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场残酷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性与爱的权力/自由游戏。
两个男主人公,Dan 与 Larry,都有着超强的占有欲和功利心,在他们眼中,所爱的女人不过是个战利品。
于是他们将自己的智力与荷尔蒙毫无保留地用在了这场角斗中。
两位女主人公,Alice 与 Anna,实际上对感情相当地执着与诚实。
可是,她们很不幸地成为了自己所深爱的男人用来证明自己地位的奖杯,即在他们眼里沦为了物品。
看似矜持成熟的Anna,因为自己太感性,被两个男人玩得团团转,不得不试图用性来换取爱的自由。
可她最终换来的却只有沮丧的妥协。
看似天真无邪的Alice,却充满了机智勇敢,很懂得保护自己的人身与自由。
虽然身为脱衣舞女郎,Alice却活得相当有尊严,并成功地摆脱了这个四人的怪圈。
游戏中最大的赢家,是表面上看起来最粗鲁无脑的Larry。
实际上,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的alpha male,更是个智商非凡的战略家,他最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该坦诚的时候坦诚,该奸诈的时候奸诈;也最懂得怎样向对手施加威逼利诱。
而这场博弈的始作俑者Dan,我们最终却发现他只是个可悲、耍小聪明的低劣作弊者而已。
别忘了,在他的莽汉外表下,Larry可是个皮肤科医生。
dermatology是与cardiology和neurology齐名的三大最难攻读的医科专业……Dan则是个讣告兼业余小说作家。
虽然这一物质因素没有被明确地放入对话中,但是每一个镜头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社会地位在这场势力角逐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Anna和Larry出没在豪华餐厅,住着宽大的精装Loft,Anna在主流艺术馆里举办了很成功的摄影作品展览,Larry拥有了自己的漂亮私人诊所……而Dan与Alice却是典型的窘迫伦敦“蜗居族”,为了生计整日在社会的边缘挣扎着。
这部电影的结构如同一出话剧般简约,如同一场外科手术般冷静精确。
所有的色情、暴力、感情戏都体现在精彩的眼神交流与对话中,画面却非常干净得体。
四位主演的表现都是无可挑剔的,可在我看来,最多面、最复杂、最耀眼的角色的莫过于Clive Owen饰演的Larry。
娜塔丽•波特曼,在《偷心》里见到的她,我一直在想这跟我14年前第一次看到的她,有什么不同。
她是独一无二的。
我想,那个和喜欢照料一盆绿色植物的杀手莱昂在一起的小姑娘,和眼下这个依然有着天使般面孔的女子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顶着一头猩红的短发,在人潮中谁也不睬自信走来的女子。
和那个大眼睛里有怀疑,却又很老道的小女孩。
如果她长大了,会成为她吗?
跳脱衣舞,和一个陌生人一见钟情,突发奇想不带一件行李,就到一个陌生地方,和一个人,打算开始另一个一生?
想起保罗•奥斯特,他的主人公总是渴望着逃离,开始一个全然不同的人生,改名换姓,奢侈地想把过去的一切打碎,以为自己和别人不同,有两个人生。
很多人看电影,说,那是因为想经历不一样的生活。
演员也有人说,想过更多的人生,在角色里可以。
原来大家都渴望逃离,或者说是希求着新鲜。
娜塔丽成了这个女子,厌倦了城市,一天从纽约来到另一个地方,和陌生人裘迪•劳一见钟情,开始做一个女招待——对,不是暂时的——她告诉朱利亚•罗伯茨演的摄影师,而那个裘迪•劳是个不成功的小说家,糊口的职业是写讣告。
在娜塔丽和罗伯茨之间会选谁呢。
我们没法代替另一个人做出回答。
劳对娜塔丽说,她跟你一样,都有灵气。
但是他却爱上了罗伯茨。
明显经过风霜的有故事的女人。
而娜塔丽,还是一个孩子。
这正是在和莱昂擦身而过十多年后,那个大眼睛天使般模样的小姑娘一直没变的地方。
她满不在乎、化浓妆、穿高跟鞋,扭来扭去,还有,一直没改变的是,她不愿意隐藏自己。
她说的话总是骇人一跳。
她的魅力就在于她诚实。
她总是随便就可以和别人谈心,她从来不客套,大笑之后她留下一个无所谓却难免凄惶的眼神,挥挥手的姿势都写着随意。
她好像这个世界的女王,从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除了她爱的劳。
无疑娜塔丽会是我喜欢的那种女孩。
看到北野武说荒木经惟,他喜欢隐藏,那是因为他是个害羞的人。
如此害羞的还有北野武他本人。
因为不自信和这个世界小心的保持着距离。
冷漠从来都是一层包装纸,掩盖的是不懂世故的笨拙。
而娜塔丽她从小就那么老道,她第一次见面就敢跟人谈心,她那仿佛目空一切的无所谓的神态仿佛在说,世界是她的。
对,世界是她的。
小心包裹自己,有个词叫作茧自缚。
她那么小,可她甚至一开始就把真理握在手中,她敢对这个世界伸出中指。
为什么要隐藏呢,打开自己是一门要学习的功课,而她早就毕了业。
罗伯茨是近乎完美的。
她说话的样子,有着毋庸置疑的自信、优雅、包容,她有力量,她是个完全掌握了自己的人。
我们知道为什么劳会选罗伯茨,罗伯茨的丈夫欧文说,她说你做梦还喊着妈妈的名字。
而罗伯茨是母性的。
劳对罗伯茨说爱的时候,像极了一个情场老手,他的充满挑衅的眼神,突然整个人焕然一新,像是一只准备冲向猎物随时一跃而起的豹子,他不再平庸,像是刚充了电的机器人——如果劳去演花花公子一定是顶合适的人选。
他们之间关系的演绎倒是让我想起了张爱玲说的话,他们之间是最终极的占有,是猎人与猎物,虎与伥。
那时的裘迪•劳是多么的潇洒啊,他紧紧盯着罗伯茨的眼神,不容辩驳。
爱情就是这样被表演的吗?
可那实在很像是演戏。
逢场作戏。
这两对男女的关系,在剧终以欧文赢回罗伯茨,而劳失去了娜塔丽和罗伯茨告终。
花花公子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那里,他的心从没有给任何一个人,因为他的心在哪里他自己也不大清楚。
回到娜塔丽身边的劳,被娜塔莉拒绝了,她以一向的自信,在刚拥抱过他之后斩钉截铁的回绝了他,那眼神冷冷的就像陌生人。
我爱你,因为你是陌生人。
这是他们的对话。
王菲的歌里唱,我只爱陌生人。
为什么不?
伤痕太深。
而陌生人你知道他们充满了无数种的可能,他们在走向你之前还只是白纸。
却等着随时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段感情获得了暂时的安全。
另一段感情走向分离。
而我们的女孩娜塔丽,她还是一如既往,有着天使的脸孔,聪明,敏锐,不提防会突然对另一个女人流泪,她真实的令人吃惊,她不是被把握的,她也被伤害,但她有着惊人的复原能力,她随时走向新的生活,她拥有爱的能力,随时可能开始新恋情,她活泼的像一只小鹿,每次都以为将开始的又是一生一世,每次都认真地爱,即使受伤害也没所谓。
娜塔丽的角色如此动人。
她仍然是一个待开启的旅程。
她在长大。
她是生机勃勃的。
對「誘心人」這部電影本來我是有所期待的。
Natalie Portman 和 Clive Owen 雙雙獲得男女配角獎﹐論演技﹐二人得獎實在不奇怪﹐但得到配角獎卻其實並不恰當。
以二人的戲份﹐給說成配角並不公平﹐只不過他倆的名氣給戲份相若的 Jude Law 和 Julia Roberts 比了下去﹐便被貶為配角了。
其實以故事論﹐首尾呼應的主角其實是 Natalie Portman 的角色。
雖然電影的拍攝手法流暢﹐演員表現亦佳。
但離開電影院時﹐竟然心中有點茫茫然﹐覺得有所欠缺。
這部電影並沒有打動我。
究竟缺乏的是甚麼呢﹖會不會是因為舞台劇改編﹐有點不同於一般的電影呢﹖似乎又不是﹐缺失的應該是一些更本質性的東西。
我想了很久﹐發覺原來作為探討戀愛關係的愛情電影﹐缺乏的原來是愛。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四個人﹐四角關係﹐除了慾念和佔有慾之外﹐竟然看不出有愛情甚至感情的存在。
攝影師意圖避免成為第三者﹐利用醫生作救生圈並與其結婚﹐但後來仍然抵受不了作家的誘惑。
作家滿口「我愛你」的謊言﹐對攝影師和脫衣舞孃都不見得有愛﹐為了攝影師而拋棄脫衣舞孃﹐但攝影師回到醫生身邊後卻又想吃回頭草。
脫衣舞孃對日夕相對幾年的作家男友用隨手拈來的假名﹐卻對來買笑的醫生報上真姓名。
醫生上網找情慾快餐﹐意外碰到攝影師﹐但婚後對她似乎只有性慾和佔有慾﹐對紅杏出牆的妻子追問時都只著眼於性的滿足程度。
戲中各人﹐原來都沒有愛﹐分開時都狠狠地傷害對方。
各人同衿共枕﹐身貼身零距離﹐但除了性﹑慾﹑內疚﹑報復之外﹐都沒有精神上的交流﹔精神上各人之間的距離就像各自站在不同的星球﹐拿著對講機﹐以謊言假語來溝通﹐來刺痛對方。
電影名字叫 Closer﹐似乎反諷的成份更多。
最後脫衣舞孃用真正身份回到美國﹐作家回到電影最初孤獨的單身生活﹐醫生與攝影家雖然重新開始﹐但結尾一幕卻給人同床異夢的感覺。
兜兜轉轉﹐原來最後誰都沒有與誰靠近﹐沒有 get closer。
http://www.neterrain.com/cosine_inn/2005/02/closer.html
爱情这个东西是有道理可循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命定的模式。
像分析犯罪案例一样,每一起爱情案例也都有因为所以蛛丝马迹,可以供人打份冷冰冰报告陈述其本质。
比如closer里面这四大位。
他们的爱情关系看起来纠结繁复,其实用冷冰冰的旁观心态看的话,都是必然结果。
Dan,因为是个作家,而且是个不得志的作家,就如他自己所说,他生来就没有被赋予天赋,所以他是个盲目浪漫主义者,他看世界的眼光是短浅的、有选择性的,他只求美不求真,哪怕这美好是矫饰的、假的。
一句浪漫的“Hello, Strager.”足以虏获他全心,于是他开始借着Alice美丽的躯壳自觉自发地编织起只属于自己的浪漫故事,他甚至不在乎这故事里面的Alice到底是不是真的,正如Alice在看Anna影展时说的,艺术只是艺术家一厢情愿地截取生活的一瞬间,他们根本不在乎那是不是真相,而丹的新书里面的Alice只是她的一部分,而被他刻意漏掉的那部分才恰恰是真相。
丹爱Alice,但他爱的却并不是真正的Alice,而是自己意淫出来的一个美好的女主角。
但是作家的浪漫永远需要新鲜血液的滋养,于是,他渐渐爱上了下一个女主角——受过伤害的单身摄影师Anna。
这片子里,丹这个人物让我既同情,又瞧不起。
像个长着男人躯体的小男孩,天真、浪漫、善良却懦弱,他根本没有勇气接受生活中爱情中任何的不完美。
面对不完美时,他体内小男孩的第一反应总是不假思索的拒绝,比如拒绝接受Anna和前夫的最后一次交欢,拒绝接受Alice在分手期间和Larry的苟合,待事后那个成熟的丹战胜了这股孩子气后,他又总会返回来道歉,可悲哀的是,事态总是无法挽回。
Larry,因为是个医生,所以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
他不浪漫,甚至还有些动物性的野性和虐待倾向,在女人面前的魅力指数当然不如浪漫俊美的作家那么高。
但Larry的成熟、狡猾和务实使得他必然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当然,他并不坏,他称自己为人类狂欢节上的冷静观察家,一点不错,他只是非常理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有能力为此布置战略。
在Anna影展上,Larry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1、他说丹并不矮,这之前他根据丹的头像照片已经预测过他的身高,从医生的人体科学角度。
所以他说丹的头部有欺骗性。
但是丹高而纤瘦,所以如果打起架来,他不是自己的对手。
2、他承认年轻性感的Alice的确令他着迷,但他更喜欢Anna这种,“你是女人,她是女孩,她有年轻女孩的低能美丽,但却狡猾”。
说这些话时,Larry很自然,这只是他本能的对局势的迅速分析,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位冷静的观察家就早已将局内人的本质透彻掌握了。
在Pub里面和Alice偶遇那场戏,更把Larry的实事求是精神强化了,在那个真真假假无人在乎的声色场所,他依然不肯罢休地要求Alice以真实面目面对他。
Larry身体里动物性的那部分是爱着Alice的,他只想和她做爱,但做爱也要做得真实,Larry的爱情观里容不下半点虚构成份。
如果此时换做作家Dan,恐怕早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并且积极配合地编织出另一部动人故事了。
Anna,正如医生Larry总结的那样,轻度抑郁症患者。
这场纠结的四人爱情剧里面,似乎没人在乎医生的这个诊断。
可是恰恰是这个医学名词,给了Anna这一生所有感情经历一个透彻的定性。
她的爱情是忧郁型,而且必须是忧郁型的。
“抑郁症患者不想要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抑郁下去。
”Anna抑制不住自己对负罪感的瘾,蒙着一层负罪感的爱情是她的命定模式。
爱上已经有了精彩爱情生活的作家Dan,在暗暗爱着Dan的情况下嫁给Larry,在为人妻的情况下继续和Dan偷情,因为被迫满足即将成为前夫的Larry的性欲而自觉辜负了Dan,因为Dan嫌弃的第一反应和对Larry的歉疚而再次回到了Larry的身边,接下来,她将带着对Dan无望的爱和对Larry的负罪感继续抑郁的生活下去了。
这一切正中Larry的下怀,我相信Larry深爱Anna,并且早就参透了Anna的弱点,只是他的对症下药有些不择手段。
我不敢说Larry和Anna今后的生活是不是幸福,Larry的善妒和Anna的抑郁估计都不会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什么好色彩,但是,谁又敢说其他的模式就一定会幸福呢?
Alice,虽然真名叫Jane,但这场异国的故事里面并不是真的Jane在出演。
Alice是这场不太美好的四人混搭的爱情纠结剧中唯一的完美无暇。
Larry形容她美丽而狡猾。
她的美丽既是福也是祸,她的美丽让她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她爱的人,却也同时导致男人们只会迫不及待地占有她而忘了好好了解她。
所有美丽的女孩都是狡猾的,这是她们在这个福祸相间的世界里不得不掌握的生存技能。
她在所有男人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性感尤物Jane,唯独在Dan的眼里看到了天使。
她爱上了那个天使一般的Alice,所以,她爱上了Dan。
是的,她爱上的其实是Dan眼中的自己,和Dan为自己编织的浪漫故事,尽管明知道那一切都违背真实。
可真实的世界里满是悲伤,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从相遇那一刻她就告诉过Dan,只要还爱着,她就不会离开。
所以即使他们的童话故事里出现了厌倦和背叛,她也只是伤心地disappear,而并没有离开。
当她的王子灰溜溜地再度出现,她的爱情丝毫未减,这是个只为爱,不为占有的天使,她本以为完美的故事终于可以续写。
直到Dan像Larry一样疯狂地探求真相,逼迫Alice亲自剥开悲伤的时候,她的爱情突然消失了。
她在Dan的眼里再也看不见那个纯洁完美的Alice,只剩下浸透了无奈和悲伤的Jane,于是,她不爱眼前这个男人了。
世上的爱情有千万种模式。
有时爱或不爱,并不取决于面前的人是不是最好,而是,他或她是不是符合你命定的模式。
凌晨4点,没有中文字幕的电影,继续着昨天的不良习惯!
看这部片子的原动力还是来自娜塔丽·波特曼。
无法忘记她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样子,尤其是她的眼睛。
只是想再看一看她。
影片《偷心》讲述的是一个简单并且复杂着的两男两女的情爱故事,他们彼此之间复杂难明的关系绝不会令人联想到电视剧里拙劣的多角恋。
这是由帕特里克·马伯的同名戏剧改编得来,搬上了银幕,在导演的刻意为之下,依然充满了戏剧的力量和舞台感。
导演让男女角色们在为数不多并且独立的场景里咆哮和悲伤,无形中为影片设置了一个周旋空间很小的狭窄范围里。
当然,这一点并不足以成为任何人抨击本片的借口,因为这样干所带来的戏剧冲突感无疑是非常具备力量的,是一种直击心灵的简练力量。
起初看上去影片给人的印象非常迷惘,在几乎没有任何描述之下,轮番出场的四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令人感到无比的糊涂。
为什么没有基本的铺垫?
很简单的理由,因为导演将多数时间都给了对白,甚至于为此牺牲了清晰的时间跨度转变,场景以及情节的连贯性。
随着突兀的场景变幻,唯一能够点醒观众时间跨度之巨的,惟有对白里偶尔泄露出的只字片语。
这种奇特的手法使得影片前半部分产生了异常难以摸透的气息,观众得像瞎子一样摸索着前进,不停的猜度着情节。
直到后半部,一切才渐渐的浮出水面,就仿佛在导演的指引之下轻而易举的在结束前明白了一切,并且知道了导演的企图。
说实话不喜欢这样的安排,内心还是喜欢流畅的电影。
裘德劳扮演的丹是个懦弱的男人,略带忧郁的英俊脸孔和怀才不遇很能激起女人的母性。
这类男人通常都比较任性,他只想获取爱的快乐,却不考虑爱的责任,他考虑问题时只考虑当前的感受,不往前看,也不管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他与艾丽丝一见钟情,生活的很幸福,但这却没有影响他对安娜紧追不舍,也许他也不明白自己追安娜最后是为了什么。
丹的软弱在几次分手戏中表露无遗,第一次分手是与艾丽丝,分手的时刻他犹豫了,如果艾丽丝没有偷跑,他也许还会在两个女人间继续周旋,对于他,道德是透明的,快乐是真实的。
第二次分手是和安娜,他得知安娜用身体来换和拉里的离婚协议书时,他吃醋了受不了要求分手,可是分手之后他又后悔了,做了一件很让男人丢脸的事情,去求拉里。
这种男人在我眼里不是为爱放弃尊严,而是毫无尊严,他是为了爱去求拉里的吗?
我认为不是,他只是受不了寂寞,如果艾丽丝在,他就不会去求拉里了。
他只爱自己。
女人在乎的是男人的心灵是否出轨,男人在乎的是女人的肉体是否出轨。
拉里很霸气,是个目的性很强的男人,他很在乎肉体上的征服,或者应该说男人都很在乎肉体上的征服,所以当他知道安娜有外遇时,他关心的不是安娜更爱谁,而是谁的性能力更强。
当他遇到艾丽丝以后,他也不想从心灵上征服艾丽丝,而是选择肉体上的占有,用这个来作为对丹的报复,尤其当丹来求他时,他最后的嘴脸也很恶心。
但他是现实生活中的赢家。
拉里争取安娜,还是从肉体入手,他很明白人性的弱点。
拉里应该算是完胜了,虽然他是吞下耻辱迎接的胜利,但他还是达成了目标。
拉里在最后遇到丹的时候告诉丹,你不懂得妥协。
这句话道尽了相处的真谛,两个人的相处靠的不是爱情,而是妥协,为爱妥协,并不会失去尊严,反反复复的左右摇摆,才让人觉得不齿。
艾丽丝是个隐藏很深的女人,看上去很纯情,心里却藏了许多东西。
她很早就知道了丹有出轨的意向,那张流泪的照片出卖了她。
当她在脱衣舞场里对拉里说,她叫简时,她的真实名称,她的笑容如此轻蔑。
电影里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艾丽丝,虽然她隐藏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她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是伤害别人,从一开始,她就为自己设下了防线,这样她才能全身而退,在纽约的阳光下接受众人的目光。
艾丽丝是个个性很强的角色,她对爱的态度非常绝决,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爱与不爱之间的距离只是短短的几秒种,她可以容忍丹对自己长期的背叛,却无法容忍丹对自己的怀疑和质问,她离开了丹。
安娜则显得平庸而没有个性。
她最终温顺的躺在拉里身边,眼睛茫然的透过黑暗,也许她想看到自己的未来,也许她想看见丹,在我眼中,她已经失去了方向,拥抱并没有温暖她。
她与拉里在生活上已经靠近,但在心灵上的距离也许今生都无法再靠近一步。
安娜很可怜,她太诚实,也太没有耐心,她以为相爱需要以诚相待,可惜,真相往往只会加大距离。
疑问来了,爱的呵护是需要谎言的,不论善意与否。
真相,总是丑陋不堪的,是不能面对的,为什么一定要逼自己去直面,装傻才是大智慧。
另外电影里的那首主题曲挺好听。
虽然Jude Law的模样对我来说眼睛稍微大了点,可是我必须承认我是冲着他找出这部片子看的。
一看之下,阵容如此强大。
开始因为Jude Law以为是英式温片;然后看见娜塔莉波特曼,知道没这么简单;再一看有大嘴,又以为是轻喜剧;最后出现克里夫欧文,开始想会不会是情节片。
理性的医生其实很暴戾,感性的作家其实很懦弱,知性的摄影师其实很犹疑。
反而只有率性的脱衣舞女郎最真实纯粹最直指人心。
纠纠缠缠反反复复,每一个寂寥辗转的夜,你思念的,是否就是身边的那个人。
或许这世界太多桎梏太多羁绊,已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清晰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感情,以及,心底的阴影。
我们其实都还算是好人,不贪心,不欺骗,只是有那么一点点的自私,还缺乏那么一点点的勇气。
不能忍受你的一点点瑕疵,却忘了世界已然满目疮痍。
最早把它放在豆列里,我写了下面一段评论:“能在陷落的愛情裏全身而退,不代表你沒有付出全部,而是證明你早一步看清前方沒有未來的道路。
如果連忠誠都不能做到,何必要虛僞地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
”豆列地址:http://www.douban.com/doulist/13542/說不清楚這部電影給我的究竟是甚麼感覺。
你可以很冷漠地看完這部電影,嗤笑世俗的愛情,唾棄為人不齒的情欲。
它讓我很震撼。
不止一遍地看這部電影,不止一次有新的發現。
它是一部註重細節的影片。
而它每次都會做一件是,一遍遍地問我:是否愛情裡永遠包含有欺騙?
曾經聽過一句話,人可以只愛一個人,卻可以和很多人發生性關係。
我是不是應該說地婉轉一點?
汗~初聽見的時候挺震驚的,後來細想又非是並無道理。
一方面是生理需求,另一方面又是心理的煎熬。
一直想不明白,為甚麼Alice寧願告訴Larry她的真名其實是叫Jane Jones,也不願意曏Dan提及。
一句I don't wanna any people see my passport picture把所有的問題一概推出。
她還是害怕陷入太深的吧。
這也是她最後能夠全身而退的砝碼。
但是,又是為甚麼,為甚麼一開始她就發現Dan和Anna之間有曖昧的關係,又不挑明說,而在Dan曏她坦白時心痛到崩潰的邊緣?
Alice是個值得推敲的角色。
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以stripping為職業的年輕女孩總是物質、世俗、虛榮...的代名詞。
但這些在Alice的身上卻沒有錶現得太明顯。
除了撿拾Larry扔在Strip bar沙發座上的錢的那一幕,實在看不出她對於金錢還有其他的慾望和奢求。
她自己也說她是靠這個活的,也許她僅僅mean她保障自己吃喝住的最低要求吧。
忘不了她那張留淚的臉。
她是投入了自己的感情,才會如此傷心吧。
一開始,她就對Dan說,I won't leave the one I loved.她一共離開了兩次,一次是Dan坦誠他和Anna的關係,她無法忍受繼續留在一個心不在他身上的男人,即使之前還哭著抱著Dan說You'll miss me。
在Dan決定不放她走後,她有執意地逃離那間留有太多記憶的apartment。
第二次離開他,她很認真地對他說,I don't love you anymore. please leave.還記得之前幾分鐘裡她是何等地興奮麼?
之前還說著happy four years anniverary,還說著之前的分離doesn't matter。
她是對Dan的幼稚心寒了吧。
心已死,之前再多的愛戀也化為泡沫,消失無影。
Dan絕對是個心志不夠成熟的人。
為了和Anna的一個吻,執意要求繼續發展他們之間的關係。
Anna無奈的一句:what are you?12?在一開始就挑明瞭Dan的悲劇。
他的可笑之處在與Larry談話的那一段完全展現出來。
固執地要求他放開Anna,固執地要聽他說Anna是被脅迫的。
相較而言,Larry是個太狡猾,太世故的男人。
為了一再享受報復Dan的快感,在一遍遍說Anna在與他做愛時是enjoy的錶情之後,在驅使Dan重新回到Alice身邊之後,又說了個小小的慌,也就是這個謊言,加上Dan的嫉妒心,斷送了他和Alice的未來。
在自己一次次出軌之後,又不肯原諒對方背叛自己。
可笑的男人。
Anna是個矛盾的女人。
Julia沒有很好地詮釋一個artist的身份,但很好的錶現了人物內心的矛盾與不安。
雖然內心抵制自己的出軌,卻一次次做著冒險的舉動。
面對兩邊的男人,她一直徘徊,對Larry的愧疚,對Dan的慾望,兩者在她的天平上得不到平衡。
人是很難堅持內心的想法。
雖然Anna在過程中選擇了與Larry離婚,去到Dan的身邊,最終還是捨棄了這個想法。
一方面是Dan的不理解,一方面又是對Larry複雜的感情和Larry的要求。
女人一旦讓自己陷入這種兩難的抉擇,自己的幸福也就慢慢被磨去。
不想說Larry,狡猾、世故這類的形容詞似乎不足以形容他。
他的各方面言行舉止都不能讓人聯想到他醫生的身份。
當他與Dan冒充的Anna角色在倫敦的色情聊天室聊得不亦樂乎時,當他無意中真的遇見真實的Anna,滿嘴的hotel時,似乎在他低俗的外錶下,還隱藏了甚麼。
我不明白究竟是些甚麼。
他驅使Dan回到Alice的身邊是否是個小小的陰謀?
在那一刻,他已經完全瞭解Dan的嫉妒心理,然後,他編了個小慌來“教訓”Dan這個小鬼,而Dan的眼淚,除了暴露出他的幼稚,還能說明些甚麼?
記得Alice在Strip bar裡和Larry說過一句話:it's not a war.她是最早認清愛情真相的人。
即使有這句勸導,Larry還是執意將這場感情游戲變為一場戰爭。
毫無疑問,最終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也摧毀了他人該得到的。
電影的人物、情節很豐滿,讓它不成為一部好電影都難。
在拍攝的手法上,在敘述的過程上,導演也煞費苦心地將它界定為商業片和藝術片這兩者之間的東西。
影片以Dan和Alice在倫敦冬季陰冷的街道上一見鐘情為始,以Alice走在紐約陽光明媚的街上引來眾人回眸為終。
Dan還在繼續他的生活,孑然一人。
在他最後看見那塊寫有Alice名字的碑文時,他是否聯想到甚麼?
Larry和Anna重修舊好,Anna註定背負一生的愧疚。
在歷經了這麼多曲折之後,一切又重新回到它們各自的軌道。
總覺得Dan是片中最可憐的人,他擁有過兩個女人的感情,最終只落得孑然一身的下場。
如果不是那麼嫉妒心重,不是那麼大男子主義,不是那麼幼稚無知,也罷,這無非也只是如果。
有幾句話說得很好:Love was an accident waiting to happen.If you believe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雖然電影只選用了Damien Rice的一首歌,the Blower's Daughter,但整張O這張專輯都像是為Closer量身定做的。
很好聽。
也参考http://po-deceased.blogbus.com/logs/2006/10/3584948.html
看了偷心觉得没看懂于是翻过头去找影评却见一篇一篇文字如同出自你笔下。
耳边是听不懂的歌,清婉的旋律让我恍恍惚惚记不清今夕是何夕。
如同一条无法返回的路,离别两字如此决绝,不带有一丝回忆,只是手起刀落,清脆的一声斩断了时光。
说年少,想必会有嘘声,则只能说自己虚妄的度过这些岁月。
如同垂暮的老人,不愿去苛求确凿的日期,回忆如同打翻的日历,窸窸窣窣飘落一地,每页有一个瞬间停留于其上。
记忆已经不堪回忆,这本日历已经翻了太多次,画面却不曾褪色,页边已经轻卷。
两人如此年少,如此骄傲,于是将现实涂上自己期望的颜色,耳鬓厮磨时,眼中重叠的色彩如同梦幻,待无法忍受对方时,便不甘屈服的冷战。
四年前的此时此刻,我也是在此时此地,也是在这个时间坐在这里,也是如此为此事纠结。
无法改变的是,你已经远去,如同启程远航的轮船,挣断缆绳、驶向你的天涯。
不是我长不大,而是无法轻松的面对,因为我毫不怀疑有种被称作迷恋的东西,那样真实的发生,甚至燃烧的太炙热,哪怕灰烬也将棱角分明的我熔成一颗心形的锡锭。
如同豆瓣戏言“你认真了,你就输了”,好吧,我输了——但我要的不是胜负,只是那个人,那颗心。
长不大的少年,还没来得及弄懂爱,就一下变老;想起珍惜时,擦肩的人却已远去。
不是我们不曾成长,只因那段伤心回忆连着彼此伤害的不成熟的爱,于是被迁怒而彻底擦去。
却不知那段空白是心头的刺,每次无心的触动都会让往事翻腾。
在想一个问题,dan与两个女人的爱情。
我感觉,dan了解anna比alice更多。
一开始,dan与alice一起闯进自己似乎已经失去记忆的童年花园,说到自己早早死去妈妈是一个烟鬼。
而alice吸烟、受伤、年纪小,需要被保护。
这触发了dan内心的创伤机制,他想拯救alice就像想拯救曾经的妈妈。
可将近4年的相处,dan都是用自己的第一印象去与alice相爱,可以说,他从未了解alice,alice也说他只了解自己的一部分。
anna与dan的第一场相遇,在anna摄影棚,dan闯进了anna的世界。
这是公共场合,既正式又带有一些禁忌的浪漫,而anna并没有排斥与dan亲吻。
anna看上去高贵而坚强,其实这些都是与她内心的懦弱、恐惧完全相反相的性格,因为太脆弱而自我强硬。
dan看到了这些,这些也正是anna性格里最真实的自己。
从此dan开始想拯救她了。
我相信,anna一定像极了dan的妈妈。
我觉得dan内心的天真更多,而不是表面轻易被看出来的懦弱。
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懦弱的人,其实并不懦弱。
dan跟larry在医院的对手戏中,他能够在一个男人面前痛哭,对于人来说,尤其是男人。
放下尊严,真实面对伤痛的自己,尤其在情敌面前,这是最最难做到的。
他是如此忠诚于自己的内心,他的这一场痛哭让我给这个片子打了五颗星。
任何人都会有恐惧,尤其是早年失去妈妈的dan,他害怕孤独,他太需要爱了,我相信他对爱的渴求,并不是简单的假爱或真爱能评判的。
他渴求爱,又无法接受让爱变得污浊的东西(当然,他心理是如此认为的),我猜他这是对母爱的变相索取。
但令我惊喜的是,每一次当他知道眼前这份爱开始变得浑浊的时候,所做出的反应都是真实的人性反应——不能接受,转身就走。
无论怎样,他是真实的面对自己残缺的内心,他是包容自己的人。
试问,谁又能做到呢?
larry不需要分析啊,他身上的攻击性和人类的自我欺骗&愚蠢并没什么好评价的,到处都是这样的人,用看似理智的真实的谎言来欺骗自己、伤害别人。
在我的人生观里,自己欺骗自己,是最可怕的。
而larry竟做到了!
这个人物写的非常真实饱满。
好编剧!
其实anna也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最后才会看似貌合神离的在一起,其实我感觉他们这两个“假货”才是真正适合彼此的恋人。
anna有忧郁的情绪,她拒绝面对真实的自己,她太聪明了,聪明的掩盖住内心的所有胆怯,用一个艺术家的真诚与自由反复说服自己的内心,仿佛看起来“真实与自由”,她把自己包装的太好了,只不过到了dan面前,一切崩溃,她爱dan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dan是如此真实的一个男人,而这些,她全部缺失。
再来说说alice,自由,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往往第一感觉都不对貌似)。
第二感觉就是,其实她跟dan错失了一段真正的爱情。
在她爱上dan的时候,dan并没有因为了解而爱她。
而后来,dan努力想了解她的时候,她觉得累了。
我感激这场戏,dan一向直面自己的懦弱,故事最后,dan想试着开始做一个假人,想试着用谎言包容alice,但是alice没有给她这个机会,他最终因为愤怒而一巴掌出手。
可能头脑熬夜熬昏了,我并没有仔细想清楚alice的个性,感觉是挺健康的一个姑娘,爱自己也会爱别人,优缺点都有,是个完美的剧本人物吧。
假设:dan和alice这两个人都是真实对待自己内心的男女,那么编剧想说的话,我大概体会了。
爱是存在的,但或许不同步,因为彼此并没有真心了解。
荒诞的却是,其实每个人永远都是孤独的,真正的心灵沟通并不存在,我们那么努力的与人交流,都是因为有爱,而爱就会带来伤害……每个人都会从电影里看到自己认同的东西,每个人都会记得自己愿意记得的画面,而忽视其他。
我看到的,仅仅是我看到的而已。
写下这篇的初衷,还是希望得到人类的认同。
耶我吱吱不倦的尝试沟通,虽然我知道真正的沟通不存在。
开头爱丽丝顶着红头发走在大街上,不看路,张扬鲜活,然后就被车撞了。
抽烟的样子,大笑的样子,都是《杀手莱恩》里的玛蒂尔达,哭着说“我要爱,或者死”。
依旧是一样的女孩,玛蒂尔达住在她身体里,不时跑出来狡黠一笑。
她要好多好多爱,她不管明天未来,她不爱会死。
只是女孩而已。
莽撞的炽烈的毫无保留的爱情,没准备后路没准备抽身,随着爱情说来便来说走就走。
想起我总是和别人说:祝活的恣意。
她便是那个“活的恣意”。
恣意不是真实,却包含着真实,也包含着选择不真实的权利。
我喜欢她想笑的时候就弯曲了身子大笑,想哭的时候就嚎啕大哭,想走开了门就离开,想回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的就回来。
她撒谎的时候,眼睛里也写满了谎言,她诚恳的时候,头发上都浮着真切。
她好像剪刀手爱德华,他们都是爱情本身,脆弱敏感,真实虚伪。
她从未欺骗过谁,她睁开眼第一句话是“Hello Stranger.”Hello Stranger, 随便哪里都可以开始爱情,你来我当你不会走。
她抱着爱过的人大哭,然后转眼消失,可以不知真假的爱上别人。
真好。
丹的剃须膏蹭到她的后背上,她抱着这个她觉得不愿让自己爱他的男人,突然抬眼看了一眼镜子中的自己。
没有什么温度的眼神,即使在她质问为什么不允许自己爱他的时刻,依旧没有温度的眼神。
她一直在玩。
转过头来满脸的泪,巨幅照片前瘦小的剪影,她不过一直在玩,在享受活着,在四处找乐。
可是有什么不好?
伤痛与欢乐一样真实热烈,有收获就要有代价。
当人们以信任的名义步步紧逼,真实就成了自己都不忍目睹的狼狈,说出来摊开来都血腥残忍。
用信任的名义得到真相,又因真相失去信任。
丹的眼睛在镜片背后还算老实诚恳,可是没人能抵制住一个所谓安稳带来的另一种诱惑。
其实可以预见,一旦这种得不到变成拥有,丹不过会重走一条拉里的路,变得患得患失而懦弱自卑,或者不走此路,便是想尽办法脱身了。
安稳只是以得不到形式时出现才最美,一旦得到,便立刻变成枷锁与羁绊。
这话不陌生,多少年前张爱玲写过的红玫瑰白月光蚊子血大米粒,同理可证。
得不到的才永远诱人。
因为你总是有太多太多贪欲。
没有哪一种感情如爱情般绝望,正似没有哪一个人如爱人般陌生。
耗多少时间花多少心思才能了解一个人?
安娜让丹以为她要的是安定,让拉里以为她要的是永恒,甚至让自己也这样认为。
可是不是,没有一个灵魂,愿意将自己束缚于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段关系。
安娜同样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她并不想要在丈夫出差后迎接他的归来,她是拍摄陌生人的摄影师,她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期待。
只是她误以为她没有,而已。
耗多少时间、花全部心思,都不能了解一个人。
都不能了解自己。
如果只剩下懦弱的、卑微的、丑陋的自己,那么爱情又有什么意义。
拉里一次次的崩溃、重建、崩溃、重建……他不断地不断地看到自卑的自己,却又一次又一次的无能为力,任由自己甚至带点稚气的报复。
不聪明。
人会变得不聪明。
甚至是愚蠢,自己看起来都觉得愚蠢。
太不堪。
你看到镜中的自己,发现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有什么能比得上一个渺小的孤单。
最后你发现无法面对与无法绕过的,只有自己。
用信任的名义换取丑陋的真相,用信任的名义一次次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信任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洋洋得意的在路上等着你一脚踩上。
坦诚就是好的吗,还是欺骗更善良一点。
如果明知道谎言更动听一点的话。
我们用想要更近的心,让彼此更远。
又来固定句型。。。“听到The Blower's Daughter就知道看过了”。。。
what a hell is this?! I don't know why they fell in love and I don't know why they aparted
一群乱搞又自以为追求纯洁爱情、要知道真相又玻璃心的人
OST 好棒
boring!
没什么共鸣,在我眼中不过就是一群人打着真爱的幌子互相乱搞罢了。你fuck我,我fuck你,fuck到最后才发现,炮友总是老的好,于是好马也爱回头草,哪知草儿已经爱上他人的屌。
歌太好听人太好看
jude law is a better fucker
close?closer?
I can't take eyes off you !!!!!!
看不懂!讨厌!喜欢alice~还有片尾曲~
人太想被爱就会花心不止
没啥好感的文艺爱情片。
裘德•洛饰演的角色在爱情面前乞怜的嘴脸甚是可恶,男人面对爱情太过贪恋和偏执往往是龌龊懦弱的表现。四角恋的情节其实蛮单调乏味的,有性无爱是基调。你靠近了那个人,却未必能够靠近他的心。与其叫偷心,不如说是变心。开头那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很有感觉,难以忘却。
爱情是狗娘,谁都别装懂
很常规、常见的一部美国式爱情片。无感,无聊。
挺喜欢time gap的处理,也许是因为每个gap之间角色的互动让人觉得非常舞台剧感。
不知所谓
第一次完全没看懂的心理片~
爱情类电影中 我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