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推销员之死》,中途停演。
女主演蕾拉情绪失控,无法演出。
因为观众席的一双眼睛,像那个伤害她的男人!
此刻,她,崩溃。
她,抱头痛哭。
她,渴望一个拥抱。
坐在对面的男主演,她的丈夫,却生气地问:“你不是说没看到他的样子吗?
”-《推销员》 这是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得主,伊朗电影《推销员》的片段。
故事开头,尹麦德和蕾拉的住所险些倒塌,所有邻居都跑下楼,尹麦德第一反应是拉上妻子蕾拉一起冲出去。
她的妻子,在黑色头巾下,闪亮出一双美丽深邃的大眼睛。
尹麦德是学校的一名文学老师。
晚上,同时夫妻两人共同在话剧《推销员之死》里担任男女主演,感情深厚。
电影,就在现实生活和《推销员之死》的话剧角色中不断切换,主人公的命运与话剧中情感更迭纠缠。
某日,两人所住的房子成为了危楼,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无奈之下,尹麦德和蕾拉只得临时找了另一个住所,匆匆入住。
然而,他们不知道前房客是个妓女。
搬来不久,一位前房客的客人误入房间,恰巧蕾拉正在洗澡,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打破了婚姻的宁静。
一、她渴望拥抱,他想要报复 女主蕾拉无疑是意外中最大的受害者。
她必定是拼命抵抗,自己伤了头部,也伤了对方的脚。
从医院回到家里,她不让丈夫尹麦德关卧室门,再三表示她害怕。
她想要他陪她,她以为他可以依靠,她倾诉所有痛苦,她低头哭泣,她懊悔,她自责,她内疚,她恐惧,她……无数的情绪,渴望有人懂得。
渴望一个拥抱,抚摸着她的头,或轻拍她的背,男人在耳边呢喃:“不怕,我在这。
是我回来晚了。
一切都过去了,过去了。
”她受到的伤害,不只身体,内心的恐惧使她退化成一个婴儿,她内心对爱充满更大渴望,渴望无条件的接纳。
就像孩子,在生病的时候,格外撒娇,格外任性,也格外委屈。
多希望心疼她的人,是她深爱的丈夫。
蕾拉说:“我不想一个人留在家里。
” 她要求,坐在车里等他,在他上课的时候。
她问他可否别去上课。
她不想一个人待在家里。
丈夫尹麦德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尹麦德说:“怎么办?
我可以给你买张票,让你去你父母那待几天,怎么样?
” 蕾拉:“让我这样去看他们?
” 尹麦德:“我今天决定了。
要么我们去警察局控诉,要么你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 蕾拉:“好,那我们忘了这件事,但是从今天起找一个新的房子。
” 尹麦德:“但是在那之前你要试着改变这种现状。
” 尹麦德说的好轻松,谁的记忆又自带橡皮擦?
看到这,我分外心疼这个女人。
其实,蕾拉很勇敢。
她一再袒露内心感受,对他的深爱在话剧《推销员之死》的一幕中,使她再次泪奔,对着话剧里男主的遗体倾诉她的深爱。
她多渴望,渴望他的爱。
想起前段时间湘潭一位年轻的妈妈因产后抑郁症带着两个孩子跳楼的巨大悲剧。
谁能理解抑郁症母亲的痛苦,谁又能理解蕾拉痛苦?
作为最亲密的爱人,男人,你在做什么?
愤怒的尹麦德在妻子受到伤害之后,一心想找出罪魁祸首。
作为男人,他怒火中烧,在伊朗文化中的性压抑,邻居同事舆论的评价,把他的敏感和愤怒不断强化。
他,无疑也是这次意外的受害者之一。
他,作为男人,有特殊的自尊,也有没有保护好自己妻子的深深自责。
从女性的视角,我无法言说这份复杂的情绪。
总之,他用行动解决事情,他的方式就是找出凶手,复仇,狠狠地惩罚他。
他很聪明,从种种迹象推断,竟然真的找到了罪魁祸首巴巴克。
可他,竟是一个连爬楼梯都气喘吁吁的老头子。
他无法大打出手,但他要惩罚巴巴克,要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他,回击他,以伤害回应伤害,逼他在家人面前彻底地坦白自己的罪恶,最终然而酿成了不可逆转的惨痛后果。
我想,每个人都有无法示人的阴暗面,那种见光死的恐惧,终究要了巴巴克的命。
蕾拉用感性摆脱痛苦,渴求呵护。
尹麦德看似理性解决问题,也在宣泄愤怒。
孰是孰非已不重要,横在两人之间的沟壑愈来愈深。
二、他的眼里,是他的世界 在外人眼里,他是一个95分的好男人,中产阶级,高大英俊,老师,又是一位话剧演员。
房屋要倒塌的时候,让人把妻子带到安全的地方,只身去帮助邻居背瘫痪的儿子下楼,有责任感,有爱心。
婚姻也有75分。
从医院回来,他给妻子蕾拉喂汤,陪蕾拉去老房子洗澡。
蕾拉是勤劳美丽的妻子,优秀的演员,一个人把房子打扫得一尘不染,深爱自己丈夫的女人。
其实无法战胜自己,他的眼里终究只有他的世界。
在蕾拉说,继续说,不断倾诉,再继续,我真的没法和你过了。
他置若罔闻,他一意孤行。
我问你,尹麦德还爱蕾拉吗?
我想,还是爱的。
或许贫贱的生活里,可以相濡以沫,他可以把最后一片面包留给她吃。
然而,一场意外中,他却无力跨越自己的心魔,去抚慰她的看不到的伤痕。
话剧《推销员之死》的男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对现实的巨大落差,带着遗憾选择自杀。
事实上,女主并不在意那么多钱,逼自己走向绝境的是他自己。
现实里,尹麦德同样执着自己的方式,把婚姻推上悬崖。
他在自己的情绪里兜兜转转,无法走近她的心。
是的,越来越远。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寻求泄愤。
日子漫长,当意外闯进生活的时候,我们又能否不会走远?
三、到底,什么样的男人是对你好?
在意外发生之后,蕾拉渴望尽快摆脱阴影,她渴望有人陪,哪怕是个孩子。
把同事的孩子带回家的时候,小天使带来了生机。
他同意一切过去了,气氛慢慢轻松了,他充满童趣地模仿着海绵宝宝。
但是,当得知是用凶手留下的钱买的晚餐,他吃不下,气氛瞬间凝重,坠入重复的剧情。
他挥之不去。
他刨根问底。
他介意。
他很介意。
他戳中了她的心。
他,在伤口撒盐。
此刻,真正懂得对她好的男人,该是把伤害减小在减小…… 驾驭自己情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安抚不好自己,哪有余力安抚别人。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真正对她好的男人。
But,how?
没人回答怎样才是好。
所以,有人说,女人要zuo。
婚前可劲作,男人在压力和不舒服的情绪下,负面情绪蔓延的时候,仍然愿意拥抱,愿意接纳,愿意心疼她,关心她,爱她,才是最适合的男人。
想必,在婚后的冲突和意外中,男人也会把她的感受,放在心上。
我想起了我老师推荐的一部瑞典电影《游客》。
阿尔卑斯山滑雪佳地,一瑞典家庭在就餐时意外遇到了雪崩,游客们四处逃窜,母亲艾芭叫喊着她的丈夫托马斯的名字,试图保护他们的孩子。
没想到的是,托马斯却在慌乱之下抛妻弃子,自顾自地逃命去了。
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妻子始终无法理解和释怀,婚姻关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亲密关系,是一个复杂又有趣的课题。
女人要学会读懂《游客》里托马斯恐惧和内疚,男人要学会读懂《推销员》蕾拉受伤后对关系的渴望与矛盾。
至关重要地是,让自己强大到安抚好情绪,放下内心防卫,去真正地感受对方灵魂的渴望。
否则,意外来临时,我们只会渐行渐远……
一、分幕第一幕,片头半夜楼塌,是极为戏剧性的开场,奠定了全片基调——生活的变故就是这样突如其来,或说戏剧化,让人不及防备。
之后《推销员之死》排演首次出现,既交代了男女主人公演员身份,又暗示了电影的核心冲突。
激励事件为女主遇害(26分钟)。
女主拒绝报警,尝试回归正常生活,本幕以女主回归舞台失败结束,幕高潮为舞台上男女主对戏(43分钟)(老师认为高潮是邻居们在医院告诉男主详情,因为这里为男主设定了欲望主题)。
第二幕(45分钟起),男主在复仇中越陷越深,他继续寻找凶手,而女主随着剧组的呼唤和照顾萨德拉状况渐好,本幕以《推销员之死》威利与博巴克的对戏,威利候场结束,幕高潮为男女主和小男孩萨德拉共进晚餐,此处亦为全剧转折点所在(67分钟)。
第三幕(74分钟起),威利找到凶手的车,(偶然)二人对质(长达15分钟),凶手身份暴露,本幕以《推销员之死》最后一幕谢幕结束,幕高潮男主锁门,逼迫凶手露出脚上伤口(88分钟左右)。
第四幕(95分钟起),男女主及凶手家人纷纷出场,高潮为男主房间内与凶手对峙,及随后凶手再次病发,结尾二人返回舞台,幕高潮兼全剧高潮为凶手家人抵达,直至凶手二次病发。
(全片结束于117分钟)二、人物主要人物:男主,女主第一幕男主对素未谋面的前房客表现出善良,对朋友、妻子都温柔体贴,在学校也是开明且平易近人的教师形象。
女主则是对前房客表现得比较冷漠,顾家,做事干净利落的普通人妻形象。
第二幕女主遇害后的脆弱时期,表现出倔强与独立的性格,她拒绝待在家里,寻求依靠时面对发怒的丈夫也并不畏缩,而是独自走开。
男主带领学生观看影片(赛伊迪的故事改编的电影)(52分钟)时,电影中的主角被绑缚并惨叫,与小憩中的男主相呼应,暗示男主的痛苦与矛盾。
书被退还,教学理念遭到否定,刺激了男主,使其任性地要求扔书,并迁怒学生,当揭示其丧父经历时,男主的愤怒才被愧疚浇灭。
除课堂外他还将情绪带到了舞台,生活中处处可见其难以遏制的愤怒,说明了男主极易情绪化的性格。
面对妻子情绪的改善,和对其行为的质疑,男主在摇摆中仍然坚持寻找凶手,这是得有多执着,多放不下。
追捕凶手成为了他有些不可理喻的执念,这只能归因于男主异常执拗的性格。
但同时,男主对妻子发怒后又好言相劝,对学生发怒后又对其丧父的经历表现出愧疚,对年幼的萨德拉更是爱护有加,证明善良仍是其性格中不可动摇的部分。
正在本幕中(67分起),两人形象开始逆转。
餐桌上男主完全可以隐瞒钱的来历,却将事实说出,甚至阻止二人进餐。
女主的惊讶于男主过激的反应。
接着两晚没睡的男主还在听电话留言,从二人的对话内容可以看出,女主开始放下,男主开始真正的复仇之路。
第三幕女主几未出场。
男主执着,冷静,对苍老的凶手又极为残酷,为凶手留灯的细节暴露了其善良的本性。
每次撒谎都信手拈来,感觉很聪明,不愧是演员。
第四幕女主好人无疑!
甚至用离婚威胁男主。
与第一幕时的形象发生了巨大逆转。
男主悲剧好人无疑!
虽然善良的本性在最后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压抑的愤怒化作一记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耳光,但为时已晚,观众已然移情更为脆弱的凶手。
同样的,其与第一幕时的形象发生了巨大逆转,男主成为了凶手。
男主复仇火焰虽在最后关头被遏制,但观众叹叹:为什么不再少一点愤怒,为什么不再多一点善良?
就是这一点,造就了戏剧性。
三、主题主线其实是个复仇的故事,男主的动力就是对女主遇害一事的愤怒和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自责,但他的愤怒对象总是飘忽不定。
他对妻子生气,对博巴克生气,对前房客生气,甚至对学生生气,最后终于找到凶手,便对凶手发泄愤怒。
而他复仇的手段也像是即兴的,视对方情况而定,想要毁掉对方的家庭幸福,以此来惩罚对方犯下的罪孽。
他就像在第一幕中对萨娜姆愤怒后的评价一样,像个神经病,没来由地对着所有人发疯。
他什么也不能挽回,对妻子受到的伤害也无能为力,他需要的其实只是情绪的宣泄。
正如与缝袜子的妻子对戏时的台词所说:“我从来不能让你开心,知道为什么吗?
就因为我是个推销员,我什么都不是,琳达!
但我还是一直努力……你现在哭什么呢?
”男主同样在责备自己,他的善良让他想要为妻子受到的伤害做出弥补,但无能为力的他还在努力做点什么,直到变成歇斯底里的复仇。
许多影评都赞同电影中道德困境的主题,甚至还延伸出了许多其他的困境。
道德困境是有的,但似乎并不典型。
道德困境的成立在于男主徘徊于是否要为复仇而毁灭凶手的家庭幸福,而不在于是否要拯救其心脏,蒼老凶手的死亡像是種任性,它沒有回報男主的善良。
由此困境失效了,它开始显得虚无缥缈,因为时间的流逝让他最后的选择对应了不可预测的结局,从而导致这样的结论:他是善良的,只是不够及时。
所以我的观点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应该归为八个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片头和片尾的舞台布景正与此主题相呼应。
此外,第一次课堂对白中,通过男主,电影创作者就首次表达了虚构情节人物与现实人物关联密切的观点。
其次,同学们鲜少提到的《推销员之死》的插入,作为戏中戏,这部剧的出现正体现了本片对现实的讽刺,以及”戏如人生”的主题。
此外其作用多变,包括暗示主角的情绪,象征现实中的人物关系,为后文伏笔,情节过渡,推动剧情的发展笔等。
以下重点分析该剧目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现。
第一幕(9分钟起)是整部影片的缩影。
浴室里的邻居女人被推销员的儿子发现,作为全片故事的伏笔,暗示房屋前主人与凶手的关系,以及凶手与家人的关系。
此外,推销员(威利·艾马德),推销员之子,妓女三位扮演者的象征意义入手,我们可以读出更多信息。
首先,编剧让男主所扮演的角色处于凶手的尴尬境遇中,这一身份调换与男主之后对凶手的残忍惩罚形成了强烈对比,是对生活之戏剧性和人性之复杂的巨大讽刺。
其次,用推销员儿子的扮演者的嗤笑来结束这一幕的排演,也表明了创作者对全片所持的态度:戏如人生,非一笑不能置之。
这一笑,笑的是所执的荒唐,也是电影创作者的自嘲。
最后,妓女扮演者( 萨娜姆)的愤怒,可谓生活与舞台的混淆。
推销员之子的扮演者解释了嗤笑的原因,显然并非有意而为,而妓女扮演者对自身遭遇的态度及其对该角色身份的敏感才真正导致其迁怒于人。
我们来看台词:-“就因为我演了一个妓女,他就觉得他能为所欲为了。
”-“这有什么关系。
”-“那为什么你没有笑其他人?
”-“我没有笑你,我在笑你的衣服。
”-“行了,你闭嘴吧!
”推销员儿子扮演者又指出“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就说这是他爸爸的事”。
全剧萨娜姆都带着儿子(萨德拉)来剧场,而其丈夫一直没有出现,可以推断其复杂的感情遭遇。
甚至可以猜测出,她是认可自己与妓女身份的共同之处的:无依无靠,值得同情。
这是做戏的人本身与角色的胶着,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也许正是他们自己。
本幕以轻松愉快的手风琴演奏,加上工作人员闲谈的场景结尾,暗示着所有人对她的痛苦都只能作为旁观者,无能为力,甚至一笑而过,而生活终将继续。
随后便顺滑的切入男主的新家。
最后一幕(94分钟),音乐起,推销员已入殓,推销员之妻独白。
(学生在场,角色转换为观众,仿佛在说:观人如观戏,做人亦如做戏)剧目内容是推销员为家人而骗保自杀,映射现实:妻子已走出阴影,男主却还没有,暗示其要付出代价——背负道德的十字架。
红色人脸,钟声,象征对男主复仇之火的最终审判,暗示了悲剧结尾。
剧终,鲜红的色调下,灯光师将推子推起,钟声,掌声,灯光,充斥舞台,混淆了舞台与现实,讽刺现实的主题再次出现。
男主谢幕时跑步离场,因为他的故事还没有落下帷幕。
剧场中常用的镜头角度是从灯光调控室到舞台,玻璃上总有一个模糊的红色人脸,到第五幕,人脸最为清晰。
此人脸颇似导演的象征,他是人物的创造者,无论舞台还是现实生活都由他掌控,他冷眼审视自己的造物,看着他们喝彩,看着他们无法自拔。
四、美学分析首先是影片色调。
影片的现实生活部分基本是惨淡的白色,舞台部分则是极鲜艳的红色,营造出的鲜明对比区分了两个表现场景。
反观“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主题,颇有种讽刺意味。
音效上,影片的音乐全部用在了舞台,甚至也以环境声的形式出现的,一架手风琴,一只长笛,一个木箱鼓,一个歌手,非常现实主义。
另外笔者对第一幕中女主遇害前开门处的声音设计印象尤深:随着琥珀色的玻璃门缓缓打开,一阵阴风飒飒而来,让人不禁悚然。
现实生活部分的拍摄则大多使用了手持摄像,营造出一种暗藏危机般的真实感。
本剧总的来说在结构上中规中矩,节奏拿捏恰到好处,人物心理也挖掘地非常充分,无处不在的细节让影片显得非常精致。
不同之处在于影片情节与戏剧的穿插,以及最初便给观众留下了两个自始至终都未揭示的谜题,包括女主浴室受伤过程,以及房屋前主人身份。
观众抱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期待,满足于导演一点一点挤出的蛛丝马迹,最终来到片尾。
而观众总是在尚未来得及责怪真相怎么还没出现之前就被新的情节所吸引。
这一设置保持了全片的神秘感,引发了观众持久的观影兴趣。
尽管最终两个谜团仍然没有揭开,影片的重点早已转移开来,谜团完成了使命而变得不再重要。
复仇和道德困境从来是小说和戏剧的宠儿,本篇使用了这两个经典的描绘人性的主题,加上两个神秘事件做调味,又将颇具冲击力和表现力的戏剧舞台搬上荧幕,为主人公的悲剧复仇故事增添了一件华丽的经典艺术外衣。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推销员》,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推销员人生如戏的抓马评价了!
果树:还是那个会讲故事的法哈蒂,但这次的剧作未能逃出过于戏剧的嫌疑。
我们敏熙:生活难道真的只能如此无奈吗?
这部漏洞很大。
fire_storm:比过往好,但法哈迪的剧作已经变得如此戏剧化,格局太小戏却太多。
推销员之死在片中的作用太小,缺乏与剧情的照应。
汤达人:即使不强加我的道德观来判断,这部的戏剧性如此刻意,漏洞如此多也是够可以了。
Berger:法哈蒂的剧本令人称赞,他的编剧能力很大程度来自训练与观察,编剧必修。
Sylvia.Y:人性在道德面前进退两难,结果往往善有恶报。
法罗岛岛主:同是法哈蒂的奥外作品,《一次别离》的剧情就流畅到严丝合缝,分毫不差,《推销员》相较之便显松散,唯一的优势是他跳脱出了《一次别离》中对伊朗社会的剖析,后半段对峙戏中连珠炮式的人性审判,视野从伊朗的人文、宗教一下拉升到普世性问题的高度,不留余地的将人这种生物最难以启齿的一面撕开让大家“观赏”,骤起骤落的节奏带领着观众的情绪跌宕起伏,时刻准备直面失控。
血腥爱情故事:法哈蒂珍的很喜欢设计各种drama,但是在这部中略显刻意了一点。
我略知她一二:陷入道德困境的男人和惨遭恐怖袭击的女人,毫无意义的精神指控和冷漠暴力促成了天理循环的残酷报应。
事实与真相到底是取决于被害者还是施暴者,旁观者又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我们不得而知。
暴力的种子总会生根发芽,每个人的口水和眼神都是对它最好的肥料。
如果我们无法逃避,就让我们接受现实,而不是用牺牲道义来促成真相。
#FIFF6#DAY8的无人知晓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时隔五年,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又一次来到奥斯卡,他之前的作品《一次别离》在2012年获得了第84届最佳外语片奖,还引领了一场“伊朗电影”热潮。
毕竟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伊朗电影=《小鞋子》。
阿斯哈·法哈蒂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了伊朗的社会现状与人民生活,也重新让伊朗电影回到了普通大众的视野里。
今年的《推销员》和《一次别离》题材差不多,都是从伊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
但看似波澜不惊的剧情实则高潮迭起,欲言又止。
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一对夫妻经过朋友介绍搬了新家,却因为一场与旧房客有关的事故陷入了绝境。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特点是真实。
影片剧情起伏不大,也没有特殊的视效,大部分情节都是平淡琐碎的日常。
却因为这些看似普通的琐事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男主角是学校的文学老师,课余还和妻子一起排练美国剧作家米勒的话剧《推销员之死》。
这天排练结束后,妻子先回家收拾东西,并在电话里嘱咐男主角买点儿面包和洗手液回来。
当楼下的门铃响起时,妻子以为男主角回家了,没看门禁视频就解锁了楼下的单元门。
此时,影片里没有配乐也没有声效,只有一扇未关闭的大门。
当男主角回家时,家里只剩下一滩血迹。
别紧张别紧张,这并不是惊悚恐怖片,妻子只是在与陌生人的争斗中撞伤了头部,被邻居送到了医院。
男主角愤怒了,把妻子安顿好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报警。
结果妻子拒绝了。
看到这儿,恐怕所有观众都开始猜想陌生人与妻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显然导演并不想直接告诉咱们,他通过很多细节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影片的重点则放在了男女主角情感与关系的变化。
导演很注重演员的表演,用很多特写及近距离摄影来加强角色之间紧张的气氛。
他也更愿意将角色置于某种道德困境中,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总是因为一些“难以启齿”的原因在生活中止步不前。
这些“原因”可能来自于宗教信仰,也可能来自于社会准则。
导演通过剧中剧《推销员之死》的台词与男女主角的生活进行对照,进一步增强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爱无可忍》里也有类似的描写,“在无能为力的无奈之后,受到克制的自我意识就会绝地反击。
”人的主体意识开始极度膨胀,角色的性格缺陷开始凸显,相互抗争。
忍无可忍之时,是真正的进退两难。
发现得依靠非常规的方式替自己找到借口之时,是真正的绝望。
这位伊朗导演想说的话太多了,伊朗的人民、社会、甚至国家,人们的信仰、道德以及人性。
一部电影要容下这么多主题,也是有些困难。
但总的来说,《推销员》没有《一次别离》精彩,剧中剧的方式还显得有些拖沓,但提名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还是实至名归的。
像片中男主一样,我来讲理了。
1、女主没有被强暴!
证据1:老奶奶邻居的证词:“听到有男人的哭号,以为是夫妻打架。
“说明老头当时也在受着良知的折磨。
假设是强暴,为什么要嗷嗷喊?
证据2:老头脚伤。
一地的血脚印,邻居大叔的证词,以及后期证实是老头脚割破了。
如果是强暴,老头好毅力,怎么最后还是受不了良心谴责犯病呢?
证据3:桌上有钱。
原本以为是猖狂的强奸犯留下来的嫖资。
不过上面有个安全套,应该是老头儿先把钱和套放在那里等肉体治疗师,结果干等不来,去洗澡间看,发现进错屋了,落荒而逃。
证据4:遗落的车钥匙。
处处出错,如果是强奸犯,我实在是无语了。
证据5:女主的表现。
第一没有大声呼救,可能是吓坏了失去意识(从打扫卫生和后期振作感觉不像,给人女强人的感觉),可能是直接撞到了玻璃晕倒(照应证据2,说明老头已经受伤)。
第二不让事后追查,可以说是怕名誉受损,勉强可以佐证没有收到性侵害。
2、剧中剧《推销员之死》很好的映衬了剧情第一段:剧中剧饰演妓女的人因为一个演员的笑就羞愧难当的罢演,而笑她的人只是觉得明明穿着衣服却说自己裸体很好笑。
预示了女人被看到裸体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加上演出布景,引出女主后期的惊慌与崩溃。
第二段:剧中剧女主自怨自艾,男主牢骚满腹。
演出了人物生活中女主已经难以支撑,男主也有些手足无措。
第三段:剧中剧男主辱骂老板。
没啥好解释的。
第四段:剧中剧男主之死,之后还没谢幕完就跑去看老头。
说明男主也非常担心老头心脏病发作死掉,以及一切终将有个了结。
好了,说完这两点,或许已经可以充分驳斥那些占领道德制高点去评判老头老奸巨猾的,评判女主圣母婊的,和评判男主矫枉过正的键盘侠了。
有人说导演用力过猛,有人说伏笔很刻意。
在我看来都还好,一部好的戏剧,不过是在人们原本无比平淡的生活湖面上抛下一粒石子。
再将自身带入每个角色,计算稳态经过扰动后的实时状况。
只要这些足够自然,演员表现到位,细节描绘突出,然后观众在其中各取所需就好。
而我在这部片子里看到的就是男女主之间绝对的矛盾。
男主倾向于达理,倾向于维护世间的公理。
既然作恶了,就要施以罚,原本是为了妻子出口恶气,最终虽然听从了女主的劝诫没有高发,却还是情不自禁的给予最低程度的报复。
女主倾向于通情,事情发生后,首先想到的是声誉,其次是苛责男主,最后是原谅老头。
除了老头的冲动,或许真的是没发觉搬家,只是撩起头发看看是不是肉体治疗师,每个角色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女主希望尽快平息伤痛,重新步入正轨。
男主选择不退缩,不仅仅是自己的面子,还相当于是家庭的捍卫者。
老头编造一个一个谎言是为了给自己开脱,也为了别人好过。
邻居在是非面前要摆明立场,抢占道德高点。
总体来说,我认为本片非常精彩。
F34:《推销员》~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伊朗导演,那部《一次别离》的导演,2011年的片子,看后留着深深的记忆,那时候对于这个陌生又可怕的国家,通过电影了解了他们的善,那宗教信仰的约束,久久不能忘记~《推销员》其实是这部影片中男女主人演的一部话剧,试想如果这部影片不用《推销员》来做片名,我真的觉得这部话剧放在里面不是太合适,但是导演用它的寓意那么明显,才会让你有那么多联想,我本身不是太喜欢这样的提示,展现,还是要靠镜头,靠导演的连贯与述写。
这部里面,我觉得都是《一次离别》的影子,善啊恶啊,一定要追着挤到那心灵的最角落,翻来覆去的发现,其实,本来就是共同存在的,有了信仰,那心底角落里的,就多半是善了,但是你果真要拿着天平来秤的话,谁也不能肯定那个砝码重的一端总是能落在善,所以,考究地追问那个最最的角落,其实意义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了~片中有伊朗优美的笛声,柔靓清润,在空气中,不飘散、也不沉坠,一缎清醒的优美,很不错~
朋友推荐的电影作品,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
故事内核很简单,一对感情挺好的小夫妻,丈夫是教师,在一次搬到新家之后,妻子突然遭到袭击和强奸,丈夫独自破案,最后却酿出了两人无法承受的后果。
在电影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小夫妻过着普通但还算甜蜜的生活,可以算作一对文艺青年吧。
不过,他们刚刚经历了有点混乱的搬家。
就在刚住进新居不久,妻子突然在洗澡的时候遭到袭击被强奸。
这一段拍得很真实,妻子被邻居发现,丈夫在医院才见到妻子,听到邻居的描述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接下去面对的就是受了创伤的妻子的创伤后应激综合症(PTSD)。
让我来分析一下两人的心理吧。
妻子作为受害者,在创伤后表现了典型的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害怕一个人独处(不安全感),内疚(觉得自己开了门有过错),面对丈夫的冷酷和疏离表现出愤怒,对生活不复从前而心伤。
而丈夫的表现有点令我吃惊。
可以看出来伊朗是一个比中国更保守的国家。
被强暴是一种羞耻,甚至整部电影里没有人直接谈到这部分,似乎小夫妻周围人都知晓并有意回避这一点。
而丈夫有一种利益被伤害的愤怒,有为妻子感到羞耻的心理(因为觉得妻子羞耻,这羞辱也是自己的)。
他以愤怒来表现自己的力量,从而掩盖了而在愤怒背后,他的悲伤和没能陪伴妻子保护妻子的无力感。
而生活有个规律,躲避痛苦会比原有的痛苦更加痛苦。
这里夫妻二人都回避了报警,回避了心理帮助,甚至回避两个人之间的深层沟通这样的势必会谈到事实的途径,尤其丈夫,表面上他不动声色,私下里却一直在通过追寻罪犯和报复来转移心里的痛苦。
这些,都因为他沉浸在痛苦中的时候,视野狭窄,只看到了自己的痛苦,没有看到妻子更大的伤口。
他也没有看到那位老头在35年的婚姻结成的稳定的家庭里,在知道自己犯下错误时候也有受到折磨。
老头说自己没有数多少钱,因为他给的钱不是仔细衡量后的“报酬”,而是一种因为内心受到的良心的折磨而产生的补偿意愿。
没有看到他人,没法和他人联结只能让自己陷入孤独,而孤独让他更加陷入内心的困境,这陷阱越挖越大,丈夫越是执着地行动,他离幸福越远,甚至最后铸下大错,夫妻离心离德,他还要受到良心的谴责(在关键的一瞬,他没有放过老头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他原有的痛苦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在叠加,而且他对妻子的情形非但没有帮助,反而对她造成了二次伤害。
一切,都因为走错了方向。
而妻子则在老头生命遇到危险的一刻,跳出了受害者的角色,对老头和他家人施予帮助,显示了她的同情心以及和他人的链接。
这是勇者才有的行为,我觉得她可能会更快速的走出这份痛苦。
布琳.布朗在《脆弱的力量》里说到,勇气来自于暴露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羞耻感和恐惧会因为人与人之间强烈的联结而消退。
另一方面,只有让他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体现自己的仁慈心。
而最后,只有兼具勇气、仁慈心和联结,一个人才能全心全意地生活,从而获得平静。
艾马德在学校教文学,也和妻子拉娜一道参演剧团的戏剧《推销员之死》。
借住剧团朋友一套房,因为上一个女租客造成的错觉和妻子会错意,一男进屋,走进拉娜正在洗澡的浴室,抱住她,但发现不对头,便扔下车钥匙和一沓钱仓皇而逃。
出院后的拉娜陷入创伤和惊恐之中,没有安全感,也不愿报警。
艾马德明显对拉娜的态度发生转变,冷对。
他采取自己的调查方式,最终查到是一个有心脏病的老头儿。
他逼着老头儿坦白。
老头儿知道自己做错了,这也就是他当初要留下一沓钱的缘故。
艾马德非要让他把妻子女儿和女婿找来,当场公开他的行为。
老头央求,他与妻子几十年感情了,女儿马上也结婚了,求放过一马,他当时就知道错了,所以急匆匆跑了。
艾马德却先将其软禁在一小黑屋内。
老头病犯,晕倒,经过他和惊慌的妻子的救助,醒来。
拉娜不让丈夫在老头妻女到来时说事,不然就离婚。
但老头一家临走时,艾马德把他单独叫去房间,关了门,给了他一耳光。
老头出房间,艾马德转身哭泣。
老头更加内疚,尤其面对原谅他的心善的拉娜,再次晕倒,气喘吁吁的老妻和女儿慌了神,不停哭喊,等着救护车来。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改变着夫妻的关系,艾马德和拉娜关系日渐疏远和糟糕;改变了一个人温文尔雅的一面,如艾马德起初对学生给予充分自由,开玩笑也没事,甚至因为坐出租车被一女士不友好还劝一同的学生换个角度想问题,但妻子出事后,愈加冷漠,对学生也很粗暴,对朋友不信任,借助戏剧对妻子发泄。
可见,仇恨对一个人的戕害,即使你最终“手刃”仇人,你自己也就变成之前厌弃之人了,本欲伸张正义除恶,但是先得保证自己不变成魔。
故事本不复杂,事件也是司空见惯,编剧却也是精巧。
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 依然延续了道德困境的主题 情节紧凑 表演细腻 不过本次获奖和川普的“禁穆令”不无关系影片的主角是一对演员夫妇 正在排练话剧《推销员之死》他们的房子由于政府的拆迁成了危楼 无法居住 剧组的演员朋友帮他们临时租了一个房子 刚搬进去的第二天 妻子在家收拾完屋子准备洗澡 门禁响了 她以为是丈夫回来了 就开了门 继续去了卫生间 但是丈夫回来后发现家里一片狼藉 妻子已经被送到医院 通过邻居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不难猜到妻子被性侵了 也知道了房子的前租户是个不检点的女人 因此性侵者很可能是她之前的客户妻子从医院回到家后状态很不好 不敢一个人在家呆着 不敢洗澡 不能正常排练 丈夫被搞得很狼狈 而且因为害怕遭到警察的不断盘问 妻子选择了不报警 丈夫没有反对 但性侵者遗落在家里的车钥匙 钱和避孕套极大地刺激了他 于是他跟踪了性侵者的小货车 初步断定性侵者是面包店送货的小伙子丈夫假装家里有东西要搬运 约了小伙子在之前住的危楼见面 可等到的却是小伙子的岳父 一个行动迟缓 还患有心脏病的白发老人 经过一番交流 丈夫竟然发现这个白发老人正是侵犯自己妻子的性侵者 愤怒之际 丈夫不顾老人的苦苦哀求 把他反锁在危楼的小屋里 自己赶着去话剧演出了演出结束后 丈夫和妻子急忙赶回危楼 把老人放出来 经过几个小时的拘禁 老人已经非常虚弱 丈夫通知老人的家人来接 并要求老人当着家人的面把犯罪事实讲出来 在老人的苦苦哀求下 妻子要求丈夫收回对老人的逼迫 并不惜以离婚相威胁 丈夫虽然没再强迫老人 但还是当着家人的面坚持把老人单独叫进了里屋 把他遗落的车钥匙 钱和避孕套还给他 并扇了他一记耳光 老人拿着东西行尸走肉般走出来 缓缓跌倒在地上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丈夫和妻子各自在剧组的化妆间里化妆妻子受害 丈夫难过 痛苦 愤怒 甚至羞耻都无可厚非 但他的所作所为显然并没有真正考虑受害者的感受 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 觉得全世界都欠他的 这个转化给了他索取 甚至报复的力量 他不顾及妻子的痛苦 要求妻子不要总缠着他 他在学校与关系亲近的学生争吵 他埋怨朋友没有告诉他前租户的情况 还在一次话剧演出时篡改台词痛骂了演对手戏的朋友更可怕的是 无法承受的痛苦又滋生了仇恨 成为了作恶的理由 他要求妻子与性侵者对峙 而不考虑妻子的二次伤害 他强迫性侵者在家人面前坦白 而不顾及另一个家庭的破裂相反 妻子作为真正的受害者 却选择了宽恕2017-5-1
1.在一开始设置一个待解的谜团《美丽城》中男孩杀人之谜;《烟花星期三》中夫妇婚姻破碎之谜;《关于伊丽》中伊丽失踪之谜;《一次别离》中女佣摔倒流产之谜;《过往》中另一女人如何成为植物人之谜;以及《推销员》中妻子在浴室发生何事之谜。
2.设置某个人物来展示故事要么是一个外来者“闯入”中产阶级家庭,放大那些被日常生活所阻滞的裂缝;要么是故事中的一份子,在参与叙事的同事,将故事呈示给观众。
《烟花星期三》中那位即将迈入结婚的女孩闯入一个有婚外情的家庭,正是在她的视角下这一秘密不断地被暴露出来,同时作为联系两个女人间的纽带她也参与进叙事,影响故事的发展。
而在《美丽城》中那个男孩就是去破解朋友杀人真相的第三者,不断地将过往发生的事件挖掘出来,同时也参与进叙事(爱上姐姐和被老妇人收归)。
同样在《一次别离》中,女佣作为这个面临离婚危机的家庭的介入者,不仅以其视角展开了一个破碎家庭的内部空间,同时她也被卷进这此危机之中(如没照顾好老人、被推流产等等);在《过往》中就更加明显,这部电影几乎就是从前夫这一第三者的视角展开的:他闯进了前妻的家庭之中,将过往不为人知的真相一层层抽丝剥茧般地揭露出来。
在《推销员》中,通过丈夫这一角色的一系列举动将整个事件暴露出来。
3.通过人物的两难抉择推进故事发展和人物刻画人物的两难处境是法哈蒂发展故事、塑造人物的一贯手法。
这种两难处境不外乎内因:对自己有利,如说谎或外因:宗教或道德束缚。
两难处境有两种作用:在人物作出抉择前,通过其心理动机刻画人物形象,在人物作出抉择后,推进故事继续发展。
这也难怪乎法哈蒂的电影不仅剧本优秀,演员也能获得较高的赞誉,像《推销员》在嘎纳电影节一举拿得最佳剧本和最佳男演员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明显的是在《美丽城》中,每一人物都被两难的处境所包围:男孩最后面临的抉择是在放弃救赎朋友、向他的姐姐示爱和救出朋友、放弃他的姐姐、娶弱智女为妻之间摇摆;被杀者的父亲所陷的两难境地是宗教的良心发现和为儿子的死复仇;那位母亲的两难在于被杀者并不是她真正的儿子,而她规劝丈夫饶恕罪人的目的仅仅是让自己那弱智的女儿嫁给小伙子;还有杀人者的姐姐,即便她也爱着那位前来宽恕救赎的男孩,但她同时也希望弟弟能获救,于是最后只能以谎言伤害男孩。
可以看出,每一个人物都在自我利益与外在的道德或宗教舒服中摇摆,而效果是明显的:抉择之前的犹豫有利于人物心理的刻画,而抉择之后则是故事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
4.故事结尾永远暧昧不明法哈蒂电影故事魅力在过程而不在结尾,人物即便在不断地寻找真相、破解谜题的过程中,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暧昧不明的。
比如《推销员》中,即便丈夫一直在寻找妻子在浴室的遭遇,结尾也依然没有告知观众具体的真相。
但通过这一寻找的过程,所有观众都受到了心灵上的冲击,宛若一次人性的洗礼,5.宛若一幅拼图游戏由于受到戏剧教育的影响,法哈蒂几乎是完全基于戏剧的角度创作他的电影,所以关于人物的真实性必然与现实有所偏差。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一次别离》中小女孩的角色,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从她的口中说出,这在现实中其实不可置信,但在电影中却可成立,这是戏剧的手法。
电影的真实性不必去联系现实,在自我构建的体系、结构中它可以自我生存。
如果引申一下的话,法哈蒂电影中的角色就好比是拼图游戏中的小拼块,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用的,正如要完成一块完整的拼图缺任何一小块都不可,而人物一次次陷于两难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调整拼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接近最后完整图像(真相)的过程。
太琐碎了不过很真实
怎么说呢 生在天朝我实在不能理解这种男权 女孩子受到侵犯 不该反击吗 找到凶手 抓住他的头发往地板上砸!无法与女主共鸣 不报警 放老头走 都不能理解 当然电影拍的还是很反应现实的 男女主演技也很好 另整个电影就给人脏乱差穷的感觉 太脏了
妈呀,女主就是传说中的圣母婊啊。这都能得最佳外语片,好莱坞政治正确是病,得治。这个导演上一部拿最佳外语片的《一次别离》比这部好大概一万倍吧。
20200706,爱奇艺,小成本,室内场景、对话多,《推销员之死》话剧穿插其间,罪犯出人意料,男权下自尊的维护,不喜欢这样的电影,5 分
喜欢不起来。
可以
调度越来越张扬(延续至《人尽皆知》),情节越来越匠气,刻意用《推销员之死》把自己也掰成两幕剧,人物“习惯性”隐瞒真相,女主角功能性强大到显得过分阴晴不定,法哈蒂公式完全失控的样子第一次出现在了法哈蒂自己的电影里,比起《过往》都算是退步。
3.5;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琐事中挖掘富有戏剧性的题材,是导演一贯作风,相比以往,此番格局更小,剧本更见精巧,设计性颇强;危楼喻岌岌可危的婚姻,三幕剧在文本内容上与影片关系不大,但掐准了微妙转折点;当蔑视浮现的瞬间,我们之间土崩瓦解。
本世纪人类世界的三大威胁:帝俄、伊斯兰和不可描述。伊朗电影真是黑纱下的一道阳光,虽然确实感到有种说不出来的缺失,观影后总体认为还是意蕴丰富、表达丰满的。但看了下风哥的影评,我又认识到了自己的巨大差距,果然还是艺术门外汉啊。“导演是伊朗谢晋,刚刚获得了美国的金鸡百花奖。伊朗人和中国人蛮像的,文艺工作者都特么德艺双馨,故事拧巴到恶心不要紧,只要看起来像教育了观众,或者让观众以为自己受到教育,内心的责任感苏醒了,大脑思考起社会问题来了。当然,在伊朗就像在中国,贫穷是允许谈论的社会问题,禁锢不是。”
全靠演技啊,不然真看不下去
私了只有真主看着
一个没有半点同情的的男权社会
剧场部分只喜欢影片开头和结尾的灯光开幕闭幕;如果一直完全关注在男女主的变化上就好了,为什么要真的找到那老头(他还要用极端的方法忏悔?或赎罪?)。
thought-provoking
在一个“羞耻文化”浸透的国家里,两个家庭因一次意外入室猥亵案被逼入死角。妻子身心受创却自然而然地自责,丈夫因邻居的议论而失去分寸。最后的报复,就是让对方亦受辱。“人是怎么变成野兽的?”“逐渐地”法哈蒂标志性的生活语言和细节。但是《推销员之死》的花招用得不好,施害者的形象太薄
道德困境。
人物冲突的设计太刻意了。双方道德焦虑的情感比重并不对称,话剧与生活的互文呼应也并不紧密。尽管塔拉内在内的几位主演表现很用力了,但戏剧张力还是无法同法哈蒂的几部前作相提并论。
3.5
boring
比起道德困境的探讨,我更关注丈夫对妻子所受伤害的冷漠。妻子的难搞显然是创伤后综合征所致,丈夫却只责令妻子马上忘记此事,要求提得很轻易,全不顾身心遭创的妻子处在怎样的痛苦漩涡之中,仅是等待一份耐心的陪伴和抚慰。丈夫更介意自己在事件中名誉的损失,是这点受害者情绪,支持着他追查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