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优闭上眼,沐浴在夏日的阳光灿烂,耳边响起的,依旧是恩素那甜美的声线,只是春日已逝,昨日也早已远去…… 如果它只是一部爱情片,如果它描写的只是那对青年男女的爱情。
那么它就不是一部让你怦然心动的电影。
它是《春逝》。
因为春日终会逝去,这段爱情,似乎也一并随这春天远去了…… 爱情过了甜蜜期,突然就无端感觉到对方从未有过的陌生,依旧还是那片竹林,闭上眼,你依然听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声音。
在你心中,也许这就是从前。
你小心的张开眼,眼前的这片竹林,似乎比记忆中绿的更加葱郁,你可以感觉的到。
还是那条依然流动的河,还是那曾让你心醉的潺潺流水声。
耳边恩素的歌声,却好像荡出时间的力量了…… 为何一个人可以平静到坦然得,甚至有些不经意的开始经营另一份感情?
没有留恋,没有伤怀,也没有对于未来的憧憬,只是平静,平静得让人甚至觉得有些可怕。
也许从前的恩素本并不是个理智得过分的人,但这些许的麻木,也是这逝去的一个又一个春的赠与吗?
尚优还是个孩子,他的心中,是无法像恩素那般冷静的,也许是他的奶奶,那个会一直在火车站等待永远都不会出现的深爱着自己的爷爷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奶奶,给了他对于爱情无比执着的基因吧。
这种执着,也随着血脉代代相传…… 尚优选择了挽留这段感情,虽然,他所做的一切,无论如何都显得那么苍白…… “恩素,你以为我是你的速食面?
” 尚优不明白,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恩素没有回答,答案本该如此,只是尚优也许永远都不会懂。
他恳求,他甚至跟踪,可是这一切似乎注定都无法挽回了。
茶凉了,还可以续热的,心冷了,无论如何都没法再注入热情的。
尚优像个孩子般,掏出自己的钥匙,在恩素的漂亮的新车上划下深深的痕迹。
我想,这个时候,他的心底,会有一道更深的伤痕吧。
只是,车子的划痕,无论多深都可以修补的,而心底的伤痛,怕是连时间都无法让他痊愈吧。
失恋的尚优抑止不了心中无尽的痛,看着依旧常去火车站等待的奶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对奶奶说,爷爷已经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奶奶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了尚优一颗糖。
“公车和女人一样,一旦走了,就再也无法挽留了。
” …… 只是平静的生活也偶尔会漾起小小波澜,偶然被割伤手的恩素,习惯性的又抬起手臂,在头顶轻轻甩着,一如从前尚优教她那般。
那个冬日的相遇,那个真诚如雪般的尚优,是否仍偶尔会萦绕在她的心头?
…… 他们在咖啡店中重遇,尚优不再是从前那个尚优,恩素也不再是从前那个恩素,他们聊的,也不再是从前那些……那个浪漫而温馨的春已经逝去,只是我在想,它会不会残存在两人早已深埋而不愿唤醒的记忆中呢?
就像一面湖水,被顽童嬉闹的石块惊出了波澜,被无意掠过的微风荡起了涟漪,待到人寂风停时,从前的宁静又无语的悄然降临了吧。
李英爱在2000年左右,是最美的时候。
30岁女人,气质出来了,青春尚未消退。
刘智泰很阳光,很青春。
许秦豪至今只拍过三部电影,《八月照相馆》《春逝》和《外出》。
同为年届三十才拍出属于自己电影的导演,他和金基德的多产与火山爆发式一发不可收拾地释放能量的拍摄状态很不相同。
许秦豪是细致而温情的,注重细节,在看了八遍之后,观众仍能从每一个熟悉的画面中,找到之前没有留意到的变化和信息。
母亲的缺席、相爱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的遗憾、隐忍、仿若初恋时光的三十岁左右男人的爱情,是这三部电影的共同特征,是导演所偏爱以及一直关注的主题。
这种淡然的、细致而收敛的情感,最为集中体现在《春逝》中。
故事情节简单:一个下完雪的冬日,录音师李尚优在工作中认识电台记者韩恩素,两人在竹林和下雪的夜晚录音,通宵工作,在接触中开始彼此吸引、相爱。
李尚优有一位精神恍惚的奶奶、妻子离去的父亲、不知为何总是没有回丈夫身边的姑姑。
韩恩素则刚刚离婚,原因不明。
爱情初发生时总是美好,两人度过一段甜蜜时光。
但爱情的后半段,逐渐苦涩,两人的关系逐渐稀薄,提出分手,谎言,不忌惮的的互相伤害,反复,午夜等待电话铃声响起。
再后来,奶奶去世,李尚优在看老相册时突然成长。
又过了很久,韩恩素在某个手指被划破的日子里,习惯性地把手举过头,这时她突然想起了那段已经逝去的爱情。
于是,两人在明媚的春光中见面,李尚优拒绝了韩重新开始的暗示,韩在背景中逐渐模糊。
许秦豪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最想留住的一瞬。
在寂静时,这些心中最想留住的瞬间,会像电影的片段一样,在脑海中放映。
在心灵不设防时拥有过的真爱,才能留下如此深刻划痕。
开始时,李尚优是唯一一个将自己的内心完全打开的人。
在影片的一开始,是他一路追到车站寻找奶奶,高大、敦厚、孝顺,总是露着谦和微笑的眼睛,同《八月照相馆》中的 一样,对生活没有过多欲求,在别人认为艰辛的日子里保持着幸福的喜悦,尽管在片中,他已年近三十,却依然是一个平和纯净的大男孩。
除他之外,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导演没有明确交代缘由,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沉浸在对已经过去的回忆中,难以自拔,世事已经改变,但他们却依然故我。
奶奶是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她年老时苍凉的背影出现在影片的最开始,她年轻时如春阳一般美丽的黑白照片出现在影片的末尾。
她对孙子说“女人好像巴士,一旦错过了就无法回头”。
虽然被人认为痴呆,却唯一能体会李尚优在爱情逝去后的伤悲。
她明白逝去的感情无法挽回,但自己却钟其一生祭奠于那段被背叛的婚姻中。
她只愿意记得当那个照片中还是“我的新郎”时年轻专一的面庞,而那个若干年后已经开始成熟并出轨的老家伙的脸,因为代表着伤痛,她一把将之推开。
母亲不在人世,父亲没有再娶,只和自己的妹妹、母亲与儿子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
细腻如许秦豪,不会留有一个无谓镜头。
父亲在奶奶面前唱的那支悲伤的歌曲“过去的伤痛,今天仍在……”似乎内含着隐情。
还有从窗口位拍摄的父子二人默默无言喝酒的两场戏,毋需语言的心意相通,曾经经历,一个男人得以成长,现在轮到他尚且憧憬中的儿子。
姑姑也是,在家庭卡拉OK那场戏中,她佯装生气地说:“你这是要赶我走吗?
”她没有回到丈夫身边,这是另外一个故事。
在经过世事变化之后,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被提及的忧伤。
韩恩素在第一幕出现时,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只有围巾是鲜艳的红色。
李英爱的这套朴实而干练的衣服让人难以忘记。
进入恋爱后,衣服也逐渐清新和明亮起来,但那套严实的黑衣红围巾在绿色竹林中的场景,奠定了全剧的色彩基调。
《春逝》中的李英爱展现出她非同一般的气质,优雅、天真,似乎热情,又含蓄而温柔,最难把握的,是韩恩素在其中时而流露的忧伤。
她因为什么忧伤?
深夜工作到天明,当早晨的阳光从电台的天窗照在初相识的李尚优与韩恩素身上时?
李尚优问韩恩素常常深夜工作是否很孤单,韩答也希望有人挂念自己,这时我们才知道她此时已经离婚。
接下来,韩笑着背诵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她不愿意继续谈论自己的过往。
李尚优微笑倾听。
他心中无法不震动,但他宽和地纵容着韩的情绪变化。
韩恩素的上一段婚姻为何结束?
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可知那时的韩恩素曾全心投入地爱过。
她也许明白爱情在开始时甜美,但即将结束时又会带来伤痛。
这可能也是韩恩素不时流露忧伤的原因。
在看到雪夜独自录音的李尚优,安静地斜靠柱子睡着的李尚优,她的心慢慢打开了一点。
然而,可惜地,就只是一点。
在很短的时间里,她又重新将心锁上。
既然爱情总是变换,不如还是自己先变,掌握主动,不至受伤。
戴着墨镜的音乐制作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她暗藏于职业女性外表下的忧伤,于是直接对她说:“我知道怎么才能让你开心。
”如此直截了当与赤裸裸,因他是一位久经情场的老手。
李尚优不是,他只会用自己的全身心,毫无技巧地去爱韩恩素,他不明白为什么爱情流逝地这么快。
在多次努力之后对她说:“我可以做地更好。
”但已无任何用处。
有人说,《春逝》是一部拍给男人看的关于成长的电影。
结尾处,多年后的某个春日两人在街上面对面,韩恩素温柔的暗示,李尚优和她挥手再见。
只有在他努力向天的深呼吸中,才可看到他心中依然有爱的挣扎。
经过了失恋的苦痛、奶奶的去世,他开始懂得保护自己。
我们不知他是否将心锁上自我保护。
当这个温和的大男孩脸上开始出现成熟的痕迹,他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田地里独自录音时,那一幕仿若心灵。
你相信吗,爱情总是在那么细小的瞬间里,悄悄地生根发芽,枝繁夜茂。
爱了,或许因为一个眼神,一滴泪珠,一阵清风,一场风花雪月;不爱了,或许因为另一个眼神,另一滴泪珠,另一阵清风,另一场风花雪月。
刚爱的时候,是真的相爱呵,是真的以为会天长地久呵。
她在夜深的大街上等他下班,他给她做世界上最好吃的泡菜。
他们一起录制最动听的声音。
那些恍如隔世的日子。
分手吧。
我会做的更好。
分手吧。
……你……爱我吗?
爱情怎么会走的这么快?
……恩,分手吧。
就这么分手了。
好象世界上从来不曾存在这样的一份爱情。
曾经的甜蜜,或许只有那些金黄的麦子知道么?
他站在风里的姿态,张开双臂,他是在想象,她仍在他的臂弯?
“女人就像巴士,一旦走了,就无法挽留。
”奶奶如是说。
奶奶日复一日地等待她那已经死去的丈夫。
在她心里,他永远是英俊的新郎,一直没变。
某个清朗的早晨,她穿上结婚礼服悄悄地离去,在她甜美的想象里找到永恒的归宿。
而他,又能为自己死去的爱情做些什么。
想忘,忘不了。
他绝望地在她的新车上划上深深的印痕。
好象他已然无法挽回的爱情。
他要她记住的只是爱过。
只是存在。
在那个新男人的车上留下一道伤疤,是否还能让她心痛。
春天总是走的那么那么那么那么快。
快到让人来不及体会它的逝去。
她轻轻地走入你的生命,再淡淡地抽离开去。
狠狠地,留下一个洞。
慢慢地,结疤,生锈。
《春逝》,让人心疼的片子。
精致的场景,于细微之处见真义的描摹,让人不得不想到,人生苦短,悲欢离合,都是一瞬的事。
他们分手了,可谁又能说,他们没有过仰望幸福的美好时光。
http://ddwindow.blogdriver.com/ddwindow/1084984.html
别去说谁对了谁错了,因为都是人类的感情。
对于故事的发展导演就说了以上一句,看明白就行。
可大家还是忍不住责怪女主角的反复,同情起纯情的男主角。
所以,电影就给大家放了好听的音乐,和一些自然的声响;还有,好看的完整的画面:有天空有路有车有灯有男有女,看不清五官,只看得到笑脸;笑脸一直都在。
就是那么讲了一个爱情故事,完整的,不加结论的。
特别难得。
“一段感情的结束,有时就像春天的逝去。
你所能做的只是静静的看着它,而无法作出任何改变。
”其实往往根本不需要改变。
回忆这个电影我首先的感觉是愉快的。
一般而言,一段恋情被结束总是阴郁的。
因为发生的时候似乎看见了一朵花开,花开无意,但这个无意足以使同时发现的人渲染出整整一个春天。
当春乃发生的不是爱情,而是对各种天籁的捕捉,而正是男主角对捕捉的专注,女孩子认为也许可以试一次,也许在他的身上可以开出一整个春天。
当然,结局不出意外,女孩飘然远走,她并没有抛弃什么,因为其实从未给予。
然后男主角是悲伤吗?
我在很长的时期里都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看着他重新采集着那些声音,那些声音意味着什么呢?
是一段工作的素材又或是打发注意力的一个方法?
前者是把自己丢会浑噩的日常生活习惯,后者则是试图告诉自己有多大的改变,而两者都是 我曾拥有她,她已经离去,她和我,……然后,其实突然我觉得男主角该会忘记为什么重新举起采集的设备,为什么重新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这个陌生来自自己没有去看过,没有去听过的浮世流年。
男主角没有解脱,他无需解脱;他没有豁然开朗,因为其实本来也没有什么可以淤塞的地方,他的根蔓延在自己的土地里,他将曾经和他那么接近的世界,,那么陌生的世界突然联系在了一起:没有她的世界,还是世界。
两个相爱的人如果都是需要爱,这个爱就很危险,因为需要爱不一定爱的只能是对方。
而一旦这一点被意识到,多少缠绵,多少芬芳,只能逝去而甚至没有痕迹。
只有静静地找到那个真的属于自己的世界,知道对方为何会进入这个世界,这个爱失去得到才会是别样的景色。
这便是我说的没有忧伤只有愉快的意思:其实一个人能够找到没有她便快乐的世界,是个好的开始。
写出这个意思,关于这个电影的回忆也便终结了。
很久以前看过这部电影,《春逝》。
如今隔了很久,久到连情节都记不太清楚,只记得那大约是一个年长一些的女人同一个年轻一些的男生之间的感情纠葛。
不过幸好这类日韩电影都并不以情节取胜,看过之后,给人印记最深的,只是那雾气一般弥漫的氛围。
这类电影中有杰出的作品,但多了之后,不免也有过火的,如某些导演一般,硬是要从一杯白开水中品尝出个酸甜苦辣来,因而变成了某种意淫的登峰造极的产物。
这类做氛围过了火的作品,虽然在我看来是失败的,但倒的确很是迎合一些年轻人的口味,毫无疑问,大多是一些在各自的臆想中品尝着酸甜苦辣的年轻人们,对他们来说,不要说有没有情节,即使没有这样的作品,臆想出这样的一些事物也不会有多么困难。
既然是一杯白开水,那么你品到的,本就只能是你自己嘴里的滋味,这个道理很简单。
乍看起来,《春逝》貌似也是这样一类作品。
在影片开头的时候,我仿佛隐约闻到了类似的气味。
但很快,非常快地,我就意识到了不同。
看到最后,我不得不说最后某些场景的处理并非没有问题,但尽管如此,还是得承认:这是一部好作品。
那么,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日韩的有些导演,是搞气氛的高手,这个很多人都承认。
倘若这个搞气氛的高手,还兼是一位有领会的作者,那么气氛毫无疑问会很好地烘托出他的作品,而反之,不是说只有气氛的问题,而是其实什么都没有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看影片中的一些镜头。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尚优与恩素分手的那幕场景。
之前的美好,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种铺垫,导演处理得很好,这种好就在于:他令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却没有让我记住多少美好的情节。
我相信,若不是过来人,则不是这样看的;同样,若不是过来人,也不会这样拍。
对我来说,我知道那些美好不过就是那样一些的东西,如果说“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样的话多少有些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告诉了你:倘若你真正地经历过一段美好且完整的感情,从开始到结局,那么面对别人的故事,你首先所在意的,就不会是情节如何曲折,以便让自己跟着感动一记。
相反,从未实现过爱情的人们,倒是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尝试各种各样的结局。
于是,当我看之前的那段美好的时候,诚然带着微笑,但是,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个后来,并且,更重要的是,后来如何其实也不是关键,关键是导演同我一样,看待这段剧情的目光,也是发生后的。
并不是我从剧情里看到了某种可能,比如看到男女主人公感情上的缝隙或者隐患,看到了加诸在他们身上的完全外在的“命运”(比如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兄妹之类),如果是那样,这就只能使这部作品降格了,不,不是这样。
让我意识到一定有那么一个以后的,是导演发生后的视角,是那种过来人的叙述方式,它说不清道不明,但却戚戚于我心。
所以,当他们分手时,我们去追问那一个“why”是没有多少必要的。
就像总会有那样一些美好一样,也总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why”,要去追问这一一对应的缘由,对于我们每个人唯一一次有限而不可逆的人生来说,是没有多少必要的。
然而,影片的要命之处就在于,你已经知道,问这样的“why”是没有多少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你也同样肯定地知道,影片中那个被告知要分手的年轻的男生,他是一定会问这样一个“why”的。
你看着他带着那一点点的矜持,那种在女生面前忍住不要流泪要勇敢坚强要保有尊严的那一种矜持,又带着无限的悲伤和比悲伤更多的迷惘,问那个面前的女人:你不再爱我了吗?
看到这一幕,我仿佛无限惆怅地看到了多年之前的自己,我仿佛看到那时,我同我所全心爱着的女人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并不是如情侣般并肩携手,而是一前一后。
她前我后。
若有熟谙世事的旁观者,从这两人脸上的神色一定可以辨认出,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争吵,而是走到了爱情的尽头——走在前面的女生决绝要离去,而跟在后面的男生则自有一份无可挽回的冰凉的感受在心底,但却又停不下跟从的脚步,他强扼制住悲伤的神色明明白白地在问着与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被席慕蓉表达为这样一个诗句: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的最快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几乎是男生发问的同时,我们从女主人公的脸上看到了一丝掠过的不耐的反应。
我如今已很能理解那种反应,就像当初走在我前面的女生会停下脚步回头对我说:“不要哭。
”这三个字,并非单纯的安慰,也非单纯的命令,而是混而有之。
说是命令,是因为作为比我经历过更多的一方,她甚至已经明白了不必去解释,说是安慰,是因为也不想我因此出事——在那样一种情形下,对一个理想破灭的纯情男生来说,是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而过来人知道如何不要将事情演变到那样的一个程度。
在影片中,那个女人正是如此的反应,不耐乍现即逝,随后便是一种哄孩子的口吻。
一般在那样的情形下,比较纯真的一方通常会问的问题包括:我做错了什么吗?
错了我可以改啊。
你希望我怎么做?
你到底要我怎样?
你喜欢上了别人吗?
……是的,我如今已很能理解女主人公那样的一种不耐的反应,特别是当后来的我也被问及这样的问题时,我就更能体会了。
顺便说一句,有时候我们被一些人所伤,然后仿佛变得强大了,而强大的结果是又去伤害了另外的一些人——对于这一切,我不希望你只是从简单的对错角度来对待,就像至今我仍然感谢存在于那个走在我前面的女生和我之间的某种善意,虽然她是深深伤及我心的一方。
在如今我所站立的地方回头看来,那并非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那是我们成长所必经的伤痕,非此我们不能从那个曾经无数次照亮和温暖着我们的春天的梦境中醒来,非此我们不能决然告别那样一个做梦的年纪,非此我们不能带着许多的不舍和柔肠但却义无反顾地离开那在独自臆想的眼界中“看起来很美”的一切和种种,种种和一切。
倔强的你泪流满面地对我说:可是……我则温和而不乏坚决地打断:没有可是。
你要说的我都明白,请相信,但,没有可是。
春天很美,一如我们一生一次的青春,但纵然无奈和感伤,它总还是那样头也不回地逝去了。
留下孤单站立于十字路口的我们,生活总还是要继续。
究竟是要迈开步子,投身于也许并不那么美丽的现实,还是固执地紧紧攥着那个死去的梦境?
虽然我已经从那里走过来,但是,若有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又向我问起,我会仍然觉得那是一个难题。
《春逝》这样一部电影,并没有试图给其中的哪一方加上某种道德判断,比如说那个女人太不负责任,或者那个男生太被动和懦弱,如此这般。
然而,也并没有如许多日韩描写婚外情的影片那样,刻意去模糊是非的界限而仅仅满足于一种温度适合的气氛。
《春逝》的结局,就呈现出了导演的所谓“情感评价的复调语境”。
解释这个艺术哲学的术语是不必要的,我们只须看看影片的结局:女人后来又回头去找那个男生,但男生拒绝了。
这在许多年轻人看来,多少是有些奇怪的。
在他们看来,那个男生不是分明心底还留着那个女人的影子吗?
那又为什么拒绝了呢?
他们其中的一些人给出了可能的解释:因为这个男生要保留住自己的尊严。
我年轻的朋友们,深陷于爱中的人是会将他的骄傲藏进口袋的,而当一份爱情逝去的时候,鞠躬或者下跪,什么都不足以抵偿。
这里并不是说年轻人不会为了尊严而拒绝一份感情,恰恰相反,因为彼此的矜持而错失可能的缘分乃是年轻人常做的事。
这里要说的是:对一部真正的作品来说,或者,在过来人的叙述方式中,那不可能仅仅是因为尊严。
若是仅仅因为尊严,那就仍旧是还保留着那种纯真的眼界,那么这部影片也就不值得我们如此被打动。
事实上,这里非关尊严,而是成长。
倘若那个男生始终停留在当初跌倒的地方,或者怨天尤人,或者愤世嫉俗,那么,他或许会争取那样的一种尊严,无论是作为报复还是其他,或许,他连尊严都放弃,去伤害这个世界其他未经挫败的人们。
但是,我们的男主人公并不是这样,他离开了原地,他——长大了。
因此,他的拒绝不过是说明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无论曾经多么美好,对一份不论以什么方式死去的感情来说,任何的反悔或者挽回都无济于事,因为,我们都回不去了。
我们的男主人公长大了,唯此他才真正拥有内心的力量去做出第一次的主动决定。
之前从感情的开始到分手,他都始终是被动的。
他作为一个未经世事的男生,由着女人引领着,去品尝全部的甜美,当然,同样地,后来也品尝到全部的苦涩。
那时候他是一个孩子,他的哭泣是孱弱的,无论作为观众的我们多么同情他,但我们都知道他留不住那样一个女人。
但是,在影片的最后,他并没有停留在原地,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之后不会再跌倒,但至少,他已经可能去拥有新的可能性。
唯有成长,才不致让我们总是跌倒在同一个地方,以某种似曾相识的方式。
与我分手的女生后来有时候也会来问我一些关于感情的问题,她说我看事情总是如此透彻。
我想她错了,不是这样的,我和所有的人一样,都是有前提有历史的人,我想告诉她,在同她在一起时,我就并不是那样看很多问题,而恰恰是她的离去,让我学会了更多的事情。
是的,无论她的原意如何,我从中所获得的,是更为丰厚的人生。
也正因此,当她再遇到某些问题之时,我所能告诉她的,有很多本是从她那里而来的领会,若当初的我能成长起来,那么我相信她在自己的旅途中,也一样可以。
春天如此美丽,我们都曾亲眼目击。
而它的注定离去一定只是悲剧么?
倘若我们所拥有的都是不死不灭的人生,那么,那些让我们此刻如此讴歌和赞美着的事物,还值得我们去追求和珍惜么?
更何况,许多春天的种子,在埋下之时我们并不知道它在秋天会长成怎样的果实,那并不是一颗黑格尔式的作为逻辑起点的叫做“绝对精神”的种子,那是一颗湿润的、幼嫩的、在混浊而块垒的土壤中呼吸和生长着的种子。
一切只不过因为它一次性的旅程,因而当繁茂的树叶在风中低吟之日,它所唱出的,是那样一首悲欢莫名的曲子。
——给我们曾经到过,却又到不了的日子。
这世上,有些人必定是为了伤害另一些人而存在的,必赐予他春之甜美,又抛给他最寒冷的冬天。
春是一个怎样缱绻的词语,春风,春雨,春水,春雪,春色……即便是春愁,也如丝丝柳絮淡淡风,轻成了闲愁。
这个季节,除了恋爱,还能做些什么呢?
扁扁脸的大男孩,一看就是好心,好欺负。
也许是巨蟹座的吧,这个星座的男人多半温柔如春水。
而她呢,是冬夜的星空,料峭,明亮,而又寂寥。
你有没有发现,一条红围巾在她脖子上并无暖意,鲜艳得像是一种冷。
他们一起去大自然中捕捉声音。
风过疏竹的沙沙声,老树下阅尽人生的清唱,溪水永不疲倦的欢歌。
你有没有在深夜因落雪的声音惊醒,你有没有蹑足而出,坐在台阶上倾听。
寺庙飞檐下的铃铎被微风摇动,叮,叮,叮,宛如天籁。
你有没有觉得,心静成了一面湖水,又有莲花轻轻打开。
你一定听过雨。
神在天上弹奏雨水为弦的琵琶,就有透明的音符纷扬洒落。
哆,来,咪;哆,来,咪。
单调却从不让人厌倦的雨声,你一定坐在窗前听过,在想,他那里是否也有雨水的琵琶声。
你一定也曾在一个春夜奔向远方的爱人。
那样的夜,空气里飘扬着花粉、灰尘,以及一种叫作爱情的微小颗粒,你觉得你甚至能用肉眼看见,伸出手就能触摸。
只有相爱的人才会看见,只有相爱的人才会伸手,只有相爱的人才会在春夜去远方。
街灯亮起,像恭候多时的卫兵。
佻兮鞑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拥抱,只有真实的拥抱才能感觉彼此的存在,感觉到你是属于我的。
穿着绿色毛衣的她,看起来多像一颗春天的树,柔美多情。
爱情有着神奇的力量,将寒气驱散,将积雪融成暖流。
高高大大傻傻的男孩呀。
可是,树已浓绿,春天正一点一点地远离枝头。
生活是多么折磨人的东西,微小颗粒难以避免在空气中的互相摩擦,两个人难以避免的争吵。
爱和春天一样使草木复苏,也和春天一样悄然逝去。
你永远掌握不了它的轨迹。
“你知道消防栓还能用来做什么吗?
”似曾相识的对白,如今她说给另一个人听。
离过一次婚的女人,出于经历或者出于天性,内心毕竟要漠然些。
爱情于她,也不过是一场迅疾的春雨,可以说走就走。
而高高大大傻傻的男孩,该用多少的勇气去遗忘一个漫长的春天?
春天离去了,但一样会有单调而永远不让人厌烦的雨,一样会情不自禁地到远方寻找已经不是爱人的爱人,却看见她开着嫩绿色的车投奔另一段爱情。
嫩绿色,多像一个新鲜的开始。
他必须做点什么才能让她感觉到他的痛。
那是她永远不能再体会的痛,因为热血,年轻,全心全意的爱而带来的痛。
他像个孩子一样用钥匙在她象征着新鲜开始的车子上划出了深深的印痕……只有这时才理解了白发苍苍的祖母。
祖母用故意遗忘的方式逃避伤害,她沉浸在自己的谎言里,一次次地去车站等待永远不会回来的人。
他在祖母的怀中哭成了孩子。
季节轮换,有一些成长注定要用伤害完成。
影片最后,是男孩站在麦浪中发自内心地笑了。
你一定理解了这样的笑,因为你说过——我所能做到的不是将你遗忘,而是如何使你不再锋利。
我将站在时间的流里,等待岁月之河将你冲刷成一颗温润的鹅卵石。
我终于明白,《春逝》末尾,男孩站在麦浪中,为何发自内心地微笑了。
06.9.10
《春逝》让我记住了一个韩国人名——许秦豪。
这厮是我记住的第一个韩国人。
一个雨天,我躲在那间小平房里,用最破烂的电脑,把这样一个满是细节慢慢吞吞的故事看了不止一遍。
开始,尚优陪着患有老年痴呆的奶奶坐在火车站里相思,一老一少看似那么不同,阳光暖暖的洒向月台,他们目光又都那么安详。
但我怀疑他们会有宿命般相似的爱情悲剧。
果不其然……骄傲的韩恩素居然也会在爱与现实之间转身,这是我所想到的,但我没想到的是,高高大大的李尚优竟能像孩子一样毫无顾忌的醉酒,破坏,厌世和哭泣。
当韩恩素的手指划伤,手臂下意识的再次举过头顶时,她愣住了,没想到那个木纳的影子竟然那么顽强,被她遗弃的爱却变成了她的下意识。
那一刹那再冷血的女人,也会痛彻心扉。
命运绝不会让恩素再得逞,当她举着精致的盆栽再次向那个傻小子讨好时,她被礼貌的拒绝了。
生活教会了尚优克制和坚强。
他告诉恩素奶奶已不在,语言动作神态出奇的淡定,旋即转身昂首离开。
他背对恩素,面对镜头,我方看到他内心的挣扎,但留给恩素的却是挺拔的背影,和坚定的步伐。
景深处的恩素欲言又止……不知此时躲在监视器背后的许秦豪什么心情,我发誓,我忘不掉这名字,因为这哥们够狠,他用一种稀松平淡的口气,道出了男人们最羞于吐露的过往缠绵,他像一个医术精湛的外科大夫,用手术刀划出最美的弧线目的直指男人最柔软的组织……我承认,影片结束那一刻,我的心确被划伤,鲜血殷红……
“爱情就像一场感冒,每个人都会在特定时刻偶然感冒,然后又都会慢慢痊愈。
可是第二次呢?
他们仍不能幸免地感冒了。
”导演许秦豪面对记者提问时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叙述,这是关于他那部作品——《春逝》——的。
其实,知道许秦豪这么一位韩国导演,更早是通过他的另一部电影《八月照相馆》(又译《八月圣诞节》)。
《八月照相馆》是一部关于夏天发生的事情,而《春逝》则是有关于春天里的故事,只是导演很固执地给了他的先后两部作品以秋冬般的凄凉收尾,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夏天的热情奔放在电影中显得过于恬淡而不免使观众产生苍凉的同情感。
镜头语言•生活《春逝》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它过于安静的长镜头:一同采集声音的男女,青蛙的叫声,雨滴淅沥嘀嗒的声音,大海浪潮的声音,他们的低声哼唱,篝火静静燃烧的声音,雪夜的声音,以及DVD封面的那场戏——在竹林里听沙沙的竹子声,……录音师通过录音尝试捕捉来去无踪的爱情,这大概与《八月照相馆》的摄影师用影像保存生命即将终结前的美好时光手法一样。
在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风光如画的韩国江原的景色,导演将两个爱情开始的地方选定在如此美妙的地方,以捕捉大自然最美丽的光影和最能表达剧中人物的曼妙情感气氛。
在亚洲影史上,能够代表极尽平和的东方风格的,最著名的恐怕要数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了。
比如他的电影《早安》,讲述日本一个很普通的社区里几个平凡家庭的生活故事。
没有好莱坞式的跌宕情节,亦找不到激烈的情感冲突,故事发生的过程都是极富含义的、舒缓的表现出来,人与人真诚相待,见面嘘寒问暖,互道“早安”。
在小津的电影里摄影机好像永远都在人的腰部以下,而且最令人惊诧的是基本找不到运动镜头,他喜欢摄影机永远以一个仰角来观察他所拍摄的人物,当然是竟可能的微微上仰。
在《春逝》里,我们同样能够找到这些源自亚洲的文化内涵,那种温和的意味。
《春逝》的映像风格,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小津为代表的东方风格,就如台湾的侯孝贤一样,这种映像风格其实在内在意义上正契合了东方文化的重传统、重生活的心理状态。
所以当有人因为《春逝》表面的故事情节薄弱而对导演提问时,他纠正说,他注重的只是偏重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实际上,他最关注的元素是演员自然心意的流露。
许秦豪的故事永远只符合大纲,而且仅仅是符合大纲,而在剧情细节上则经常是在拍摄过程中变化的。
比如《春逝》最后一场戏,男主角站在田野里的那场就是导演灵感地加上去的一场戏。
男主角第一次来到她的公寓里,他为她煮方便面吃。
后来,当他们的爱如同春天一样一起消失不见的时候,男主角的初恋小男生情结在这里竟然质问她:“恩素,你说,我就是你的方便面吗?
”观众可以很轻松地看清影片故事的来龙去脉,一对年轻男女的由偶然相爱到自然而然的分手。
导演许秦豪很聪明地学习了他的同行前辈们的经验,他的电影所需要的显然不是好莱坞大片的一波三折,他所需要的,仅仅是简简单单地对于一段和这个春天的流逝同在的看似静静流淌的旅程。
当春天在花谢雨歇中慢慢不见了的时候,当男女主角的关于录音的旅程结束的时候,爱情也就自然而然地终结了。
自然而然。
在这里我没有用“故事”这个字眼,强调了影片的生活化。
因为影片本身都是取材于生活极其平常的一面。
比如影片以奶奶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第一段,导演对自己的这一构思兴味盎然地说,“人老了,往往就会返老还童,表现出纯真的更接近自然的一面。
”还有比如手划伤那场戏,男主角叫女主角把手举国头顶,轻轻晃动就可以快些止血,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因为这些本来就是我们的祖父辈们也会和我们娓娓道来的小常识。
坦然离开•爱情《春逝》是一部有关爱情的电影,确切的说是有关流逝的爱情。
“凡是美好的,肯定不会长久。
爱情也是这样,两个人的感情开始一定很浓烈,慢慢就随着时间而变化。
”导演在这里并没说明这个“变化”究竟是逝去,还是成为我们通常理解的爱情化作亲情的永恒,而《春逝》是爱情的一个负解——如果结婚是正解的话。
男主角在与恩素的恋爱中让人觉得无微不至,却又极为被动——从开始恋爱到恩素几次离开他。
关于爱情,这当然是个偶然,也不能说导演在《春逝》里有点无耻地延续了《八月照相馆》的情调,爱情有偶然,那为何一定过去就一定比现在幸福呢?
这是一个观众理解欣赏的误区,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关导演的风格,可能只是导演对真实作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妥协,仅此而已。
而在这部电影里,说白了,还是因为对爱情已经失去信心的恩素导致的必然,虽然我这样说可能有点偏袒男主角。
二人在竹林里,男主角将耳机小心翼翼地给她戴上,所有的观众都会因为这样一个温馨的开始而对他们的爱情充满期待。
那么,在恩素貌似毫无理由地离开他的时候,男主角走到她公寓下面,突兀地用钥匙将她的汽车刮花呢?
与其说男主角幼稚,倒不如说他依然决定了对自己残酷一点,疯狂一点,这也是对他们爱情结束的无可奈何之举。
所以他竟然也坦然地,离开了她。
在这一段,我想首先就男主角的职业叉开一下话题。
最近因为《不能说的秘密》而人气正旺的桂纶镁有一部《最遥远的距离》和广大影迷见面,如果有人让我推荐去看桂纶镁的电影,我依然会推荐拿不令我爱不释手的《蓝色大门》(或称《蓝色夏恋》),总的说来《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部会让因为《不能说的秘密》而喜欢上桂纶镁的影迷一点失望,但是如果看过《蓝色大门》的人倒是会有另一种感觉——桂纶镁的成熟。
《最遥远的距离》的男主角,同样是一个录音师,失业了的录音师。
而他与女主角的认识,只是因为那些貌似寄错了地址的录音带。
而在这部电影里,录音师更多的被导演解构成了一种符号意义上的人物,女主角也是,那个奇怪的心理医生也是,三个人物,四个故事,只有一个故事属于他们三个人。
防风林的声音,海潮的声音,和土著(台湾地区的高山族)一起篝火舞会的声音,女主角成了处在追寻男主角踪迹的人物。
和《春逝》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与导演强化了人物的象征意味,还有那个属于泰戈尔的极度诗意的影片名,当然个人觉得这样安排也极为危险。
其实想到在这个季节重看《春逝》,也是因为《最遥远的距离》的出现,事实上看过两部片子的人都回不约而同地把这两部电影联想到一起,或者的确有后者摹仿前者的可能。
许秦豪认为他的电影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单线,而是复线的。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总是会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明明是关于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怎么会让人由衷觉得电影传达的不仅仅是爱情呢?
电影里一次次呈现了李尚优的家庭,他的父亲,他的祖母,还有他的朋友。
每当电影叙述至此,影迷们会因为爱情而天然的看淡导演的用意,这里是一种更为开放的而不是狭隘幼稚甚或激烈的情感。
对于我们中每一个真诚相爱的人而言,需要以爱待之的不仅仅是心仪的那个“你”,更是默默支持着自己的“你们”。
简单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充满对周遭世界的真诚的爱——这才是导演希望电影给予人的另外一个启示,除了爱情易逝以外。
“如果我喝醉了,还会以为她,还在等我。
”“如果我想象她变成老太婆,变老变丑,那会让我更可怜她,因此而更想念她……”也许男主角的这些话给人太过矫揉造作抑或幼稚可怜的意味,很明显,导演在处理男人对待爱的失去的时候摒弃了那种故作艺术式的大男子主义。
既然《春逝》是一部关于男性成长的电影,演员本身也从角色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刘智太在开拍的时候还是个大男孩,而等到几个月后影片杀青时已经非常具有男子风范了。
《春逝》里的爱情,貌似是韩恩素爱情受挫后急于疗伤的替代品,但导演更想强调这是另一个男人的初恋,所以影片才显得难能可贵的允许尚优幼稚。
所幸的是,放不开的人也终于放开了,假如说爱情是一场游戏,认真地的人一定是玩不起的。
剧中祖母给男主角的影响巨大,因为她一直在等待那个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丈夫,等最后祖母撑着伞出去以后,男主角释然地拒绝了女人的又一次邀请,他默默递上一盆可爱的绿色植物。
没有我们无法释怀的事情,只要坦然,哪怕只是一出戏,一个偶然的相遇。
春天曾有爱情经过,这便足够了。
你永远不知道,爱情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流逝,你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
純情男主的愛情故事最難看了⋯似乎這種認同天然就屬於男人,似乎更愛的人就擁有特赦權,女主只是個不相信愛情的冷酷的人而已,真的是這樣嗎,她的複雜和痛楚為什麼不展現出來呢⋯誰要看這位男士自怨自艾啊⋯
真的吐了。这导演不配拍爱情。
"清新的爱情文艺电影" 或许是它的标签, 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 那些平静近乎写实的镜头, 波澜不惊的故事, 没有噱头, 没有矫饰, 没有传奇, 可依旧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春逝, 延续了<八月照相馆>的静美和哀伤, 可痛在没有回头 ---- "爱, 怎么能变的这么快呢?"
很无聊,没重点的电影
作到最后还是没有在一起。
爱情像春逝,一生或者一次。但于有些人,春逝只是一年,下一次下下一次,我们还会遇见更多的恋之风景,也许重要的是每一次季节变幻里,尽情探索自己内心的风景。许秦豪大概是我最喜爱的韩国导演之一了。
有的人已经如春天逝去,有的人还在等待。李英爱好美,精灵一般。
春天逝去,我们的爱也随风而去,唯有那些录音机,还在复刻着回忆。
爱情就是一碗即食面,无非是你要几分钟吃完。
土了,看不出哪好看
爱情依旧不存在,最后只是看自我能否释怀和放手。
细碎的不需要言语的片段,美好的脸才是这种爱情故事的前提
莫名其妙,白瞎了摄像和女主
韩国电影上个时期的流行风气,慢悠悠,细腻腻
你永远不能知道,你永远不能把握,爱情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时候流逝逝。你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永远都不知道为什么。你所能做的,只是从绝望到平静,从狂躁到释然。很喜欢本片的静。
节奏实在是太慢了,忍不住睡着了...
许秦豪貌似短发控,他拍《挪威森林》应该挺合适的。
受不了韩国人讲话的腔调
剧情不是很吸引我,中间多融合些激情戏就更好了,李英爱是真好看,身材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