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很喜欢的一本新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开篇前三篇,写的就是和徐志摩有牵扯的三位女性,也是这部剧的三位女主,看了这几篇文章,也引起了我对他们的极大兴趣。
于是看书、看剧、看介绍,捋一捋,想一想,还是有很多感触,不写不快。
之前看《灵魂有香气的女子》里谈张幼仪,看到徐志摩对她的所做作为用冷酷无情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我震惊于张的气度,当一切的伤害过后,他们竟成为了好友,张一直履行着抚育孩子、照顾老人的义务,并且在徐死后也一直照顾徐父直至终老,《人间四月天》给了我答案。
通过看一些其他的介绍和资料,我不得不要称赞一下编剧,应当说编剧在最大程度的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故事,虽然说现实不可能和电视剧完全一致,但通过这个剧大致能够领会到每个人物灵魂上最精髓的东西。
演员的选择和演绎也都很到位,黄磊本人的气质和徐志摩就有相似之处,除了他我几乎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况且15年前的他真是嫩啊,眉目清秀眼波流转,光凭长相也可以迷倒万千女性了。
刘若英的张幼仪感觉也是深入骨髓了。
两位演员都没有用配音,听起来让人特别舒服,特别是刘若英的声音,那么温柔而坚定,因为刘若英也不得不爱张幼仪。
他们的故事怎么开始说呢。
就从张幼仪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开始吧,这也是张在往后的岁月里总被问到的问题,看看她本人是怎么回答: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世人都认为张幼仪深爱徐志摩,可是我不以为然。
当然,徐志摩肯定是张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特别的男人,她对他肯定有爱慕之情,那里面包含了她少女时代对爱情的渴望与幻想,可是我觉得,徐给她的温柔太少太少了,根本燃不起她心中爱情的火苗。
没看电视剧以前我想,他们结婚7年,有过两个孩子,无论如何也还是会有些温柔时刻吧,在剧中我也看到了。
那是张刚到英国安顿下来的夜晚,半夜远处的教堂传来阵阵钟声,屋里躺在床上的两个人都没有入睡,伴着钟声,张试探的将头靠在背对着自己的丈夫的肩头,徐一怔,转过脸望向妻子,对上她迟疑的目光,缓缓的他把胳膊伸出来让张枕着他的手臂,张小心翼翼的靠过去,用一只胳膊揽住他,这时徐的表情忽明忽暗,然后欲望袭来,徐抚过张的手臂、肩头,最后将她压在了身下,即便如此,徐的表情还是清冷的让人心寒。
当即我就叹道,如果这是难得的温情时刻,那这样的温柔也太少太没有温度了,根本无法支撑起一段情到深处无怨尤的悲情戏码。
她出身富贵却保持着传统女子的良好教养,上孝公婆,下抚幼子,她勤劳、隐忍、坚强,她可以不要他的爱,她想要的不过是现世安稳,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
像这样的女子,如果嫁给胡适或其他一些当时有担当的优秀男人,也许都会是夫妻和顺一派美满幸福,可她偏偏遇上个最有浪漫情怀、以追求真挚爱情为目标的诗人徐志摩,她再好,也不是他的菜。
曾经在豆瓣上看过一篇评论的题目,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叫做《我鄙视缺乏残忍的温情脉脉》,评论的是HBO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故事。
这个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童贞女王,终生未嫁,一生与莱斯特伯爵和他的继子有过情感纠葛,后来她被她宠爱的小男友造反,然后女王就处死了他。
说到这个其实我想说的是爱情是很残酷的,经济学上有个有名的“马太效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赢家通吃,而这个定律对爱情同样适用,若一个男人爱你,全世界都送到你面前还不够,只想给你最好的,若他不爱你,你连一个合理的解释,一句安慰的话语,甚至一个关注的眼神都得不到。
要么都得到,要么全不要。
所以,当我看到徐志摩残忍的要求张打掉孩子、不顾她身怀有孕弃她而去,甚至是在她刚生完第二个孩子以后就要求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全然不顾她以后要如何生活,如何去养育这个孩子的时候,当我看她怎么伤透了心、流尽了泪,沉默为主的她也终于忍不住发了声,求得不过是他的一点心软的时候,除了心疼,我更想对她说不要哭、不要求,你的哀求和眼泪都没有用处,只能让他更加鄙夷你而已,他这一刻是没有心的,至少对你是没有心的,你钻心的疼痛他感觉不到分毫,他根本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你着想,对你的苦他根本无法感同身受。
好在,张幼仪也渐渐明白了这一点,当她在柏林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强忍住自己的悲伤,对徐志摩说:“我要感谢你,是你第一次让我知道,我张幼仪三个字可以完整的代表我的意思。
”平静而掷地有声,说完便拂袖而去,留徐志摩愣在当场,那一刻我真替她叫好。
仿佛从那一刻开始,她的人生也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写道“被人惧怕比被人爱戴更为安全”。
在爱中,为了避免受伤害,我们穿上铠甲,对伤害我们的人残忍一些,对自己残忍一些,也许是更为安全的做法。
其实她可以残忍,她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徐家的赔偿、道歉,也可以利用娘家、兄弟们雄厚的经济、政治势力让徐志摩、徐家日子不好过,可是她没有,她保持了她的风度,默默咽下所有的苦,带着小儿子在德国走上了发现自己、不断成长的道路。
张幼仪承认,和徐志摩的离婚,使得她脱胎换骨,找到了自我:“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
”的确,在同徐离婚以后,她凭借着她的勤劳、坚忍、严谨的作风、踏实肯干的态度,在德国完成了幼教学业,回国后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她和徐志摩的关系,之前看书里说离婚以后他们的关系居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成了很好的朋友,我还觉得很不可思议,那样的残忍伤害过后,最后真的可以一笑泯恩仇吗?
可是看了电视剧以后,我开始理解,我可以理解张幼仪的不计前嫌,也不想过度责怪徐志摩的残忍自私,我也明白了徐志摩为什么让林徽因、陆小曼等当时有名才貌双全的女子着迷的地方,那就是他的真。
他像一个孩子,那么执拗、坚强的追求着他所认为的真,在剧中他在面对愤怒的徐父指责他不该离婚时有这样一段表白:“三妻四妾在许多人眼里竟然比离婚还要道德,可在我心里这是最大的自私和败德。
享乐、生育都不是娶妻的理由,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他的女人,他的妻子,他就不需要找任何理由再把其他的女人领进家里,因为一个已经够了。
中国妇女几千年来之所以没有社会地位,就是因为男人们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自己的妻子,因为不懂得爱就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尊重就会养妾狎妓终日流连欢场,甚至把三妻四妾这种事情当做理所当然,所以我情愿离婚,当一个千夫所指的人,也不愿意占尽男人的特权,再戴上一顶破烂的礼教的帽子,来维系徐家那一点虚伪的面子”。
这段话自然气的徐申如脑袋冒烟,罚他跪祠堂。
可是我佩服他这样的勇气,即使在现代社会敢于对这种门当户对的结盟婚姻说不的不多,更何况是那个封建时期。
现如今又有多少虚伪龌龊的已婚男士,以爱情的幌子享受着婚姻以外的情感,而一旦对方以结婚相胁,这些男人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离婚,对他们来说代价太大,即使他们有些不爱自己的妻子,也不愿承受离婚带来的工作、家庭等方面的一系列阵痛。
所以我觉得民国真是个奇异的时代,那个时代虽然中国仍受着封建思想和各国列强的压迫,却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情感在现如今看来也是那样的难能可贵。
所以对于徐志摩的抛妻弃子我不想过分苛责,更何况对于张幼仪来说,这样的剧痛之后,换来的也是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试想如果徐屈从于封建礼教,终生不同张离婚,张终其一生可能也只是顶着徐志摩妻子名分而畏手畏脚饱受煎熬的平凡女子。
所以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
很喜欢他们离婚以后的每一次的交谈相处,仿佛离婚以后他们两个人才真正在人格上平等起来,没有了别扭、没有了依附,只是两个老友,相互懂得对方的喜怒哀愁。
在柏林,张刚失去她的小儿子彼得,这时的徐志摩才匆匆赶来,对徐没有一句责怪之词,她和他说着彼得认得他的父亲,每晚都要亲过他的照片才睡,这个她没有教过他,听得让人心碎。
当她终于忍不住趴在徐肩头失声痛哭,那一刻两个人的痛是想通的,他们的心灵之前从未那样的靠近。
在回国后,徐家老宅,徐志摩夜里邀她出来走走,和她商量事情,并且表达了他愿意支持她办学的愿望,张很感慨,她说:“也许做你的朋友比妻子更有福气吧。
”因为她终于也体会到了徐志摩作为朋友的赤诚之心,他们原来可以这样舒服的相处。
之后我又看张如何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严肃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教养,温良宽厚的品格让她在事业、生活与做人上做的那么妥帖。
其实我觉得她之后做的很多事并不是为了徐志摩,她精心养育徐志摩的孩子,因为那也是她的孩子;她孝敬徐父徐母,因为他们二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她那么看中,况且她父母早逝,她在他们那里也获得了亲情;她帮助徐志摩出版文集,凡事亲力亲为是因为徐志摩是她重要的至亲朋友,她珍惜他们的友情。
至于经营银行、服装店、管理财务,无不是对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她在其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其实后期陆小曼的“作”和张幼仪的明理能干确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我觉得徐志摩没有后悔过他的决定吧,毕竟爱情不是说你聪明、能干你爱的人就能钟情与你,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不论如何,张幼仪的人生是丰富的、厚重的、她没有白来这一趟,特别是晚年又嫁得良人,也算是抚慰了空闺多年的寂寞。
爱情,不会也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特别是对于张幼仪这样的女子,她没有徐志摩的浪漫,她走的每一步都很踏实,而她对徐志摩的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例,对那些曾经爱过但却伤害过我们的人,哭泣哀求是最下等的做法,以牙还牙的残忍次之,最难最妥帖的做法莫过于在华丽转身后仍然能够交往的豁达气度,如果实在不能相交至少先让自己华丽转身给对方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
假若这个时候是春的季节,而非秋天,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忧愁,像故意的逼迫,假装自己存在着最深刻的苦闷.无法解脱.人间并不总是四月,也并非每个年头里的四月都是完美无暇的春日.一种平淡的味道,消失在这个地底下的深邃土壤中.国王学院门前的河,不宽可是曲折冗长.周围的草坪,不是平铺直叙的没有故事.还有那棵树,吃着冰淇淋坐在牛顿的树下.都只是传说而已。
河里有撑船的人,有迎来送往的欢乐.从桥上望下去,整齐的小舟排列出当年的模样.颜色不鲜艳粉嫩,木头遇着了水,遇着了记忆的清泉.船要怎么突出重围,走向远方的青苔.夜色里,看不见红到脖子根的脸庞.用文言的对白,低头,斜眼.观赏着眼里的景致.两根白色的棉线,缠绕悲剧的笑容.不论怎么说都没有错.选择一个地方,选择一个家乡.拖着沉重的行囊,堆不出幻觉里仿佛依稀的存在。
我没有办法站在他的角度去思量,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已经几乎不是个问题.因为太多的人会去思索.却没有谁能给出标准的答案.都是自己的臆测.我不喜欢陆小曼.眉.爱眉.于是我的悬想里就只剩下了两个人,张幼仪,林徽因.因为林徽因的才华横溢,因为张幼仪的无从选择的悲剧,所以两个人都很有理由.可是这点仅仅属于一个诗人的爱情,什么也无法决定.人们说,林徽因的智慧让她选择了梁思成,诗人都无法依靠.我甚至原来一直都以为张幼仪是个处女.也许是我把徐志摩和鲁迅弄混了。
我不明白我的眼泪是从哪里着手,是欢乐祥和的风景,家园.我却在悲哀什么.命运的悲剧,装模做样的登场.诗书里的颜如玉照不出白头的木讷.他走了,她来了.一直追随着的情节.天涯路远,这又是凭什么呢.桥边柳树的阴影中,不知道坐着谁人.他们笑了,文字和知识带来的只是相视而笑的浪漫感觉吗.是我说上半句你就能对出下半句的诗词歌赋吗.是牵着你的手走在蓝天白云下的悠然吗.这又要被归纳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吗.所谓碰撞就只是打击了一点对爱的信心吗.我们有花园,可是没有四月天.推车远去的背影,不知道怎样是羡慕.
看的时候感慨万千,看完之后反而很难归纳出一个中心思想。
剧算神仙选角了,徐志摩有书生气,林徽因够灵,张幼仪有畏怯感,陆小曼有风情。
但是较起真来,徐志摩其实应该更不羁一些,林徽因也有点太内敛。
故事戏说的成分有点重,导致于如果按照剧里的情节评价人物,对真实的人物失了公平。
但是,它本来就是剧,不按剧评价又能怎么评价呢?
徐志摩是自我的,因为极致的自我,单看他会觉得纯真,把周围的人算进来,就是自私了。
他不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但却是个好情人。
他会为他心头的那一份纯真的爱付出一切,用句矫情的话说就是:为了你对抗全世界又如何。
爱情是他心中的星空,可是人总得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没踏在实地上的人,星空再美也终究会被脚底的泥潭吞噬。
看剧的时候,我时常在想,如果他与林徽因能修成正果,这份爱会不会持久。
没有答案,也许真的修成正果,白月光会变成白米饭。
但是这三个人中,他的灵魂伴侣始终是她也只有她。
徐志摩与林徽因在一起的时候,气场是完全契合的。
那些别人不屑听,听不懂,无共鸣的痴话,对方都懂。
那样的心灵契合,可遇而不可求。
虽然我心里知道他们的爱情是不道德的,却也深深地理解遇到一个契合的灵魂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强烈的吸引力。
直到后来,他们各自成家,认取生活的模样,吃尽生活的苦头后,对方在自己心里依旧是特别的存在,因为对方身上叠加了更复杂的含义,那是一段没有负担轻松美好的少年时光,和他见面的时候,会短暂地忘却现实的苦楚,仿佛还是最美好的少年。
打个岔聊聊林徽因。
女子太优秀往往不容易圆满。
林徽因是个脚踏实地又能仰望天空的女子。
选择了脚踏实地的梁思成,是明智的,志同道合又踏实稳重的丈夫。
我相信也是幸福的。
但是不能一起仰望星空,终究是不够完满的。
她已经是一个能遇到同时代各种优秀人士的女子了,依旧无法遇到一个完全像她一样既理性又浪漫的人。
这算不算,优秀给她的负担呢?
黄磊和周迅那时候的颜值真的是无敌了,无数次地让我感慨真好看啊!
黄磊当时的演技也真的很棒,跟林徽因在山寺的那段对话情绪精准有层次。
当年的电视剧质量真是比现在强多了。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文字如同一种意识,在那粗粗卷卷的线条里,能看到奔涌的思绪。
而电影则是一种心理,带有感官上的立体型,画面跟随节奏跳动,曼妙青云。
“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是爱,是暖。
”你是人间四月天,我是五月人间雨。
当一团火焰在树梢慢慢燃烧的时候,雨如期而至。
绿叶携带的夏的气息,传递着远古风情的夏色,仿佛都在爱与恨中凌空展出。
树与树的缠绵,都是空气给予的一次盛宴。
眼前的光景,落落娉娉,素洁珠玑。
这雨击去的是城市的冷漠与坚硬。
用至柔侵跨至刚,只在一瞬间,城市的高傲被湮没在这雨声里。
这就是一种艺术。
只是这样的雨,却对人心的烦躁无能为力。
人的思维与意识,组成一个立体景观。
窥视一下这平常日子里的意识,会发现另外一种世界。
我们总是在此时此地,浮想翩翩。
人心渴望的,哪怕是刹那间的芳华,仅此而已。
望见雨是一场重逢,仿佛是望见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离。
是在离开上海的前一天下载了这部电视剧,为了坐火车的时候消磨时间看。
一共二十集,火车上看了将近十集。
后来忙于找工作,间隙陆续观看,当做心灵的放松。
看之前,怀着好奇与期待,毕竟是近代文学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刚开始看的时候,不是很适应,黄磊演的徐志摩有点呆,有些笨重的感觉,不够轻盈,就连勇敢和执着也是很沉重无力的感觉,不是我想象中的诗人的感觉,反而像是被现实所困的普通人。
林徽因是文学史及网络上传的热的传奇才女,周迅演的林徽因只有乖巧与冷静,配音尤其奇怪,慢吞吞一本正经。
伊能静演的陆小曼也有些生疏,没有把陆小曼的任性与自我演绎出来,反而只是一个哭哭啼啼的总是需要依附男人的软弱女子。
刘若英演的张幼仪让人很佩服,但是还是刘若英的气质。
客观上讲,这部剧并不是很成功,但是我依然耐心的看完了,通过这部剧仍然让我了解到了徐志摩及与他有关的三位女性及那个年代学者的一些事迹。
我对现当代文学是感兴趣的,当在电视剧中看到梁启超、胡适、还有沈从文这样的文学名人时,还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其实作家是用来读的,只能到他的作品中去感受与理解,这样还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如果是以影像的形式直接端到你面前,反而有些无所适从。
包括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也是这样的。
这也是我更喜欢读书的原因。
然而惭愧的是,工作以来,自己很少能静下心来好好的去读一些书。
简单说一说我自己的感受吧!
徐志摩仍然是一个传奇,不仅仅在那个年代,就是放在当今时代也是同样的。
他敢于追求世俗社会所不容忍所相悖的自己内心的追求。
他执着于追求爱情,执着于自己的诗歌。
他的爱情是坎坷的,但是他没有抱怨与退缩。
他很坚定。
对张幼仪,他是有敬佩的;对林徽因,始终如一的欣赏与珍爱;对陆小曼,始终相信陆小曼有着她自己的光芒,愿意纵容宠溺她,不惜委屈自己。
电视剧中偏重展示徐志摩的爱情,没有太多讲他其他方面。
刚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等徐的飞机坠落。
直到最后一集,悄无声息,电视剧没有给予什么画面。
心想,其实这对于他,也是最好的归宿。
那辆飞机当时只为他一个人飞,而当时他的境况也是比较复杂的,陆不肯与他去北京,他每日需为陆的大手大脚奔波买单,心中的激情与信念已经受到严重的打击与摧残。
如果他离去,还能留一个传奇,如果他继续活下去,或许也只会消陨惨淡,默默无闻。
对林徽因是想象最多的,但是看完这部剧,对她是最没感觉的。
很平淡,很被动,很理智,甚至有点无聊,没有看到她内心的故事。
对陆小曼,看电视剧的时候,是有一点讨厌她的,用现代的话说,太“作”了些,自作孽。
但是后来对她也有理解与同情。
她活的没有力量,太娇弱,打麻将,逛舞会,听昆曲,抽鸦片……唯一释放力量的是她刚认识徐志摩的时候,可是她们结婚后这种力量就消失了。
她活的太任性,心里只有她自己的委屈与伤痛,从不为别人考虑,甚至是徐志摩,她也是从来没有去理解考虑过的。
从一开始她就知道嫁给徐志摩,徐的家里是不会认可的。
但是结婚后她从没有试图努力去改变徐家对自己的偏见,反而是更加放肆。
她知道徐是诗人 、学者,并不是有钱之人,仍然大手大脚,肆意消费。
结婚后徐为了金钱四处上课,回到家里不是陆小曼的关心与问候,而是陆把麻将桌摆到了家中,说笑吵闹,无视徐的存在与感受。
后来吸鸦片,与翁瑞午共躺一起抽鸦片……当我看到陆小曼这些的时候,当我有点失望,并且也认为她是“堕落”的时候,我反思自己,是自己传统正规思想太浓厚了些?
我不也是以一种社会化的大众化的标准来衡量她的吗?
其实,她活的很纯粹很彻底。
她也是清醒的,对人生,对生活,她有她自己的理解。
对于张幼仪,很敬佩。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一样敢面对现实并且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力量的。
以前我也不曾想到,她是这样优秀,勇敢,坚韧独立的女性。
她不是没有自我,她只是更多的在为别人考虑,最后把自己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事业上,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与精彩。
看电视剧了解历史人物,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愿以后某个时机,我会找来相关的书籍,好好阅读,更近,更全面的去感受他们。
林徽因、张幼仪,都是活在社会道德枷锁中,同时又努力活出了社会认可的一种精彩。
而徐志摩,陆小曼,都是无视社会道德枷锁,为自我而活的人,但是他们活的太任性,没有了社会枷锁与身边人的认可,反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了力量。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我喜欢这个故事,就像喜欢一个美丽的童话。
我相信这个故事,仿佛它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习惯地,在看完最后一集后,又回过头来看第一集。
原来是倒叙,幼仪去到徐志摩和徽因相识相知的地方。
那美丽的地方,有他最真的情感,却与她无关。
徐志摩像个小孩。
他有满满的爱,没有任何隐藏。
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曾有过的情感,那般浪漫而美丽。
但他们却没有走在一起。
那份情感在他们两个的心中应该都没有被遗忘吧。
他说,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他们都心怀同一片秘密花园,走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
那交汇的光亮,只有他们知道。
为什么很多事物出现得太迟。
就像他生命中的徽因,就像那件幼仪给他定做的长衫。
失去了之后,才会知道如果可以多一点点时间,一切就都来得及。
我们可以做很多很多事,只要多一点点的时间。
那么,就可以实现了。
或者,破碎的才是美的。
对一个诗人,这样的过程这样的结局才是最适合的吧。
看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徐志摩对林徽因对陆小曼的爱,林徽因对徐志摩对梁思成的爱。
在这样的年龄,也许还不能理解爱的含义。
徽因在最后的时刻,见了幼仪和阿欢。
时过境迁,所有的都可以放下了。
当孩子夭折了 ,张幼仪依然对徐志摩说,谢谢他,谢谢遇见他。
她感谢他让她看到了更多的世界。
她说,很多人的一生一条街就走完了。
幼仪在被动中接受了新的思想。
当一个人面对陌生的世界,她是坚强的勇敢的。
她对徐志摩的用情是深刻的。
命运在一方捉弄人。
我喜欢那份胸襟,一份感恩的心,平静大度地度过一生。
事情想开了就剥开云雾,那是另一片天空。
陆小曼是徐志摩诗歌灵感的源泉。
王庚对小曼的感情是真。
徐志摩把一生放在爱里,王庚把一生放在事业里。
每个人的活法不同,依然可以精彩。
过了许久 / 你咽下枯涩的泪 / 我在你记忆中已经遥远 可是我 可是我转过身 / 追逐你的脚步而来哪怕你 轻轻的一回首 / 我都会欣喜一辈子 我追啊追 我追啊追 / 追到的却是 你的背影
我被这角色所吸引,所感染,所感动。
捧洁白的茉莉花,那最初的茉莉花。
那花一样静好的女子那静夜,那朗月,那星空,那康河,那柔波,那长篙......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炽热;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真挚;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勇敢;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真切......这痴,这傻,这醉生梦死......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每个角色都近乎完满。
徽因,如一首散文诗,娓娓道来;宗孟先生,一个“达”字,足以涵盖他的言谈举止;适之,既有兄长的严,又有懂,容。
......这样的人生,这样如泉源般涌出的心底的热,这样坚定的梦与信,痴与醉——沾染了你,也沾染了我。
人生如梦,最不能忘,那一捧洁白的茉莉花。
和那最初的静好。
梦一般,似真似幻。
净颜。
我老了。
或者说,我开始老了。
得到这个结论时我正在看《人间四月天》,就是十年前黄磊演徐志摩的那部。
那时我功课正忙,所有关于这部戏的记忆都是忙里偷闲看过的那几眼。
但印象出奇深刻,包括那首不知名的片尾曲,我十年后再次听到居然可以流利地唱下来,边唱边觉得寒毛都竖起来了。
十年前我已经深爱黄磊,但还不怎么认识周迅,我以为她跟戏里的徽徽一样,是温婉纯情的小女孩。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
——那不是一个人的未来,也不是两个人的未来,而是三个人的未来。
十年前我就记住了这些对白,现在再次听剧中人说出来,觉得肉麻得要死。
林徽因不愧是以灵气著称,放手一个不靠谱的满嘴甜言蜜语的文坛新秀,去嫁了个未来的建筑学家。
我就没有徽徽的洒脱,我做不到一边说着“我再也不能爱了”一边去嫁个旁人,我要的东西,怎么都要,死了都要,等你风采不再改朝换代也正中我下怀。
我至欣赏那个时代的人,情敌也可以坐下来深谈,大舅子跟前妹夫还能推杯换盏。
有一个这个故事之后的故事:老金爱上了林徽因,林徽因知道后对梁思成坦白:怎么办,我好像同时爱着两个人;梁思成一边心提到嗓子眼儿,一边说:我尊重你的决定;林徽因想来想去,拒绝了老金,老金终生未娶,但一直是林梁二人的好友,甚至二人拌嘴老金还是裁判。
这是什么时代?
对我这种拒绝欺骗的人来说真是美好。
据说本来是要让奶茶演徽徽的,可她看完剧本选了张幼仪。
我现在想着,她是不是在张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我想我大概是最爱他的。
”熟悉奶茶的人都知道,她是真的有一个深爱着却没有在一起的男人,她对他只有服从,飞得再高再远,也是他一说话就疯狂落泪的风筝。
十年前的春天,她一边撇着脚走,一边说:你跟一个没有自由的人要自由,对不起,你要的自由,我无能为力。
十年后的春天,她站在油菜花丛中发了新专辑,她唱了一支歌给15岁的自己——真巧,十年前,我是真的十五岁。
“遇见过很多很多人,完成了一些些事情,你一定还无法想像,多精彩过瘾。
谁说人生是公平的?
它才不管我们想要怎样。
很感激你那麽倔强,我才能变成今天这样。
我们继续走下去,继续往前进,看这条路肯让我们走到哪里。
我们都不要放弃,都别说灰心,永远听从刻在心中那些声音。
有一天我将会老去,希望你会觉得满意,我没有对不起那个,十五岁的自己。
谢谢你,是你的单纯,给了我指引。
” 为什么女人们都爱奶茶?
因为她是我们某个部分的自己,有点小纠结,有点小伤感,但还是会倔强地唱着歌前行,像她几乎每部戏里都会有的镜头一样,忍着泪,挤出一个微笑。
而伊能静真像小曼,丰腴,任性,还有最难得的那点子真。
所谓真,我觉得就是真实:别人喜欢我的衫,那就送她好了;我不喜欢这个人,面子上装都装不出来;而至于爱上一个人,拼着上刀山,我也要跟他在一起。
文学史上还有一个最真的女子,叫林黛玉。
真不代表可爱,我这么事儿的人,都嫌林妹妹太事儿——可是,你无法不承认,她所有的任性和别扭,都不过是因为,她待宝玉的真。
所以宝玉说:你放心。
他是真懂她的。
我现在日日在心里别扭,不过就是因为不放心。
20集《人间四月天》,我最喜欢的,是从小曼遇见志摩,到她与王赓离婚的这一段。
我真佩服她的勇气。
许多时候,徐志摩帮不了她,她就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面对父母的眼泪,王庚的愤怒,甚至还有徐志摩的退缩。
当王庚说别人亲眼看见徐志摩在巴黎跟人同居时,小曼说:我认识的志摩,就是我认识的样子,别人怎么说,与我无关。
我被她的信任逼得透不过气来。
信一个人,不是因为那人做了什么,就是因为那人可信。
信任跟爱情一样,都是一种感觉。
片尾,年老的陆小曼买了一包栗子,走几步忽然伸出手去,看会不会有雪花飘落。
我如十年前一样,在音乐响起时落泪,精准得好像写好的程序。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的爱情故事,他把爱情举于一切之上,即使死去,我相信他也是满足的。
因为他的一生,被他的所爱占满。
就像他所说的:在爱里,在爱的中心死,不强于五百次的投生?
从一开始他抛弃原配开始,我就知道,他必定有这样的下场。
陆小曼充其量算他的粉丝,狂热爱着一个是同自己一样浪漫的人。
所以他们的结合必定是悲剧。
就算一开始的爱情再怎么美好,都抵不过现实的撞击。
生活是现实的,财米油盐酱醋茶……没有这些,什么都是鬼扯,在一个风月场所里穿梭的女人,王庚给她不了幸福,徐志摩照样不能……但他说他爱她。
爱她乌云背后的光彩……他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他以为他的爱情惊天动地,他以为他的爱情高尚。
但朋友却说,踏踏实实的过日子,这才叫真正的爱情。
对于爱情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同吧。
我有点惋惜,多情必自毙啊
没有读过徐志摩的传记,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作品和这部《人间四月天》。
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世都有致命弱点,猝死于三十六岁也算是天网恢恢。
不过,我还是喜欢他。
去北大上学前,家人为他提亲,徐志摩断然拒绝。
趁天黑,他溜出家门找同学商量对策,深夜回来时却看见祖母一直在院子里等他。
更深露重,从小与祖母感情深厚的徐志摩再也不忍伤老人的心。
既然从古至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徐志摩凭什么例外?
结婚罢!
结婚以后,徐志摩发现张幼仪和自己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然后他爱上了林徽音。
这时候他才明白,男女之间应该先有爱情再有婚姻,自己当年的软弱到现在已然是大错。
和他有同样经历的男人很多,例如鲁迅。
“我的妻子是目前送我的一件礼物,”纵然再不喜欢,也只能忍受。
所以面对许广平的追求,鲁迅不能给她任何承诺,直到鲁迅去世,许广平也没有任何名分。
照现在的观点,他们简直就是一对狗男女,但在当时,这却是有可能获得幸福的一种途径。
但是徐志摩不要这样。
他要对每一个人公平。
父亲说:“你可以纳妾”,他不肯。
“薄命怜卿甘作妾”,中国女人受的苦已经太多,徐志摩不仅希望自己获得自由,也希望张幼仪可以走出这个失败的婚姻,选择新的生活。
知识,想法虽然简单,操作却极困难,单纯冲动的徐志摩最后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不过,他的出发点是善良的。
林徽音的父亲以风流自许,老婆两三个,儿女一大群,妻妾之间为争宠常常鸡飞狗跳,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林徽音不愿再生活在这种痛苦中。
为了不伤害张幼仪,林徽音回国和梁思成订了婚。
可怜徐志摩捧着一纸离婚证明回来时,已经找不到他的幸福。
徐志摩不甘心,就在他死缠烂打之际,梁思成跛了腿。
林徽音衣不解带。
心灰意冷之时,梁思成想放弃林徽音,徐志摩气坏了:“你不能放弃,因为徽徽要你;你不能放弃,因为我也从未放弃!
”梁林二人出国前,徐、梁、林最后一次见面,在嘈杂的月台,梁林并肩而立,徐志摩泪湿长衫。
他其实早就放弃了,在林徽音决定放弃他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没有力气和强大的世俗,礼教作战,就算战胜了,也没有林徽音作战利品。
与陆小曼相恋,同样有巨大压力。
徐志摩聪明绝顶才情洋溢,但是面对日常生活却总是大白而归。
结婚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和别人一样忍受,结果不能;离婚的时候以为张幼仪和自己一样需要解脱,却不知她的生命远比自己脆弱;爱陆小曼是因为她不受寻常礼教约束,却不知如何应对她花天酒地的另一面。
后来的徐志摩,生活的很绝望,为生计疲于奔命。
在飞驰的列车上,他说:“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
”这是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徐志摩。
我喜欢他的坚定,一旦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从来就不会后悔,“得不到无所谓,知不知道有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喜欢他的天真,他一直说在这世间只求一个真字,作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喜欢他的骄傲,“这世间已有太多的枷锁,这道德的外衣我不披。
”尘土飞扬的现实生活一直在消磨他的锐气,但他借诗歌保留自己想飞的愿望。
“如果这个时候,窗外有风,我就有了飞的理由……翅膀的命运是迎风,眷恋的命运是寂寞”,至少在电视剧里面,徐志摩没有辜负自己的情感,他认真、深情,写了很多好文章和诗,尽管看起来很柔弱,却有一根傲骨。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又怎样呢?
什么鬼啊就算是找剧听都听不下去啦
演员选的挺不错挺合适。不过几分历史几分故事就不知了。短短35岁人生经历过这么3个佳人还留下一篇康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还是别折腾自己好。搞文艺搞学问要有钱打基础的。徽徽虽是才貌双全但幼仪更值的称赞呐。
不喜歡徐志摩卻喜歡他身邊精彩的女人
从家里的碟库里翻出来的以前没想起来自己看过的电影/电视剧,时间过久,放弃评论
毫无意义的墨迹,看惯了网红脸回头看这部剧,刘若英那时候的颜值也是可以的
这个剧比较离谱在于,居然有人说在捧张,全程不都是在捧徐吗?放在二十年之后看,爱男还挺明显的了,徐志摩才气固然在,但他自私任性,把自己感情生活处理稀碎,和张幼仪离婚时全然不顾对方是否有生活能力,和林徽因纠缠是他自以为是的单恋,却闹得一位女性大家过了百年还要遭这么多艳文编排,包括和陆小曼的爱情就是两个没头脑,一系列纵容又把日子过散了。至于这个剧本身,反复横跳相当之矫情了。
那年中考在即 我却沉迷于徐志摩扑朔迷离的爱情里 而林徽因对于我的影响更是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渣男~
实在太急人,虽是部文艺片无疑,也犯不着用散文当对白吧!
看完歌剧《再别康桥》勾起对志摩的怀念,看此电视剧,如鱼般悠悠。看了《极限挑战》对黄磊的大脑智力真是佩服得紧,于是又找出他演的电视剧,我竟然以为我没看过《人间四月天》,可能太久了,可见此剧没有留下太多印象。手机电池看爆了一个。
文人诗人优雅剧集
3.5/5 好早看的啊,看到黄磊突然想起来的。就当你还没那么讨厌徐志摩,或者说当年还不了解那些故事。某天难得我和我爹观点完全一致:徐志摩是个人渣。
徐志摩是很浪漫 但也很自私 但坦白說 我很欣賞他在那個時代就敢那麽做自己 敢於直面社會的聲浪 也欣賞他對陸小曼的專情 只不過 很替張幼儀不值 包辦婚姻是很可悲 可徐志摩可惡的地方在於總是犧牲張幼儀 利用張幼儀來完成他所謂的浪漫
徐志摩这个男人,只是将肉麻的情诗统统写出来而已,他对中国文学界的贡献除了卖弄自己那点风花雪月还剩什么?!想必这不是少数人的肺腑之言,尽管今日我还总持此愚见吧,但有所改观的是,看完此片才明白其实徐对国对家对朋友都是一片热忱和仗义,我也说嘛,要不然一个花花公子怎能立足于中小学课本?
烂
你羡慕她的坚韧、她的丽才和她的娇俏,现在拥有的却是她的自卑、她的理性和她的幼稚。
蛋疼的对话
腾讯 b站都没有字幕,没有字幕看不下去!!!!
可以
同样是体验派,都没有受到四年大学演技训练,灵性方面我这次站刘若英,老刘演技了得,艳压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