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间以为会有剧情大反转,比如这一切都是Ivy自己所设的局、比如是Ivy自己也想要有一个可以依赖的人,所以一直不说关于Mark的信息。
Ivy对于这十三年的经历描述,整部剧前大部分都让人感觉她一直在隐瞒事实,给我感觉好像最后肯定会有个大反转的期待... 然而并没有什么反转,内容比较循规蹈矩。
就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男人Mark抓了13岁的Ivy在地下室囚禁了13年。
Ivy跑出来后,Mark又抓了另一个小女孩Phoebe,然后Ivy去跟Mark见面,Mark就把Phoebe放了,把Ivy又重新抓回去。
最后Mark要跟Ivy一起死,结果Ivy自己逃出来了,Mark被自己放的火烧死了。
就很normal...但是后面真的有很多槽点... 比如商场里有40多名警察,却没有一个人盯得住Ivy导致她再次被Mark带走;而且最基本的商场所有出入口提前安排好人手也没做到,警察是用来干嘛的?
另外,既然监控都拍到了Mark带Ivy下卡车换车,就不能跟着这个路线继续trace吗?
居然就直接说下卡车不见了就没了?
这么一条大线索摆在这呢,搜查组动起来啊!
结果就这?
还有,Elliott最后找Phoebe画location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啊,人家小女孩明明还能继续画下去,黑人警官直接进来打断不让画是什么鬼?
请问你是Mark同伙嘛???
还有最后的结局,Ivy一逃出来房子就爆了,然后警察和消防车才来,人家最后还是自己逃出来的!!
要你警察有何用啊?
这些细节和部分剧情真的让人无语😓但啾迪的演技还是很好的,但可能Killing Eve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所以这部剧里我看Jodie的表情都感觉她是故意在演的hhh... anyway故事和整体剧情还是不错的,就是有很多细节方面不太合理,值得吐槽一下。
把俩警察谈恋爱的戏份用来讲Ivy十三年的经历不好吗,我真的始终get不到为什么非得谈恋爱?
最后一集节奏崩坏,转折非常莫名其妙,前面都很细腻,最后强行一切都正好。
不喜欢男警察这个角色,太自恋了,有点职业素养行不行,不要和victim建立个人感情,妄想拯救她,成为她的朋友,你的职业要求你在某些时候就是会跟她的利益冲突,你会辜负她的信任,而受害者好不容易培养的信任就此崩塌,很难再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你这样就是在伤害她,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救世主情结还说着是在帮她。
同时也很蠢,把搭档带进ICU,强行干预刚刚被解救的小女孩,逼迫她回忆创伤事件,对儿童心理治疗非常有害。
警察可以说一堆废物,毫无作用,没有一点实质性贡献,四十个便衣眼皮底下把人丢了。
无论Ivy怎样表现,一个成年男人绑架囚禁十三岁女孩,错的就绝对是这个男人。
在认知系统形成发育阶段受到这样的“教育”,基于肉体惩戒规训的行为“矫正”,影响了她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她无论做出怎样的事,罪魁祸首都是绑架犯。
俩警察设定也挺有意思的,男警察意气用事,女警察过分冷静多疑,其实也很符合现实,现实中很多女性观察者调查者更倾向于相信女性受害者有罪论,我认为一部分是女性处于一个父权的被凝视地位,被要求是完美的,当受害者表现出一点inconsistency,她们下意识要割席,生怕她损害了女性受害者和女性的声誉,自己也变得不完美了,一种“她不能代表我们女人,我们不都是这样的”恐惧心理。
同时,女性调查者一旦与女性受害者共情,就会被冠上感情用事,主观臆断,缺乏冷静判断的名声,所以有时候会太刻意压制主观情感,适得其反。
对于Ivy的家庭和朋友刻画得很好,那种无法挽回的无奈,很细微无法言说的悲伤情绪,生活中无可名状的感伤瞬间,都被捕捉到了。
写在前面:人类社会的性格塑造充满了很多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事件,举几个例子。
1、狼孩回归事件,一个在狼群护佑下野外生存的狼孩被人类发现以后识图让他回归人类社会,经过了数年的行为纠正,就在人们慢慢认为他可以回归的时候,他死了。
此后人们对狼孩是否应该回归还是应该顺其自然展开了讨论。
2、洛阳性奴事件,在经过案发之后的调查发现,人们会在统治者的控制下逐渐的丧失自我主导,比如其中2个被困女孩因为谁能跟犯罪者更亲近而争风吃醋(其实这种现象我们现今的社会当中到处都存在,任何政权统治本来就是利用这一规则来实施的,不要觉得自己很吊,很难被控制,人类在心理学上来说是最容易控制的动物之一,其他动物有猪和羊等)3、多起斯德哥尔摩事件。
正文: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被囚禁十三年的少女重现社会与众人面前,在家人、朋友的努力下重新融入社会故事,讲的就是一个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人格崩坏这个词汇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就是通过心理暗示、环境塑造、行为约束等等心理学手段将受控者本身的三观和行为全部抹除的过程,这在第5集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青少年受控成功率更高,因为三观越不稳定越容易被消除,严格意义上说在控制权足够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可以被人格重塑,高高在上的人可以沦为牲畜,卑微的人也可以被建立起足够的自信走向成功。
很多人都好奇曾经为什么不逃,其实剧中说的很清楚了,不选择逃跑是因为她曾经的逃跑经历会让自己关心的人遇害,而且经过长期的洗脑他渐渐的对未知的外界生活产生了一些恐惧,不完全是斯德哥尔摩也有威逼利诱等综合因素。
最后当她经历过真实的现实家庭 父母妹妹周围的人对她的包容 关爱之后 才激发了她内心的种种渴望,才让她明白了过去自己被灌输的认知以及三观是错误的,假如说她开始逃跑回归之后家人都不见了或者对她没那么热心,也许她的三观还会维持原样甚至可能回到犯罪者的身边。
Ivy被校园职工囚禁在地窖十三年。
当她出逃后,一对男女警察受理了她的案件。
这对警察对她的调查目的性太强,缺乏人道关怀,她也不愿配合警方,提供不了有力的证言。
在Ivy适应家庭生活时,另一个幼女被校园职工绑架。
警方向Ivy施压,要求她协助破案,后来甚至把Ivy认作嫌疑人。
校园职工通知警方他必须与Ivy碰面才能释放幼女,Ivy同意在警方的保护下去面见校园职工。
在监视的盲区,校园职工再次掳走Ivy。
Ivy说谎博得校园职工的信任,再次逃离,校园职工死于住宅爆炸。
警方的伪善与逼迫、母亲的控制欲或保护欲与刻意营造的温馨家庭(父亲在Ivy首次被掳后就出轨离婚了,母亲想让家庭变成Ivy被掳前的样子,让父亲回归家庭生活)、幼时互相依恋的玩伴已成家的事实、亲生姐妹的未婚夫的只穿内裤的身体等等,这些都让Ivy感到无所适从(似乎只有Ivy的亲生姐妹才是真正发自内心关爱她、接纳她的人)。
因此本人认为Ivy是自愿被校园职工再次掳走的(当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是部分原因)。
Ivy第二次被掳后,才真正地感受到校园职工的变态之处。
这时,她才真正地、全身心地想要出逃,也成功做到了。
一些槽点:男女警察大搞CP真的很不专业,他俩都脑子有病,男警的脑子更有病一些,一意孤行出了车祸害得女警住进ICU;Ivy的亲生姐妹的未婚夫(演员身材很好)心眼小得要死,好像Ivy的回归夺走了本属于他和未婚妻的快乐时光似的,还冷暴力;Ivy的母亲在丈夫出轨后,和Ivy上学的学校的校长好上了,在Ivy回归后,她的父母和好如初了;电视剧似乎有一半以上的重心放在各角色的情感关系上,比如上面提到的男女警CP、Ivy的父母和好、Ivy的亲生姐妹和她的未婚夫的感情危机,还有Ivy幼时的玩伴与他的妻子因Ivy而不和……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
女主角艾薇被怀特关了整整十三年都没被一大堆警察找到,这倒也算了,可是之后怀特又绑架了第二个女的(菲比),最后还是怀特自己把菲比放了的,英国的警察们若是真的有这么愚蠢的话,早就全部都死光了,而且还让怀特连绑了两个人,警察审问女主角艾薇的时候倒是比谁都猛!
拦怀特的车怎么不见你们俩这么积极?
女警察和男警察这条线真的一言难尽,把理性和感性分到两个人身上显得男警察蠢又显得女警察尖酸刻薄,可以说是狠狠的黑了警察一顿,最后能支撑我看下去的只有女主这条线,看女主从罪犯手里逃出来以后只能自己一个人找依靠自己疏解自己的心理还要独自面对大众的非议和警察像审犯人一样的审问,作为观众我是真的感觉很窝火,女警审问女主时一脸得意洋洋的表情逼得我时刻想要弃剧。
第一个是绑架那天女主和母亲的动向女主在劝小时候的闺蜜不要自责时说过,太多如果……其中一个如果是那天让妈妈开车送她母亲在厨房坦诚,以前父亲总在办公室,母亲就自己一个人在家,校长是她的倾吐对象,绑架那天同样我在想那天是不是也是在家母亲和校长聊天,女主看到了隐约觉得不爽就不让妈妈送她呢第二个是女主为啥不跑,和警察说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以前看的影视剧也提到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但我觉得好像跟这剧里女主的情况不太一样女主更像是被训练的条件反射,从小时候13岁开始,绑匪跟女主说你现在跟我在一起以后其他人就不会再喜欢你,他们会嫌弃你,只有我喜欢你,你也要喜欢我这样的洗脑,再加上不听话不给吃的,还要挨打,看其他评论里说的就算是狮子老虎这样的野兽训久了也听话了。
有点像宠物和主人的关系,带宠物出门遛遛,就算撒开绳,她也不会跑了(除了二哈这种的)。
第三是男警察和女警察的关系真是英剧传统吗?
还记得看过另外两部英剧里也是男女搭档都有点乱(这是吐槽)两个警察态度几次转变,男警察,我觉得一开始他表现出的不信任和傲慢比女警明显,但是后来或许是女主苦逼的经历以及可能女主的长相楚楚可人,男警察的态度就变了,甚至感觉好像有点喜欢上女主了(好像雄性挺容易陷入这种对弱者的假想情节里)而这个时候女警察(兼暧昧对象)一下子就察觉了,于是后面不怎么友好的审问不能说全部出于私心么,至少也有一部分嫉妒的原因。
再到后面男警察偷看女主病历,发现:哟呵你好像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无助的样子嘛,于是幻想破碎生气了哈哈,态度变得强硬了,结果又反转发现还是误会女主以后又愧疚了啰嗦这么多我是想说,这描写挺真实的,人特么真的很容易陷入自己情绪或者假想里,打定主意后能坚持到底真很难,并且完全能公私分明也很难(像我)最后一小点,女主在面对男警察和Tim的时候会做抚摸头发的动作,这是一种在展现女性魅力的方式,联想到绑匪对女主做的事,女主所处的环境,这应该是女主以前讨好绑匪的时候养成的下意识的习惯。
(看最后一集最明显)
被绑架13年后的女孩重回家庭和社会,首要问题是什么?
绑架犯还在逃,显然抓住这个绑架犯似乎重要性最高;但如果一直抓不到呢?
安全,不被再次绑架重要性最高。
其次呢?
整整十三年,13岁差不多就是初一初二左右吧,回到社会已经26了,先不说适应社会。
家庭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感情上基本是孤立状态,得重新和亲人建立联系——顺其自然吧,虽然失落了十三年,可之后有那么长的时间在一起呢。
我一开始是觉得父母都各自出轨了,不如就干脆地和各自对象过,何必存续名存实亡的婚姻。
可是想一想,如果他们各自和对象在一起的话,小女孩之后还有机会继续和他们在一起吗?
所谓的家庭也就不存在了吧。
所以父母愿意放弃自己的爱情继续维持这个家庭,甚至他们自己也在这个关系中获得快乐,虽然伤害了他们的爱情;但这对于女孩来讲应该是特别好的一件事。
曾经的朋友和小男友呢?
这个真的看运气,对方已经组建家庭,经历不同的人生了,之后能不能继续做朋友也要看人生轨迹,不过由于歉疚心,还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交集可以把握,如果一味沉湎于过去,那么关系也只会留在过去。
再然后就是脱离绑架犯了。
13年,一对一的关系怎么也处出感情了吧,斯德哥尔摩是一部分。
到最后女孩都说自己并不想伤害他;那确实是真心的吧。
13年的时间就这样完全浪费了?
又不是眼镜一闭一睁就过去的,即使一切是这绑架犯造成的,这段关系充满痛苦,但再恶劣的关系也有过温馨和礼物——女孩一个人挣扎的时候,没有其他人能给他帮助和爱,只有这个绑架犯给过他一点点别人不能给他的、他想要的东西。
斩断这个联系是多难的事啊,何况还参杂着对方压入女孩脑海对于逃跑的恐惧。
适应社会相比较而言反而比较轻松了,26岁,还年轻,有这么多人关心着他帮助他,他总能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上是站女孩的角度,和朋友一起看时候,他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女孩的家人和朋友也都受到了伤害、也是受害者,可是没有人关心——是啊,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一点。
所以最幸运的是,他们还有这么长的未来等着他们。
过去的痛苦从过去蔓延到现在、甚至还会影响未来——但是人们的环境改变了、深刻地变化了,我们会在新的人生中慢慢治愈,慢慢拥抱新的自己。
这不是BBC版《房间》,乍看剧情简介易让人误解,其实这是一部犯罪惊悚剧,探讨的不仅是受害者逃离后如何融入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是如何寻找罪犯揭露真相,以及受害者与绑匪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愈接近真相却愈发扑朔迷离。
【以下满满剧透,没看慎入,后果自负。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世界各地,毫无人性的连环杀手却有大批拥趸追捧的现象并不鲜见。
这是一种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理疾病,患者与绑匪共同生活,对其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感,亦称为“人质情结”,得名于1973年发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起震惊世界的银行劫案,获救后被劫持者不仅为绑匪辩护,其中一名女人质甚至爱上劫匪,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六天之中。
同本剧更接近的一起案件是:1998年十岁的奥地利女孩娜塔莎•坎普希上学途中神秘失踪,直到2006年侥幸逃脱,由此揭开了长达八年多的地窖囚禁生活。
坎普希逃出后绑匪随之自杀,然而,当她听到绑匪去世的消息时却失声痛哭,随后为躺在停尸间的他点燃一支蜡烛,她不认为自己因为被囚禁失去很多常人的快乐,她说:“我的童年是和别人的不一样,可是我觉得我没有错过任何东西。
我已经原谅了他所做的一切。
我想,他小时候曾经受过很深的伤害,扭曲了他的心,这让我可怜他并同情他,他曾是我生活的中心,所以我会为他的死而感到难过。
”后来她甚至搬回那所房子居住,“不管怎么样,这里曾经是我的家。
”【疑团重重】上面提及的那套理论与案件有助于解开萦绕在Ivy身上的几大疑团。
一、Ivy为什么没有逃走?
2013年7月5日,Ivy曾被绑匪带到商场,有充分的时间逃走,可她没有选择那么做。
长期的囚禁生活令她恐惧人群,对绑匪产生依赖,这点在剧中有多处表现,然而还有一点剧中并无明确指出,只在最后一集中两句话带过(P.S.最后一集的信息量极大),“我们的孩子现在都该3岁半了,你哭了好久”“把一个孩子带到那种地方”,时间往前推算,恰好是13年她被带到商场那段时间,由此推测,很可能是那一天绑匪带着她将他俩的孩子遗弃到某个地方,可能是收容所。
在环境简陋的地下室抚养一个婴儿非常不切实际,她自身已艰难存活,何况婴儿,营养无法满足,患病无法医治。
之所以带她到商场,可能是绑匪需要购买东西。
二、Ivy为什么逃走?
她对绑匪处理孩子的方式极不认同,“把一个孩子带到那种地方,有你这样的爸爸”,孩子被带出房间对她来说是种解脱,同时也对“那种地方”表示愤怒,这令她觉得绑匪根本没有打算“组建家庭”,不过是一个谎言。
此外,2009年绑匪弟弟因帮她逃跑而死已令她清醒许多,绑匪身上“唯一的优点”由此消灭。
一如坎普希究竟还是逃了出来,对外面世界的模糊记忆,对家人的渴求,千载难逢的逃生机遇,诸多因素促使Ivy选择逃离。
这是Ivy第一集逃离的原因,在成功之前有过多少次失败的逃离不得而知,最后一集她选择回到绑匪身边,是想取代Phoebe重新夺回自己的位置,亦是对父母挚友的种种谎言的失望与逃离,可是两人的关系已不复从前。
在外面的世界,她叫Ivy,她被重新训练用刀叉吃饭,躺在床上睡觉,学习使用触屏手机,她的亲人好友以及这个社会要求她重拾正常人的生活模式,一如十三年前她被训练习惯房间里的生活,如今新的习惯再次改变了她,这个世界不会因她而停止改变。
当她再次穿上旧衣服,看到柜子里的过往,她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三、Ivy为什么不道出真相?
寻找绑匪的过程中,面对警方询问,Ivy始终有所保留,即便发生Phoebe被绑的突发事件,她仍然隐瞒她与绑匪之间的过去,她对Phoebe有着矛盾的情感,一面希望找回小女孩,一面又为绑匪担忧,同时疑虑小女孩是否就是自己的替代品,自己是否已被绑匪抛弃。
Ivy多年来都恨自己,担心家人知道真相后不会原谅她,她以为是外面的世界变了。
Ivy不是绑匪的性奴。
绑匪说过“完美需要时间”,等到Ivy成年,才与其发生性关系,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性,还有对家的渴求,对爱的憧憬,在十三年中,他如父母一般照顾她,记录她的成长,活在一个只有他们两个人的世界,与《狗牙》里的父母圈养孩子有所相似,只是后者的世界呈现出乌托邦景象,满是对现实的反叛,而前者更切合现实,满溢扭曲的悲情与剧痛的绝望。
在房间的世界里,她叫Alison,就像《千与千寻》一样,她被剥夺了原本的名字,封存了十三岁之前的记忆,可这不是童话故事。
直到最后Ivy举起枪,可并不想伤害绑匪,他也是她的家人。
四、绑匪为什么绑架Ivy?
由果逐因,回溯绑匪的童年经历,剧中并未交代,只借曾经的邻居之口说他母亲曾再婚,生下一个和他同母异父有智力缺陷的弟弟,并在他16岁(1986年)时将其赶出家门,后来可能是母亲02年死后弟弟找到他与其一同生活(06年弟弟曾到学校找他)。
而绑匪是03年绑架Ivy,不应只是巧合,Ivy极可能是他母亲的替身,成长过程中女性角色的残缺造成了他的人格缺陷,以致于他要亲自塑造培养一名女性家属,将恋母情结移植到她身上。
可以说,Ivy集母亲、女友、孩子三位一体。
他母亲说过弟弟是“一瓶杜松子酒喝出来的”,可见母亲酗酒,毫无责任感,生活在社会底层,推测其有暴力倾向,因为弟弟有智力缺陷,照看起来比常人更繁琐,也更容易惹麻烦,这种家庭在英国电影和英剧中常有展现。
Ivy说他永远得不到他母亲的原谅,他一直假装母亲活着,大胆推测母亲的死与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母亲住养老院期间,他应当一直保持联系。
由于绑匪是Ivy学校里的员工,警方怀疑Ivy早已认识绑匪,倒不见得,一来,若已认识何不找个理由诱拐,何必半路绑架,他应当早已密切关注Ivy一举一动,找准机会下手;二来,应当是母亲死后他才开始物色目标人选,时间上不会超过一年。
五、Ivy与绑匪之间发生过爱情嚒?
在2010年《卫报》采访中,坎普希拒绝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标签。
她解释说这病没有顾忌到人们在特殊情形下会做出的理性选择。
“我觉得你调整自己去认同绑匪是很自然的事,尤其是你花了很长时间和那个人待在一起的话。
这事关移情和交流。
身处一桩罪行里,寻求常态可不是一种综合症。
这是一种生存策略。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存在一个生理学上的条件反射原则,即面对外部强大的压力,尤其是死亡威胁,所有生物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服从。
这造成的结果是,每一种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有被驯养的可能。
基本需求是一个底线,有吃有喝,生命得以延续,面临暴力的强权,只有低头才能获得延续生命的可能,这或许是源于本能反应。
Ivy与绑匪之间的关系不能称之为爱情,她如同新生婴儿一样与最靠近的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她至少能生存的可能,甚至令其成为理想父母。
经过绑匪数年的驯养,或者说洗脑,Ivy逐渐形成了角色认同的防卫机制,绑匪取代了原来父母的角色,他训练她劳动,使她服从,用奖赏与惩罚机制塑造她的行为模式,一如父母教导孩子。
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施以驯养,另一方形成依赖,由此达成互相交流的平衡状态,一旦平衡被打破,必将两败俱伤,根本不存在出路。
Ivy出逃后,对男警产生莫名信赖,就是将其视为绑匪的替身,以此修复之前被打破的平衡。
所以她不会信赖女警,甚至视女警为维持平衡的障碍。
【悬念留到最后一刻】绑匪一如《蝴蝶梦》中的幽灵,前四集中从未现身(除却照片和监控视频),却时时刻刻如影随形牵动每一个人,甚至连对十三年生活的闪回都没有出现,即便最后一集绑匪终露真容,却始终以当下的时间线展开剧情,至多是Ivy重回绑匪身边时对过往的重现与二者对峙时只言片语的提及。
这十三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就是不告诉观众,让观众猜。
其实,幻想比实践更刺激,你害怕的并不是鬼魂狰狞的面孔,而是你根本不晓得鬼究竟长什么样。
所谓无声胜有声亦是这个原理。
Ivy的身份在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多次反转,甚至被逮捕,极大地增添了剧情的复杂性,将悬念保留到最后一刻,给予观众极大的预留空间,并没有照顾观者智商讲得一清二楚,留下细节让观众自己思考。
最后一次逃离成功,别以为就此尘埃落定,Ivy脸上的表情,是笑,是解脱,是茫然,还是什么,一切在家人的拥抱中戛然而止,仿佛又回到了原点,根本不存在出路。
想想坎普希在绑匪死后的言行抉择,看上去还有戏可讲。
然而,没有第二季。
外面的世界就意味着自由嚒?
外面的世界是个相对概念,自由亦然,你眼中外面的世界也许就是别人的房间。
【未经作者本人允许,请勿转载,谢谢。
】
看完后屡次好奇,这是原创剧本或小说?
还是现实改编?
因为有些怀疑Ivy这个人物的真实性——过于完美。
从13岁开始经历13年的囚禁虐待洗脑控制,她是如何保持着如此完善的人格的,简直比在“正常环境”下“正常长大”的孩子还要“正”,可能有一点点心理成长滞后?
但对真善美的追求从未扭曲(脑洞:难道是因为White一直让她做一个“乖孩子”么[惊恐])。
再仔细回想,尝试还原一下她被绑架之前的家庭环境,似乎又能相信这个人物了:虽然爸爸很忙,妈妈也许偶尔会有长期困于家庭带来的烦躁和失神,但毫无疑问,爸爸妈妈都是如此温柔、善良、有智慧的人,而且他们毫不吝惜用爱意包裹住两个女儿。
所以妹妹才会对爸爸出轨一事如此愤怒,认为那不可原谅;但同样,她也才会长成了一个内心强大的小天使。
所以Ivy才会在得知爸爸出轨一事后将其等同于爸爸放弃了相信自己会活着;也才会在13年后、又遭受一次次暴击之后,依然温暖坚强。
因为她们都是可以如此有底气地信仰爱的人。
而《三个女孩》里面的姑娘们,什么底气都没有。
警察都是sb 不然早完结了 编剧写到后面太不用心 用脚写剧本
看完结局真的觉得要被气死了卧槽那帮警察都他吗是吃屎的吗不光是男警女警还有那个黑老大 我操气死我了 搞鸡毛 女主太可怜了 回来也有人说她毁了人家生活 下次绝对绝对不带弹幕看剧了 我发誓 感觉智商被侮辱了 气死我了!!!!
看到一半就弃了,有点心堵
什么烂剧本,能不能塑造一个正常人,正常的亲人,正常的警察,正常的受害者?干脆叫cp爱好者联盟好了,你们搞性缘的能不能别什么题材都来嚯嚯啊,给我们这些生来就完整而不是一半的正常人留点净土,ok?
叨叨叨的英式英语哈哈 节奏太慢了 就那么点内容 5集都太长
jo迪演技撑起了整部。警察是真的无用。
想爆粗口啊,要被饭桶警察气死了!看似专业的,只会拽词儿的饭桶。
警察好废,连斯德哥尔摩这种常见的心理都不懂,对受害者进行二次伤害,甚至把受害者逮捕了。男女警搞对象,男的表现出点同理心,女的开始吃受害人的醋?就这对废物如果是当反面典型塑造也就罢了,最后强行表现他俩有多敬业给他俩挽尊,那基本的价值观就走偏了,以及绑架事件这种极限一换一真的不会被受害者家人起诉吗。
其实我觉得到最后都弱下来了,前几集铺垫得好,最后没爆发出来。有点可惜~~
三集就够了,太拖了,女主的好多行为我真是理解不了
Not my cup of tea.
总以为会有反转……可是并没有……
说实话为Ivy辩解说她第一次为什么不跑的理由我都觉得有些牵强,既然第一次都不跑了为什么13年后又跑了?不是都对马克产生了依赖感么还瞎跑啥。。。
看得我想笑 混乱的一切二编:看到ep4我真的有点抓狂了。。三编:受不了了我在看什么东西。。
四星半 好剧QAQ
这是故意黑腐国警察的吧……
这就是英剧里的烂片吧。
他真的挺帅挺温柔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耻辱 夸赞一下警署女和女一的女朋友 @2016-04-04 05:09:51
Don`t wait ,save yourself,just right now.
剧情和细节都很好,喜欢女主的演技。但就是太拖了,明明三集就可以。另外,警察男女到底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