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点儿题外话。
——记得有一位朋友曾经讲过西方人永远都是将善恶割裂、对立的,因此永远都纠结于善恶之争,无法超脱于善恶看待事物。
其实正是因为将善恶割裂,不断摒弃恶、最求善,才使得西方的电影看起来永远那么清新阳光充满正义感与伟大。
反观中国的电影,永远纠缠于非善非恶的争斗,在痛苦、欲望、快乐、自由之间苦苦挣扎,看不到纯粹的阳光明媚。
西方的电影总是线条清晰简明,大道至简。
而中国的好些个电影却总是模糊暧昧,不知所云。
西方的电影更多关注“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本身,而不关注身外之物,生命由此显得精彩。
东方的电影则充斥着对身外物的迷恋、陶醉、占有欲,生命因此显得特别低级、琐碎、无聊、庸俗。
可能是由于西方的文化市场比较发达,而中国的电影市场背景不同,总之,前者有思考,后者仅供娱乐。
言归正传。
看完这部电影,让人很觉精神气提气。
非常棒的一部电影!
有趣、有情、有哲思。
面对着死亡去生活,因而生显得格外清晰明了。
看完这部电影,孔老夫子那句:“不知生,焉知死?
”的观点在我这儿,准确地说,被动摇了!
看这部片子之前不久刚巧在天涯上看到一篇《告诉你我亲眼所见的政治小爬虫真实的生活》的陈年老贴万人坑,讲的是中国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生活百态。
中国的机关生活嘛,其实闭着眼睛随便想一下就不会太离谱,有中国人的地方永远有江湖,用帖主的话说,“谋人永远重于谋事”。
在机关里混,你永远不要想着公事公办,你一定得公事私办,你要真为人民服务一定会死的很难看,所以始终要牢记为自己服务的宗旨……那片贴子写得实在生动,无数人叫好,同时无数人痛骂中国机关的黑暗,公务员制度的腐败。
我一边看这部电影,一边在想,这哈罗德不就是活脱脱一美国机关里的小爬虫么?
要说人家美国爬虫的专业精神那可比中国爬虫们强多了,除了拒腐蚀永不沾之外,哈罗德的专业素质也相当过硬,十万以内的乘法脱口而出,正确率百分之百,与同事君子之交淡如水,绝无拉帮结派的嫌疑。
更为可贵的是,哈罗德在面临生死问题的时候也坚持专业精神,拿小说让权威来评价,权威说是好小说,那咱就是死也认了,这要是搁在中国爬虫身上,估计会先请那位教授吃饭唱歌洗澡,让他老人家认定那部作品一文不值,然后直接给作者塞红包请她改结局,当然也许还有很多别的超出我想象力的操作手法。
不过话又出回来,假如让咱们那些痛骂中国小爬虫的网友到美国去当美式爬虫、或者有个亲戚熟人做美式爬虫,我估计是个得有九个半不乐意:这他妈的哪是人过得日子啊……中国的爬虫们不怎样,美国的爬虫也有自己的烦恼。
很多这部影片的影评拿它和《楚门的世界》作比较。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却想到了《黑客帝国》。
同样是虚幻之幕被揭开、命运的天机被泄漏之后,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neo选择了奋起反抗。
如果换成个穆斯林的话,我估计他也会直接把自己弄成个人体炸弹去找作者!
哈罗德则屁颠屁颠的接受,然后等着上帝一般的作家突发善心,饶自己不死还抱得美人归。
这到底算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我糊涂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经对近代文明日趋理性化的前景作出了这样一个预言:“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这将是一个理性的“铁笼”。
铁笼里没有人。
只有过着幸福生活的小爬虫。
其实看完整部影片的感受是,我极喜欢影片前四分之一的部分,从影片妙趣横生充满漫画感的开头到Emma Thompson 站在桌上想象自己从高楼坠落为止。
不是说我不喜欢电影之后呈现的版本,而是那不是我最喜欢的而已。
而前四分之一完全符合甚至超出我的想象和期待。
开头从超高空直拉到一个生活一丝不苟充满数字的税务员房间,围绕着主角Harold Crick数字、标注和节奏刚刚好的音乐都完美无缺。
到音乐戛然而止,主角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叙述他的人生。
他的节奏被彻底打乱了。
之后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这位小说家Emma Thompson 把自己所置身的环境想象成剧情的发生地点,构思怎么样让主角死亡的部分,导演拍摄方法很巧妙,让人的思绪很自然的在想象与现实中切换。
而之后之所以说不是我最喜欢的版本是因为如果我是一个编剧,我还是希望虚拟是虚拟,现实是现实,意思是最后虚拟与现实重叠的时候,会让人不喜欢这种非逻辑,同时也失去了虚拟之所以虚拟的美感。
让观众失去了自己可能是某位伟大作家笔下主人公的幻想。
忽然一下泼你冷水,告诉你你只是正好和主人公一样罢了。
这样你失去了成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期待,失去了成为村上村树的直子的幻想,你还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你唯一能做的奇迹就是为了这个巨作牺牲。
而我满心期待Harold Crick最开始会为了那个女人的声音说他会死而开始完成多么巨大宏伟的梦想和改变,而电影的平淡诉述让我失望了,但是这何尝不是避免了狗血和廉价的励志,只是想要告诉人们任何小梦想都值得你停下脚步实现它,从而温暖你的人生。
像男主人公,他只是想学吉他,学成了他抱得美人归,而不是说他想拯救地球,他想改变世界这么英雄主义的论调。
或许编剧导演就是想告诉我们,平凡人也可以活出你想要的版本,你想要的一切都不平凡。
只要是你想要的,就值得你为它努力一次。
Harold Crick在美国国家税务局工作,沉闷的中年单身男人的生活。
从某天开始,他发现自己在按部就班做事情的时候会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叙述自己的一举一动,英国口音,且用词考究。
最初他猜想是有人在跟踪他,颇受其困扰却不知道怎么避免。
在一次等公交车时,他忽然听到那个声音说自己将要死去!
原来,Harold是一位英籍作家正在书写的一部小说中的人物,Harold的所见所感所遇都是作家一字一字写出来的,自然,他的命运也就决定于作家的笔下。
这个作家给这部作品设定的结局是主角Harold将会死去,而出版商已经开始向作家催稿,要求作家尽快交待Harold的最后结局......我在不知那一期的《看电影》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当时以为Harold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脱离的,谁知一看才知道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现实世界。
作家在那边每打出一行字,Harold的命运就向前推进一点点。
但Harold又是有知觉有思想的,他不想死,至少不想这么早就死去,他还没有接过婚,他刚刚遇到了心仪的女子,他刚刚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的两眼虽小却光芒四射......本片看似喜剧,但除了剧情设计上的荒诞并没有多少喜剧因子。
相反地,Harold是那种你最开始觉得无所谓但越来越讨人喜爱的一个角色,他虽然木讷迟钝,但对待自己的生活仍有热情仍有憧憬。
他看待自己生命的态度诚恳,他不想死的时候泪流满面,他想死的时候义无反顾。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死亡方式将被人绞尽脑汁的设计,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Harold不得不立即面对这样的遭遇,这也迫使观影者要么站在他的角度要么干脆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
其实回过头来想,Harold的选择和做法中规中矩,是一个老实人会做的一切。
这似乎不像是一部以夸张情节为噱头的电影应该有的设置,但作为唯一可以拿出来的电影结局,这样已经足够,我看得聚精会神,迎接他的死亡。
说到这里,我觉得不妨拍摄一系列这样的电影,作家都可以不变,但书中的人物可以变成各式各样其它类型的人,因为这样极端的情况很难够看出人生百态,帮助大家更深入的审视自己。
热爱生命和不热爱生命,结局一定是截然相反的,哪怕都是一死。
司马迁不还说过“轻如鸿毛”、“重如泰山”的么?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431017
不知道应该如何描述对这电影的喜爱,从片头精准的计数搭配着巧妙的卡通“注释”开始,我就知道这是符合我胃口的。
音乐、俏皮的闷不住找乐子的数字们,痴癫的艾玛•汤普生,谨小慎微的法瑞尔,老道的达斯汀,都是我中意很久的了。
生活原本就索然无味,小说家基本的职责就是制造惊喜,读者也许可以循着作家已成签字的笔墨去改造生活,这当然是皆大欢喜。
可是无厘头的发现作者与圆形开始共同创造着故事,哈罗德提供最井井有条、毫无新意的素材,也就提供了一万个惊喜登场的空洞。
而伊芙,则在这样规整的白板上,狠狠地、卖力的、淘空自己灵魂的花费笔墨打下一个又一个痕迹,让这条笔直的线开始变得曲折有趣、凹凸有致。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晓。
心里在说,Oh, my god, son of bitch这不是以前学英语最讨厌的倒装句么?
现在却显得那么的曼妙有趣。
哈罗德毫不知晓,有人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他的人生,决定他的生死,伊芙也毫不知晓,她书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并要决定他的生死。
上帝的wristwatch拨错了,让哈罗德听见那充满修辞的他本人的人生注解。
感叹的是编剧,可以让原本令人纳闷的骑单车的小孩、巴士司机,合乎时宜的出现,又能顺其自然的完成伊芙要哈罗德,这个男主人公死去的结局里。
伊芙的所有小说主人公都得死,她对死亡是如此着迷,千方百计的此岸沿着,对前面生活细节冗长、细微但甜美的描述,就是为了让他死去。
也许,就是因为她没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畏惧、对真实的畏惧、以及对无畏的畏惧。
无畏的哈罗德在看完“他”的小说之后(伊芙最后描述他死去的章节是草稿)平静的接收着,告诉她应该这样写完,主人公只有这样死去才是一部杰作。
然后第二天“以身赴死”。
这样才令伊芙发现,写作并非是那么的无关痛痒。
没错,你描述他人的人生,别总是说得很轻松。
最终哈罗德没死,不然就不称其为喜剧了,伊芙终于换了一件女人味的衣服,终于有点女人味的开始和人打交道,并且心存感激了。
哈罗的成全了伊芙让她变得鲜活,伊芙成全了哈罗德让他still alive,编剧成全了我们的慈悲,这个故事成全了这部影片,故事中的故事成全了这个故事,生活本身是谁成全了谁?
最后一如既往的温馨提示 :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琐碎,这样那样的关爱,这样那样的缘分会拯救我们的性命,要做就做那种连上帝都不忍心他死去的人。
每个演员都那么精准,包括最后那个麻木的医生……如果颁发最佳演员奖,我会颁给那个可爱的、不说话却暗自抱怨着的、用自己的方式顽抗着烦闷的生活的,最后却在紧要关头牺牲自己堵住主人的动脉而救了哈罗德一命的手表,它是那样的有人情味,并且勇敢甚至胜过人类,它教唆哈罗德去挣脱规矩的铁链,促成了这一系列美好。
硬要说遗憾,就说最后霍夫曼跳入泳池时的一身赘肉,让我唏嘘扼腕——他真的老了。
看<笔下求生>很容易让人想起<楚门的世界>:同样原本过着平凡简单日子的两个男人,发现自己不再是自己生活和命运的主人.相似的情节,却因为有了不同的发生背景有了不同的反应和结果.电影中的楚门,原本是快快乐乐的单纯男人,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的整个一生,不过是导演和编剧手中的傀儡,无数观众眼中的"明星",他的整个世界,不过是三尺荧屏中一个巨大的金色鸟笼,他愤怒,不甘,他不愿意成为这样的"hero",他抗争,当他最终推开通往外界的那扇门,他的生活于是从悲剧转为正剧.而Harod,平凡的税务人员,有点偏执,有点木讷,刷牙一定要多少次,上班一定要定点出门,面对心爱的女人脑中无数遐想,口中却木讷无言.而当有个女声在耳边萦绕,并开始逐渐预言和控制了他的生活,他恐惧的只是这个作家会怎样安排他的结局.当他看到了作家的小说结尾,发现自己会英勇的死去,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选择了成全:成全作家的作品,也成全了自己小人物的辉煌.而这样的成全,这样的宽容和善良,令作家也为之感动,同样选择了放弃,为了他更改了结局.Harold终于凭借自己,掌握了自己的生活,他成了人生这部作品中真正的主角,真正的hero.片名叫做
有点想起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随意联想真的是很坏的习惯,但就是不能抑制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一个字也不想再多写下去,有关剧情,还是应该自己去看。
除了主线,挺喜欢哈罗德和女面包师的爱情线,喜剧悲剧的判定,曲奇和面粉,总而言之一句话i want you演员方面,威尔法瑞尔,达斯汀霍夫曼和艾玛汤普森。
都挺好。
艾玛汤普森的神经质作家尤其神经质PS.看了一下女面包师的名字觉得有点眼熟,原来是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那比起弟弟更喜欢这位姐姐,或者说这个角色讨喜
一位国税审计员,过着一板一眼的生活,有一天要去查一位面包店女老板的帐,对她一见钟情,并慢慢的追求她,终于搞到手了。
其实原本一成不变的生活,很难改变,是因为在他的耳边总有一个女性的声音令他无法忍受,经过多方咨询调查,终于发现这是一位女作家的声音,他在描述主人公的生活,并且丝毫不差,最恐怖的是他知道第二天就要死亡,而且可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他义无反顾的去承担了,奇幻的事他没有死,因为作家改了结局,悲剧变成了喜剧,传世经典也无法铸成了。
说到底,你撇去故事新颖的结构不谈,它只是讲述了一个俗套的道理,在死前你会做些什么,我认为是做好平常身边的每一件事,你的本职工作,关心一下你的朋友,对你的爱人互诉衷肠。
其实也是你每天都要做的事。
当《奇幻人生》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发现自己是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时,他最关新的是,这部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将决定他的生死。
而我关心的是,这部电影是悲剧还是喜剧,将决定这部电影的价值。
小说是悲剧,电影也就是悲剧,反之亦然。
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写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写作,也就是说写作不能受到写作以外的影响。
当你的写作必须让主人公死去,这本来很正常,但如果这个主人公在现实中出现求你不要杀了他,面对真实的生命和写作的价值,作家该作何选择?
那么这部电影又该如何处理呢?
达斯汀·霍夫曼在片中说,我很抱歉,但这是所有悲剧的本性,主人公死去,而故事留下。
但是最后这部电影还是不得不选择了善意。
小说作家放弃了小说的价值,电影放弃了彻底的悲剧。
这成了另一个悲剧。
尤其对一个既是小说作者又是电影作者的人,比如我。
威尔·法瑞尔和艾玛·汤普森在本片的表演十分出色。
http://wuqing.org/
《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一部开头很有创意的影片。
主人公 Harold Crick,一个审计员,每天过着简单单调的生活,一个与数字打交道的人,生活里也充满着数字,刷牙的次数,走路的步伐,每天准时到达公交车站,有一天,表不准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这是一个讲述一个循规蹈矩、超级理性的人,却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旁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叙述着自己的生活,异常的精准,直到有一天,这个声音告诉他,他即将死去。
而这个声音居然真实存在着,是一个作家,她的性格悲观,她笔下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以死亡结局,没有一个逃脱。
而恰巧,主人公Harold Crick就是他笔下真实的男主角,而她的这部作品,就是那个旁白的声音,她作品里的主人公,居然就这么真实的存在着,这个主人公在他笔下也会死去,只是作家在苦恼,如何让他死去。
当男主人公发现自己即将死去的时候,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简单理性的生活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他开始和朋友一起吃饭,开始想要做却一直没做的事情——学习吉他,开始追求爱情。
当他后来找到了作家,看到了作家笔下他的结局,他没有惊慌,而是选择坦然的去面对,这个选择,却让作家顿悟。
最后,故事以另外一种结局结束。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看完这部片子,又让我对“最重要的事”有了新的想法。
在《时间管理》课程中,“重要的事”总是会被提到,但是,这个概念却很难说清楚。
我们每天会面对很多我应该做的事情,心中还有那些个我想做的事情。
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因为没有无限期的明天,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我需要做的事儿,而重要的事情就变成了我想做的事情。
就像电影里的男主人公,理性的工作,查账,计算,精准无比。
但是,当他意识到死亡即将到来的时候,他想做的事情却变成了学吉他和追求心爱的女人,而其他的那些事情变得不太重要。
他的生命也从此发生了转变,不再数数字,不再过那样循规蹈矩的生活,活出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难道,只有当死亡即将降临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吗?
活在当下的勇气刚开始的时候,觉得结尾有点俗套。
因为,能被我想到的结局,一定不是精彩的结局。
我在看的时候就在想,这主人公到最后是死了呢还是活着呢?
当主人公和作家见面后,他们发现真实的Harold Crick存在在这个世界上,那作家到底是让他死还是活呢?
看完,发现是个欢喜结局,对我的冲击不是特别的大。
就像剧中的评价,是okay,而不是great。
有时候就是这样,皆大欢喜了,冲击力就弱了。
就好像《步步惊心》,最后的结局虐的要死,看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静,有些人就说,为什么不能让若曦活着,为什么不能让她嫁给十四爷种种的话,我当时也很困惑,但是在贴吧里看到了一个网友改版的版本:“若曦没有拒绝皇帝的赐婚,嫁给了十四爷”,结局是好了,但是,这部小说立刻变得索然无味,不禁感叹。
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自有评价。
这部影片,结尾虽然是ok,而不是great,但是最后作家的观点,却值得思索。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即将死去,你可以让他去死。
但是这个人,明知道自己即将死去,也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但是他还坦然的面对生活,坦然的面对死亡,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让他活下来么(在他的作品里,也是现实)“结果,Harold Crick活了下来,作家的文稿最后一个字”die“,在打最后一个字母的时候听了下来,主人公的小命保住了,虽然命悬一线,但是最终,还是幸运的存活,而救了他一命的,还是他的手表,他过去循规蹈矩日子的象征。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这个理由,真的可以让作家做这样重大的决定,改变她作品的结局?
想想,确实值得。
不是因为他面对死亡时生活态度的转变,而是那种活在当下的勇气。
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所以认真过好每一天,然后坦然的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死的,只不过,没有那么强烈的感知而已,这种感知,只有在即将面对死亡时候,才会越发强烈。
人生匆匆数十载,说快也快,说慢也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感觉死亡还远,所以对当下的每一天,就没有那么珍惜。
而我们这样正常人的生活,在有些人眼里,确是那样的求之不得,弥足珍贵。
复旦大学女教师于娟在她的《此生未完成》里写到,”活着就是王道“,多简单的愿望,只是活着。
如果没有活在当下的状态,哪有坦然面对死亡的勇气?
就冲这一点,作家让Harold Crick活下来,就是值得的。
是,这样的人,确实值得活下来。
有时候,当我们坦然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就峰回路转了。
理性与感性之间当一个声音以旁白的角度在叙述你的生活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异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跳出自己的生活,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生活的时候,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我真的是这个样子么?
我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
是真实的自己吗?
会不会想冲着那个旁白的叙述大喊甚至大骂:”说谁呢你“这个影片的独特之处也就在于此,这种表现手法,也让我陷入一种思考。
有时候,是不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自己?
看待自己的生活呢?
主人公是个特别理性的人,他的生活里充满了机械、精准、数字。
虽然看上去循规蹈矩,但是精确,精准,高效。
我是一个GTD践行者,我的生活中其实就充满了各种理性,我的信条之一就是”做事靠系统,不是凭感觉“,典型的蓝色性格,金牛座。
但这种靠系统的理性,其实也缺乏浪漫色彩和想象力,有时候,系统的存在会让我对外界事物缺乏敏感,甚至有些迟钝和麻木。
这世界上绝对没有一种观点是对或者错,理性点还是感性点,还是随性点,其实都没有明确的界限。
但是,如果理性的人多一些感性,也许就多了一份对外界的感知。
没错,我就是一普通青年,但是,如果生活中多一些文艺,多一些213,也是不错的。
那样的人才显得丰满,既不死板,也不那么矫情。
今天早晨在街旁上发了这么一条消息:”玩了街旁后,认识了几位感官很敏锐的朋友,他们拥有独特的视角和嗅觉,连带着自己也变得敏锐起来。
”这些朋友和我不一样,有点小文艺,有点小个性。
每天除了好吃好玩外,还有小个性,大吐槽。
一张普通的用手机拍的图片,视角也很独特,看上去很带感。
一杯普通的芝士绿茶,却有着自己独到的喝法。
刚开始没觉得什么,但是有一天,和朋友在图书馆安静的环境下,喝着芝士绿茶的时候,才有切身体会,忽然发现以前很迟钝,很麻木。
当人对外界的感知麻木的时候,思维往往会陷入僵化,即使再怎么刺激,也一如既往。
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不要提了。
其实作为培训师,需要更多的灵感和创造力,如果自己是麻木的,也是危险的。
当然,我永远信奉中庸之道,凡事过犹不及,感性和理性之间,总是要有个平衡。
别忘了,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救了主人公一命的,是那块象征着理性的手表的碎片。
严重怀疑导演是作者粉丝,想像不出除了粉丝还有谁会觉得这么无聊的书值得拍出来
玩了个高概念,但最后变成高不成低不就。故事里里外外都写得唬不了人,女主角只会卖傻卖颜卖个性。高开低低低低低走。
经常性想找一些穿越性质、奇幻色彩的电影来看着~~~不过这部让我失望。
oops~头5分钟值钱~有霍夫曼有艾玛森有马吉有奎恩~毛用- -
就爱给你搞个峰回路转,转得直接看不下去了。忘说了,我不爱丑男,女的像孙燕姿,刺青真显眼。作家纯属心里障碍,教授也是,屁个professor,死老头,教人去死一刚。还有那书,算哪门子的传世巨著。居然还有催书人那么个新兴职业。
主角爱情线太cliche好莱坞恋爱喜剧了,其他的还不错,恋爱部分把整个档次降低了(ps我最讨厌的三种角色开咖啡馆的开烘焙店的搞乐队的这电影居然占了两个,我也是服了,很讨厌这种好莱坞经典女主的原因是做面包不能让你改变世界,只让我觉得你是失业宝妈哈(pps结局也太普通了,一星,实在太俗气
很有新意的影片,最近工业流程的影片太多了,看完此片觉得很振奋,表演很有看头,观影很有轻 松感、新鲜感
当有一天,平凡甚至平庸的你被附在另一个人的笔下时,你的一生从此开始被他描述、被他限定,甚至能被他设计、被他预言。在你得知你将不久死去,并且是你平庸的生活所导致的某种必然,你会不会感到有些害怕?我很害怕。
不知所云,不能追问,没法深想。
死法弱爆了,不然加一星。
舍不得删这部戏完全是因为Emma那风中凌乱的造型。Emma和Dustin不要太有爱哦!可是为什么在哈维的最后机会里的火花还不如这里来得强烈?
很用心思的双线平行叙事,也很容易打动观众。正如本片的劝告,我们应该从刻板一成不变的机械生活中解脱出来寻欢作乐,完成对自我的救赎。但也恰恰如同被修改的结局,如果主角没有与作者见面,这个故事会更动人。
确实比恋恋书中人好看,喜欢开始的那段用数字标识一切的创意,结尾好像没有那么的好,不过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20121217
的确是个很有想法的电影。但当我报以十分期待的心等着结局的时候,发现原来让作家较劲脑子几乎神经质的结局是那么无聊,也没有丝毫与男主人公性格相关联的地方,也没有显示情节的必然性。。。导演后半段打酱油去了。不过电影关于生活意义的探讨还是很另辟蹊径很有力度的。
威尔法瑞尔难得的正经片子 还是不错的 剧情有那么点儿新意 而且喜欢女主
除了结局 其他设计都非常查理考夫曼 但考夫曼估计不会让主角活下来 毕竟生活根植于荒谬 死得其所已经是难得的结局
开篇很精彩,可惜越发展就越好莱坞。
唔...演员不是很喜欢...节奏有点不舒服...看了一半放弃了...但是大家都说是一部好片子...
毫无创意,太过无聊
构思太过天马行空而让我无法感受到结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