个是成功的部队首长,不管是现代高科技的解放军钢七连连长还是抗日军队的军分区司令员,哪一个都是刚强,精干,专业,智慧的军首长典型代表;另一位则在警界叱诧风云,偶尔也客串一些连长等军界人物,那好歹都是领导,好歹这两位都是四十多的大腕级人物,突然转眼变成了比三多还低几个量级的弱智型选手,抬着满脸皱纹,吊着眼袋的双颊,充满天真的大喊:班长,我知道我错了!
顿时有一种爹向儿子认错的酸爽。
再说表现,可能因为张国强,让观众不由得会联想到士兵突击。
没错,导演也联想到了,而且还运用的无所不用其极。
从刚开始的一班六班争先进班集体,到长顺第一次参加战斗搞砸,被连长批,到长顺和杨班长去救栓子,里面有太多的士兵突击的痕迹,但是曾经的连长变成了如今的长顺,原本是三多说的话被曾经的连长,现在的长顺一字不落的说了出来,顿时觉得时空错乱。
再说故事,亮剑为什么成功,因为他把所有故事围绕李云龙展开,塑造了一位鲜活的战神。
士兵突击为什么成功,因为他让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大家产生了共鸣。
他们都是讲的人的故事,包括雪豹也是如此,这些剧的历史背景不一定真实,人物虚构的成分更大,但观众觉得鲜活,有味道。
此剧的缺陷就在于混淆了要去塑造人物还是再现历史,冠名以三八线,大家都认为是一部史诗级巨作,当然导演和制片可能也这么认为,但呈现的是小人物的装傻充嫩,似曾相识的故事场景,以及支离破碎的战斗故事,无所不用其极的战斗场景特效,都在彰显着故事的苍白!
说到这,想必那些穿帮、那些韩国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那些美国鬼子在志愿军面前表现的如此弱智不堪一击,那些都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导演,你是真的想让人了解记住这段历史,还是用逗逼的人物展现一部逗逼的传说,还穿上一部史诗巨作的虎皮。
针对那些拿题材意义要高分的主,你真的认为他做到了吗?
《三八线》在艺术的表达形式上具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独特与成功之处。
史诗般的战争场面,全剧以一个连的视角表达了我中国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体现了我国军人的军魂,剧中除了表现军人的硬气也渲染了朦胧的爱情,战火中的爱情朴实而美丽,王常芳、李顺英、李长清、护士长等几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她们对爱的追求及面对战争时的抉择,让并未能终成眷属的爱情具有动人的美感,焕发出人性的光泽和崇高的境界。
在这场战争中,前方艰苦作战,后方尽力支援,导演为观众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战争环境,让观众充分感受到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下的青春史诗。
爷爷曾是志愿军的一员,我也一直对这场战争比较感兴趣。
追剧比较少,这还是我第一部提前了很久就开始关注的电视剧。
给了5星。
背景很用心。
两水洞战斗基本符合史实,只是略微减少了一下战斗规模。
龙源峰阻击战的剧情基本上来源于38军在二次战役的战斗,真实松骨峰附近有一个龙源里,真实的历史中更有整个穿着华东地区的单衣的连队在潜伏阵地上被冻成冰雕。
第三次战役协助攻克汉城,第四次战役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还有上甘岭的冷枪冷炮……每一段都不是凭空而来。
后勤和医疗不仅是电视剧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战争很重要的部分。
车队老班长的牺牲很是可惜。
收到广播《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那一段,志愿军空军的那一段。
我的泪点是不是有一点奇怪?
开头和结尾有一点点不给力,开头一股刘老根电视剧的味道,结尾呢,最后一集看到前一半还以为会是一个happy ending,结果最后差不多全都牺牲了……不管是志愿军、美军、南朝鲜军还是平民百姓,每个有台词的人物都有血有肉,少有脸谱的形象。
例外是那几个特务的,而且拍的有点拖沓,看得着急,占了很多时间,最后几集很多剧情却直接跳过了。
有女同胞出现的地方就会有感情戏,不过并不是很矫情那种,而是一直带着一种力量。
武器道具很赞。
初期的三八大盖、马克沁与捷克式,缴获的加兰德、汤姆森,后期的大转盘、莫辛纳甘、波波沙,而且不会像我的连长我的连那样用的都是改为7.62口径的民兵用枪。
谢尔曼坦克也是一大亮点。
志愿军出场电台是小八一,六十年代造。
近几年的国产影视里似乎只有集结号用了正确的(七一式报话机)。
棒子用的步话机倒确实在朝鲜战争中大量使用,志愿军当时还装备了它的上一代的仿制品(七零一报话机)。
截止目前评分8.9,还是三观正的比较多哈。
关于这场战争的意义,北朝鲜今日的情况并不是六十多年前的先辈们可以预知的,而对于中国,借用彭老总一句话吧:“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
当时金日成对外宣称,南朝鲜李承晚部率领李部伪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大举侵略北朝鲜。
实质上为金日成利用苏联的力量大力扩充军队,以机械化陆军闪电突击韩国。
并非小米加步枪的水准去攻打韩国。
当时的韩军基本上为虾兵蟹将,全国连最基本的反坦克炮都拉不出几台。
首先,如今韩国人是感谢美国人的,如果没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支援,韩国早已不复存在,其次当朝鲜机械化军队一直打到朝鲜半岛东南边,也就是仁川,基本快吞并整个朝鲜半岛。
天空作美,那天仁川涨潮,美国海军陆战队顺利登录仁川,配合空军的力量顺利在韩国海岸建立防线,以仁川为突破口一举北上,一路打到中朝边境。
金日成找斯大林,斯大林说:你去找毛泽东!
客观说,美军的轰炸机轰炸过丹东,至今原因众说纷纭。
不管怎么样,这也为我们支援朝鲜提供了很好的一个说辞。
再谈《三八线》,我十分不理解导演为什么要把韩国人刻画的如此消极、畏战?
实质上这场战争是韩国的“卫国战争” 但是在剧情里韩国人表现的是不明白为什么去打仗,仅仅是被美国强行推上战场一样。
就像抗日剧里的伪军,打仗只是为了混吃混喝混军饷。
韩国渗透的特务为什么总要摆出一脸奸诈的表情,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渗透朝鲜的特务?
而且,在秘密基地和老太太撂摊子那场戏,除了阴险毒辣其余什么都没表示。
历史上,那时是属于冷战时期,那时候基本上对立方碰到一起首先会是关于政治立场及谁对谁错的嘴炮之争。
基本为,韩国特工:你们侵略了我们的国土,让很多人饱受战争之苦!
你们是被XXX蒙骗的傀儡!
朝鲜老太太:在伟大的金日成XXXXXX,我们一定会统一朝鲜半岛!
你们无非就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样的节奏才是正常的。
在韩国,那时候去赤色化运动越演越烈,大批的李承晚左翼分子会组织纠察队手拿棒子到处抓捕所谓的亲共分子,甚至动用私行。
那个救了李长顺的老太太也基本玩完了。
在朝,金日成政权的左翼分子同样。
基本上,剧情里那个村的人都会抓走进行审查,很多嫌疑人也会被处以叛国罪被冤死,那个老头他们一家也肯定玩完。
从没见过在战场上打仗谁会站着直直的一群人靠在一起边走边开枪,志愿军一般以33队形发起进攻。
美国一般以班为单位发起进攻,都是弯着腰,拎着枪,一路小跑,到处找隐蔽点,相互掩护推进。
坦克配合步兵进行火力支援发起进攻。
就像集结号里一样,坦克一攻上来,一个连的人基本完蛋。
医疗站在战争中很少被主动攻击,然而加进去只是为了狗血的爱情戏!虐杀伤兵有这个必要?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说:一方面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也就是平常抗日军电视剧里的俗套,另一方面确实是光腚他们指手画脚的结果。
所以,这部剧必将两极分化严重。
边看边问老妈当时的故事。觉得战争的事情就讲战争好了,志愿军战士太值得敬佩!但我想说,常青同志就是圣母婊好么?一天到晚说这个劝那个不能儿女情长,要等战争结束后再考虑个人问题,结果就自己最活泛,脑门子上永远攢着仨字儿:李长顺我爱你。
有两星没给的原因是此片从头到尾贯彻了英雄主义以及我们人民志愿军的正义和伟大,对于人性,几乎没有刻画。
导演对于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描写与感情渲染做得很好,就是太多雷人的剧情,看起来跟抗日神剧没有什么区别。
只针对这部电视剧,只能打3星,这么好的题材愣是拍的又臭又长,这种电视剧怎么拍?应该学学《兄弟连》和《太平洋》,10集就够了,最多不要超过15集,现在到好,这到底是要讲啥?战争的残酷?儿女情长?展示中国军人?抒发中朝友谊?反思战争呼吁和平?啥都不是
编剧水平太不稳定了,龙缘峰一战值五星,之后就开始乱洒狗血了。太尴尬啦,本来还挺看好呢。38集里,有十集能看
立国之战,不是党的战争,是中国人民的战争。给三三制和M4A3E8点个赞,挺认真。缺陷倒也不少,但是我给五星。更新,降一星。好尴尬,再降一星。
演员都很给力,演技派。美中不足的是,少了点儿痛快淋漓的感觉。定位有点乱,战争剧穿插了太多情感纠葛。
讲一下:看完还是挺感动的,连长、指导员、线才臣等几个角色很鲜活,服装道具也很认真,在国内战争题材电视剧中应该说算大制作了。但是,缺点不少。1、支线太多,什么战俘啊,反特啊,鱼水情深啊,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展现得太多,结果什么都没拍好,反而影响了主线。
那么老了再演新兵实在违和,看不下去。。
神人设神编剧神剪辑
有拍成5星的潜质,但是拍成了2星的水平
比一般的神剧还是好很多了,虽然还是有很多粗糙的地方,结尾太仓促太拉胯了。希望2000那部抗美援朝能早点解禁。
有煽情,但很多看点
都2018年了,医疗兵取弹头 还是能拿出一个完好无伤的出来。。。 凭着良心想想 朝鲜战争这么好取材 历史细节最多最全的吧? 找几个靠谱的军事顾问就那么难么? 整整38集无限爆破 简直炸的人头皮发麻,钱花不完 不能买好点的枪械道具? 枪头都是歪的。。。 吗啡能救命。。。枪声一听就是CS游戏里的AK47的录音(而且 当面CS很多枪械都是用 架子鼓等乐器 弄出来的), 这些该花的钱 一分不花,不该花的钱 在那里乱搞。 说不好听点 朝鲜战争 是重中之重, 除了吃炒面 各种艰苦环境 还原的比较好, 其他都是在撒狗血,主体上 只拍出个 接近及格的战争场景。 影视发展开倒车,真的看完有点让人心寒呐。
剧情太拖沓了…演技也够烂,不知道分怎么弄到8.0的?
有优点也有不足
看到六班被全部冻死,实在忍不住眼泪!这是煽情吗?这是艺术加工吗?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三八线这部电视剧摈弃了以前国产战争片的伟光正人物,没有明显的主角;这些战士他们首先是人,他们不是神,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士兵!
向我开炮完事儿都没死 你就逗吧 一星送你超现实科幻元素
良心剧。另,鄙视打一星的脑残。
实在看不下去 不是说朝鲜战争怎么样 本剧制作的水平也太次了 还不如好多抗日神剧 8.1的评分也简直是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