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d piece并需要能suspend许多常理,逻辑,伦理上的disbelief。原著作者Emily St. John Mandel说她其实是很喜欢波拉尿和2666的,也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那跳跃时间空间多线收拢的结构。结尾有点underwhelming但也并不意外,景观(倒数第二集的特写birthing场面应该是史无前例的震撼了)与情绪完全盖过,有时可能淹没了,任何对于“情节"的期待。“this is not a fucking art therapy" well but you see it actually is. 也是可以拿来同《开我车》做比较的。
今年看过的最动人的作品
皇帝的新衣
末日沉浸式莎剧,陌生人的善意和亲人的背叛都是成长的催化剂,作者是先知吧,人类离文明复苏的春天还有18年
你一生都是孤儿身,你用养育孩童的方式养育童年的自己。
I remember damage,then i escape
为什么要看这个呢?第一集就假
没云图好,看到第四集准备弃剧了。
继把我的2021年度剧颁给《迪亚特洛夫事件》之后,2022年的也歪打正着地被选出来了。这俩剧以较为一致的叙事结构遥相呼应,证明即便是作为消遣娱乐的欧美电视剧,同样有能力融入现代主义的创造潮流,难能可贵的是,欧美的观众有足够的美育基础去欣赏这类利用心理与潜意识去讲述故事的作品。比起《怪奇物语》的后现代拼贴,显然利用文本与莎翁剧间互文与转述的《11号站》的底层逻辑更牢靠。把《李尔王》与《哈姆雷特》并置于后疫情时代(注:中国尚在疫情时代)的语境之中,不去争论疫情的爆发与传播,也不去一味歌颂当下的抗争或责罚政〇的怠惰,而是将内叙述者的潜意识与回忆结合框架分层结构当中,产生了三层彼此互文的叙事线索——《11号站》漫画 作为演出的《哈姆雷特》 众生末世求生录。
看了两集,折磨。
唉 疫情
mood piece并需要能suspend许多常理,逻辑,伦理上的disbelief。原著作者Emily St. John Mandel说她其实是很喜欢波拉尿和2666的,也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那跳跃时间空间多线收拢的结构。结尾有点underwhelming但也并不意外,景观(倒数第二集的特写birthing场面应该是史无前例的震撼了)与情绪完全盖过,有时可能淹没了,任何对于“情节"的期待。“this is not a fucking art therapy" well but you see it actually is. 也是可以拿来同《开我车》做比较的。
慢热型 挺好看的 正是covid猖獗 代入性太强了导致一开始我都不想看
太散太直白。现在的评分结构也不正常。
乱是乱了点,但挺喜欢结尾的,各有归属,在路上,会有希望,也会有收获,也会失去。
对于Pandemic之后的思考
原作出版于2014,于2015获得阿瑟克拉克奖,拍摄于2020年1月的芝加哥并因疫情而暂停...这个关于大流行的后末日故事讲得极其完美,比最后美国人的内核要更深沉更伟大。他轻轻的推着我把三年来用麻木掩盖的悲伤都挖出来狠狠哭了一遍,但又在最后温暖的托住了我,是疫后创伤的某种治疗,建议大家好好细品,毕竟在这样的时代既有太空奥德赛的孤独又有ST的乐观精神的科幻片是非常少见的。
双线叙事不是问题,但你都双线还搞多主角就有点炫技了。而且编导的水准也不够,使得观感很不好。现代末日求生线勉强还可以,基本上就是个更严重的新冠嘛~~但未来乐团线到底有啥意思呢?节奏一会松一会紧,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弃了。个人评价:B
以为是末世剧,后来变了很多类型
啥玩意 一集弃🤷🏿♀️神神叨叨又拖拖拉拉
时间线太乱了,看起来太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