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这片子的兴趣基本都源自于他的题材——临终性渴望。
少年绝症,人生还没开始就面临结束,出于原始本能,希望在生命的最后实现破处,对于想要做好演员的他自然是愿意不惜推掉其他戏约去挑战的(据说张一白导演之后等了他四个月)。
但是,制约他的除了资源还有审查,影帝提名之作也是导演用最后的坚持换来的,大象可以说是他唯一一部可以看到个人表演完整的情绪递进,并与叙事紧密结合的作品。
伟大变小小,妥协和自我阉割的结果就是使原本可以深挖的主题沦落于段子式的笑料中,承担探讨生死与性的灵魂男一号线,自然也就被剪的稀碎。
只能享受几个他演技的爆发点,并从可怜的戏份中赞叹他对角色状态的把握,那种少年自然纯粹的性渴望,仿佛不参杂任何过多的成年式欲求,只是一种干净的好奇与渴望,或者愿意相信他所说的,只是为了排解临终的绝望感,给两个傻屌兄弟找点事做。
这种人物状态的拿捏已经渗透到他全部表演中,以至于如何删减都能轻易捕捉。
他整个人物的状态如此精准,包括干裂的嘴唇,日渐苍白的脸色,挂着泪珠的睫毛,忘记剃掉的胡茬,还有急需拯救的发际线。
哭戏更是标杆到彭老师在线教你学演戏,了然而无奈的笑容下眼泪自然涌出,带一点苦涩和坚强,又带一点害怕与感伤。
用嘴写字的部分把临终感发挥到极致,他如此艰难地想留下一点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眼睛里的急迫、渴求和坚毅,让人猝不及防地强烈预感到,这个美好的少年下一秒就真的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于是抓心抓肺的疼,在影院里不可抑制地潸然泪下。
看过他的《闪光少女》《快把我哥带走》《回到过去拥抱你》《大象席地而坐》,不论电影好坏,他一律都贡献了电影的高光时刻。
少女里最出彩的居然是少女背后追随的眼神和关键时刻的掷地有声,快哥中哥哥妹妹单靠演技合理化了所有奇葩的奇幻设定,回抱更是吊打同组青年演员,有一种一剂重拳打空的无力感。
四部电影,居然可以演出四个截然不同的状态,让人不禁感慨,他的资源确实跟不上他演技的进步速度,到了这部电影,依然如此。
彭昱畅,你一定要狠狠的红,红到轻易接到和你演技匹配的本子,红到不要让演戏之外的复杂干扰你的纯粹,红到电影不需要你来拯救,一切如你所愿,水到渠成。
当父母以及两兄弟发现高远病情恶化,所剩时日不多时,他们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有什么愿望吗?
”在经过父亲带高远参加马拉松并以乌龙收场后,两兄弟深夜“偷”高远去海边并以他再次生病住院后,高远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我想谈恋爱!
”“恋爱”这种事情,可以说是青春少年习以为常的行为。
不论是暗恋,还是表白;不论是被扼杀,还是修成正果。
“恋爱”已然演变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尽管该电影的故事背景设置在80/90年代),所以当高远说出自己的愿望时,兄弟两人虽然知道这个“任务”的艰巨性,但还是答应下来。
寻找恋爱对象的艰巨性与兄弟两人没有恋爱经验的“屌丝气”,构成了这一事件中最大的一组矛盾,也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才制造出各种笑料。
从当年的老同学,到两人的初恋女友,到“保健服务”,再到“点穴”这一物理疗法,最后两兄弟把希望寄托在“发廊女”身上。
导演选择以“恋爱”为切口来完成整部剧作结构,是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的,但是对过程的完成并不是十分高明。
青春期的少年基本都想谈一场恋爱,但是帮别人恋爱这件事就很少见,这部电影就提供了一个相对新奇的出发点;另外,青春期“恋爱”这件事本身就具有很多潜在受众,当观众看到恋爱题材时也往往会产生共鸣。
但当我们观看这部影片时,高远说的是恋爱这个过程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他的出发点是想“成为大人”,结合影片的镜头暗示,他要做的并不是恋爱,而是想接受一份“成人礼”,这种“性启蒙”意识的暗示是非常强烈的,两个兄弟也GET到了这一点。
所以在他们的思维里,找到女朋友就可以顺水推舟地完成这一愿望。
正片没有这句台词导演把笔墨花费在如何找到女朋友的不断试错中,却很少来关注高远的内心。
不管是因为审查的原因还是剧本的有意为之,在这一方面总是遗憾的。
整个寻找女朋友的过程少不了各种嬉笑怒骂,各种无脑乌龙,可这些终将只是一个表面动作,在观照人物内心或者深层思想的挖掘上都是欠缺的。
试想用一个渐冻症患者的视角去完成一场“性启蒙”的书写,这在影片题材,或主题探讨的完成度上,又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呢?
当然,“性意识”太过敏感,只能自己YY了。
友谊地久天长这句话,让人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下,刻骨铭心。
一生说起来也很简单,几个真心的朋友,一个相爱的爱人,一段美好的旅程,曲曲折折,就是这样。
愿望真的有很多,但每天却过的还是那么单调乏味。
我们是因为什么没有勇气去实现呢?
我想了想,是没有时间、是没有金钱、是没有勇气,还有没有同行人。
渐渐地看透了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渐渐地变得更加爱自己,渐渐地不去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无聊事情。
有愿望就去实现吧!
无论是去一次大理,还是换一个许久未换的发型,还是买几套好看的衣服,去做吧!
电影主线简单完成度很高,笑点密集,虽然有些地方的反转透露着尴尬。
三位男演员除了彭昱畅拍戏时24岁左右,其他两位30岁扮演高中生看得出来很卖力,但可能演技上限不太高。
1、大勋花应该是承担着最高频的笑点了,一面爱惜着自己的耐克乔丹泡面,一面又为兄弟两肋插刀,可爱又无辜。
可能综艺咖演电影总是有点不适应,给人的感觉类似于在看《明星大侦探》。
2、王大陆在预告里的那句“你能站着为什么要躺着”,真的是给人很大的惊喜与感动。
电影正片里王嘶吼乞丐的那段重头戏,终于给了观众一个感情的发泄口,照理是很燃的。
但是王大陆在将这句话重复了五遍以上之后,每一句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都是很单一的,只是愤怒,缺乏感情的递进与转折,比如为自己兄弟处境的那种绝望不甘、想到十几岁的自己即将与好兄弟生死相隔的无措不舍,这么好的桥段真是可惜了。
王大陆似乎还是停留在“徐太宇”时期,演员的每个角色可以将自己的特质作为底色,但如果演的每个角色都是自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3、一直躺在病床上的高远虽然只有头部动作和眼神,但起码令这部类似于商业小品的“闹剧”有了电影的质感与光晕,也承担着电影最悲情的泪点。
在乘着摩托车去大海那段,彭昱畅在摩托车上有两次眨眼,节奏缓慢目光温柔,还带着重症病人对世界的留恋;被发现违章之后,王用被单捆着彭昱畅在背上,彭昱畅的头搭着王大陆的肩膀,咧着嘴露出虚弱又明媚的少年人的笑,这个笑容在这种场景下有了多层次的意味,笑完之后却更令人心酸与心疼;最后一场用嘴叼着笔艰难写字的名场面,真的是让这个电影立住了,真正对彭自己愿望、兄弟们的愿望有了交代(简直哭死);彭在这部戏里有几场哭戏,不论是面部肌肉、嘴唇的抖动配合还是眼泪滑落的弧度与节奏,都堪称灵魂;后面还有多次演技高光时刻,为了不剧透就不一一列举了。
多说一嘴,本身这个电影题材我是不适应的,商业片迎合受众无可厚非,但太多把女性物化成符号的镜头,甚至本身带着点猥琐。
主角演戏的分寸很难把握,略多一分就显得油腻,但恰恰是彭彭这个干净的少年将这部电影变得纯洁起来,让一切十几岁少年为兄弟做的种种努力加了一层美好的滤镜。
“是你的戏,你寸步不让”,演员彭昱畅在演戏的时候真的是发着光的。
另外,戏外的彭昱畅啊,也希望你的光芒别被短暂的阴霾掩盖而暗淡下来。
■关于《小小的愿望》 首先以我浅薄的电影认知来为它划个范围,它属于想要做出意义的爆米花电影,而对于这个意义它做出来没后面讨论。
接下来让我说下画面。
让我奇怪又难受的画面,灯光和色调极其地不统一。
其实多尝试几种没错,但是多尝试了没办法把它们融合/统一/自然过渡还拿来赚钱就是你的不对了。
我还是真的很佩服,可以把夜店风、日系清新风、狂加光晕滤镜风、纪实风、综艺风、好几种不同风格的正常疯狂调色集中在一个半小时里的。
好多镜头的灯光天空过曝甚至过曝了将近一半的画面、灯光生硬就差把光源露出来了、特写和近景的景别巨奇怪这样可以有不同解读来解释的地方就先不说了。
好的然后来说说剧情演员方面吧。
剧情其实很是松散生硬,很多剧情并不为主题服务。
主要剧情就是一句话:两个少年为时日无多的患渐冻症的兄弟完成心愿路上发生的曲折故事。
但是一个半小时里我怀疑穿插了将近半小时无关的情节,其中属王大陆的最多,但是王还演不好哇,看得我地铁老人手机(顺嘴提一句,影片开头主演第一位是王,所以王真的加戏压番?
)。
剧情这走走那走走,中间以逗笑观众为目的,想起来剧情定位了绕回来一下,然后在后面疯狂煽情,我依旧地铁老人手机。
剧情里几乎所有的搞笑情节都是身体搞笑,以卖惨的剧情遭遇和夸张的表现来逗笑观众,我一度怀疑我在看小品或是情景剧。
还有,三大演员里演技还可以或说不错的就是彭昱畅了,可惜彭的戏份是真的少,另外俩,浮夸,生硬,不连贯。
所以,他们想要做出的这个意义很浅薄而明显张扬得浮在表面,努力地想要做出来,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意义还是只停留在台词和宣传的空喊口号而已。
其实,关于《小小的愿望》想说的话我是想要看完2016年韩国的《伟大的愿望》再相较而写的。
可惜我目前找遍了我所有找资源的途径也找不到《伟大的愿望》,只看到了一段一分半的片段截取。
是一个男生在学校看见同学以冰桶挑战取乐的节选,就光从这一分半,我看出了稳定的风格色调、一分半内挑不出错的演技和比《小小的愿望》更深的东西。
(后续补完了《伟大的愿望》会重新回来对比的) 尽管如此,它依旧是一部可以值回爆米花的爆米花电影。
赚到了观众笑声也赚到了观众眼泪,反正它是赚到了本·笑点泪点双低·人的笑声和眼泪(即使我知道这个剧情贼烂我还是会被逼出眼泪然后边哭边骂我觉得我也是挺搞笑的)。
作为一部用来赚钱的片子,这样不也就够了吗?
还要要求什么呢?
2019.9.11看完韩版伟大的愿望了,原来我看到的那个片段是全片最深刻的地方。
只能说有稳定的色调、不那么浮夸的演技、更加通顺的剧情而已。
而小小的愿望是完全的Ctrl c+Ctrl v连好多分镜都一样的翻拍。
伟大在兄弟情上更加自然与深刻,王角色也更加立体,剧情连贯很多;小小在彭角色上彭昱畅演得更像个瘫痪少年。
2019.9.12
因为这部电影有点让人心情复杂,所以先说演技。
王大陆偶尔尴尬,整体及格。
彭昱畅恰当、自然、出色的完成了这个角色的每个细节处理,因为剧本可发挥的空间不多,确实如某个记者所说,演技很克制。
而分寸感,恰恰是一个演员演技的体现。
但因为剧本问题,确实也没法特别出彩。
最后说魏大勋。
整体上,魏大勋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惊艳四座,甚至可以说是他目前最好的角色。
上次被他的演技惊艳到,还是北京女子图鉴里那场特别流畅自然的哭戏。
这是第二次。
有人说这部电影好笑,魏大勋之所以演得好,是因为本色出演、是因为他是综艺咖。
扯淡。
因为擅长综艺所以会演喜剧电影——这种缺乏基本常识的弱智言论懒得反驳。
每次演什么角色都说本色出演,人家多重人格吗?
说回来。
喜剧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抖包袱式,包袱本身特别出色,演员只要抖的不尴尬,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笑果。
另一种是没有太多牛逼的包袱,需要靠演员本身的诠释,以及自带的喜剧风格加持,本片属于后者。
但这需要演员对喜剧极强的把控能力和角色诠释能力。
除了自带笑果的红眼妆和塑料袋衣服,张正阳的其他戏份要想让观众笑,是很难的。
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没有太多充满喜剧张力的故事经历,也就难有可以让观众肯定能笑的包袱。
但这个电影观众却能从头笑到尾,是因为魏大勋将笑点融入进了肢体动作、表情和台词中,且浑然天成、毫不违和、又能自带风格。
这些靠的是他深入骨髓的喜剧天赋。
所以电影里,他用乖乖的口音叫个阿姨你想笑,吃个泡面火腿你想笑,叫个爸你回来了也想笑,“我们家容不下我了”你觉得又可怜又好笑;最后他顶着一个红眼妆、一副二逼表情,一句话不说,你还是直接笑喷了。
在没有牛逼包袱的情况下,通过表情和台词让观众不尴尬、不出戏地哈哈大笑,实在需要功力。
回忆起看前任3时那些尴尬的包袱和段子,也就不得不真心夸赞一下魏大勋的表现。
这是演技,真不是综艺和本色出演。
当然,也有不足。
跟极为突出的喜剧功底相比,张正阳在感情线表达上,稍微有些许欠缺。
哭戏没有了女子图鉴的流畅自然,痕迹略明显;跟王大陆的一些对视总让我觉得略显刻意;即使是让很多人都特别喜欢的剪鞋子桥段,我也觉得可以更好。
但瑕不掩瑜,90分。
张正阳这个角色其实并不好演,不是单纯装傻充楞就可以让观众笑出来的,处理不好就会特别尴尬,观众不仅不会笑,还可能会觉得你是个硬要搞笑的傻b。
再说电影本身。
这是一部优缺点都太过明显的电影。
极与极的冰火两重天。
如果单从喜剧这一个侧切面来看,这是一部可以给到90分的电影,因为它实在太太太太太好笑了。
笑到前仰后合,笑到直拍大腿,眼泪都笑了出来。
准备的纸巾,后来都用来擦笑出来的眼泪了。
这几年已经很少遇到能笑点如此密集,且笑到这种程度的喜剧电影了。
但如果从更立体的角度综合来看,这却是一部喜剧元素满分、而其他几乎不太及格的电影。
由于审查和后期剪辑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逻辑或衔接上的严重缺陷,也因此降低了电影质量。
我们看到了导演在审核下的拼尽全力,但缺憾也是现实且残酷的。
更重要的是,除了搞笑,这部电影的其他一切都太浮于表面。
对于兄弟情的表现,对生命和死亡话题的探索,在密集笑点的消解下,很难再给观众心里留下太多触动。
前期渗入不够,仅靠最后一段的刻意煽情、强行素人和强制抒发“好好告别”情怀,也只能让电影想传达的理念魂不附体。
一部喜剧电影脱离了对现实话题的深度探讨,也就没有了强大的精神内核做支撑,最终,也就只能沦为一个纯逗乐子、笑完就过了的电影。
导演的懒惰和不思考,让翻拍沦为了水土不服的东施效颦。
而从破处变为谈恋爱的那一刻开始,创作者面向观众的传达之门就已经被关闭。
(日记里提到的电影:小小的愿望)
如果说年轻的生命已经注定枯萎是不是应该给在世的人多一点宽慰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感谢彭彭的演绎他拥有所有演员梦寐以求的共情能力高远从出场似乎结局就已经注定与其把这个愿望理解成简单的需求我会更愿意把他的愿望理解成这样“不要让你们经历死亡倒计时的悲痛我是得罪了上帝的折翼天使但你们不是你们不应该忍受这些所以原谅我在最后的日子里骗了你们但如果你们的悲痛能少一些的话这就是我得偿所愿的小小的愿望”“如果注定不能和你们一起长大那就请你们带着我快点长大等到我们再相见的那一天我们一定可以手牵着手就像过去在篮球场上一样一起跑着跳着去看漫天星辰还有我们曾经说好的那片大海”生命虽逝 愿望达成无悔 感恩 祝福愿你们一世顺遂❤️
在片名还是《伟大的愿望》时,这部翻拍自韩国同名影片的电影,是一部“性喜剧”。
它的内核关乎成长,友谊,家庭,生命的价值等等。
自然,也包括“性”。
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伟大的愿望》变成了《小小的愿望》,虽然剔除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东西,但还是历经千辛万苦,呈现在我们面前。
所谓的“不可描述”,就是性。
是影片里的“破处、做爱、处男处女”等等一系列,你看得见口型,却听不到正确发音的词汇。
一部所谓的“性喜剧”,当它失掉了性的元素,也就失掉了在语境之下,制造冲突的门径。
电影本身的笑料,也在删除情色与情色的边缘化运动当中失去平衡。
于是,性元素的强行剥离使得情节的流畅性遭到破坏,电影呈现出来的东西,会给观者带来最直接的逻辑偏差,而非只剩下“喜剧”的外壳那样简单。
影片无形之间表达的东西:破处就等于谈恋爱,谈恋爱就等同于做爱,“点穴”就能制造恋爱的感觉……这一切,都非常的变态。
在我看来,尺度也未必亚于直白的说出“破处”和“做爱”。
因为这样的误导和胡诌,传达出来的信息,才是不健康的。
找一个女孩来破处,和找一个女孩来谈恋爱,这当中有着天差地别。
显然,影片为了配合上映的“标准”,又懒得在现有剧本(韩版电影)上花费心思。
于是,电影整体渐渐走向诡异。
比如说,如果只是找个可以和瘫痪男主谈恋爱的女生,最多算是来临终关怀,社会温暖。
用得着整得这么大费周折,鼻青脸肿?
很明显,因为事实上是人找来“做爱”,而非“谈恋爱”。
大费周折的过程是笑点,笑点之后,逻辑就被影片囫囵过去了,给你个眼神,你也无法体会。
而那些强行笑点,也都是直男癌视角下,对于女性群体的低俗崇拜、恶意嘲弄。
卖不了色就只能卖傻卖蠢,编改不足就用真实照片补凑拼贴——一面价值观崩塌破碎,一面正能量审美疲劳。
再比如,“标准”以下的高中生不可以谈爱,在校老师不能出入特殊场所。
那么,影片设定里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已经下海辞职的老师,还有什么理由再以师生的名义发生冲突?
在丢失性元素的推进之后,连这类冲突都显得太过重要。
同样的手法尴尬用过几次,不免觉得可怜兮兮。
不能出现性,但是除了没有把性直白的说出来、演出来,其他该与之配合的内容依旧没有变,不管是跟从韩国原版的情节,还是剩余台词的暗示,“小小的愿望”,还不就是那个不能提的愿望。
不管怎么逃避、涂抹和修改,这份隐晦仍然摆在观众眼前,仍能够被拿出来津津乐道。
剩余的情节脱跳和逻辑混搭,反倒成为了影片最大的笑料。
而超越这份破碎之外,能看到的,只有再熟悉不过的本土化手法:粗糙堆砌的年代符号,网络电影的滤镜搬套,创作者的疏懒和庸常。
很难想象,在一个回避性教育,不可以在影视作品中谈论性的环境里,人们却可以公开歪解事实,颠覆三观。
只字不敢提“性”,相关可以阉改,镜头全部照拍。
电影如果这样搞,有没有所谓的“标准”和模式限制,创作的意义也都不大了。
的确,不论是《伟大的愿望》,还是《小小的愿望》,对于电影所涉及的东西,不能谈,还偏要谈,这件事本身就很难了。
但是,并不能因为“标准”的限制而丢掉创作的诚意,删减和阉割也不能为影片的低质担负全责。
谈性色变的环境令人作呕,执意卖惨的滥造也充斥着油腻。
下面就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一说这部片子吧刨除一系列外部因素(你们懂得)我给这部片子打4颗星:不得不说彭昱畅王大陆魏大勋凑到一起还是很有能量的配合得很好,也都把自身的优势发挥了出来,让观众在戏中看到了浓浓的兄弟情。
再说故事,因为是根据韩国原版改变的,整体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同时融入了中国元素和笑料。
大大小小每一个角色都有出彩的地方,大家到时候看就知道啦。
魏大勋是整部片子中60%的笑果担当,真的让人又好笑又心疼,只想说大勋挨打受苦了。
其中有两处让我落泪的地方:一个是彭昱畅叼着笔给两位兄弟留言;一个是结尾处彭彭的旁白和回忆的画面,他的那个笑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可以说是彭彭的演技给了我很强的共情感,瑞思拜!
片子也有很多不足:其中一个问题是由于之前的一些原因不得不讲片子进行删减,可以看出彭彭的戏份应该删了不少。
愿望也从之前的换成了“谈恋爱”,所以有一些地方看起来比较突兀,好在故事还算完整清楚。
还有一个比较遗憾的是彭彭喝20多包感冒冲剂的镜头被剪了,真的辛苦彭彭了(虽然他肯定认为这是演员应该做的)。
还有一点想说的,彭昱畅绝对算得上片子的核心担当了,不论是从演技还是故事的发展上,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真的把一个神经性肌肉萎缩的男孩演活了,把那种无力感、绝望感和希望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是一部值得看、值得反思的电影。
也希望这件事早日能够解决,给彭昱畅给所有关心这件事的人一个应有的尽量完美的交代!
就像昨天子枫妹妹发的微博一样,这是“他的愿望”,他希望大家能去看一部充满了所有人心血的电影,因为这是他的作品,不为别的。
最后支持彭昱畅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希望未来的华语电影市场更好更干净纯粹!
但从观影路人的角度,如果我想去看这部电影,第一吸引力就是彭昱畅。
资本掌控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这不是我这样平凡的人所能控制的,但我也有我这样平凡的人说话的权利。
这部电影在我的第一印象了里就是三位主演,而彭昱畅绝对是最吸引我的。
我对这个算不上大帅的男孩有说不上来的好眼缘,不管是当年#演员#里令人惊叹的初见,还是后来看了#大象#和#快哥#里的真诚,又或是在#往生#的谦卑。
我都看到了一个年轻演员的真诚和感动,我在心里给他的定义:未来可期的演员。
所以关于他的电影我会想要看到他表演的提升,我对他作为演员有所期待。
关于这部电影的纷争我今早看了微博,我相信关于番位之争这个话题彭昱畅他个人本身可能也无法做主,他只是个演员,只能怀有赤诚之心去掌控他的表演,其余的他做不了主,我等这样的普通观影路人也做不了主。
但因为喜欢彭昱畅我想我能控制自己的钱包,彭昱畅这个年轻的演员我喜欢,彭昱畅的电影我支持,如果没有一番之争我会第一时间去买票,但现在我可能会等网络上线再去看,我会看彭彭的这部电影,但我可能就不贡献票房了,因为我喜欢的演员被欺负了,所以我拒绝去电影院。
尽管我这个路人对这部电影,对票房,对市场一点都不重要,但是我觉得我的观影感觉很重要,我还是期待彭昱畅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我期待他有所突破,我期待他永远对电影充满真诚!
虽说剧情很俗套,但胜在真情流露,夏远用嘴咬着笔写离别赠言时,我眼都快哭瞎了,哼,万恶的出品公司,仗着我彭彭没人,就敢这样做,多加两星给彭彭,祝彭彭早日拿到影帝大奖
看完了小愿,剧情其实还不错,仿佛看到了自己和朋友相处的时候,一样的荒唐,又快乐。彭彭的演技很好,哪怕很多都是在床上躺着。大勋花是电影的笑点担当,但是哭起来总是有一种在笑的感觉。总体可以评为8分左右,但是因为彭彭,多给了两分,这两分,给在他昨天自费还要路演到十一点半。给在他为这部电影付出的心血。
没有最后那段病房的补充戏我能给5⭐,就是喜欢这种题材。有一句“人家女生还是要有点感情才能,不像咱们…”到位。不足很多,我以为大象里面的彭台词说成那样是成本问题,没想到是演员自身问题。破处配音成谈恋爱痕迹太重,混音接这活钱给少了。
小帅的彭彭😄😆结尾还以为要整成特殊人群的友谊群照,仔细一看原来不是啊,那还不如那个真的新闻:小学到大学都有同学接力帮助轮椅男孩,特感人
和原版差太远
韩版“我想做爱”变成了中国版“我想谈恋爱”,很可惜。唯一进步的是“愿望”提升到了三重意义,第一层是表面的“我想谈恋(做)爱”,第二层是他人视角的“想帮我完成愿望的愿望”,第三层是成全他人“想帮我完成愿望的愿望”的愿望。
卖蠢的部分挺好笑的,尬的部分挺头皮发麻的,不可描述的部分挺少的,问题是这三个部分完全割裂开了。我不知道这和删减有没有关系,但上一秒想观众一顿暴哭,下一秒就想大家一顿暴笑,你这么尬的过渡,真当所有观众都是戏精吗?
大家都在批评电影被改得支离破碎。可这不是狗逼SC部门的问题吗?片方也不容易。特此加1分。演员演技在线,笑点不尬,也没有用力过度煽情。是部好片子。
还不错的~净化版的性喜剧,桥段都是套路,但也很好笑。沙雕二人组负责卖傻,彭彭躺床上示范演技。结尾很明显的一顿猛煽情,哭不哭就就见仁见智了
看了首映,电影本身很棒,但是为了上映阉割了很多内容,看起来应该是片方早有准备为了审核拿出了plan B,也一定在后悔最早一版预告片暴露了太多惹祸上身。我为这个时代悲哀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也要学会乐观和积极,因为在青葱的岁月里,我们曾经充满感恩,且那样美好。
还可以啊 有笑点 🈶️泪点啊 还可以还可以
歌,好听
看了纪录片,真的疯批剧组(除了彭昱畅)。
笑点很丰富,很多。挺好的。故事算是温情。彭昱畅的演技挺好。其他演员演技也不错。可能是删减的原因或者是尺度的原因,不够尽兴。如果说硬伤,那就还是没有内地的感觉,还是有日韩台范儿。像是翻拍片。
彭彭很棒
去看了路演。很难过,很可惜。如果这是一部烂片我反而不会有这些复杂的情绪情绪,明明是一部还不错的电影,却因为片方的操作弄成这样。魏大勋的角色非常可爱,笑点中带出毫无年龄感的可爱真的非常令我惊喜了。电影里彭彭所呈现的高远这个角色,自己要离开之前也带给了所有人温暖,真的是一个温柔又坚强的少年,就和他本人一样。多么好的他们啊,这么多人付出心血的作品结果导致如今这种状态,真的令人非常可惜。真的很难受。
我为这三张大嘴而来!
这片和前任3之间,也就差了一个上海堡垒...到流浪地球之间的距离
挺好的,彭彭演的好,干裂嘴唇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