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经典的侦探剧。
整部剧紧凑感十足,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包括最后pip的出现,这个有点意外,不过可以说明她为什么也会出现在这个大家庭里面。
问题是我现在也想不通:emma很可能认出来pip,就算自从3岁就分开了,但是毕竟是一对亲姐妹,那么马普尔是怎么认出来的呢?
这点我一直想不通,而且也没有给具体的细节去分析,不知道,我认为这是编剧上的一个邋遢,有时候为了凸显侦探的神勇,来几个小爆点是不让观众看出来的,最后拿出来炫耀一下。
女管家米琪有点神经质,但是说的话却都是真的。。。
这个从开始就预见了,所有剧集里面都是这样,神经兮兮的家伙其实从来不是个说谎者,而且到最后除了警察和马普尔,她在知道amy死后就知道凶手是谁了。
本片一直在暗示所有的人都有秘密,所有的人都有嫌疑,反而看起来最清白的人其实隐藏了一个最大的秘密,这当然也是很多侦探片的模式。
受害者皆是因为祸从口出而惨遭杀害。
小细节是最值得留意的地方。
马普尔在分析案情的时候一直在纸上写一些单词,其中有珍珠,当时我十分不理解,看来侦探就是高人一等啊,她那个时候就知道珍珠所掩盖的秘密了,难道只是因为佩戴者一直不停的抚摸她的珍珠项链的原因吗?
估计当时马普尔小姐就已经有结论谁是凶手了。
可是还是无法阻止amy的死。。
当bunny死的时候blacklock说她是自己与过去最后唯一的联系,也消失了。
此时就觉得blacklock肯定有什么秘密在过去,这个是最大的秘密,没想到也是所有罪恶的根源。
本来最大的嫌疑犯肯定是pip和emma,因为毕竟只要blacklock死了,什么都是他们的,但是他们没有杀人,这也许就应了马普尔小姐的话,谋杀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
最后唯一的疑点就是,我对英语的迷惑。
瑞士小子真的认出来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了吗?
因为他说的是我记得你和你的sister。
sister不是姐妹的意思吗?
不代表他就知道她到底是谁啊!
不过马普尔给了一个小解释,就是到时候如果她继承了财产肯定会登报,她不能冒“可能”被人揭发的冒险。
我觉得瑞士男不一定记得谁是谁,却引发了几人死亡的惨案,这就是人性的可悲吧。
最后总结,这么多侦探片,就是,不要轻易就跟好久好久以前不太熟悉的人相认- -否则会死的很惨滴- -“
开头那首歌,爵士,男的唱的。
谁知道叫什么名字???
跪求是不是要够字数才能放论坛里?????
以下有丧心病狂的剧透。
说一些凑字数的,这部电视剧里,没有改编过度的剧集还是很好看的,画面很有美感,景物布置尤其好看。
演员大部分用力过度,但是考虑到每一集出场人数众多,演员还是特点鲜明比较好。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看克里斯蒂的小说或者电影,经常要倒回去看看谁是谁,人太多了,所有人都絮絮叨叨的,存在就是为了放烟雾弹。
即使像《尼罗河惨案》那样,把好几个人物合并,也不影响情节。
所以这部电视剧的化妆过度、演技夸张,基本不算缺点。
在这里我想谈谈编剧的问题,为什么有的集数编剧精巧,有的根本不着调,指出凶手的时候你一口血喷到屏幕上,说:“耍我呢吧!
”。。。。。。。。。。。。。。。。。。
第一部第一集,相信所有兴致勃勃跑去看这部戏的人都吐血三升。
什么玩意啊,最后来个百合情。
原著剧情是这样的:老富翁的女婿很缺钱,但是老富翁不知道。
老富翁的女儿早死了,女婿的继承权本来就比较勉强,他又色迷心窍和舞女Josie结婚,按理说已经和亡妻家庭没关系了。
只是老富翁不知道他再婚的事情,不介意把钱分给他。
结果Josie的表妹露比出现,老富翁竟然爱上露比,要把遗产给这个干女儿兼小情人。
Josie夫妇恼羞成怒,联手搞了个双尸案。
这个很流畅的故事情节,电视里被改成了蕾丝边啊蕾丝边!
不知道编剧用怎样的脑子,突然觉得Josie和老富翁的儿媳妇比较般配。
改编原著的影视剧很多,没见过侦探小说改凶手的!
这还怎么看啊?
于是乎,之前铺垫的女婿和Josie的感情全都没用,儿媳妇和Josie的感情突如其来,一下把读者全掀翻了。
如果你觉得这个剧情很雷,并不是你有恐同症,是这个情节真的很雷。
我这个百合爱好者都受不了。
我实在太好奇什么样的编剧能写出这个剧本,于是查了一下 ,发现该人还写了一部同志电影叫《No Night is Too Long》。
他根本是个同人男!
第二季第四集又故技重施,莫名其妙冒出一对女同。
不过这一集完全原创,在小说的基础上,只保留了人名(大部分),故事情节和人物背景根本和原著没关系!
你写同人就写同人呗,有必要解构小说凑个同人吗?
那狗血的父子剧情啊……小说里杀手是被害人的管家,那个喂鹰的胖子,单纯的为钱杀人。
艾米丽和记者是侦探,这一部本来不是马普尔小姐系列之一,所以艾米丽戏份很重,一直跟着查案,还发现了关键证据靴子。
按照电视的演法,这丫头拿着个手枪,理直气壮到处盘问人算什么事啊?
最后记者爱上艾米丽,但她仍然和未婚夫纨绔公子在一起,没有和女同情人私奔。
那个金毛的纨绔子弟是被害人的侄子,不是什么养子……总之,你改编可以,改凶手是为了什么啊为了什么?
硬加进女同是为了什么啊为了什么?
总而言之,这部戏改编的大体趋势就是,把所有的为钱杀人改成情杀,能多煽情就多煽情。
其他离谱的剧情看到再说吧。
只是想说,如果你看到哪个地方,觉得:“阿加莎•克里斯蒂不过就是这样,故事都编不圆。
”那么多半是改编的错,去小说里看看说不定巧妙得多。
五十年代,二战结束后的大背景,繁华雍容的都市或者乡野味十足的小郡乡村。
离奇的命案,多角色群戏,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凶手。
永远猜不透的真凶,只在最后十余分钟由Miss Marple娓娓道来。
第三季的At Bertram's Hotel和第二季的The Sittaford Mystery都很精彩。
p.s. 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在这个时代的年代,优雅从容。
2004年起开始的这个改编剧集版,画面呈现油画般的隽永清新质地。
想想,那时候的犯罪手法与高科技是沾不上边的,死法不外乎是被勒死,毒死或被子弹射死。
而破案之道也仅仅遵循着一条经典原则,推理。
所以在今天看来,这些似简单似古朴的东西,反倒值得回味良久。
这部片子的进行非常平静,符合平常英剧的风格。
峰回路转,当马小姐做阐释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那么些情节不够连接和顺畅。
必须过后自己细细去分析才恍然大悟,哦,是这样。
可是,我仍看不出马小姐是如何看出这俩女的之间的暧昧的。
就因为特纳一直对孩子很好??
比较可恶的是,对老外的姓氏实在记不清。。。
以至于老头家这几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到最后也懒得去查了,大概就是一群子女加女婿儿媳死了几个剩下这俩。。。。
那小孩说老头不是他爷爷其实,我也搞不懂。。。。
算了。
不过有点纠结女女的问题上。。。
原著上是男女听说,还是蛮想看的。
简单粗暴记录一下感想: 我对于马普尔小姐的喜爱似乎多于波洛。
乡村生活就像她手里永远织不完的毛线,互相缠绕又根根分明,时而布满褶皱时而光鲜华丽;她瞪着小而圆的眼睛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需要的时候无比自然地放下毛线,毫不突兀地提问套出答案;离去的时候,她的背影像是一只消瘦的企鹅:摇摇晃晃、颤颤巍巍,看似弱不经风却走得飞快;她拘泥于英国乡下,却似乎有洞见世上各色人等的敏锐深邃——抑或是小小村庄已足够作为人性的样本研究:也是,“欲望滋生罪恶,罪恶滋生死亡”,而欲望无非是金钱、爱欲;她终身未婚,却时常说出关于爱的箴言“当人们沐浴爱河,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即便理性告诉他们那是假的)他们对此也毫不在意” (第一季第一集),提醒晚辈直面自己内心的爱意(第二季第一集),或是倚在炉边眼含笑意与慈爱看着晚辈情意萌芽(第一季第三集);看似一位用絮叨隐蔽智慧、杜绝凡尘的世外高人,说着“将往事抛诸脑后也能使你幸福”却也端详年轻时恋人的照片,说起当时的道德抉择,泛红了眼眶(第一季第二集)——但总体来说她是一位快活智慧的小老太,哪怕是回忆突然来袭,她也总是轻轻拾起、悄悄放下。
——————分割线—————— 马普尔系列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它完美地展现了战后英国的风貌。
为君主与国家奋战的英雄沦为终日借酒浇愁的败家子;整个欧洲的人口流动变得相当可观,大量的陌生人涌入乡间人们却对她们无从了解;女性由于战时需要成为职业女性,有了能维系生活的收入,提高了对婚姻质量的需求,然而这份收入又不足以成为吸引贵族/精英的嫁妆,于是终身未婚。
如果说福尔摩斯和波洛的终身未婚是性格使然,马普尔小姐则是社会群像的反映。
英国小老太太破案剧。
和喜居大城市的哈秋泼肉老爷不同,没有能干的管家、身手矫捷的助手兼保镖、也没有英武呆萌的警督基友,小巧可人的马普尔小姐常年乐颠颠的独自一人穿梭于英国大大小小的村落,协助保守的村民们和呆笨的乡警们成功破获一起起错综复杂的杀人案。
她常常一边织着毛衣,一边扶扶老花镜慢悠悠、滴水不漏滴将犯罪细节娓娓道来。
眼里看到的明明是美丽田园风的人物景致,心里却常因人心的邪恶&极其细微的蛛丝马迹,吓得半夜醒来睡不着。
2012年第一次看藏书室的女尸,曾吓得我一年不敢涂红指甲。。。
越怕越看,越看越怕,乐此不疲,沉迷于英式本格推理不能自拔~
不重要的前言:观后感标题缺乏灵感了,我决定学学标题党的句式。
之前对于原著作者阿加莎,只知道她的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大侦探波洛系列,如今看了《马普尔小姐探案》,才知道阿加莎笔下的侦探,还有这样一位生活在英国乡村的可爱老太太,颠覆我们以往对于侦探的认识,在侦探文学里面,女性侦探确实少之又少。
每个侦探都有其破案特点,比如福尔摩斯(以卷福版本为例),十分擅长各类学科知识,解剖学、土壤学、化学等等;江户川柯南,变身小学生很好地隐藏了身份,和福尔摩斯一样同样具备强大的知识库,除此之外还有现代科学加持的开挂本领(不是);而马普尔小姐,除了拥有侦探必备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逻辑缜密的推理之外,还能够在平常的话语中找到与案件相关联的线索,这使得马普尔小姐靠闲聊就能获得重要信息。
而这个特点,也非常符合她身处乡村环境的背景,因为世界各地的农村大抵都一样,村民们一闲下来就会东家长西家短,加入村民的闲聊非常容易获取信息,加上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探案简直是如有神助。
当然,我说的是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中,破案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
可能是先入为主,看完《马普尔小姐》,就喜欢上了这个老太太演员,也不管是不是符合原著设定,喜欢她猫一般的机灵,喜欢她眼珠一转,嘴角上扬的从容。
之后第四部换了演员,我还是想念这位机灵而不是过于亲切的马普尔小姐。
英国戏剧的世界还真小,这部戏里有好多熟面孔,比如第一集的媳妇演员,看着眼熟,看了评论才想起是权游里患了灰鳞病女孩的妈妈。
还有bgm,跟BBC的《福尔摩斯》真是如出一辙。
2、3集都是由爱驱动的犯罪,所以英国人认为:唯有爱才重要。
第2集里,劳伦斯与安早早就被锁定为嫌疑对象,因为他俩有足够的杀人动机而且已经被爱冲昏了头脑;第3集,管家小姐最终选择了半秃“神探”而不是更年轻、更英俊,也更体贴的妹夫,其实是比案情本身更出人意料的啊!
因为,毕竟家族遗产的苛刻程度与儿子们一个比一个不成器的地步,都注定了凶手肯定来自于老宅以外……第4集,闷骚的英国人在他们一本正经的外表下面,也一样有一颗八卦的心,话说跑到别人家里翘首以待“谋杀”的发生符合绅士风度的基本要求吗?
哈哈ps:在能源危机的70年代,就出现了百合与兄妹不伦恋(这对兄妹同时也是亿万富豪的潜在继承人,也就是布莱克洛克小姐去世的最大受益者。
他们和所谓的远房表妹组成了一个临时诈骗团伙,也唯有他们才有可能掌握两扇门的秘密?
),这说明腐国的社会风气没有我们想象的刻板与守旧嘛!
当夏洛特因为利益杀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多拉,她已经把自己与过去一刀两断,再也没有什么让她和过去联系起来。
在这一刻过后,她再做任何恶毒的事都不需要顾虑,甚至不需要忏悔。
这就是为什么她最后甚至没有向Amy忏悔的原因——多拉之后谁都不重要,信件不重要,照片不重要,无辜死者不重要,只有利益重要。
我相信她真的爱多拉,但是她的利益不容许多拉继续活下去,于是她给了她一个美丽的死亡,让她快乐舒服的死去。
当马普尔小姐猜出了真相但却没有救活Amy时,我想,这是马普尔小姐最为内疚的一刻了,所以她才会在大雨当中抱着Amy的尸体放声哭泣,没有了往日的镇定自若,没有了往日的优雅睿智,只有一个内疚的女人,释放出她的一切感情,什么情商智商都离她远去。
在那一刻,我竟然也随着马普尔小姐哭喊,为什么明知道凶手还让谋杀发生,使又一个无辜的人死去?
我有时会想如果利蒂在天堂看到自己深爱的妹妹竟然能够做出这种为了利益杀害自己好友的卑鄙行径,她会有多悲哀多愤怒。
看电影时一直希望编剧能够好心地让Amy活下来,可是作为目击证人,她是不允许存活的。
编剧只是让欣奇和Amy变成拉拉,让Amy在死去之前来一段爱情,殊不知这样的好心,只会显得Amy和欣奇更加可怜,更加悲哀。
她们都是无辜的人,她们却要承受这一切由贪婪引起的痛苦。
悲哀的故事。
超cute老太太~
不要把每一集都拍成拉拉剧好嘛。。。
杀人凶手是女同,这个真是意外~~
很大胆的现代化影视改编版本,通奸乱伦同性恋多有涉及。第一季中《藏书室》改变了凶手的身份,《寓所》强化了凶手利用马普尔做证人计划的层次性,《命案》的几个小改动都弥补了原著的不足,最精彩的依然是《谋杀启事》,得益于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
老太太的洞察力难道还包括对牵强的蕾丝边的嗅觉?
奶奶超级可爱
改编幅度太大,接受无能,怎么都不能丢个女同到这边吧!!还有,饰演马普尔的这个演员,感觉太过精明外露,乡村八卦气质不够,不是我心目中的马普尔小姐的感觉啊...
les~
打打毛线破破案
人物和原著差别太大了吧,不及原著有魅力和特色,故事也改了。
侦探迷值得看
还是最喜欢这位老太太了> <
看了七集,共记两对拉拉、两个老gay、一段不伦恋,不知道阿加莎奶奶的原著就是如此,还是编剧大人改成了这样,如果是原著的话,奶奶还真够前卫的。
服饰好精美 案子稍无聊
若非等到马小姐最后揭秘,似乎很难找到各宗线索~~拍摄的还是有些粗线条了
无脑插入女同性恋情节真的是太蠢,不符合推理自身的逻辑不说,其中每对女同都很stereotype啊。我一直幻想马普尔小姐会是个略胖的小老太。
That's Brilliant!
看了这个才知道沙朗斯通怎么演本能...
很能扯就是不扯正事
都是为了爱啊!ㄟ( ▔, ▔ )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