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电影里的诗都摘抄了下来,希望观影时的这份感动能通过文字留存下来。
01 旧启德机场
我家附近不远是一座机场我有时晚上散步就到那里去坐坐喝一杯冻柠檬茶看航机的升降离机场那么近过路的航机仿佛常常悬挂于我头上的天空他们飞行得那么低几乎可以削断大厦顶上的天线我有时想:不知道会不会突然目击一双飞机的翅膀从窗外伸进来02 无名
作为阴谋家活在没有阴谋的世界其乐可想其苦可想作为阴谋家阴谋不沾染世界其乐可想其苦可想亲爱的你就是那个“可想”03 天堂无雾
你站在九龙看不见香港五十三年后我站在香港看不见香港04 在茶餐厅里
一个秃头的中年男人坐在斜对面的卡位里他对面坐着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儿他如此孱弱,近于卑贱仅仅是这个形象就足以构成他老婆离婚的理由他多半是个离婚的男人身上满是倒霉的痕迹他没有任何声音也不作任何暗示却非常准确地照顾孩子吃饭两个孩子都吃得规规矩矩他们也没有任何声音也不留意任何暗示从他的表情,看得出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不给他们明显的关注这是个没有希望的男人他下半辈子就这么定了不会碰上另一个女人也不会变成另一个男人更不会有剩余的精力去讨好人,或憎恶人但是,在履行这个责任时他身上隐藏着某种意义不是因为他自己感到而是因为他斜对面另一个中年男人在这样观察着,思考着并悄悄地感动着……05 阳光是伟大的
阳光是伟大的,因为它普照万物而不知道并非万物都需要普照或同等普照所以白云是伟大的提供一层遮盖还有乌云,增加浓度所以雨是伟大的,使热的凉,干的湿,火的水所以风是伟大的,使闷的畅,静的动,塞的通所以劳动者是伟大的,给富人穷人所有人盖房子遮挡风吹雨打日晒自己住棚屋冷了就出来接受阳光的温暖热了就移到他们建造的高楼大厦的阴影下06 患难
我的城市今早我在山上像往常一样回望你像往常一样你笼罩在尘雾里但此刻我才看见了你真实的形象你轮廓模糊与灰色云团浑成一体只有高楼窗口里稀疏的灯火勉强描出一栋栋笨重的影子使你显得那么无助,近乎悲壮我突然对你产生一种深情一种爱,不是怜悯,不是理解而是正面的撞击:当太阳撕裂云团穿透尘雾,向你输送强光我突然感到我一直和你并将继续和你患难与共
07 厚德村花
厚德村公园的空地上三个凉亭顶盖上,开满了大蓬大蓬鲜红色的勒杜鹃花如此盛放,看上去像假的轮椅里的母亲也说多美啊,像假的08 俯身
当我沿着滨海街后半段走了几步准备像往常那样绕个弯去上班我突然想:何不从前半段走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其实更自然也更富生命气息而我刚转身按照我的想法走了几步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那树林呵便好像听见了我内心的声音又好像是它向我传达我刚才那个想法而现在看见我听话地转身朝它走去他便满怀喜悦一簇簇膨胀高高升起几乎是立体地向我俯身如此清晰和逼近我甚至有点不自在感到它就要蹲下来把我抱起09 俯瞰
我有半年没坐巴士回家了今天凌晨下班时很累刚好有巴士驶来便本能地上车车上很安静好像在德国乘客都一声不响我从巴士上层俯瞰我平时走过的地方变得空旷的铜锣湾寂寞的维园我看见我一个人背着背囊拿着雨伞的身影我看见我的运动鞋踏过的人行道巴士掠过天后地铁站掠过那家通宵的小杂货店穿着背心的老板在搬一箱汽水10 裁缝店
我凌晨回家时常常经过一家裁缝店当它灯火通明时我才发觉我经过它而它并不是夜夜都灯火通明我经过时总会看见一个身材清瘦、两鬓斑白的老人独自在熨衣服他干净整洁,一边熨衣服一边开着收音机在同样整洁的店里每次看见这一掠而过的画面,我就会失落尽管我的步伐节奏并没有放缓那一瞬间我希望我是他这样安安静静的工作像天堂一样没有干扰让黑夜无限延长我不断闪过停下来跟他打招呼的念头但我的灵魂说:这是个奇迹你闯不进去,因为你不是也不可能是他的一部分11 哀歌之七
站在黎明的码头我是黑夜的孤独者站在白天的故乡我把出发的影子拉得比归来还长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没的缘由我永远在从这里离开又永远在从别处归来在大海的耳畔我把山峰的叹息连给波涛在商业的中心我把祖国的神秘花朵藏于耳中在巴士上、火车上,在缓慢而平稳的轮船上我把奇异的目光投给玻璃山水,扑克面孔和同样冷漠的城镇和城镇在黎明的山岗上在曙光的航空站我是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12 寻春田花花幼稚园不遇
别来无恙吗这是另一个香港走在唐楼间漏下的阳光中看纸扎店里唱红梅记那些透明的身体里有心那些烧鹅有灵魂窗有扑翼声新生活耦合着旧生活老孩子带领小孩子骑楼倦眠如一骑雨人在半途遇劫烂漫那些花儿哪去了?
他拿着一块砖头敲击彩虹还认得我吗?
我是你幻听的校长在猫眼里在狗爪里在潜过茫茫沧海的一条白饭鱼的怀里步步花花,亩亩春田一讲好梦全无恙它不是另一个而就是这一个香港了13 灰心谣
一切都像十年前但你更左了不,他的右在吃着他的左他的左又在吃着他的右还有那些曾一起在雪地里走失的人被纷飞雪球打得晕头转向以后再也见不到的人然而他曾经用这些东西一起说我爱他曾经把地球点燃看他烧成一个蔷薇花蕾就让打钟的打钟看云的看云他一寸寸埋藏自己至今已三十三年14 皇后码头歌谣
那夜我看见一垂钓者把一根白烛放进码头前深水给鬼魂们引路呜呜,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弈棋者把棋盘填字似是九龙墨迹家谱零碎然而字字天书呜呜,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舞者把一袭白裙舞成流云云上有金猴怒目切齿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丧妻者鼓盆而歌歌声清越仿如四十年前一少年无忌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15 翟秋白致鲁迅
先生:我来信和你分一个梦一条你也行过的山径你也举手指点过的夕阳乱山在梦中,未能捋平但此时只有明灭与呜咽让我常常唱的一首国际歌载着冰与火,撕咬着又幻变出许多灵光的火与冰是庾信远眺的,落星城烽火照江明但先死者不是萧刚掀开夜幕,秉烛照见野路黄尘深16 给也斯的平安信
今天此城的生者必须写信给死者报平安告知他走私船仍然在渡海码头等待堂皇的下水礼冷阳与破碎玻璃依旧刺痛电车上的孤独少年那些花儿哪里都去不了雷声变成烟火蝉鸣保持沉默在它的律师赶来之前我们尚好除了还活着没有其他耻辱17 致后代这是什么时代当一次关于树的谈话也几乎是一种犯罪因为他暗示着对许多恐怖保持沉默?
18 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无树的给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算是什么时代当一次谈话几乎就是犯罪因为它包含如此多说过的?
还有一些颇有感触的话,截图记之
当今难得还有关注现代诗这个题材的。
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认为现代诗已经在这片土壤消亡了。
因缘际会,可能也只有76岁的许鞍华才可以,在大学时上的文学专业主修诗歌,有了足够和新诗交融的机会。
纪录片里也斯、西西、淮远、饮江、马若这批香港诗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是她最熟悉和关注的。
整部影片的三段式是平行而互相关照的,第一段用散点的篇幅浮光掠影展现这些诗人们的点滴。
第二段是围绕黄灿然的拍摄,他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新诗诗人,带着文艺中老年的一些气息做派,诗的内容也更加上世纪八十年代。
他虽然因为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而移居深圳,但我的觉得他的整体感觉还是香港的。
第三段是拍摄要年轻一点的诗人廖伟棠。
廖伟棠不能只被定义为新诗诗人,他是我们印象里很多香港文艺人的缩影,服装、爱好、积极、讲话的语调速度,带有一种港台文艺人特有的多愁善感和软糯执着。
许鞍华用低颗粒胶片摄影的方式让一切看起来很文学,似乎在缅怀着逝去的香港,轻轻触探表达着表达权的丧失。
经济流放、失去树的叶子,诗人们的表达已经足够直观。
黄灿然去了深圳,廖伟棠去了台湾,他们都离开了香港,中间还穿插了皇后码头保卫战的镜头,还有廖伟棠口述里北京的过往,让人不胜唏嘘。
但总觉得看完后片子的基点没有呈现,就像香港现在的处境一样,环顾茫然的虚浮感。
还有很多可记录可挖掘的东西,这些是差一口气的。
英文中有個詞組,「crystal clear」,用來形容許鞍華的《詩》,我想是再合適不過了。
許鞍華說,我想要拍這樣一部關於詩的片子,於是我就來拍了。
不同於《他們在島嶼寫作》,《詩》沒有要為任何詩人加冕的野心。
除了廖偉棠的詩歌課堂,片中沒有任何「專業評論」,譬如鏡頭中詩人的歷史地位、文學成就、詩歌美學等等。
唯一的「評價」,來自以「讀者」身份受訪的黃潤宇,而她哽咽著講述的,是詩歌如何撫慰身處獄中的好友,以及,「我想如果詩人還在世,見到這個情形,可能也會很開心。
」所有詩歌周遭的事物被全數棄置,只留下詩歌,詩人,讀者,電影也得以輕盈透明地起飛。
影片末尾,許鞍華突然被反問拍片的緣故。
於是一切靜悄悄翻轉,採訪者變成受訪者,觀看者變成參與者(「在坐的每一個人,都在寫著香港的詩」),原本拋向受訪詩人的問題,在那一刻神奇地穿過第四面牆,放在了所有觀眾面前。
在放映前我和朋友回憶起一件關於詩歌的事情,高中的古典詩歌選修課,講李商隱,我坐在課室的最後面聽講,聽著聽著,流了眼淚。
《詩》結束時也是如此。
不論是李商隱還是《詩》,都沒有任何大開大闔、逼著你把眼淚交出來的東西。
最終不過是,我們在那些「水晶般透明」的事物中,辨識出了那個愚笨的、污穢的自己,為此一哭爾。
放映十一點半才結束,和朋友坐半夜的香港地鐵,窗外黑沈沈一片,偶有零星路燈掠過,恍若置身《千與千尋》的海上列車。
到大學後邊聊天,邊爬上新亞。
夜色如酒,總喜歡讓人說許多胡話⋯⋯
诗太好了,不只这部纪录片,同样赞叹生长于此的每一首。
粤语是真的悦耳,动听到温柔地浸润内心每一寸,尤其最后廖伟棠念诗时我全神贯注,反复咂摸每个字的发音。
色调和节奏都淡,觉得就这样看着睡着也好,不会有任何遗憾,也明白我是不会睡着的,因为在诗里面。
从黄灿然开始的后半段影片来到了所谓重要部分,喜欢他译的诗,但不代表喜欢他写的每一首,承认那些对所见所闻的思考和写下的美好,但是太近了,近到没有距离反而显得更远,在诗里我正想躲避这种日常。
许鞍华和他谈起他的忧郁症,他说“我整个人要指挥身体向后,因为身体会随时这样飞出去,不是跳出去”,曾有类似体验,整个生命在那段时间仿佛只有一种关于死的冲动,我会冲出去,会像在头脑里演练过无数回把手机从窗户丢下去一样我要把自己的身体丢下去,于是暂停下来试图舒缓情绪,用想去回返和消解。
喜欢廖伟棠的认真,首先喜欢那首《寻春田花花幼稚园不遇》,使我想起两年前和朋友一起在饮品店看完那部动画,多可爱。
他谈到存在的动态,本身作为一个变量是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能动性。
他说写诗的人就是在寻找这个变量。
“诗在一个人最无助 最失败 或最孤独时才真正发挥作用”,承认这句话所包含的一切,包括作者的写和读者与诗的相遇,读者的境况,二者间奇妙的吸力。
真的,使我内心多么坚定,使我对生命多少热爱,从少变成多,这是诗的过程,是诗带给我。
最后谈策兰《一片叶子》,当廖伟棠念出“如此多说过的”,仿佛心和这句话、这首诗一起尽了,就是进度条的末尾,无法往后更进一步。
有这样的纪录片真是太好了。
感谢诗和所有人。
西西是《詩》中唯一一个女性。
她说自小生活在城市,喜歡城市,不懂写鄉下。
和看電影前讀她詩的感受一樣!
影片裡西西坐著,手握一隻布偶小熊,讀完詩抬起的眼神純真。
電影裡其他人講詩,講男人的日常、哲理、山水、都市、賺錢還貸,以及社會運動。
他們的伴侶出現在描述裡、作為陪伴者照護者、出現在給兒子看的照片裡,女人在廚房做飯、女人帶男人去攤位補褲子、吃麵時女人給男人夾麵。
男人談論女人看他的詩說“這些是詩來的嗎?
你寫這些東西也算是詩嗎?
“太日常、太瑣碎、太生活的,是詩?
對(作為詩人伴侶的)女人來說,日常瑣碎就是她的生活,日常瑣碎之外的男人書桌上的東西,才是詩。
詩在不必操心日常的男人那裡,詩在她之外。
女人似乎沒想過——日常即是詩。
也許女人覺得,詩本該高於日常,那麼問題來了,社會是如何潛移默化傳遞這個認知(給女人、給大眾)?
褪去二人日常閒雜的男人,把他一人的日常閒雜寫下來,並稱之為“詩”——這超出她的經驗範圍,每一代女人被鼓勵的經驗範圍。
在這個意義上,西西是幸運的,她持續寫下了自己的日常。
“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一直和母親、大妹一起生活”,西西像《小婦人》中的Jo、當代現實版的簡·奧斯汀。
一開始不覺得西西的詩像詩,更像敘事,要耐心從平鋪直敘裡尋尋覓覓一擊即中的瞬間,不是一上來就態度鮮明、性格扎眼,西西的性情也不是如此,西西的詩像她自己。
“像詩”,是以前看過的詩,無意中打了樣。
它們多講哲理,最後總要講哲理。
蘊含智慧如泰戈爾,意象鬼魅如波德萊爾,偏執如顧城,博學如木心,幽微如石川啄木,思辨如辛波絲卡,看得開如蘇軾。
许鞍华导演一直以来都算是我内心里颇具代表性的女性导演,兼具着女性的细腻温柔和来自时代赋予的创作中的傲骨和侠义。
我很爱看创作者的纪录片或是关于创作本身的背后的故事,当你理解这个人,就能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当然前提是她足够真诚。
我想许鞍华导演是真诚的,所以我看到了她心里想讲述的她喜欢的诗,诗人,诗意,和他们的生活。
影片开始很短的篇幅介绍了一些诗人,更多的是关于离开香港在深圳生活的黄灿然和在台湾生活的廖伟棠的采访和对谈,正是这样的记录,聊天,对话里我感受到了许鞍华的诗意和诗在当下这个时代的更多的趣味和意义。
她所提到的全部的诗人,我都未曾了解,因为在我的生活和成长轨迹里,诗似乎早已是一个离我远去的创作方式。
远离文学尤其远离诗歌的我再看到诸多依然在创作的活跃期诗人时感受到的第一感觉甚至是割裂。
然后我看到了他们的生活,似乎和我们也并无二致,在黄灿然老师的讲述里,我竟然有几次觉得自己被吸引,甚至文字和画面抓住了我的情感。
我感受到了观察,积累,情感,细腻,从他的文字里,也从他的生活里。
我喜欢黄灿然的讲述,用如诗般的语言去结构着当下真实的生活,我感受到浪漫原来真的可以真实存在在每一分钟的生活里。
廖伟棠的部分就更理性也更脚踏实地。
摄影师和诗人的两个身份让他更关注于表达的方式,音乐,影像,北京香港台湾的多地生活,上班一样的创作时间,上课社会活动照顾孩子的父亲等多个更现实的职位的生活方式让我看到一个很理性的创作者的样子。
他和黄灿然老师呈现出的在相似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不同模样让我更被吸引,也被触动。
他是强表达者,不需要互动,同样也是一个更有逻辑的讲述者和翻译者,在这里我看到了诗更有力量的一面。
故事里的许鞍华大约和每一个喜欢诗的我们一样,倾听,提问,吸收,感动。
她小心翼翼的拿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跟观众说,你们看看,就是它一直以来在滋养我,而她创作的影像,也在这样滋养着很多很多个我们。
能量的流动在这一刻完成了某种交流和置换,于是我被带领,于是我落泪。
#BFI 纪录片,镜头主要聚焦在两位诗人黄灿然和廖伟棠身上,以两位不同去向的港人的态度和观点阐述两种未来,两人的哲学观点结合导演的镜头语言交织构建出了一首不算完美但足够真诚的散文诗,影片没有提及香港,却全是香港,就如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说的,离港的港人视角即使无法展现“真实”却也可体会其中感受。
黄灿然的“经济流民”的部分太喜欢了,不光是他整体松弛的态度,更多的是他的哲学理念,以极其通透的思想表现出了一个诗人的对生活的观察和该有的傲娇,尤其是他那部分结尾的处理,以朗读诗的形式展现过去写下的香港对照画面上许鞍华以搬演形式展现的现在,不光是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似乎是诗该有的样子。
这部分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没有一个人能跨入同一条河流两次“,因为人和河流都不同了,而黄灿然的和许鞍华的诗仿佛是河流中的锚定物,固定了一个空间的刹那。
廖伟棠的冇政府的部分则是另一个方向,影片同样的生活和工作,但明显感觉授课部分的力度更强,解读诗句的同时表达的内容也似乎阐述着他哲学,左右的互搏,诗的入世,我无法理解春天花花的意义,但也能听出其中的对于变化部分的观察,就如同他所说那重复的疑问,他是否还要重复?
不过感觉重复不是重点,重点似乎是重复的理由,萨特所说存在先于本质,他解读是不变与变化,似乎也可以看出他诗的背后自己的面孔。
视听上,访谈形式,多镜头切换,结尾处的摄影师入境切镜头不咋喜欢,非常喜欢的是搬演的部分和倒放的部分,一个结合时间的变化,另一个对于过去的怀念,与诗的结合效果太棒了。
有些可惜的是两位诗人的联结讲的较少,一笔带过的有些不够过瘾,不过黄先给了答案后再看廖问问题还是逗趣了一些。
看完电影跟小伙伴站在门口讨论了好久,有小伙伴喜悦之情难以抑制,有的感觉那种松弛的状态很大程度不同于瓦尔达最后那部电影的私密性,认为整部作品的开放程度非常大。
我则是非常喜欢其中的哲学思想。
看完电影后再去思考感觉就如同那松开的鼻毛吧,在想找观影时那灵光一现确实难了些。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观影为了不错过每一个消息我忍受了群里的叽叽歪歪我本可以不这样手忙脚乱但得给甲方查找一个“专家证”如今的每一分钱都不敢怠慢黄灿然足够的瘦削瘦削的人才配称为诗人瘦削的人穿什么都时髦他自称“经济流亡”从香港来了没听过的深圳洞背自从被海关收了书我就再没去过香港廖伟棠从北京去了香港又去了台北他是个“完整”的中国人他说诗的力量是在孤独中显现我也很想去台湾看看据说那里保留了更多的“中国”据说那里能找回生活本来的节奏看了许鞍华的《诗》我决定写一首诗尽管我还拿不准这算不算诗
坚尼地城也像诗一样平静而又充满烟火气很喜欢黄璨然那一段,第一次见到了具象的诗,和安贫乐道的、幽默的诗人。
又因为我恰好住在将军澳,听到熟悉的每次上下学公交都会播报的厚德村感觉很亲切,仿佛走进了他的生活里。
对廖伟棠这一段印象也很深,可能因为我也对北京文艺生活有深刻记忆和向往,又刚刚去过台北旅行,对这几座城市不同的气质和生活都有所共鸣。
除了对政治表达和历史背景的部分不太了解因而无法评价,其余的部分都很喜欢,尤其是用电影把诗具象化的手法很惊艳,粤语读诗很好听,想起《宇宙探索编辑部》里虽然也是用类似的手法,但是感觉这部片子里的画面和诗联系更紧密,镜头语言很准确。
诗人们有的坚持自己的纯粹和清高,有的屈服于现实为生计奔波劳累,但面对创作都是同样的虔诚、对劳动人民有同样的尊重和关怀。
恰巧昨晚和新朋友聊天,感觉自己也像片中接受访问的诗人,诉说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现在作为纯粹的旁观者观影感觉也很有趣。
或许我永远无法像黄老一样豁达纯粹地无视世俗追求而坚守爱好,但100多分钟平静流淌的观影感受会和我在香港留学的无数个美好瞬间一起,永远留在心底,在我离开这座城市、为生计而在某个城市劳累奔波时给予我能量。
诗的意味在这里得到最大展现,譬如沿着读诗的声音一点点将画面补到文字上,但“老板搬一箱汽水”一句却呈现为水果店前的男人正挑拣一箱芒果,这样的场景,让原来的那首诗变成一个包含汽水的不可复制时刻,也让拍摄了“存在的是芒果而非汽水”的这一时刻的影像变成诗。
承认诗意味着承认一种语言的自然表达,接受有一点点虚荣心在里面的押韵(其实你甚至完全可以忘掉那点不成罪过的虚荣心),接受恋物与对风景的膜拜,接受某种矫揉与斤斤计较,因为它同时也是可爱而天真的。
接受它们的意义在于,当诗歌完成的一刻,或当诗歌完成后被诵读的某刻,人们会发现微妙之处生活有了受宽容与容纳的缝隙,在这里,生活不再只是被概括,而成了被描述。
我一直都不喜欢诗,因为我是废话很多、又不喜欢说话的人。
诗对语言的琢磨程度,让它像奢侈品一样空洞而难以把握、难以体认。
但因为它是语言的精华、文学的尖峰,像奢侈品总会变得奢侈一样,我也难免敬畏诗人。
我喜欢的小说家尤其给这种错觉开了坏头,他只有到临死时才放弃写诗而开始赚钱,而他赚钱的工具就是小说。
平日我难以察觉诗的精巧,像喝海水一样读诗集,把自己活活渴死。
惟有此时,以电影、以字幕、以语音,用足够察觉得到的时间流逝,以展现单单一首诗,这一文学形式才终于在我意识中浮现出来。
哦,原来诗是这样的,诗人是这样毫不露怯也不傲慢地写诗的。
我喜欢不来西西留恋的云吞面与莲藕粥,很大程度可能是我并未吃过真正好吃的香港菜。
她爱的香港也并非我舍不得的。
我通常愿意感受却不敢走近香港人对香港浓烈绵密的情结里,但我看到的香港只怕也如挑拣芒果的男人一样是某一刻仅存在于我身体里的香港,我以不同的语言、乱糟糟的心理、很难说得上是轻松的看待方式,完完全全改变了站在我对面两个闲聊者明天就会忘记的散漫谈天的面貌,他们不会知道,可是我知道,就像我不知道西西的香港,却很清楚我的香港。
我喜欢那些从Ann手肘旁摄入的画面、在导演与诗人间风吹水皱般的来回摇镜、仅展现半张脸的侧颜与仅右眼流下的泪,像Ann不经意间提到的,“因为我也要出现在里面……”而带来的日常。
惟有这样的日常是严肃的,而正反打(甚至仅正打)的采访才是娱乐化的。
一节课结束,廖伟棠刚要休息,Ann像放课后担心老师逃跑而急着问问题的学生一样疾走过来坐到他旁边道“我正有很想问你的……”,可她问了什么呢?
也许被剪在这一景之前,也许之后,或者根本不存在于我们视野之间。
而正因这样大咧咧正坐到对面,想问就问毫不在意最终话语会落到何处,让它在满足自我最高需求的同时成为最精致的作品,毕竟人对自己总是最好的。
老气横秋但题目不错,就算非一流作业也有书写必要。比起一众黄金old school,黄灿然vs廖伟棠这对同时代人笔墨倒更多也更见比较趣味。
詩就是平淡生活中每一個存在主義靈光閃現的瞬間。
此诗非彼诗,此时非彼时,此港非彼港
居然没有采用任何一位女诗人作为主角
很喜欢开头的浮光掠影,不慌不忙将香港的诗歌/诗人融入这座城市,而后就则变得过于具体,甚至要用更为具体的影像作为念诗的想象,却也难从中品得几分甘霖,只有暗戳戳地表达着那不知如何言语的沉默:33年前的动荡,皇家码头的示威,入监狱的青年,何处才能真正听见他们的声音。
电影最好的部分只有前面五分钟。廖伟棠不像诗人,更像一个商人,川普不像商人,更像一个诗人。许鞍华点到为止的政-治观点和廖伟棠隔靴搔痒的批判意见不谋而合,两人都保持了香港人的体面,与之相反的是被香港驱逐,在深圳路边穿着破烂衣服遛狗的黄灿然,米沃什在<路边狗>里曾经写过“诗人被逐出理想国的事总是以讽刺的形式被写出来”。许鞍华最后明目张胆的说她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她把这段内心独白放在最后,证明她在剪辑的时候都还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诗性系统中,可能许鞍华懂一点诗,她懂的更多的是妥协。
不要为了安全理由自我晦涩化。自己想拍这个题材,就去拍摄。布莱希特的《致后代》,同样适合于这个时代。
感觉更像是许鞍华导演的私人影像创作
学生时代主修诗歌的许鞍华,终于过了一把诗人瘾。两岸三地,诗若游丝,若小草,在霍乱时期艰难地、顽强地、自鸣得意地挺立着!
看完这个后果然对黄灿然好讨厌
黄灿然说他回香港是经济流亡,大陆人往香港是political exile。笑死香港人。而廖伟棠在北京用完了所有青春。终于见到了安徽本人。已经没有当年在纽约见贾樟柯那个劲了。深圳耗光了我的利比多。
现场看到了还是很有活力的ann导,(一如这座我久违的以为会有所变化但还是很繁忙的城市)当她回到最熟悉的香港拍她最想拍的题材,一切就变得很顺,是近年来难得的人文作品。以及借廖伟棠之口,廖又借策兰之口的那翻话,必将被下一位诗人捡起,继续在沉默之间书写下去。
3.5 他们在岛屿写作HK ver.
“這是什麼時代,當一次關於樹的談話也幾乎是一種犯罪,因為它暗示對許多恐怖保持沉默”“這算是什麼時代,當一次談話,幾乎就是犯罪,因為它包含,如此多說過的?”當代香港導演,或許已經沒有人比許鞍華更適合拍詩了,或許更應該感謝她年輕時思度太多現實因素而沒拍,待到歲月沉澱之後,反而更顯從容。黃燦然與廖偉棠,相同出走著,不同出入世著,觀察著,記錄著,各自的生活態度與經歷照進詩中,詩人與詩具象化為一體,詩變得愈發鮮活了起來,在這個破敗的夜晚中,幫忙撿起我的碎片,重新拼接。香港的鏡頭佔據的篇幅有限,卻又處處不在說香港,留下的人,出走的人,都是城市拼圖上的一片,只是這一次,訴說起這座城市的故事時,耳畔不會自動響起《獅子山下》。
完全不合格的纪录片,充其量是纪录片的背调素材。不过片中看到Ann各种背影,穿着裙子帆布鞋背着鼓鼓囊囊的大包穿梭在大街小巷,她又没有徒弟可以开工带她玩,有人愿意投钱给她爱干嘛干嘛也好呀。大部分是访谈和近况跟拍,缺少资料支持。黄灿然在《大公报》工作二十五年,有多少声画证据可以挖啊,哪至于像现在这个样子只是翻“型”照?一条裤子妈妈补完妹妹补,Ann问现在女朋友不补——凭啥!廖伟棠也是翻照片,至少拍得好,也可见背后有大量的东西可以挖就浅尝辄止了,剪进去皇后码头保育的镜头只觉得无源之水。跟拍几乎是在线课。还有我很反感的诗歌MV。Ann的采访问题也不好,但是黄玄乎地比喻抑郁症感受时她“我不明”被她的耿直笑到。黄灿然吸烟的时候有一声香烟燃烧的音效应该是后期加做的,很刺耳,因为那根本不可能录到,伪饰得太严重
导演虽有自身对香港诗歌的热忱,但是全片没有章法,第一部分的诗人就像流水的跑龙套,每个人就派来都几句“诗情画意”,没能拼成一个香港诗歌的地图和文脉来。黄灿然的部分有趣,但由于第一部分的凌乱,黄的段落虽有趣味和故事性,却也没有明确的靶心。廖的段落比较让人别扭。可能是其多年在网络上留下的形象,加上诗歌本身,哎……总得来说全片三段比例奇怪失调。更像一个 netflix 游览短篇。
一部关于香港新诗的纪录片,前半部分找了几位香港目前还在的见证过香港过去的诗人做了一些采访,后半部分则全部给了诗人廖伟棠,在疫情期间跟随他拍摄,课上部分是对诗的象征、隐喻的解读,作为一位左翼无政府主义者,也表达了一些对过去香港的一些事件的看法,从纯粹的香港诗作欣赏或者艺术品味方面,这部纪录片参考意义不大,其中诗人们对香港的过去和现在的看法反而更有趣。比如淮远,诗要来自于细微的生活,要达意,不要太晦涩;饮江,年轻人不再依赖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接受事物观念更具有偶然性,人生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写诗,一开始就要准备一无所有;诗人的表达分两个方面,一他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二是语言,语言的水平,等等。
佢話細個嗰陣時念過嘅詩係護身符,其實我都係,就好有共鳴。(高强度听了一个多小时粤语,看到最后一直在想这句话) @2024-01-30 20:59:25
「打倒象徵主義,活生生的玫瑰萬歲」活生生的香港萬歲(哭哭哭哭哭哭
记住了“烧鹅有灵魂”,咂磨几下,觉得写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