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一些零碎的注脚。
(但也算比较全的版本了,为了方便锁定艺术作品看了很多外网粉丝扒的,也没我扒得全嘛……)太懒了不想写完整的作品索引格式,所以只写了简略版本。
(因为背不住艺术家的全名和生卒年哈哈)
00:07:50送子鸟,鹳,仙鹤。
后来Jasper的笑话中也有出现,这不是艺术作品,只是想用送子鸟开头。
其实Jasper的原型是John Lennon
00:18:10 背景墙上的涂鸦是Banksy的Kissing Coppers
Banksy, Kissing Coppers (2004)
00:18:25 最难找的两幅画了,但总觉得眼熟所以想翻出来。
左边那幅太糊了,看构图和动作我倾向于是利皮的《圣母,圣婴及两位天使》,但仔细看似乎又不太像。
右边应该是拉斐尔的La belle jardinière 。
总之应该都是相关题材的画作。
Filippo Lippi, Madonna and Child (c. 1450-1465)
Raphael, La belle jardinière (1507)
00:18:46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但是断了一截腿……这段对话里提到米爹的另一个雕塑《哀悼基督》被炸毁了,这句话后面有呼应。
00:19:26 背景墙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关于战争的艺术作品中最伟大杰作吧(算是某种公认了吧)。
00:20:40 这个没有人能忽略,窗外飞翔的猪……当然是致敬Pink Floyd的充气猪,但充气猪不仅仅是Animals专辑封面上出现过,PF经常在巡演中使用充气猪做道具。
(懒得找图片了,害)
00:37:15 为什么Kee说自己怀孕不直接掀衣服,或者稍微比一下形状(像后面很多次一样),中间挡胸的手还换了一次,因为这里借了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
Sandro Botticelli, The Birth of Venus (c. 1484–1486).
00:50:08 这句Shantih Shantih Shantih倒不是什么艺术作品,应该是梵文中表示某种祝福的颂词,标出来是因为同样出现在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中。
01:24:10 之前提到被摧毁的米爹的《哀悼基督》,然后在战争区域里拍摄了以类似姿势失去儿子的母亲。
虽然艺术作品被摧毁了,但历史仍然以某种形式重现。
Michelangelo, Pietà (1498-1499)
01:35:34 背景墙的一部分是《格尔尼卡》的拆分重构。
Pablo Picasso, Guernica (1937)
01:36:24 用送子鸟开头其实就是想用送子鸟结束……片子里还有好多零零碎碎的细节觉得应该是有出处的才对,特别是一些莫名给的特写。
也许之后发现了再断断续续补充吧。
(如果能发现的话。
)
朱熹说格物致知,此片最堪格。
我很奇怪,像这样优秀令我不吐不快不荐不爽的片子为什么没多少人力荐,和国内所谓另一个千人千面的文雀相比,立见云泥之别。
我不是什么长镜头或者蒙太奇的专家,相比技术上的东西,我更关心片子立竿可见的效果和醍醐灌顶的感悟。
该片无论从大局还是到细节,都一一可表,可堪深思。
立意上闪光,可能是我们最漠不关心却是对整个人类来说最为重要的所谓与生俱来的能力--繁殖能力被莫名带走,这就足够令人深思。
这是神的意志还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惩罚,刚开局那段冷幽默新闻便令人回味无穷。
回顾这个片子中,已给与重重的暗示。
宗教徒的扪心自问,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灰暗的天空,垃圾飞舞的街道和污染重重的河流。
背景上清晰,那种末日感通过环球混乱的大背景通过新闻转播一一呈现,通过非法移民不断涌入英格兰这个孤岛的混乱局面的小背景一一呈现,通过主人公个人迷茫和抉择中一一呈现。
至于教派冲突,政府和所谓起义,阴谋和遁世,都可以找到归宿。
主配角丰满,无论是蒂奥还是朱莉甚至是密立安,他们的生平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蒂奥,一个曾经的理想主义青年,现在的活在乱世中的迷茫中年;朱莉,一个坚持到底的无政府主义者,为梦想而牺牲在阴谋中的女性;kee,有些隐喻,请记住她的台词,“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谁是孩子的父亲”,一位可怜的非法移民妓女,人类的未来就在她身上,该可笑还是该害臊。
其他的,密立安,大麻老头,老头老婆,法西斯狗,甚至后来在难民营收留他们的那个眼镜老头。
或者通过台词或者透过照片,能讲的太多。
效果上出色,它是一个科幻片,新型的显示器和电视表明了这一点;但它又如此接近生活,并不久远的未来没有太多的进步,不是所有的未来都是灯红酒绿活色生香。
看看朱莉被杀那段,子弹和飞车撞击是如此真实;看看难民营暴动那段,那些巷战和坦克车的处理。
细节上详尽,从每一个标语到人物的穿着,从地铁的防护窗到摆放的相框,都留着令人信服,让人唏嘘的故事。
每一个britpop的爱好者,本片中拥有radiohead,pink,Lennon等等的ost你绝对不能错过。
密密麻麻凌乱的说了啥,好像也没说啥,这样的片子,应该由你自己去发现些啥。
从《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来。
预言性,寓言性和末日感绝望感很足。
片里史诗般悲壮的音乐很好地塑造了整体的氛围。
前一个小时深深浸入到人类社会强弩之末和对世界的绝望感。
而实际上,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移民问题也在2024应许出现,全球都在下降的生育率也让片中的情况变得更近。
我终于体会到鲍德里亚提到的“临界”:2024的现在是片中2026的临界状态,一切都在无可避免地向崩坏坍塌,我们遇到的恐袭,战争,分裂等等都是崩坏前期的表征。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是,男主环着母女俩下楼,一溜的军人都自动放下枪,惊奇又崇敬地看着婴儿,有着宗教性的神圣感,但当他们走出楼,枪声又在他们背后响起,掩盖了婴儿的啼哭声:希望和绝望就这样细密地交织在一起。
回顾历史,人类似乎总是愚蠢残忍自私,毕加索笔下《格尔尼卡》的人间惨境一次次上演,人类也丝毫没有得到教训,但在最惨烈的境况里,也还是人,怀着巨大的勇气和崇高作出抵抗,希望就在这严酷的石头缝里出现。
最后,人类之子是个女孩,再也没有比这更有希望的事了。
婴儿持续而有力的哭声让人们忘记了身边的炮火,鲜血, 和不断倒下的尸体, 妇女们虔诚的伸出手祈祷, 前一秒刚刚杀戮完毕的士兵们停下了手中的武器,惊奇的望过来, 甚至带有一丝天真的微笑.在这样一个瞬间, 这个濒死的世界艰难的喘了口气, 重生了.在一个已经没有未来可期待的世界里, 人们的疯狂,崩溃是最正常的表现. 于是满口Fxxk一脸冷漠的Theo走过枪弹横飞的街道, 倒反而显得不同于众. 他在漠然注视着人类最年轻后代意外死亡的消息的那个早晨, 只顾着担心自己被炮弹轰得嗡嗡作响的耳朵, 也不会料想不久之后竟要跻着拖鞋在枪林弹雨中奋力保护这个世界最后的希望. 尽管在那个时刻他依旧满口fxxk.Theo的前妻Julian因为痛失爱子Dylan而加入了反政府组织并成了领导人物.她很干脆的死在护送这个希望的途中. 尽管与Julian还保持着乒乓球默契, 这个事实却无法让Theo作出比举着沾染鲜血的手, 徒劳看着Julian迅速死去更有用的作为.2027, 这个并不久远的世界就如影片的色调一样, 永远阴沉而压抑, 充满了麻木的绝望.世外桃源是Jasper的秘密居住所.一头凌乱白发的Jasper放着美丽的音乐,在房间内种了花草, 爱护的照料植物人妻子, 与Theo陷在沙发里, 抽烟, 开英式的,笨拙的玩笑.潇洒而宁静的隐居生活. Jasper为保护Theo和那个希望而身中数弹痛苦的死去. 死前, 他对这枪口还在潇洒的做那个disgusting的竖中指的trick.一路上有人死去, 无辜的,无聊的,无奈的, 统统死去. Theo弓着背,低着脑袋, 跻着拖鞋, 守护着Kee. Kee, 倔强的黑人女孩儿, 注定是解救这个濒死世界的key.她裹着烟灰色的袍子, 只因为腹部那样的隆起, 看起来就是个圣母.不停说着罗马尼亚语的女人,怀抱着狗, 打晕了坏人Syd, 她絮絮叨叨,絮絮叨叨, 提供了一间避难所, 一个破床垫. 于是人类的希望诞生了.Kee最后决定叫取名Dylan.Kee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坐在四周灰雾茫茫的水域里, 小船中, 她抱着全世界的希望, 瞪着对面已经歪着脑袋死去的Theo, 不远处的灯塔一闪一闪跟着水浪的节奏亮着. 然后船来了. 那船叫Tomorrow.OK我基本上只是语无伦次的复述了一遍电影情节. 这样一个宏大的, 包含无穷寓意的故事让人不管怎样去评述都难以言尽. 末日的世界, 人类的集体崩溃, 希望的丧失, 生与死, 灾难与战争, 谎言与丑恶. 然后希望重生了, 小小的,顽强的, 于是人类闭上了疯狂的嘴巴, 世界重生.一直以来的科幻作品多数逃不出悲悯的基调.而这个故事只悲不悯, 平静淡然的视角犹如那天早上去买咖啡的Theo一样.人们聚集在显示屏前为全世界最年轻的Diago逝去而震惊和啜泣,Theo仅仅头也不回的穿过人群走到柜台说: 来杯咖啡.彻底的疯狂,或者彻底的冷漠. 丧失希望导致的两种结果. 电影没有反思,没有警诲, 只是冷然作了一个假设, 冷然在这个假设下把一个科幻故事讲得有如圣经.阿方索 卡隆是所有我看过其作品的导演中最黑暗的一位. 他会在电影中放进一丝阳光, 一丝色彩, 少许的笑容, 一点希望.然而整部电影,依然会如同铅块一般沉重而压抑. But, hey, everybody reads Bible, so you can't miss it, or ignore it.这个故事很黑暗, 很悲伤, 但不绝望.
*这部电影的起始从人类失去了繁衍的能力开始,从某天开始,没有人再怀孕了,怀孕的人 不知原因的流产,小孩子因各种疾病死去,这样的世界延续了18年,最年轻的人类也已经十八岁了。
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了孩子的哭闹,没有了童真的欢声笑语,诺大的游乐场空无一身,面对一个没有了希望的人类社会,无助和和恐慌让产生动荡,战争随之而来。
*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的伦敦,男主角是一个有着市民身份政府公务员(有说是警察),还有钱喝咖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也要面临各种爆炸的威胁。
因为儿子的离世,他和妻子离婚了,前妻成为反抗组织的成员。
男主的朋友住在乡下,有一个世外桃源样的小院子,靠卖大麻供养自己和植物人的夫人,每天听着音乐做生活的琐事。
*男主的前妻找到男主角,请他帮助一个非法移民的黑人孕妇离开,去传说中的净土。
围绕这个已知唯一孕妇的逃生之路,各种的欺骗,暴力。
前妻因为抵抗组织意见不合被谋杀,孕妇莫名的信任男主,男主带着她和一个助产士逃离抵抗组织,朋友帮他们找到从难民营离开的路,为了掩护他们被抵抗组织枪杀,途中帮助他们的人,抓捕他们的抵抗组织首领一个个倒下,最后男主带着孕妇坐小船离开,也倒在了灯塔的前面,黑人孕妇一个人逃离了这个世界。
*电影拍得很真实,只不过有些真的看不懂,有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异,宗教的盲区,电影手法的不理解等等。
当人类集体恐慌的时候,导演留了两片净土,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下,不离不弃的陪着植物人妻子听音乐,一个在壁垒森严的宫殿里,陪着心力有问题的儿子,维系被大众放弃了的艺术品。
*当孕妇抱着小孩出现在激烈的战场时,婴儿的啼哭声和枪声,爆炸声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政府军的军官看到婴儿后,大声叫着停火,杀戮停止了,士兵们端着杀人武器,虔诚的看着人类的人类的希望之子,只是这一刻非常的短暂,一枚火箭弹打破了平静,士兵们又嚎叫着冲了上去,陷入恐慌的世界没办法应为一个孩子恢复秩序,只能等待文明被毁灭,人类或者可以在废墟中战旗,重新建立这个世界。
*编剧和设定给一颗星,导演的节奏把控以及没有看懂的长镜头给两颗星,表演一颗星,配乐以及其它一颗星,这部片子五颗星
说实话,电影的开头有些沉闷,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喜欢战争片的女孩子,我是抱着科幻片的期望去看的,但是事实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它的科幻方面,而是在于写实方面,又是一部让我难以界定的电影,但是确实是一部让我难忘的电影。
当整个人类不能生育的时候,当全世界最年青的一个18岁的孩子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影片就从这里开始,对于我们来说,使我们迷惑的是人类为什么不能生育了,而主角又将以怎样的英雄形式完成一次对人类的救赎,这是美国大片一贯的风格,但是让我们意外的是,影片并没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首先插进来的是一个所谓“鱼”的组织,而这个组织的头目,就是我们主人公Theo的前妻,由此Theo卷入了一场未知的纠纷之中,直到他的前妻死了,他发现要保护的女孩ken是个孕妇的时候,他为着一个他并没不完全清楚的“人类计划”踏上了征程,这时候影片的高潮才来临,真的只能用真实来形容,仿佛让你置身于七点的新闻联播,伊拉克的战争场面又重现,那是一种灵魂的震撼,如果你有灵魂的话,我试图想象,如果置身影院的话,这样的场面一定会使人很压抑,Theo的目的是保护孩子,而战争的两方是为了移民和种族之争,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类之子只不过是一个引子,贯穿影片始终的是战争的残酷,但是这种战争不是一百多年前的战争,而是我们身边的战争。
影片没有正面回答人类为什么会灭绝,不过唯一的孩子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想来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政府军队和鱼组织及起义者的那场混战中,由于孩子的哭声,大家暂停了战火,那一刻有一种时间停止的感觉,那一刻的宁静与随后的硝烟战火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啊,即便是人类之子,也只是让和平短暂的停留了一下,和平在我们这个看似和平的年代并不安分,这部影片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你趋于安逸的神经。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背景中的音乐,对整部影片的渲染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以上的内容就是影片留给你最直白的感觉,不过这部电影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比如说Theo的工作是主管移民的警察,比如说他要保护的唯一有生育能力的女人竟然是个黑人女孩,比如说Theo这个名字本身“神”的含义,以及最后结尾所预示的诺亚方舟的寓言,当然还有很多我们看不明白的隐喻,不过,就整部电影的主旋律来说,主要体现的是欧美多年来始终充斥的移民与种族的问题,对于这些,可能只有真正生活在那些国家的人才能体会,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没有那么深刻了。
所以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在前30分钟没有昏昏欲睡的话,那么你会发现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战争片,也许他会与你期望的方向相左,但是并不一定会让你失望,就战争片而言,在融合了多种元素之后,反而更具有了某种意外的收获!
PS:http://blog.sina.com.cn/u/1077493277
刚看完,随便说两句,如果以后有时间再写一个影评。。。
再加上这两天岛国核危机,连带着我朝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心中都充满了末世感,现在看这个片子算是挺应景的。
感觉这个片子拍得很不错,场面调度,镜头的安排都是很有功力的。
许多来回往复的镜头很少在大片中看到,之前多为欧洲文艺片里的技巧。
故事基本上是一个类似与西人熟知的圣经故事变体。
child of men 的名字是个人都能联想到son of man,然后又有各种类似于方舟的船在电影里反复出现。
大概这就是关于救世主的故事和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中的一些元素拼合起来的一个新时代宗教故事。
为什么说是有当代性,因为他试图摒除旧时代宗教故事里许多过时的东西,比如种族主义,比如歧视女性,比如人性的卑微还有异教仇视等等,再加上当代的许多热点,战争,难民,末日危机,信仰危机等等。
以后有空再一一说。
故事里面人类灭亡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产婆的回忆更证明了人类丧失生育力不像是某个科学危机,而是一种宗教或者道德上的全面惩罚。
“人类之子”的诞生带来的是新的开端,新的希望,来拯救一个濒临毁灭的世界。
有些许多小地方都充满了隐喻,比如反复出现的关于鞋的特写,代表了某种希望,我想到的是那句拉丁文:Ego sum via et veritas et vita。
“我即道路真理与生命”(耶稣语)吉普赛人带他们去的那个下水道,简直就是史前人类洞穴的翻版。
各种手印和涂鸦。
这是人类文明的新起点。
比较有趣的是那个艺术方舟。。。
很多美术史里的名作被收藏在那里,但是却毫无意义。
艺术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虚荣心。
但是旧的文明毁灭了的话,再大的荣耀也无法传承下去。
这是一种比单纯恐惧人类灭亡更深层次的绝望。
如果和上面说的那个下水道洞穴对比起来,这一点更加有意思。
最后,片子里的音乐很丰富,介乎是英伦经典的大集合。
撇开这个不说,片中在谈论男主角孩子过去的时候,放的是马勒的悼儿亡歌,这基本上也是全片大部分时候的主基调。
“二十年后,女人将不再生育,没有孩子,没有将来,没有希望,但一切皆可因心跳的瞬间更改。
”我在IMDB上给了这部电影9颗星(在豆瓣上当然要给5颗),自认为是毫不吝啬了,因为真的觉得这部《人类之子》相当值得一看。
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理由:如果和我一样最喜欢四部哈利波特电影的第三部,那么不妨在这部片子里延续一下那种融合于暗蓝与暗灰的色调中铺陈的画质给人的特别享受。
关于导演眩目的长镜头技术自不用我多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片混战中(好像就是在我听到了两声惊艳的汉语“快走,快走”之后Theo躲藏的那个镜头),画面上忽然很不谐和地一条斜线溅开两滴血迹。
我当时心里还想,怎么不赶快把血擦掉,这样不是很假,一下就让人领悟到自己终究和片中人相隔一个镜头之遥,达不到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效果?
后来想这带血的摄像头晃动了这么长时间,八成是导演刻意要泄露给观众:哦,原来他是用这么一种方法拍摄影片的。
声音的应用和贯穿于影片始终而出现的动物也十分值得一提。
我估计英国人美国人自己在电影院看这部片子时,那些背景中难民念叨的五花八门的语言也没有用英文字幕翻译出来,而只是以“speaking foreign languages”代之。
在一个人类正走向一个一个灭亡的道路的世界,动物倒是丝毫不见减少,相反还常常看上去比人要显眼的多。
或许上帝只是将这种神秘的惩罚方式施加给了人类?
导演安排了这么多猫和狗的出场自然会有他的用意。
这里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在影片中令人敬畏的奇迹下出生的孩子是个黑人,而且,呵呵,是个女孩哦。
我一向对主张女性权利的男性很有好感,因为觉得他们很客观,不是像大多只习惯于本位思考的那些人。
所以这么一来,阿方索更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印象。
然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最值得看的原因是,就整部片子涉及到的政治,宗教,社会内涵来说,导演的思想深度(当然,原作者功不可没)绝对不亚于他维系金饭碗的技术,至少在这部影片里是如此。
当然,观众会不可避免地揣测导演与编剧的用意。
我看到有些人的发散思维真是相当的强,说这是一部anti-gay(反同性恋)的电影,原因是人类要繁衍后代非借助异性之间的力量不可,这点当然不适用于同志,而影片讲的恰好就是人类无法继续繁衍而面临灭亡的危险。
嗯,不管怎样,反正我觉得我自己是怎么样绕也绕不到这一点上的。
我的感觉是影片的主题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我是指,任何种族和任何派系,包括英国政府,难民,FISH组织,最后那个Tomorrow号上的组织。
导演并没有塑造一个好莱坞式高尚而且圆满的结局的意思,不然为什么我看到最后还是一点都舒畅不起来?
孱弱的女人抱着啼哭的婴孩,对着吐完最后一口气的护航英雄,大雾弥漫中看到一艘像海市蜃楼一般的船,船上的人形象朦朦胧胧的好似很光辉,然后影片便戛然而止,这个。
感觉是说不出的怪。
大概我太习惯把一些隐晦的细节和自己周围的现状相联系了,我就觉得看到那些自视甚高的英兵我会反感,看到那些可怜巴巴的难民也没有好感,那个看上去颠颠的FISH组织里的成员我就更不喜欢了(不喜欢的程度甚于对英兵)。
我对影片里每个帮忙的人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怀疑,除了Theo。
按道理,我一向还自诩对弱势群体深有同情呢,那么,至少我对影片里面得不到合法地位的那些人还是应当比较有感情的吧?
可是事实是没有。
我更是一点都不同情Luke那派人。
最记得Luke要死的时候说的那句:“她以为这样会有和平,她错了,我们没有尊贵怎么可能会有和平?
”每个人都为自己应有的尊贵而奋斗,这本是这个世界亘古的高尚真理,只是太多人在追求自己应有尊贵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高尚目标。
那个婴孩本来确实可以在Luke等人心中象征每个人无论族群,都享有崇高的尊贵这个美丽的梦想,可在中途还不是沦为他们为获取权力的利用工具?
逾越了基本权利的路标直接想攀爬权力的高峰,他们其实是在追求尊严的过程中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尊严,和政府那些掌控着大权便飞扬跋扈的人在本质并无多大区别,因为难以保证这些人得到了尊荣之后,一直在膨胀的欲望会不趋使他们重蹈掌权者的覆辙。
口号式的对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引发更多混乱,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
如果说电影里真的在哪里有闪现希望的话,那不是在见到孩子时难民的祷告声中,不是在英兵见到孩子的惊叹声中,也不是在缓缓驶近的Tomorrow号上,而是在Theo最后焕光的眼神中。
我相信只有心底的爱和善才能给予一个人这样的眼神和这样无畏的行动。
我在想,人要怎样才能在追求自我尊贵的过程中不因诱惑而迷失?
或许惟有心中还存有真正的爱意和善意人类才是真正有希望的。
其实我想这也是导演给了那么一个结尾的用意:船上的人真的可靠么?
他们之后会不会也因诱惑为争夺这个孩子而引发混乱呢?
如果说上帝原本要让人类受到最重的处罚,那么让这样一个孩子意外地诞生就是他老人家大发慈悲再给人们一次考验一点希望,就看人们怎么去把握这个机会了。
这就是为什么不在最后塑造个众人簇拥着把孩子抱上船从而让人看到最后终于可以长嘘一口气的场面,导演更愿意让观众去揣度不同的人心将会导致出现怎样不同的结果。
当然,爱和善是属于精神境界上的,你或许会说那些物质上都得不到满足的难民,恐怕没有闲暇来思量这些吧。
尽管我一向同意只有生活条件比较充裕的知识分子才有能力最终拯救社会,也不对底层人民能够成为社会先锋抱太大希望,但是有些精神是作为任何一个想要追求基本的权利与幸福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缺失了这些精神,即使社会的某个时期会有改善的局面,但混乱将来还是会发生。
而且我相信只有心存爱意善意,依旧保有质朴之心的弱势群体才是真正值得社会上其他进步人士帮助的。
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一腔热血注力的对象最后若变为冷血者,那才是噩梦的开始,恶性循环的循环。
所以,在《人类之子》中也许更应当引起我们反思的是在解决种族和阶级的歧视中暴露出的前提问题,我们常常是在为人类最高权利的奋斗过程中忽视了这些问题而直接跳到下一步。
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正展现了这些问题,催人敏感。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月亮处女座的Clive Oven真的是非常非常有魅力,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只是让他在二线与一线之间徘徊,现在只能期待四十出头的他大器晚成啦。
略带摇晃制造惴惴不安的长镜头看的太爽了,场面调度顶级,场景搭建的质感顶级(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啊)朱丽安摩尔打了个酱油,只是悲剧用成一个危机/代价的具象化男主演挺好的,跟closer里的变态医生完全不同,这次老实诚恳到最后难民区战场戏份,简直是顶级战争片吧,再加上顶级的长镜头,真没有哪个战争片打得过剧情和人物都一般,唯独拍摄技法突出,神乎其技,阿方索真的是技术型工匠导演为了children of men,所有人不惜生命万里送行舟黑人圣母,女性耶稣。
从大楼里出来那段,众人伏拜,耶稣降世,神性的力量英国成为世界最后一片净土,光荣独立,哈哈英国人总是有种仿佛还活在十九世纪的迷之自信耶稣是希望,既不属于zf也不属于反zf,而属于“明天”。
human project离群索居于亚速尔群岛,城邦/政治之外正是耶稣/神的居所。
那个弦乐好像是跟eva用的那首一样片子里是女性无法声生育,现实中近未来的隐患恰恰相反是男性可能会无法生育
很好的电影。
长镜头宗教隐喻什么的不想说了。
只想说说第二次看的时候结合遥控器上定格功能的使用发现了什么。
一男主角theo不是在什么移民部门当警察,电影一开始他走进大楼的墙上写着——能源部。
二男主角坐轻轨,有人抛石块,骚乱的人群背后的广告上写着avoiding fertility tests is crime逃避生育力测试是犯罪。
三男主角第一次去位于树林里的jasper家,镜头掠过一堆照片和简报,依次是反对伊拉克战争,theo,julian和他们的小儿子dylan的合影,背景是那句著名的反战标语not in my name不要以我的名义,布什的名字,jasper的夫人获得摄影记者奖,jasper获得政治漫画奖,人类不生育率达到20%,英国军情五处否认卷入折磨摄影记者(jasper的夫人),人类不生育率达到90%,没有新生儿两年时jasper画的漫画(送小孩的鹮鸟被炮火射死)大量移民涌入欧洲四,theo去找他的朋友帮忙,进门放下香烟,盘子上写着ark of arts艺术方舟五,电影中经常出现写着quietus的盒子,电视里也有quietus的广告,其实就是quiet us我理解是一种无痛的自杀药物,jasper在死前拿了这个盒子给他的妻子。
六,当theo和kee夜晚进入关卡时,车外有许多被关押的人,其中一个戴黑色头罩的人双手平举,和美军在伊拉克阿布格拉达监狱虐囚的图片完全一样,还有地上排列的尸体也是暗指美军在伊拉克的暴行。
《人类之子》入围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摄影和剪辑。
和我预料的差不多,都是一些技术奖。
也许是技术太优秀了,也许是题材太尖锐了。
比它平庸很多的通天塔都入围最佳影片了——也许还有机会获奖,尽管已经有了crash。
奥斯卡当然不能让这么黑色,尖锐的东西破坏一场造梦晚会,万一导演在获奖的时候再喊出一句shame on you Bush怎么办?
这不是一部什么科幻电影,它讲述的就是当下这个邪恶,荒诞的世界以及它未来20年的走向。
把它称为现实题材电影可能更合适一些,科幻只是它披的一层技术外衣。
我对导演直指人类黑暗现实以及大胆虚构黑色未来的勇气表示最大的敬意。
ps:电影中很多场景都出现了猫电影中的音乐肯定也隐藏了不少细节以上两点召唤达人解释
反乌托邦?
设定远比影片本身有趣的多不好看,真的不好看
shantih shantih shantih
故事俗套 摄影一流 氛围出色
末世之殇,充满了对宗教与世事的隐喻和反讽,连续不断的高难度长镜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教科书级别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看不懂……就一直打。
长镜头演技隐喻什么的, 都不必赘言了。美妙的电影, 会让人在看完后思考很久。 That's all I ask.
也是烂片,里面有对共产主义的同情。比如那个带着列宁画像的俄国大妈就很善良。
片中的深意没看出来...
虽然还行,但是毛科幻啊!
又长又臭
啥玩意儿啊!
有生以来所见过的场面调度最无敌 最科幻 最血淋淋 最扫荡人心 最叹为观止 最牛逼至极的几个长镜头全拢聚在了一块儿……狠!
不是稀烂两个字能够形容的.聪明的地方在于把所谓的人类之子设定成了一个本来受歧视的肤色,除此之外都是蹩脚的煽情.
棒呆了!!
大银幕重温,身临其境之感,卢贝兹基神乎其神的掌镜,几段瞠目紧张刺激的长镜头,极为真实的场景,末日的气氛,不太一样的科幻片质感。阿方索·卡隆的片子水准一直往上,期待新作。Ps,给孩子起名时还想借鉴这里的翻出碟找了半天,结果不太好听用不上。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带来信息说,神对人类并未灰心失望
除了克里夫欧文,长镜头,从别处借来的隐喻,你还有什么?原著讽喻就这么被好莱坞化了。
嬉皮凯恩老爷。从废墟中带着宝宝走出来。People still remember the good things. Touching
长镜头我只服卡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