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这件事,择日不如撞日,当然,你首先需要花成倍的时间来确定爱情。
”如果硬要给《Five Years Engagement》一个中心思想的话。
Tom和Violet在一个万圣节派对上一见钟情,交往一年多后决定步入婚姻。
这原本应该是一个没有什么悬念的、不成为故事的故事。
然而,故事就是这样在平淡中出人意表地展开。
正当这对情投意合的人儿刚要开始忙于婚礼,Violet得到了她梦想中去密歇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这意味着他们要么分隔两地,要么同时改变生活场所。
Tom为了Violet放弃了自己大有前途的餐厅事业,陪她一起来到这座北方的小城,Violet的事业如鱼得水,Tom却在这座小城中难觅施展拳脚之地。
事业上的失意几乎让Tom一蹶不振,他为了Violet尽力调整,但两人之间的张力逐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最后二人以非常成年人的方式和平分手。
长话短说,在分开的日子里,两人自然各自在事业上良性发展,各自有了新的枕边人,然而,时间流转,两人保持着朋友般的友谊,知道对方的近况和状态,却都认为对方值得更好的人,而这个更好的人就是自己。
哎…人世间最感人的事也莫过于自己爱的人碰巧也那么爱自己,于是,两人在一场葬礼上重逢,其后同时分别在计划、酝酿的求婚又一次破梗,而这场迟来的婚礼却像打仗一样展开,那样地动人心魄,美好地无可挑剔。
是啊,当爱情兵临城下,牧师的问题可以简短、再简短一些,此时此刻最简短的“I do.”“I do.”将此前的所有相爱都写成承诺,给所有的等待一个交代。
当然,这当然是一个好端端的大团圆,那么美好的两个人儿,不能团圆收场,简直天理难容。
这两个美好的人儿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他们都是纯粹的人、脱离了世俗偏见的人、爱情至上的人、知行一致的人。
Tom和Violet的故事如果放在中国的当代语境中,那Violet就是“屌丝”和“高帅富”都难以容忍的著名“第三类人”——女博士,而且还“后”了,“剩女”不剩你剩谁?
有人娶你就是你家祖坟升青烟了,你居然还跟人分手,你有没有意识到女博士30岁后嫁人的几率无限趋近于零?
而Tom呢,身为一个险些逆袭完胜的“屌丝”居然为了一个30多岁的剩女放弃了自己冠名的高级餐厅,成为实至名归的、在丛林中射鹿的正牌“屌丝”。
后来“幸运地”交到90后女友,尽享床第之欢愉,却放着小自己十几岁的年轻妹纸不娶,要回头找“90后”口中的“老女人”。
不禁让广大中国男性观众唏嘘:“屌丝”,你到底图什么啊?
而“败犬女博士”的爱情逆袭几乎要回答所有中国适龄男女青年在爱情、婚姻上的种种迷思。
男人是不是只要在床上得手就会立刻激情全无?
到底是否应该婚前同居?
年龄究竟是不是爱情和婚姻的首要考量?
《Five Years Engagement》这个几乎算得上败犬励志故事的故事,似乎试着回答我们:不要试图以任何方式延长和保持爱情,因为爱情几乎应该是在去除了所有的庞杂因素、包括纯粹的肉体吸引、经济上的依附与被依附、家族关系、个人发展等等的影响之后,才能显山露水,才有可能纯粹、才有可能持久。
在什么都拥有了、却发现什么都不想要、只想要那个、那唯一的一个人,留在我的生活里面的时候,爱情才比什么时候都鲜明,而婚姻才比任何时候都水到渠成了,不是吗?
所以,这难道不是一部好的爱情教课书吗?
电影通过副线故事和人物对话探讨了家族与婚姻、事业与婚姻、爱与自我、爱与迁就、爱与时机、爱与性等等人生最日常的事项,也是最重要的议题,还给了我们关于“好男人”、“好女人”的定义。
好的男人就应该像Tom那样,有能力拥有自己的餐厅,却不介意开餐车卖Taco Bell;能在洛杉矶的高级餐厅做主厨,却愿意跟着自己爱的人到鸟不拉屎的北方小镇买三明治;明明打不过身手矫健的时尚教授,却也有让教授假装被自己追杀狼狈逃跑的幽默。
而“好女人”呢,就应该像violet那样,做得了post-doctor,也能开心地帮老公开餐车,Tom求婚破梗,也能兴致勃勃地继续演下去;不放弃自己想要的事业,也能在两个人都不再开心的时候勇敢说再见;能勇敢地说再见,也能在意识到自己真爱难舍的时候勇敢地向男生求婚。
一本好的爱情教科书,不但应该教人们爱情是什么?
在爱情里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应该告诉我们,期待美好爱情的同时,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我们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推迟一些本应该做的事情。
violet和tom从闪电订婚到祖父母都一个个离世。
下不了决心,总觉得应该做好这件事,一切都稳定才能定下来。
却不知这样早就了多少遗憾。
一直认为第三者的插足归根到底是两个人感情的问题,violet和tom的境遇也说明了这一点。
自己也曾经历一次第三者插足,仔细回想,的确是两人自己之间存在问题,第三者只是催化剂。
如果不是因为第三者,也许我至今无法下定决心去隔断这段不适合的感情。
从某方面来说,也是件好事情。
violet和tom深爱着彼此,却因生活的琐事隔离了两个人的感情。
当看到他们各自找了另一个,心里想着,难道门当户对才是真理。
所幸编剧还是真爱至上。
最终他们闪电决定,该做则做,瞬间婚礼。
有时候考虑太多不见得是件好事。
最喜欢前面一篇影评,无论是哪一方牺牲,结局无非是“你变了”“你怎么都不知道上进”。。。
同样的结局,换一个人说。
但也还喜欢一个影评金子是到哪里都可以发光,但总要从土里挖出来啊。。。
面临男票出国博后,我可能要放弃国内很好的工作去守护爱情。
特别的时期看了这个电影,收获很多。
心里有害怕和恐惧,害怕自己刚在一个城市站稳了脚跟,刚可以从容的面对工作找到发力点,却要放弃这些。
担心之前的积累又化作零,担心在异国他乡找不到自己和社会的契合点。
但如果定了总要想办法让这个决定看起来正确。
也许决定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意义也都是后来被赋予的。
所以还是要拿得起放得下,总觉的积极向上,努力不偷懒的人,老天也许会眷顾的吧。
要更加努力,用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决定看起来正确。
虽然做了决定后会放大生活中对另一半的期待,会敏感。
但还是要经常管理好自己的心和情绪。
不要想着是牺牲,而是选择。
选择一个自己觉得值得选择的人,选择一个自己信任的人生方式。
没有人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逼自己做任何决定,这些都是自己的选择,如果有一天发现错了。
不要因为对自己无知的愤怒,而归因于他人。
一句话评论本片是又一部生动、原创并且十分幽默的贾德·阿帕图制品。
——《娱乐周刊》本片能让观众得到欢笑的同时,真诚地期待男女主角之间能有一个完美结局;同时,本片的预告片也没有包括影片最精华的部分。
——《迈阿密先驱报》本片也许没有《伴娘》那样多引爆全场的笑点,但也十分接近了;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阿帕图系列的电影中,这是难得一见的不以牺牲女性角色为代价的幽默。
——《纽约邮报》导演与席格尔的最新一次合作奉上了更能让观众有代入感的浪漫喜剧,但也仍然能够满足《忘掉莎拉·马歇尔》的粉丝们。
——《好莱坞记者报》幕后制作 要足够好笑 对于喜剧片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思想价值和电影技巧,而是这部电影是不是足够好笑。
如果喜剧不搞笑,那么它也就难以被称之为喜剧电影。
在《五年之约》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尼古拉斯·斯托勒就一直坚持着“要好笑”的拍摄精神,来制作这部电影。
斯托勒说:“关于是不是好笑,其实没有标准,也没有好坏。
我只能凭我自己的感觉来拍摄电影。
所以,会出现有时候拍完了一个场景,当时看觉得很好笑,但是过了几天再看就觉得很无聊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就不算好了,因为要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可靠的办法来替换这个镜头。
不过,也有时候会有意外之喜,比如说在拍摄的时候没注意到演员的一些小动作,眼睛的运动等等,后来发现了,觉得这个小细节非常好笑之类的。
” 当然,喜剧电影要拍摄得有趣,前提是有一个有趣的剧本。
导演斯托勒和主演杰森·席格尔连手撰写了影片的剧本。
谈及对剧本的打磨,杰森·席格尔说:“我和斯托勒讨论了很多,几乎是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地讨论剧本的写法,一点点的修改每句台词。
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现场表演一下,以检验这个剧本是不是好玩,是不是有趣。
”以演员的身份参与到剧本创作中,对于杰森·席格尔来说,是一种完美的体验,他说:“这样的撰写剧本,能从最基本的表演出发,在写剧本阶段就设置好笑料和剧情的高潮和低谷,这对于表演和拍摄电影来说,实在是太棒的一件事情。
”这样的工作方式和组合也给斯托勒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感。
他说:“这种合作并不仅仅是一种连手,更是一种强化和如虎添翼。
有的时候,我会想不出来段子和笑料,在和席格尔的讨论中,新的点子会一个接一个蹦出来。
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工作的话,那么我说不定会搞砸掉一个场景,让演员去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而现在,我能很从容地从好几个情节里选一个最好玩的出来,放到剧本中,然后把它给拍成影片。
我非常喜欢这个剧本,因为它能让片中的每个角色都保持新鲜,让每个人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是率真的,毫不做作。
这几乎是我第一次创作出这么富有情感和表现力的剧本。
” 再次拍摄R级喜剧 4年前,尼古拉斯·斯托勒和杰森·席格尔合作了一部著名的R级喜剧,《忘掉莎拉·马歇尔》。
4年之后,他们又合作了这部同样被评定为R级的《五年之约》。
关于被MPAA评定为R级,斯托勒坦然接受,他说:“这是一部讲述两个成年男女在订婚后五年还没有结婚的电影,像这样的题材,肯定会出现很多性笑话,很多脏话等等。
所以,这部电影有一个R级,也很正常。
我觉得,所有正常人都会对此非常平静,因为五年了,都还没结婚,那肯定是某一方面出了问题,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是男女之事。
所以,我们在这上面制造了很多的笑料。
其他的笑料,虽然和下半身没有绝对的联系,但还是会有一些秽语的。
”对于R级的分级,杰森·席格尔也显得很淡定,他说:“其实,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明白,它肯定会得到一个比较严苛评级,所以R级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当时我们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就已经把很多能写的和不能写的都写进去了。
所以得到R级的结果,也很正常。
” 除了有一个限制级的剧本外,R级喜剧还有一个最大的看点,那就是演员的表演。
如果演员表演得扭扭捏捏,那么再限制级的内容,也会显得隔靴搔痒,没有诚意。
尼古拉斯·斯托勒说:“两个主演的表演是这部电影的重点之一,如果他们没办法放得开,那么整部电影就会显得异常颓废和无趣。
如果他们演得过火,那么影片也会令人不快。
最佳的结果就是,那些R级的内容,能自然、从容地从他们的表演中展示出来。
我曾经和杰森·席格尔合作过几次,对于他的表演,我还是非常放心的。
至于艾米莉·布朗特,我没有想到她的表演会如此具有魅力和爆发力。
我对她的印象,总是停留在一些严肃电影中。
没想到她在喜剧中的表演也会如此可圈可点。
她和杰森·席格尔的合作,碰撞出了不少的火花。
有时候,我在监视器前看着他们的表演,心里都会不由自主地为他们鼓掌。
或许,我应该说,没有他们的表演,这部电影就不会这么精彩与诱人。
”花絮·本片由贾德·阿帕图担任监制。
·这是导演尼古拉斯·斯托勒和杰森·席格尔合作的第二部R级喜剧,上一部是《忘掉莎拉·马歇尔》。
·两位主演艾米莉·布朗特和杰森·席格尔曾经在《格列佛游记》里扮演过一对情侣,而且他们还在《布偶大电影》中有过合作。
·影片在加州的索诺玛、旧金山以及密歇根州拍摄。
分手的第16天,上班的第一个周末,很想你的时候,无意中看了这部电影,和我们分手的原因惊人的相似。
从最初看到男主为女主放弃了自己的生活,然后变成了女主不喜欢的样子,被她嫌弃时感同身受的委屈,怨恨和无奈;到后来彼此的惦念,思考,成长,渐渐感动温暖了我;再到后来疯狂美好的结局(嗯,是我喜欢的电影大结局),我开始想,是否应该推荐这部电影给你看,即使我们已经分手了。
如果我们如男女主一样爱着对方,或许这会是一件好事,但,要是你已经开始新的生活或者不再想触及这段感情,或许只是徒增烦恼,对彼此都是。
慢慢的,我也平静了,还是不要推荐了吧,能看到和我们这么相似的一对能得到幸福,就已经足够了。
BTW,毕业被分手的师姐结婚了,对象还是那个人,师姐等到了。
不久前看过男猪的‘ Jeff Who Lives at Home ’ 据说男猪为此片特意增肥 敬畏这样的人 有点关注他 毫不犹豫的下了此片 感触不深想说薇莱特的那位导师到底演过什么 一会问去查查 太眼熟 啊 想起了 最近的超凡蜘蛛侠里的doctor 哦哦 我真厉害 教授你的跆拳道令人艳羡啊一直默默觉得男猪很牺牲 最后突然自我恶寒一把 觉得‘没辙 这就是爱啊’还有薇莱特的妹妹 最想说的就是你 我真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啊 Good Luck For Me
让谁看都是一对天作之合的恋人,婚也订了誓也发了,就差最后临门一脚结婚领证。
追求事业的女孩非要先有所成再成就圆满,男孩忍气吞声放弃工作离开腾飞的事业,与女孩一起远奔他乡重新创业。
受人嘲讽也就算了,整日无聊也没关系,只要能跟爱人一起,啥苦啥累都不在话下。
但是,女孩你能不能别玩三人游戏,眼见人家闪婚的孩子都一个接一个的创造,主辈们一个一个遗愿未了的撒手人寰,这还徒增额外烦恼。
一怒之下,多年的情谊瞬间瓦解,两人不欢而散分道扬镳。
又经过多年的打磨,终于发现,原来,还是你最好。
影片由憨厚囧男杰森·席格尔担任编剧并主演,英伦美女艾米莉·布朗特为其配戏。
貌似演绎的就是传说中拖婚拖到两分手的故事,难能可贵的是,这次讲故事的竟然是向来以个性独立而闻名的米国人,让人感叹诧异不少。
从汤姆·汉克斯的《拉里·克劳》警告大家不要离婚共同还贷,到《龙纹身的女孩》对小三狠力教训一通,再到疯狂至极的《美国派4》,都潜移默化的开始标榜传统爱情还是最好,超前卫整多了玩不起受不了太难受。
尽管这还是一部阿帕图制作,但其中烂俗桥段明显要比《前往希腊剧院》和《伴娘》节制许多。
只是桥段过于牵强附会,结尾过于理想主义。
如果在两人分手后,男主新认识的不是一个“青少年”女孩,女主没有被潜规则,结局将会截然不同,或许是悲剧或许是喜剧。
当然,这都不是此次所诉重点,“不做决定其实是最坏的决定”,敢爱也要敢结婚,这才是影片所要表达的爱情理念,要比那些低级恶趣味的重口味升华不少值得鼓励。
好吧,我是Jason Segal的粉丝, 自从“I Love you man”。
这儿他还是很可靠地搞定了所有搞笑的环节。
其实不怎么喜欢Emily Blunt的,这儿的她倒还不错,比较入戏。
我是不是有点爱屋及乌了呢?
也许Segal这样的大智若愚、憨厚可靠能够让很多演员放松地和他配戏,进入最佳状态。
才知道Jason Segal 和Michelle Williams 在一起了,真是为他们高兴。
Segal这样的个性,Michelle 会一直快快乐乐的吧!
不知在编这部剧的时候,Segal是否也在考虑婚姻的真谛呢?
总之,这是一部有深度又不乏恶搞的浪漫喜剧,颇具可观性。
配角们的表演也颇为出彩。
Billy Joel的名曲"We didn't start the fire" 也被拿来恶搞,真是有才!
8 out of 10
影片中的爱情婚姻比较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形,甚至更残酷些,好像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都定时定点的在某一关键环节上发生,这样才显现得最后修成正果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影片的情节不紧不慢,就算过程很曲折也叙述平淡,慢慢的告诉你想表达的爱情观点。
敞开一颗心,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生活,想做就去做,想爱就去爱。
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弄了个各种憋屈的男主角来满足女性的各种心理。
五年前男主为女友选择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自己心里各种憋屈不说还把自己弄成一个流浪汉似的窝囊废物,整天对着这样的窝囊废物是个女人也会出轨啊,所以就有了段教授和女学生不得不说的故事,分手是必然的。
五年后,男主和女友面临着五年前同样的选择,虽然片尾结婚了但是没有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到最后他们还得做出选择,到底是男主放弃工作去密歇根,还是女友回到旧金山。
男主去密歇根的话,就是五年前的翻版。
但是女友要是回旧金山的话……我忍不住骂了,早知道今日何必当初啊,片中最开始的时候女主老老实实结婚,当个居家女人或者在旧金山找工作不就完事了,非得折腾的死去活来,自个找罪受……最后电影摆明了告诉广大男同胞:对于男人而言工作比爱情更重要……
笑死了。。结婚后俩人该牺牲就牺牲吧。珍惜比什么都强。
稍嫌冗长,对观众情绪的调动不佳,中间部分看得我百无聊赖。结尾倒是虽然夸张俗气,但却很惊喜。
差,角色、线索无关联。当喜剧看又罗嗦。
不做决定才是最坏的决定,不能等到所有菜都齐全了才做大餐。
婚礼不需要那么完美滴。好多不动声色地黑色幽默喔
man, it's just too much truth...
卧槽。一见钟情认识一年就决定结婚结果各种工作生活不稳定又分手然后又各自耍其他朋友再又复合还结婚但是工作生活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啊!!虽然是有笑点有槽点,感觉故事也很真实,但其实就是假借电影结束而演了一把回避现实问题的婚姻【其实我满脑壳都在思考spouse adjustment这个学术问题我会说吗!!
差点快睡着
美国PHD和博后的生活压!根!不!是!这!样!子!即使是文科,即使是在密西根!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太现实,让人心疼。男女主角所经历的,正是长久的爱情和婚姻令我害怕恐惧的。眼睁睁的看着爱情中的一方,被时间拖着,变成一个freak,不论是自己,还是对方,我都接受不了。另外,手指被切和被箭射到大腿的血淋淋的场面也十分annoying!
生活化的故事,拍得太冗长了。女主角追求事业,导致两人婚期一拖再拖,分手结束,最后关头两人复合,HE。
莫非是我还没到那个人生阶段所以完全看不出什么感觉来?
That's what I am talking about!!临到最后把四星加到五星。还好我办婚礼前没看到这个电影,不然还要更纠结T__________T
无聊冗长的发展,毫无主线剧情可言,笑点也没找到,可惜了艾米莉与艾莉森两大美女的加盟演出,男主那一副衰脸让人十分倒胃口
boring
平淡之间的笑话倒也令人印象深刻,扎实的剧情比什么都强~
真真儿的磨叽死了,不过有几场戏的桥段拿来哄姑娘还是挺有用的。当一名MasterChef真是一很牛逼的事儿,自己再拥有几家预约都要几个月之后才能吃上的顶级餐厅那真太美妙了。
断断续续看了n久。。还算是励志型。教人理解终成眷属的意义
挺好的,搞笑温暖,恶趣味穿梭其中。
真的很讨厌这个男主角。长这样为什么可以当男主角??男人都死光了。男主角粉丝请无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