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本·夏罗克
主演:埃米尔·艾尔-马斯里,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刘易斯·格里本,埃莉·哈丁顿,卡伊斯·纳塞夫,卡梅隆·富尔顿,西尔维·弗诺,豪尔赫·吉迪,桑吉弗·科赫利,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0
简介:故事是对在苏格兰岛上等待庇护的难民的一次另类观察。 它聚焦于一位背负重担背离祖国的年轻叙利亚音乐家奥马尔。详细 >
小岛中大雪下四只迷途的羔羊,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风景如画 有吃有住 就地躺下多好
一个叙利亚难民,跋山涉水来到人口短缺的苏格兰小镇,看起来互补实则格格不入,逃往异国他乡的他,就像逃往北上广深的小镇青年,怀揣着着梦想,最后却沦为打工人,处于留不下也回不去的边缘状态。实在太喜欢这种一边致郁又一边治愈的感觉了,导演简直是阿基+多兰的超强结合,方形画幅将所有角色紧紧包裹,连动作表演都木讷得慢半拍,给人一种困在此地的感觉,除此之外导演还用琴声比喻困境,当人没有了过去的生活,琴也发不出过去的声音,所以最后男主肆意地弹奏着,画幅一点点打开,所有情绪全部倾泻而出时,我的眼泪就像是水做的,根本不够哭。
阿基×罗伊·安德森×伊利亚·苏雷曼
对于难民的生活恐怕只能从这样的电影中来了解。作为难民,尝试融入“接受他们庇护申请的国家”的当地生活,但屡屡失败。只能吃“嗟来之食”,活得也毫无尊严,唯一的慰藉是电话线那一边的父母兄弟传递的乡音,可想到他们依旧还在地狱般苟延残喘,仍令人惴惴不安。当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时,那种彷徨和不安恐怕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残酷的现实,让我更加安心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逐渐强大的国家之中,那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身在其中不易发觉的幸福。
音乐难民,卡通化Wes Anderson式的人物。
译名挺清晰的——如何“流亡边界”,又何谓“边缘状态”。影像风格冷清空寂但却带着一点黑色幽默,虽然是难民题材,但却并不伤春悲秋。
摄影牛逼,素材寥寥,胜在真挚,足够感人。
很像众位大师之“集大成”?但部分镜头展现的焦灼、失态,使得优与缺过分集中。边缘人物之于边缘状态,怎么看待?似乎也没有进行延伸、探讨。正常年份,大概率在一种关注单元。
镜头和音乐非常工程,叙事缓慢,整体十分舒适。以难民的视角去观察寻求庇护的历程。“老鸡会排斥新入圈的新鸡”、“经历了国家战争的亲人不希望迎来家庭战争”,这部电影并没有难民营的残酷,美丽的孤岛风光下,贯穿始终的冷冽海风诉说着他们无法融入新社会且无法回到家乡的无助与孤寂。那条通向社会的路,终究得自己走,只有接纳了自己的新身份,才会被新环境所接受。
古典主义的画面声音配上了好莱坞式三幕结构的剧本 但这部极简主义风格情节剧又好像情节寥寥 开篇作者看似传递了观看的方法论:人只用露出眼睛是因为它足以传达极为丰富的讯息 于是试图读解出什么 却在一次次正反打中发现呆滞甚至僵死的目光 边缘人的国族身份质询话语借那些游离在风中的躯壳得以言说 肉身嵌入景观成为苏格兰地貌panorama的一部分 只有环境音不断运动、流溢 逐渐冲散了异质性的歌声 将困境延伸向未知的远方#Ed Filmhouse#
平庸但有一些学来的可爱,明亮配色总是会讨人喜欢。男主角好像黄衍仁啊,但压轴的音乐表演mute掉音乐放配乐的处理方式有点难以理解。
最近读了些中东的书,理解了难民的处境。电影蛮风格化的。荒诞而伤感。
前后风格差距有点大啊
据说福茂喜欢,我妄自揣度一下原因:“人物近景构图很肖像,室内的人物走位则很后印象派,很多场景的光线也保持了油画的方法,几乎就是从法国取材而来的视觉风格,法国人想不喜欢都难。”印象派画家用技巧和画笔发现底层人物之美,导演借来了这一层意义,用这样的镜头描画难民。因此,它依然要被看作白人世界内化出的一种视角,并成功规避掉了很多白人视角的不适和可疑之处。(以上仅直接观感,未必属实)
看了个粤语字幕的,让男主显得更像张学友了%……¥。。但是配乐和片尾的歌曲都很好听啊!!!喜欢前三十分钟。
苏格兰的边陲小镇风景如画,叙利亚的青年亡迹天涯。切尔西的足球梦暴尸荒野,乌尔德的琴弦难以拨动。年少时湿枕而眠,长大后却无泪可流。祖国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但难民的母亲却不允许战争在家里上演。从中东到欧洲,远隔的不只是山川湖海,还有无家可归的彷徨。
除了优秀的视听语言加上移民题材 寒风凛冽小岛这种百拍不厌大框架下的无聊剧情我真的不想多看一秒钟🆘
有些地方不错,但大部分时候对我来说都有点尬,可能我太容易替别人尴尬了,固定镜头放大了这种尴尬感以及我还是基本听不懂苏格兰口音…难受,好想要字幕啊,感觉只有男主说自己语言配字幕的部分是我真的懂了能共情的…以及,在苏格兰北部群岛拍的片是不是都要给人看点极光哈哈
3.5 这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难熬吗?他们等的时间更长更难熬(不是欢迎难民的意思,希望谁引起的后果谁来负责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小岛中大雪下四只迷途的羔羊,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风景如画 有吃有住 就地躺下多好
一个叙利亚难民,跋山涉水来到人口短缺的苏格兰小镇,看起来互补实则格格不入,逃往异国他乡的他,就像逃往北上广深的小镇青年,怀揣着着梦想,最后却沦为打工人,处于留不下也回不去的边缘状态。实在太喜欢这种一边致郁又一边治愈的感觉了,导演简直是阿基+多兰的超强结合,方形画幅将所有角色紧紧包裹,连动作表演都木讷得慢半拍,给人一种困在此地的感觉,除此之外导演还用琴声比喻困境,当人没有了过去的生活,琴也发不出过去的声音,所以最后男主肆意地弹奏着,画幅一点点打开,所有情绪全部倾泻而出时,我的眼泪就像是水做的,根本不够哭。
阿基×罗伊·安德森×伊利亚·苏雷曼
对于难民的生活恐怕只能从这样的电影中来了解。作为难民,尝试融入“接受他们庇护申请的国家”的当地生活,但屡屡失败。只能吃“嗟来之食”,活得也毫无尊严,唯一的慰藉是电话线那一边的父母兄弟传递的乡音,可想到他们依旧还在地狱般苟延残喘,仍令人惴惴不安。当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时,那种彷徨和不安恐怕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残酷的现实,让我更加安心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逐渐强大的国家之中,那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身在其中不易发觉的幸福。
音乐难民,卡通化Wes Anderson式的人物。
译名挺清晰的——如何“流亡边界”,又何谓“边缘状态”。影像风格冷清空寂但却带着一点黑色幽默,虽然是难民题材,但却并不伤春悲秋。
摄影牛逼,素材寥寥,胜在真挚,足够感人。
很像众位大师之“集大成”?但部分镜头展现的焦灼、失态,使得优与缺过分集中。边缘人物之于边缘状态,怎么看待?似乎也没有进行延伸、探讨。正常年份,大概率在一种关注单元。
镜头和音乐非常工程,叙事缓慢,整体十分舒适。以难民的视角去观察寻求庇护的历程。“老鸡会排斥新入圈的新鸡”、“经历了国家战争的亲人不希望迎来家庭战争”,这部电影并没有难民营的残酷,美丽的孤岛风光下,贯穿始终的冷冽海风诉说着他们无法融入新社会且无法回到家乡的无助与孤寂。那条通向社会的路,终究得自己走,只有接纳了自己的新身份,才会被新环境所接受。
古典主义的画面声音配上了好莱坞式三幕结构的剧本 但这部极简主义风格情节剧又好像情节寥寥 开篇作者看似传递了观看的方法论:人只用露出眼睛是因为它足以传达极为丰富的讯息 于是试图读解出什么 却在一次次正反打中发现呆滞甚至僵死的目光 边缘人的国族身份质询话语借那些游离在风中的躯壳得以言说 肉身嵌入景观成为苏格兰地貌panorama的一部分 只有环境音不断运动、流溢 逐渐冲散了异质性的歌声 将困境延伸向未知的远方#Ed Filmhouse#
平庸但有一些学来的可爱,明亮配色总是会讨人喜欢。男主角好像黄衍仁啊,但压轴的音乐表演mute掉音乐放配乐的处理方式有点难以理解。
最近读了些中东的书,理解了难民的处境。电影蛮风格化的。荒诞而伤感。
前后风格差距有点大啊
据说福茂喜欢,我妄自揣度一下原因:“人物近景构图很肖像,室内的人物走位则很后印象派,很多场景的光线也保持了油画的方法,几乎就是从法国取材而来的视觉风格,法国人想不喜欢都难。”印象派画家用技巧和画笔发现底层人物之美,导演借来了这一层意义,用这样的镜头描画难民。因此,它依然要被看作白人世界内化出的一种视角,并成功规避掉了很多白人视角的不适和可疑之处。(以上仅直接观感,未必属实)
看了个粤语字幕的,让男主显得更像张学友了%……¥。。但是配乐和片尾的歌曲都很好听啊!!!喜欢前三十分钟。
苏格兰的边陲小镇风景如画,叙利亚的青年亡迹天涯。切尔西的足球梦暴尸荒野,乌尔德的琴弦难以拨动。年少时湿枕而眠,长大后却无泪可流。祖国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但难民的母亲却不允许战争在家里上演。从中东到欧洲,远隔的不只是山川湖海,还有无家可归的彷徨。
除了优秀的视听语言加上移民题材 寒风凛冽小岛这种百拍不厌大框架下的无聊剧情我真的不想多看一秒钟🆘
有些地方不错,但大部分时候对我来说都有点尬,可能我太容易替别人尴尬了,固定镜头放大了这种尴尬感以及我还是基本听不懂苏格兰口音…难受,好想要字幕啊,感觉只有男主说自己语言配字幕的部分是我真的懂了能共情的…以及,在苏格兰北部群岛拍的片是不是都要给人看点极光哈哈
3.5 这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难熬吗?他们等的时间更长更难熬(不是欢迎难民的意思,希望谁引起的后果谁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