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看的,不过很多场景一直萦绕在脑间。
影片对白不多,不过充斥着软暴力,那些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场景,这些场景让我回想起来,常常不寒而栗。
这些场景包括污秽抗议,绝食抗议;还有警察对这些政治犯的赤裸裸暴力。
这些情节的细节描写写实生动,让我凭空感到恶心。
这种感觉就像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饭碗里有半个蟑螂,不敢去回想。
这些犯人依靠着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支持着他们的行动。
这就是他们描写革命的影片,让人记忆深刻。
反观我们对于革命影片的描写。。。。。
不过整篇比较沉闷,最好对片子描写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背景参看我的一篇转载。
由于本片牵涉英国,爱尔兰和北爱之间的关系,如不了解背景,很难理解,在网上找到一篇介绍北爱和平军的文章,作为背景介绍,以助影迷。
“我不能相信今天的新闻,我无法闭上眼让它消失。
这歌还得唱多久?
破碎的瓶子在孩子们的脚下,死尸横布小巷。
但我听不到激战的呼号,它逼得我无路可走。
星期天,血腥的星期天。
”U2乐队的《血腥星期天》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北爱尔兰的伤心往事。
1972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在德里(北爱尔兰第二大城市)组织大规模游行,抗议英国政府在北爱实行不经审判便可拘禁的政策。
游行人群与英国派驻当地的军队陷入僵持,最终,军队中有人开枪,13名天主教徒被枪杀。
而根据当时英国政府内消息人士的透露,开枪的英国士兵中没有一人因此受到惩处。
此举大大激怒了爱尔兰共和军,以德里事件为转折,他们的目标从“保护北爱的天主教派社区”逐渐转向了“把英国人赶出去”。
追求独立创建民族武装爱尔兰共和军是北爱尔兰天主教派最大的准军事组织,成员分布于爱尔兰和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总部设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
爱尔兰共和军的历史要从1919年说起,它的前身是主张“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爱尔兰义勇军,后经由改编成为爱尔兰共和军。
十二世纪下半叶,在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和亚历山大三世的默许支持下,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入侵爱尔兰。
以此为起始点,爱尔兰步上了一段漫长的寻求独立的道路。
1921年12月,英国与爱尔兰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但北方6郡划归英国。
及至1937年爱尔兰建国后,这种割裂的局面也没有改变。
北爱尔兰成了一片纷争不断的是非之地。
起初,北爱尔兰问题更多是以一种宗教对抗的面貌出现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主教徒占了北爱人口约1/3,但依据英国法律,他们在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地位均明显低于新教徒。
主张回归爱尔兰的天主教派与亲英的新教派间暴力冲突不断,英国政府以此为由,派军队入驻北爱地区。
正是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刺激下,原本已处于基本解体状态的爱尔兰共和军重又积聚起了人气。
政见不同导致内部分裂新芬党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成立于1926年,它反对与英国妥协,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爱尔兰的独立和统一。
1969年12月,由于党内人士在寻求统一爱尔兰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新芬党分裂为“正式派”和“临时派”。
相应的,爱尔兰共和军也分成了两支。
“正式派”的爱尔兰共和军提倡以合法手段搞斗争,而“临时派”则主张用更激烈的手段实现统一,并在爱尔兰设有多处训练基地。
一般说来,人们口中的爱尔兰共和军指的便是“临时派”的爱尔兰共和军。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北爱地区的天主教徒与新教徒间的暴力对抗已趋白热化,每年都有数百人因此丧生。
而爱尔兰共和军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以一种危险的面目示人。
1978年2月,他们在贝尔法斯特用燃烧弹袭击了一家旅馆,12人在烈火中丧生,现场状况堪称惨烈。
几个月后,曾策划了印巴分治方案的英军名将蒙巴顿在一次与朋友游船庆祝时,游船发生爆炸,所有参加派对的人无一幸免。
事后,警方将这一事件定性为有预谋的爆炸袭击。
监狱绝食斗争震惊世界爱尔兰共和军热衷于以各种暴力形式向英国政府示威,为此,该组织曾一度被归入英国的犯罪组织黑名单。
而在监狱的大墙内,这种对抗的意味也是愈发浓厚。
在1976年前,被捕入狱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得到的是政治犯待遇,但从那年开始,他们不仅只能以普通囚犯身份待在牢里,而且有时候还会遭到一些不人道的对待。
为了抗议这一政策,被关押在梅兹监狱里的共和军成员先后组织了“毛毯抗议”和“秽物抗议”。
1981年,绝食接力行动在高墙内浩浩荡荡地展开,此后,有10名爱尔兰共和军的入狱人员先后死于绝食,其中就包括共和军重要人物博比·桑兹。
在绝食接力行动开始后的第40天,桑兹在北爱一个以天主教徒为主体的选区的补缺选举中当选为英国下院议员。
尽管英国议会慌忙立法,宣布服刑人员不得参与竞选,但桑兹的议员身份已不容剥夺。
这个戏剧化的突变让梅兹监狱声名大噪,包括美国议员、爱尔兰共和国议员、罗马教皇特使、欧洲人权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等或去狱内劝说,或去唐宁街10号走动,希望能当个和事老。
不过,他们全都无功而返。
一方面,英国政府始终态度强硬,“如果政府妥协的话,一直不消停的爱尔兰共和军一定会得寸进尺”,而另一方面,爱尔兰共和军的声势大涨,北爱地区的爆炸活动激增。
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许多平民都会拿着自制的燃烧弹袭击英国驻派当地的士兵。
这起轰动的绝食事件先后持续了7个月,对英国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冷漠态度,使得国际社会上响起了强烈的抗议声。
共和军“卧底风云”从爱尔兰共和军行动部负责人到新芬党高级领导人,居然都是遭英国政府策反的卧底!
共和军内部的这场“卧底风云”实在是扑朔迷离,令人瞠目。
潜伏25年 “赌剑”特享“杀人执照”因内讧而被人掀了底牌,对超级间谍而言,这样的结果不够唯美,却贴近真实。
在神秘地隐去踪迹前,弗雷迪·斯卡帕迪奇是爱尔兰共和军军事行动部的负责人,是一个被英国政府形容为杀人不眨眼的恐怖头领形象。
但到了2003年5月10日,当爱尔兰媒体爆料斯卡帕迪奇实为英国情报部门安插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的超级间谍,而且已经潜伏了25年后,人们才有了一个机会去了解真相。
斯卡帕迪奇就像是现实中的“007”,甚至他被赋予的特权已经超过了光影世界中的那位英国超级绅士——为了掩人耳目,在必要时可以“合法”杀人。
斯卡帕迪奇的代号是“赌剑”,于1978年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但很快就被英国情报部门策反,开始了漫长的潜伏。
为了能帮助斯卡帕迪奇在爱尔兰共和军内部获得信任并稳步上位,英国政府可是押上了大筹码:在其身份暴露前的25年里,他曾先后实施了超过40次的谋杀和暗杀活动,倒在其枪下的既有英国警官、士兵,也有普通民众。
斯卡帕迪奇的晋升之路是由许多人的鲜血染就的,英国政府默许支持且秘而不宣,但最终却因为一次小小的吝啬之举而弄得满城风雨。
愤怒的告密者是一个代号为“富尔顿”(告密后化名为马丁·英格拉姆)的间谍,早年英国情报部门为了劝其打入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并为已效力,曾许下诸多承诺,其中就包括万一身份暴露,英国政府将护其周全,并保证他能过上富足的新生活。
“富尔顿”是一位出色的间谍,为英国情报部门提供了不少有用情报,当他感觉自己已受到爱尔兰共和军的怀疑后,就迅速撤回了伦敦。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初的美好承诺居然落得推诿下场。
多次交涉无果后,得不到安全保障的“富尔顿”把“赌剑”斯卡帕迪奇的秘密捅给了媒体。
在超级间谍身份被曝光前的四五个小时,斯卡帕迪奇及其家人乘坐着挂有特殊牌照的轿车从爱尔兰首度都柏林悄然遁去。
后来据英国情报部门的一位资深人士透露,为了这次安全撤离,他们总共调用了60余名精英特工,以接力的方式先后换了12辆车后才终于将斯卡帕迪奇一家安全送抵伦敦。
当然,这只是英国善后工作的开始。
随着“赌剑”身份的暴露,英国政府被置于一个尴尬位置。
为了保证超级间谍的身份不暴露不惜牺牲无辜民众,这样的做法激起了民愤。
在“见死不救”、“故意激化矛盾”的质疑声中,英国政府用以充作挡箭牌的“国家大义”多少显得有些苍白。
新芬党官员则愤怒地表示,“这样看来,北爱地区和英国的许多恐怖事件其实都是英国政府进行的黑色宣传伎俩,他们的间谍制造了血案,然后把账算到我们的头上!
”而另一个更让英国情报部门大感头痛的问题就是,这起内讧事件令其他的潜伏者人心惶惶,纷纷出逃。
再曝猛料 富尔顿导演真假“无间道”“赌剑”的身份大白天下,但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富尔顿”并没有到此为止。
2005年12月16日,“赌剑”曝光后的第二年,新芬党高级领导人丹尼斯·唐纳森公开承认,自己是英国政府安插在新芬党内的卧底。
彼时,距离唐纳森在新芬党内崭露头角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不过,随着马丁·英格拉姆(“富尔顿”告密后的化名)又一次跳将而出,新芬党内的另一个大人物——马丁·麦吉尼斯也被牵扯了进来。
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谈判中,马丁·麦吉尼斯是新芬党的首席谈判代表,并且他还曾担任过爱尔兰共和军临时领袖。
英格拉姆之所以敢将矛头指向麦吉尼斯,是因为他手头掌握着一份秘密手抄本,其中记录了一位军情六处的情报官员与一个代号为“J118”的间谍的对话,而麦吉尼斯的某些经历与“J118”又恰好有某些重合。
当时人们的看法是,丹尼斯·唐纳森的突然坦白似乎是为了替某些大人物打掩护,而比他更大的人物,包括麦吉尼斯在内屈指可数。
不过,麦吉尼斯的仕途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之后除了他本人站出来澄清外,新芬党也就这一事件进行了辟谣。
2007年,北爱地方自治政府正式恢复行使自治权,麦吉尼斯出任北爱新政府的第二部长,而在去年6月的选举中,他又连任成功。
麦吉尼斯是否掺和到了无间风云里,似乎没有比这更有力的证明了。
那么,这是否为一出英国人导演的未能成功的反间计呢?
2006年4月,因为不明原因坦白了间谍身份的丹尼斯·唐纳森被人发现在爱尔兰西北部的私人别墅中遇害,死因是头部中枪,并且身上有受到拷打的痕迹。
尽管爱尔兰共和军否认对此事负责,但人们依旧不免在两者间产生联想。
如果间谍和卧底都可能遭打击报复,那为什么更早曝光了身份且不怕出风头的英格拉姆始终安然无恙?
而且后来还正儿八经地完成了“赌剑”传记的手稿,打算靠笔杆子赚钱?
而英国政府对他的态度也可谓宽容,除了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赌剑”传记手稿取走外,再也没什么大动作。
从这一点来看,也无法排除英格拉姆后来又和英国情报部门达成某种交易,并抛出反间计的可能。
漫长的和平自治之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那是爱尔兰共和军活动最频繁的一段时间。
枪声、爆炸声以及燃烧弹摧残的痕迹总是提醒着生活在北爱尔兰的人们,两方势力的拉锯究竟给他们带去了怎样的影响。
人们会在自家房屋的外墙上画上爱尔兰国旗或者是英国国旗,以此表明立场;宗教信仰“隔离”出了不同的活动区域;游行人群与英国军警的对峙成了司空见惯的一幕。
北爱尔兰被笼罩在了一片惶惶不安中。
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推进可谓一波三折,而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被人称为“北爱尔兰共和军政治代表”的新芬党。
自成立之日起,该党派便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爱尔兰的独立和统一。
也正是通过与英国政府的拉锯,目前新芬党已是北爱地区的第二大政党。
与爱尔兰共和军类似的是,新芬党成立得也很早(1926年),但真正凝聚起力量却是北爱地区的宗教对抗日趋激烈之后。
1968年8月,“北爱尔兰民权协会”举行了第一次要求公民权利的和平游行。
在那次声势浩大的游行中,部分参与者与警察和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
之后的发展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料,一年间,北爱地区的流血事件不断发生。
而随着英国派军队进驻北爱,当地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
1972年,北爱地方议会的活动被暂停,由英国实行直接管辖。
次年,北爱选出了新的议会,并筹组起第一个由亲英“温和派”分掌权力的地方联合政府。
也就是在那一年,北爱地区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就北爱归属问题表决。
结果,占到了当地多数人口的亲英的新教派果然占得上风。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坚决主张脱离英国,以实现南北爱尔兰统一的新芬党人强势出现。
1983年,新芬党在西贝尔法斯特议会选举中获胜,亚当斯成为该党领导人。
同年12月,英国与爱尔兰共同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唐宁街协议”,成为北爱和平进程正式启动的标志。
也就是在协议签署后的第三年,此前一贯强硬的新芬党终于稍稍改变姿态,提出了“节制政策”的主张。
停火缴械还是负隅顽抗,对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政治代表新芬党而言,这的确是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于是在北爱和平进程启动后,进与退间的纠缠便成了耗时颇费的一项常规表演。
1995年下半年,新芬党与英国政府、北爱统一党在如何处置共和军武器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北爱和平进程陷入僵局。
次年2月,在爱尔兰共和军停火长达17个月后,伦敦发生一起爆炸袭击事件,两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而就在爆炸发生前,共和军刚刚宣布停火结束。
英国政府的回应则是,向北爱地区连续两次增派军队。
不断对峙,不断僵局,直到1998年4月,北爱和平进程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北爱和平谈判主席乔治·米切尔在贝尔法斯特宣布,经各方不懈努力,终于达成了一项旨在结束长达30年流血冲突的历史协议《北爱尔兰和平协议》。
协议涉及内容包括裁军、释放准军事组织的在押人员、建立英爱联合政府等。
1999年12月2日,北爱历史上第一个由原先对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地方政府开始运作,标志着英国政府对北爱长达27年的直接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当日,爱尔兰议会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决定正式放弃对北爱尔兰长达几十年的领土要求。
真爱尔兰共和军:驱之不去的暴力《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后,新芬党得到了英国政府的一定支持,比如该党可享受在北爱地方政府中的津贴。
而在每年为爱尔兰移民所举行的圣帕特里克节活动时,新芬党领导人还会受到美国白宫的邀请。
作为北爱和平谈判过程中的新芬党标志性人物,马丁·麦吉尼斯则连续两届当选为北爱新政府的第二部长。
一切似乎在慢慢地向和平靠近,但还是有一些极端强硬分子不肯放下手中的武器,走上了另一条路。
真爱尔兰共和军成立于1997年,成员多是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分裂出来的极端分子,他们反对与英国政府达成任何形式的停火协议。
在爱尔兰共和军逐步卸下武装后,这群极端分子开始在北爱地区及英国制造袭击事件。
1998年,真爱尔兰共和军在北爱小镇奥马制造了一起汽车炸弹袭击,有29人因此丧生——这起事件堪称是北爱历史上最恶性的恐怖炸弹袭击案。
也正是经由这次惨痛的袭击,真爱尔兰共和军的名字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
2001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中心外发生了一起炸弹爆炸事件。
这枚炸弹是被人放置在一辆停放在电视中心外的出租车内,当时车内空无一人。
而就在之前的两周,在距BBC大楼不远的后备军办事处也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当时一名14岁的学员拾起了被伪装成火把的炸弹,结果被炸断一只手且双目失明。
英国警方经过调查,宣布这些事件均为真爱尔兰共和军所为。
此外,就在今年3月,两名驻防在北爱的英国士兵在军营门口遭枪击身亡,枪手同时还射伤了现场其他4名受害人,其中包括2名英军。
此后,真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对这一事件负责。
与“临时派”共和军相比,现在这群依旧全副武装的极端分子显然更具杀伤力。
今年8月5日,爱尔兰释放了被关押的最后两名“临时派”爱尔兰共和军成员。
该二人曾于1996年的一次行动中杀害了一名爱尔兰运钞警卫,并已因此入狱12年。
在英国政府放弃引渡诉求后,他们二人得以被提前假释出狱。
爱尔兰共和军放弃武装已经四年,但是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真爱尔兰共和军、延续的爱尔兰共和军等极端组织,恐怖和暴力的阴影何时才能彻底消失,这个问题依旧很难回答。
北爱共和主义者抵抗运动以不同形式被无数次的搬上银幕,《饥饿》必将成为的一部力作跻身其中最优秀者,即便她来源于小制作,而且受关注程度还不算高。
第一部分“地毯”“不冲洗”抵抗和第三部分“饥饿”抵抗以还原真实为出发点,而第二部分以一种语言还原内心的形式表达(一段长达17分钟双人对话、一段长达5分钟的个人特写)。
切割清晰却连贯统一。
同时也造就了2008年最优秀的男性角色之一。
2009-02-13
深夜,因为这部电影而与人生的饥饿赤膊相见,取材自The last six weeks of the life of the Irish republican hunger striker Bobby Sands. 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身体是他们最后的武器。
没有勇气就没有自由。
是的,我见过很多表现人生虚无的表现形式,在各类电影里的荒诞,在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里的犬儒,但是这样的,史诗般的殉道和抗争,却真正直指我心。
是在比较仔细地弄明白历史背景以后,才开始着手看电影的,电影里几乎唯一的一段对话便是 Bobby 和神父面对面,照镜子般的对话。
这段牛逼的长镜头反复提醒我,什么是才生命不可缺失的东西。
看到他后来身体的触目变化我觉得好坦然,真的,人如果明白他这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他便能心甘情愿过任何一种生活。
这是一个“政治恐怖份子”的辩词。
这是一个承担着耶稣责任式信念的人。
——这是诵读给我们的,给这些在心灵极易殚入空虚,极易把诱因归于信息大爆炸和科技急速发展的粪包。
正是他这样一番不能在各方面尽善尽美的辩词/死亡,为一切空虚的存在争鸣出简单有力的警世意义。
-I have my belief and in all its simplicity,t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So what's your statement by dying ?Just highlighting British intransigenceThe whole world knows what the Brits are like.-Good.-Aye. It is good.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The Brits have been fucking up for centuries.-I can feel your hatred, Don.-Are you looking for martyrdom ?-No.-Are you sure?-Aye.
一开始就是难以忍受的沉闷,直接拍摄粪便屎尿的镜头,对无数裸男不停殴打,流血,虐待,甚至还有男主饿死的全记录,肌肉萎缩、便血、溃烂、晕厥。。。
所有这一切真是叫人震撼,但最难忘的还是那段长达17分钟对话的固定长镜头,而且没有任何切换,说实话,我当时瞌睡了一下,也许是夏天的中午太难熬了。。。
N年前在故事会(掩面)上看到一小说,印象颇深。
背景貌似就是北爱,"The Troubles"。
讲爱尔兰和军一狙击手,费尽心机干翻一敌人,兴致一起想去看看那人面目,结果翻身一看是自己兄弟。
追根溯源,北爱这三十多年无非是古老的“宗教冲突+民族独立”故事。
这故事,折腾上百年族人都拼光也是有的,只是凡血案放在西欧北美,就显得特别不凡,那么麻烦:有1972年英国人愚蠢的开枪,U2几位老师歌颂的“Bloody Sunday”在先, 就有IRA迅速壮大各种暗杀在后;继而"Her Majesty's government"再抓其成员取消其政治犯地位;再有Bobby等诸位爷们儿绝食而死;再有铁娘子表示淡定;再是IRA暗杀撒切尔不成却干掉一MP一内阁成员的老婆;撒切尔民调反而高涨,更加无比各种tough;于是反抗愈烈...遂至无穷。
中间还有本片描绘的“看你敢虐待俺们爱尔兰爷们!
”+“你再敢无情暗杀我大英帝国看守!
”。
这故事发展到这除了媒体曝光率比较高外没啥特别之处。
英国人的牛逼之处在于,他们妥协了,于是和平了。
两起大(其实真不大)血案,“血腥星期天”是去年卡梅隆首相代表英国正式道歉;"布莱顿旅馆爆炸案"则以主犯坐14年牢后被释放告终。
丫出狱后还叫嚣“老子干的没错你们死的活该”,奈何和平之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也没人理了。
再谈本片,似乎还是从反抗语境中来建构全片的视角。
为什么这么说?
虽然看守和犯人似乎一人分了一个视角,但貌似前者都是庸俗无聊无情残暴,后者都是可怜屈辱不屈爷们。
一个猥琐地死在一大妈裙下;一个绝食成了圣人与上帝交流去了。
而且,Bobby Sands圣人居然还曾经是个清纯无邪的小男孩!
果真是:“‘Hunger’ dramatizes these events rather than portray them.”总之,作为一反_动派,我不表彰这电影要说的那点意思。
技术上,McQueen老师摄影摄的非常小清新(我不确定这词意思),我个人也非常偏爱长镜头,无音乐的处理,有时候,我真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本质。
就像本片,景不多,故事讲的很透,人物(尤其是IRA方面)皆有张力有内容,简单来说,让你信以为真了吧,让你如在狱中了吧,让你饥饿难耐了吧。
附:1. 北爱的英语还真是某北爱外教说的那范儿。
太难懂了!
2. 1969-2001年间北爱冲突死亡责任方分布如下:Republican paramilitary groups 2057Loyalist paramilitary groups 1019British security forces 363Persons unknown 82Irish security forces 5Total 3526北爱尔兰人干掉了3000多人,英国人干掉了三百多。
12月份的电影,除了墙壁之间就是这部hunger让人难忘。
在中餐馆问达内兄弟副导演的意见,他也是除了觉得impressive之外不敢给以明确的毁誉。
应该说hunger像peter greenaway的电影一样,很难用传统电影的好坏来判断。
Steve Mcquenn早已是欧洲知名的造型艺术家。
法国的预告片中就以一段蝴蝶或飞蛾?
向着光芒飞翔的段落让人对本片美轮美奂的low-key用光印象深刻,戛纳金摄像机奖的肯定也足以让人有所期待。
然而影片在造型的用心不止于平面的构图和用光。
高潮时展现犯人和狱卒对抗的段落,借助于声音。
在击打的强弱、节奏和方向感上做足文章,那种从禁制的紧张到最后意志得以宣泄而一呼百应,一了百了的快感和整片沉默低调的氛围对比强烈。
很好的将观众从开场对这个历史中割裂事件的静观理解和梳理线索的阶段立刻带入事件本身,引发强烈的参与感。
如同大卫林奇的实验所证明。
这里音响的煽动力远远超过了视觉上的吸引,他更直接的完成了导演的意图。
媒体和很多影评人莫衷一是的是影片尾声。
对立于之前多用短镜头,高潮段落更让声画如齿轮般紧密咬合,以势如破竹般的剪辑节奏强势引导观众的感知和参与。
导演刻意在邻近结尾的地方安排了一个长达七八分钟的长镜头对话段落,一个与之前高潮段落在造型结构上形成完美平衡的缓慢波谷。
导演对这个段落的青睐甚至直接展示在影片的海报上。
显然作为Plastic artist的Steve Mcqueen 相信这种造型上的反差和对称,即使在情绪上对观赏者是一个考验和挑衅,但如果克服了前几分钟,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长镜头所引起的不安和焦虑,静下心来,影片中个体和人性层面的关照会有可能得以更好的理解。
之前抵抗所带来的压抑和力度会被这个镜头所舒缓,并赋予更人性化也更普遍的意义。
而影片最后那个化蛹而飞的美妙镜头岂不是点石成金的一笔?
欧洲的评论比较谨慎,他们习惯于考虑一个特殊镜头其存在的理由。
tout n'est pas gratuit.没有什么是免费廉价的。
如果这个长镜头只是出于造型上追求完美的冒险,那不加思考的叫好也许会打乱已经出世已久的长镜头语法。
我当然理解我那位朋友对本片不加臧否的冷静和谨慎。
很多时候这些深受学院派教育的欧洲电影人三思而后言的结论是中肯的,并不保守,也不为了先锋而刻意激进。
然而从我来说,这部电影在造型上的创造力,甚至这个长镜头本身都给与我十足的震撼。
电影作为艺术,还有很多的潜力等待着探索,等待着被召现。
一句话评论饥饿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怖经历。
影片的过分压抑令人极其难受,然而它又是充满诗意的。
——《泰晤士报》 来自戛纳电影节:《饥饿》是一部原始的充满力量的电影作品,时刻警醒世人在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中还有一段如此丑陋不堪的悲惨往事。
——《卫报》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处女作品,无所畏惧而且态度强硬,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勇敢,将是未来英国电影长久的希望。
——《每日电讯报》 对于从视觉艺术家转型为电影导演的史蒂夫·麦奎因而言,这是一部充满了力量、中肯但并非十全十美的处女作。
——《综艺杂志》 《饥饿》里关注个人的同时也就是在讲政治。
影片真正的突破在于导演麦奎因将“眩晕”与“挑战”并驾齐驱,处理得恰到好处。
——《帝国杂志》 幕后制作英国2008年度佳作对于大多数电影爱好者而言,他的名字还显得非常陌生,唯一庆幸的是还不大可能会把他与好莱坞另一位同名同姓的史蒂夫·麦奎因搞混淆,毕竟39岁的麦奎因已经很早就在英国艺术圈里小有名气。
早在多年前他就是一位知名的视觉艺术家,1999年凭借效仿巴斯特·基顿的电影装置艺术从而获得了英国最受关注的艺术奖特纳奖。
毫无疑问,他的这部《饥饿》算得上是英国本年度难得一见的佳作。
此前该片已经在很多知名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和第33届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大奖”已被其收入囊中,近日又被伦敦独立电影节七项提名成为夺奖大热门。
史蒂夫·麦奎因是个出了名的难以相处的人,理由是他太一根筋了,虽然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如此。
这位习惯到处漂泊的伦敦人,出生在伦敦西部,求学于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然后是在金史密斯学院攻读,如今居住在阿姆斯特丹。
《饥饿》作为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尝试和试验,仅仅是初次展露就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擒获了金摄影奖。
史蒂夫·麦奎因说拍完这部电影他更理解了为什么在很多宗教中,禁食是宗教仪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自己,”史蒂夫·麦奎因说道。
无论观众是否会把这部电影当成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此明鉴当下,毫无疑问,《饥饿》是本年度难得的一部佳作。
人们或许也很好奇,麦奎因是否还会再一次坐在导演椅上,尤其是在电影自上映以来获得潮水般好评和奖项后,毕竟他还宣称过《饥饿》是他所创作过的最容易的一部作品。
快乐的艺术家事实上,他还只是电影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虽然他并不像完全投身于电影事业,但至今尚未在电影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更多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是一位创作电影的艺术家:“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成一部电影,此外,我并不在乎别人是怎样来拍电影的,我更感兴趣的是欣赏他们的作品,也许那就是全部。
”《饥饿》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以及其他一些奖项。
尽管如此麦奎因并不急于全身心投入于电影行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为自己电影技术知识的缺乏而感到无比自豪。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拍电影完全就是在看那些影像。
”在执起导筒的那一刻,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像斯科塞斯、费里尼、塔科夫斯基或者爱森斯坦那样的电影大师。
“我只是考虑那些在我眼前和镜头前的画面。
对于电影而言,我更感兴趣的是生活,”麦奎因毫不犹豫地回答“这要有趣得多”。
在问及他是怎样掌握技巧,能在镜头前如此精湛地描绘北爱尔兰臭名昭著的梅兹监狱以及爱尔兰共和军绝食抗议领导人鲍比·桑兹的逐渐死亡时,不善于言辞的他只是很谨慎地回答:“我是一个快乐的业余艺术家,这是关于无辜和纯真的,还关于无所畏惧。
害怕甚至从未发生过,因为勇者无惧。
”看起来与政治无关与麦奎因的信心满怀相反的是,出演男一号的爱尔兰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刚开始的时候却很担心这部电影有可能造成的后果,“目前北部地区的形势已经有所好转,而且贝尔法斯特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我不希望出现哪怕是一丁点儿有可能激起愤怒的事情。
”如今《饥饿》已经正式公映,所幸的是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法斯宾德看来,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影片本身看起来像是与政治毫无干系,只是关于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又是如何残忍对待他人,最终也影响和改变了自己。
1981年3月,桑兹发动第二次抗议的时候,迈克尔·法斯宾德只有11岁,只是从电视上看到他的脸孔,这样最初认识桑兹。
从此以后桑兹的形象也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他的目的是要让观众走人H区的最深处。
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切,“我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和事情非常感兴趣,也很在意言语之间的信息。
比如天气如何,气味是怎样的,他们怎样解决内急问题等等。
我觉得历史和政治往往会把这些琐事忽略掉了。
”迈克尔在片中的出场是不太合常规的,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是没有对白和台词的,我们只能用眼睛去观察这座阴森可怕的监狱,然而我们还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力量和肢体动作,这种情形甚至凌驾于其他犯人和监狱长之上。
在中段的时候有一段鲍比·桑兹与神父的对话,17分钟的时间里镜头都是静止不动的忠实记录着这场漫长的讨论,从而就有了桑兹决定发起绝食抗议的行动。
在问起这场22分钟的戏所包含的寓意何在时,迈克尔很坚决地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为何要这么拍电影,我并不同意,也不反对它。
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时刻。
我认同那些绝食抗议者,另一方面我又认同监狱警长。
”请不要在意我的体重尽管化妆术在其中功不可没,但法斯宾德为了能达到最真实的效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身高6英尺(约1.83米)的法斯宾德经过严格控制卡路里摄入的节食之后减去了11公斤的重量,体重只有59公斤。
只不过他依旧不是很满意,原定的目标是58公斤。
对于身高在175厘米左右的男性来说,每天需要的热量至少为2100卡路里。
而为了拍摄《饥饿》,迈克尔·法斯宾德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超过900卡路里。
除此之外,他还要做瑜伽和跑步。
“最难熬的是晚上,肚子不停地咕噜噜叫,根本睡不着。
”迈克尔事后才大倒苦水。
不过当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完成而终于美餐一顿的迈克尔说自己突然发现从前觉得那么理所应当拥有的东西其实弥足珍贵。
原来我们都被幸福包围,却看不到幸福所在。
过于迅速地减重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身体非常虚弱,成天昏昏欲睡。
“就连性欲都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娱乐的活动”,他自我解嘲地说,“事实上这种感觉也还不错。
”不过话又说来,麦奎因最不希望的就是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减重上,这样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好处。
《饥饿》将会在众多观众心中产生共鸣,正如阿布·格莱布和关塔纳摩一样,这些人们仍在以他们的身体作为战斗的武器。
花絮 ·在影片拍摄期间,为了急速减重而节食的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精神状况一度让人担忧。
每次走进超市,他都会习惯性的阅读食品包装上的热量表,计算今天自己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是不是又超出了剧组的规定。
用迈克尔自己的话来说,他时时刻刻被代表着卡路里的一串串数字纠缠着。
·在北爱尔兰第一天拍摄的是桑兹和一位天主教牧师之间关于决定实施绝食抗议的谈话,这场戏有十分钟的时间,两位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和利亚姆·坎宁安一共拍了四遍才通过。
·在纽约电影节上,斯蒂夫·麦奎因公开表示:“《饥饿》是一部关于反思、关于抉择和关于历史的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又都做了什么。
我希望随着这部电影展开的争论是我们是谁,但愿这块大银幕就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当观众们在银幕上看电影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看自己。
”
文/故城 我们之所以需要电影,是因为我们需要读懂世界,需要一种看取世界的目光、思索和心情,它是我们和世界的一次秘密缔约,而不是与出版商草签的一纸合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饥饿》(Hunger)是不同于2008年所产生的绝大多数电影的,影片起码是诚实的、生动的,甚至是深邃的、博大的,它所构建的影像世界会像光一样穿刺、温暖或照亮我们。
影片所描述的,是发生在1981年前后梅茨监狱(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H监区”)爱尔兰共和军囚犯抗议示威事件。
从纯粹的政治角度来讲,这起政府与反政府共和军的对抗是镇压者与反抗者之间的对抗,是争夺政治话语权的“对话”。
而发生在“H监区”则意味这种“对话”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尊严也便不复存在了。
影片是从著名的“毯子抗议”和“不清洗”事件讲起的。
这两起事件的起因,是英国当局拒不承认爱尔兰共和军人士的政治犯身份,而把他们当做一般的刑事犯或恐怖分子看待。
“毯子抗议”是这些囚徒对自我身份认证的首次回应,因为根据《日内瓦公约》,政治犯享受一些权利,比如可以不穿囚服,他们拥有更自由的囚徒生活。
因此,为了取暖,他们将毛毯裹在身体上,表达一种抗议。
据《卫报》报道,这些囚徒中有的人在四年时间里没有穿过衣服只是裹着毯子。
然而“毯子抗议”显然没有奏效,1978年,“毯子抗议”升级为“不清洗”示威,囚犯们拒绝洗漱,决绝清理毛发,拒绝使用马桶,将排泄物涂抹在墙壁上,将尿液排放到监狱的走廊。
影片中,我们看到污秽不堪的囚房里,逼仄、压抑,满地沾粘着粪便尿液和腐烂的食物,还有不时爬出来的,蠕动着的蛆。
这两起事件是缺乏身份认同的北爱共和军囚犯对当局的抗议和示威,是一种用身体表达政治意愿的途径。
身体的表达,在监狱外可以是语言抨击,也可以是示街游行,也可以是“打、砸、抢”之类的暴力活动,隐藏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行为活动背后的是思想,是意愿,是利益的诉求。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话,是一种在不同主体利益下的对话,哪里有不同的声音,有话语的分裂、碰撞和交切,哪里就有的对话,是无法被目击的思想的运动。
一般而言,“任何对话都必须起自‘他者’的出现”,而“他者”不仅指他人,还包括异己化得自我(我们用身体表达的是自我的本性吗?
)。
因此,对话的基础是“异化的自我”和“自我”的意愿同时的满足,我们既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存依据,又要在思想斗争中固守立场。
然而监狱内的身体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丧失自身意志完整性的对话,是建立在自我物质基础沦丧之上的,是将自己置身于物质与精神腹背受敌、攻守无据的境地。
这显然是非理性却又无可奈何之举,在当局看来,它无异于是又一次的暴力挑衅。
政府对于这种身体表达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定性了,于是这种“对话”只能以失败结束,而且过程极其惨烈。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狱卒肿胀的关节的特写,囚犯们头部的、眼角的皮开肉绽的镜头都是冲突无法避免的表现。
而狱卒清洗墙面和走廊地面两个镜头,则表明身体表达并不奏效,这些身体的表达只会成为历史的笑柄,伤痕会被历史抹平。
在这种情况下,囚犯们只能谋求更为极端的身体语言——绝食。
也就是完全放弃“对话”的基础,完全放弃自我的存在。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一种“对话”的平等,不用顾及自我的存在,而只寻求异化的自我精神的满足。
影片中,导演用长达17分钟的长镜头介绍男主角博比·桑斯和牧师的对话,探讨的是绝食这种身体表达的可行性,对话中有着桑斯和牧师对宗教、对信仰、生命尊严的讨论,话语中的抗争意志和自我存在价值的表达是令人警醒的。
1981年3月1日开始,桑斯开始绝食,成为这次运动中绝食者第一个死亡的。
4月,他被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在贝尔法斯特有十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巴黎和德黑兰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法国政府为此还抵制了查尔斯王子的婚礼。
应该说,撒切尔夫人在北爱冲突的立场是异常坚定的,但最终在博比·桑斯的绝食的身体抒写下进退两难,至今,北爱依然冲突不断,今年3月,北爱尔兰又发生了刺杀英国士兵的冲突,身体的“对话”仍在继续。
然而影片导演麦克奎恩(Steve McQueen)并不关心政治,他的立场既不占在当局一方,也不站在博比·桑斯一方。
影片开始的半个小时,影像顿足于狱警琐碎的生活场景,表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当他不知所谓的被枪杀时,观众只有唏嘘和怜悯,没有对刽子手的憎恶和对其死的大快人心;而后,桑斯用几乎疯狂的形式抗争,肮脏、充满恶臭气息的房间并不能让观众亲近,即使是与牧师对话的长镜头,固定机位表示一种中立、一种冷酷、一种拒绝任何意识形态的习惯性注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激进分子的飞扬跋扈和一个革命者赴死的信誓旦旦。
麦克奎恩自己说,“作为西印度移民,我对北爱问题没有任何看法……我只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感兴趣”,这便是本片拍摄的基调——影片结尾的字幕上说,桑斯在绝食66天后死亡,而有16名狱警在“毯子”和“不清洗”抗议中死亡。
这场“对话”的是非对错没有评论、没有注解。
导演麦克奎恩所擅长的是运用凝滞、沉稳的影像语言表达一种强悍有力的生理震撼,这可能源于他的影像艺术家的身份。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几乎没有对话,似乎回归到默片时代的单纯与沉着,导演专注于影像叙事而拒绝任何别的声音加入,专注单一形式的纵深发展而拒绝平民化的横向拓展,这是电影工作者对电影技法的戏谑,对艺术创作的执着。
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他所强调的是影像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影像串连所表达的,一种呼之欲出的意境,一种从琐碎中层层剥离的人性思考。
整个影片对监狱的描写是令人窒息的,监狱中的恶臭气味似乎能透过镜头传到每个人的鼻孔里,这构成了影片《饥饿》独特的影像景观。
影像景观取代了情节叙事,它是本片在叙述手法上的重要突破,让影片贴上了极其类型化和私人化的标签。
另外,麦克奎恩可能深受布列松、巴赞的影响,对特写对长镜头有着特殊的迷恋,影片的冷静、压抑与阴沉是布列松式的,而长镜头的无休止运用,则表现巴赞的影像哲学,“唯有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
影片最后的二十分钟,深刻、严肃的记录了绝食后身体发生的种种变化。
这是影片给观众的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胸腔的骨架、头两侧陷下去的坑,萎缩的肌肉、干瘪的皮肤,呼吸的艰难、目光的游离……身体的语言,生命的凋谢,惨不忍睹!
不从技巧性上讨论,特别特别无聊
P大点事啊,还拍成电影 ,闷的要死!
BOBBY和牧師的那場戲讓我窒息
摄影和画面以及事件本身很震撼,但是不是我的胃口。意志的胜利,法叔牺牲太大了。
画面极度克制,长镜头,痛苦,飞鸟四散,看到年少的自己,隐秘的力量,残忍却美。
10闷片,毫无看点,看下去需要忍受:装B+装B+装B。后来知道是处女作,原来如此
衰竭的金属。寂静的死亡。沉默的抵抗。缓慢的力量。
震撼
你确实有为了实现自己认同的价值放弃生命的权利,但不应该去忽悠别人,因为虽然你认为那是你的根本,可并不是究竟的根本。电影技术确实不错,不过正是由于想以一种不带倾向性的记录来表达,却让人直接感觉到了主观,即上帝角度。
看得让人绝望,太丧了
一个好电影的镜头是不存在情绪的,它无关乎道德,也不存在情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记录这个故事,情绪由观众本身来决定。
感觉在这90多分钟画面很单一,法叔也太敬业了,,瘦到不成人样啊~~
写实。。让我看了很反胃。。。
影片的节奏跟主题很贴切,法斯宾德演的无可挑剔,瘦的好让俺心疼啊~~~~可惜我对那段历史知道的太少,无知无知无知!!!!
伟大的电影。不喜勿喷。2014.04.11~2014.04.12
跳着看的,不知道演了啥,法鲨绝食死了。
《饥饿》北爱尔兰政治犯鲍比•桑兹等人,被捕入狱,仍不断抗争,最终无奈选择了绝食来抗争,66天后死亡。(2)
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双重冲击
舍生取义,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大道理。为自己负责吧!
评价一部片子你得看片子本身的拍摄手法 而不是拍摄的题材牛逼这个片子就真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