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想说的是除开那很多的夸大其词,导演拍片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以外,不可否认真的让我回想到了我的过去,学校生活,真的有这样的场景,真的有这样的事,不要因为你是好好学生就全盘否定,我是90后,我不会说90后的好也不会说它的坏,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说出来。
我是91年的,现在的我是一名护士,每天过着平淡有着小小幸福的生活,可是以前的我不是这样的,我只能一遍遍的在心里庆幸着我迈过了那道坎,否则我将万劫不复。。。
我住在四川的一个小县城里,我5岁的时候妈妈爸爸就离婚了,跟着奶奶生活后来上小学,经常被人骂是没妈的孩子,而我就只知道哭,一直哭一直哭。。
后来读初中是在职高读的,和一帮。。。
每天都混天过日,逃课,打架,抽烟,喝酒什么都来,妈妈看我实在不像样就把我转到了普通中学,可是混惯了又怎么可能和那些乖乖学生一样呢,照样逃课和那帮混子一起疯,谁知道我真正怎么想的呢,我其实只是想要一个家而已, 中学毕业了我去市区读卫校了,是住宿的,。。
呵这下子玩得更高级了,虽然我们家不是很富裕很富裕的那种家庭,可是我想要什么家里从来都不会不给我就像电影里那样,可是因为要和朋友出去玩就要花钱,所以就逃课,晚自习不上跑去和那些有钱的老头子喝酒唱歌,还被朋友骗过,一个真的是我把她当姐妹的人,幸好后面没怎么样,还差点被人骗去K粉,逃课,喝酒,泡吧,抽烟,溜冰,纹纹身,自杀。。。
除了没有那个乱来什么都做过,不过我班上。。
呵·背地里去人流的多了。。
现在我的手上都还有自杀留下的疤,我还拿着刀杀过我妈妈,(知道么?
我现在都不知道我怎么会做出那种事情,我现在都不知道我怎么写得出来,幸好妈妈一直陪着我,幸好大家都没有放弃我,幸好,幸好。。。。
) 后来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一下就懂事了,或许是长大了,或许是看到妈妈爸爸真的老了。。
我现在虽然下班之余偶尔也会和朋友们到酒吧小聚一下,不过我10点以前也会回家不会再疯玩了,会在家仔细的打扫卫生,会坚持锻炼,看书,。。
会仔细的教导后辈,有空的时候学学瑜伽,十字绣,古筝,外语什么的,现在的人们都不知道我的过去,我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成熟,知书达理,温柔,善解人意,有爱心,礼貌。。。。。。
等等的一个人,我也准备把我以前那些不堪都抛到脑后,以前的那些。。
看淡了就没什么了,有还是很玩得很疯的朋友不理解也会问我,太平淡了,不无聊,不会不习惯么?
其实只要自己看穿了就好了,平淡就是福,可惜很多人都看不穿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思想,只是看了这部电影忽然发觉和我的以前真的很相似,有感而发 所以,没经历过的人真的不会知道,导演或许夸大了,或许没夸大 虽然只是部没投入什么钱的小片子,而且还拍得很猥琐,但它让我想到了我黑色的学生时代
http://www.nddaily.com/special/screenout/data/200803/t20080304_680961.shtml《青春期》Young & Clueless 导演/ 唐大年 编剧/ 赵赵 制片人/ 冯学东主演/ 田原 浦蒲 宋宁 吴晓亮 唐以诺 陈明昊2006/ 彩色/ 普通话、上海话/ 103分钟/ 中英文字幕Director/ Tang Danian Screenplay/ Zhao Zhao Producer/ Feng XuedongCast/ Tian Yuan Pu Pu Song Ning Wu Xiaoliang Tang Yinuo Chen Minghao2006/ Color/ Mandarin & Shanghaiese/ 103min/ with English subtitles2007 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提名2007 乌甸尼斯远东电影节2007 香港亚洲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青春叫人怀念,纵然回忆总是甜苦交煎。
《青春期》从两个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梦、关于人生的必然和偶然的故事。
高中生喜和七七同样爱上学长,将暗恋心事少女情怀化成不能说的秘密。
七七的谜样性情,吸引着同班的内向男孩永亮。
当明爱暗恋落得若即若离,徒令青葱岁月更添朦胧凄美。
岁月无情,被社会被工作被生活磨平的昔日同窗,再聚时也只能追忆往事,无奈茫然。
青春的柔情,精力充沛的懒散,孤芳自赏的情怀,均只属于青春期,并且与青春一同消逝。
难得一见的中国现代青春片,没有成年人在指指点点,田原穿上校服谈情说爱,大放异彩。
唐大年 男,1968年3月出生。
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剧作专业。
与著名导演张元、王小帅、张暖忻有过合作,编剧作品包括:《北京你早》(1990)、《北京杂种》(1992)、《都市天堂》(2000)、《十七岁的单车》(1999)、《瞧,这个人》(1996)。
主要导演作品:《都市天堂》(2000),《青春期》(2007)。
很不耐烦的看完这部电影。
从高三开始讲述,记忆中很遥远的年度。
正如片名,青春期的男男女女,荷尔蒙满天飞的季节。
多愁善感故作忧郁成熟,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都总是女主,从来都没能弄明白。
女二号开始还比较古灵精怪,后来就演变为诡异变态了。
民工以及电话都显得毫无逻辑。
床戏完全没有感情因素。
不就想表现城市人的孤独感吗,何必。
前排的情侣不停的摆动头部。
很艰难的找缝隙看大屏幕,感觉像在联动。
经验教训,看电影时千万不要坐在情侣后面。
切记。
主持人说这是文艺片。
恍然大悟。
Shit!
还是大陆的。
为爱付出一切,同时有了它,才不断激励人应付一切困难的勇气,也同样去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有助于自己的人。
青年人就应该这样正确的看待’爱‘,
导演你也太NB,这么少数的90后你也可以拿来说是90后的最真实。
你认真观察过没有?
现在的高中生有几个那样穿的,就是职校生嘛,也很少嘛。
最真实的90后是努力的,是求上进的。。。
不是你那样的,我看那是导演你的青春期吧 。
别用上夜店,人流 ,暴力来说90后,你奶奶生你妈时也应该没有超过20岁把。
哼 。。。。
你说90后的不好,那是你只看到了黑暗的一面,90后有很多的优点。
你怎么不去看看90后的有点的努力呢?
一直很期待这部片子,从田原博客上看它一步步成型。
虽然没看到成片,即使买了赵赵为此出版的小说。
读小说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样的感觉,剧本和小说一起读的,不是看。
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莫名的情愫总是那么青春地招惹着我,于是乎忧伤还有忧伤起来。
90后,叙事和反叙事琐事缠身的我,很少有电影让我有写点感想的冲动了。
(我甚至不想称之为影评,因为我无法确保我所说的都是电影里面的内容)不好意思,我首先看的是《青春期2》,看后只是莞尔一笑,刺激和乐呵一下就行了,并没有太多的奢求。
似曾相识的套路:歌舞片模式,混搭略带点通俗的校园喜剧片(在美国,一般这类都是限级的)。
完全市场化的操作,实难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唯一让我惊讶的是,居然这样的影片可以通过审查。
顺便看完了《青春期》,几乎一口气的。
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昭示着导演想表达点什么。
故事触及到的是多处敏感话题,90后的少年少女任何在这个所谓的傻逼世界里存活,在黑暗、孤寂的天桥上,望着远处的闪闪灯光和呼啸而过的车流,给人一种跳下去的潜在冲动。
幸好,故事还没有这样悲催和绝望,因为设置了一个绝种的好男生——汪小菲,他使得这一切还不显得那么无趣。
可是,谁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
汪小菲是假的,程小雨也是假的,所有的都是一种出自表达的需要,和现实无关。
所看到的现实,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被表述过的真实。
可是,我们的确有所触动,这种感觉是真实的。
何为悲剧?
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群少年少女,渐渐走向毁灭时,我们大概都有一种天性的怜悯和同情!
所以,主演中必定要有靓女,有玻璃式透明的眼神和脸庞,赵奕欢无疑符合这个风格(只是在电影里,装束过于浓艳,肉露得太多了)。
我们为何而动?
只为真情真爱。
所以,一个好的故事必然离不开讲述一段真情,而真爱无疑最具杀伤力。
所以,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有爱情的成分。
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感人,不在于它是否触及到社会的种种底面,而是讲述一个真爱的故事。
(尽管也很老套)诚心诚意讲述故事的人,一般能把故事讲述得感人。
汪小菲,一个条件极差(家庭普通,其貌不扬,胆小懦弱)的男生追逐一个极其遥远(家境优越,相貌靓丽,叛逆自我)的女孩,靠得是什么?
真爱,尽管略带点懵懂的。
可以陪去做人流,可以每天跟着她,可以每天给她送纸鹤,并且每天给她说几句温暖的话,这份坚持和承担,除了真爱,找不出其他的词来替代。
假得老套的故事,很是感到了我们,或者说我们被那种真诚而感动,原来爱一个人是可以到达这样的境界的,我们自愧不如。
我们也许学会了海誓山盟和卿卿我我,也学会了偶然浪漫和制造情趣,可是我们多了点油腔滑调和假不正经,如是真爱在现实难寻。
电影里有多处理我都不喜欢,可是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足够感人。
尽管离现实很远,但我愿意灵魂多几次受到这样的触动。
说了这么久,似乎还没有说到题目中来。
叙事,自然有一定的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背后必然是遮蔽。
遮蔽,就必然有反抗,反抗这种原有的叙事。
在这个90后多发事故的年代,90后必定成为一个被叙述的对象,尽管这种叙事的理由有多种。
我不反抗叙事,因为叙事是必然;我也不过多反抗这种叙事(尽管我也是90后),因为任何叙事都只是一种表述而已。
但我不满足于这种叙事,因为它显得太浅薄,而又把自己打扮得极大的深刻。
出于同样的原因,我反对电影《80后》的讲述,把原因过多归结于家庭不幸,单亲家亲,这是我最难以接受的地方。
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如此浅薄,把所有的失足少年都归结为家庭不和谐和现实充满许多诱惑。
因为这等于什么也没有讲述,仅仅是复述而已。
看看网络的影评就知道,反抗这种叙事的人不在少数。
在这批年轻的网络大军当中,大多数人是不能认同这种简单的逻辑的,甚至不少人认为电影有抹黑90后的嫌疑。
电影,出于表达的需要,适当的夸张无可厚非。
我也并不认为有必要抵制这样一部电影,我甚至认为它至少触及到了现实的一部分、某一面。
压抑的灰色调,太多夜晚的景,让人看后有一种沉重,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危机。
这里不想做太多学究的论述,只想说这个世界我们看不清,我们能触摸到的永远只是其冰山一角。
经常会想起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但看完这部影片却让我想起了他的另一本书——《童年的消逝》。
为何我们早熟、早恋、早早陷入痛烈,也许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童年正在消逝。
实际上童年是一个社会层面的概念,随着各自信息对于孩子的开放,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童年正在消逝。
“青春期”,这个激烈碰撞的年龄,远没有电影所讲述得那么残酷和夸张,但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的成人的触角正在迈向那里,而那里本身反抗着这种无知的迈进。
老一辈的人正在叙述90后的故事,而这个被叙述的群体却在反抗这种叙事。
其实看了大家的评论,感觉到的是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普通人,爱看或者说有时间去看电影而不是拼命为了吃饭而活着的人,一般生活家庭社会都是一般的,但是现在的社会还是有很大的阴暗面,在现实的社会中,向电影中那样黑暗的青春期校园社会还是有的,虽然比例不大,但是数量不少,大家应该多关注他们 ,去用爱让他们走入正道,而不是发现了,就隐藏起来,让灰色地带变成黑色灭亡
young and cluelessta如是写下。。。
young and 无厘头wo如是对ta说正如《青春期》这部影名一样,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满脑子都是年少的梦想,我们爱过,我们一起幻想过,幻想过在要在一起青春期,每个人的青春期都充满着无限美丽的幻想,幻想长大后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相互关心,相互依赖,幸福的在一起,而无需在乎对方是男是女“其实每个人都是双性恋,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值得爱的人,只是碰巧那个人是男的或女的罢了”当时看到ta的这条状态时心里很有感触的,的确,爱过,再回头,百年身青春期的梦,留给我和你一起,追梦
很长时间了,电影《青春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之前在高校有过放映,没走院线,自己前两天跑去愚公移山看了样片。
影片很岩井俊二,比如浦蒲站在海边大喊的情节很像《情书》;她和田原的情谊又很像《花与爱丽丝》,有一段两个女孩在那里拿信,然后镜头里出现了一个洒满阳光的走廊,那个走廊直接就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莲见雄一坐的那个走廊嘛,阳光的颜色和射进来的角度都一样,还有铁轨的情节,完完全全的日系。
而至于其他的一些情节,又太纯美、太遥远,叫我完全不认识。
比如女孩浦蒲穿着白色吊带公主裙,在海边飞转,还当着某青涩男生面对大海喊“我需要一个爱人”。。。
只是我实在不认为有很多女孩儿在青春期的时候可以面对男生这么的坦然和老练。
当然,看电影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回忆自己的青春期,可惜这并不是一件愉快和容易的事情。
那时候我们根本不像电影一样穿白衬衫,也没有格子裙和长筒袜。
而据我多年在北京念书的经验,只有人大附中的校服稍微山寨了一下日本校服,除此之外的更多学生,都穿的跟个环卫工人似的。
所以那样的青春期,完全不美丽;而那时的天空也不是很蓝;喜欢的人也不一定喜欢你。。。
总之青春期是在各种复杂奇特的偏执情绪之中度过的。
而这种情绪,当然不是《青春期》的青春期。
记得编剧赵赵说:“我还是可以代表一大批姿色平平少女的心理吧”。
当然,也许以赵赵的姿色可以代表,但是她却没有代表。
影像中,满是青春期的梦境和想象,真实模棱两可,只剩对真实的歪歪,于是青春期变得面目全非。
并且抛开这部电影杂耍的色调和蒙太奇一众手段,发现原来青春期就是这样空空荡荡。
而这部影片最离奇的,就在于感情处理上的模棱两可。
电影中,田原两次被宋宁甩,都是语焉不详。
两个人第二次碰面更是像一夜情,先是在pub,然后就在床上了。
再然后就是似是而非的在一起又不在一起了。。。
只是这么传统的桥段也不适合意识流,所以影片在这段处理上的大跳跃,叫人感觉主人公没心没肺。
再说男主角宋宁的戏份,也很莫名其妙:玩了会儿撑杆跳,蹦了会儿迪,打了会儿碟,仅此而已。
然后就是两个人的床戏,可惜这场暧昧不足、陌生有余的床戏感觉把青春期的那点意思全毁了,完全看不出这里面也还是可以有感情的。
影片不就想表现后青春期的孤独感吗?
但是一孤独,就必须上床吗?
至于片中的演员,也许最出彩的一个角色,就是在最后十几分钟出场的一个哥们儿,这个哥们儿绘声绘色的讲了一段自己遭遇的离奇事件,拍的很鬼片儿。
而这个事件也和田原关于青春期的梦境不谋而合,并且在这场近似粗暴的讲述中,将女主人公一段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青春期幻想再次彻底砸碎。
好玩儿的是,发现这个演员竟然认识,平时大家呼他耗子,国家话剧院的,果然,舞台下来的,台词就是好。
电影里,老狼还友情出演了一下,情节就是喝啤酒、吃烤串,然后对田原之心,有点路人皆知的意思。
至于两个女演员,反正一直觉得田原是玩票的,不过刚好自自然然;而浦蒲戏过了,给她的戏份也吊诡,居然因为男朋友点掉一颗痣而分手!
另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患“交谈饥渴症”的民工,根据戏剧理论,这个民工在后半部分才出现,又对剧情没有太大的推动,实在是毫无逻辑而且全无必要,并且还将剧情切割的更加支离破碎。
影片英文译名很有意思,《Young and clueless》,但到底是译作青春期的一无所知还是无迹可寻?
赵赵之前弄过《动什么别动感情》,很“北京姑娘”,而这一回,她多少有些矫情、故弄玄虚。
当然也许是青春期太珍贵,一认真起来,反而显得假了。
可惜这种真诚,并不能弥补影片的做作。
毕竟拿什么说事儿,都不应该随随便便拿青春期说事儿。
现在就是太多人拿青春期说事儿,搞得青春在文化市场上,彻底成了一块儿人民群众特批的,供一小批文艺份子自摸的处女地。。。
可惜无限呻吟,也不过是假装高潮,而这个谁都会。
于是在这无数场缅怀青春的高潮里,我们真正的青春期,只能更加遥遥无期了。
至此,想到唐大年早年玩儿的《北京杂种》,那部影片,也许是真正的青春期。
轰隆隆的,没有一个装孙子的。。。
文艺片就是这么晦涩
80后意淫90后的生活么?
想看 没理由
真实
。。?。
弱爆了
不讨喜。
唉,,,很一般
那闹鬼的事比较好玩and我挺喜欢那个建筑工人的
一个宅男喜欢上反叛的女生,最后上演了美女与野兽的故事
小本雷剧
很喜欢
校服一份 片名一分
男的太醜
前半部分满分,后半部分负分
经典 超赞!!!
@2008-11-06 13:35:25
这电影也太不真实了。
纯粹的写实风格,又人看么?
早起不看书,刷毛微博啊。浪费了50min ||纯2男主||“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两件事,一件是时间终于将我对你的爱消耗殆尽,另一件是,很久很久以前我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