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不是原著作者Tom Clancy,而是弗里曼和本阿弗莱克。
不管老少发色肤色的差距有多大,他们两个都对我有绝对的诱惑力。
还没有抬头纹的本在剧中饰演了楞头青式的英雄,坚持己见排除万难直捣黄龙顺便抱得美人归。
而弗里曼的气度大开大阖,从肖申克的囚徒到DCI William Cabot,没有什么能逃却他老年斑的魅惑和淡定坚毅微笑的妥帖。
也许那时一张具备全人类特性的脸,让分毫不改的演绎与每一个人物和情节都丝丝入扣,只能感谢老天卖给了他个便宜......还有个发现,在剧中饰演President Fowler的 James Cromwell似乎就是《牧场猪》中的憨实农夫,以致我看到他就觉得满目春风,明显缺少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杀伤性。
都说Jack Ryan是美国的邦德,确实,这个孤胆英雄的故事也和007惊人相似。
除了没有香车美女,Ryan和《明日帝国》中的邦德都发现一个挑拨离间从中渔利的事端制造者:前者是一个纳粹后代,希望美苏用炸弹给法西斯们做个免费的清道,而后者却找到一个希望中美按照他的剧本再打一场太平洋海战的报业大亨。
当然,Ryan虽然有military background,但是比不上邦德骁勇。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总把呼吁和平放在诉说事实之前除了有越俎代庖之嫌,还给他带来很多被甩电话的不幸经历,险些误了事。
由于美国总统受不了他下属唐僧式的念叨,编剧就给了个美国nobody说服俄罗斯老大的惊天大逆转。
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美国人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电影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挖掘虽然趋于表面,但是对人性的剖析却是一个亮点。
美国总统在橄榄球场遭遇爆炸,损失爱将,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便树立了一个要以暴制暴对抗俄罗斯的概念,没有寻求谁是真凶,而是搜集诸多蛛丝马迹以说服自己“就是他们!
”知道后果可能是无数无辜居民和城市再现广岛长崎的惨案,他也要以此为自己的耻辱买单;俄罗斯总统上任伊始,强硬外表强硬语气,却是以软硬内里揣测国内政局,没有看见纳粹外敌,只怕内乱迭起,愚蠢得在最开始就冒认了车臣被炸得罪魁祸首,差点还自己的国家被一锅端。
当然,美国冠冕堂皇干涉他国内政,极致总统对军权的掌握能力的丑陋嘴脸,在弗里曼的脸上也丝毫没有被点粪成金的迹象。
两个总统,两个政治集团在互相揣测彼此的罪恶意图,想要动用武力时的张力,像极了《criminal minds》中匪徒把一船游客和一船匪徒及狱警困在太平洋上,两船都安装了炸弹,把遥控交到对方手里,骗他们说另外一艘船上的人会再零点引爆,所以先下手为强的情节。
当然这里的匪徒是上帝,而命运一样系念着两方。
无论是炸沉一艘船还是轰平两个国家,解决重大问题的往往是小人物,前者是囚犯和孩子,而后者是我们的Ryan。
Clancy提醒我们纳粹并没有消失,要小心提防,但真正然我毛骨悚然的却是当今发达的间谍技术。
如果今天早上你刚刚订婚,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就收到除上帝外其他人送来的订婚礼物,你一定会觉得,撒旦就在身边吧。
本·阿弗莱克,《恐惧的总和》,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哈哈,这个有味道,至少剧本很大胆,居然在巴尔的摩引爆核弹……摩根·弗里曼真的是个让人尊敬的好演员。
人间,并不太平,核弹的阴霾时时笼罩,就像每个人必定来临的死亡。
而人类最大的悲哀,并不是制造出了绝世武器:原子弹,而是这些毁灭性武器,大多掌握在极少数的几个人手中。
当美国总统们在大选时慷慨激昂,热烈陈词以换取选民的支持,骗取选民的信任的时候,我的心里总在忧虑:如果他们真的激情洋溢,说不定哪天一时冲动,就真的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如果他们并非如外表展示的那样激情,那么,这种虚伪的外表下是否时时掩藏着狂热的好战的内心世界?
真的很遗憾,我们的命运,的确掌握在某些人手中。
什么是恐惧的总和?
谁能给下个定义呢?
全人类的毁灭?
怎么毁灭?
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战争?
比起自然灾害来的可怕来说,人为的战争从理论上是可以避免的,但那仅仅是理论,否则也不会有人能够统计出自从有了人类,真正和平的天数仅仅是一百多天,相对于上万年的人类历史,这个数目当然是可怜得很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下面说说这个电影,其实就好莱坞的类型片而言,这部电影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美氏英雄与美氏总统(也说了俄氏的总统,便总体看象一个人),紧张的节奏,移动的摄影,多线的叙述,还有些许的感情因素。
看起来极为平常,但说实话,谁都明白的道理,咱国内就是还没有做出来,的确令人有些费解,究其原因,似乎只能归于其好莱坞多年来的制作习惯,这种体系对于中国这个几乎没有电影工业的国家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
很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背景,下面的话抄自豆瓣:本片的幕后阵容里,值得放在首位特别介绍的当属小说的原作者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
如果对这个名字还感觉有点陌生的话,提起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几部电影,恐怕对影迷来说就如雷贯耳了——《猎杀红色十月》、《爱国者游戏》及《燃眉追击》,三部电影同一个主角,不同的题材,却同样的创造了过亿的票房佳绩,他本人也赢得了军事小说大师的美誉,和同一时代专写惊悚恐怖小说的斯蒂芬•金,专写犯罪及法律的约翰•格里森姆,以及医学出身、创作了《侏罗纪公园》的迈克尔•克里顿齐名天下。
这次汤姆•克兰西本人首次为影片担任监制,并找来他的头号书迷本•阿弗莱克担当新一代的杰克•雷恩。
克兰西的另外三部作品本人也看过了,风格几乎一样,这似乎只能说明美国人的危机意识还是很严重的,未雨绸缪,看来活在一个大国里的确很不容易。
由此而想到美国人的题材,种族,恐怖袭击,大国对抗,还有诸如腐败,青少年问题等等,几乎是整个世界的缩影,所以在美国看什么类型的影片都不会令人感到奇怪的。
闲话少说吧,看看本片,尤其是巴尔的摩被核炸弹轰上天之后,美俄两国剑拔弩张,俨然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了,而且都NB轰轰地叫嚣着用核武器。
影片的情节发展到这里才开始真正触动了我,虽然前面有一些铺垫,这个情节的到来是情理之中的,但不可否认,着实还是令人感到了一丝的恐惧,估计若是真实的,连恐惧的滋味都顾不得了,只等着死亡的来临,或在死亡前当一把疯狂的歹徒。
这让我想起了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一个人的举动带来了整个世界的毁灭,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一个人的力量倒底有多大?
悉达多,耶稣和穆哈默德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虽然他们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可以影响着上千年的人类思维,但他们却没有能力杀死全世界的人。
思想绝不可能毁灭世界,思想的最高境界可能就是一种争论然后信奉,但无法达到统一。
可是武器却不一样了,它省却了争论的环节,于是它成为世界的主宰。
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的带来整个世界的毁灭,但现在则不同,一个人,当他拥有了核武器,毁灭世界这件事便变得简单了。
所以看来本片的思维与《奇爱博士》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在故事上,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如果我们把《奇爱博士》当作试验片,把《恐惧的总和》定义为商业片的话,恐怕就有种暗示在里面了,那就是试验片(或起名高雅点叫艺术片)是为了以后商业片服务的,毕竟据说《恐惧的总和》的票房也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这只是观众的看法,至于那些导演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最后想起了好象是洪晃的话,《无极》是一部试验片,很对!
笑!
2006-9-26于通州韩兮
每次看类似的片子,总会因为开场的晦涩而担心自己看不懂,当然,几乎每次都慢慢的沉浸其中。
可是,这部片子我看着看着就没有了想看的欲望,甚至在影片播放到一半时连眼睛都睁不开因而小憩了十来分钟……恶性循环,更是不知所云。
于是做了件很逼人的事,就是用手机上网查了一下简介,再继续看。
然后么后半部分基本就看懂了。
要说电影本身,没多大意思,就是典型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最后拯救了世界bla bla bla……不过freeman那么早就死了让我觉得有一点可惜。
这部电影主要还是讲恐怖主义。
当今世界简直是恐怖分子横行的世界。
无所不用其极,遭殃的却依旧是不变的平民百姓。
加油,地球……
好早前看过的片,刚又重刷。
怎么说呢,也算是部有意思的片子,虽然是典型的烂俗设定和烂俗桥段。
老美价值观的宣传总是这么直白,总统入橄场时的嘘声,卡伯特死前三问,美式橄榄球,救世主,个人英雄主义。
纯纯的美式主旋律,但也就老美能这么拍,一碗白饭翻来覆去地加不同佐料,人家也吃的津津有味,不得不说,也就九十年代的老美有这本事,谁让人家世界一超,怎么说就怎么对。
整部电影一如既往地在最后一段烂俗的激情演讲桥段后,大鹅做出让步,在电影里保住了美帝的面子和里子。
反观大鹅的暗杀,政治斗争等,个个都是战争狂人,美帝军方个个保持冷静,专业的职业操守。
整部电影让老美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俯视着大鹅,整个故事就是老美在苏联解体后用电影给大鹅一点点的可怜。
也不得不说,片子里加入了不少新奇的观点,比如大鹅新总统上位后,需要面对面交流,以便于近距离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从而直观判断对方的能力性格,这倒挺像那么回事。
不过大本和杀手在码头的搏斗,理论上完全没有必要。
大本在火海里开车,却凸显刻意,没文化终究是没文化,老美观众还是喜欢那种感官刺激,没有的内容硬塞也要加进去。
跟核弹沾边的电影多了去了,也许现在你看到影片简介里再出现核弹已经有点腻歪了。
光靠核弹制造的那点紧张感,已经无法再刺激你那疲劳的神经细胞了。
的确,往往这样的片子里核弹在就要发射之前的那一刻都被阻止了。
这部片子不太一样。
首先,这部片子里真的有一颗核弹爆炸了,在离华盛顿不远的巴尔的摩,总统差点报销。
好不容易让观众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景,美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总统真的都急了。
那种紧张的状态不言而喻,你轰我航母,我炸你空军基地,全面核战争面临一触即发的白热化状态。
面对此种情景美国国务卿都心脏病发作了。
其次,这部片子的立意不太一样。
虽然美国和俄罗斯是有敌意的,但是这部影片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敌对双方,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一伙纳粹分子。
纳粹分子想制造争端引发战争,做得利的渔翁。
先是在车臣使用化学武器,再引爆核弹,还让俄军收到错误指令攻击美军航母;迫使美国还击轰炸了俄空军基地。
眼见战事升级,双方就要使用核武器了,这位英雄的CIA探员拼命阻止,把真实的情报告知两国总统,最终阻止了这场阴谋。
这位英雄还是似曾相识的形象,他是小人物——一名普通的不被注意的CIA探员,因为其独有的洞察力和智慧受到关注,凭借其执着的精神最终阻止一场战争,成为大英雄。
最后看到俄美两国除掉阴谋制造者,两国领导人一同发表讲话的时候顿时有一种天下大同、世界和平的感觉。
2002的电影,2022年看,却发现噩梦快成真了。
记得当年看小说“恐惧的总和”,开篇是:亚瑟王在多年的征战后,终于和对手展开谈判,在两军中间的草地,快达成协议了,这时一个武士发现有条蛇,拔剑斩之,于是大家都以为对方动手了,拔剑乱砍,同归于尽。
冷战中没有发生的场景,现在却越来越成为现实,俄乌战争不断升级,大家都怕被认为软弱,都想先下手为强,都恐惧后下手遭殃,那么恐惧的总和是什么?
既然能炸北溪天然气管道,炸克里米亚大桥,那么没有管道和海底光缆是安全的,没有核电厂是安全的,一不小心那天就越过临界点了。
冷战中,大家倒还保有理智;在和平多年后,却轻率任性。
这部电影2002年看有点不合时宜,当时世界没啥主要矛盾了,只有局部冲突,2022年看,发现怎么这么贴切呢?
搞什么这样就结束了吗?
还是根据一本特别著名的小说改编的?
两个世界大国这么轻易地发动战争而且美国总统还一脸发泼地大喊:我才不考虑什么情况呢,这些人要杀我!
哎,就算你说得过去毕竟大国博弈嘛可是就靠主角的几句话两个国家都不放手了核弹也不发了这怎么可能呢难道美国的局势是靠一个人操纵的吗难道世界的和平是靠一个人支撑的吗看惯了美国式拯救地球的英雄一向都很喜欢这一次却感觉很假还好小本的颜我喜欢但是深度?
没有
带大杀器飞机居然没有护航,击落了飞机,叙利亚不清场?以色列丢失一枚核弹不查找回来?世界情报网弥补大件事不震动,这些常识性的东西没有也可以编电影。
带大杀器飞机居然没有护航,击落了飞机,叙利亚不清场?以色列丢失一枚核弹不查找回来?世界情报网弥补大件事不震动,这些常识性的东西没有也可以编电影。
看了很多评论,很多人感觉不明白为何叫恐惧的总和。
电影里高潮阶段的演绎很好的表现了互相之间的恐惧如何导致事情渐渐失控,最终差点毁灭了彼此与整个世界,这种恐惧深深根植于人的本能,让人怀疑如果掌握核按钮的总统真的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会否会表现的比电影里好一点,毕竟他们也都是人,在某些形势下,人很弱小。
影片中俄国总统开始给人以权威不足,难以掌控局面的感觉,最终却比美国总统表现的更有理智一些,得以化解互相的毁灭,这其中他们相信对方确能毁灭自己也是很重要的前提,毕竟谁也没把握在一波核突击中获胜,使他们在恐惧中本能的想赌一把的同时也强烈的想退缩。
另外一点另外唏嘘的是,即使在危机中,人类的层级意识还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致作为底层情报分析师的主角几乎没办法跨过这阶层的鸿沟把真实的情报传递到最高决策者那边。
现实世界中美苏掌握过核武器的领导人在卸职后回忆关于核按钮的相关事情时也感觉压力重重,仿佛一人掌握全世界的命运兴衰那样,责任太大,但本质他们也只是凡人,幸好他们大都没有经历过那种危机,大概除了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吧,他们其实已经被吓得够呛了。
然而极端情况下,理性并不可靠,恐惧可能会压倒一切,长远看在武器的毁灭性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破坏性事件的危害必然越来越大,尤其是各国各利益组织群体各自追求各自利益的情况下。
解决的办好或许是一个强大可靠能克服人性弱点的组织监管一切吧,并不需扼杀一切危险的苗头,而是在危险足够重大的时候能及时有效介入解决它。
管你是谁呢。让你行,你就行!
恐怖分子找到遗失核弹,在美国本土引爆,炸死CIA局长,炸伤美国总统,引发美俄互攻,核战一触即发,小文职分析员力挽狂澜……不知道克兰西的原著是怎么写的,这么大事,至少也得拍一季美剧吧。
说话总说不到点子上真是能把人急死。
小人物拯救大世界。
01年的911事件似乎印证了汤姆克兰西91年发表的本片同名原著的前瞻性,所以这部02年的片子是否有发(美国)国难财的意思?不过伊斯兰恐怖分子被改成了新纳粹。这个故事在克兰西作品里不算新鲜,面对第三方的挑唆性攻击,美苏两国大佬终归是坐下来达成一致,及时刹车核战争,跟《猎杀红色十月》之类区别不大,但本片真的让美国本土遭受了核弹攻击,而且原爆的场景做的也算有想象力。大本演了个对苏联总统颇有研究的服务于中情局的教授,几乎凭一己之力让俩大佬最后关头冷静下来。克兰西的片子,无论谁来导,都有一股子八九十年代的复古气质,除了刻意缩减信息量的横幅画面和压抑的色调,他的角色与线索都给的杂乱,让本来很简单的主线变得错综复杂,军事爱好者也许可以从中找各种细节,但一般观众对套路化的冗长故事还是挺难保持关注度的
除了爆炸的核弹,其他地方一坨,好不容易买到的核弹,坠机了就没人管了?一放29年,逆天
纵是拍的中规中矩稳妥为先,但其核心放在当下来审视却更显克兰西的目光如炬。
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我们多么渴望和平
三星半,豆瓣这打分系统能不能改一下?
佳片有约~
剧情无厘头,主角光环强大到左右核战。西方的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同样是战略情报室,漂亮国是从上往下的柔光,熊国就成了黑成一片从下往上的暗绿色,为什么这样拍大家都懂,典型的美式主旋律毫无新意。
俄景很美
杰克瑞安系列第四部,第三任本阿弗兰克强于哈里森福特弱于亚历克鲍德温。依旧延续宏大叙事、多线并进的架构,但本作导演和编剧比前作差很多,节奏把控非常有问题。原作小说就是线头纷杂的,改编电影就应该着重挑出讲其中一两条线,成片这样跳来跳去真的无语。反派也没什么存在感,特别脸谱化。亮点在于美军主战装备上的全景式展现、彩虹六号创始人约翰克拉克继《燃眉追击》后的再度登场、核弹真的在美国本土爆了等。其实这个系列还是适合改编成短剧,老汤的大部头长篇小说电影体量装不下,改不好就容易扑街,各种人物、支线事件太多太杂。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直男意淫吧,我觉得整体框架也比007那种靠谱好几倍……
我能说啥呢 我使劲看了40分钟没看进去 碎碎叨叨在讲啥
又是美国人是英雄……唯一亮点就是那个老间谍
核弹居然爆了这是一个亮点 可惜世界大战还是没打起来
俄总统太帅了。美国人太牛了,总是你们拯救地球。重温BD 720P 13/01/29
参与这样的片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人生的污点。没内容、没动作、没特技。实实大大的垃圾,浪费时间的垃圾。
一部称得上很傻很天真的电影 又假又容易引起各国人民反感又算不上主旋律又没有很突出的特色 干什么要拍这种电影呢?
自大的美国人,冗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