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0.“世界很糟糕,可录音里还是有很多声音说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通常会忽略儿童敏锐的感情和想象力,而此片恰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类群体内心的敏感、脆弱、丰富与善良。
整部影片采用黑白影像的拍摄手法,对比度不强,因此影片中也并未有极端的情感冲突,但不意味着就没有丰富的情感表达,恰恰相反,影片以一种和谐、平静且复古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成年人的困境与儿童的心理问题。
故事讲述了一个纪录片导演和他侄子之间的故事,并以此为主线,导演和他的姐姐曾经因为母亲的照顾问题、以及姐姐的婚姻状况产生过一些激烈的矛盾冲突,同时两人又各有各的问题与不幸,姐姐的丈夫时不时会突发精神病,又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子需要照顾,她偶尔会通过大口吃牛肉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而导演有过一段感情经历,最后不欢而散,至今未婚,但导演对他的侄子坦言,他还爱着过去的恋人。
因为丈夫突发精神问题,姐姐不得不将儿子Jesse委托给导演Johnny照顾,Johnny带着Jesse来到了纽约,一边完成他的纪录片工作,一边照顾他的侄子。
影片的讲述方式安排新奇、别致。
Johnny恰巧也在完成一部关于儿童问答的纪录片,采取录音、一问一答的方式编排纪录片,因此影片将导演Johnny工作的片段、记录的声音切成片段,以正常画面或者画外音的方式适当且合理地安插在主线的发展中,同时融合Johnny与姐姐过去的矛盾、Jesse与母亲生活的片段,形成多条支线,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其实老实说,影片几乎没有剧情,主要凸显人物的心理状态与感情困境,叙事方式别出心裁,叙事比较平淡,但平淡中却处处显现情感与哲理。
儿童是未来与希望,我们往往会不在意、甚至是忽略这类群体丰富的情感感知与问题的表达,Jesse的母亲尽管对孩子十分疼爱,但时而严密的控制又对jesse敏感的内心造成伤害。
Jesse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而且会密集提出各种稀奇古怪且具有哲思的问题,这一点也时常会使母亲不耐烦,他的母亲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永远也不会理解我的全部,而我也不会理解你的全部。
”而同龄人也之间似乎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隔阂,Jesse似乎难以与朋友保持一致,他的想法、他的世界与其他人不一样。
影片借助Johnny纪录片里采访的一个青少年说出这样一种观点“别人都不理解你,我觉得这挺恐怖的,就感觉像你是孤身一人。
”同样,Jesse与Johnny之间必然也会有发生各种冲突,在各种道歉与被道歉的桥段中,两个人相处的故事也堪称长辈与晚辈相处的典范。
因为Jesse硬要买会发出音乐的牙刷,Johnny对孩子发了脾气,第一次矛盾爆发,似乎对这一场景,大部分家长都很熟悉,而在意识到自己错误之后,Johnny对孩子道了歉。
一次在街上Johnny顾着与姐姐打电话,而忽略了身旁的Jesse,Jesse气愤走开,Johnny好不容易找到Jesse追了上来,两人搭上了公交车,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目的地,只是搭上了公交车,透过黑白的影像,仿佛看到两人情感的孤独。
之后Johnny打算送Jesse回到洛杉矶,Jesse使计躲进餐厅的厕所,与舅舅道歉,而舅舅似乎也很高兴Jesse说出这些话,两人和解,此时响起了一首经典的老歌《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Anyone似乎代表着每个人。
在主线的讲述中,观众看到了这样一个儿童,可爱天真,敏感成熟,对于Jesse提出的各种惊人的言语、奇思妙想的问题,我们都会惊讶于他不匹配的年龄,父母的关系、家庭的状况使他又爱又恨,他爱他的父亲,关心他的父亲,但在影片中,我们似乎又难以感受到他与父亲之间的联系,他对他的舅舅讲述各种母亲的小事,透过这些小事,母爱似乎是永恒的主题,而又能感受到Jesse内心深处的无奈与不被理解。
我想或多或少,这些也曾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少年往事。
Johnny与姐姐在早些年就已经埋下了各种矛盾,Johnny希望病重的母亲享受自由的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所以不管母亲提出什么荒唐的要求,他都选择满足,但这在姐姐看来难以理解。
后来姐姐与丈夫的婚姻出现一些裂痕,其中就有Johnny插手的原因。
尽管影片的交代很浅,但不难看出这些始终是两人的心病。
当然对于这些事,Johnny对Jesse缄口不言。
我们很难看到这些究竟会使Jesse的内心掀起多大的风浪,又或者成熟的Jesse已经窥探出背后的故事。
在照顾Jesse的过程中,Johnny不时与姐姐通电话,交流带娃的经历与感受,理解彼此的观念与感情状态。
两人的关系也因为这个小家伙而修复。
成年人之间的伤痕、伤疤因为一颗童心而逐渐治愈,而身处影片之外的我们,貌似受到了某些启发,生活不会自己慢慢变好,只是需要给彼此一个机会,彼此倾听。
同时影片通过纪录片中各种年龄段孩子接受采访时的各种言论,关于自由、关于精神、关于生态、关于未来、关于国家等等,展示了儿童惊人的情感捕捉能力与丰富的生活体验,关于对爱的探讨、对自然生态的爱护、对个人精神状态的脆弱表达、对不同地域儿童的关爱……
所以整部影片展现出来的一个基调是,出现问题、回答问题,然而问题是我们仍然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每个人都貌似在情感上有软肋,不论成人与儿童,都同样在体验着孤独,孤独不再是成人的“特权”,我们对于儿童的关怀做得还不足够,我们忽略了儿童在认真地和我们倾诉一件事情而把它当做玩笑,我们以为儿童没有丰富的情感、对世界以及他人缺乏关注,我们以为儿童没有真正的伤心与伤痛,只是把快乐当作儿童的天性,但是你仔细想想看,当你曾经是青少年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影片把这些呈现出来,交给观众,给观众讲述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情感共鸣与联系的平淡故事,仿佛发生在你身上或者身边之人。
而Johnny为什么在记录儿童的声音,我想影片是想告诉我们,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
而影片也不仅仅表达了儿童的心境,成年人的世界也十分复杂,Johnny、姐姐,貌似都呈现出过成年人的颓唐之势,精神上的空虚或许是每一个成年人午夜安静下来的常态,这份孤独,或许需要解铃人。
在影片中,Jesse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
但在Jesse离开之后,我好像又感受到孤独感侵袭而来,蔓延在Johnny身上,有种观看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相似感受,但不像它那么极致的抑郁与伤痛,这种感觉很平淡,就像呼吸一样平常而又是常态。
海边的曼彻斯特 (2016)8.62016 / 美国 / 剧情 家庭 / 肯尼思·洛纳根 / 卡西·阿弗莱克 卢卡斯·赫奇斯《呼朋引伴》影像是黑白的,却不压抑,反而释放出五颜六色的情感色彩。
影片片名为《C’mon C’mon》,呼应Jesse在影片中说的一句话,“Comeon, come on, come on……”我认为他想让这个世界逐渐好起来,而中文为什么命名为“呼朋引伴”,我想可能这是为了呼应每个人孤独、不被理解的生活常态。
图片来源:豆瓣。
Motherhood is the place in our culture , where we lodge or rather bury , the reality of our own conflicts , to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It is the ultimate scapegoat for our personal and political failings , for everything that is wrong with the world , which it becomes the task un realizable of course of mother to repair.What are we doing to mothers when we expect them to carry the burden of everything that is hardest to contemplate about our society and ourselves.Mothers cannot help but be in touch with the most difficult aspects of any fully-lived life.Why on earth should it fall to them to paint things bright and innocent and safe.
This is an amazing film I have ever watched for a while. It almost has a special texture that can hardly be described yet can be beautifully felt. The chemistry between the old and young men, the interviews with those kids (and their surprisingly insightful answers), city landscapes captured in shades of grey, and the stimulating quotes/excerpts scattered in the film just like cherries on top of a cake (my favorite is the lines from Star Child) - all the elements are loose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but in combination, they have created magic that can touch and soothe your soul. Where does that magic power come from? My guess is that it is rooted deeply in humanity, our shared humanity. The film has a sob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ruthfully displays the brutalities (or hidden scars) in varied aspects of lif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child-raising, mental health, intimate relationship, aging parent, and siblings drifting apart. However, despite those desperate moments, it comforts and warms you with gentleness, kindness, emotional bonds, and a sense of hope, all the good stuff that coexist with bad stuff in life. It tells you, it is okay to not be fine, and it is a totally reasonable response.It tells you, be funny, comma, when you can, period.It tells you, the future never goes as you plan and what you do not think of always happens, so you just need tocome on,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由于姐姐Viv要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丈夫,纪录片导演的Johnny被委托照顾生性有些古怪的侄子Jesse。
Jesse总把时不时冒出的各种想法直接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这给习惯独自一人生活的Johnny带来不少麻烦。
便利店和街道上险些走丢,让Johnny对照看Jesse的安全性产生顾虑,Jesse也担心叔叔会因为忍受不了自己而离开。
Johnny现学现用的道歉和Jesse关于母亲的回忆拉近两人距离,树林里大声呼喊的发泄更像是他们之间的共鸣。
在这段相处中,Johnny和Jesse都学会如何感受尊重,并合理的去表达被压抑的消极情绪。
从表面上看,Johnny一直在采访孩子,倾听他们对这世界的看法,但只是把自己作为话筒,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记录,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孩子的世界,就像他和母亲的关系,始终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所以对于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的Jesse,他最初是很难接受,亲密关系的距离被打破,以及对各种未知状况的担忧,都使他困扰。
Jesse像是Johnny的钥匙,不仅了解姐姐Viv作为母亲角色要面对处理家中问题的困难,以及对共同母亲所逼迫式教育的对抗。
更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方面的缺陷,不主动,被动式的接受或者逃避问题,在与人相处中保持自己的舒适距离,习惯于压抑自己情绪形成内耗。
人是很难看清楚自己,都站在主观视角却又意图用客观的论据来证明错误在于对方和外界,逃避问题,逃避责任。
孩子是不同的,对你的反应直接而真实,要与其对话首先要位置平等,学会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代入情绪去感受。
在这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自己隐藏的另一面,空虚、混乱、悲伤、恐惧等负面的东西,但这都是你,你有理由可以不好,人生里也没有不好是不应该的规范,承认接受再改变,毕竟生活里意料之外的事情太多,你需要成长,努力去理解你所处阶段的欢乐悲喜,找到最终的自己。
《呼朋引伴》是一部很慢,很温情的电影。
华金也给出了很自然,很生活化的表演,整个人无比松弛。
讲述的是一位纪录片导演,在纽约边拍片,边照顾他小侄子的故事。
在相处中双方互相看见,各自成长。
舅舅是一个内心丰富却封闭的中年男人,而侄子则是一个敏感而多虑的小孩。
小孩的母亲常常自顾不暇,因为她既要拉扯小孩,又要照顾有躁郁症的丈夫,所以偶尔独裁、不耐烦、想逃跑,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小孩远比我们以为得敏感,他感觉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孤儿,无家可归。
因为对于小孩来说,如果赖以生存的父母都不可靠,那么世界就会彻底崩溃。
父母的“不回应”使他也不确定自己的需求是否重要,自己是否值得被好好回应。
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太多内心虚弱的大人,只能用哄骗和恐吓的方式来控制小孩,却无法与孩子平等沟通。
孩子的感受常常被忽视,孩子的体验也总是被否认。
可是一个完整、真实的人,是必然会产生消极情绪的。
崩溃的时候,就允许自己崩溃一会儿吧。
因为情绪并不代表我们,它会升起,也会消散。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所以在影片结尾,舅舅的那句“It’s okay to be not fine!”和侄子的大吼“I am not fine!”是多么的抚慰人心啊!
假如你要和另一个国家的同龄人进行交流。
嗯。
你会怎么和他们描述我们的国家呢?
你会在这里看到很多罪恶的事情,但是这里也很美。
虽然你可能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你也会看到,有一些善良的人,有金子般的心。
(我们的国家虽然目前还不够好,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我相信它会变得更好的,因为我们在改变在进步在完善,我爱我的国家。
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主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让它变得更好一些,就像一颗颗星星汇聚就会成为美丽的星河。
)我和我爸之间有很多问题,他现在在监狱里,一切都很困难,你懂吧。
我的妹妹,其实她并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她不明白我的处境,我也不想让她明白,我希望她永远不需要面对这些。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责任,有时麻烦就这样找上了门,你也无能为力,麻烦总会出现的。
我很骄傲,我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因为我很爱她,我也不介意,扮演一个亦父亦兄的角色。
(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心疼但又为他感到骄傲,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我不好。
这就对了。
我有理由可以不好。
我有理由可以不好。
对,糟糕透了,但是没有问题。
糟糕透了,但是没有问题。
这么糟糕的事怎么会没问题,因为糟糕透了。
你在笑还是在哭,我看不出。
我想要有正当的反应。
嘿,孩子,过来。
让我……让我看看你,你脸上是微笑吗?
是你的傻笑吗?
(“最后杰西要回家了,约翰尼和杰西在树林里发泄的那一场非常令人感动。
约翰尼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舅舅,他能够给予杰西足够的尊重,引导他要去感受和尊重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表达情绪。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理想化的关系。
”——引用于百度人生能代写吗 这段给我看哭了,特别动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利,可以心情低落可以丧可以emo,突然想到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
這部電影好慢好慢,可是到最後的時候,好像又意猶未盡。
想要Jesse再和大叔再有一些未來,不甘就這樣結束。
影片以採訪為線,但是也聚焦於教育。
在Jesse對媽媽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實小朋友什麼都懂,甚至他們看的東西比我們更清晰。
抑制情緒。
這一點印象比較深刻,是採訪其中一個小男孩時候,他說媽媽不讓他哭,要堅強。
可是他認為我們有權利發洩自己的情緒,沒錯。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很多時候對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感受,但是有時候周圍的人笑,不笑的話,就會被問為什麼。
如果難過的話,我們也不能在公共場合哭,因為我們要照顧別人的情緒嗎?
因為別人會看不起嗎?
以及在要分別的時候,Jesse說i am fine,i am fine。
但是他一點都不好,直到最後兩人一起怒吼。
未來會怎樣,現在又怎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大龄未婚男士Jonny某日接到妹妹Viv的电话,要他帮忙照看自己9岁的儿子Jesse,上一次接到Viv电话还是在上一次。
一年前,两人因照顾阿兹海默症晚期的母亲彻底闹翻,母亲去世之后就再没有了联系,这次变成了照顾儿子?
Viv的老公Paul因躁郁症复发离家出走,Viv分身乏术。
都是亲人,义不容辞,Jonny直奔洛杉矶。
从职业角度来看Jonny应该很擅长“带孩子”,毕竟正在制作一档未成年人关于未来看法的节目。
但实际和这个9岁男孩相处起来,不淡定的却是Jonny。
两个熟悉的陌生人,要怎么打发时间呢?
Jonny教他用的录音设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因为“录音可以让平凡的世界永恒”,Jesse就拎着毛茸茸的长话筒游荡在LA的大街小巷。
电影半纪录片式的采访了真实生活中孩子对于未来的担忧:气候,城市,文化,种族等等问题,比起这些宏观遥远的未来,家庭似乎应该是他们更加关心的话题。
“他是个奇怪的小孩,但是他已经是个大人了”带着彼此之间尚存的新鲜感,Jonny带Jesse来到了纽约,这座城市的繁忙有序取代了洛杉矶的平静惬意。
他们的关系更近了一步,Jesse开始变得放肆。
他会询问一些Jonny难以回答的问题:“你为什么没有结婚?
”“你有女朋友吗?
”“你对我父母之间的关系怎么看?
”“你和妈妈为什么不说话了?
”作为一个日常以提问谋生的人,忽然变成了被采访的一方难免有些措不及防,这种措不及防是他第一次回头去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忽然发现,在与母亲的关系里,自己一直是被呵护的一方,而Viv从未被理解和接受。
如果没有那些充满诗意而深刻的童书,电影会减分不少。
无论是Angela Holloway的《The Bipolar Bear Family》,或者Jacquelin Rose的《Mother: An Essay on love and Cruelty》,回答了那些令人难以启齿的问题,也帮助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与其说是为儿童准备的,不如说是安抚成人心灵的良药。
敬请补充书单。
故事没有结束,工作需要他们再一次出发了,这一次的目的地新奥尔良。
这里有音乐,有变装游行,整个城市充满活力,但是Jonny倒下了。
Jesse展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成熟,也难怪,成长在特殊家庭的孩子,应该很早就学会这一切了。
假装孤儿与其说是游戏,不如说是他独有一种表达方式。
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互换成长彼此成就,也许就在这一刻。
C’mon是今年推出的多部黑白电影之一。
失去了视觉上的刺激,也许人们会更加专注于声音,也应和了Jonny的工作。
不是特别了解导演Mike Mills,但他的前两部电影《Beginner》(2010)和《20th Century Women》(2016)分别是受自己去世的父母启发的,到了这部《C’mon C’mon》他自己已染成为一个父亲。
五年一部的节奏,代表着人生状态的改变,而他对于家庭关系的描画不能说胜在深刻,但却无比温暖。
Joaquin Phoenix不用说了,小丑已经证明了他的“恶”的实力,Jonny是他的善良与茫然。
而在吹Viv(Gaby Hoffman)之前我只想问,这个女人是怎么瘦的如此彻底的?
上一次看到她还是《透明家庭》中那个混不吝的小女儿;对于Woody Norman(Jesse),只能说,好莱坞的未来在英国。
从隐藏封闭到放开自己,再到某一瞬间的崩溃,和触不可及的未来相比,令人难以承受的是生活中点滴累积的温柔与心碎。
关于成长的记忆,总有太多值得纪念的瞬间,不出意外的话陪你长大的人会先你遗忘,请记得:I’ll remind you of everything.
由迈克·米尔斯导演和华金·菲尼克斯主演的电影《呼朋引伴》,可以说是2021年度最为特别的一部冷门电影,在豆瓣仅有3000多人标记看过,而这部几乎没什么剧情可言的电影却8.0的高分。
1.故事的主线很简单。
讲述的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在做项目的同时需要照顾他的侄子,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同自己、彼此、他人及世界和解。
纪录片导演是一个善于倾听他人的、内心丰富而封闭的中年男人,而侄子则是一个有着不符合年纪的成熟思想的、行为古怪的小孩。
在故事的交叉叙事中,我们得知,小孩的母亲,也就是导演的姐姐,是一个深陷于女性困境的人,一方面她要照顾患有精神病而被隔离的老公,一方面要拉扯一个敏感而多虑的小孩。
故事便是由她必须去外地照顾她的老公,而需要将小孩托付给一个常年情感沟通不到位的血亲为开端的。
此后,纪录片导演与小孩踏上了拍摄纪录片之旅,不善言辞的导演总与这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小孩发生矛盾,尔后又和好,每一次和好都促进了他们感情的更近一步,在不断与他的姐姐汇报小孩的情况之中,他也更加了解了他的姐姐,小孩也在与导演的旅行之中走出他独立的小世界,开始理解身边的一切。
2.人物形象的构建 成人带小孩展开“旅行”的模式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叙事模式,《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饰演的奇怪大叔与同样不被同龄人理解的小孩来了一场荒诞而美好的夏日之旅,在旅途之中展现了怪异的人并不孤单的命题;《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冷酷的杀手与小萝莉的逃亡之旅充满了惊险与浪漫,在“童年总是这么艰难”的尾声中悲凉的落幕。
而《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则更像是此电影的参照模式。
由德国新电影旗手/公路片开创者文德斯导演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讲述的同样是一个充满着波德莱尔式城市漫游者气质的纪录式文艺工作者,和一个孤单的小女孩在城市中不断观察、游荡的故事,电影充满着絮语般的优雅气质,缓慢的节奏中勾勒出代际之间的交流以及社会的景观。
而《呼朋引伴》不仅同《爱丽丝》一样,用黑白的画面强调着现代社会下冷漠疏离的亲密关系,用平缓的节奏铺垫人与人之间冰川的渐融,更为重要的是,在人物及主题的对照之中,能找到某种同构。
之前说到,《爱丽丝》的大人是一个具有波德莱尔式城市漫游者气质的人,何谓波德莱尔式城市漫游者?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可谓开辟了“审丑”的艺术,在揭露巴黎的丑恶之中竟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情趣,而他所引发的现代精神文明危机则是指把现代城市作为审美对象,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及情感困境出发,展露在体制之外、与主流社会相隔的群体,这些人们看似生活在现代空间之中,但却没有与社会发生紧密的关联,他们拒绝现代性的平庸,逃离、迷茫、迷失、特痛构成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身处城市,却作为旁观者在漫游。
《呼朋引伴》显然从一开始是以这样的人物形象展开的叙事,纽约成为不断被提及和展示的都市空间。
主人公由华金·菲尼克斯扮演,这个成功扮演过《小丑》的演员无疑具有一种落拓、忧郁的气质,十分符合故事中这个不久前失去了母亲,与唯一的亲人关系疏离,生活在都市之中而始终在夜晚独自进行播客纪录的“孤独患者”的人物形象。
而小孩的扮演者同样是一个少年老成的漫游者,在电影里,有一个小孩结伴放学的镜头,之后这个难以和同龄人相处的小孩才默默低着头从后面走出,他自己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古怪,但他表面上总是强装坚强,假装自己对这一切毫不在乎。
游离于故事主体叙事,即没有参与这场旅行的远在外地的母亲,又何尝不是一个漫游者呢?
在回忆的段落中,面对母亲的去世,她讲到她丝毫不为母亲的去世感到难过,她说,对于“你”(即纪录片导演)失去的是一个爱你的母亲,而我失去的只是一个从来没有理解过我的人。
原生家庭与生活的琐事早已成为她生命内核的悲剧来源,在小孩对导演讲述自己印象中的母亲时,我们看到一个曾经和朋友们愉快相处、有着自我精神的女人,也看到一个在社会主流中被排斥的女性。
正如小孩复述他母亲的话:即使我们相爱,她也永远不会了解我的一切,我也永远不会了解她的一切,人生就是这样。
就是这三个漫游者,这三个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缝隙之中的人,在一场迫于无奈必须建立交流的旅程中,逐渐敞开自己,去接纳彼此与世界。
3.电影主题的建立 电影的结构非常有意思,采用回忆、主人公的独白、纪录的采访这些非线性叙事镜头组成,使整个电影表达的主题无法一概而论,十分广阔。
亲子关系 影片作为明显想讲述的显然是亲子关系该如何建立。
在电影中,原本的纪录片导演虽然是一个善于倾听孩子们说话的人,但归根结底只是他的一种艺术理想,收集孩子们对自己、世界、未来的想法,是他想要完成一个艺术项目的主要动机,而从他一开始与侄子相处之中来看,我们能看到他其实并不擅长与小孩相处。
较为幽默的一个桥段是,当导演和小孩发生了矛盾后,他需要与小孩进行道歉,这个时候他选择在手机上查找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并一边念步骤,一边进行自己的表达,显然是很难放下自己长辈的身份,对孩子进行道歉。
这个时候小孩说,到这一步你应该说对不起,导演才颇为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
亲子关系的建立首先在于平等,在旅行开始之前,我们看到小孩与母亲也经常因为小孩的怪异举动,引得母亲的不理解,她不能认同小孩总是有一些超出年龄的想法。
而谁规定什么才是小孩该有的样子?
导演独具匠心构建了一个“不像”小孩的人物,甚至在采访的对象里,那些讲述着自己的想法的小孩们都有超出我们想象的惊人的想法,像有个孩子就说到“成人总是自视过高”。
我们应该平等的去聆听孩子们,而不是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圈定孩子们该有的成长模样。
封闭内心 在电影的三角关系里(导演、小孩、母亲),三人之间彼此的相互关系从一开始都是难以达成双向沟通的。
这也是导演想强调的现代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甚至在亲缘关系里也确切的存在。
相较于另一位电影大师伯格曼对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理解,此片的导演显然对这种关系更为乐观。
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讲述的就是亲人之间无法解决的相互理解问题,甚至到电影最后所呈现的氛围也是悲观的,而《呼朋引伴》从片名就能看出来,导演对时下人们虽沉湎于自己内心的世界,但并非不能通过“呼朋引伴”的方式,完成人的互通。
在电影最为感人的一幕里,远景镜头中,一片郁郁葱葱的自然美景下,导演与小孩相互喊话,说这一切都糟糕透了,两人不在佯装无事,将内心的伤疤揭开,将内心的情感宣泄,情景交融之中,似乎完成了生命的呼喊。
从某种层面来说,《呼朋引伴》绝不是一部能引人入胜的电影,它的表现手法实在是有些沉闷,但在这种平静的叙事间,我们才更能体悟所谓的“呼朋引伴”,它绝不是热烈地强拉着你进入一个跌宕起伏的彼此救赎故事,在细细道来深入主角内心的关照间,我们才能感受到,“呼朋引伴”是细水长流的,是自然而发的,它象征着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即便它会被现代的迷惘给遮蔽,但阴霾总会渐渐散去,露出它的温情。
近期最受欢迎:5000万播放8.9分!
和AI充气娃娃做爱结婚2021年度十佳,我都替你准备好了!
读书就像吸烟,都是捧着死去的植物产生幻觉新年第一发,最佳资源合集来了!
9.2涨到9.3分,打5星简直不需要理由
这是一部黑白纪录片。
关于小孩与大人之间的记录片式电影。
其实没有太多的剧情,整部电影讲述了小孩的妈妈因为要去照顾“生病”的爸爸,舅舅来照顾小孩短暂生活的故事。
电影以男主为叙述视角,但主心骨确实“小孩子们”。
男主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恰逢在做一个采访小孩子们的项目,在照顾外甥期间,他一边做着项目一边顾着孩子,在这过程中,他越发站在小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与沟通解决问题,最后,与拧巴的自己与世俗生活逐步和解。
舅舅的人生一直独身的纪录片导演。
与自己的妹妹很长一段时间疏离,也许是因为曾经干预妹妹情感生活,也许是因为照顾老年痴呆的母亲上不同的做法与偏见,又或许自己的情感丢失之后的郁郁寡欢。
他深陷在自己的世界不得其中,戴上耳机听着自己录下世界上所有的声音,以为可以留住所有美好的声音,不被时间冲蚀或遗忘。
男主与外甥的相处中,越来越柔软与温柔(发胖了的华金依然冲蚀着那股阴郁的气质 哈哈哈)。
华金的演技真的很赞啊!
我很喜欢几段场景。
外甥枕着舅舅的肩膀不断提问,问为什么跟妈妈少有联系,为什么不结婚等问题;舅舅要把外甥送回,在去机场的路上假装肚子疼躲在厕所不愿出来时舅舅的不舍与无奈;因生妈妈的气而引导外甥放肆大喊出来发泄情绪的样子。
舅舅就这么一点一点的被融化了。
孩子们的言语无论是外甥,还是那些受访的孩子们。
他或她们,以自己为视角去看待自己的父母、看待这个世界。
那些言语甚至比成年人说得还通透。
好想把这些问题及回复整理出来。
细细阅读,很击人心。
是一部不错的电影,需要静下心来观看,毕竟是很多人不太接受的黑白电影。
【2023上影节】3.5星,沉浸式华金带娃
文艺不是无趣,好伐?
宁可只看小朋友采访
C+. 像小学刚教记叙文时写的那种看似情感充沛实则死板乏味的《我的爸妈》。每个情节转折和技术处理都落在意料之中,足见成品有多么无趣。结尾很好,也再次印证了,记忆永远是最具情感力量的命题。2022.1.27 Gaumont Parnasse
看了三分钟就感到无比做作…台词配乐都很做作。坚持了一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拜拜。
想要表达对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关注,可他们的面貌恰恰仍是由成人想象出来的。我们可以在每个孩子身上看见一个被设定好的关键词:早熟。而且程度一定是恰到好处的,是对世界有所思虑却又说不清楚什么东西,是让这部电影的受众——成年人们看到后有所思虑又不至于心生警惕和反感的。他们一次次提及环境问题、平权问题,却从未来得及往下深谈自己的认知。因为电影想说的只是:你看,孩子都知道。可孩子不是这样的。每个群体都不是这样的。抹平个体差异展现某种群貌也罢,但为了达成特定目的而去预设一个结果,预设他们的面貌,不就是把他们当做表达的工具吗?引入纪录片元素就认真去记录些什么啊……反而只有父子戏的话会更好。
是成人的兒童片,也是兒童的成人片。小演員的表演太好了,他的表演、語調、身體都有著巨大的複雜性,和那麼厲害的演員對戲也絲毫不遜色。紀錄片的視角和小朋友的回答著實讓我感到十分驚訝,自由世界的小孩他們的所思所想、表達都已經到達那麼厲害的高度了。
孩子不只是小天使,这个我懂,但他们肯定是一面能照见我们最真实一面的镜子。
挺无聊的
啊,小男孩演得好棒啊!好温暖却很平常的生活琐碎。
所以黑白片的意义是什么?
将对于精神健康的探索从常见的家庭细碎之中拉开,转身成为一部古怪中培养默契的公路喜剧;着上更温柔与亲密的风格,来处理其实亟待爆炸的生活危机与摩擦。不停地说话,不断地倾听;开心是大哭,还是大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其实是声效与原声的出色使用这种技术层次上带来的惊喜,去年的这时候,还是《金属之声》。Woody Norman和《贝尔法斯特》的Jude Hill共同用他们的天赋与魅力,照亮了整个颁奖季;这些新鲜面貌与诠释,是持续渴望在年末饱览佳片的根本动力。
【D+】很难进入,导演一如既往采用了十分散文化的拍摄方式,而提腔拿调过于缺乏在地感,因此无法理解角色所思所想,尤其不理解孩子的角色,严重欠缺真实感。
黑白片的必要性在哪里?
最近看的最爱的一部。感觉中年人都或多或少背负了好多故事,与家人、恋人、社会关系等等。而孩子会受到家庭带来的影响。用类似纪录片的视角,温柔的呈现了中年人和小大人之间相互治愈过程,看得几度落泪。
可能是丁克的原故吧,真没觉得这部作品哪好……
冗长无趣
3.7分。这部片子算是回到了麦克·米尔斯的那部《初学者》的水平,大量的闪回画面,看似无意义实则扎着绵密注脚的读书文字,都让我们感受到朦胧和多义的味道。一个舅舅在缺爱多年后,临时照顾外甥,由此展开了一段有欢喜有烦恼的人生小插曲,在此之中,三个人都得到某种程度的成长。舅舅不再遮盖伤痕,妈妈重新认识了儿子,小男孩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从底色上依然是美式积极价值观的重拾,但叙述的方式和影像的魅力却不同寻常。成人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孩子如何发掘长大的勇气,这个话题可能是贯穿米尔斯电影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
这孩子和他妈是不是有点大病?当然舅舅啰哩啰嗦也不咋招人喜欢……Mike Mills温吞大师
9.1/10 #PFF30 Fiction and Non-Fiction. 以一种社会纪录片的温柔视角(城市地貌的重评估-纽约大部分拍摄位于中国城附近;与孩童思维的反思-真实的与孩子的对话和观察),来逐步构建“反抗”的孩子与“失意”的成年中的关系,拷问家庭中Motherhood,或Parenthood,的定义。正如滨口在《驾驶我的车》中重估文本性质和指向性一般,米尔斯同样重估了话语(对话/采访)的含义,通过未来(孩子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评估未来的方式来短暂脱离现世泥淖(黑白也作为“去现实”的手段),建立新的和解/理解。孩子掌握着Apparatus(录音机),然后允许观众去通过他聆听世界,聆听城市“噪音”,聆听他人,并尝试理解,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