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TIFF看了这部电影。
冰岛太美了。
它能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撒欢的快乐、天地间的孤独、成长的阵痛。
成长首先是经历情感。
Thor的姐姐为他和Christian化了妆,让他们相拥着并做了一幅画。
这导致了镇上的人的碎语。
Thor有一次差点从绝壁上掉下,Christian又恐惧又激动,抱着他在悬崖边站了好久。
但Thor开始躲着他。
这两个都是在缺失父爱中长大的脆弱的孩子。
直到当面对死亡,他们才真正理解对方的情感,那是怎样的爱并不重要,是爱就够啦!
所以最后,Thor在Christian的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
首先关于“小丑鱼”的意象。
影片的开场,几个孩子在海边钓鱼,钓到了一条小鱼,孩子们觉得那条鱼又小又丑,于是把它踩死了。
而影片的结束,Thor看到一个孩子在钓鱼钓上来一条小鱼颇为不高兴。
但他把鱼放回海里了。
蓝色的海水里,小鱼又开始游了起来。
如果你不是人们所期待的样子……人们咒骂你欺辱你甚至想要摧毁你……然而那些钓上来的肥美的大鱼,它们也只是在空气中腐坏掉了。
然后关于动物的尸体。
影片中的人似乎非常残忍。
杀鱼、鸟、羊。
以及被烧焦的狗。
最后关于Thor的姐姐。
她每晚都要在餐桌上读一首她做的新诗。
尽管通常家里人并不能理解,并时常加以嘲讽。
她敏感并且柔软。
她不像大姐那么激烈,但她内心的力量能够带她超越普通的众生。
在她为Thor和Christian做的那幅画中,只有两个男孩的美好。
眼神的流转,肌肤的碰触,激越的心跳。
我想起来在看《春光乍泄》里伟仔与哥哥跳舞的画面。
在那里,我只看到同性恋与异性恋的相同,就像戏里戏外的乡愁,戏里戏外的关怀。
戏中人记得一座遥远的瀑布,戏外人记得,在一串冰冷的胶片上,曾留下一缕美丽的春光,它或许会在潮湿和阴暗中斑驳,但永远不会被抹掉。
影片中孩子们常会做些傻事,让人不禁笑起来。
但影片整体基调是忧伤的。
尽管导演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刻画成长中的痛苦。
或许因为冰岛太美了,男孩女孩们的年华也那么美好,而美的东西总叫人悲伤吧。
当下的我看到Christian自杀的时候觉得有些矫情。
但再想想曾经的自己。
念大学的时候,常常跑到南京大桥上非常悲伤地甚至是绝望地,想要纵身而下。
如今想来……
索尔和克里斯蒂安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到身边的好事之徒会揶揄他们为情侣。
在两位少年间青春期的情愫正在萌发。
一个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女性家庭成员的性早熟影响着他;一个父权中心,父亲有暴力倾向,鄙视同性恋者。
于是,常常有孩子们偷偷离开家,在路上相伴着的黎明与深夜,画面中总是有着低照度的冷峻。
索尔家中有个浪荡的单身母亲(索尔心血来潮钓上的一筐鱼被她搁置在门外腐烂),一个强势吵闹的姐姐(会嘲笑他在被窝里手淫)和一个爱写诗画画不被家人理解的小姐姐。
索尔和镜子里的自己尝试亲吻,把梳子上的毛发放到下身来弥补未发育的缺失,克里斯蒂安会温柔地帮他化解别人对他的嘲弄(被脱裤子扔外面,游泳,尿床),他暗恋一个女孩,克里斯蒂安就帮他玩抓人和婚礼游戏促成他们。
两个女孩和他们玩真心话大冒险时,欲盖弥彰地回避心中的目标,选择和对方亲吻,这起哄了旁观者的欲望,也起哄让克里斯蒂安和索尔亲吻,索尔不在意地执行,却让克里斯蒂安反倒生了闷气。
四人行偷马野营,却两两各生情愫,五味杂陈。
克里斯蒂安清晨将全身埋进浑浊的池里大喊发泄,水外却空荡无声。
他面对着父亲的暴揍,镇里长辈的丑闻前鉴和同龄好事者对亲密画像的嘲讽,就像孩子们钓上石鱼后鄙夷的踩踏, 像被豺狗咬过的羊被无情射杀。
他们本无错,却被逼得只能断脚而飞。
克里斯蒂安有靠近悬崖的轻生冲动,最后被其父亲教唆下悬崖的却是索尔。
悬崖失手回温的那个紧紧的拥抱,是克里斯蒂安对父亲的厌弃和对爱的唤醒。
幸好,克里斯蒂安躲在马厩里自杀未遂,得到了索尔翻窗来的一个额头吻,这或许是这位笨拙朋友最大限度的温柔。
希望克里斯蒂安像结尾的那条石鱼被放逐大海吧,再也不要被打捞被唾弃,被世人惊扰。
这部只有两小时的电影,就像过了三四个小时。
(途中太困昏了过去)这是部相当残酷的电影。
这种残酷绵长,深渊,无法剔除。
-每个人的心都被践踏着,每个人都在逞强着。
结尾处的石鱼本来翻白肚,但尾巴一摆生命回来了。
算不算是一种导演的安慰呢?
-在远离学生生活之后,我很久都记不起来,少年人之间的龃龉。
那是一种潜意识的害怕和恐惧。
“不能被视作异类”。
要做出任何一切举动来维护当前的稳定。
这么小的宝贝们,演戏真的是很细腻。
电影两个小时,有种从白天看到晚上的错觉,仿佛在这之中经历了冰岛的夏天。
整个电影越到后面,基调越暗,有三分之一的几乎留黑的画面,这些画面几乎都是克里斯蒂安的特写,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有点惊慌失措,深怕留黑的部分看不清会影响理解剧情,慢慢的就明白了,两位主角的大特写在分别独处的时候都非常多,只是不同的是,索尔的独处特写是有光线的,可以看清眼睛、表情,而克里斯蒂安的独处特写是没有光亮的,可能是因为“同志”这个身份是他不愿意让别人看见的,所以用了大量黑色模糊的画面以及急促的呼吸声来表现真正的克里斯蒂安,我觉得演员最棒的是,即使没有丝毫光线,仅凭借呼吸,衣服摩擦,也能让观众明白此时的克里斯蒂安是怎样的状态,怎样的心情。
听说这是导演的真实经历,片尾也标注了影片是献给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不过导演的那位朋友没能活下来,所以在影片片末做了改动,给了克里斯蒂安一个有希望的结局,以及一个无法言说的额头亲吻。
我对你那超越友谊的情感,就如同被打捞起的石鱼,众人都嘲笑它丑陋,见不得光,只有我心疼它,如同心疼我自己。
Chrsitian和Thor是生活在与世隔绝冰岛的两位同龄人。
因为经常互为玩伴,形影不离,不仅仅是周边的小伙伴,甚至是大人经常都拿他们两个开玩笑,戏谑地称他们为Faggot。
起初两人不以为意,全把这些流言蜚语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
可是随着小镇上一位青年因为性取向的原因遭到非议甚至是暴力对待而选择离开,加上正值青春期的二人,斥力和引力在两人之间轮番作祟。
青春期成长的迷茫让Christian和Thor深陷迷茫,不言说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巨大危机。
无法接受自己是同性恋事实的Christian选择了自杀,但未遂。
人尽皆知所导致的流言蜚语迫使Christian一家离开小镇,像那位出走的青年一般,向更大地方走去,而空留Thor一人孤苦伶仃。
Christian带着眼泪离开了小镇,Thor只留下了一句虚无缥缈的承诺:我会来雷克雅未克见你。
电影的主题是成长的痛苦,具体体现在青春期身份认同上。
青春期时期的成长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自己第一以及第二性器官在激素的作用下逐渐成熟,标志着自己向“大人”所迈进。
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小孩”的皮囊,而有着“大人”的灵魂,这种拉扯会使青春期的孩子感到痛苦。
典型人物代表就是本片里的Christian。
在成长过程中,他恐惧自己是同性恋,他不敢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他不敢去接受自己的身份,而选择了自杀-最愚笨的选择。
大人的灵魂催促着他要赶快蜕变,速做决定,而小孩的皮囊限制了成长的迅速,这也就是迷茫的原因之一。
此片里同龄人有着一个夏天的时间的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而对于我们东亚人而言,我们或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我们不曾拥有的夏天里所应该做的。
社会,家族,或者是自己的因素,导致我们无心去探讨性启蒙,性成熟,更不要去探讨接纳自己和认识自己了。
我们就像赶鸭子上架一样,从一个状态迅速到了另一个状态。
虽然体型同比增长,可是思想却还是停留在幼小阶段,而要达到与另一个状态多相比拟的成熟,则可能要让我们在青春期之后用额外的时间去偿还和补偿。
家庭的因素也是导致Thor和Christian两人悲剧的诱因。
Thor母亲是一位不懂性节制的女人,而Christian父母不合,也有家庭暴力的情况。
这些家庭的不和睦使得他们难以和自己的血亲言说自己在青春期过程中所遇到的身份认同危机。
而同龄人,充斥的反同心理让这两人先入为主地判断-这是一条死路。
而对于两人之间,放佛是有一层薄纱,我等待你优先,可是你却等到我捅破那层窗户纸来主动。
Christian家庭最后选择前往大城市,或许是较为开明的选择。
有更多的人,有更广阔的风景,有更为开明的见解,Christian也能接触到之前所没能接触到的一切。
曾经所居住之地可能只有Thor一人值得留念,可是时间一过,谁还记得谁是谁的谁呢。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Christian和Thor两人游玩看到废旧车上海鸥的断脚。
Christian说海鸥是咬断自己的脚才获得自由的。
Christian何尝不是咬断了自己的脚呢?
他想要成长,所以他选择了痛苦。
他把脑袋埋进湖里尖叫,他在漆黑的马厩里呜咽。
他不承认自己和Thor的情愫,他觉得痛苦。
就像泰勒丝在Midnight Rain里所写到He wanted it comfortable, I wanted that pain.Christian选择了痛苦,他选择了去拥抱自己的成长,他选择了去接受自己的身份。
他用自杀未遂证实了自己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的痛苦以及不言说,他经历了痛苦,他也拥抱了成长。
他离开了生活很久之地,离开了自己的朋友,离开了Thor,因为在自杀未遂之后,My town was a waste land.成长一体两面,痛苦和荣耀总是相伴相行。
成长是阳光,成长是午夜雨。
成长是开进死胡同的玛莎拉蒂,光鲜美丽,但同时与痛苦同行。
异于常鱼被踩死的石鱼自断双脚逃走的海鸟阴暗暴力又血腥却也很美很喜欢索尔姐姐的诗喜欢少年隐在黑暗里的眼脸和曝在雨中的眉很多人都说结局沉重我却觉得温柔同龄人的嘲讽暴力倾向的反同父亲无望的暗恋克里斯蒂安被束缚着像他猜想的海鸟那样他选择了一种对自己十分残忍的方式来挣脱束缚所幸的是无意伤害却多次伤害到他的索尔真切地意识到他的感情之后并没有伤害他索尔可能不会给他他想要的回应但索尔仍愿意温柔待他暴力父亲将与母亲离婚他也要搬离这里了克里斯蒂安仍然是鱼群里与众不同丑陋的石鱼但最终被放生摇摇身子游向深海他仍旧孤独但也曾有人用力拥抱过他在一旁微笑看他个人虽然觉得结局温柔但过程依旧是冰冷疼痛的附姐姐的诗:我今早在浴缸中醒来血液顺着下水道流失精疲力尽的 我走向海滩等待我的生命回来今晚 他们会吮吸我的血管他们会把我的头发指甲用来编织留给我自己2017/07/01
电影从石鱼开始又从石鱼结束。
北欧诗一般的景色,故事却是如此悲伤。
相信我,我会为你做任何事。
只是玩笑而已。
字字戳我心,温柔。
那个拥抱里透着多少的情谊,真的可以说抱着你就拥有了全世界。
黑暗里,马厩里的哭泣,歇斯底里。
当你与世界不一样,真的会很艰难。
3次自杀,3次亲吻,成长真的很痛,但必须要经历。
真的感谢导演最后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局,不问最后一吻是处出于什么,是爱情还是友情,那条石鱼依然活着,便是最大的安慰。
冰岛凛冽的寒风似乎永远在横行,而漫漫长夜也裹挟于此。
阴郁冷峻,孤独疏离,海水的笞打,树丛的抽搐,荒野的漫无不尽,暗红色的深夜,喘息声和黑暗交织,让我们无法断定,是黑夜吞噬了我们,还是我们抽离了黑夜。
而在这空旷的暗白色和青紫色里,我们看到了少年间觉醒的爱,看到了不可言说的美和痛。
影片开场,透明的日光和海浪,光影背后的沉默少年,因为一群突然出现的鱼而兴奋不已。
却不知,一条与众不同的石鱼的出现,我们看到了北欧少年的蛮荒之力和内心抵触。
这是一道无形的围墙,尽管荒野无垠,海风恣意,导演已然在这条被踩的浸透鲜血的石鱼身上倾注了太多遐思。
电影中,导演用细腻的手法克制地表现克里斯蒂安情感的渗透,爱的蔓延。
在废弃的车里,我们看到了克里斯蒂安的试探。
两个少年的嬉笑打闹,对于克里斯蒂安来说,这也许是唯一可以亲近的方式。
克里斯蒂安爱索尔,但他无法言说,这悄然匿藏在心底的爱,像是一道蓝色的线,流淌在他的每一根血管里,推挤着他而又按捺着他。
塞林格在他的短篇小说《破碎故事之心》里面说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多么真切!
爱一个人,你希望他快乐。
他紧紧抱住索尔,在他耳边说道,相信我,我会为你做任何事情。
他愿意为了索尔,去帮他追求心仪的女孩。
爱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是一场认真的仪式。
在一起玩大冒险时,索尔随意地亲了他一下,克里斯蒂安推开了他,夺门而出。
但这深沉而又沉默的爱啊,几乎要吞噬了他。
他站在悬崖边,呼啸的风从耳旁吹过,他想要跳下去,结束这了不着边际的痛苦。
他赤身走进绿草萋萋的水塘,把头埋进水中,无声地呐喊,撕裂般宣泄。
他躺在荒草丛中,任凭自己沉沦。
他躲在马厩里,放声哭泣,这一刻他歇斯底里,不再沉寂。
而他又是如此孤独,不会有人关切,也没有人能共情,除了屏幕外的我们。
克里斯蒂安的爱是纯粹的。
柔和的灯光下,画像前,他与索尔依偎在一起,肌肤的碰触,眼神的对接,克制而又浓烈。
悬崖边上,当他终于奋力拉索尔上来,以为会失去索尔的克里斯蒂安紧紧拥住索尔,泣不成声。
索尔或许此刻终于明白,这早已超越了友情,眼前充斥的爱是何种概念。
“今晚我想一个人,克里斯蒂安,别再这么怪怪的。
” 静谧而忧伤的镜头,压抑的色调,短短两句话,那道蓝色的线,仿佛撕开了一道裂谷。
可是爱不能强求,所以克里斯蒂安选择从这个世界消失,留下最后一抹尊严。
而当这一切开始退后,索尔似乎失去了一切,坚若磐石的友谊,懵懂稚嫩的爱情。
他哭泣,被殴打,他孤身一人,可他又得到了一切,醒彻的爱,来得刚好。
最后,克里斯蒂安成功获救,索尔半夜偷偷潜入克里斯蒂安的卧室,彼此的对视和沉默,逐渐饱和的色调,临走前在他的额头轻轻地一吻,有抱歉,有理解,也有接受。
而这似乎达成了一种和解,对过去,对现在。
此刻,两个沉默少年之间的情感,如同冰蓝色的海域,透彻而又沉郁。
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说过,电影院就像一个暗箱,观众的位置就像被固定在暗箱上的一个小孔,银幕上的故事就像是另一个秘密世界,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像是从一个小孔窥视他人的世界,黑暗的放映条件和圆熟的叙事成规给我们一种窥视他人隐秘生活的安全幻觉。
屏幕外的我们,体察着两位少年的爱的觉醒和困惑,爱的痴迷和挣扎。
克里斯蒂安,正如电影开场那条被少年们嫌弃踩踏的石鱼,那只宁愿折翼也要挣脱绳索的飞鸟,无声倾诉着这不得为人知的爱。
影片最后,索尔望着那只不讨人喜欢的石鱼被一少年扔进大海,镜头久久定格。
不久,那条似乎已经死去的石鱼抖动了尾巴,向幽暗海底深处游去。
这里,我们看到了新生,看到了挣脱于枷锁之外的自在呼吸。
此时的克里斯蒂安,似乎也不再如困兽之斗,那颗心之石也已石沉大海,找到归处。
回望关于同性之爱的电影,千般细腻,万般柔情,不仅不止于情,更超然于物外。
我自己的爱达荷里,“我爱你,而你不用付我钱”。
断背山里,“把你的牛仔服放到我的牛仔服里面,我想这样守护你”。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莫里斯里,“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
故园风雨后里,“爱是为了你,对抗全世界”。
春光乍泄里,“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蓝宇里,“你知道么,你的一切一切,我都喜欢”。
是啊,在爱情里,我们都一样。
结尾奉上一句情话:如果我是索尔,我会好好爱你,克里斯蒂安。
作为2017年台北金马影展的影片之一,在台北的新光影城上映。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长表现出了很多东西。
但影片所要展示的最大的元素应该还是青春,同性。
影片中的索尔和克里斯汀是正在青春期中的好兄弟,索尔为自己迟缓的发育暗暗羞恼,并且还暗恋着一个女孩——贝丝,而克里斯汀也在悄悄地喜欢着自己的好兄弟。
克里斯汀的举动让我伤心,他悄悄地喜欢着索尔,并且不余遗力地帮助索尔赢得贝丝的芳心,当他们住在同一个帐篷里,贝丝与索尔睡在一起时,他早上悄悄地醒来把自己沉在水里放声大哭,爱得隐忍而悲哀,当他发现索尔与贝丝过夜时,他独自跑到马厩里痛哭,并且在绝望的时刻里开枪自杀。
主要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靠同性之爱抓住观众的眼球,电影也在有意得去呈现客观的环境,克里斯汀的爸爸大伤了朋友的爸爸,因为那个人是个同性恋,这就间接表明了克里斯汀艰难的处境,其他的孩子也经常嘲笑他和索尔,虽然他们脱口而出,但是给敏感的克里斯汀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尤其是索尔也察觉到这种感情因此疏远他,这都成为压垮他的稻草。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而胆怯,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关怀,无论是索尔还是克里斯汀,他们都成长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索尔缺失父亲,母亲因为同其他男人处在一次也让他们姐弟三人抬不起头来,克里斯汀的爸爸脾气暴躁,母亲软弱善良,毫无疑问父母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让他们如同自然界中的动物一样自由生长,只要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康,充满力量的男子汉就可以了。
这让这些孩子们虽然看似健康,但内心却充满躁动与不安。
影片的最后索尔悄悄看望自杀未遂的克里斯汀,并且轻吻了他的额头,我想这个吻里可能包含着太多意义,有友情,有爱情?
青春期里本来就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当索尔飞跑到海边,看见一个孩子钓起了丑陋的鱼,没有像故事开头那样残忍地把鱼踩死,而是放归大海,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戛然而止,我也不知道索尔在想些什么,但是我相信克里斯汀和索尔德未来一定会比现在好,这就足够了。
冷峻沉暗,却又清新凌冽的冰岛风格。
美得让人压抑。
Thor和Christian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北欧乡村中相伴成长,是每天都要见面的好友。
是,Christian想放生误钓上的石鱼Thor帮助保护它;是,会踹废弃汽车砸掉车窗一起搞破坏;是,Thor喜欢一个女孩子Christian会尽其所能帮他追到手;是,为了帮Thor在他女朋友面前保住面子,Christian会做很多不想做甚至做了会被父亲暴打的事…… 他们是这样要好的朋友。
但也是,Thor因为年纪尚小没发育成熟被同伴在泳池狂扯泳裤嘲笑时,Christian一把推开两个小鬼大喊“别惹他”;也是,Thor的姐姐要求两人化妆后相拥静坐为她提供画画素材时,Christian对Thor克制而浓郁的眼神;也是,在湖边帐篷里Christian鬼迷心窍与Hanna亲吻抚摸后惊慌不安却在Thor握住手时立刻平稳下来的心脏;也是,Thor被Christian的爸爸强制要求在悬崖上掏鸟蛋拉绳上升时,突生意外险逃坠崖危险后Christian牢牢的拥抱;也是,被出柜被Thor无意地推开被看见Thor与女友的亲密后痛不欲生在马厩里崩溃选择自杀的Christian……他们也是这样一个苦苦暗恋一个不知如何面对的微妙朋友。
看过很多LGBT的电影,似乎都逃脱不了“克制”二字。
大面积的“留黑”虽然快要让我眼瞎,但看到屏幕里自己的眼睛,仿佛突然看清了自己,也着实贴近故事情节。
禁锢下的浓郁更加戳心,但也更加压抑,就像湖边露营的那个早晨,Christian穿条内裤走到湖中央,深吸一口气后闷头砸入湖水,在水中无声地呐喊着。
他们是否成长了?
其实我无法判断,因为成长实在抽象,每个人对成长的定义也不同,唯一确定的是,他们不复初始的单纯,装了太多心事,变成了正宗的致郁冰岛人。
是的,在这个几乎处于上帝视角的国家,国民患抑郁症的概率却十分高,大概是,活到了一定的高度吧。
我猜那晚Christian在马厩里,眼前不断闪过的是那条被人踩死的小丑鱼、那只被绑住只能自断双脚选择自由的海鸥、那些被豺狗咬过不得不击杀焚烧的绵羊……异类,生存或是毁灭?
自杀后的Christian抢救了回来,被父母关在家里,拒绝Thor的会见。
Thor爬窗翻入Christian的卧室,得知他要搬家,听他说“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Thor还说会去新家看他,Christian缓缓地答应了。
此时Christian的妈妈发现儿子卧室门反锁害怕他又自杀,吓得立刻锤门,Thor必须要走了。
Thor在Christian的额头印下一吻。
石鱼被钓起后依然不太讨喜,孩子却只是骂了句脏话,然后把它抛了出去。
沉啊沉啊沉啊……石鱼突然抖动尾巴,灵活地翻身游走了。
主角细腻、敏感的表演在冗长的剧情中消失殆尽。
悬崖边拥抱的那一刻是爱
演员太小了
7/10。两个少年青春不同的觉醒,阴冷残忍。缺点是画面太暗。
相信我,我会为你做任何事情。
阴冷晦涩的镜头和冰岛一样,但叙事的内核却多元,性的启蒙,性向的自我认同,压抑的环境下形成的舆论和不可挑战的权威,两个少年的摸索,成长的阵痛不可言喻的展现。
冰岛男导拍摄的男同电影里的厌女buff也不遑多让啊,教导男人可以舒展身体利用武力,教诲他们应该“大男子气”,再怎么孤独触摸不到自我,拍了那一出父亲殴打儿子的戏,我们都深知未来权力承继的情景必然会发生,不是吗#let the L out#再把们女同跟男同绑在一起试试看呢
灰暗的画面可能就是这个故事的基调。
石鱼是鱼中的异类,不是被伤害就是被孤立,其它生物都不敢冒险与之亲密,像极了克里斯蒂安,也像极了我们。
片子很长,青春期的体现赤裸而无聊;片子的想说的并不复杂,但磨磨叽叽说不清楚,看完蛮累的
三星半,两个主角看起来不像是同一个年龄阶段的
我们都是石鱼!要吐槽一下某些画面暗到看不清动作,表情甚至是脸。。。
克里斯蒂安是那条因为与众不同而被打死的石鱼,是被豺狗咬死的温柔无辜的绵羊,但也是那只咬断双脚逃走的海鸟,也是最后那条被丢进海后,翻转过来,尾巴一摆,最后游向幽暗海底深处的与众不同的石鱼。非常喜欢片中与世隔绝暗无天日的北欧小渔村,极寒极夜的高纬度环境,少年们性觉醒的美和痛,阴郁冷峻
冰岛风光太美了 阴冷的色调里那种风势呼呼但静默无声的感觉(想了很久 记起是因为短片 鲸之谷 而爬回来的片
配不上封面 全片一半靠猜 眼已瞎
在这动不动就黑呼呼的影像中,你们能感受到那么多,作为观众你们的戏也是真多…冰冷孤独疏离暗恋辛苦。
冰岛的电影那么阴郁残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问题。2个小时刻画两个少年的性觉醒的苦闷时期,饱满有力,只是太过沉重。[B]
冰岛每拍一部电影都在拍旅游宣传片。全片基调昏暗,滤镜运用恰好,隐喻制作精良,开头结尾交相呼应,意味深长。
8.0分。极地风光、萌动爱恋
青春的烦恼成长的疼痛,性意识觉醒的羞愧和压抑,性别探索和身份认同的障碍,最根源的其实还是来自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索尔的父亲角色缺失,母亲不善和孩子沟通,竟然还被亲生女儿slut-shaming;克里斯蒂安父亲粗暴强硬、只会通过暴力解决问题,母亲是神色憔悴唯命是从的家庭妇女形象,本身也是被囚禁在这个家庭的受害者。冰岛小渔村消息闭塞思想保守,同龄玩伴嘴中的闲语其实反映的是他们父母的观点和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好像鱼被缺氧的环境裹挟,磕碰得一身伤痕,垂死挣扎、无路可退。希望所有上岸的鱼,都能早日回归海洋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