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对于一个外来者是怎么样的呢?
你不熟悉这里的交通,习俗,礼仪。
甚至做项目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同事提及到的那些地方在哪里。
你不明白哪些景美,哪些地方可以从一些特殊的角度拍出一些好景色。
你需要的道具不知道去哪里找?
联系人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外地的号码没人接听。
但你依然还是想要融入进去,怀揣着各种各样的理由。
梦想,友谊,爱情,事业。
这些理由让你在这座城市中不断的去打拼,当然现实的生活会不断的给你制作麻烦。
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在某个不安分的天气里,有人恰巧给你泼了一杯冷水。
你会觉得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举步维艰。
你会伤心、失落。
有时候甚至会想着离开吧。
但这些就像是电影中那些不安分的情节,也许就在下一秒的时候,主角光环从天而将。
开始一段不一样的故事。
城内有座城,不关心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不去特指某一类人群在城市中的形象,做的自然一些。
看的认真一些,这些原本简单的事情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正能量。
Stand tall, don't look down 每座城市中固有的城在日益更迭的人口流动中,也许是我们子孙口耳相传的故乡吧。
第一次看片子的时候,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那长久以来飘忽不定浮在空中的心拉到了地面,跟着摄影机,穿梭在每个鲜活的人物周围,看着他们笑,听着他们说。
一边感叹别人的生活竟然是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一边想着自己为什么总是活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还记得当年班里的美女学霸,高考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北大。
谁曾想,第一年3分之差让她与梦想失之交臂。
再见她时,依然是坚定而自信的脸庞,我问过她为什么要坚持。
她说,就是想上北大。
简短的回答,却让我想了好久,年少时当别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时候,我还浑浑噩噩茫然不知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何处。
身边有一个朋友,爱玩,但唯独喜欢绘画。
那么不爱学习的人,每天练习绘画十多个小时。
大学毕业后,所有人反对,说你还是老老实实去找个稳定工作比较好。
他不听从家里的安排,坚持自己的选择,只身前往北京深造。
现在的他忙碌、劳累却也快乐,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的作品,因为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看起来肆意妄为,却活出了自己的模样,我觉得他很酷。
提笼架鸟玩洋车串胡同儿,那浓浓的京味儿能让你咂摸良久;一色儿的绿一双双炽热的眼,球迷响彻天的叫喊声足以唤醒内心那已经沉寂多年的激情;“四轮载人,两轮载魂”,酷炫的女摩托车手,会让你恍惚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如白开水……生命短暂,有的人辉煌一世,有的人平凡一生。
有的人追名逐利,有的人知足常乐。
但依然有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随风而驰,他们潇洒不羁,他们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不是片中人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但他们每个人热爱生活、努力生活的样子,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年少时,会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去北京还是上海?
做科学家还是发明家?
可直到长大后,才明白,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个。
生活不是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
其实,让自己酷炫也很简单:有梦想,并为之努力。
看完《我的城》,没有气势磅礴的震撼,却莫名生出惆怅来,时过境迁,事过境迁,面对人生的无力感和不甘心触发了我们思考。
时间是真实的吗?
还是人生的错觉?
封存一个刚出厂的手机,多年后拿出来,还是如新使用,但人生的岁月确实让你的身体和心理衰老。
所以,时间不是真实的,是人生的错觉。
我们使用身体,规划灵魂,到头来,我们结束生命,表面上看时间过去了,实际上,是机体的使用次数被消耗完了。
《我的城》是我们的故土,无论先来后到,城市给我们前所未有生活的空间。
,城市产生的智慧,科技让我们周而复始,循环反复的生命宿命不断繁衍,直到繁衍的速度被科技的速度超越,直到人类开始从科学的层面讨论永生。
《我的城》在过去的剧集为我们叙述的是城市人生的过往变迁,有机遇,有宿命,《我的城》在未来的剧集里,是否可以为我们展现希望,科技,突破和科技时代下城市人类的繁衍。
个人很喜欢纪录片。
说不上原因,单纯觉得,那是真的。
看《舌尖上的中国》《水果传》《我在故宫修文物》。
也看《生门》《人间世》《最后的棒棒》,那些人间悲苦隐忍无奈贫弱残穷生死挣扎,看的有泪无力,却也记得提醒自己,好好活着就是幸福。
类比来看,《我的城》是另一类型。
在它这个类型的片子里,已经尽力做到了往一类行列里站位。
昨日在爱奇艺热度已经蹿升纪录片全网第二,可算成绩撩人。
而况,它是付费片,有多少人愿意付费去看一部纪录片呢?
所以,接近百万的收看量含金量不低。
出品方来自宁夏,僻居西北,视野和胆量可嘉。
出品纪录片是个冒险的事情,更何况大而无形的城市加小人物选题,没有官方投资,没有广告植入,全凭一搏。
主创团队来自新影集团。
中央新影前身是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
这样一个老牌电影厂,它自带的厚重扎实,对年轻导演们的影响毋庸置疑。
这种影响其实也带在这部纪录片团队的身上。
四集里,上海和深圳各有分集导演的咔板气质,城市特质很分明。
而成都和北京篇是我固执偏爱的,刷片也刷人。
年轻的女孩子,怎么叫美?
身形精秀,面庞净白,轻言软语,却扛得起麻袋,淋得了风雨,戴着麦拿着对讲机,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以招呼工作现场的兵马粮草。
在男人的职业里像男人一样劳动,却依然保有女人的纤美柔软,才是值得赞美的。
看过全网发布的宣传片里闪过的影子,加上我偏执的想象,这部纪录片的女导演应该都是这样美的静秀而顽强。
年轻时刚做记者。
满脑子都是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那时候我连片尾字幕都不漏过,青春的时光里,时间、陈虻、张海潮这些名字我都记在脑子里,我不崇拜主持人,我崇拜幕后的他们。
想象成都片导演的现场,感觉看到我自己的青春。
她做着我曾经想做的事情。
在她的成都里,无一不体现了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的结合,其实那就是全民视角,每一个看的人,都能会意会心。
一些精巧处,是只有聪慧灵颖的女性才会有的落点。
灵魂有方向,身体就走不错。
导演就是灵魂。
总导演就是灵魂的管家。
所以,我给总导演也画了像:不善说话,能写一手好文章,刚净素泊,心里装着一腔血,却又懂得在体制下寻找平衡点,让理想和作品都得以平地走路。
宣传片中的总导演,满脸写着百年凝重,自带五四青年的一张脸。
我与他们素不相识。
这一生大概都不会认识。
但这丝毫不妨碍我的尊敬和喜爱。
尤其他们还那么年轻。
我们说体制,就好像那是一个笼子,或者一个挡了自己去飞的巨石。
年轻人更不愿意在体制里被束缚。
所以,这是我敬佩导演团队的地方。
体制下,这些年轻的导演得天独厚的得以灌溉了正确的线条和方向,有冷静的思考和倾听,而自身的个性和热血,又让他们能够保有敏锐的新闻感和对受众关注力的洞察。
能在体制的框制下找到空隙,完美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年轻人的本领。
新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年轻人。
他们在体制内成长,又在自我中撒欢;他们奔走红尘,又始终心怀悲悯;他们和现实作战,又为责任代言。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一代优秀文化代表的侧影。
祝你们一路奔走,归来仍是少年。
一群素昧平生的人, 一起奔跑在一拍即合的路上,将洞见转化成看见,将无形的城市转化成有形的故事,将微末化为力量,怎么看,这都是走来艰辛、想来美妙的事情。
理想是一个伟大的事情。
坚持理想是一个很费力的事情。
如果不能百分百坚持理想,至少,也要,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祝现实照亮你们的理想。
没想到纪录片《我的城》一改聚焦大城市的人文气质,转而给了人一种体验小城市安逸生活的视角。
北京、上海、深圳都是有大城市那种让人莫名紧张的生活节奏,成都虽然安逸但是也是十分热闹,而小城市银川则给我一种,这里就是慢生活的地方感觉。
同样是系列片的模式,由人物故事让大家感受,思考。
看完银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酒吧老板姚欣。
他更像是现在很多人的缩影,年轻时一腔热血,有大城市奋斗的经历,而终归无法将理想与现实调和平衡,最后回归家乡找寻归属,享受生活。
有的人会说这样是没有追求的,他们早早的在实现理想的路上退缩,他们没有舍弃家乡这条退路的决绝之心逼自己成功。
但也许有同样经历的朋友,也会理解这样的人。
很多人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应该怎样选择?
姚欣选择了,但他又是幸运的人。
跟往往向现实低头而碌碌无为的人不同,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他在家乡找到了他热爱的事情,他找到了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像他自己说的一样他“补钙”成功了。
这反倒是另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像一个匠人,安心做自己的啤酒,还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年迈的父母。
片中最为让我感动的场景之一,一家三世同堂,一起酿酒,一起为他们的酒起名字和设计标签图案。
老人慈祥、孩童天真欢乐,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那种幸福的微笑,这种和谐美好真的让人羡慕至极,这也可能是很多“成功人士”不能体会的吧。
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劣势,但往往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他们虽然容易满足,但是他们活的更有人情味儿。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们找寻到属于他们自己心中的城,找寻到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找寻到幸福。
这就是福
北京我去过三次。
去过故宫,去过天坛,去过八达岭长城,去过颐和园。
去过鸟巢,去过水立方。
有老北京的影子,有新北京的样貌。
都喜欢,不同的建筑给我不同的感受。
吃过冰糖葫芦,吃过稻香村的点心,喝过不太喜欢的豆汁,这些是北京的味道。
喜欢,喜欢北京,热爱北京。
北京,不但留得住人,也留得住季节。
秋天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这个处在高纬度的城市依旧存在于地球上。
秋景可能会真实些,传说中的香山红叶却一直无缘得见。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刻意塑造某个形象,他们就是那么生活的。
真实的东西是最美好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为了什么而生活。
随意,自然的生活方式我喜欢,纪录片里的人物就是这样,让人舒服!
我的城——北京!
【北京】前半部分50%的贡献很扎实有深度,胡同,胡同里的人,胡同里的生活,胡同里的道理,很真实,很亲切。
北京人的求同存异,享受生活,规矩办事说的分寸都很好,他们那种大气正对味儿。
北京人对城市面貌历史文化和对外地人带来的城市发展变革,还是那份规矩的明白,通过人保留在了自己的血液里。
后面确实不喜欢,两个北漂女孩太普通了,不出彩,很平,很不利于北京人身边努力的外地人的表现,不客观不典型。
鸟巢那个经理就很不喜欢了,满嘴跑火车,不明白这里面的安排是何用意,想通过一个鸟巢业务老板传递什么呢?
用她结尾,着实败笔,国安结尾会好一些吧。
【深圳】确实很惊喜,这一集与北京的对比之下,城市的代表意义就更明显了,深圳这个城市的魅力,更加吸引人。
开篇建筑设计师带动了整体深圳印象的切入点,这几个故事之间的切换很自然的接着观众的好奇心,很流畅,人物的最终诉求都是一样的,满满的正能量。
镜头感都很扎实,情感真实丰富,看完确实觉得深圳,嗯,很有意思,很现实,很真实,很奇特。
姜文导演御用的作曲张镒麟老师的配乐也不错。
【上海】在时尚的解读上去了几分深度,上海的定位比北京还要迷茫,在我的观念里面,纪录片可以是纪实,但是是需要正能量的,上海一个魔都,怎会很伤感。
【成都】还不够辣,茶馆是特色,拍的不错,但是故事离不开感情离不开家庭,年轻人的成都能和茶馆老人串联起来会更立体,故事虽说都有特色,但是有些零碎。
成都的辣味儿火味儿没出来,还不够,十三邀里面的刘畅身上就是地地道道的成都味儿。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城市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从未注意到哪部纪录片会聚焦城市和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群。
夜晚,华灯初上,一个人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有种流离的感觉。
更多的,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有人说:“如果你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你就写不出这个城市的灵魂。
”对于所在的城市,曾经总是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过客。
日复一日的奔波,三点一线的生活,偌大的城市,留下了我浅显的脚印,马上被来来往往的人群湮没,我的理想,看起来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在一个陌生城市生活,你会选择怎么拉近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汪曾祺先生说,“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可在你所在的城市,为了生活,你不仅要穿过城市的喧嚣、膨胀的物欲,还要掠过人心的疏离和无尽的孤独。
每天回家的路上,看到城市里的灿烂灯火,总是要问自己,这里有没有你的家,我到底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生活。
年复一年,当这座城市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变得更新更美的时候,渐渐地,你会发现,这座城市虽然不是你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但是却是接纳了你的地方,你会选择感恩。
你会感觉这座城市在推着你向前走,你们彼此包容,彼此理解。
城市里留下了你的一些愉快而美好的回忆。
四通八达的交通,轻松方便的外卖,无现金的自由生活,梦幻激情的氛围,这样的大都市令人着迷。
人人都想在成为一线城市体面的一分子,在那里扎根,获得尊严、幸福和好的未来。
一线城市充满着魔力的魅惑,也让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几百万的房价、挥之不去的压力和重负,异地他乡的心灵在流浪。
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来到北上广深的奋斗青年,在经历热血、努力、彷徨、迷茫甚至失败之后,在“逃”与“守”之间挣扎。
在这个不缺梦想的时代,选择安逸生活还是奋斗坚持,选择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其实哪种选择都是对的。
因为世界那么大,心安即是家。
不知道是追溯到多久以前有了“城市”,但后来的城市跟春笋一样生长和消失。
看完了这部城市题材纪录片,尤记得它真实纪录了每个城市或多或少破落的部分,可想它们随着时间由兴而衰终会一点一点走出时代,走进不同人的记忆里,且一定变得弥足珍贵。
多少城市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现在,那些城市的印象留在了博物馆中,一块化石,一根古木,一片瓷器……都是记忆的符号。
了解一座城市,看看老巷子,老房子,呆呆发痴的老人,听一句句方言,哪怕是落俗的嗔骂,它们的身上记忆着一个时代的痕迹,一座城市的过去经历和变化。
这部纪录片自然地勾起你的记忆,童年的城,成年后驻足过的城,对“我”的城的记忆不断涌现,随之感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用影像见证一座座城市的历史,它的纪录并非冰冷,不再是砖瓦混凝土的记忆,栖身于所在城市人们奋斗的身影,幸福的笑脸,和谐的氛围,点点滴滴处处生动,让城市的记忆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一部纪录片“我的城”,打动我的是那句: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城”。
“我的城”,一部并不怎么热闹非凡,也没有帅哥靓妹和穷极一生努力也无法企及的高大上主角光环的片中人的片子。
“纪录片”,自带一个不讨巧的属性,因为大部分喜爱这样白话闲聊的人没有空闲坐下来看,有空闲坐下来看的人大部分更喜欢的是故事情节丰富的剧集。
一直很佩服纪录片制片人的勇气,因为似乎把片子做成“赔本买卖”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这就是所谓“每个人心中的城”?
讲述自己想讲述的故事,也是心中的城?
第三集一开始,那种熟悉的公共交通报站方式,就算没有图像在眼前,就算没有人告诉我这是上海,就算闭起眼睛、半梦半醒中我也能知道这是上海。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的人群在这个声音的陪伴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穿梭,奔波得忙碌而飞速。
有的开心有的不开心,有的此时时刻很满足有的又在为下一次的满足飞奔。
在这个声音里,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在努力的把这座知名的国际都市变成自己的城,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城里用自己的双足把这座城走出“心中城”的模样。
他们,从我们的对面匆匆走过来又匆匆走过去的消失在人海。
他们、我们,都在这城里,也许某一天,他们和我们之间有那么一次擦肩而过或在同一时间坐进同一家啤酒屋的缘分,也许从开始到最终,他们和我们一直在同一个城里,为同一件城中的热闹事留下注意力,却从未也永远都没有交集。
所有的平凡,并不妨碍自己在心中塑造自己心中的城。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与国外同行打交道,面对他们把我们介绍给其它人时,听到他们直接介绍我们来自上海而非中国,是个大概率事件。
接下来的大概率事件就是听到介绍时,对方突然一亮的眼睛和急于表述自己曾经到过上海的开场白。
其实这种普通人之间的状态,那突然一亮的眼神,可能远比外滩东西两岸建筑群的灯光更能让我感觉到“上海”这两个字,不知道何时已然成为“我的城”。
儿时的“上海”,是父母口中“我的城”。
那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开枝散叶最起初的根,对于我而言,仅是要跟着回去的“老家”,那里有很香的奶油蛋糕和赤豆刨冰,当然记忆更深刻的是有潮湿味道的房间和难闻还不得不喝下去的白开水。
如果按照那个时候的记忆,上海,那不是心中的城而是鼻中的城。
成人后的“上海”,我在这里成家立业,也曾经每天嚼着早饭去追清晨的早班公交,听熟悉的报站女声,也曾经选择在午夜时分空荡的街头独自走回家,只为上海很难能有的静谧。
诗人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我说,熟悉的地方有风景,那风景在心里。
上海人,欺负外地人的名声似乎并不好。
其实,仔细阅读他们,他们是难得有共性的一群人,这共性,便是规矩。
这规矩,一般不容破坏,更多的时候,他们“欺负”的是破坏规矩的人。
当然,规矩本身只是规矩,很难用好坏这个词去界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人大部分很热情,因为从小的弄堂文化形成了很难分彼此的个性;与此同时,上海人又是比较西化的,不喜欢欠别人的也不喜欢被欠。
好些年前,我招了辆出租,上车后在忙于发短信,眼睛的余光告诉我前排的司机一直在通过后视镜看我,我终于忍不住抬头去对视他,在我们的眼睛对上的同时,司机开口了,问我:“你前天是不是在八佰伴那里打过车?
还是金桥?
”我惊愕的说:“嗯,八佰伴。
你怎么知道?
”“因为打的也是我的车啊。
”“啊?
不会吧?
”“是啊,送你到正大广场,对吧?
”“对啊。
不好意思啊,我好像脸盲。
”司机并不关心我的脸盲病症,他继续兴奋的朝下说:“哦哟,昨天我休息,今天又遇到。
前天浦东今天浦西,这缘分简直了。
几十万分之一哦,算了,今天这趟差头费不收了,算我买一送一……”之后我听了一路他对缘分的认识,也恰到好处的交换了些我的看法。
到下车前,我们俨然已经成了这个城里一对相识了几十年的老友。
事实上,那天下车,我还是付了足额的出租费给他,就像他一上车时说的:“这是什么缘分,几十万分之一啊。
为了这缘分……”我们以陌生人的方式相识又回归成陌生人,这便是大多数人的相处之道,这便是我只是其中两千万分之一的上海。
我的城,包容就是最大的魅力!
被那个李傲琳恶心死了,奶声奶气,以为自己三岁半吗?他一出现马上跳过。大英隐瞒婚史,自欺欺人的样子实在面目可憎,所以做独立女性就要绿茶是吗?咬着后槽牙也不想追了
抓不到精髓,索然无味。
很接地气的纪录片,把现代城市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生动的表现出来,每个地方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不一样的人文特色
很一般。
北京那集有点假,成都那集游客感比较明显,上海那集挺可观,但上海人应该不会承认,深圳那集还行,唯独这个团队所在地银川这集不知道在讲啥,应该真的就是他们及他们朋友眼里的银川吧
虽然有的过于片面,但是有一些小细节还是保留了,比如成都的赛车🏎️,深圳的舞狮,银川的红酒🍷
不同城市的老人各有不同的传统,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却大致相同,年轻人可能还是被资本和宣传洗脑了……
希望继续拍下去
人文的片子就是很合我意,最喜欢讲银川那集,把银川纳入明年旅行计划✓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你所有的爱好,所有的见地,所有遇到朋友,所有读过的书构成了现在的你。
看了北京和成都,表示相当不认同。
先看了银川 半夜看的 这个西北荒漠中的绿洲城市 极度旷野 极致浪漫 很喜欢戏剧演员那段 看完银川看了其他四个城市 深圳拍的比较好
选材挺好 但为什么老是怼脸拍呢...
如果在多一点
为了银川才看,有点油腻
穿越到六七年前的社会环境
每个城市都由不同背景的讲述人的故事拼接而成,可能创作者的想法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切入,来展现这座城市的多元标签。但是太浅了,每一个十几分钟的小故事还没入戏就戛然而止,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观众只记得城市的标签和关键词,还是无法深入理解这些标签背后的意义。
看了第一集北京,喜欢老北京的文化,也喜欢新北京的活力。总之,是北京我就喜欢
看了三集,不知道北京人和成都人怎么想,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觉得很糟糕。显而易见的是,导演不懂上海的文化,不懂上海的精神,不懂上海的生活,选取的点很奇怪不仅不能代表上海似乎还有点调侃的意思,无法产生共鸣,甚至有点挫气。
纪录片的质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