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个人记录1 没有hereditary让人觉得可怕 但比hereditary要disturbing得多得多得多得多2 看得前半段在猜是不是存在感情纠纷的谋杀 发现不是 没有 个人感情完全不重要 一切为了community3 Dani父母的死与邪教有关吗?
看他们平躺在床上嘴里塞着东西?
我知道他们的死是因为“妹妹自杀想把他们带到自己身边” 那么如果和邪教有关那么妹妹的邪教和这部电影(或者是某些其他电影的彩蛋?
)有什么关联吗4 女主精神崩溃尖叫过呼吸的样子和我崩溃的时候一模一样 太真实了。
在情感的表达上过于冲击力 看reddit上有自己亲人去世的人评论too heavy 还有比如女主透过锁孔看男主交媾转身呕吐 i feel so sick :(5 看到的一个影评:“所有人都在微笑,阳光普照,看上去一切都好。
”6 看到的另一个影评:“我同时感到不安和轻松,然后质疑自己为什么会‘轻松’。
” 7 想要传达的信息太多但没有解释清楚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没有完成的漏洞支线?
比如说看到有个人提到的“近亲繁殖的怪诞,以及他们如何将油漆涂抹成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具有神奇属性的符文字母,这些都从来没有真正透露过” 8 据了解的剧本删除情节:动物仪式 水中的树 开始时挂着野猪 Coni要求Christian帮助找到Simon 煮沸的熊的体液里的人(?
) 斩首9 与预告全然不同10 一直在wtf 导致有部分有走神 感觉遗漏了很多信息 但还没有做好二刷的准备 主要因为两个半小时太长了(虽然体感时间很快)一天后的补充:这电影的共情太强了 我自从两年前还没这么精神崩溃过 今天坐在家里看剧突然freak out 毫无任何征兆 我决定归咎于这部电影 不太建议精神状态不佳的人观看
Ari Aster和A24搭伙的第二部影片,画面澄净明亮,是一部在视觉上乍看绝对不会让人料想到是恐怖片的作品。
很多人称本片是“邪典小清新”,试着解读一下本片的视听语言,如何以明亮、鲜艳这些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视觉意象展现异常的邪教和教徒的精神世界。
明亮与虔诚不像一般恐怖片的阴湿,借着仲夏节的主题,这个发生在夏至前后的故事通篇色调非常明亮。
一开始展现女主Dani家人自杀与一些美国的场景时,光照普通,色调偏冷,画面被现代城市文明的冷漠与彷徨所笼罩;当飞机降落欧洲,主角一行人开始驶入片中的村庄Hårga,整个画面通透明亮起来,天是蓝的草是绿的,黄色和蓝色的运用非常突出:通往Hårga的路边小花、金字塔形的神庙是黄色的;所有人睡觉的房子是蓝色的。
设计师Henrik Svensson表示他想通过黄蓝给观众一种反差感,平时给人带来的明快、平静的颜色在本片中都是邪恶的征兆;另外这两个颜色是瑞典国旗的组成色,将黄蓝设定成重要颜色也是对民族主义的批判。
本片频繁出现黄蓝对比,也有非常巧妙地借用蓝天的颜色所有的一切都曝露在夏至艳阳的直射之下,仿佛村民虔诚信仰的光芒包围着主角与观众。
即使是带着“死亡”的轮回仪式、焚烧到达72岁生命大限之人的尸体,都在光天化日进行——因为村民视之为自然之事,甚至带着一些光荣——因此无需掩饰,一如所有村民的信仰,光明正大,毫无保留地展露在阳光之下。
包围着主角和观众这些来自现代文明的“外来之人”的,究竟是夏至时节仿佛永远不落的太阳,还是这个村落世代延绵不绝、虔诚如一的“信仰”之光?
因为信仰,所以有光;因为信仰坚定长久,所以太阳永不落下。
开阔与封闭就像有光亮就有阴霾,有开阔就必然有封闭。
看似敞开在阳光之下的村庄,好像与世无争,远离世俗社会的嘈杂,而其中包裹着众多反常识的秘密,不能受到正常社会的审视。
电影大部分时候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噪音和干扰,这也是邪教得以成立和维持的前提之一:封闭性。
所有外来者在进入村庄后,发现这里几乎没有信号,网络和通讯都无法连接,也就等同于被切断了和外部的联系和失去了任何之后求救的机会,他们就和让一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关在笼子里的熊一样,是邪教瓮中捉鳖的献祭对象。
本片的观众像Dani一样,是往钥匙孔中偷窥Hårga的外来者大门紧闭的黄色神庙也是一个伏笔,一开始被问到是做什么用时, Pelle简单带过并让大家不要靠近,而粮仓其实是进行人殉献祭的场所,封锁着祭典最大的秘密。
Josh为了毕业论文进行记录和调查,表面上获得了村庄长老的同意,他意图深夜闯进神庙,拍摄宗教圣书及密文,闯入了邪教秘密的核心,触碰到内部无法让人窥视的部分,给群落带来了暴露的危险,而一旦被现代世俗社会发现,那村庄的封闭性瓦解,必将分崩离析。
繁复和单纯为了让片中的邪教看上去更真实,导演和剧组不但在拍摄地匈牙利实地建造起了这个虚构的村庄Hårga,还围绕片中的邪教创造了诸多文字、图像及壁画,灵感来自于瑞典的Hälsingland,村庄Hårga即设定在此地区。
片中有着繁复和单纯的对立,宗教图像和文书看上去非常复杂,根据设定是代代相传的,和所有居民纯白的穿着、没有妆容的和透着朴实单纯的脸形成对比,而各种教义的繁文缛节、繁复的宗教规则,都是为了使人失去深究和思考能力,保持信仰的单一与纯洁。
导演表示其实壁画已经剧透了所有的剧情走向和结局,也说明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Hårga准备多时,一切计划都将按壁画所示发生。
Dani一行人住的房子内部墙上是为本片创造的壁画
华裔设计师Mu Pan绘制的片头,预示了整个剧情比如片中出现的一列宗教图像,是一个女性割裂下身,用血加入食物,对男性下蛊,让对方爱上自己,这就是Hårga少女Maja按照传统蛊惑Christian的过程,充满了古老传统民俗的神秘感,但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目光下是异常的,而Maja如此大动干戈,目的其实很单一,是为了受孕为村庄延续子孙。
我觉得Josh这个角色的设定用意可能就在于此,他是外来者中最想用用客观和现代文明的角度对Hårga进行分析的,但如果以正常的思维来看待,就会暴露邪教的真面目,因为繁复的教义就像精心编织的糖衣,包裹着经不起推敲的核心。
鲜艳与狂热本片另一个非常突出的视觉元素是仲夏节的鲜花,这不仅切合仲夏节的民俗主题,也与全片明亮的色调相映成辉;一眼望去画面中几乎很少有灰度的颜色,天空湛蓝草地碧绿,连可爱的农场小房子都粉刷得非常多彩,这些和鲜花一起共同成为邪教光鲜亮丽的一种粉饰。
谁能拒绝鲜花呢?
不论是群落女孩对外来者的求爱,还是Dani和女孩们为五月皇后的桂冠在五月柱下不止疲惫的起舞,都伴随着热烈美艳的鲜花,带着一种一根筋到底的狂热,这种狂热扑面而来,叫人无法招架。
戴着花环的少女们围绕鲜花五月柱起舞我觉得这种鲜艳与狂热最极致的表达,是在Dani获得五月皇后桂冠及女主Christian与Maja的交媾仪式:女主拖着繁重艳丽的鲜花裙,脸上刚刚褪去剧烈舞蹈后的兴奋,在钥匙孔中看到了自己的男友;向Dani男友Christian示爱的Maja赤裸地躺在各色鲜花之上,向神志不清的男友打开双腿,脸上是为了能够受孕为村庄延绵子嗣的执着。
统一与共情在拍摄Hårga的宗教仪式及集体活动时,画面大量出现了邪典电影中常见的对称构图,这种视觉上的秩序性非常符合邪教统一思想的特点。
群落中所有人的饮食起居,甚至睡眠都受到规范和统一,邀请主角一行人前往瑞典的Pelle在纽约着装普通,回到村庄后很快就换上了群落中的服饰,也介绍说衣服都是统一手工制作的。
此外,邪教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集体思维高于个人,因此群落中日常以集体活动为主,很多都带着冥想、膜拜等宗教性质——比如集体用餐时,从桌子顶端的年长者和导师开始拿起刀叉,而后沿长桌如多米诺骨牌搬依次拿起刀叉——诸如此类对行为的极度规范在精神上起到驯化及控制的作用。
描绘Hårga的集体活动时大量出现的对称构图但更多时候,这种统一意识因为从出生起就潜移默化地在村庄的生活环境及精神世界中孕育,服从集体与统一的行动已经成为了所有人内置的、自发性的一种常规。
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是sex scene和女主嚎啕大哭的两场戏:sex scenes时,村庄里年纪较大的女性全裸站城一排,围在鲜花和两人周围,模仿Maja的叫声;而在女主受到背叛,嚎啕大哭时,周围的女孩也附和着她一起哭泣,跟随她的呼吸频率一起喘气,直至她平静。
这两个场景看上去非常怪异,都是其他人通过动作和声音来表达和感知主体的感同身受,告诉主体你是我们的一份子,我们是共生关系(codependence),如此很快接纳了无家可归,没有归属感的Dani,吸收她融入了群落。
预告片中展示了女孩们和Dani一起嚎哭的场景迷幻、摇摆和困惑看完朋友说,觉得电影有种磕high感。
的确,从离开美国,坐上飞机,从机场开车路过瑞典的城市时,所有的场景和普通的叙事电影一样,而在镜头划过村庄的路牌时,镜头颠倒,预示就此进入了一个异常的世界。
一进入村庄Pelle就给了所有人迷幻菇(还是药?
细节记不清了),所有外来者的常识都会受到邪教意识和行为上的冲击,而他们的接受反应产生了分层:英国情侣Simon和Connie对殉老仪式反应激烈,无法接受并决定离开;Josh将群落作为毕业论文的题材,以研究探索的态度在记录和调查;Mark和Christian觉得村庄里的一些事情不正常,但态度模棱两可,更多时候是感到新鲜和猎奇而非强烈反感;而女主Dani因家人自杀PTSD,心理不稳定,缺乏归属感,精神最容易被攻破,Pelle一直在对她示好及引诱,并在不断离间和减弱她对男友的信任。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外来者的结局和他们在接受度是挂钩的:不接受洗脑的外人死路一条,英国情侣是最早消失的;想要客观探索记录的Josh让邪教有暴露的危险,好奇心害死猫;Mark无意中在祖先树上撒尿,亵渎了神圣,受到群落少女的蛊惑,最后在献祭时被安上了小丑帽;而男友Christian也同样受到了诱惑,最后被下药让Maja受孕,他也是女主Dani在正常与异常间摇摆的防线与标志——在五月皇后的盛宴上出现了很多鱼眼镜头,像是女主的意识在扭曲和变型,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Dani的正脸特写镜头,都是困惑和动摇的表情,她对正常与异常的认识开始模糊,逻辑常识降服于强大的洗脑和拉拢,最终选择将Christian献祭,将正常生活抛在身后,融入村庄。
鲜花簇拥着的Dani的特写,表情复杂=============================================================================对《仲夏夜惊魂》的production design感兴趣的豆友可以看下以下资料:文中关于导演和设计师说法的出处: https://www.slashfilm.com/midsommar-production-designer-interview/ https://www.bustle.com/p/the-meaning-of-the-midsommar-murals-according-to-the-artists-who-created-the-harga-commune-18172245 绘制片头的设计师Mu Pan的个人网站: http://www.mupan.com/ 本片美术指导 Ragnar Persson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agnar.persson/?hl=en
可能是21世纪到目前为止最好看的人类学影片。
如果砍掉前半个小时还能加0.5星。
精彩之余感觉还是有些纰漏。
披熊皮在人类学里一般可以理解为新神披上旧神的皮,获得新生。
但影片没有交代熊是图腾或神。
而且新神披上旧神皮再被献祭就很难理解。
旧神的皮已经是献祭后的结果了。
影片是如此阐述的:披着熊皮被献祭是驱邪驱恶。
但目前影片中表现的文明形式看不出有善恶明确对立的道德形式,应该是更远古的文明才对。
善也好恶也好在远古都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的、很难控制、会发生紊乱的力量。
另外如果设定近亲繁衍的残疾人是大祭司,那王权好像没有表现清楚。
残疾人作为祭司完全可以参与献祭也理应被献祭,但并没有。
vol.18,by 阿里·艾斯特 《仲夏夜惊魂》。
vol.18 观影团补更。
一部明晃晃的恐怖片,和介于wtf与amazing间的无数思考汇集。
十七人评分十五则短评 均分6.7
其实不用做过多的文本符号解读,艾斯特更多的只是关注仪式奇观本身。
与人眼同高的摄影机平视角度和上帝的俯视角度一同构成场景建立展示的基底,在摆脱了前作在逼仄房屋中的机械镜头运动后,这部的移动跟拍摄影才真正建立了同呼吸的旁观式的参与感。
但后半段却用单纯的奇观展示把前半段铺垫的本可延伸展开的欧洲文化、个体焦虑等问题掐死,这样就算让观众沉浸也能明显察觉到导演那强调自己高超技艺和作者身份的无聊意图,他也就永远找不到这类电影有趣新奇的切入角度。
——@西卡里奥 5 内核空洞,视听乏味。
再,译名有误,不应该叫仲夏夜惊魂,应该叫仲夏夜恶心人,你哪怕血腥镜头多一点呢,也好过无时无刻的猩猩叫吧——@橡皮鼓 5 甚至感觉有点讽刺,其实电影本身就像是片中两位写论文的人一样,通过周密的采风和一些精致的人类学研究配合一个周密的符号系统炮制出了一个精致的封闭的成果,正如剧情讲述的,它在挑选最合适或者说本就是属于其内部的人,并且剔除一切外来物,不断封闭自己,影像风格在这点上倒是与影片整体契合了,看似不明觉厉,不过是一篇纯外部的主观视角的人类学研究商品化的展示,或许如詹姆逊所言正是“商品社会物化使其仅剩漂浮的能指”(还真是挺漂浮的,跟磕了药一样)——@纯肉锅贴 5
北欧小清新风格的掩护下,演绎邪教那欲言又止的魔幻场面。
但相比而言,心理所受影响的程度,远没有邪教的各种仪式场面来得大。
嗑嗨般的片风,甚至某些极致的仪式桥段,比之前期待会出现的超现实画面更令人干呕。
题材方面,应该会令不同国度和文化信仰的人们,给予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评分。
影片则沉迷在冗长的、几乎掉线的状态中,煎熬着人们的观感。
——@香香菲舞 6 不及前作,男女主都可以提名金酸梅。
铺垫特别无聊,进入主线后不断展现奇观:跳崖、阴毛求爱、绕圈跳舞、活人献祭。
诡异和美学是有了,但一个一个死太模板化了。
(《我们》的喜剧性,《母亲》的歇斯底里都碾压本片)——@乍暖 6@火枪手吱吱 6. @孤独的自由 6
极其单薄简单的故事却有着诡异魅力,通过较为成熟的视听语言,无数的细节符号堆积,精致的画面与惊悚的配乐,将这个邪教故事变得具有生气。
不在于情节或者画面的恐怖,或者去刻画人物,而是导演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一种来自宗教的恐惧,一种纯粹的诡异。
——@无色无味的气体 7 在基调完全变换的前提下,导演还是能将诸多表现手法有效的继承是很不错了。
氛围营造依旧出色,明媚的阳光下,通过构图与低吟浅唱,诸多段落邪气弥漫。
文本上、视觉上迷恋于依旧庞杂的符号解码,生殖崇拜与公社质同化成为故事源动力,然而后半段故事就开始涣散了,缺乏情节同时又不缩减容量,人物状态停滞太久,便成了这样。
一个现代社会的弃儿进入封闭领域得到认同、成为QUEEN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还有点励志???
——@德卡的羊 7 视听层次依然很优秀,但拍两个小时邪教片可以,三个小时就非常不可以了,导演瞎编到自我高潮可还行?
后半段宛如喜剧,前半段的铺垫也功亏一篑,导演赶紧去拍暗黑喜剧吧。
——@铎mao猫 7 神秘的宗教仪式和符号,几近疯癫的信徒,看得我头皮发麻,关键这些还是完全暴露在阳光下进行的,营造出一种高级的诡异感。
细思极恐的是,女主从个人的孤独最后融入到“共情”的集体,这洗脑的能力简直不要太强。
有几个充满亮点的镜头和构图,能用神秘的宗教绘画暗示并串联整部电影的剧情走向也是很用心了。
——@月色归来时 7 比较喜欢前半段,氛围出挑,可惜故事显然编不下去,竟然还这么长。
即便如此,Ari Aster依旧示范了平旷空间的精湛调度,伴随着焦点的不断变化,虚实交替,镜头的前中后景被充分利用起来;而中景构图和充满大量几何图案的美术,搭配非常细致的光线设计,富于类似Giorgio de Chirico的观感,有效地描绘出虚假和恍惚的状态。
——@卡佛啪啪卡夫卡 7
从架空一个完整的伪乌托邦的完成度上很值得肯定,无论从整体色调到疑似令人发指的慢节奏到内核的一整套伪装在自然小清新下的残酷献祭都很统一。
这是一部后劲会很大的影片,得益于它在视觉上的享受与其实质上的残暴所形成的反差,这和它主旨的指向性也存在统一,是一部不需要再做过多改进的影片。
—— @果樹 8 阿里•艾斯特这次可厉害了,直接把瓜达尼诺在《阴风阵阵》最后20min内的异界狂欢延伸成了长篇——可被列入“对人类影响极恶劣”的“坏电影”之一,有帕索里尼的意象。
对邪教仪式的写实精准到了“崇拜”的程度,炙热并鲜艳着的。
只是故事实在薄弱,与这样的视觉美学和调度搭配起来显得牵强。
不过也好在编剧野心不大只是单纯地展现这种极端的教义迫害,不然倒成了下一个2018版《阴风阵阵》……——@张萧不是潇 8 不恐怖,但是及其诡异,在如此强光的照射下,竟能将一些普通的生活拍的如此诡异,艾斯特是真强,符号和神秘仪式算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满的一个了,虽然不是都能懂其中的含义,但还是会不经打寒颤,尽管让人不寒而栗,但是片中的镜头都太美了,观看效果很是享受。
——@老滚 8 不比遗传厄运差多少,甚至受限于尺度问题略有减分,导剪版的剪辑通顺了还可以酌情加分。
只能说阿里艾斯特又向另一个领域拓宽了恐怖片的范畴,黑色喜剧的同时邪典到底,白日下的生命狂欢,让人胆战心惊。
——@幽幻 8 阳光下的罪恶,剪辑上刻意留白,把所有的提示都藏在古老画卷里,虽然是老套的邪教洗脑故事,却在视听语言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新趣味。
中心构图配合极强的仪式感,神神叨叨地不断致幻不断制造诡异,一路把怪奇与未知的恐惧推向最高潮,渐进式的节奏让前戏足的非常足,看到最后就理解为什么要拍那么长了。
另外共振这个概念非常强,在口号式的呐喊中逐渐被同化,遭到巫术与致幻剂的双重打击,所有的人物思维也因此变得抽离。
——@奔兔吉尔 8
从《美国内战》的推文中来,我竟然发现两年前已经看过这部电影。
画风唯美,情节阴间是对这部电影的普遍观感,而这部邪典式的电影,展示的是一种规训的状态。
人,如何在群体之中生存,如何超越自身的认知,不在文明的花环之中,忘却了背后的残忍。
“给变态者的《绿野仙踪》”,作为恐怖片,他是以一种将美好事物扭曲的方式,通过镜头将内心的扭曲与隐喻展示到一个梦境之中。
无路可逃,是对这部电影所展示的高级恐怖的形容。
将人对于美好的向往,转化为对于未知的恐惧,并且并不将其放在阴暗的环境,而是放在一个明媚的世界里,然后告诉你,这种似曾相识的环境,你同样无路可逃。
这种来自于真实的绝望感,能唤起对生活的反思,在大量符号与规定充斥的环境,即便不了解电影中的文化符号,在当下原子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同样会面临大量的不确定感,信任的崩塌、群体的笼络、个体的选择,到处都是陷阱与机遇,从而人们更加迷恋阶层。
若是从这里想来,追逐稳定并不完全是经济的因素,更多还是来自于对社会环境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否与末世洪水一般,诺亚方舟就在前方,而你不得不疯狂前行,却不一定能得到救赎。
这便是美好生活之中看不见的魔鬼,是一种新的“叫魂”式的恐慌,它来自于对未来的向往,囿于脚下的道路,是一种倒下的嘶吼,是不甘心的咒骂伴随着风声鹤唳的我们仓皇出逃。
将美好扭曲是一种恐怖,追逐安稳似乎同样如此。
1、看了171分钟的导演剪辑版;2、前半小时很抓人:女主妹妹、父母离世,画面推进很有恐怖氛围;女主焦虑,没有安全感,一方面想依赖男友,一方面又担心成为男主负担的矛盾;男主对女主爱情耗尽,想分手又不好开口;男女主相处的尴尬情景:女主惶恐不安,小心讨好,男主强打精神,无可奈何。
男主好友对女主的冷漠、敷衍;3、进入瑞典小村以后,就有些一言难尽了,讲讲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1)女主嗑药,感觉脚上长出草来;在我看来,进入村子以后,女主的精神状态一直有些像嗑药:迟钝、晕眩,可能也是和她的心理状态也是相呼应吧。
(2)72岁的两个老人从山崖上跳下;场景血腥就不提了。
关键是围观群众的表现,非常平静欣喜,甚至连女主一行四人都没有表达出太强烈的情绪;反而让唯一表现出震惊、慌乱的英国情侣显得不正常。
(3)女主同伴之一被剥皮,人皮还被披在另一人身上去行凶;(4)男主被下药与玛雅交配的时候,那个场景太诡异了,虽然在场所有人都赤裸裸的,但完全不让人产生邪念;(5)吊在半空中,肺被取出来的人;(6)男主被放在熊皮里,和其它8个祭品一起焚烧。
4、影片前半小时和进入村庄以后有种割裂感,前面是非常现实的,观看时很容易和女主产生共情,体会到她的焦虑不安、怎么也无法挽回与男主感情又不敢说分手的尴尬,非常写实。
但后面就显得非常不真实,观看影片时我常常抽离出来,觉得这里就是导演编造的,不是真的,无法产生共鸣。
5、影片作为恐怖片的一些特点:(1)发生在瑞典的仲夏,极昼的几天,天空几乎不会黑下去,一切都明晃晃,即时有恐怖事件,仿佛都再正常不过,我觉得不安是我不对;(2)一直到最后,男女主一行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处在危险之中,也没有什么与“邪恶”对抗的机会,几乎就是不动声色地被解决了;(3)女主最后皈依了邪教。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
可惜这条谚语不适用于电影界。
观众是特别喜新厌旧的,如果导演不思进取,那他马上就会成为观众嘲讽的对象。
《仲夏夜惊魂》就是这么一部《遗传厄运》的双胞胎,除了色彩上从阴暗转换成了明亮外,其他别无二致。
其实这部电影和1973年的英国经典恐怖片《柳条人》非常雷同,但却远没有后者精彩。
首先是缺乏转折,《柳条人》前半部分是警察去小岛上寻找失踪女孩,是侦探片的模式,到后来才慢慢发现了岛上的这些奇怪的人是邪教,这种转变非常突然又顺理成章。
而《仲夏》的开篇就莫名其妙,女孩跟着男朋友和其他并不熟的人去瑞典旅游也显得非常牵强。
而且到了那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后,那些人的邪教属性一览无遗,毫无悬念的坏事肯定会接连发生,且没有任何转折。
《仲夏》的剧本完全是找死模式,没有足够花心思,动脑筋。
其次是拖沓磨叽,顾此失彼。
导演想拿深沉、装高深,想在一部简单平淡的恐怖片中展现一些瑞典的古老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崇拜、生殖崇拜等等文化、宗教、历史等高大上内容,可惜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并没有给电影贴金,而是让人觉得无聊厌烦。
本来就是鬼扯的故事非要和文史沾边儿,以昭显其真实性,简直是幼稚可笑。
本片还有个导演版,据说170多分钟,里面增加的全是这些“文化展示”(克里斯蒂安为他的人类学论文所做研究的子片段),可以看出导演有点飘飘然了,《遗传厄运》的过度赞誉让他把自己当成大师般没有节制了。
最后是没有高潮。
导演为了让格调上升,完全去除了追杀、虐待等恐怖片标配的画面展示,仅仅从尸体下功夫。
他做了若干件形象逼真的硅胶尸体道具,给几个特写镜头来吓人,这就是全部恐怖物料了,可以说也是小儿科的级别。
《柳条人》中的男主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被困在巨大的柳条人偶中将被火祭,让人有一种极端突然又无力回天之感,而《仲夏》中的女主却成了五月皇后,最后将几个可笑的尸体、裹进熊皮的男主、还有两个邪教徒一块烧死,真是蠢到极致,怪不得公映时影院里的观众笑场不断。
《仲夏》也有《柳条人》中的那种集体裸露的镜头,这样的场面很多电影中都有,比如《大开眼戒》等,也没啥特别惊讶的了。
如果导演能控制好节奏,删光一些可有可无的符号堆砌,最后来个反转,比如女主突然宣布要被祭祀的是那几个邪教头头,而不是一味听之任之,送自己男友见上帝,那这部《仲夏》或许还有些看头。
这个故事很重要一个转折点-当了解到那里的人活到72岁,传统要求生命终止于此,无论健康与否。
风水岭起于此处,接下来仲夏夜更深层次的体验才慢慢展开。
他们所谓的“信仰”电影介乎于异国宗教诡秘莫测,人性被好奇心支配,隐秘的故事逐步显现的磁场当中。
一个不小心,好奇心将变成最后的欲望。
要逃离早就能做到,但似乎越开放越“不知所措”没看过剧场版,不知道缺失的内容会导致观感有何不同。
加长版内容的玄乎和反社会的思维有些吸引人。
这里的人啥都不干,就搞风俗
图片有点脏,涂点鸭,打点格这种“邪教”性质的团体,好比如一不小心踏进的泥塘,进入之人,身体、衣物都会被玷污。
说不定还在一步步地侵蚀你的心灵,逐渐越陷越深,直到献出生命。
早有警示,没留心罢了(黑人和男主竟说来写博士论文,显而易见的画面,都没去探索) 女主带得起剧情,演技也值得赞赏。
电影节奏稍有些平缓,但总体趣味性好,就算近三小时时长也能接受。
-7
→电影开场长达30秒的长画展示了整部电影的剧情。
从左到右为:丹妮的双亲与妹妹死亡、克里斯蒂安安慰丹妮、克里斯蒂安带着丹妮与朋友们出游相遇哈嘎村民、丹妮与哈嘎女人在太阳下起舞。
五人中,丹妮是悲剧少女、克里斯蒂安是欺瞒者、乔希是窃书者、马克是小丑(最后头皮被烧之时,戴上了小丑帽子)、佩尔是引领者,吹动笛子蛊惑众人前行。
→电影基调开场几十秒的空镜奠定了电影的悲伤基调。
在1分到24分这段时间之内,电影的色调是非常灰暗的,呈现出一种永夜状态。
而这种状态也体现在了女主角丹妮身上,因家人去世,她十分低落、脆弱,在有限的镜头内奔溃了大概三次左右。
而在24分后的瑞典之行中,电影的基调转变成为一种截然不同的极昼状态。
女主也随之表现得愈发“开朗”。
→导演剪辑版导演剪辑版(170分钟)比公映版(147)多了23分钟,新增主要场景有两个,其他都是对于公映版的细微补充和延伸:→导演剪辑版43-46分钟丹妮一行人来到“哈噶”之后,首次参与了“哈噶”的吃饭仪式。
→导演剪辑版84-91分钟*哈嘎唯一天黑场景*在举行完悬崖节活动后,女祭司西芙又邀请丹妮一行人去参与晚上的祭祀河神活动,哈噶人贡献完祭品之后,有人担心分量不足,一个小女孩走出来自愿献身,被丹妮劝阻。
丹妮与克里斯蒂安再度发生争吵,丹妮认为哈噶过于原始、野蛮,要离开哈噶,克里斯蒂安则坚持没什么大不了,要写他的论文。
一些导剪版重要信息补充:1.众人开车前往哈噶途中,马克问“为什么这里的女孩都这么辣”,佩尔回答“维京人四处收集完美的婴儿,然后再把他们带到这里”。
2.乔希做“仲夏夜”题材论文的事情,早已在旅途车上(甚至更早之前)开诚布公。
3.乔希说当初克里斯蒂安使用论文网站还是自己教的,指责他作为研究生华而不实。
4.一直在关注马克的那个哈嘎少女,在马克误尿祖先树时,有为他提供帮助,与当地神父沟通。
5.女祭司西芙在窗外观察丹妮做馅饼。
→电影6分42秒处(导剪版6分27秒)丹妮服下名为Ativan的抗焦虑药百度百科:急性焦虑在发作时会有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濒死恐惧、失控感等痛苦体验的表现。
为丹妮后面的数次情绪失控埋下伏笔。
在所有的宗教电影中,这样的人物设定往往最容易被侵蚀信仰。
→电影24分处(导剪版27分)在克里斯蒂安一行人开车驶入哈嘎镇时,有一个完全颠倒的镜头,预示着“哈嘎”与外界的异处,即将到来的危险,将会倾覆一切。
→电影43分处(导剪版50分)佩尔的兄弟向乔希介绍“哈嘎”石碑上的文字为古弗萨克文。
有道注释:古弗萨克文( Elder Futhark ) 是 卢恩文字最古老的形式,主要在挪威地区的日尔曼部族和有及其它的移民部落中使用。
电影里,“哈嘎”有9天旅行、9人献祭、90年一次盛典、9倍数的年龄划分,甚至电影片名Midsommar(仲夏节)也是9个字母。
在卢恩文字的北欧神话起源中就有,众神之父奥丁自吊于树上9天9夜,顿悟卢恩奥秘的说法。
9对于“哈噶”是一个极具宗教意义的特殊数字。
→电影45分30秒46分处(导剪版52分)镜头略过一幅布画,上面完整解释了克里斯蒂安与玛雅的“传统”由来。
(1)少女爱上男子
现实:少女玛雅看到占星结果匹配的克里斯蒂安
(2)少女朝思暮想
现实:雕刻“爱情符咒”放于克里斯蒂安床下
(3)献上携带阴毛的馅饼与经血的饮料
现实:
克里斯蒂安吃到带着玛雅制作的阴毛馅饼与经血的饮料。
颜色比其他饮料来得更为深红(4)男子被少女蛊惑授精
现实:克里斯蒂安被老人下药,与少女玛雅性交。
→电影48分处(导剪版55分处)右上角有一幅壁画,正画着一男子在众女的注视下与女人进行交配,预示着克里斯蒂安的仪式。
而克里斯蒂安的床位也正巧在其下。
→电影51分处(导剪版57分)丹妮半夜抬头看见临床的墙壁上,画着一个人拿着匕首划破自己的手。
呼应隔天“悬崖节”的放血环节。
→电影68分处(导剪版77分)正中间壁画上画着两位灰衣老人(疑似被捆绑)在高处。
也在暗示着“悬崖节”的活动。
→电影76分处(导剪版94分)丹妮梦见克里斯蒂安一行人背着她在半夜偷偷离开,汽车尾气黑雾弥漫,她的口中也吐出黑烟,照应电影前半段她的父母与妹妹因为汽车尾气而死的事件,这件事情成为她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
同时她对克里斯蒂安一行人的信任也十分脆弱,害怕他们会随时抛下自己。
→电影84分处(导剪版104分)相较于其他人的游客身份,丹妮一直处于一种主动/被动融入“哈嘎”的状态:(1)在草地上、跳舞时幻觉身上长草,成为五月女王身上披满鲜花,强调根的意识;(2)佩尔对丹妮说了一些关于克里斯蒂安的“坏话”,告知她“哈噶”的家庭氛围(侧面削弱丹妮与外界的关系),在克里斯蒂安补救其生日时,她一直在看着一群哈嘎女人齐摆着照顾婴儿;(3)与哈嘎女人一起做馅饼、跳舞;(4)哈嘎女人在木屋内共情丹妮的悲伤。
→电影93分处(导剪版114分)当乔希在木屋中偷拍哈嘎的“圣经”《卢比劳德》时,一个人戴着马克的头皮进入房间内,将其敲晕/死。
虽然这个神秘人的身份在电影中并没有说明,但在剧本中有明确表示,这个人便是当初因为马克在祖先树上撒尿而激动的中年人。
→电影97分处(导剪版118分)在盛典上,丹妮伴随“哈嘎”众人喝下了神秘茶,随即产生了身体生根、花朵呼吸、看见死者的诸多幻觉。
早在电影28分时,她就曾喝下当地蘑菇茶(也许还吸了点东西?
),产生了类似幻觉:感官放大、视觉扭曲、甚至窥见妹妹鬼魂。
这是基于西方传统宗教对迷药的认识,许多巫师在举行仪式的时候, 会使用以宗教致幻剂(entheogen)为代称的迷幻药,其目的并非追求感官刺激,而是为了与鬼神沟通,在精神高度敏感之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哈嘎”这个虚拟地中,村民们就使用着迷药来控制村外人,使其产生幻觉,同时自身也在盛典上饮用,沟通神灵,削弱血腥仪式带来的冲击力。
→电影99分处(导剪版120分)女祭司西芙邀请克里斯蒂安进入木屋内,克里斯蒂安位置正对着的壁画,预言了他将在熊皮中被烧死的结局。
→电影103分处(导剪版125分)五月女王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殖崇拜,少女在形似男性生殖器的十字架下翩翩起舞,选出最有耐力的舞者,作为沟通神的媒介,去领导接下来的祭祀活动。
→电影108分处(导剪版130分)丹妮成为五月女王,看见妈妈迎面走过,叫了一声“mom”。
但其实在这个场景中,还出现了安妮的父亲与妹妹。
在药物与盛典的双重幻觉中,丹妮内心的“家庭”(归宿)已经默默地同化到了“哈嘎”中。
→电影125分处(导剪版148分)丹妮因为窥见克里斯蒂安与少女玛雅在性交,情绪失控。
众女与其共情,此起彼伏。
此时镜头移到了诸多壁画中的一幅:“背后圣光的女神手持橄榄,女圣徒俯首虔诚,勃起生殖器的男人在下方为熊熊烈火添火加柴。
”整幅画性暗示强烈,将赤裸男性之罪与女性的纯洁互衬。
预见五月女王丹妮对不忠的克里斯蒂安的惩罚是——火刑。
→电影128分处(导剪版151分)全裸逃出的克里斯蒂安发现了西蒙的身体被吊在一件木屋的半空中,后背被刀子呈翅膀模样张开。
这是“北欧海盗”维京人一种名为“血鹰”(blood eagle)的酷刑, 用刀具将人的脊椎肋骨切断,肺部从开口处拉开折成一对“翅膀”。
电影中,在克里斯蒂安发现西蒙的时候,他撕裂的背部微微颤动,还在进行着呼吸。
→电影142分处(导剪版165分)神殿的大火倾覆之际,哈嘎村民纷纷狂笑嘶吼,丹妮身上装饰满鲜花,脸上却布满恐慌,大火燃烧至尽,一直闷闷不乐的丹妮也终于大笑起来。
从外在服饰到内在心理需求,她完全融入了“哈嘎”之中。
但这疲惫不堪的笑容是病态的。
正如整部电影所体现的哈嘎族仪式,表面上是祈求自然庇佑的美好愿望,暗地里是骗取外人、活人献祭的“阳光下的罪恶”。
她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的释怀与融入,只是尚存于恐惧、疲倦、悲伤、药草与盛典的交替晕眩之中。
电影里的北欧异端崇拜太阳。
当然是北欧,因为有极昼极夜,一年中一半的时间少见阳光,所以完全懂得失去太阳的绝望。
异端对太阳的崇拜,宛如爱人移情别恋给你的教训:失去之后,才知道这光明无法填补。
每天和无数人沟通,受无数种赞美,都无效。
你只需要与那一人沟通,只愿受那一种赞美。
一旦捉住太阳崇拜这个主题,这部电影就完整得可怕。
它自始至终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即:无爱之地,可以用什么东西填补。
异端认为人生四季,每季十八年。
到了七十二岁,就该跳崖自杀,以躲避毫无尊严的衰老和死亡。
公社里每个人都形貌昳丽,而年轮正值五月,每天太阳照得白衣教徒和外来者心智发昏。
他们的皮相,就是极夜到来之前,往生咒的序言。
女孩来到极昼之地,背负着灭门的回忆:那个冬夜,全家死在消防队血红的灯影里。
她眼里看到的尽是花草,丰茂到喝完灵药,草叶就从有红似白的皮肤内生长开来。
但她仅存的爱恋所托非人,那男人在一年前早已失去了爱她的心思,只为尽美国偶像杜古德(Dogood)的善行,才陪在她身边。
接下来的自杀、失踪、亵渎、报复、淫欲、生育、庆典、同悲、纵火、微笑,无一不在回答那个问题:无爱之地,到底用什么东西填补?
答案是,趁五月未央,用访客献祭:大部分献祭肉体,女孩的献祭则更高级,是悲苦的丧失。
女人们围着她号哭的那一幕分明是现代舞,赤裸裸地扎进现代人的心脏:你是要孤单但独立,还是要在没有个人空间的拥抱里,把孤独强压下去?
无数人告诉你她们爱你时,你就知道自己已处在无爱之地。
你爱的那个人回头一笑,你就知道太阳又回来了。
所以这个异端,分明就是人们失去挚爱之后,用来劝服自己微笑的鸩酒。
最后女孩在无爱的荒原上微笑,但总有尊严,因为惩罚了口头说爱的男子,狠狠扇了谎言本身一个耳光。
但温吞的拥抱和强行的拥抱依然是无效的,它们比独立在寒风中更加可耻。
这就是极昼的恐怖真相,它预言了花草和生命力的尸骸将归于何方。
看完片子再回头看豆瓣评论,看到大家一个个严肃详细分析,满脸懵逼,感觉跟误入了一个邪典部落一样。
给几星都可以的一个电影。horror这个类别本来也没办法去讲道理吧,对于有些,美就可以了,对于有些,拧巴就可以了。故事谈不上新意,但是把大白天搞得这么鸡皮疙瘩的也算成就了。最后群“舞”那里,我说这不就是你们北欧人contemporary dance即视感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农家乐别瞎几把参加,摇号献祭真的笑死我了。
不恐怖,应该算是神秘主义或者邪典。没有jump scare,画面几乎一直都是明亮的。如果不在电影院观看的话估计观感会差蛮多的。虽然也是很精彩的一部但是看之前一直都是做好会被吓得睡不好觉的准备结果还是有点失望吧。
原来写论文真的会出人命
2.5 这素什么小清新北欧邪教片?咋跟传说中的苗寨一样一样的 能歌善舞还会下蛊 我真不觉得有什么可怕的 导演就是想着法恶习你 真正的恐怖是有文化背景的 是让你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细思极恐 这个真的是在开脑洞,没有任何基于现实社会问题的部分。一开始觉得来劲的元素还挺多,commune,人类学博士,田野调查。后来发现比起这些瞎编的东西,读博写论文,和同学争论文题目,和傻逼谈恋爱,都来得更恐怖。
连续两年的年度最佳恐怖片都出自同一导演之手!1.一场漫长而可怖的白日梦魇,一串阳光下的罪恶,一朵于清新田园里悄然绽放的恶之花,一曲在生意盎然的明丽原野上奏响的黑色忏魂曲。2.部分基础设定上承[异教徒](1973版),但各个部分都更加完整和饱满。3.阿里·艾斯特缓慢而富有揭示性的运动镜头漫溢着诡秘的魅惑,公路行车的颠倒镜头则让我想及[情枭的黎明]。4.在对各种死亡仪式、祭礼与狂舞的专注描摹之外,部分暴力场景与失踪过程被省略或留白,增添了神秘感。5.女主的数次“植物化”幻觉终至成真,扎根于这片异域土地上,而其余的他者则被“动物化”,被驯化,被操纵,被屠戮,甚或成为玩偶/标本。6.女主融入集体、成为家人的两个有趣标志:在狂舞中以瑞典语言说,在惊栗、哀惧与苦痛时与围聚在身旁的众女子一起同频同姿嘶吼。(9.0/10)
挺压抑的邪典片,女主洗脑录,前面铺垫很漫长,从一个小时才开始进入惊悚,还有片尾那哥们的熊皮大衣很酷。
No good
哈哈哈哈虽然比起遗传厄运实在是差了好大一截,但是看得出来导演玩得很开心就对了。导演献上许多可能接下来很久都不会有人超越的邪典片段,叹为观止。加之浓墨重彩的配乐和强迫症一般的影像风格,大手一挥想必也是可以掀起影迷一场骂战。虽说这片长扎实,但可惜了没好好讲故事,好也好在没显得太过冗长。
就喜欢邪教惊悚片。ps:里面很多原画是我大四thesis的老师mu pan的作品。为他打call。
一部人类学电影。所以说,共情是邪教最恐怖的手段啊... 有些场景extremely disturbing. 还有些又诡异又仿佛透露着一种冷幽默的场景,这点倒是和遗传厄运一脉相承... Ari Aster的运镜真的很强。这部的摄影也是没话说。只有一个疑问:瑞典就连这种偏远村庄的村民英语都这么好吗?难道是坑傻逼美国佬坑多了熟能生巧?
Yes, and when it is my turn, it will be a great joy for me.
虽然很好笑但还是多次看睡着。first date就挑了个breakup movie我真是越来越重口了
不得不说,信仰真的是治愈伤痛的良药,哪怕是邪教,所以才有那么多痛苦中的人头破血流也要往前撞。影片开头陪着女主哭了很久,那种失去挚爱的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那些绝望的瞬间都是那么熟悉。特别理解为什么最后女主笑了,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只有在这里人们相信生命会永生,在她心底才能过得去、活下去。不然最亲之人那样惨烈的非正常死亡实在是她此生不能承受之重。而当一个人痛到连死都不惧怕的时候,那些令常人惊恐的仪式似乎也没什么了,加入后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就是抽到陪葬签一死,但至少除此以外的时光是还能被陪伴和忘却痛苦的。看完愈发觉得,正常和疯狂往往只是一线之间,那些疯狂举动的背后,往往是超出正常人生的伤痛。看完也后背一凉,女主就仿佛平行世界被迫走出一条血路的另一个我,警醒与震惊充斥着这个晚上。
风格鲜明的“柳条人”,阳光明媚、温馨笑容之下的邪恶和扭曲,洁白场景下的殉道,夜晚婴儿不断的啼哭,整体不能说恐怖只能是极其诡异,观感不错。但与《遗传厄运》同样的毛病,就是无节制的仪式感渲染,这么简单的故事拍两个半小时,阿里·艾斯特这种风格特色,只能说有得有失, 后面几处场景很是尬,感觉这不是邪教而是传销。倒是很多(血腥)场面特写值得一看,那个红发妹子长得像莫德里奇,全程出戏。。。PS,这个导演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不太讨喜哎。
用更大的聲響去掩蓋呻吟,以更多的疼痛來埋葬痛苦。和《遺傳厄運》的觀感相似,攝影、剪輯、配樂、音效又一次贏得了我的芳心,雖然被異教一步步引誘最終同化的故事也是我的菜,但是故事最終呈現出來的方式,難以讓我有更大更多的享受,詭異得太過顯山露水,反而讓人少了探索欲,儀式感過重甚至有生出史詩感,而隨著故事的推進反而愈發難以走進角色的內心,自我割裂了。
将《遗传厄运》的仪式感再度强化,故事关于献祭,关于集体主义。哈加族人有一套完整的运作系统,以整齐划一的方式有条不紊地吞掉外来者。这一切发生在白昼之下,既华丽又诡异。相较于前作在场面调度上的雕琢,这一次,导演明显更借用声音与特效来构建他心中的恐怖世界。
涂鸦写好结局、丑娃调节气氛和宗教暗示部分意料之内,高饱和用光把恐怖惊悚的部分驱逐到一个很小的角落里进行发酵算是惊喜。让我比较感叹的是这个导演在恐怖题材细分领域的大胆尝试,从《遗传厄运》那么学院范儿十足的jump scare设计,再到这部邪典文化探究,后面要是再拿几个大制作,接过温子仁的王冠也未可知
一部不知道该怎么打分的电影。讽刺的是一个人作恶是恶,一群人带着鲜花做成的头饰,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犯下的酷刑,你却开始怀疑自己价值观是不是不够包容。这就是众的力量。用之对是博爱,用之错是邪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