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之后的暑假,我曾作为本省单簧管的冠军去北京参加全国的决赛。
当时全省只晋级了两个单簧管选手,很不幸另外那个人我又熟得很——年龄上来说他比我大,学龄上来说他又是师弟,我们两个人是同一个单簧管老师的徒弟。
我们两个都是老师的得意门生,我学龄比他长,曲目比他难,二重奏中永远的一声部,比赛里永远的打头阵,所有和他一起演奏的机会里,我自认为从没输过。
在决赛录音棚里正常发挥之后,我便在观众席里闲来无事等其他组别的比赛,发现台上坐着的准备演奏的是大赛组委会安排跟我住在同一间宾馆房间的男孩。
他平时安安静静,话不多,柔和的很,现在却拿着副鼓槌正在一台架子鼓前面准备,我才发现自己从来没问过他演奏的是什么乐器。
安静的场地一下子炸裂的时候,我下意识用手捂住了耳朵。
但是很快适应下来之后,除了手渐渐垂下来,身体的其他部位都被强烈的节奏震住而僵硬。
于是当一切震动又重归平静的时候,我还傻子一样呆在原地,惊讶于一个平常安静的身影瞬间爆发出的巨大能量,估计那时候的模样跟发现新大陆一样,一半惊异一半狂喜。
话是有点夸张,但那是我不长的人生中第一次认真听一首打击乐。
关于比赛的结果,说起来还有点戏剧性。
这个男孩子全国最高分拿了特等奖,师弟拿了金奖,我拿了银奖。
刚得知比赛结果的时候我充满着不甘,吃痛地呆在房间里。
母亲天性要强,打电话向组委会要求核实分数,于是发现分数竟真的戏剧性地算错了:我最终和那个男孩子分数相等,一起站在特等奖的颁奖席上,师弟的分数在我之后,仍然是金奖。
但是我丝毫没有想象中胜利的喜悦,我觉得特等奖理应由这个男孩子一人独享。
同样在我不长的人生中,心甘情愿服输这也是第一次。
离开北京之后,我再没见过他。
后来因为学业,我在初三放弃了乐器。
点开《爆裂鼓手》的时候,电脑屏幕上刚关掉写了一半的论文。
一份要求主题是欧洲社会与文化的期末论文,我洋洋洒洒写了德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字里行间自己读着却全是没能去读音乐系和当年放弃的遗憾和可惜。
Andrew长在单亲家庭,不怎么会说话,不合群,要强,在老师的逼迫下疯狂地练习。
他的爆发让我想起那个男孩子,他的要强让我想起我自己。
Fletcher近乎疯狂,却也是不能否认的大师。
家人的无视,血液在冰水中漾开,疯狂地挥舞手臂和炸裂地挑战极限,如果说一开始是为了导师的肯定,最后的狂野则是带着逞强的竭力竞争。
不顾车祸还冲回台前,看不到谱子却要命地爆发,最后戛然而止的画面,热血又可怜。
影片的剪辑是最成功的一方面,干净的衔接和利落的叙事不输年前我同样打了满分的《消失的爱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观众才得以看到残酷严苛的Fletcher和汗湿疯狂的Andrew。
假如Fletcher遇见一位其他的学生,或是Andrew找到一位普通的老师,那么台上演出的两支参赛队伍中,或许只坐着两个平庸之辈。
两人的师徒关系让竞争变成大师的碰撞,却让双方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一场本该完美的谢幕变成永不放弃的挑战,至于是升华还是挣扎,已经藏在片尾的字幕之后,留给观众自己言说。
假如我当年没有放弃,不知道有没有一天我也在跟师弟要强地争着一个名次,会不会在另一场比赛碰见那个男孩子,或者像看这部电影一样,再次在某场架子鼓演出中受到震撼。
这不是一篇影评,只是考试周里一时冲动想写的一点东西。
手也磨破过,流过血,老师当年说:“流血是练得少,手上没起茧子,继续练就好了。
”我当时看着老师手上厚厚的茧子,现在想着Fletcher对Andrew严苛的要求,看完电影盯着屏幕上的字幕发呆,回想起乐团演出时轮到我的一段solo:当所有其他乐器的声音全都弱下去为你让路的时候,有点自豪和骄傲,又有点紧张怕搞砸的心情,从那之后再没有体验过。
我想Andrew坐在台上除了所谓复仇的冲动之外,可能和我会有那么点些许的共鸣。
这点回忆性的文字,权当是为Andrew或者那个我再没见过的男孩子一样投入的乐手,或者是为一个满腔热血想培养出大师而不断努力的导师,一个小小的致敬吧。
作为今年圣丹斯的获奖影片和奥斯卡热门,影片的上佳口碑主要来自于紧凑的剪辑、优质的表演和对于师徒关系非常规的刻画。
诚然,影片的剪辑凌厉而准确,除结尾处有少许松懈,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动作悬疑片,节奏一再加快,冲突一再升级,影片结束,107分钟不知不觉中过去。
影片对于音乐的处理也相当不马虎,体现了对于细节的重视和专业精神。
然而,如果将电影解读为描绘师徒关系,以及少年经历魔鬼训练,超越极限,从而实现自我的励志电影,大概是个误会。
片中鼓手和指挥从始至终是纯粹的互相利用关系。
鼓手其实从未得到特殊待遇——他始终是乐队中和其他乐手一样微不足道的一员,随时被指挥予取予求,玩弄于鼓掌之间。
在鼓手坦陈指挥对于乐队的虐待,间接导致指挥离职之后,酒吧相遇,看似一番肺腑之言,实际上指挥已暗暗设计陷害,如若没有鼓手最后的破釜沉舟,一个乐手的生涯就要万劫不复(影片一再强调在卡内基演出对于音乐生涯的决定性作用)。
即使仇人之间,若有一丁点原则和不忍,做事尚不会如此残忍,何况师徒。
鼓手本身也并非传统的善良天才少年。
一定的才华和逼迫自己到极限的决心也许天才少年皆有,但是本片主角个性中的偏执和阴暗才是他一直被指挥吸引,也是指挥最后透露出欣赏的主因——鼓手一定程度是年轻版本的指挥,同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影片中有诸多巧合,其中鼓手丢失首席鼓手让他代为保管的乐谱一节,其实颇值得思量。
鼓手是否真的如观众期待那样无辜?
未必。
台词给出许多暗示:首席为自己辩解时说自己因身体有恙不能记谱,指挥早就知晓(那么其他乐手自然也知道)。
鼓手在事发之后毫无愧疚,也从未想过补偿。
键盘手似开玩笑让鼓手不要动自己的谱子,未必不是防人之心,等等。
鼓手在争夺首席位置、与女友分手和佯作无辜答应指挥帮助演出时也同样毫无愧怍。
因为同样认同追求卓越就要牺牲自我、他人,以至阻碍道路的一切,鼓手才会被指挥一番话吸引从而上钩,因为指挥的人生哲学实际道出了鼓手的心声。
整部影片细述了鼓手从安德鲁到弗莱彻的渐变,最后一幕父亲在后台观看鼓手的独奏,眼神中惊恐多于欣慰,因为眼前的少年早已不是曾经一起吃爆米花开玩笑的儿子,技术上的提升和人性的嬗变相比已经显得次要。
本片导演说结尾实际是悲剧,主要媒体的影评也多少在这一点达到共识,大概正是为此。
片中固然有励志的成分,但是成功的代价是少年纯真的丧失,如果本来尚有纯真的话。
结尾高潮处影院中的观众畅然拊掌,其实是庆祝这种扭曲哲学的胜利——鼓手大概经此洗礼,从此更加坚定目标,不顾旁人,不择手段,从而一帆风顺。
更可怕的是,等他自己成为别人的老师,恐怕也要把这样的哲学传递下去了。
相对于严师是否定出高徒、学艺之路如何逼迫自我突破极限这类常规主题,影片提出的问题更集中于追求极致(无论目标是艺术的完美还是名利的丰收,也无论是否关于音乐)和葆有灵魂的平衡取舍。
(评论中对这一点讨论较多,这里介绍导演在一次访谈中对影片的解读:http://www.rogerebert.com/interviews/rise-of-a-star-death-of-a-soul-damien-chazelle-on-whiplash在写这篇影评时没有注意到这个访谈,但感觉对于人生得失、成功代价等浮士德式命题,影片还是明显传达出了想要触及的意图。
其中他谈到影片和《黑天鹅》、《摔角手》等影片的类比,谈到影片结尾鼓手肉体虽然完整,灵魂已然残缺。
他对于观众认为影片结尾是胜利略感讶异:"Sometimes I get worried that—no, worried is the wrong word, because if people enjoy the ending, then that’s great. But I had always thought, when writing the film, that the ending had always veered a little more on tragic than triumphant. In terms of a lot of responses to the movie, at least from what I’ve seen, the ending seems to be interpreted as a little more triumphant than tragic. Again, that’s not something that I’m upset about. If anything, it makes the movie more enjoyable for people, but it has been a really interesting thing to observe. I had always intended it to be a pretty dark ending.")影片提出了命题而没有给出态度和答案(除去结尾处为烘托气氛对二人稍作美化之外),这样的处理无可厚非。
然而若非要苛求这样一部口碑之作的话,影片对于所谓“师徒关系“的探讨略失狭隘。
除去片中所有冲突集中在两位主演身上,导致其他角色过于扁平以外,片中冲突和台词都过于激烈和刻意,仿佛非此不能体现师徒之间相爱相杀的复杂情愫,非极端手段不能表现极致。
实际任何有过良师,或是毕其心力追求一门学问技术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即使最平淡温和的交往,也能有惊心动魄、触及灵魂的时刻。
谁说期待、失望、奋起、收获和骄傲只有在顶级的音乐学习中才能获得。
在思想交流,思维相逐之时,师徒之间体验的是一种深层次的信赖和交融,难怪一些西方学者将之比喻为爱欲,因为彼此的暴露,接受和进入。
但是世事如此者又何必只有爱欲可以概括,这种比喻未免有失偏颇。
而音乐之所以经常作为表现题材,是由于在音乐中,上乘的交流通过音调、音色和节奏的和谐而具体的表现出来,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仔细聆听影片中的音乐,尤其是鼓手加入指挥的乐团后,其表演趋于精准,也同时承载了更多痛苦、暴力。
顶级的表演固然要求极高的技术水准,也应带来更多超越世俗层面的喜悦和哲思,在这一点上影片有夸大暴力的倾向,而正是这种认为只有极端的情节和表演才能表现思想上的震撼的思维方式,造成影片情节过满,缺少留白回味,思想上缺乏深度和格局,无法迈入值得长久品味的佳片行列。
———————————————————————————————最后补充一点影片题外的话。
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指导技艺提升的方式,影片本身提供了一种别样视角,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
高度戏剧化的情节也与影片风格统一。
但是我想影片并无意传达“倾轧他人、压榨自我为成功唯一途径”的观念,至少对此命题的态度是开放的。
由于职业音乐家的生活和观众距离较远,容易使人产生关于这个命题的误解。
影片中二人的成功模式在实际中是极为罕见的。
纽约客的一篇影评(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richard-brody/whiplash-getting-jazz-right-movies)批评影片“彻底误解爵士乐”,忽略爵士自由的音乐灵魂而过分强调滥用权力和恶性竞争。
评论中指出影片歪曲Jo Jones向Charlie Parker扔钹的事例为其服务:Jones其实并未扔向Parker,只是扔在地上以作提示。
而Parker也并非受到刺激回家一人苦练,而是开始系统的音乐学习,博采众长,同时参与乐队演出积累经验。
我并非爵士乐迷,但我所知古典音乐家的求艺道路也和片中迥异,尤其是到了男主角这个阶段(技术接近成型,职业道路渐渐明朗),学习侧重在技术细微之处的提升,以及演奏音乐性的把握,以实现优秀到杰出的飞跃。
每天长时间的练习绝非和自己“死磕”练到伤害身体(事实上职业音乐家和运动员一样有系统的方法应对伤病),而是极为系统的处理每一不足,重复正确的演奏方式而非试错。
影片中指挥这样的指导方式更是罕见。
对技术的永不满足和人身攻击乃至伤害有天壤之别,而欲将学生生涯扼杀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上更是骇人听闻。
音乐家中确有严师,比如大提琴家Janos Starker。
他的学生曾编了笑话以示其严厉,说几个大提琴手去见上帝,上帝问他们师从何人,说罗斯特波维奇等大提琴家的皆被遣入地狱,直到有人说Starker,上帝说,好了,你去天堂吧,因为你已经知道地狱什么样了。
但是Starker严厉到什么程度呢?
他的学生回忆最难堪一次是自己拉得略有跑调,老师轻吐一口手中香烟幽幽说:“你再跑成这样就别说是我教的了”,而已。
然而这样的方式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尊重上,未必比片中指挥法西斯式虐待给学生带来的震颤和激励要小。
何况音乐成就最无法注水——演奏直接反映才华高低,天才和常人的差距一听便知,实在没有必要勉强。
———————————————————————————————如果你觉得这篇影评有点意思也许也会对这篇有兴趣: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83417/
“玉不琢不成器,不疯魔不成活”这是《爆裂鼓手》给人最为直观的第一感觉,前者带有显而易见的励志成分,而后者代表的是电影黑色的一部分,要是只是严师出高徒的音乐励志片,那该片肯定就无趣多了,幸亏电影中的师与徒都不是那种精神正常的手艺人,他们是精神偏执的野心家、为达目标死生度外的艺术疯子,而这对野心家身上黑暗、阴沉的入魔之态在恰当的电影技巧表现之下,做到了像电影中的爵士乐一样让人着迷。
反社会人格也好,受虐狂也罢,师徒之间的关系在正常人眼里是扭曲的,但是在我眼里,弗莱彻和安德鲁之间的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师生”,弗莱彻点化安德鲁之后,两个人对艺术追求潜在的心理高度已趋接近,所以很多时候我宁愿一厢情愿的把他们当成是对手,这对锋芒毕露的高手在导演的创作理念之中应该存在着一种认同,说是惺惺相惜那就过了,只能说是人以类聚吧,他们身上都有极为接近的极致艺术野心,和为达目标愿意粉身碎骨的偏执劲,所以在师德指控之时,安德鲁才会显得那么犹豫,但老套的电影或许会选择互相的原谅,然后用普世的温和降解电影的“毒性”,最终炖成一锅廉价的鸡汤,而《爆裂鼓手》鼓舞人心的选择了更剧烈的互虐,在发酵的剧毒中酝酿出了更美艳无暇的艺术升华。
说弗莱彻是良师简直就是扯淡,他的在学校中偏执极端的教育方式容易让人把他理解为一心为琢玉的究极严师,电影中的他犹如《全金属外壳》中的变态教官,在追求极致艺术中堕入了黑暗的一派,用虐人、虐心的方式施教于人,中段之前可供讨论的或许还只是他教育方式是否妥当的问题,所以后半段弗莱彻离开学校以后与安德鲁的长谈让人习惯性的放下戒备,准备迎接一个主流认可的励志良师,而在电影开始流露出下坡趋势的时候,弗莱彻反戈一击,鼓舞人心的选择了复仇,这个本有扁平化危险的角色再次被黑色充斥立体了起来,他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严师,他还是一个阴暗的入魔者,一个偏执的天才艺术家,无关善恶,只和艺术有关。
安德鲁在弗莱彻极端的点化之下也达到了入魔的状态,逼出了自己最大的潜能,而在这样的道路上,他也像弗莱彻一样朝混蛋的方向越走越远,在家庭饭桌上的表现且只是艺术新人的一种自命不凡而已,而到了后来为了练鼓和女友分手,他已经彻底入魔,而正是在这样极端的要求自身,安德鲁的艺术潜能方才得以彻底的激发,他身上和弗莱彻相似的艺术野心和不惜代价的劲头最终在弗莱彻点化下爆发,安德鲁献祭上了自己灵魂,让手下的鼓填饱了鼓手的血,换取了极致的艺术追求。
影片开始之处,安德鲁与弗莱彻的关系还停留在师生不对等的层面,而点化之后逐渐入魔的安德鲁,对艺术的狂热程度已经不逊于弗莱彻,两人情绪上的拉锯也愈发激烈,到了最后竟然形成了共振,迸发出了巨大的音乐魔力。
世上追求极致艺术的人有很多,可是只有那些经受住极端淬炼、自我牺牲的少数人才能最终进入终极的殿堂,这些人在一次一次试探性的突破中向艺术之神献祭上了自己的灵魂,这骇人的献祭程度不可以用励志来定义,这是苦行僧的献祭,是宿命。
这样入魔式的突破之路一般人难以承受,甚至没有办法消化,弗莱彻的部分想法我是认同的,太多的温吞造就了太多的庸人,所以大多数平凡如你我的人,只能成为旁观的看客,感叹于其道之艰险,其牺牲之骇人。
当然它终究只是电影,一个琢玉成器、入魔飞升的故事,它的一切“爆裂”和“燃烧”都是另辟蹊径的故事内容和恰当电影技巧共同发力的结果,爵士乐节奏复杂、变幻无穷,音色上本身便富有戏剧性,而电影的剪辑也伴随着这种变化与复杂紧扣节奏,起伏加速,和音乐本身已成一体,这种影像与音乐同步起伏的共鸣让电影略有MV气质,赏心悦目,此外电影大量特写将人的情绪内容放大,使得电影很大一部分需要靠人物表演来撑起,幸亏两位主角的表演都是奥斯卡级别的,几段精彩的斗法精彩到让人喘不过气来,剧情本身也像这特写一样刨除或者虚化了大量主枝外本应该出现的内容,直奔音乐而去,非常有效率,单对于所表现的主题而言,已基本上没有什么可挑剔了。
电影很多现场演出的段落刻意模糊掉了观众的存在,也很少给予表演大众的掌声,几乎看不到太多受大众认可的甜头,这点处理得独具匠心,对于这样两个高手狂热的境界而言,他们的艺术之路本来就不打算去迎合主流,所以这些来自主流大众的认可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
而对于导演来说,这些俗世的主流认可或许会让人误解电影的基调,这本就不应该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王尔德讲:一切问题都关于性,可是性本身除外。
性关于权力。
挑逗(在很多场合下可能是性骚扰)的快感在于边界突破。
S的乐趣是突破别人边界,M的乐趣是被突破边界。
我很震惊所有人在讨论这部片时,都在聚焦教育方法,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点,那就是它其实是一部爱情片(甚至,绝大多数有情感张力的电影,都可以归类为极致推拉intimacy爱情片)。
dragging or rushing,就是《爆裂鼓手》中,咒语般的调情密码。
它其实是在拍,每个假装正常的M都在等待命中注定的S,在等待,到底谁能突破他看似固若金汤的边界——讽刺的是,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S或者M,大家可能都是正常人,甚至一生都是正常人。
正常人的意思就是:愿意维护自己边界的人。
但是当完美match的S与M相遇,他们就会像江户川乱步的早期名作那样,步入捆绑,直至死亡。
因为,爱情的本质,是情感的波动,和激素的分泌——而情感的波动和激素的分泌,令人上瘾。
很多时候,那其实不是爱情,也不符合对浪漫爱的定义,但那毒性入骨的感觉,像极了爱情,超过了爱情。
小时候不懂《猎人》中奇牙每每想起伊耳谜的战栗与怀恋,长大后理解,即使强者如签下体育史上最大合同的维斯塔潘,也充满了心理阴影。
那是浑身上下被父亲魔鬼训练,鞭策出的累累伤痕。
说这是学生和老师的虐恋,不完全。
那是一种混杂了仰慕、依赖、理解、报复、占有、征服、挫败等等,绑上了一生所有荣耀的,用人生去缔结的搏击会。
那是必须要往死里厮杀的。
对于男主来说,他对爵士乐的过人执着与抱负,注定无法被家人与女友理解。
正常人,或者说人在正常状态,都只能接受,每个人都应该健康平安活到九十岁,相比世人(甚至不是世人,而只是一小撮爵士乐迷友)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朋友和家人的陪伴。
所以男主自恋狂般的追求,就说一种难言之隐,无法对除了暗黑老师之外的人开口——34岁暴毙身亡,穷困潦倒,搞不好还海洛因成瘾……这是诸多爵士乐大师的生命轨迹。
男主追求的是一种刺激,甚至是一种不朽,那是无法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获得的,必须要远行。
仅仅肉体上远行是不够的(实际上,许多音乐大师也喜爱肉体上远行,比如Cream的鼓手干脆是达喀尔拉力赛的发明人),还要在精神上远行。
如果说肉体上的远行构成了一种见识和修炼(类似Cream的鼓手发明穿越沙漠的达喀尔拉力赛),那么精神上的远行就更加令“正常人”难以理解。
那是要去到黑暗地带,被虐待,去体会平淡的中产阶级(男主甚至可以算是出身中上流社会)中所感受不到的精神震荡,并感到无比曼妙。
伊耳谜高压电了奇牙,所以奇牙恋兄情深,奇牙因此更强。
如果你有艺术创作或者表达的体验,你会很容易知道,完全沐浴在无条件爱中的小孩,是无论如何,很难达到艺术上至高时刻的。
他们可能会修读许多门艺术课程,读高大上的学位,拿着一堆晃晕外行的学位,但是他们的表达永远也无法让你感到不朽,因为那只是一些快乐的平庸。
即使悲伤,也无比肤浅,无论如何不可能有超越性。
而艺术的真谛恰恰在于,你得找到那种超越性——所以这是暗黑老师的暗黑教学法的真谛。
哪怕,他的出发点,只是自己变态。
那种超越性在于:你走过最黑暗的路,最糟糕的体验,最精神危机的时刻,但你仍然有一颗大心脏,挺过来。
你会发现,创伤才是真正的灵感源泉。
创伤,才能让你接近艺术的本质;创伤,才能不断对你形成驱动;你需要的是拥抱创伤,不害怕留下任何伤痕,乃至精神残疾。
暗黑老师有几个步骤制造创伤: ****模棱两可的表述 于是整个评论区都在猜他到底是为了鞭策男主还是激励男主,活脱脱也被暗黑老师PUA了。
但很明显,他实际上只是想报复罢了。
这就是被敬仰的人PUA的无上力量。
神秘高位人物的重要做事准则就是要让人捉摸不透。
****喜怒无常的心情 打一巴掌给一个枣,不断的心理战术,藏起乐谱,搞出车祸。
上一秒把你捧上最高位,下一秒把你摔下最低点,自由落体,无限震荡 ****令男主艳羡的位置 老师站在爵士乐的巅峰,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一种与艺术大师们的神交。
这就是男主想要的爱情,越是单方面的越爽,要抖M对S的单恋,要抖M竭尽全力,去追逐一个他心目中的圣光。
从头到尾,虐待的气息在《爆裂鼓手》中挥之不去。
他产生依恋,他努力争取他的认同,他去酒吧找他“复合”,他在他的刺激下突破极限——病态依恋,断联,复合,做爱,毁灭。
所以导演说,他的鼓打完了,他的自我被超越了,但是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他的父亲也不曾欣喜,只有惊讶与愕然。
唯有他的老师,仿佛刚刚和他做爱。
和爵士乐本身的灵动、技巧、深邃已经全然无关。
最后的高潮段落,是顶级的SM拉扯。
超越自我,让自己客体化,变成工具人,把自己工具化,全部,全部,全部献给S的目标,放弃人性,放弃智慧和灵性,做一个物品,做一个坏掉的物品,做一个被拉扯到极限然后支离破碎的物品。
一般来说,我们形容一个人抄捷径换取什么,会说,“TA与魔鬼做交易”。
可是,《爆裂鼓手》,干脆是一场与魔鬼交媾的旅程。
男主走的是最艰苦的捷径。
那是地才通往艺术殿堂的捷径,走到一个他本身的资质并不足以抵达的地方去。
就仿佛,你爱上艺术是因为,你感受到了阳光穿透树叶落在身上,很开心;可是,你好贪心。
你想要这一整片森林,你想和树叶一起呼吸,你想追踪到目力所不及之处小鹿的跳脱,你超越物种,去聆听泥土中的虫鸣,乃至嘶嘶作响的毒蛇在吐信。
那你需要像奇牙那样,被伊耳谜电一电,超越你本身的物种和天赋,才可以。
这是每个地才,所能尝试的唯一一条路径。
你不是莫扎特,你自然无法快乐地创作。
你只能去体验苦难,感受创伤,强迫自己,直到敏锐力和忍受力,都变得无比支持你——而为何突然变得如此努力,如此坚持,如此有爆发力呢?
那仍然是爱,只不过,是爱的暗黑面。
爱的暗黑面,就是偏执。
本不够坚强努力的人,偏执了,就不一样了。
爱与偏执,就是前行的动力,能让没有能量的人,爆发巨大的能量,最终自我超越。
《爆裂鼓手》并不关于教育或者爵士乐,它只关于一段没有创伤于是给自己制造创伤,一段一地鸡毛和残破的青春回忆。
它描摹着只有小才华而没有大天赋的人,欣赏能力远高于动手能力的人,要走过一段如何崎岖坎坷跌宕起伏又受虐不停的路,才能稍微做一点,让自己满意的东西。
而仅仅是这一点点满意,便已经,耗尽了全力。
热爱才是艺术终极的暗黑面。
看到前面一段,觉得大学生就是好欺负,要换我早砍人了。
看到中间那段,觉得大学生才是阴三儿。
看到后面那段,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什么励志啊远大理想啊勾心斗角啊魔鬼教练啊SM师生情啊全都是屁话,只有一个东西是最重要的:自由!
自由来自哪儿?
不是来自于什么功成名就,而是来自于这个过程中的突破,一层一层剥开自己的壳,把人性流露出来,是高度得不容反驳的专业!
按道理说,励志片的弱点在于精神很感动现实很被动,但这部片子几乎真实到可以做教材,虽然不一定有个教练会天天骂娘跟嘴炮似的,但当你彻底投入一个事情,你不得不跟你的小女友说白白。
说正事,我看完首先思考的是,一百分钟左右的片子,为什么那么好看。
前提当然是叙述拐点控制得好,但后来才发现,每一个叙述拐点都是一次伪命题的批判(如果只是拐点控制得好那就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娱乐片)。
最开始是一个大学生进入一个上档次的乐队,一开始还觉得自己挺行,后来被神经病教授骂了一顿,于是他回家苦练,你以为是励志片,还以为主题是不打不成材。
但剧情急拐直下,他居然因为一次碰巧到有点生疑的事故成了第一鼓手,你还以为主题是做人得有手段。
但是又错了,然后是一次临时考试,他玩命,重回首席鼓手,你以为是主题是搞爵士乐的不容易,或者舍命陪疯子之类的。
然后,你再错了一次,他临上场前出了车祸发挥失常,最后实在憋不住把教练扑倒了(当然还是没干他一顿),然后他决定不玩了,校方也开始介入说,你不是第一个被虐的,你说出来,我们帮你,我们已经决定收拾这个以虐学生为乐还装的自己特专业的傻逼。
你以为主题是做音乐得先做人。
又是错的!
学生和老师重逢,说了些掏心窝的话,他上台了,被魔鬼老师涮了当场出丑,但他决定扳回一城,最后回到台上,以一种老子豁出去了的姿态夺回现场掌握权,最后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演奏。
我还以为主题又变成做人得靠自己呢。
其实全是错的,这部片子真正的主题就是:都是错!
所有关于人的主观意见和主观模式的全错!
那些伪命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意淫里:老师狠就能激发学生?
一次打击之后就一定有一次飞跃?
人生一定有转折?
人心还是向善的所以刀子嘴一定是豆腐心?
为了功成名就必须牺牲那么多?
疯魔就一定能成活?
错错错错错错!
最关键的是专业,是高度专业带来的自由!
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你要打鼓那你就是鼓手,你不行就回家练去明天再来,真不行那你就是不行,没人心疼你,这是乐队不是中国励志电视节目。
最重要的是你在打鼓时,被鼓声沉溺乃至溺毙,那就是全身心投入的专业!
教练你好狠?
学生我好疼?
同学你篡位?
评委你好毒?
这TM跟打鼓有什么关系?
忘掉一切,教练骂娘,家人不理解,同学心机比你还要重一点点,乐队成员都没一个好人,都不重要,此刻,命就交给这套鼓了。
那么,做这么多,只是为了成为林肯中心首席么?
错!
在舍命陪疯子面前,名利多可笑,我怕我都挨不到那一天,我只是沉浸在那个无我状态里面压根不想出来!
好了!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那些吐槽的,基本就是吐槽在道德层面上:宣传这种价值观好么?
宣传这种可以说是没人性的价值观?
毫无疑问,只有你舍命全心投入在一件事上才会有大自由,而不是背包客的小自由。
但是,自由比人大,还是人比自由大?
绕我问一句,人类有那么伟大么?
平庸去死率性而活,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率性,但如果我把率性两个字换成“着魔”呢?
人们的道德观马上变风向了,他们会说,没必要吧,身体要紧,差不多行了,饮食还是要规律的哟,做人别逼自己太紧.......整部片子最让我觉得真实到后背发凉的,就是这种彻底鄙视教条说教的叙述手法,我乃至于怀疑导演对教练在酒吧的那段关于“客套容易错失天才”的真心话并非那么真心,那毕竟还是主张棍棒底下出大师。
所以这部片子的结尾,我没听见观众的掌声,一次完美的演奏是老子自己的事,老子忘我享受它,而它结束在鼓手的最后一击。
痛快!
看完《爆裂鼓手》后,觉得确实是一部极好的电影!
严师出高徒的故事!
老师Fletcher为了激发andrew的潜能,不断的刺激andrew,最终andrew终于冲破了自己极限的边界,完成了超越!
励志极了!
过瘾极了!
但是慢慢的却发现了一些细思极恐的事情!
原来我们都被骗了,导演根本拍的就不是一部音乐励志片,这是一部心理学的悬疑犯罪片!
摔!
下面我来告诉你们事情的真相。
(以下内容铺垫)Fletcher其实大学里辅修的音乐,主修的是心理学。
相当好强的Fletcher已经在音乐圈取得相当成绩,所以他决定要在自己辅修的第二专业领域再次取得好的成绩!
(关于Fletcher好强的这一点很明显,电影中处处都在证明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人类用小白鼠做过一系列的在反复刺激下大脑反应的实验。
Fletcher不再满足于只使用小白鼠来做这个实验,他决定用人。
他决定用人来做一个反复刺激下的大脑反应的试验。
(Fletcher看起来真的像个暴虐怪博士阿!
)在这时Fletcher看到了正在鼓房练鼓的Andrew。
其实Andrew也不是第一个试验体(具体原因后面会说)。
而选择Andrew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们都记得Andrew在那次见面时的表现,紧张,偏执!
Fletcher发现了Andrew心理的却陷(天才心理都是有缺陷的),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试验体,这个试验体能很好的反应试验成果。
于是Fletcher开始了下一部打算,进行了这个非常缜密的心理学试验。
从Fletcher去Andrew所在的乐队选拔人才开始说,Fletcher来到后,首先展现出了极度的权威,之后在听一个一个乐手的演奏时,又展现出了严厉,毒蛇等等。
这是Fletcher故意做给Andrew看的。
这正处于Andrew对Fletcher建立全面认知的过程。
Fletcher在Andrew心中种下了一个符号,一个极为严厉惹不起的符号。
下一步顺理成章的Fletcher挑走了Andrew。
Fletcher说:明天6点来排练室,别迟到。
(这点很重要)转天,Andrew睡过了一点点,急忙赶到排练室,发现没有人。
而慢慢到了9点大家才姗姗来迟。
因为Fletcher需要用一次Andrew的洗刷来建立自己在Andrew心中的恐怖形象,因为目前仍就出去Andrew对Fletcher的认知过程。
并且6点这么早是为了让Andrew缺少睡眠,我们都知道人在睡眠少的时候,大脑处于混乱状态下,极为容易对外界刺激做出错误的反应,比如说过激的反应。
之后排练开始了,仍旧是严厉的魔鬼形象。
尤其就跑调问题大发雷霆,Andrew看在眼里其实已经对Fletcher恐惧到不行了。
排练间隙,Fletcher突然一反常态的在排练时门口非常平和慈爱的跟Andrew聊起了家常。
这点很好解释,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那么他会对刺激产生麻木的感觉,刺激的作用就不明显了。
所以Fletcher需要降低Andrew的紧张感。
之后谈到“查理帕克”的故事是希望Andrew在心理认同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Andrew不会在极端刺激下推出“试验”。
试验当然不能少了小白鼠!
之后一场重头戏来了!
“赶了,还是拖了”因为这个问题,Fletcher对Andrew大声咆哮,甚至通过打Andrew耳光来打节奏。
刚刚放松下来的Andrew大脑一下又紧张到峰值。
甚至这次的刺激强于之前任何一次。
Andrew这次甚至都哭了加上之后看Andrew在练鼓房疯狂的练鼓,说明Andrew的大脑此时的状态已经不同之前,紧张程度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此时还能和女友正常交往。
接下来要Fletcher要开始第二步了。
之后乐团一起出去演出,在演出前先强调谁把乱放谱子就灭了谁!
注意此时并没有人乱丢谱子,Fletcher是找下面人要了谱子说的。
明显Fletcher是说给Andrew听的。
我考虑之后后来谱子丢失,剧情中没有表,其实也是Fletcher偷走了。
这个有两个原因,第一要给Andrew一个成为正牌鼓手的机会。
第二,再次对他进行刺激,这次再次升级,Andrew弄丢原来正牌鼓手的谱子,之后自己成功上位。
乐团其他成员都会认为是Andrew干的,所以这次的刺激是来自外界环境。
Fletcher给的是全方位的刺激。
但是不管怎么样,Andrew成为正牌鼓手了。
而后面Andrew跟自己父亲聊天说感觉Fletcher越来越喜欢他了,原因前面讲过,深谙心理学的Fletcher让Andrew心中的紧张曲线再次降下来。
就在Andrew感觉自己发展一切顺利时,Fletcher给Andrew带来了新招来的鼓手,并夺走了他的正牌鼓手的位置。
又是一次放松后刺激到峰值的手段,此时Andrew练鼓更加疯狂,并且已经无法和女友交往,大脑的被伤害程度进一步升级。
同时Fletcher也开始了下一步。
在这阶段,Fletcher先在一次排练时给大家讲了一个自己之前学生出车祸死的故事,而后来我们知道这个学生其实是自杀,那么为什么Fletcher要说出车祸呢。
如果不想说自杀可以说其他各种死法,生病之类的,为什么一定是车祸呢。
注意Fletcher深谙心理学,所以一定会催眠,在Fletcher声泪俱下的讲述下,其实Fletcher是要把开车这个概念传递给Andrew。
这也导致了后来Andrew的车祸。
这个之后再说。
接下来,开始了三个鼓手轮流打那个一个节奏的段落,这里其实是把之前所有的刺激重叠。
对打鼓本身的刺激(跟之前扇耳光一样),来自环境的刺激(打不对,其他成员也不能走),竞争者的刺激(三人轮流)。
虽然最后Andrew成功做到了,但是其实只是因为Fletcher觉得刺激的程度达到了,这时大脑伤害程度又一次提升。
并且镜头之前专门给了时钟,是在强调Andrew睡眠又一次不足。
之后实验继续。
转天去演出Andrew乘坐的大巴轮胎被扎,这里导演给了轮胎一个镜头,轮胎被扎的很彻底。
其实这个事很不正常,怎么会好端端的被扎呢。
所以只有一个解释,Fletcher提前放置了什么东西扎坏了论坛,但是没有想到的是Andrew由于开得快竟然开演前到了,Fletcher第一次计划被打乱,于是发现Andrew没带鼓棒后,不让别人借他,决定让他去拿。
这次andrew发生车祸。
其实实验到这里已经结束了,Fletcher已经可以通过一直记录的Andrew的反应做出研究分析了。
但是没想到的是,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竟然还能到达现场。
虽然这次受伤的Andrew没有成功完成演出,但是一直强势Fletcher仍旧不甘心,因为Andrew是因为生理上的伤而失败的,不是心理,所以他开始了最终一步。
当然此时Andrew的心理受伤程度已经很深了。
这次由于教学问题Fletcher被学校辞退。
Fletcher只能慢慢寻找机会,于是开始频繁在andrew家附近的酒吧演出。
顺便说一句,其实此时Andrew的心理已经出现明显问题,证据是之后Andrew父亲对Andrew对态度明显是对一个病人的态度。
接着说下去,就是Fletcher终于等到了Andrew,迎来了最终的实验。
这次的手段是对他尊严的彻底击垮,我们知道艺术家最看重的就是名誉。
所以Fletcher让他参加一次规格很高的演出,但是却告诉他错误的曲目,让他无法按谱子打,出丑。
没想到的是,Andrew的心理被彻底击垮,竟然将大脑的使用率提升了,于是有了最后一场那惊世骇俗的长solo!
我推断一下之后的发展,看到这一切后,Fletcher记录下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人大脑有节奏有规律有计划的刺激可以激发人的大脑潜力。
Fletcher在心里领域再次获得成功(虽然有人骂他是恶魔)。
而可怜的Andrew只能在大脑达到超长使用后,迅速衰落。
以上纯属胡说八道!
哈哈!
《爆裂鼓手》这部电影对观影者的冲击很大,跟以往所看的欧美影片很不一样。
后来了解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曾是一名鼓手,同时电影部分内容是根据其在高中时期参加乐队的真实经历改编。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会不会都有一位暴脾气的老师存在,就不得而知。
我想在导演的内心世界中,一定曾住着他害怕的乐队老师,才会诞生这一部类型特别的奥斯卡获奖作品。
这部电影分不清是老师在造就天才抑或是逼迫天才,也分不清有天赋的人是因为其执拗、死磕还是癫狂成就自我。
总之,在观影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崩溃的。
但在第二次看《爆裂鼓手》的时候,又发现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虐与被虐,是如此的相辅相成。
是的,成就经常附带失落;荣耀往往源于耻辱;辉煌必然来自黑暗。
这部影片试图跟观众探讨的,是人类本性中让人无法接受的却又极度真实的一面。
“相信你自己。
You came here for a reason”"Yes...""Say it""I came here for a reason" 上面是Fletcher把Andrew初次选中之后,在走道上的对话。
他们是高山遇流水。
真正的同道中人。
高山流水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有两种不同的活法。
大部分的人,就和你我一样,我们是被“抛入”自己的人生的。
人生中的大部分行动和选择也是被外力左右的。
就像是有人掷了一颗球到山坡上, 球撞到石头往左一下,撞到野草往右一下,就这么一路被推推搡搡的到了山脚。
但是还有人,不是这么活的。
They came here for a reason. 他们的人生就是reasoning,就是求道。
他们的人生,不是一只被抛出的球,而是一支被射出的箭。
奔着靶心,一往无前,永不回头。
没有其他可能。
朝闻道,夕死足矣。
他们是求道者,并且不惜以身殉道。
Andrew 和Fletcher是殉道者。
他们的人生都是live with a purpose。
Andrew 自不用说。
为了追求成为伟大的鼓手,生活中任何的一切都不重要。
金钱,受欢迎,或是男女情爱,在演奏面前全部都黯然失色。
尤其是Andrew为了赶到演出现场,出了车祸。
他爬出来就是找鼓槌,然后飞奔到演奏厅。
浑身是血也要演奏。
因为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他甚至不需要说服自己不要为生活琐事分心,专心演奏。
一切行动对他来说那么自然,一切放弃对他来说那么轻松。
他就是一直离弦的箭,眼里只有靶心,不到红心绝不停止。
Fletcher也是一样。
在小酒馆的对话里, Fletcher说,虽然无人理解他在学校里的高压暴力教育到底在做什么,但他绝不后悔。
他的靶心,就是要找到他的“Chaile Parker”。
他受不了爵士乐的衰微,一心要培养出天才的演奏者。
而且他心里对于这个演奏者的形象无比清晰。
也无比笃定的知道什么样的方法能激发出这样的演奏者。
他对天才的求索到了不惜任何代价的程度。
以至于不是天才演奏者的学生对他而且毫无价值,完全就是炮灰。
他觉得他们的人生不值得自己挂心,他举手毁掉毫无半点犹豫。
成不了伟大的演奏者,抑郁,自杀也是寻常。
没什么好可怜。
他们二者的相遇,对别人来说,是PUA, 是两个疯子互相报复。
但是对他们自己而言,是人生中第一次遇到知己。
最后的演奏中 ,Fletcher对帮若无人solo的Andrew吼道“what are you doing! ”Andrew 说,“I will cue you”最后,电影结束在Andrew solo演奏的高潮,Fletcher带入了整个乐队的合奏。
Flethcher听到了Andrew的“琴音”。
两支箭同时正中红心。
这种故事总能打动我,以至于到不能自已的程度。
《爆裂鼓手》,《徒手攀岩》,《斯隆小姐》,《寿司之神》甚至是日剧《交响情人梦》《legal high》。。。
都是我最喜欢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有同一个内核。
都是关于内心笃定一往无前追求精进的殉道者故事。
《爆裂鼓手》里Andrew 在餐桌上的怒吼“我宁愿死在34岁身无分文,但音乐被人铭记至今,也不要 富有的活到90岁”。
《徒手攀岩》里的Alex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女朋友想要的“cozy”的舒适生活,在他看来完全不值得一过。
《Legal High》里新垣结衣也跟理想男友说,对不起,我不是可以谈恋爱的人。
我的人生,已经被这份工作占满了。
而我毫无怨言。
殉道者宣言《斯隆小姐》里的金牌说客斯隆小姐,日常生活就是孤身一人,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生活里除了“赢”下议案,没有其他目的。
看起来不择手段,但又和圣人苏格拉底何其相似。
为什么这种故事这么打动我?
认真研习过一项技艺,并真心喜爱,有点天分的人应该都能体会。
我小时候学过几年画,体会过那种在画室里,只盯着画架,一转眼一天过去的心流体验。
我觉得再没有什么比这种体验更好,或者说更接近“神圣”。
也被老师夸奖过有天分,每次能开心好几天。
但终究没能下定决心一心画画,进美院,做个艺术家。
我老是说,是因为自己学习不错,家长阻挠。
但是,其实呢?
内心自己也害怕。
我这么喜欢这个东西,可是我真的有天分吗?
我是那个被选中的孩子吗?
如果我下定决心追求下去,却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一个平庸之才呢?
就像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矿石,我既想好好打磨,让里面的宝石发光;又怕用心打磨之后,发现里面仅仅是砂砾。
最后只好在犹犹豫豫中由着着矿石保持原样。
然后与人闲谈吹嘘,“你知道吗,我要是好好打磨,说不定是块钻石呢”毕竟,求道之路,一向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要么成为查理帕克,要么在公寓里抑郁自杀。
就像那只离弦的箭,hit or miss。
没有安全着陆的选项。
普通人如我,只能稍稍驻足欣赏一下那划破云霄的飞翔的箭,然后继续跌跌撞撞的滚下山坡。
并非因为看到几位友邻在讨论这部电影,态度不一,角度各异,心痒也想说两句,而是因为在今年提名的八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我最喜欢这部《爆裂鼓手》。
我认为朋友中不乏误读,由于J.K.西蒙斯的出色表演,很多朋友误认为他是影片的主角,于是将对片中施虐狂伯乐的厌恶移情到对片子的厌恶,此种误读,殊为可惜。
其实《爆裂鼓手》非常非常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要不然也不会入选代表大多数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奥斯卡。
它要讲的很简单,就是“相信个人奋斗”。
这么说有点鸡汤,容易遮蔽了本片丰富的表意,比如师与生之间的关系等等。
但这部影片真的让我想到西蒙娜·薇依的话:“如果确实有愿望,如果所渴望的东西确实光明,那么对光明的渴望就会产生光明。
” 成年以来,我们自以为弄清了很多真相。
比如1%的灵感比99%的汗水重要;铁杵是能磨成针,木头棒子则不行。
在付出努力前就对自己的才华犹豫不定,错过了大好时光,终至悔恨。
在此,我想抛出一个可能会招无数板砖的说法:在艺术问题上,重要的不是才华,而是你对它有多渴望。
如果你足够渴望,那么才华会找到你。
我不是乔粉,但乔布斯引斯图尔特·布兰德的话让我心有戚戚焉: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安德鲁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竟然超越了成功本身。
在这样的努力面前,成功反倒小了。
这是渴望本身产生的光芒,当你真正牛逼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的,甚至包括你所在领域的天花板。
也有很多朋友说,不就是求快吗?
讲得是爵士乐啊,怎么能仅仅求快?
我认同朋友的说法,大学时哥们儿对一个叫“无影手”的吉他手(世界第一快)充满不屑,他说,这厮是玩极限运动的,不是玩音乐。
话说回来,快,也许是为了追求一种音乐上最大限度的自由。
安德鲁崇拜的巴迪·瑞奇的演出,就能看出技术为他带来的自由度。
那是情感与技术的完美结合,速度快到极致却不失控,只有先拥有了这么大的空间,才能拥有相应的这么大的自由。
安德鲁的恋情,我觉得很正常。
不存在谁渣谁婊。
安德鲁肯定喜欢那个姑娘,但是他把爱给了鼓,所以失恋成必然。
那姑娘也喜欢安德鲁,但是她有自我,不希望自己的后半生就做经纪人或保姆。
很美的爱情,也很遗憾。
安德鲁的执着与渴望甚至打败了人与人之间的龌龊。
假如安德鲁是忧郁的人,那么敌意会化为龌龊,但是阳光的,执拗的安德鲁击败了老师弗莱彻的变态、阴损。
看完电影,我第一刻就想到西蒙娜·薇依的话。
“如果确实有愿望,如果所渴望的东西确实光明,那么对光明的渴望就会产生光明。
” 也许唯一能超越光的,是对光的渴望。
2015.1.25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就已被剧透说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励志片儿,所以心里早有准备。
一边看着长得有几分神似扎克伯格的男主被导师骂得狗血淋头,一边盘算着男主要流掉几公升血汗,换过几箱创可贴才能熬出头,然后一鼓作气用鼓槌打爆导师那铜钹一样光亮的头,奏出一首为艺术洒狗血的凯歌。
当J.K.西蒙斯所扮演的导师,冷冷的说出:“i know it was you”,我才意识到为啥这片儿不是什么励志片儿,因为这完完全全就是一部货真价实的恐怖片儿好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从小时候起就做各种各样的噩梦:梦到被人追杀,逃命路途漫漫无尽头;梦到被怪兽围攻,逼退到角落无处可盾;梦到被遗弃在荒野,陷入无穷无尽孤独恐惧的颤栗中。
然而,最为真实的噩梦,是梦到考试没有带笔,梦到考试迟到,梦到卷子上的题一个也不会做。
而这部电影,就是把男主活生生的扔进萦绕我童年的各种噩梦之中。
你以为你被导师男神青眼相看了?
不不不,你只不过是被找来翻乐谱的小透明备胎。
你以为你抓住机遇转正成core part了?
不不不,分分钟就有长得比你高比你帅的小鲜肉替换掉你。
你以为你为了练习起早贪黑,磨破皮磨出血,丢掉尊严丢掉妹子,就能获得赞赏了么?
不不不,这是你应该做的,你还需要练得更多做得更好。
哪怕你不顾车祸伤痛,头破血流的赶来演出,你以为就能获得爱岗敬业的劳模称号了么?
不不不,You are done。
甚至在后来,你以为你们终于摒弃前嫌,可以抓住机会重新赢取自己的前程。
你紧张而又兴奋,额头上沁出细细的汗珠,你在裤子上摩挲着擦掉手心的汗,等待着击打出人生的新篇章,却全然不知自己只是一头等着被宰杀的羔羊。
“Upswinging”吹响了屠杀的号角,你仓惶的挥舞鼓槌应战,鼓点凌乱,你落荒而逃。
在这里必须点名表扬一下J.K.西蒙斯蜀黍,真的演活了这个变态导师。
观影过程中我曾无数次想抢来各种乐器砸爆他的头好让大家从噩梦中苏醒解脱。
尤其是他在说完“Upswinging”后转身凝视男主的镜头简直可以入选我最害怕年度十佳恐怖画面。
我身边的妹子当场被吓得不敢看下去,并在看完此片后纷纷表示晚上会睡不着怕做噩梦。
他是噩梦。
可是人不能因为怕做噩梦就不睡觉。
电影最后男主怒反舞台,以一曲令人血脉喷张的Caravan大逆转,鼓槌飞舞,汗水飞舞,鲜血飞舞,以技艺,佐愤怒,和激情,最后击打出令人惊叹的solo。
从导师最初的尴尬惊讶,到中间的手势引导,再到最后的嘴角微笑,你知道,他们在这绵密的鼓声之中获得了生命的大和谐(大误)。
从结尾看,这算是励志片么?
男主终于奋起反击证明了自己,于是可以大步迈向人生巅峰了么?
可为什么我感受不到丝毫激动,只觉得无限疲惫和唏嘘?
永远不会满意的导师,永远等待你挑战的极限,你知道这一切没有尽头。
电影里用死亡,用车祸,用折磨的训练,用报复的阴谋告诉你,这是一种病态的师徒关系。
所谓的奋斗,所谓的挑战,所谓的至臻至美的追求,通通化作张开血盆大口的鬼怪,一口一口的吞噬掉了你的健康,你的爱情,你的生活。
你知道你最好的选择是避开这个魔鬼,可是你没有。
因为你说:“I thick being the greatest musician of the 20th century is anybody’s idea of success”, ”I’d rather die drunk, broke at 34 and have people at a dinner table talk about me than live to be rich and sober at 90 and nobody remembered who I was.”这是你的想要的人生,所以,别指望光从“good job”的赞美里打磨出你的传奇。
我在同样变态的师傅手下呆了三年,祖宗十八代被骂了个遍,没空吃饭上厕所睡觉交朋友谈恋爱,脊椎侧弯,颈椎强直,严重慢性疲劳,什么都没干,就是学敲键盘写文章。而我的极限在我妈看来不过是纸上吹牛皮而已。这个世界从不善待努力的人,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成功,但是知道自己在努力,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老师给学生舞台下套的情节,一下子消解了影片的所有意义
相比严师,他更像一个人渣。
Cannes Day 7.晚上得陀螺君推荐,去看圣丹斯好评片《爆裂鼓手》,也是今年看的第一部导演双周电影。偏执架子鼓少年和他的魔鬼老师的故事,爵士燃爆全场,剪辑超炫,看得热血沸腾差点就要和男主一起虚脱了。看完国师片后,太需要这样轻松又紧凑的片洗眼睛了。强烈推荐给音乐爱好者!
用力过猛,毫无音乐美感
什么素质教育尊重人权别来和我扯逼!!!老子就是骂你不带重样的把你们搞到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最后破茧飞出的才是他妈的凤!凰!法克!!!!!法克!!!!!!
这个片子的价值观啊 我真的不能认同。
其他再怎么好,要是跟我说爵士得这么玩儿,我真觉得跟竞技体育没啥区别了。
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励志是幸福的,或者是幸运的。对我来说,努力了能得到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躺平了,累了。
我在想,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未被发掘的天赋,只因一辈子我们都没有机会逼近到达突破我们的极限。由此来看魔鬼师徒之间种种相爱相杀都变得易于理解,因为这是天才必由之路。鼓点敲得浑身酥麻,这也是电影带来的极致观感,真爽。这老师倘若进入军队难保不会成为集权法西斯,但在艺术里这就是完美的伯乐。
不正常……
【A+】披着「音乐片」伪装的「动作片」:每一处剪辑,每一次击打,每一段对撞,都是以标准的动作片思路进行设计的。而最后一段表演更是如此,是施虐者与被施虐者的究极对决,人物的肢体、对白、行为和心理逐渐产生张力,剪辑所产生的「节奏」与「速率」不断加快,于是重点也从「鼓手」正式转移到「爆裂」之上。无关道德、无关恩怨,无关立场,最后的对视是属于两个疯子对艺术的最终共振。而屏幕前的观者,可以选择旁观,亦或是成为与他们一致的“疯子”,加入这场厮杀,直至飞升。
可能我这么讲很过分,但这片子反应的美国人对音乐的理解和价值观,真特么差劲。——尤其是承载这个片子的音乐形式,居然是爵士乐。我老了,又平凡,讨厌歇斯底里的一切,歇斯底里太丑了。
艺术不是遮羞布,不要用一句轻飘飘的“艺术的至高追求”敷衍过去好吗?在舞台上玩SM吗?强烈不适感,吐了。着实侮辱了音乐。希望如某些影评所说,本片是一个悲剧故事。
1.“听”电影听得差点窒息,鼓点拼接成一幕幕的光影,够牛逼;2.弗莱彻这个角色挺让我喜欢;3.英语里在没有哪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的了。
导演对音乐的掌控可说是登峰造极(参考前年导演编剧的Grand Piano,虽剧情极糟但钢琴演奏段落也与本片如出一辙地血脉喷张),高速剪辑全面追赶大卫芬奇,几近变态的师生角力让主角数次被逼上绝路时给观众带来一种惊悚片般的窒息快感,最后控制地位逆转的大爆发只能用三个字形容:狠!准!爽!
表演和结尾solo拯救了无甚出彩的剧情。奋斗和汗水当然值得尊敬与追求,然而过于执拗的人生观无法认同。
看到好纠结这样真的不会爆血管而死吗总觉得最后应该敲完最后一下然后一口老血吐在鼓面才对....虽然这戏燃爆了而且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真的好震撼镜头画面什么都好赞!但是最大问题是我就真的没有很喜欢这个主题咯好病态唉整个人都不好了
电影很棒。但看的我心里很难过,我就是那种最脆弱的人,如果别人不跟我好好说话我愿意马上退出。很多年来一直学着甘心享受做一个最平庸的人。我就是那种宁愿活到90没人记得的人。我不是看不到两个偏执的疯子的价值,只是单纯觉得很难过。无法这么活着。
成功就是好吗?只有成功才能值得尊敬?天才是练出来的吗?他们一直忍受暴君,暴君也专挑软柿子捏,我觉得那个指挥至少应该学会尊重他的乐队成员,而不是把他们当做让乐器发音的工具。毕竟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个性和灵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