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sh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诺米·梅兰特的身体,似乎能够在各种介质里流动。
在《燃烧女子的肖像》里,她从电影踏入了画框;而在卢·热内导演的《珍品》里,她又可以自然地存在于静态图像之中。
或许,她的身体也是后者在时隔一年之后,再度引发热议的缘由。
从《珍品》的海报上,就可以看到她那雕塑般光滑的、裸露的脊背。
她与白色的标题文字重叠在一起,构成了“珍品”一词的表层意涵。
不过,关于电影《珍品》的品质,鉴定者们的评价,似乎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支持者们赞扬身体之美与浪漫的恋情;而反对者则斥之为沉闷与空洞之作。
呈现美好的影像,或许是比呈现美好的肉体更为艰巨的任务。
在我看来,身为新人电影导演的卢·热内,在影片中倾注了某种“未经驯化”的热情。
而整部影片的优劣,都与这种热情息息相关。
事实上,《珍品》的男主角皮埃尔也是一位身体图像的制造者。
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拍摄女性裸体的爱好者。
他也由此结识了包括女主角玛丽在内的诸多情人。
整部作品的情节,恰恰围绕着皮埃尔、玛丽、玛丽的丈夫亨利等人聚散离合的多角关系。
男主角的原型皮埃尔·卢斯,恰恰是以情色文学创作、对于女同性恋和裸体图像的爱好而闻名的。
他拥有为数众多的同性恋挚友,其中包括著名的奥斯卡·王尔德。
他创作的《女人与木偶》还曾被布努埃尔改编为《朦胧的欲望》——从情节上来说,这部杰作与《珍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作为女性导演的卢·热内,也在影片中呈现了某种女性主义视点。
一般来说,像这样的题材,总会陷入男性凝视的窠臼。
但在这部作品里,玛丽不但在照片里勇敢地直视镜头,甚至在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了摄影者,主动地拍摄皮埃尔的裸体。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故事、法式的浪漫恋情、美妙的肉体,甚至还有对于凝视关系的探讨。
但是,正如肉体仅仅只是人之表象,主题也仅仅只是故事之表象。
《珍品》之所以遭到批判,并不在于它处理的材料,而在于它处理这些材料的方式。
针对它“叙事”方式的批判,显然是最次要的,毕竟我们也在结尾看到,这部作品是根据照片与信件改编的。
根据影片的风格,我们完全可以意识到,这部作品摒弃了叙事的指示性,它强调的是浓烈的情绪,以及通过凝视关系表达的象征性结构。
故事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欲望、情感、男性和女性。
但是,《珍品》在试图抵达情绪与象征维度的意义时,呈现出了一种混乱的质感。
虽然玛丽在拍摄皮埃尔的裸体之后,凝视关系发生了转变,但这并没有相应地体现在视听系统之中。
在此前的段落里,导演用切近的景别进行着身体展览,用多重画框创造了观看空间,在此后的段落中,本应产生变化的风格叙事,成为了另一种层面上的流水账。
对于凝视关系的探索,理应涉及到电影语言的自觉性,因为这种探索本身就是风格层面的。
玛丽倒转的角色让我们意识到,她与皮埃尔之间的阶级关系,似乎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我们还是在临近结尾的时候,看到皮埃尔回忆两个女性碰撞臀部时的迷乱美景。
这一系列错乱的表象与意涵,令人想起陈凯歌在《边走边唱》中为盲人设计的视点镜头。
这部影片中的女性叙事,呈现为某种自我缠绕的悖论。
它似乎想要利用身体展览与性自由来表达某种东西,这也确实是某些女性主义论者的思路,但《珍品》的表述与这些论者不同的是,它并没有提出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它也仍在使用那种接受凝视的语言。
此外,《珍品》在转写不同媒介形式的时候,它本该拥有更多的自觉性。
它的原始材料是照片和信件,但静照摄影与文学写作在影片中的意义,仅仅是浮于表面的。
在安东尼奥尼的《放大》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式与内容同构的、对于摄影与电影之关系的深刻探索。
在印度先锋电影创作者的马尼·考尔的《希德什瓦里》中,他用不团结的、多层次的旁白,呈现了同一位作者处理的不同文学体裁,如短篇故事、诗歌、论文等等。
更不用说诺米主演的另一部影片——《燃烧女子的肖像》了,在那部作品里,模棱两可的片名,本身也超越了绘画与影像的边界。
然而,在《珍品》里,对于肉欲表象的雕琢,已然掩盖了媒介碰撞的火花。
无论是玛丽、皮埃尔还是亨利,都是自有价值观的艺术创作者。
他们之所以能够建构这样的多角关系,正是因为他们各不相同、却又有所重叠的理念与立场,也是因为他们对于艺术与思想的共同热爱。
卢·热内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在一次采访中,她向记者坦陈道,“我不想拍摄一部关于做爱之人的电影。
因为摄影是他们相爱的媒介,他们的情感因此不断升温,变得炽热。
一个世纪之后,当我们看到他们共同创作的真实图像时,我们可以探索其中的奥秘,但我们无法彻底解决它。
这奥秘就是我试图搬上银幕的东西。
”这些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于欲望乃至不同艺术形式的思考,或许恰恰适用于建构层次丰富的元电影,而非信息量匮乏的情节剧。
这一切当然是一个奥秘,但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创作者拆解——至少是探索这个奥秘的方式。
安迪·沃霍尔的友人威拉德·马斯曾拍摄过一部名为《身体地理》的作品,他通过惊人的大特写镜头,拍摄着人类身上的部位。
但因为他的特写镜头实在太近了,所以有些器官我们甚至都认不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他让观众得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身体。
比“身体”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关于身体的地理学乃至哲学。
这也是我们想在《珍品》中看到的东西。
电影这种多角恋的关系,对于很多人或许都是难以接受。
而且当我去看很多名著的时候,如果以现在社会的的道德标准去看,很多是三观不正的。
我一直还挺不明白为什么它们会成为经典,也许它们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人应该什么样。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包括很多经典电影也是如此的三观奇歪:《心之全蚀》已婚男骗婚出轨同性,《这个杀手不太冷》恋童癖养成,《廊桥遗梦》中年大叔勾引已婚妇女,《泰坦尼克号》女主角出轨男小三。
身在高楼心在北大荒,人本来就这副俗样。
于道德层面,可以骂他们卑劣。
但对于人性,这都是赤裸裸的事实。
我对这种畸形的恋爱观确实有着抵触与厌恶。
可是在情感层面,又不自觉的产生共情与怜悯。
艺术批判,并不是道德批判, 电影作品的最大价值,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去探索,讨论,揭示,展现,这个世界的多种可能性。
我很喜欢是枝裕和针对这个现象说的一段话:“电影的存在并非为了审判个人,导演也不是上帝或者法官。
设计一个坏人故事,(世界)也许就变得黑白分明,但我认为不这样做,反而会让观众将这个问题带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反复思索。
那样的想法基本上至今仍未改变,我总是期盼看电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时,对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变,能成为他们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契机。
”对艺术作品的批判,大多需要时代背景。
在那种无法抵抗又被环境物化的悲剧下,离经叛道,追逐爱情,无疑是想证明自己有着鲜活人性的方式。
是想证明自己还没有麻木的证据。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这些人性最真实的存在。
当我学会用更加饱满和更加丰富的情感去共鸣他们,去理解他们的悲伤与痛苦时,也就离“人”这个字更进一步。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戒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本片亦然,亨利的眼泪令人动容,对于朋友与妻子,不同的地域确实有不同的理解。
将女子作为藏品,皮埃尔又何尝不是他人的藏品。
将“爱情”作为神圣的符号,仿佛拥有界定爱与不爱的,就能决定行为的神圣与正当性。
作为语言表达的摄影,记录女子的身体同时,也让摄影者达到高潮,借巴塔耶《色情》中的僭越概念,作为僭越者的形象从最初的男性向女性迁移,这其中也包括了女性的嫉妒与坦然,直到皮埃尔逃往阿尔及利亚,使得他的好友因为被勾引而自杀,达到剧情的高潮。
从纯洁到淫恶,其中所表达女性从被动到主动占有的整个过程,需要经历“性”,也需要经历“嫉妒”“背叛”“堕落”“死亡”,从“恶”中寻求真理的愉悦,这也是一条萨德之路。
用身体去换取金钱,弥补债务;不忠的妻子,专一的情人,伦理在此处只是女性实现自我存在意义的枷锁,正因为有枷锁的存在,打碎才有连着血肉的痛苦与快感。
肉体很美,于我却无冲动,我只为亨利感到悲情,同理对皮埃尔禁欲的决定表示怜悯。
僭越者的胜利,带来巨大满足的同时,也让男性付出沉重的代价。
他将永远成为她活着的藏品,而《不专一的女人》才刚刚开始书写。
珍品,一般被指珍贵的物品,不可多得的宝物。
在法国电影《珍品》种,寓意何为?
人的身体,是上帝创造的杰作。
在异性相吸的自然规律下,彼此不同的身体在婚姻中就成了与灵魂分庭抗礼的珍品。
在这样的关系中,肉体的契合与灵魂的交通就构成了稳定的两性关系。
如果当一方面被打破,珍品也就不再是珍品了。
在豆瓣网友“神秘列车”的影评文章里提到了这部电影的故事原型。
做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情色作家摄影师皮埃尔与作家玛丽,他们来往的书信与照片构成了《珍品》这部电影最初的架构。
如果是还原历史,那么除去赞美电影技术上的优秀,观众实在是不能对剧情发展提出过多的异议。
历史不是随现在人的喜好来书写的。
历史人物所做的选择是善是恶、是对是错,后人无法推翻,只有评价。
但是如果导演编剧是将百年之后如今社会的观念强加于历史叙事中,倒要引起许多人的口诛笔伐了。
因为《珍品》这部电影的三观尽碎,不忍直视。
据说这就是历史上的皮埃尔与玛丽。
百年前的法国贵族,衣香鬓影。
这是电影《珍品》中的皮埃尔与玛丽。
《珍品》的故事其实很狗血,情种皮埃尔与朋友亨利共同喜欢玛丽,玛丽对木纳的亨利没有好感,心中爱慕油嘴滑舌风度翩翩的皮埃尔。
先人一步的亨利带着聘金征得玛丽父母的同意,与玛丽结为夫妇。
不料玛丽红杏出墙,皮埃尔勾嫂成奸。
玛丽不单为皮埃尔生下“小皮埃尔”,对,孩子的名字也叫做皮埃尔,更是为了长期与情夫厮混,调教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皮埃尔,过起了姐妹共侍一夫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更令人震碎三观的是木纳的亨利甘愿做绿帽丈夫,甚至请求皮埃尔在他们欢爱之时可以在隔壁偷听。
隔着一道墙,夫妻二人都流下了不知是何情绪的泪水……
唯一一次欢爱会哭泣的玛丽故事的末尾,也许是基于皮埃尔让玛丽每次将偷情的感触写下来,促成了玛丽文笔如泉涌的灵感,玛丽也出版了一本小说。
在巴黎如画的街道上,玛丽自语:我生命中纯粹的乐趣犹如时间过隙一般短暂。
铭记那个我们躺在床上的一夜,并且触碰着彼此颤抖的手指,我们分享着嘴中的言语,是难忘的存有沉睡记忆的宝石……玛丽完全活在自己的情欲世界里,曾经她以为自己会成为皮埃尔唯一的情人,却没想到皮埃尔几乎与他所拍摄的模特全部发生了关系。
甚至将这些女子的裸体照片与名字时间记录下来,甚至在于玛丽偷欢之后顺手就能带路边卖花的姑娘带回家宽衣解带。
玛丽也不多让,与皮埃尔的弃妇百合大法,勾引皮埃尔的朋友令其自杀身亡。
这对在情欲漩涡中翩翩起舞的渣男渣女竟然没能成为夫妻实在是月老牵错了红线。
这像不像日本骑兵作品中毁三观的故事设计?
全员皆渣的电影豆瓣两万多人竟然打出了及格分,你猜是为了什么?
抛开一渣到底的故事角色,《珍品》犹如一副影像上的优美画卷。
电影的开始,三位少女穿衣打扮瞬间就把观众带入了百年前就以浪漫著称优雅巴黎贵族之家。
迷离暧昧的黄色光影,繁琐精致的梳妆搭配以及典型欧洲白人少女骨子里的那份清丽,又好比充满艺术气息装盘美感的法式大餐,在不知口味究竟如何的时候,视觉就已经被牢牢地吸引。
而故事发展下去,唯一能够将评分拉伸到及格线以上的就只有“糯米”了。
抱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抱歉,饰演皮埃尔的演员先生。
虽然你也为了艺术将自己毫无保留的奉献,但作为观众,我想几乎所有的目光都给到了“糯米”。
历史上的皮埃尔留下了很多人体照片,之所以没称为“人体艺术”,是因为单从他收藏的记录了那么多女孩的小本本上看,他拍照从来就是借“艺术”之名行“骗色”之事。
这些当年皮埃尔所拍摄的照片(应该是真的),在电影《珍品》中,“糯米”都几乎一一还原。
鉴于本片导演是一位女性,可以极大可能的判断导演不是假以工作之名说服“糯米”做出如此之大的牺牲。
不过欧洲演员对以身体作为表演一响不是扭扭捏捏遮遮掩掩的,这一点在早年最初接触国外电影看到《云上的日子》时就把我震惊的目瞪口呆。
我不懂人体艺术,没那么有艺术细胞,不过对一个有基本底线的直男来说,哪些是色情哪些是艺术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我就认为皮埃尔拍的这些毫无艺术感。
但面对真实的自我,还是要说“糯米”是真美啊,人体没那么肮脏,我也厌恶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从真实的一个人性角度来看,尤其是对一个男人来说,《珍品》唯一的价值就是指“糯米”的身体,这就是上帝所创造的身体之美,这就是“珍品”!
好看啊,就是好看,艺术气息浓郁,女主确实很美啊,虽然性爱场景可能还不够?
但看的不就是艺术气息吗?
为什么要带三观带伦理观去看呢。
诚然破伦理的那些我们都懂,但表达爱本身无疑反伦理的更具有张力与致命吸引力。
无数句的诗感觉还可以,营造的文艺场景道具布景都还行。
还是需要爱。
在爱面前,在相爱面前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
或者许多观众更愿意把《珍品》看成是《燃烧女子的肖像》的次级消费品,也有不少友邻从情色的、伦理的、考据的、摄影的、文青的甚至电视剧撕逼的众多角度去分析影片,由于作品乍看起来的空洞剧本和不成逻辑的人物关系,比较难获得一致好评。
个人从影片的多义性发散开,感觉这并不是如我们看到的简单的情色电影。
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影片难以绕开的是身体的主题,几乎每5分钟便有一个裸露镜头的高频率展示,说导演用身体来叙事毫不为过。
这里面以女性身体为主,也有男性身体的裸露。
一开始我愿意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考量,在电影即将诞生的背景下,女性愿意把裸露的身体记录在新潮的摄影机里,这本身除却资产阶级的放浪形骸和女性虚荣心作祟外,更多地是照应电影诞生之初摄影机的忠实使命——记录。
从《火车进站》开始到后来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电影作为记录者的初心丝毫未有变改。
这是《珍品》作为迷影作品的重要证据。
女性身体的记录有许多的外延。
像玛丽那样如水仙花绽放般娇艳动人的胴体,除了会讲故事外,很容易就成为女性重要的一项武器。
我没有读过柏拉图的《会饮篇》,也没有读过福柯的《性经验史》,就从作品展示的许多浅焦大光圈特写裸体镜头看,它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就是上文分析的展示和记录,这是很现代性的表达,就如皮埃尔的小说《阿芙洛狄特》洛阳纸贵一般,影片因这些鲜嫩的女性肉体的记录在多年以后仍会被许多观众提及,不局限于男性观众。
(全片几乎只谈身体不谈性,两场性爱戏分别为了表现玛丽的双性恋,和三人的畸恋、虐恋的错综关系)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值得留意的是,皮埃尔称呼玛丽为“飞蝇”(the fly),但全片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室内戏,第50分钟第一次出现天空的镜头,是玛丽“坐井观天”的感觉;当小皮埃尔出生后,三人一起到动物园,欣赏和拍照的对象也是“牢笼”中的老虎(事实上在动物园的外景戏里几个人物呈现在镜头内的也是“活在笼中“);第三处外景已经到片末,玛丽得知自己的处女作《全世界》大卖后,经过旁边一道铁栅栏后露出了微笑。
经过这样的拉片分析,我们终于找到了影片的女性主义主旨。
女性的身体被囚禁于建筑物的“牢笼”中,或是凝固在男性视角的“相框”里,即使女性完成了生育繁衍的使命,依然能够把身体解放出来,通过文字或艺术创作获得“全世界”的认可,从而真正飞跃牢笼,实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解放,这或许是本片全体演职人员,尤其是导演、展示糯米唯美体态的摄影和糯米本人最渴望实现的目的吧。
这是一部比起情色片更像爱情片的电影。
、玛丽和皮埃尔是绝对的主角,花花公子皮埃尔撩动得玛丽对他爱地义无反顾。
前期的玛丽像水仙花一样香气撩人且单纯,找到机会就跑去找皮埃尔,又想占有他,撩的他甩弃了任劳任怨的吉普赛女。
皮埃尔跑去找吉普赛女之后,玛丽变成了红玫瑰,没有袭人的香气但开的热烈,得不到她的让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她却为皮埃尔献上了自己的妹妹。
在花花公子的众多女人里,玛丽是特别的,他娶不到她,他给她写信,为她舍弃另一个人,还改变了不结婚的信念,虽然娶的也不是她。
玛丽对他来说又没那么特别,为她拍的照片和为别人拍的是一样的,连道具都是一样的,送她下楼之后转身又勾搭了卖花女。
亨利的爱大概是给了艺术的。
娶的是玛丽家最有艺术潜质的玛丽,还拱手让与艺术家朋友皮埃尔,听他们的床,养他们的娃。
以上都是电影给我的想象。
影评第一名说的是另一个故事。
玛丽和皮埃尔都不是省油的灯,彼此并不是唯一的彼此,玛丽甚至男女通吃(电影里她跟吉普赛人也有一段)。
渣男渣女在现今似乎都不能算一个贬义词了。
坦诚说,我是想的,尝尽人间鲜甜,自己浪够了,后世的人还帮着圆。
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到底有多开放?
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是一个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巴黎被认为是“美好年代”的代表。
在这个时期,巴黎的社交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沙龙文化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样化的社交形式和娱乐活动。
例如,俱乐部、公共舞会、咖啡馆和音乐厅等成为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女性开始在教育、职业和社会活动方面获得更多机会。
虽然性别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一时期的女性已经开始挑战传统角色,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
还有贵族的画作中出现了大量的裸女,艺术家们通过裸体画作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对光影和形态的探索,以及对人体自然美的歌颂。
因此一位叫皮埃尔的诗人,便经常通过拍摄女性裸体和私密部位来获取灵感。
他是巴黎赫赫有名的浪荡公子,十分有才华,因此巴黎各界的女性都趋之若鹜,甚至有人爱他入骨,明知道他有很多情妇,却还是同意与别人一同分享他。
这就是电影《珍品》的故事。
如果你只是把这部电影当成是一部满是裸女和性爱画面的色情片,未免有些小看了它。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价并不高,6.3分,属于情色片的正常水平。
因为情色电影,常常注重画面美感和含涩度,但是对于剧情方面却非常薄弱。
不过在看了《珍品》之后,我似乎明白了导演真正想表达的内涵,因此我给了四颗星。
19世纪的法国,是女性刚刚接受教育,而逐渐开始意识觉醒的时代,因此不少女性选择了突破传统。
但是,她们的道路有多么艰难,或许只有她们自己才知道。
表面上看,《珍品》的主人公是皮埃尔,但实际上是女主角玛丽。
她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从不退缩,打破了男性凝视,成为了真正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01男性凝视影片最初都是用男性视角切入的。
皮埃尔在老师家里,欣赏到了老师的三个女儿,她们在皮埃尔的面前搔首弄姿,尤其是玛丽,想象着自己与皮埃尔的亲密画面。
然而,事实上,玛丽三姐妹不过是在镜子面前打扮着自己,而镜子的另一头,竟然可以窥视到镜子前的情况,就像审讯室里的“单向镜”。
这种镜头在中国电影《情圣》里,克拉拉首次出现在肖央面前的时候也出现过。
女孩在自己家里照镜子,但这个镜子却是家中男性窥视女孩房间的途径,只需要把墙上的窗帘拉开,女孩们在镜子面前脱衣服的画面便暴露无遗。
就在皮埃尔意犹未尽的时候,他的老师出现在他的面前,表情玩味地拉上窗帘。
从他的神态便知道,他也经常偷窥自己的三个女儿。
真是变态!
电影中的男凝还体现在了女人就像“玩物”一样。
玛丽的父亲欠债,便将女儿当成筹码,让她嫁给了有钱但自己并不爱的男人亨利,拆散了她和皮埃尔这对有情人。
而皮埃尔远走他乡后,和其他男人共享着一个身材火辣的模特。
模特的身上穿戴着各种饰品,然后在男人面前搔首弄姿,像是男人们的宠物。
皮埃尔为了寻找灵感,他会和各种女孩发生性关系,然后把她们的私密之处拍成照片,整理成相册。
他有一本全都是女孩的相册。
他回到巴黎之后,深爱他的玛丽主动登门造访,但此时她已经是亨利的妻子了。
而她偷偷和皮埃尔保持着稳定的性关系,她与皮埃尔的情妇们一样,会用同样的姿势拍摄裸照,她就像是皮埃尔的重点情人之一,没有任何特别。
皮埃尔甚至询问能否和其他女人一起做爱,玩个三人行。
深爱皮埃尔的玛丽自然不同意,当她得知皮埃尔还有其他情妇的时候,她嫉妒、懊恼,但一番思想挣扎之后,她竟然接受了这个事实。
表面上看,在玛丽与皮埃尔的两性关系中,是皮埃尔占据主导地位。
影片中的女人们都是男人招之即来、呼之即去的玩物。
但是,当你站在玛丽的视角去看整个故事的时候,情形发生了变化。
02女性觉醒玛丽在整段关系里是主动的。
当皮埃尔回到巴黎,她主动登门造访,宣誓自己的地位和主权,在看到情敌模特的时候,她主动说“她很漂亮”,是在试探皮埃尔和她的关系。
当她没有听到两个人有稳定而确定的关系的时候,她才发起了这场出轨的进攻。
她与皮埃尔偷情是她的主动选择。
她发现皮埃尔还有其他情妇,发现了皮埃尔的相册,但她没有退缩,反而主动找到皮埃尔,声称自己爱到可以与其他女人分享他。
在与皮埃尔做爱的时候,他们会玩性别互换的游戏。
玛丽会给皮埃尔绑束腰,让他体会女人被夹断肋骨的感觉。
而她,则英姿飒爽地袒胸露背,只穿了一条背带裤,上身裸露,既有女人的性感,又有男人的英气。
最后,玛丽还以男性为笔名出了一本书,更是颠覆了社会各界对女人的看法。
电影中的其他女孩也并非没有思想、任人摆布,她们表面上看是被男性凝视的,自己的裸体被皮埃尔拍成了照片欣赏。
但从女孩主动问皮埃尔“你怎么收费的”可以看出,这场交易不见得是女孩们吃亏,反而像女孩们主动享受这一切的样子。
而那个被很多男性玩弄的模特,她不满足只有自己被拍摄,她也会要求其他男士摆出各种姿势,甚至还让男士脱掉了裤子。
她则主动送上了樱桃小口,裹住了男士的丁丁。
女人的放浪形骸与男士的窝囊形成了对比。
最窝囊的,就是被戴了绿帽子却不知所措的亨利。
皮埃尔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危机,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妻子还喜欢皮埃尔。
玛丽在两个男士的中间欣赏着他们结婚的相册,而皮埃尔的手就明目张胆地握住了玛丽的手。
她享受着刺激的一切,被两个男士簇拥着。
亨利知道妻子出轨的行径却无能为力,他偷听妻子与皮埃尔做爱,只能隔着墙角十分痛苦,而另一边,玛丽也流下了泪水,似乎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告别。
玛丽甚至和皮埃尔的其他情妇来了一场蕾丝之恋,两个女人的画面也非常唯美。
《珍品》让我们看到了19世纪末巴黎社会的复杂面貌,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部电影是对那个时代的一次回望,也是对现代观众的一次提问: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已经真正实现了性别平等?
我们是否还在以不同的方式经历着玛丽的挣扎?
女性争夺平权只能通过打破性的禁忌吗?
似乎所有展现这一主题的电影都是通过这个方式的。
100多年过去了,性别平等仍未在现实世界里解决,只能在电影里口嗨,这是值得反思的。
这部影片里,男人们是“猎物”,玛丽才是“猪手”,虽然她似乎不自知。
(开场用鲜花比喻女人,用园丁比喻男人,但随着故事发展,用豹子比喻玛丽,用猴子比喻皮埃尔和亨利)开放狂野自信的拉丁美洲女孩左拉引导玛丽用镜子看阴部并且自慰的一段戏,使玛丽开始自我觉醒,是玛丽直面欲望的转折点,差不多刚好是电影时长的正中间,此后玛丽和皮埃尔的情感处境翻转,玛丽开始占据上风,后面叙事结构和人物彼此关系的变化也隐隐和前面对应。
玛丽认识自己学会爱上自己,变得自信,开始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样的玛丽渐渐让皮埃尔着迷,她让皮埃尔从“爱情只是身体的快感”到无法自持地爱上她。
玛丽在最后放手让皮埃尔娶了自己妹妹,这时的皮埃尔己经完全沦为玛丽的附属品,完全被玛丽操控。
她从未掩饰过自己,永远那么直接和彻底。
就像她的文字,withoutwrapping. 近乎男性化的文笔。
狂野,直接,大胆,有力。
她从被映在狂野照片上的肖像变成了操控着相机的摄影师。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同样,爱,还是不爱,也是个问题。
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当事人会写出一本《爱,是不能忘记的》,将思念升华为文学;在法国——如本片——却会直接去寻找情人,直接寻求肉体的结合。
无意评判两者对错,也无法评判,但东西方的世俗评价(原谅我不用道德评价)对此的反应还是会有差异的,在中国,极少会出现歌颂偷情的作品,当事人是必须“沉塘”的;而西方世界,当然也会认为是不道德的,但却会对当事人有更大的理解与同情,因为在东方,婚姻是礼教,在西方,婚姻是契约。
但无论是“升华”还是“沉溺”,起码都指向同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痛苦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
理查德·克莱德曼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钢琴曲“Mariage D'amour”,经常被译为《梦中的婚礼》,其实并不达意,应该是“基于愛情的婚姻”才更确切!
旋律优美引人向往,但是世间这样的婚姻有多少?
更多的恐怕是权衡利害吧。
但也因为稀少,才更可贵。
恩格斯以无上才华写出了传世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醒我们“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可是,我们真的懂什么是“愛”吗?
还是如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本片取景堪称妙绝,帧帧入画,人体就不用说了,水中红叶、巴黎铁塔、桌椅盆景、高树繁花……女主Noémie Merlant将玛丽的优雅气质与妩媚多姿演绎得十分到位,内心戏也颇为精彩,堪称艺术片女神!
海报让我想起《年轻气盛》,女主角在这里面比烧女图里好看,像一朵明艳艳的云,尽现人体之美。 也不知道她喜欢皮埃尔这个渣男什么,只许你拍艳照不许我拍。她老公怕不是个绿帽奴。被那个说AV再高级也是AV的那个评论骗了,这种尺度也配叫AV。
女主角颜值和身材太绝了
电影讲的是个啥呦,女主脑子是有病吧,女主老公是什么神仙?
女主美到一个女人都会心动
诗人,摄影师和艺术家,在性解放后的法国,有着异于常人的热烈奔放,也许情感或生理上的自由散漫反而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爱你爱到愿意分享你”,这是浪漫的文艺女青年,整理六十个上过床的女人的胴体成册还时不时要吃最好朋友老婆的醋,这是渣渣渣渣渣男。(复古法式礼服真好看,我更爱看她穿衣服)
诺米确实美
五星给米,还能再几星多可以给美术组和摄影组嘛
糯米 我承认就是馋你身子!为了看你好不容易找来的片子 生肉硬啃 果然是尺度惊人 剧情毁三观!肉体太美新晋YY对象 是我搞错了 拍了这部之后烧女、珍布全裸什么的算个逑啊!!
爱你爱到足以分享你
海报犹如艺术品,成片却实在不尽人意
女主真是美丽洒脱,爱上渣男被玩弄后,增加自身的魅力反而让渣男着迷从而反向玩弄回来。从绿帽哥给渣男养孩子和女主要用男人名字发表作品来看,法国当时的封建伦理也是比较森严的。
故事乏而无力,技法绵而酥软,像缀在笔端的一支羽毛划过了掌心。在电影最初诞生的年代,有人曾笃信相机透视灵魂;在淑女剪短裙边的时候,有人曾为浪漫奉献终身。羽毛、缎带、人造的羽毛,殷红、洁白、浓烈的绽放,以光影制造暧昧,用移动追踪情愫,裸露的每一寸的肌肤都是一行盲文的情书,经历的每一次情爱都是一枚弹拨的音符,人心不比浮雕可见,爱情不比相薄永恒。我将以何贺你,以沉默以眼泪。
绿意盎然,热烈奔放,道德卫士还有三秒到达战场,车门先给你焊死了,糯米姐姐好美,爱上她只需一首复古电音的时间
不能有奶就是良,绝不。
当发现签名笔迹都纯粹模仿Pierre Louÿs的时候我终于明白这不是一部纯粹瞎编的电影了。可是除了盗取了情色诗人和他的名字身份,盗取一段萨福一段比利提丝之歌,盗取一段艺术史都不算的圈内野史,还在拍什么?Henri de Régnier被拍成道貌岸然的无能学者,Marie用笔名Gérard d'Houville出版的第一部小说L'Inconstante,镜头也只是突兀地一闪而过,电影没有解释这是她的作品/她的笔名,甚至没拍她有过创作的时候,关于她的一切都囿于轻浮和情爱,常人看来肯定云里雾里。没有人因才华闪光,没有人风华旖旎,所有人都成为了导演的私情意淫随意摆弄改造的巴黎潦倒阴郁蹩脚戏。我当然 是 很 生气的了 一 星 差 评。btw真的好意思在结尾用德彪西给PL的比利提丝题的曲吗
名字起的太含蓄了,这哪是珍品,这特么就是极品!讲述的是法国陈冠希集邮翻车的故事,不过女主真的是狠人啊,看完感觉全都是套路,但就是恨不起来,真的恨不起来。
考究的服饰,美人的胴体,两大看点!思想性、演技、剧本、镜头???什么东东,完全没注意哎……就当情色片快进看的
美得不可方物感受到了自由奔放的法国女人(我们穿好衣服再说话好嘛)
五颗星都给糯米 她好美 美的令人动容 不馋她身子的都是太监
照相与美人赏,摄影师情人多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