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说了一堆结果忘写影评男主做事的疏离感 一开始被我们理解为目的性的缺失 过后却觉得必然有目的 而且或许是最单纯的愿望。
现实的一大残酷可能是 越单纯的愿望 往往越抽象遥远 于是要进行不断具像化的尝试 摸索 计划…然后我们逐渐习惯将眼光聚焦在细节和具体上。
我们会因此更加接近还是远离抽象单纯的初心?
单纯的愿望或许本来就是悖论。
男主也在用对他来说最直观的具象前进着。
他坐上巡逻车的驾驶座 镜头拉出驾驶舱 小车不断远离 缩小 高速行驶 公路在眼前延展 音乐奏着一些不紧不慢的沉沦 不久前烧杀抢掠的紧张感也被似乎吹在车/耳边的风拉伸、轻抚 不明不白的空虚和鲜明的鼓点依旧让人躁动。
被抓后 随着警车行进摇晃 他失焦在栏杆背后 偶尔对上焦的脸上写满的寂寞 抓不住的雪碧瓶 抓不住的生活 我心又一空。
结尾 弟弟和满屋迷茫的人平和地走过房间 去讲述自己做过的事。
看着他的眼泪,想到人的共通之处,想到人从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的行为里得到启发、找到愿望的实现道路。
想到生活环境的局限性。
想到所有人曾经单纯美好的愿望。
想到愿望的破碎。
想到破碎后的很多时候 并不知道为什么会破碎、怎么就破碎了。
明明每一步,都走着钢丝挣扎过了。
索性最后一幕是在暖光下破碎。
总结一下新浪潮在哪:1.个性化的影像,虚焦、摇摆、出画、镜头根据外在乱入的思路而不是观众想看的情节而设计,在画面上一个意外连着一个意外,制造了混乱的感觉。
2.情节上人物的出现也如此,不按照情节内(有安全感,会让人觉得“我就知道”)的逻辑而是按照真实生活的混乱逻辑(生活不会给你任何提示)来出场,保安和小女孩的“被惩罚”给主角赋以真正的邪恶光环,混乱就像泥沼一样会让普通人陷入,也像妖风吹过一样来去无形,这无辜的二人就是普通人接触到邪恶边缘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小女孩,充分展示了没有信仰之物就会自动滑向混乱和邪恶(无贬义)的人性本质。
3.打斗戏真tm出彩,几乎没有完整的动作,从银幕外飞进来的一脚让我感觉被打了一顿。
与韩国的飞天踹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细节证明了创作者并不是剑走偏锋,而是已经在主流层面上升华的状态。
这部片子评价非常好,可我不太喜欢。
混乱的故事线索,模糊的讲述手法,加上了很多迷幻感觉的音乐,摄影也故意采取粗糙的方式,不得不承认,这些初看上去很有些吸引我,可是电影的本质还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在这一点上,本片很失败。
故事严重缺乏逻辑合理性,另外,这个故事也没法让人太感兴趣,最为不喜欢的是,影片的部分摄影方式,对着身体太近,但又不是贴着脸拍,这样让整个画面显得很怪异,看着头疼,当然,对于城市夜景的拍摄还是挺好看的,不过,这些要分开看。
罗伯特帕丁森最近的作品都很想突破,无论是《迷失Z城》还是这一部,外形和角色上都是变化挺大的,可惜,依然觉得他没有展现出高人一等的表演功力。
本片的阵容其实是相当有趣的,导演之一就是主演,演那个弱智的弟弟,其表演很容易让人想到《雨人》类似的片子,但水平完全是比不上的,只有表面而无内涵。
这样一部风格鲜明而特别的影片势必会有很多观众推崇,但坚持看完全片的感觉就是有点头疼。
罗伯特演的是真的很好…电影中康尼在电影开头闯入办公室的时候就一眼撞进了我的眼里 我似乎是一瞬间就感受到了这是个怎样的角色 他粗鲁 蔑视规则 狡猾恶劣地游走于这个世界里 他看起来没有过高的教育水平 但却让我无法一时间下结论 是他天生恶劣还是生活太过于艰难 他看起来强大 无所不能 浑身是刺 危险到让人根本不想去接近 但实际上他如此强大 只是因为他被需要 不是被社会不是被周围的人 而是被尼克 只有尼克让他在这操.蛋的生活里有了坚定的 活下去的勇气何一定要活下去的决心 一定要变得勇敢一定要变得强大一定要变得足以被依靠 尼克是他仍然存在的证明和仍然被爱的唯一痕迹 一切都是那么混乱 然而一切都只存在于尼克“之中” 在迷幻令人头晕的夜晚世界里 电子乐伴随着他的脚步带我们偷窥他生活的一角 仅仅是一天 一个夜晚 但这一定是他人生中最可以被说为是“全部”的一天 借用别人的评论来说 尼克因为曾被爱过而穿越了整个房间 然而他却不知道 他的哥哥康尼曾为他在一晚穿越了整座城市
There are really a lot of close-ups in the movie, especially on the faces of the actors, giving a realistic feeling to the audience. Plenty of long shots are also employed, particularly when Connie is arrested and Ray falls off the tall building. The cameras are shaky sometimes, and the neon color is widely utilized in the dark. In a word, the use of cinematography here is pure art. In addition, the movie achieves some hilarious effects when Connie pretends to be the security guard and the real security guard is arrested. In a nutshell, with its stylish soundtrack, the movie is a pretty fun thrill ride, and is absolutely worth watching.
故事很简单,哥哥和智力低下的弟弟抢银行,弟弟被抓后哥哥想救他出来的故事。
时间跨度为一天一夜,荒诞逼厄令人厌恶。
一度难以看下去,即使有帕丁森的颜。
但在暂停的间隔里,我意识到,我真正抗拒的是一眼可以看到的悲剧,以及无力改变的绝望。
拿好时光和无名之辈做个比较,因为都是憨憨新手抢劫的故事,都是悲剧的底子。
无名之辈巧妙的地方在于它增加了许多的幽默,让你在观影过程中会笑会哭会被感动,你会在不可改变之事里看到一丝曙光,即使这曙光只是假象。
残废的人还是想死,走火的枪最终还是终结了一个人的生命,底层的人还是在地底爬行,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还是相信着曙光?
因为一切都会变好的正是自我欺骗的旗帜。
好时光的巧妙与无名之辈完全相反,它妙在把绝望逼入更深的绝望,从小被欺负的智障弟弟,靠色诱达成目的的哥哥,抢劫得到的钱距离赎出弟弟还差一万块,以为救到了弟弟但其实是另一个人等等,它总会在你以为有所改变的时候将你拽入更深的深渊。
我抗拒这份一眼见底的悲剧,抗拒这比绝望更绝望的深渊,也抗拒无能为力而选择自欺欺人的自己。
1. 据说,是帕丁森主动的。
他在看了《天知道》(的海报)后入坑了,被萨弗迪兄弟独具风格的迷幻影像所折服了,于是强烈要求加入兄弟俩的下一部制作。
恰逢手头上《未切割的钻石》碰壁,兄弟俩说好吧,让我们另立一个山头。
老哥给帕丁森量身打造剧本,老弟更是亲自下海饰演老弟,为帕丁森的转型之路保驾护航。
兄弟俩试图发掘出帕丁森从未被发掘出的另一面,他们成功了,不仅让帕丁森收获从影以来最大的赞誉,还直升戛纳主竞赛,与大师同台竞技而不落下风。
因为《好时光》的成功,《未切割的钻石》将重启,由老马丁担任监制,可以说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还在后头。
2. 片名叫《好时光》,有很明显的反讽之意。
一场糟糕透顶的抢劫案,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糟糕透顶的夜晚,并非好时光。
影片结尾,帕丁森锒铛入狱不愁温饱,老弟接受辅导敞开心扉,可以说他们的好时光也还在后头。
3. 《好时光》是一段漫长得无以复加以至于精疲力竭的冒险的经历。
对于这漫长时光,片中运用循环播放的新闻予以标记。
新闻在晚上大约七八点时直播了一次,又在第二天清晨重播了一次,点明帕丁森为救老弟历经了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夜晚。
而新闻中提及的“上周在法拉盛发生的抢劫案”,点明这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是发生在一天一夜之内的故事。
先后运用老弟和毒品两个麦高芬,更加强化了我们对这个夜晚的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印象。
4. 据说,劳模姐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认为它直男癌反女权,与之相反,我非常喜欢直男癌反女权的部分。
片中帕丁森两次出卖色相,利用女性对自己的迷恋,让她们出钱出力,却在她们身陷囹圄时弃之不顾。
这无疑是与人设符合的,也是不正确的,体现了人物的重大缺陷。
反例请参见抗日神剧,编剧往往给男主设定一些不痛不痒的缺点,像花心啦,鲁莽啦,但大方向一定是正确的,爱党爱国,重情重义,走的还是高大全的老路子。
我非常高兴能在大银幕上看见这种智商下线三观不正的男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喊了那么多年,结果开出一百朵一模一样的花,终于看见不一样的了。
5. 配乐很棒。
电音轰鸣,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却没喧宾夺主,因为影像与表演同样很棒,三足鼎立。
在这部电影中,配乐的确起到了“配”的作用,它只是一个引子,渲染出紧张的气氛,真正的高潮还是由影像与表演完成的。
诺兰的《星际穿越》就太依赖季默的原声了,在高潮情节,宏大空灵的管风琴声像范冰冰一样艳压一切,给我带来极致的震撼,观后却觉得这道菜好像把味精放过头了。
6. 表演发挥最好的其实是老弟,他本来就有一双肥厚的嘴唇,看上去像是口水流得太多把嘴唇给泡肿了,演起智障来可以说是形神兼备(???
)了。
帕丁森可能是本色出演,大家不要被精致的外表给骗了,他其实很有男人味,百度“罗伯特帕丁森不讲卫生”有惊喜。
富家女的演员好像还没从《八恶人》中缓过神来,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点以前的痕迹,不过还是很好,有爆发力。
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演得很好了。
7. 影像风格的确独树一帜,手持与滑轨游走在霓虹之下,浅焦和变焦模拟主观视角,颗粒感使画面更添风味。
不缺凌厉的剪辑,也有夜车航拍,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比起《亡命驾驶》,我更喜欢《好时光》。
8. 上影节展映前发放了问卷和礼品。
据说可能会在国内上映,让人民群众一睹资本主义世界的水深火热的真相。
尴尬的是礼品只有化妆包,片方的宣传策略是主攻帕丁森的迷弟迷妹吗?
几年前在扫文时,看见喜欢的老师写了一篇好时光的后续,名字叫《穿过房间的游戏》,没有了解过原作,草草扫了一眼,结尾的设置仍让人动容。
我一直以为这是老师自己构想的设定,一个穿过房间的游戏,一度认为很巧妙,直到今天看到电影结尾,才知道原来是电影里的。
我怔愣又震惊地看着结尾的人群来回穿梭,配合背景缓慢的独白的音乐,一种新的混杂的情绪翻腾,超过了前面一个半小时的焦灼,至少理解了它可能的被提名的出发点。
上两周看完美国丽人,到这周这部,我逐渐感觉结尾之存在,可以在一个很微妙的点上改变全局,为所有内容付上一层新意。
坦白说,我并不喜欢这部影片,至少前面一个半小时是不喜欢的,几乎占据全篇的特写晃动镜头,连远景也被有意截近,角色被困在密不透风的框里,观众无法看全周围环境,就像角色对自身处境的无措无助。
角色的关系也在这紧密的空间中被放大。
空间认知的缺失,自身空间的被侵占放大了不安。
渐进的点式音乐,像小锤子敲着神经。
冷但充满异光艳色的视觉。
各有毛病的角色。
生硬,令人不舒服,像一把难坐的塑料椅子。
很慢的开幕,看完再想,导演认为的故事主体是康尼为救弟弟一夜奔走的部分。
也是最让人难受的一部分吧。
看到最后小哥问康尼,你还要坚持多久,康尼没说话。
那一刻也产生了一种怀疑感,他能做到什么地步,他居然还在坚持。
某种程度上来说,康尼是一个很坚强乃至倔的角色,他似乎一直在一个应激而未彻底发作的状态,脑子快速运转某一种可能的方向,一个毙掉没关系,努力白费大骂几声,又立即想办法补救。
他一点也没陷入失能的崩溃,最崩溃的瞬间也是破口大骂。
一口气钓到天亮,直到被摁到在地。
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拉得如此远的鸟瞰,在这部满是特写的片子里,导演却用最远的方式表现康尼的最终被捕,一个陌生人的视角。
不是康尼的视角。
当然,康尼也以相同的方式看见了对方的坠楼结局。
影片虽然一直在表现现实的艰难,但从形式上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感,包括对康尼处境的选择,是一种被特化出来的现实感。
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手法。
虽然现实主义一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但仍然给人一种嗯……不是很清楚,只是直觉的感到不舒服。
对罗帕的滤镜太厚了,康尼的妆造单看剧照我只觉得怪怪的,影片动起来又觉得罗帕实在可怜可爱……康尼的人设很微妙,他穿脏兮兮的宽大衣服,胡子乱茬,却有一把小尖嗓,戴着水钻耳钉。
从他对弟弟的感情亲密,母鸡式的教育鼓励方式和godblessyou的用词,以及背景里的宗教彩窗,我想他应该对男人也感兴趣。
康尼很自私,或者说他对人群划分出了你我之分,我之内只有他和尼克,其他以外全是充满危机和可利用的。
因为充满危机才会需要利用。
康尼很自私,但本性不坏,不然不会给医院里老婆婆的段落。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是他那个环境里的产物。
尼克的白痴让他像一个篮子,康尼可以尽情将一切放进去,全世界康尼觉得最安全的地方,为了这一块空白,他愿意从全世界席卷拆分需要的一切来填满它。
他和尼克的关系当然是畸形的,但看见他对尼克只有鼓励没有谴责的相处,还是莫名有些动容。
回到结局,尘埃落定,故事的主角没有再出现,尼克站在光线自然的房间里,人走人去,叠叠应声,给人一种海浪的质感。
看完电影后,我找了找片尾曲,看了歌词,像是为前面康尼一切行为的注脚。
我突然意识到导演的态度可能要更模糊,导演的态度也只是一种注脚。
但如果没有前面一个半小时的积压,也不会有最后十分钟的冲洗。
哎,有时创作就是这么回事呀。
唯一让我有些困惑的是康尼和小哥在车上的一段,小哥琐碎叙述的蒙太奇,这段插入在我看来摸不着头脑,有种导演觉得不错ok那就加进来吧的感觉,为一种视觉效果?
个人感觉有些破坏整体观感和结构性,影片的阑尾炎吧嗯。
四星是情怀别管了(哪来的情怀)实际大概三星
在电影中展现的显然不是“Good Time”,拙劣的抢银行行动、救错了人、为了找药换钱差点失手打死了保安、最后逃脱被警察逮了正着。
哥哥的目的是从善意出发的,但他的出身和受教育水平只能让他走上如此艰难的拯救之路。
电影的配乐极为出彩,却不喧宾夺主。
混乱交叠的语言展现出哥哥杂乱的内心,他两次利用个人魅力欺骗女性,巧妙问出女孩家境并加以利用,这都是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现。
除了开头抢银行的部分,其余都集中在了一个忙碌又糟糕的夜,漫长、艰辛、让哥哥和观众都喘不过气来,其实他并非一时头脑发热才开始行动,你会看到在每一个反转或者说突发事件发生时他的反应非常迅速,行动时有他自己的逻辑,我认为他已经做到了他能力范围内的极限。
影片结尾,“如果你有朋友,请跨过房间”和哥哥抱着弟弟时候安慰他说“我永远是你的朋友”相呼应,弟弟认同这一点,所以他跨过了房间。
“如果你认为你和你的朋友做了蠢事”时弟弟并没有跨过房间,他知道哥哥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自己,他智力残缺但仍懂得亲情之爱。
警车中给哥哥的特写镜头,他的眼神种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也许是他为自己并没有成功拯救弟弟怨恨自己,而在下一秒切到了同样近景、眼神纯澈的弟弟一边,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影片名字并没有在剧情中展现,确是巧妙的暗示了在此段剧情结束后,才是真正的哥弟两个人好时光的到来,哥哥在监狱中不用犯愁吃穿,弟弟在心理治疗所里接受良好的治疗,这才是他们真正“Good Time”的到来。
唯二部看罗伯特不会出戏的电影(另外一部是灯塔,暮光系列除外)。
所有的角色都很典型,特别喜欢在黑人女孩家和游乐园里拍的两场戏,霓虹灯与噪声般的电音,在狭小又肮脏的室内冲撞,给纽约边缘人物的地下世界蒙上薄薄一层浪漫的滤镜,而滤镜下却还是现实的冲突、可怜与荒诞。
尼克知道康尼“抛弃”了他,却不知道康尼为“靠近”他花了一整夜穿城…不是单纯的无知造成恶果那么简单的问题,在他们认知范围内看得到实现美好愿望的道路,但社会与家庭问题却没法让他们看到那路走起来是朝着反方向。
结局诗意又平静却能让人陷入悲伤,最后被片尾曲《The Pure and the Damned》打动:“I look ahead at a clear sky,Ain't gonna get there.But it‘s a nice dream,it‘s a nice dream.”
看的精疲力尽
55/100.剧本无聊且无意义,讲了一个没有内涵的蠢故事,好在节奏不错,看着不闷,Pattinson的表演也很生动,才没让good time变成boring time。
bullshit
連看兩部犯罪。配樂用的有點過⋯⋯
very boring
跑個沒完 音樂好 羅伯帕汀森好 對濃重偏暗的色系已無感
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时光~手持摄影的粗粝可以说是一种风格,但是故事也讲的粗粝就实在看不下去了~霓虹灯光和电子音乐充斥着迷幻感,但我却一直被一种莫名的焦躁与紧张所压抑,嗨不起来~要是结尾能像《出租车司机》那样把情绪宣泄出来或许会加一颗星~有看到牛五方认真在演,但也仅此而已~
片尾坐在车里那个镜头宛如重回《大都会》,五方的选片眼光精进,演技之路也愈发宽广;霓虹色调与电音轰炸,调制出仓皇一夜的困兽斗,当命运之弦已定下基调,无论多少颠簸折腾都无法改写的结尾,这个内核思想在《下班后》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看了一小时,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太他妈让人烦了,无聊的影像。戛纳是个垃圾电影节。
挺厉害的电影啊,看不太懂但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嫩牛五方演的挺好的
#SIFF2017#电音很棒,片子特别燥,前半段很惊艳,心里暗自钦定了年度观影十佳,然而后面就一般般了。五方演技进步很大,看好以后能捞个影帝玩玩🌝
剧本稍微欠缺一点,但是个人很喜欢这哥俩讲故事的节奏,至于其他个人风格倒没有什么感觉……
好时光,看完了。肯定是不如《原钻》乐园里找东西那里让我想到了我玩密室逃脱耳机丢了的事…然后就找不到了…密室逃脱的人员找也没找到,当然,丢了被捡走了更有可能。3分。
还可以,和《天知道》差不多,a rocker sensor film,谁喜欢谁是rocker。Buddy Duress是真·rocker。Guiraudie拍丑陋的gay,Safdies拍丑陋的纽约。
年纪大了,看不动这么躁的了。
配乐有种廉价片的诡异感。
不确定看了什么。。。。
配乐营造的紧迫刺激在演员的表演上完全没体现出来
如何用迷幻电子乐拍一部电影——发生在纽约街区的“公路片”,四个不同家庭惊人的相似,强迫与顺从同心魔共生
混乱,颓废。就电影本身的表现手法而言,6.5-7.5 之间吧。只是这种风格真心不是我的菜。。。唯一想知道的,掉楼的那个死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