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笨》共有三部,没记错的话,我看第一部应该是在初二的一次语文读后感写作课上,那天,老师说要给我们播放一部电影,心想,哇!
电影!
开始的时候很开心,觉得很搞笑,因着情节,也因着熟悉而搞笑的语言。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激情”被触动了,看着越来越催泪的故事,我不自主地留下了泪水。
现在回忆起来,可谓是哭得“淋漓尽致”,实际上却是无声地流泪,剧中的三个小孩的遭遇也许过于戏剧化,然而其背后想要表现的那些青春期的困扰却是你我或多或少经历过的,如今回忆起来,那时候所认为的绝对,而今却只剩下只有淡淡的印象和一丝的懊悔。
这部电影用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展示了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可谓是非常“接地气”,看到国彬因为辜负了妈妈的期望而产生了跳楼的极端念头,这令我想起了当年同样冲动无知的我,同样年少的我们,同样地轻易冲动,同样地自以为是,然而那是我只是言语冲撞,幸而都走过来了,回忆以来,那些风风雨雨都成为美好童年的小插曲,走过,便不会再有,想想也是唯一的,的确值得珍惜呀。
至于家庭关系,相比之下我觉得我的经历就真的是十分平常了,我的母亲没有国彬的母亲那样急切地望女成凤,也不如Terry的母亲那样面面俱到地引导我的成长,她就是一个普通的母亲,涉及原则的问题绝不妥协,然而又饱含着母爱,时时刻刻为我们着想。
而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环境对个人的成长的确有影像。
阿福生活在一个特殊家庭,又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母亲一个人通过开小店正确微薄的利润来养活他们,也许是因为将母亲的辛苦看在眼里,阿福很懂事,主动帮衬自家小店,端茶倒水,洗碗扫地,照顾弟妹的时候还能抽出时间钻研数学题,同时也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母亲,而这也使他成为三个小孩中最希望脱离EM3的一个。
梳理好阿福的情况,我发现,至少,小学时代的后半段,我就是另一个阿福。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务农,为争取生活来源每天辛勤地劳动着。
我在这样的环境成长着,然而小学时代的前半段而今对我来说就像是梦一样,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气来当年的我居然可以是这个样子的:逃课,不交作业,成绩倒数,“小混混”,现今回忆起来我可以笑称自己是年少轻狂,细细探究,又觉得自己是因着意志不坚定,加家中管教不严的缘故。
幸而疯狂也只是一段时间,忘记是什么突变,后来的我,突然地认真努力,努力过后的收获让我尝到了甜头,渐渐,我便是另一个阿福。
同样地,认真的人生收获许多,比如,看见了爱,看见了时间,看见了自己的价值。
同样是艰苦的环境,却出现了前后截然不同的我,我想,固然,环境的影响很重要,而个人的主观努力也是同样不可忽视的。
而谈及家庭教育,片中最让人关注的便是Terry的妈妈,她对子女的教育采取的是一种事事关照,样样俱到的形式,然而,结果不尽如人意。
Terry的姐姐,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监管”下变得叛逆,对母亲的所有要求都表现出反对,甚至将这种负面的情绪带入学校,变得“无法无天”,而乖乖仔Terry呢?
,他成为了一个什么都听妈妈的,认为妈妈的话是绝对对的“废物”,最能表现这一点的便是片中的经典桥段,一个EM1的学生和其妈妈在与国彬争执跌倒受伤,目睹这一切的Terry本向国彬保证会做证,而但他的妈妈出现是,他便马上地改变了说法,令国彬失望,Terry到最后也一直阐述着,“听妈妈的话才是好孩子”这一观点。
这个说法则直接地凸显了Terry对母亲强烈的依赖心理,以致到后来当他被绑时出现要绑匪给他涂面包吃的“可笑”要求。
凭心而论,Terry的妈妈这种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周到的管理现实中也很平常,而这种教育方式的背后则凸显着对孩子内心真正所想的忽略,这也正是当下社会出现很多父母感叹自己付出甚多,而子女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的原因之一了。
国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极端,虽然在心态上他们恨铁不成钢,然而也就是因为他们太过在意他们所希望的,忽略了国彬自己的特长。
国彬的画很好,然而一直被父母老师,同学认为是无所事事之作。
国彬妈妈甚至道听途说,“孩子要打才有效果”之类的,看着国彬不争气,狠心地打他,而国彬为避免妈妈打他,甚至通过改分数,作弊等手段蒙混过关,最后“走投无路”,选择跳楼,还好未酿成大错。
国彬的母亲在大病一场后幡然醒悟,决定正视国彬的特长,最终国彬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得以使自己学有所用,做自己最喜爱的事,也算得上是一个好的结局。
还有一点就是教育制度的问题,片中的情况是: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便要依学业表现,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三种不同课程,其中EM3内容最浅,亦被视为最没前途。
这其实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实行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到底有没有用,历来是人们争论的问题。
我从小到大所读的学校,都没有实行精英教育,而我在这种环境下活得自在,充分地享受着人人平等的权利。
在不否认精英教育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前提下,我认为它会时时宣示着差距,间接地给较差的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
然而实际怎样,我没有经历过,也不可做过多的评论。
最后谈谈影片的名字,《小孩不笨》。
这样一部似乎拍给小孩子看的电影,其实也是拍给大人看的,因为小孩子便是明天的大人,大人们也有曾经的童年时代,看似天差地壤的两个视觉其实有着很好的结合点。
我想,导演想要通过这部聚集着嬉笑怒骂的生活化的电影告诉我们,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小,行为幼稚。
可是,如果大人们给他们 机会,平等地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小孩子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同时我也看到,虽然父母对孩子百般地限制,可是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的,谈判胜于开火,一旦静下来好好交谈,也可以做到像影片最后最后那三个小孩一样,虽然还是很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可是心里也知道他们是为我们好的。
与父母各让一步,大家皆大欢喜。
我是学的英语师范,虽然没有当老师,可是对教育还是很在意的.我一直觉得老师对小孩的发展起的作用很大很大的.笨小孩2还是比较好看的,因为我从前看第一部时就很喜欢,因为自己本身的童心,所以喜欢所有的小孩,包括外人眼中的坏小孩.虽然结局近乎完美,可是活在这样的世界宁可看到好的结局也不看差的,我是完美主义.所以大家去看看吧.小孩和我们这些人经历的很相似,嘿嘿
影片中三个小男孩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
Terry的父母否定孩子,认为孩子不行,需要大人时刻的照拂,所以他们要求Terry听话,他们认为给Terry经济上的满足就做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
文福的妈妈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已经不好了,就要孩子把精力放在补贴家用上,学习不好的孩子是没有前途的,不如现在卖力工作。
国彬的妈妈对他寄予厚望,望子成龙的心情异常强烈,她因为孩子学习不好不惜使用暴力惩罚,给孩子带来了许多的压力,导致最后国彬想到了自杀。
畸形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带来了诸多心里障碍,就像Terry最后被绑架,绑匪跟他说不要逃跑,他就乖乖听话,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Terry的母亲要求他听话,他反抗无果后乖乖听话,他让小伙伴对他产生怀疑,甚至最后因为听话危及他的生命。
可见,失败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最近比较火的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的马雅舒女士在她的女儿不听话时,对友人说她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后老师教育会好很多,我表示哗然,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育就抛给老师,或许以后老师会严格要求这个叛逆的小孩,马雅舒可能会反过来指责老师凭什么苛责她的女儿。
家庭教育往往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在人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有些人没做好充分的准备便做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
我很认同洛克的“白板说”,在孩子生命中画下第一笔的是家长,如果家长胡乱书写,那么受害的终究是孩子,任以后的老师如何纠正,始终差强人意。
重视家庭教育吧,不希望我们身边出现影片中孩子们那样的不幸,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电影内容记不清了。
我只记得这是小学的时候在实践活动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的,那个老师是个老顽童,经常给我们放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的电影,他大概算作是我的电影启蒙老师。
后来听语文老师王老师说,老顽童老师的女儿结婚请他去吃酒,老顽童老师在婚礼上哭得不能自已。
我们都惊呆了。
在小孩的世界里,老顽童老师好像永远都很新潮(他的办公室和信息老师在一间屋,所以他自学了网页设计,平时考试都让我们登录那个他自己做的网站。
多酷啊!)(所以我也有被他激励到,一直想建一个自己的网站)他还时常佯装恼火,在班上问那个和他住同一小区的男生,为什么在小区里见到他不跟他打招呼。
多酷的一个老师,他竟然会在女儿婚礼上大哭! 可是他明明也给我们放了很多心思很细腻的日本动画,他大概是希望我们也能成长为一个,内心细腻外表酷酷的人吧!
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了,每次看都会哭的很厉害。
特别是那次老师放给我们的,我记得那次几乎我们全班都哭了,老师也说了很多。
现在的社会压力太大,父母拼命努力工作然而却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从而使孩走上歧途。
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赚钱工作就是为了孩子,但是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的是沟通。
只有沟通才是最好的理解。
我觉得很多父母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对孩子的教育会很有帮助。
I'm not stupid 小孩不笨首先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很温馨,很好玩,很感人。
我看电影不怎么哭的,可是看这部电影哭了好几次。
电影看似简单,故事有些无厘头,但是却有很多寓意,表现了新加坡的很多方面,作为华人,他们有很多传统和观念都和我们一样,所以,看这部电影也特别会产生共鸣,在那些孩子身上发现了自己童年的痕迹。
关于教育:文凭决定一切;英语数学好就是好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其他爱好和天分,每个学生都是读书的机器,长大了就像新加坡人一样——乖乖听话。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success. they never take shortcut. 关于家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 for your own good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爸爸妈妈打我,心里一定是在哭泣的吧。。。
家长会做很多以为是对自己孩子好的事,可是,往往绕了很多弯路。
但是,永远不变的是他们对孩子的爱。
关于社会:1. 新加坡人就像新加坡的鱼,从不开口。
you just behave yourself. 乖乖听话,不要多管闲事。
2. 外国人,无论有没有能力,都被视为elites。
他们挥舞着international的背景,就可以拿比local高的工资,拥有更好待遇。
其实,如果不了解当地的文化,不能够localization,他们根本就是连那些孩子都不如的idiots。
3. 除了贩毒,连绑架都可能被判死刑!
关于语言:1. 新加坡英语Singlish已经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一门语言,融合了英语、华语、闽南话、马来语等地方语的口音和特色,还体现了新加坡独特的文化。
听Singlish蛮好笑的,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光听听Singlish就会有很多笑点。
片子中也有讨论到Singlish是否应该保留和发扬的问题。
语言嘛,沟通是第一位的。
新加坡的英语不可避免会受到周围文化的影响,Singlish是新加坡的性格,就好好地保护他吧。
我不是native speaker都能理解他们说什么,更何况英语为母语的人呢?
2. 片子中还提到了华语。
Terry的姐姐拒绝学华语,于是老师和广告公司的老板就说了华语的重要性。
虽然他们是business-oriented,不过新加坡如此重视华语教育,还是很值得全世界的华人骄傲的。
总之,很喜欢这部片子,简单的故事,深刻的内涵,很感动。
恐怖片即视感小孩不笨1的三个典型:一个是听话到没有主见,遇到危险时连匪徒的话都想好好听,连自己都想不到要救的小孩;一个是每天被强迫做不擅长的题目,天天受体罚没办法发展绘画天赋,对生活无望到直接想去跳楼的小孩;一个是有义气,也有潜力, 但父母放任自流,全靠遇上一个好老师引导成为努力学习的小孩。
小孩不笨2的两个家庭典型:一个家庭有一个只会家暴的单亲爸爸和15岁喜欢武术却完全没有机会有什么爱好的青春期少年,一个家庭有一对非常忙碌的父母,根本没有时间与自己两个孩子交流,小儿子在上小学,为了凑足买父亲来看他演出的一个小时费用去偷了钱,大儿子上中学,父母只关注成绩从不关心他的想法,缺少正常的沟通,在学校被当众体罚后受小偷团伙的兄弟情哄骗偷了东西,被人捉到后又为了交所谓的封口费做了更严重的事。
恐怖片里的恐怖可能是无缘无故的这里的恐怖却是有缘有故的,这些孩子的周围都是人,也都有亲朋好友,却个个对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可怕的事熟视无睹,使得很多问题进一步激化,形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明知道可怕的事会发生,却仍然助力推了一把,岂不是比恐怖片更恐怖么。
成人对这个世界的无知已经到了连自己的亲生子女都保护不了了。
实在是悲哀。
天空中飞翔的有很多:金龟子,飞鸟、雄鹰、蚊子,海鸥,它们都来自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语言。
那么我也很想有一片天空,在那儿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堂,飞出父母的怀抱,飞出自我的色彩,飞出世界的边缘,有梦不就应该飞吗?
以上为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旁白。
此片既温情洋溢,亦笑中有泪,赢得来自新加坡本土社会各阶层,包括政府高官的掌声外,更是「时代杂志」极力推介之作。
片中探讨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深入浅出,嘻笑怒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故事有许多隐喻,利用小孩和成人之间发生的事件,来比喻新加坡人和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
两个新加坡家庭,因为缺少沟通,让孩子的心灵走向了堕落,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以忙为借口不跟孩子交流。
甚至认为拳打脚踢是管教的最好方法,却不知道心和心的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是传递爱的桥梁。
《小孩不笨》故事讲述叁个就读EM3课程的小孩子,如何应付学业及叁个家庭所带来的冲突。
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便要依学业表现,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叁种不同课程,其中EM3内容最浅,亦被视为最没前途。
透过叁位编派到EM3课程的小孩,让大家看到所谓的「精英教育」游戏规则和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如何扼杀了一群无助孩子的命运。
三个读书不好的小孩-文福、国彬和Terry,进入了EM3的特别班级,分别承受着无形的压力。
国彬每次考试都不理想,却喜欢画画,而母亲不允许他画画,母亲看重的是分数,分数像一块石头板沉重地压在母亲心头上。
每次考不好,母亲是倍感压抑,脸拉得老长,谩骂乃至大打出手,这种态度与方法是不可取的,后来文彬考试作弊,被当场抓到,由于接受不了母亲的教育,于是就跳楼自杀,后来被警察救起,于是一家三口陷入了沉思中:难道考试考不好,发生这种事只是孩子的错吗?
“考孩子的知识,考妈妈的心态。
”其实我们不必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因为分数与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分数只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一方面,决不能以分数高低论英雄。
母亲是否应该觉得,只要努力过了,考多少也无多大关系。
应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给予孩子鼓励,让他们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呢?
现在孩子输掉的不是分数,而是一份做人的志气,人生中难免有跌跌撞撞,但跌倒再爬起来,这点痛算什么,我们要有超越别人,超越自己的勇气才行,爱孩子就要爱得久远!
让孩子全面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墨守成规……Terry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生活起居都由女佣照顾,一切大小事情都听从妈妈的教导。
他是一个依赖性很强,没有主见的可爱小孩。
由于从小和台湾干妈学华语,所以他的华语很好,而英语和数学很差劲,也因此进了EM3。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是英文和数学的问题,我的智慧是没有问题的!
” Terry生活在过分的溺爱中,所以他总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与能力,没有主见,其实这也并不只是孩子的错,他的母亲一定认为自己是一个好母亲,把一切都给了孩子,然而她的行动却告诉孩子——你是无能的,不行的,没有用,只能让我来帮助你。
这样会直接影响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没有独立的品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父母应教给孩子坚强不屈的意志,勇于参加与社会的竞争。
文福很聪明,处事也比较老道,大概是因为常常帮妈妈在大排档面店招呼客人的缘故吧。
但是“不会读书”仍旧被别人看不起,包括自己的姑妈和表兄。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学习也不理想,母亲于是对他失去信心,叫他边学边帮忙做生意招待客人,这是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家庭。
不论是富人和穷人都要接受教育,如今家长们应远见卓识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
“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一位长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期盼,只因为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喜出望外,有的则望子成龙望穿眼,望来望去一场空,只因教育方式的不同。
三个主人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让我们看到了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对孩子的教育都只注重“会不会读书”。
表面上看,这是为孩子好,但这种家庭教育是片面的,孩子的个性和才能不要说被发掘,就连那一点“闪光点”也会被浇灭,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反作用。
Terry劝阻了丢香蕉皮的姐姐,却被对方骂了一顿,妈妈因此教育他不要多管闲事,因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以至于面对国彬两次被人误会打架,Terry都因为胆小怕事而没有挺身作证。
孩子原本是很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但是在错误的家庭教育下,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会关心和爱护别人,这是令人痛心的。
“绑架事件”可以看出这三个孩子在面对危险问题时的处理能力。
孰优孰劣,令人深思。
面对坏人的掳劫,国彬和文福逃下了车,但是看见Terry仍在车上,国彬大声呼救,文福则勇敢地冲上车救Terry,却被一起掳走。
被困小屋中,Terry不知高低,还像在家里一样要指定品牌的牛奶和面包,自己不会涂面包,歹徒无奈做了一回“菲佣”伺候他。
这个情节很搞笑,笑过却发人深省。
孩子身处险境却不知,根本无法判断好人和坏人。
社会的复杂性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面对未知的险境,文福一直在等待时机和Terry一起逃跑。
Terry却天真地认为要听大人的话,不能逃跑。
文福很生气地告诉他不是每个大人的话都要听的。
逃跑的过程中文福选择了没人走过的小路,结果和前来救援的警察汇合,他们顺利得救了。
我很佩服文福,一个小孩在危急时刻可以冷静地一步步摆脱危险,表现了很大的勇气和智慧。
成绩优秀的孩子未必有这样的能力。
面对社会,处理危机的能力是我们必须要教给孩子的。
国彬虽然没有被掳走,但凭借惊人的绘画天分,素描了两名歹徒的画像,向警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
看到这里,我很惊叹。
国彬和文福这样在学业上所谓的“落后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却表现得如此有活力,如果我们抛开“不会读书”的标签,这样的孩子可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庆幸的是,新的班主任李老师看到了孩子们的与众不同,让孩子们看到了希望。
在她的鼓励下,文福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考到了92分;国彬拿到了国际绘画比赛大奖;Terry在同伴的影响下,逐渐懂得关心他人,分辨是非,变得有主见了。
教育过程中,给孩子三六九等地“过滤”,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他们在饱受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快班同学的嘲笑、亲戚朋友和社会的舆论压力。
他们稚嫩的肩膀又能承受多少呢?
如果仅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能力,恐怕我们会失去很多优秀的人才。
我们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的每一颗种子都会生根发芽,所以,要好好的呵护她们,千万不能主观随意的否定她们,批评指责更会伤害这些幼苗。
用包容的心态,赏识的语言,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幼苗,未来,如果有一天他们长大成材,她们会感恩,以同样的心态对待别人。
看这个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了~我似乎在看书和看电视的时候 ,特别容易动情。
但是,我知道,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应该拿出我的专业操守,不应该随便地流眼泪,但是还是忍不住啊!!!
偏差青少年,的确值得去讨论。
真的是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造成的么?
还是家庭对于他们的疏忽?又或者是他们自己的放弃~不知道哦实习的时候,接触了几个老师口中的坏孩子。
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是那么地耀眼,像闪亮的星星,光芒四射,我可不觉得他们有什么缺点。
他们非常接纳我,愿意和我交朋友,还和我拉勾,说不让老师知道的事情。
这种感觉很好!
但是我也真的很想帮助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呆长了,就容易去反思学校的制度还有老师,家长教育的方式。
让我感慨的时候,70后的爸爸妈妈的确和我们的爸爸妈妈很不一样,他们很懂得去关心孩子,也有高学历,但是还是缺乏了一颗平等包容的心。
不过这也不能去怪他们。
生活的压力太大了~而现在的孩子们又要的太多了,怎么能够平衡呢?
我也不知道我想,实习的时候,我应该多去观察。
为以后自己做成功的妈妈做准备,呵呵!
但是,我觉得,以后如果我当妈妈了,应该不会那么坏的,毕竟我有专业操守吗。
我会去同理我的孩子的!
看完《小孩不笨》,我居然哭了,很久没有试过看电影的时候看哭了。
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无论是给小孩看还是给大人看。
这社会很多大人们都太自以为是了,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非要小孩依照自己的意愿来行动,却不曾想过孩子的感受。
其实,他们不知道,有的时候他们远远没有孩子来得聪明。
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可到底是真的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呢。
很欣赏片中李老师的做法,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老师。
以前觉得很不错很搞笑。现在再看除了搞笑,就是后续结构有些偏离主题了。
只有在那个年代会觉得好看的电影...虽然除了小孩子之间的冲突之外,也表现了大人工作的无奈荒唐是好事,但冲突方式居然都是打架,解决方式居然都是轻易原谅。。Singulish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想到看华语电影我是需要字幕的。小胖一家都很吵闹,看得头大。
新加坡电影,衣冠禽兽导演的成名作
以前看只把它当喜剧看
是不是要看电视剧板
看了连续剧再看的电影,更喜欢第二部!
赞
妈说可以练英语=_=
新加坡的片子总是温情多多
的好有爱!好有爱~!
三星半,貌似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
&#34;You don&#39;t know how lucky you are, having such a responsible mother!&#34;
我记得挺好看的。
小孩不笨。。
初中时看的,觉得挺恶心人的,现在还觉得。
哇靠新加坡人说英文要人命啊!
关于小孩成长的电视剧,叙事方法很有趣。小时候TVB常播的,很喜欢看——也许是因为能从里面找到自己和同学的影子吧
真是我看過的最難看的豆瓣八分電影😅演技、台詞、情節設計、鏡頭,沒一個好的,看得人渾身難受😅
看太早了记不清了,就记住差生没人权这种事了。虽然我对自己所处的应试教育体系没什么恶感,但作为当时的利益相关人员,果然其实也看不出什么别的了。
结局过于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