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我的青春没有这么无聊。
《同桌的你》以浮光掠影的方式把80前的过去20年笼统的讲述了一遍,同桌,初恋、打架、小虎队、铁皮玩具、画着李雷和韩梅梅的英语课本、大白兔奶糖、高考、游行、非典、911、开房、堕胎、兄弟、女人、情敌、出国、分手、结婚、怀念青春……没错,这些确实都是我们过的日子,电影里有的这些,和没有的那些,确实能够让我们想起那些逝去的时光。
但是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挤得满满当当的集装箱,根本没有留给观众感同身受的空间,当导演和编剧指着这些老旧的玩意儿,告诉观众,你瞧,这就是80后们曾经的生活。
看,那时的他们竟然还干过这样的事情。
抱歉,我们真的不需要你来提醒,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不是活在一百年之后的新新人类,更不是外星人,真的不需要你来告诉我们,80后的青春曾经是什么样的。
也许我们是到了可以怀旧的年纪,这些东西,和那些标志性的事件确实值得怀念,但这些东西之所以值得去追忆,是因为它们和一些人有关,那些人对我们来说无比的重要,他们是伙伴、是恋人、是老师、是偶像、亦或是某个擦肩而过的脸庞,他们才是我们青春记忆中最为珍贵的部分。
曾经的那些过往,事件、物品,只有和他们相互关联时才值得我们去怀恋。
我们的青春是由与这些人的相聚和离别而组成的。
不是铁皮青蛙、不是非典、不是911、更不是某些感怀过往慨叹和重温旧梦的煽情。
道别等于死去一点点!
对于我们来说,青春是告别,而不是煽情。
《同桌的你》这部特别容易让人出戏,影片中,事件与事件之间毫无关联,前一秒中还处于堕胎手术的生死时刻,下一秒立刻烟消云散。
电影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对于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就好像是得了失忆症,根本不记得前一秒发生了什么。
前一晚刚刚迈过了禁忌的界限,第二天却依然还在讨论每天能当几分钟的男女朋友。
这种单纯甚至透漏着那么一点儿诗意。
前面刚刚因堕胎而大出血,女孩指责男孩不负责,转过天来两个人就开始商量着要一起奋发努力奔向大美利坚。
每当遇到这种出戏的时刻,脑海中总会想起《心动》这部电影的结尾,张艾嘉从盒子里拿出那些天空的照片,照片的背面都写着许久之前的某个日期,一张小小的卡片上写着;“这就是我想你的日子,把它全送给你。
” 影片的这一刻让观众的所有情绪都得到了释放。
而在《同桌的你》中始终等不到任何情绪的累积和释放,剧情一次又一次的从半山腰跌倒谷底,让人无所适从。
当然,《同桌的你》中也有一场机场告别的苦情戏,这也是这部电影中唯一一点儿能够让人有那么点儿感觉的戏份,只不过就连这么一点点儿的情绪,也都被后来的久别重逢,大吐苦水,给毁掉了。
在人家婚礼的和新娘子互述衷肠,真是史上最奇葩的剧情。
能够看得出,导演和编剧的着力点是这20年中的事件,并想通过这些事件来调动观众的情绪,而并非扎扎实实的叙事而塑造人物形象。
不得承认,在电影中看到那些熟悉的过往,如非典、美国大使馆前面的游行、911等事件,这些事件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观众的某些情绪,但是因为缺少故事的支撑,这些情绪在总是让人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把其投像何处,于是只能是一片茫然。
这部电影之所以无法让人感同身受,最大的原因是人物根本立不起来。
要说《同桌的你》中的男女主角,要个性没个性,要长相没长相,可能有点儿偏激。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女主角如此羸弱,根本不具备女神的任何一种特征,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是小学生的扮相,哪怕稍微投入一点儿立刻就会有一种欺负未成年少女的错觉,尤其是那个背部全裸的镜头,真是让人不忍直视。
男主角既不是学霸也不是学渣,除了仅有的那么点儿土气,没有任何个性。
这样的角色设置到是平易近人,可惜你平易近人给谁看呢。
好好不起来,坏也坏不起来,这男主角实在是没啥看头。
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更是马马虎虎。
就这,有什么可相互喜欢呢,有什么可怀恋的呢,最最平常的恋爱故事都有比电影里演的这些精彩的段落。
你们两个在一起,没有任何的障碍,家长不反对、情敌也同意。
那就好好在一起呗,就一个签证没办成,最后分手了,这有什么可惜的呢。
去美国的方法多了,要么是不想去,要么是根本就不想在一起,两种都不值得可怜,这有什么好哭诉的呢?
谁能对这种事情感同身受。
别说台湾小清新了,赵薇的《致青春》都能甩这部电影10条街。
如果男生的女神都是这么容易就能搞定,那么女神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该办都办了,你丫还怀念个屁呀!
对于一部青春片来说,最大的失败就是没办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不管是累积情绪,还是堆积事件,最重要的你得把故事讲好。
没有故事的青春怎么能算是青春呢。
把这么苍白的青春拍成电影。
您留着在家自己欣赏吧!
就像《致青春》里说的那样,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7点50分走进影厅,黑暗中看见密密麻麻的手机亮光,大满场,无论内容如何,作为青春题材的又一部影片,至少是赢在了怀念上。
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会从灯光摄像结构等等内行的角度来看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能感受的只有影片的内容,影片本身是欢乐是忧伤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带着看的人一起进入你的情绪里。
《同桌的你》确实不能给我完完全全的情绪带入,有一点感伤的情怀却又没有十分饱满的人物情感,两个主角虽是十分的干净明亮,却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很难入戏,直白点说看点都在预告里。
加上很多情节让我觉得不那么实际,比如男生不顾老师家长的阻挠搬着桌子赖在文科班,比如男生从文科考不到60到进厦大,比如女生申请斯坦福失利男生轻松拿到offer,比如女生最后竟选择那么一个浅薄自大的人结婚,又比如男生一向视女生为终点,疼着宠着,却在得知女生怀孕时给了我们意料之外的反应。
这些在现实中当然也会存在,只是同时出现在一起总会觉得怪。
看完全片回过头倒觉得像是轻喜剧,特别是满场的观众同时被刺到笑点一起嬉骂大笑时。
整部影片以男生的视角为主线,从第一次见到女生,为她打架,再到高中男生死乞白赖拼死拼活跟女生进到一个班,最后女生放弃北大来到男生在的大学,才开始了真正恋爱。
比起大学里所谓的修成正果,我更爱小时候懵懵懂懂不顾一切的疼爱与追求,不管你回不回应,我都要对你好,你被人欺负我就揍他,你脚崴了我就扛你,你要拍照我就去借相机,别人不借抢我也要抢来,你去哪我也要跟你一起走到哪,我只想你开心,哪怕生气吃醋我也只是想跟你在一起。
真是简单粗暴呵,却不经意让我们看到最真的温柔。
拼尽全力又小心翼翼。
年轻的美好往往伴着伤害而来,两情相悦,水到渠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对方,谁都没想过会怀孕,女生问男生怎么办,男生沉默,也许因为紧张也许因为害怕,他竟反问女生应该怎么办。
女生往往是感性的,恋爱中的女生更甚,她爱你她就愿意为你做一切,哪怕是给你生下孩子。
男生跟女生本来就是两个星球的生物,事后女生问男生,如果当初生下孩子,你愿意吗。
男生认为这已经过去的事情再提又有什么意义。
对啊,本来就是已经过去并且也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你有没有想过女生为什么要问这没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就像周晓栀说的她已经不确定了。
只要你说个愿意,她就会相信你的在乎,会相信不管发生什么你都会陪在她身边。
男生无意识的回避让本来身体就受到巨大伤害的女生开始怀疑。
非典隔离救了这感情。
很多时候,看起来不好的事情真不一定就有多糟。
就像片中俩人闹的别扭也抵不过对对方生命的挂念。
本来已经闹脾气分手,女生担心男生为了不让他受到潜在病毒的感染,爬着梯子到男生的病房窗外,要带他离开医院,男生怕女生被感染不肯开窗,女生操起手电筒就砸破了玻璃。
向男生伸出手。
年轻的爱情真好,什么都不去算计,不会去想你有没有钱、车和房子,只要我喜欢你,我的命都交在你手里。
俩人和好如初,为了女生的梦想一起努力。
无奈俩人猜中开头却猜不中结尾,一向优秀的女生被拒,男生倒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带着期待努力,等着女生的到来。
女生一次又一次的申签,一次又一次的被拒。
我不知道是什么促使女生最后选择了放弃,可能就像她说的吧,能试的她都试了,她到不了男生身在的远方,又不能自私地叫男生回来,除了记下男生走过的每一条街道,爱吃的每一道菜,幻想男生住着的带向南窗子的房里他们共同生活的幸福场景外,她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不是不爱了,真的只是不确定了。
直到女生婚礼,男生上前的一句我不同意,接着便是同未婚夫两队人的喧闹厮打,一如十年前在医院里他们的奋不顾身。
一如十年前,女生对他伸出手那般,他向女孩伸出了手,当女孩紧握住的一刹,影厅里传来的一阵掌声。
可惜掌声未落,镜头再一次把我们拉回现实,幸福的画面只是幻想,任凭男生心里如何翻腾激荡,他都只能坐在亲友席上祝他最爱的女孩幸福,都只能在看着梦中的婚礼变为现实,看着另一个男人抢走他所有的戏份,女孩却不变地说着我愿意。
回头看自己抑或身边的朋友,陪你走上梦中婚礼的依旧是你最初最爱最珍惜的他吗。
男生想着,如果我伸出手,你愿意跟我走吗。
女生笑了,如果我跟你走,你愿意伸出手吗。
只可惜时间让我们都不再是曾经的我们,不再年轻不再偏执不再奋不顾身不再有爱有够。
时间让我们学会控制,学会逼迫自己,逼迫自己微笑看最爱的你,对别人讲出,我愿意。
冲着同桌两字第一次在电影院里陪一堆小情侣看了部国产爱情片还是上映第一天。
虽然已经做好了被雷得外焦里嫩的心理准备,但总体来说还是个有趣的片子嘛〜最大的槽点莫过于混乱的时间线,跨越十多年的场景画风高度统一男主发型永远时尚酷炫女主永远文艺清新对白永远青春浪漫总不过时2003 2013画面切换毫无违和感,但冲着男女主角激萌的身高差Mike隋由内而外遍地侧漏的贱人本色淋浴头下林更新的小鲜肉和四处安放的笑点,我就不吐槽女主非要去斯坦福死活不肯申请个差一点的学校哪怕去美国玩一圈而宁可十年与深爱的偶吧中美两隔每日扒在谷歌地图上当跟踪狂这种奇葩设定和结婚典礼扑面而来的小学校长带六年级女生教堂开房的诡异视感了。
还有十四爷我错了,当年真不该嫌弃你长得歪的(就这样我还关注了你微博两年其实我是真爱啊!
)。
其实全片最让我泪目的时刻是当年一声不吭的面瘫君李潇十年后戴着金丝眼镜西装笔挺端着酒杯滔滔不绝地说完了他大学四年说的所有话,而那个外向多话的广播主持人却成为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小城管,男女主角啰嗦了100分钟都没把"爱情敌不过现实"这个主题说明白,这俩小配角一出场直接就把这两句话定义死了。
今天跑去看了,我能说很烂么,虽然豆瓣上这篇评分现在还有6点多。
跟小时代一个德行,情节的拼凑,小时代是拜金主义的三观不正,这部电影导演打回忆牌,把所有八零后的经历的主要事情都一股脑都塞在男女主角的头上,整个框架式按照《那些年》框架来的,也有致青春的影子,用男女主角的现在状况引起回忆,最后用现在的女主角的婚礼结束。
男女主角的演技真是惨不忍睹,周冬雨和林更新压根不能给特写,一特写那没演技一副怯场相的脸哦,太出戏了。
其实本片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导演80后回忆的主要经历都堆在男女主角头上,导致了男女主角没有性格没有感情起伏转承,更没有了三观,导致我越看越难受,导演到底出了卖回忆牌还想表达啥?
让我来数数导演堆上去的那些梗,初中转学,一见钟情,男同学欺负女主角,男主角保护女主角,男主角和班里的男同学的斗殴,高考填志愿,通报批评,一起考北大,女主角放弃北大跟着男主角来到厦大,然后有些像致青春的寝室生活情节,考四级,开小房间做坏事,怀孕,堕胎,小医院没做好后遗症住院,男主面对怀孕女友的懦弱,男女主角矫情的短暂分手,非典,是对情侣都要做点坏事?
导演不要拍的这么赤裸裸好不?
回忆青春啊,拜托唯美点。
然后就是去美国的梗,就是男的去了,女的没去,分手了。
然后就是女主的婚礼。
我觉的堆着堆着,导演or编剧三观不正了,厦大一个寝室的毕业生,除了不活泼的那个十年后混的不错,其他三个都平凡,用意何在?
女主角准老公的性格素质的太没水平了吧,是不是男主角是光明磊落积极阳光的,对立面的女主角准老公就一定是个浅薄势利嘴贱的垃圾男,这是小孩子逻辑吧;还有,一个寝室四个同学四个专业,考试上课还能一起,编剧你没上过大学吧?
考四级就考四级,为啥要整个作弊拿到四级证书?
男主美国的混乱生活是为了表达啥?
表达还是不出国好?
男主所谓未婚妻最后家里乱七八糟还出轨的情节用意何在?为了表示周冬雨选择不爱拜金势利嘴贱浅薄但是开公司的方哲(是这个名字吧)是正确的?
鼓励女孩子努力追求不爱且缺点多多没有人格魅力但很有钱的富二代创一代?
作为一部卖回忆的片子,请拜托至少有个强点细腻点的主线剧情吧。
另外,感人度都没有微博流行的回忆80后经历过的事情汇总的长图片文字微博呢。
成功在美国立足的青年林一(林更新 饰)收到了初恋女友周小栀(周冬雨 饰)寄来的结婚请帖,百感交集的林一准备回国参加,坐飞机的途中他回忆起了自己和周小栀长达十几年的故事。
少年林一第一次看到同桌周小栀(张子枫 饰)时就喜欢上了这个文静的小姑娘,但是直到高中毕业两人也没有跟进一步的发展。
大学时两人考到了同一所学校,遇到了假冒留学生Tom(隋凯 饰)、文艺青年王尔德(王啸坤 饰)、胖子学霸龚兵(龚格尔 饰)、沉默男李潇(李岷城 饰)、胆小姑娘赵晓溪(赵思园 饰)和美女曹阳(曹阳 饰)等一众好友,随即开始了他们的热血青春……
同桌的你,前面很搞笑,看了十分轻松,可是结局却很虐,让人看了心里闷闷的,女主角跟男主角说,我们还是输给了现实,但是我觉得他们并没有输给现实,而是两个人从来没有为将来认真考虑过。
如果说现实,他们之前遭遇的很多都算现实,有类似于第三者的介入,有非典时期的困难重重,有怀孕堕胎之后的心结,有女方父亲的不赞成,这些现实他们都熬过来了,并且这些成为了他们之间感情的助力,让他们更坚定,更加深爱彼此。
可是男女主在爱情中都是一厢情愿的在为对方考虑,为对方付出,却从没有为两个人做过打算。
面对二人成绩悬殊的高考,女主角默默放弃了北大选择与男主去同一所学校,为了男主女主险些要放弃出国,而这些男主统统不知道,如果不是女主父亲的告知,恐怕又要被尘封了,也不会有后面男主角决定和女主角一起出国,当女主出不了国了,她还是默默地一个人承受,谎称自己根本不愿出国。
而男主也是默默地去为女主打架,两个人遇到了问题都只是选择自认为是对对方好的方式,独自去面对,这种爱情很美但是却是摆放在玻璃窗里德爱情,很易碎。
感情从始至终都是两个人的事情,遇到事情需要两个人共同面对,他们该一起商议女主想出国怎么办,是两个人一起去国外还是一起留在国内,如果一个人去了另一个人没有去该怎么办,哪怕最后的结果是就此分手,各走各的路,起码也是好聚好散,至少没有给这段感情留下任何遗憾,而不是像影片最后那样,这段感情成了心中永远的结。
1、上周末去看了《同桌的你》超前点映场,电影质量基本及格,虽然像放大的微电影,也并没有突出的表现,但是能够看下去不算累,就及格了。
2、电影中描述的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场景正好是1980—1983年出生的这一届的学生,从“北约大使馆被炸”到“911事件”再到非典等,每个80后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点有些模仿《中国合伙人》,但是没有画虎类犬就不错了!
3、高晓松监制的电影比他导演的棒,也就是说《同桌的你》强于《大武生》。
——高老师还是适合《晓说》。
4、林更新应该是光线下一步热捧的演员,从《神都龙王》到已经拍摄的《智取威虎山3D》到刚公布的尔冬升的《三少爷的剑》,他在2014、2015年度是要火的节奏。
至于演技,这样的电影好像不需要吧?
5、周冬雨,呃——她的表演说明了同一个演员在不同的导演手里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是值得深思的!
6、导演编剧试着多次在剧情中进行反转,还有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我想要你带我去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地方”这样傻的话,都没能将这部电影变成经典爱情片,只能是爱情爆米花,适合80后夫妻怀旧,适合90后情侣耗耗时间。
7、张子枫其实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她来演周冬雨的初中时代挺合适的,但是我对她的未来星路并不看好。
8、电影喜欢什么都往里装,于是同学会来点,幻想来点,西方生活来点,煽情来点,恋爱来点,最后记住的……对不起,看了快一周了,想不起来了!
9、一部电影中如果没有一个美丽的场景或者一句经典的台词让人“念念不忘”,是失败的,很可惜,这部电影,没有。
10、不要被我的话欺骗,喜欢怀旧的80后,有同桌在一个城市的可以去看看,“同哭、同笑、同青春”这句宣传词,导演基本上做到了!
11、《同桌的你》只是一个壳,电影讲的其实是青春和恋爱,加起来两个人坐同桌也就初中那一段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只有两个人去的地方。
导演你为啥不让他俩高中时也坐在一起呢?!
同桌的妳~就这四个字都充满了回忆~都不行了,不怕你们笑话,我都哭完了,都泣不成声了,因为剧情让我想起了我们的青春,因为同桌在身边时候是我们最风华正茂的时候,可是现在的我们不再懵懂,不再那么年少轻狂了,青春其实已经走过了我们的身旁~我们长大了~~~其实让我们真正感触的是我们也许好久未见我们的老同学、许久未联系我们的同桌,老同学/同桌,你还好吗?
好久不见
文/caesarphoenix制度性的婚姻和反制度的爱情存在根本的断裂,只有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才能将两者综合。
借助或隐或显的欺骗,性-爱-婚的当代婚恋结构才得以成立。
然而《同桌的你》通过一个整全型爱情神话,展示了爱情无法为婚姻背书,其源初和本质的对婚姻的嘲弄。
爱情与婚姻制度的意识形态困境在此片中相当凸显。
整全型爱情神话是所有爱情神话中最终极的,双方从小互相爱慕、相互牺牲,最终成为终身伴侣(first and only)。
这个神话如果出现在(商业)叙事电影里,除了某种崇高的牺牲(双方以另一种形式在一起),其他事件或价值都无法让观众接受他们的分开。
《同桌的你》里初一到大四,十年的跨度,十年的校园与青春,从孩子到成人,所有的社会历史事件都只是他们爱情背后的景片、纸糊的点缀(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抗议那场戏做的太烂了、美工是盒饭兼职的吧),这个可以强大到虚化宏大历史的浅薄爱情(说浅薄是因为一点深层的东西都没拍),让创作者连一个第三者都插不进来(汤姆只能作为喜剧点缀),所以最后只能生硬拆散——利用一个新的十年的跨度。
但在叙事上这个新十年没有被展演,所以只能靠观众脑补(算是为培养参与性观众做了贡献)。
然而还是因为之前的整全型爱情神话太强,新女友、新老公只能是一个出轨、一个二逼。
这样我们被迫来到了结尾,和旧日同桌一起抢新娘,并和当年从病房逃离平行剪辑,堪称本片最华彩的段落。
如果在这里结束,这段爱情可以作为一种十年后对制度进行反叛的勇气而获得某种合法性,有大量抢新娘的戏(《一夜风流》、《毕业生》、《三个傻瓜》)可作比照。
然而导演一定要加上最后的滥俗现实结尾,并以开头结尾的回忆镜头,将爱情关在安全的无害的记忆里。
这是中国当下电影最可怕的弊病之一,整体没有交代现实面,却在最后追求伪装的现实。
问起创作者,他也许会说是为了某种可笑的深度,但实际上是遵循保守伦理观。
在今天我们的创作者伪装成全面西化的(结婚要在教堂、神父和夫妇都讲英语),但影片主体却只能做成半吊子MV和小品,在结尾处还要屈服给封建伦理(婚姻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重要性,加持基督教赋予的神圣)。
不过这样也好,正好提供了一个检视的绝好样本:浅薄的整全型爱情、进行了一场破坏制度的想象后,决定接受自己的平庸,把自己封闭在过去及对过去的想象里。
(补充说明一下,本片和《同桌的你》这首歌唱的“忘记后偶然想起”截然不同,歌的情境类似泰国影片《小情人》,而此片是念兹在兹、却衰落无力)
吐得槽点实在是太多了!!
被很喜欢周冬雨的小姐妹拉去看的,看的还是24号的首映+见面会。
就连哭点很低的她也忍不住吐槽本来准备好眼泪和纸巾的,但电影就像一个个简短的MV拼凑出来般,完全没有哭点。
写影评都是浪费时间,但看到另一个关系还挺好的小姐妹说它不错,一下子就郁闷了。
为什么会在这样的电影上出现分歧呢,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写下我的不完全槽点:1.从电影的题目开始说:这跟同桌的你有个毛线关系啊,就一开始初中的他们是同桌,后面完全扯不到!!
本来还期待一些同桌之间的趣事的,完全没有!
为什么不干脆叫同校的你,同世界的你呢!
2. 剧情还能再老套又扯淡嘛???
找不到什么共鸣:欺负女同学,帮着打架?我们那时候都是同桌最欺负你了; 堕胎? 有几个女生会在那时就那样了;一起考上大学就当你女朋友,最土的激励方式了!
后来什么当几分钟的女朋友,我是男朋友早就不干了,你他妈爱谈不谈,装什么小清新吊人胃口(话说在那几分钟就能怀上?
);因为拒签分手,你上不了斯坦福不能上其他大学吗?
想在一起怎么就像隔着银河一样难了呢,明明没有小三和父母的阻碍啊;大白兔奶糖,铁皮青蛙,非典,911,有种刻意安排来提醒一起经历的岁月,每点浅尝而止,事件与事件之间无任何联系。
特别是非典那段,扯死了,是拿非典在开玩笑嘛?
911和那个外国演员,和电影有毛线关系,去掉也不会影响剧情。
3.男女主角,长得就那样儿吧,没有什么吸引人的特质,都不知道有什么好喜欢的,更不知道感情是如何递进升华的,男主就靠一副死皮烂脸的样儿追女神,也太好追了吧,一点都不感人!
前一秒因为堕胎吵架,后一秒又爱得死去活来抗击非典去了!
完全不交代剧情,突然得都失忆了吗?
把观众当猴耍哇!!
配角一个个的就更没有鲜明个性了,全打酱油。
那么苍白的感情故事,在同类型的青春片里,那些年和致青春妥妥得甩它几条街了!!
4.结尾的重逢,就呵呵了。
女主是情报局的么,身在中国却能监视男主的一举一动,爱得那么深切了,还不想法子去美国?
十年时间,一次次申请,就那么难嘛?
好吧,就算女主因为签证心灰意冷,但电影根本就没去着重地刻画,所以整部电影就是在拼凑,凑到98分钟,再来个人生残酷又现实的主题,以为这样就有多深刻了么。
总之,借着同桌的你之名抒发美好青春却产生不了任何的共鸣,浪费了观众本来累积好迸发的情绪,实在可气啊。
和臭上铺去看的哈哈
求矮大紧们快点放过电影吧,别祸害青春了行不行,它还是个孩子。偏不!这年头贩卖情怀可赚钱了呢。别的国家拍,叫点石成金。在天朝呢,叫勾点芡变屎。
最喜欢 林一对周小栀 一见钟情的场景
打个高分。完成度不错,作为青春题材也引起了我的感触。
开头几分钟镜头晃动得头晕,大概是导演想把人晃晕了就好入戏。剧情上无惊喜,20年大事件串联小清新的异性恋,《80S》已经做过一次这样的事了。看见周冬雨就觉得真是人各有命被张艺谋选中的孩子。看见林二新就想起王思聪说他太松了。看见张子枫依旧心水~加分
果然是"只有长的好看的人才有青春"。。。
唉
觉得有点仓促拍成电视剧会不会好些。现实就是现实
橙天嘉禾的超前点映,周冬雨最后一句台词讲完,全场异口同声的“唉”,顿时在这个雨天感到一丝温暖
国产片终于找准了自己的目标消费受众。真是蠢到哭。
只有长的好看的人才有青春
有个还算“接地气”的梗: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追求美国梦的都傻逼了,在中国淘金的都牛逼了...........
我们终究打败不了现实,更回不到过去,记住那些年,当学生的时光吧
其他不论 周冬雨的形象确实挺适合清纯女学生的
没感觉多好看,感觉还不如致青春 = =。林更新拉着周冬雨的手说。:我想带你去一个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地方。结果去开房了。致青春和同桌的你为啥都要有怀孕的梗?青春总会怀孕。长大总会不孕不育、
全民致青春各种怀念各种八零后集体回忆,本片算是赶了个晚集。整个故事不算生硬但毫无戏剧冲突,只是把各种回忆符号时代事件来串联一起,每个人物都没有深挖,各种事件表现突兀。有小共鸣无大感动,有些桥段刻意的令人发指。别糟蹋青春回忆了好吗?
高晓松大概把自己能想到的那些关于青春的细节都放进去了,虽然因此而导致情节跳跃、槽点bug漫天飞,主角们冷不丁就呈现出深井冰状,可是抵不过林更新和周冬雨无敌的青春~真是没有人永远年轻,可是永远有人在年轻!而当看完最后结局时,又觉得相比正常理性的现实,还是做深井冰比较美好~
去年全民致青春各种怀念各种八零后集体回忆,本片算是赶了个晚集。整个故事不算生硬但毫无戏剧冲突,只是把各种回忆符号时代事件来串联一起,每个人物都没有深挖,各种事件表现突兀。有小共鸣无大感动,有些桥段刻意的令人发指。别糟蹋青春回忆了好吗?
抛开剧情来说 眼保健操 南斯拉夫大使馆 911 非典 校内 这一幕幕 真的就是曾经 一晃而过 我也在国外生活了五年了 真的老了么 需要看电影来找青春了啊···
不拖沓不吐槽,比致青春好太多了周冬雨笑起来的弯弯眼真的能笑进你心里去,最后的结尾一下撞进心里去,打低分的是在嫉妒别人有青春吗,你敢说要是你同桌还过得去你会没有喜欢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