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陌生人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三个一模一样的陌生人

主演:罗伯特·夏弗朗,大卫·凯尔曼,艾迪·格兰德,劳伦斯·赖特,霍华德·施耐德,迈克尔·多姆尼茨,艾伦·塞沃内,艾伦·卢克斯,莫特·夏弗朗,爱丽丝·夏弗朗 ,艾略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孪生陌生人》剧照

《孪生陌生人》长篇影评

 1 ) 主要从本片叙事方法谈——一部不像纪录片的纪录片

本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本故事素材的离奇度,又因为其真实性,深深碾压了一把观众情感。

但影片巧妙的叙事手法同样功不可没。

从始至终紧抓观众注意力,突出前后情绪极大反差,在气氛营造上不输悬疑类型片。

整部电影主要通过当下对事件亲历者的采访,以及对过去事件的再现两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过往再现包括演员情景重演、过往真人秀回放、家庭录像回放、老照片、老报纸、老资料片等至少7种形式交替表现。

形式的多样带来观影的新鲜感和未知感,因为不知道下一次的重现会由哪种形式表现,甚至你会先行预测。

特别是情景重演的形式,配合恰当的音乐(如重现公路夜奔时的激情摇滚乐,和重现结婚浪漫时的温馨流行乐),就像在现实中插入一段段不同类型的的剧场表演。

纪录片容易产生无聊和疲惫感的特色标签由此已被摘除。

对亲历者的采访,影片5/6的比重只选用一种方式:亲历者在近景距离内直面镜头叙述。

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感,营造出一种角色直接坐在我们对面谈话的错觉。

观众成了镜头外唯一且直接的倾听者。

并且影片没有设置旁白这一角色,所有线索展开都是通过叙述者的表达,叙述者的倾诉即是我们认知的全部。

观众没得选择,唯有跟随叙述者一步一步探知黑暗现实的真相,不知不觉中被代入成解谜的热衷参与者。

毕竟真相谁不想知道呢?

而很多观众观影后产生的极大不适感,除事件本身的现实荒诞外,影片前后两部分刻意营造的巨大情绪反差,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不适。

影片上半部分主要讲述三胞胎重聚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们红极一时的盛况。

明媚的色调、动感的音乐,以及家人和他们自己饱含激情讲述,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精彩。

都营造出一种氛围:只要兄弟三人团聚在一起,幸福成功都会随他们而来!

观众也和上个世纪的美国人民一样,喜闻乐见他们的成功与喜悦。

而影片后半部分从实验被披露开始,色调灰暗、配乐悲情,以及事件当事人负面情形不断的呈现,这时能感觉到的唯有不安、迷乱和压抑。

同时影片在很多细节处,对三胞胎命中注定同一性的突出,如唯有安迪和鲍比两兄弟的采访是在同一个辨识度明显的摄影棚内,其他亲历者都是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影片中三次重复回放三胞胎在真人秀中对于同一性特征的展示:坐姿、抽烟的牌子、喜欢的姑娘……以及鲍比在镜头前倾诉的那句:“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分开”。

都和后来艾迪的单独离去形成强烈对比。

前后对比的巨大落差,激发出观众对三胞胎特别是对艾迪的共情能力,如果不是人为预谋的干涉,他们的命运不该如此。

影片后半部分基本是在一个解谜的过程中进行,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实验?

实现的目的又是什么?

观众早已被引导为主动探寻线索的解谜参与者,这时,提供具有迷惑性质的线索,便可以吊足观众胃口。

影片在实验被披露前后,分别提到过2个迷惑线索:一个是克隆,一个是精神疾病遗传研究。

而且克隆这个不经意调侃的台词确实迷惑住了我,我还主动猜测情节会不会向科学怪人秘密进行克隆实验的方向发展。

以及影片每次要出现真正的关键线索前,都要集中闪回一组之前提及过该线索的画面,配合短促紧迫的音乐节奏。

这些手法都延长了悬疑惊奇的效果和观众验证期待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紧迫的兴奋感被提至更高点。

所以才有观众在看完该片后,一点儿没觉得自己看的是纪录片,反而觉得自己看了一部惊悚悬疑故事片。

不过导演作为很会说故事的人,也有那么一处拿不准的地方,就是结尾对实验结果的推论。

脱离整个影片铺垫,突然就莫名其妙将实验结论归结到后天培养可以战胜基因不足,可以战胜一切。

(真正的实验结果要到2066年才能向大众展示)甚至该片豆瓣评分从10月份的8.1降到这个月的7.7,短评中的批评大多都是针对结尾这处突然熬出的鸡汤。

当然整部影片及观影后引起最广泛讨论的,还是对这项隐瞒实情将同胞婴儿分开抚养实验的道德探讨。

这是违反人性的吗?

当然是。

但这项实验开展时,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是心理学刚刚成为主流的年代。

文明约束的落后,以及对于学术成就的渴望,让这项实验得以成功开展。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惊奇把双胞胎孩子分开养会怎么样?

(一个有趣的点,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问问我们周围的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怎样?

)但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为干涉对三胞胎造成的命运差异:艾迪的死亡,艾迪父亲延续至今的自责。

连荧幕前的观众都不免会问:是否将艾迪放进一个不适合他的家庭,都是实验组提前规划好的?

如果真是如此,艾迪和他的收养家庭,注定会成为这个实验结果的牺牲品。

更何况还有不知多少这样被人为干涉命运的双胞胎们。

时间可以用来作为错误的借口,但越过人类界限去行驶上帝的权利的人,他们的道德感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提高。

影片中有两段关于实验负责人和执行人的采访。

一位是美国精神病学伟人之一的彼得·纽鲍尔,同时也是这项实验的负责人。

值得一说的是,纽鲍尔本人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安身立命后他选择用犹太婴儿进行这项实验。

另一位是该实验的研究助理劳伦斯·珀尔曼,现在是一位博士。

因为本片没有设置旁白角色,虽然片中没有对他们直接的评判话语,但对于这两个人物的呈现方式,已经将电影工作者的态度表露无遗。

在多年后实验已经终止的采访中,彼得·纽鲍尔对于这项实验的一切闭口不谈;劳伦斯·珀尔曼哈哈大笑调侃起试验中有趣的地方:要小心不能泄露“你看起来很像你的孪生兄弟”这种话,不然当场就要被解雇。

冷漠自私,没有丝毫对实验对象的愧疚,甚至珀尔曼有些反人类表现,都令这两位现实中的成功人物,在本片中讨厌十足,让人反感。

好巧,我对他们的想法,和电影工作者出奇一致。

最后提及一下片中比较含蓄的一个价值观:媒体具有能推进社会事件良性发展的功能。

不论是片中情节的体现:该项实验于1980年终止,这正是三胞胎爆红的时期。

从大卫的口述可以得知,来自铺天盖地媒体的压力,很可能是实验停止的原因。

还有临近片尾的字幕说明:原本被强制保密的实验研究记录,在影片拍摄后已经被提供给大卫等实验参与者。

在曝光这项违背人类文明的实验和协助参与者们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媒体(新闻、真人秀、电影)都起到很有力的推动作用。

所以不要再用《楚门的世界》这样一部抨击娱乐至死价值观的影片来类比了,我们《孪生陌生人》明明做的是好事啊!

 2 ) 被实验的人生

讲完三胞胎相认后,影片分两条线继续追踪整个故事:一条线接着开头讲三胞胎后来的生活,用当年的电视片段、家庭录影告诉观众,三胞胎上了很多节目,变得小有名气,各自成家,一同立业——开了个名为“三胞胎”的餐厅。

另一条线追寻三胞胎身世背后的各种疑点。

其中重头戏在于,三胞胎的分开抚养是研究者为了学术观察而人为地与收养机构合作安排的(出镜的两位兄弟提到从小就定期有人来给自己做测试、问问题、录影)。

以下严重剧透哦三位专业人士先后出场,梳理一下他们各自给出的信息:1, 调查记者,他了解到精神分析学教授纽鲍尔曾经搞过一项研究:将同卵双/多胞胎在出生时安排给不同的家庭抚养,研究这些孩童的成长。

2, 纽鲍尔当年的女研究助理(?

),她提到纽鲍尔教授的研究思路是为了通过观察,得出nature or nurture的确切答案。

老人意味深长地表示,nature的力量极强,孩子们的相似性(尽管成长在不同家庭)远超想象。

这意味着无论你free will多么强大,遗传的东西你还是无法改变。

这时候片中的现实线和疑点线交会:三兄弟因为生意问题嫌隙渐生,波比退出,艾迪精神病发后自杀。

影片又提到三兄弟和他们的生母都曾受精神问题困扰,于是猜测该研究是否为了探讨精神病是否具有遗传性?

然后回到疑点线。

3, 实际参与了该研究的助手,他否定上述猜测,表示研究目的就是观察育儿实践对孩子的影响。

然后来了个重磅爆料:三胞胎各自都有姐姐,也都是收养的。

研究者提前在各家安置领养的姐姐→借此了解到三对养父母不同的育儿方式→再将三胞胎分别安置在三个家庭→等于研究者人为的为三兄弟各选了一对父母→以此来达到控制变量、研究因变量的目的。

看完实在是十分心寒。

今时今日看来,这项研究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

这也是影片中受访的人们的共识。

对于三胞胎来说,他们和他们的养父母毫不知情地成为被试对象,像小白鼠一样被研究者观察着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是波比新生报到时的偶然发现,三胞胎或许终其一生都不会知道自己有另外两个孪生的兄弟。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研究者在过程中毫不犹豫地扮演了上帝,为三胞胎选择各自的养父母,那么反过来,是不是可以要求研究者为养父母给各自的养子造成的伤害负责呢?

比如影片最后提到艾迪与他养父的关系糟糕,并暗示这极有可能是造成艾迪自杀的重要原因。

艾迪人到中年自杀,观众难道不会问,研究组明知道艾迪养父极为严苛、对孩子特别冷漠,为啥偏偏要把艾迪安置到他家去当倒霉孩子呢? 研究组下这一盘大棋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要为以后负责。

长久以来当子女的总归有点委屈,我们又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投胎到什么样的家庭就认什么样的命吧。

这部纪录片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有人替这三个孩子选择了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出身,间接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这和普通的收养情形不同,因为研究者预先已经知道每个家庭的育儿方式、家庭氛围,其实已经预先设计了孩子未来的成长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兄弟难免觉得不公平。

不要忘记大卫刚开始知道另外两位兄弟时,心里想的是,this SOB is probably driving a Benz! He’s got a doctor! 19岁的大卫觉得波比爸是医生,我爸是蓝领,不公平。

人到中年的大卫才明白自己的爸宽厚可亲,比起波比爸的忙碌、艾迪爸的冷漠,自己的爸其实是最好的。

可惜波比和艾迪根本没得选父亲的性格,他们难道就不会觉得不公平?

写到这里觉得有些沮丧,研究组的上帝之手无论怎么为三兄弟选择,都不可能让三人各自满意。

而且他们还有了一个具象化的恨的对象——研究者们。

而普通人抱怨自己的父母,却也深知无法改变,也就只剩下后天努力、学会释怀这条路可走了。

 3 ) 《孪生陌生人》实验——美国历史和社会变化的一片拼图

200228 / 好奇怪,感觉热评里的大家跟我看的不是一个结局。

片尾分明已经呈现了多种视角,剪辑也没有耍心眼,既没有给Nature vs Nurture下定论,也没有将内容落在这里,而是回到了道德问题,即最后二位的发言。

落幕时采用那一句“使在转角处遇到另一个自己变成可能(大意)”的确有煽情嫌疑,但理解为讽刺也未尝不可,毕竟前文一再强调了这种迪士尼式的梦幻发展是受人为操纵的。

至于“电影重点应该在批判这个实验上,而不该提出Nature vs Nurture”,我觉得真要这么拍,那才是煽情巨作,就非常浅薄和片面了。

这部片子的内容挺多层的,要批判实验就必须提到实验目的和年代背景,而它就是在叙述这些。

我虽然对这方面了解尚浅,但也可以大致解释如这个实验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等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社会学的实验总是伴随着伦理问题的原因:那会是这几门学科新兴的时期,很多规则尚未成型,需要时间来走向成熟。

时间一长,问题出现了,美国因此新添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法案,更是确立了至今仍具有重要地位的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它直接受到国家机构管理,用于探讨伦理问题,更有绝对的权力制止在道德层面具有高风险的实验(60年代时类似的组织还未出现);电影里提及的zz问题,也是在说这整个制度,所以对“不公布研究结果”的种种推测真不是一句“阴谋论”可以概括的。

不过不得不说,随着更多真相被发掘出来,我感到一阵阵的恶寒。

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能想出多少残忍的“新奇”和“里程碑式”的尝试啊,分离亲生手足,欺瞒领养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隐藏已知的亟待处理的问题,用别人的人生来试探真理,而且当时无人感到内疚——真是今日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档案封存时间超一个世纪就是莫大的无声誓言:虽然我看起来是在保护受试者,其实只是想要等到我也挂了之后再挨骂,毕竟遗声余价总不能穿透泥土和棺材板吧。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片子信息量已经够大,态度不偏颇,将许多问题摆上明面,对于不了解的人是很好的入门引导。

但是作为仅一个半小时(甚至还可以压缩)的视频,面对本就有太多疑点和矛盾的话题,它的时间有限、呈现方式也有限,要想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当然不能只仰仗这一部纪录片。

很欣赏里面给纽约客写文章的严谨的小哥,对于想要讲述的内容,他会去寻找该领域的权威依据,去研究论文。

这也是我想要拥有的毅力

 4 ) 先天重要还是后天?

很有电影感,纪录片和电影相结合,里面的情节引人入胜。

不过还是想说下看完后的感受。

最重要的一点,我也很想看2066年后的研究结果,想看看他们究竟研究的是什么,不过2066年我估计不在了。

对于人来说,是先天重要,还是后天的培养环境呢?

这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还记得去年发生“母亲欲割肝救子,结果发现孩子不是亲生的”这个新闻,闹的沸沸扬扬的,似乎这两个抱错的小孩家庭成长背景也相互调换了,一个中产,一个家庭情况稍微没那么好。

看网友评论说,有个小孩狼心狗肺啥的,是遗传劣质的基因。

这,可以这么说吗?

我不认为,很多事情是由各方的综合因素所形成的,而不是单一的。

我本来觉得是后天影响比较大,可是现在回想所看到的,所经历的,相互结合吧。

还有最近看《如父如子》,也是孩子被抱错,里面发生的事,但这是小说。

话说还是很想看到研究结果,想看看他们为啥隐瞒,想看看到底研究出个啥玩意。

影片中,他们都有提到过,有个精神不大好的生母,而采访的那两组双胞胎,都曾或多或少地患过精神疾病。

虽然里面有个研究员说他们研究的不是这个,但这样本是不是也太巧合了?

还有家庭因素,后天影响,好像确实是决定他们三胞胎后面的走向。

但,这也是只是影片所呈现给我们看到的。

科学和伦理道德,这两样,真的很难呐

 5 ) 我如何成为了我?

平常的工作日夜晚,看了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电影,吊诡的是的是特别精彩的戏剧情节,居然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

洗完澡,还沉浸在戏剧化的感叹中,人生如戏,而不一定都是童话剧。

电影从三胞胎的戏剧化相认开始,生命中出现了另一个double的自己,不仅震惊了学校,也震惊了各方媒体。

报纸头条的争相报道下,更令人惊讶的是还有第三个自己。

分别被领养的三胞胎兄弟,居然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

兄弟们只顾着相遇后的新奇与意外得到;养父母们却震怒在孩子们的被迫失去。

同一个领养机构,却刻意分开了他们,他们被人为的拆散了。

养父母们期待的诉讼,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流产了。

三兄弟沉寂于他们的相遇,这段离奇的故事也被众人放大咀嚼谈论着。

David Bobby 和Eddy还一起开了triplets的餐厅,第一年就赚了盆满钵满。

可是人生的走向不是我们期待的一帆风顺,万般皆美。

三胞胎最终还是分开了,因为丢失的十九年童年的相处,血缘之浓也无法弥补生活之琐碎和冲突。

童话落幕,人生开台,三个中的eddy最终自杀离世。

三胞胎的故事充满巧合但只是序幕。

一位记者发现,这其实是一项心理学的研究样本,三个兄弟有意被放置在蓝领、中产和富裕的三个不同家庭中抚养;而研究机构每年都会定期家访,上帝视角般的看着这群应该相识却不认的骨肉们。

影片的开头,为我们展示了三胞胎诸多的相似,喜欢同样的香烟、同样的运动、甚至同一类型的女生。

有那么一刹,突然觉得你人生剧本是否落地前就已经冥冥之中写好了篇章。

可令人欣慰的是,三胞胎娶了不同的妻子,而每个妻子眼中的丈夫都是最帅最优秀最与众不同的那个,即使他们看起来根本一模一样。

纪录片最后带有巨大的指向性和惯性,为了解释艾迪为何命运不同。

中产阶级的他父亲是一位军事化纪录化的教师,而似乎他们父子间没那么多语言的交流而关系看似一般。

David虽生活在蓝领阶层,好似拥有了大家都最喜欢的开明的父亲,从而他感谢他的一切源于此。

bobby一直在影片中反问为什么走的那个不是他,他宁愿代替艾迪。

艾迪父亲动容的问,是否自己少教育了些什么,才让艾迪走上了这么一条命运之路。

我也曾不止一次的问自己,我如何成为了我。

先天和后天在激烈的拉扯了什么?

人生之路到底是用什么铺筑的。

影片正能量的灌了狠狠的鸡汤,强调了后天培养可以改变很多。

另外从科研角度,人为的分开了这么多兄弟姐们,是否有悖论理;那个人命运在人类科技进步之时做的牺牲是否值得?

人类真的是既渺小又伟大,生活的无奈又精彩。

一切际遇都是成为每个自我的必经之路,先天铺好了曲,后天还是得填词……

 6 ) 来自一个国外电影人的点评

这是史无前例 后无来者的心理学实验给我们看到的现实发展 也是道德和科学的底线斗争有人说结尾太过有引导性 在实验论文无法给出一个概括性结论下 电影人们引导人们去相信 后天大于先天这一件事 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 这个结论是能够被我们一部分人的内心给采纳的 心理学中也有结论讲述一个孩子的成功在于她/他成长环境中是否至少有一个可依赖的监护人角色的人,不一定需要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是有一个能够照顾以及正确引领她/他的人我认为在这么复杂的现实关系中 影片讲述了我们人类很早开始追溯的先天跟后天的关系 但我们也不可忽略后天教育 以及家庭关系从小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以及认知作用西方社会的引领跟他们的社会风气有紧密联系 在那样的先进氛围下 不缺剥夺人权的细节 甚至更加残忍的 没有同情同理心的社会选择给四颗星因为题材后无来者 并且这故事真实震撼 唯一缺一颗星 也是因为故事真实震撼甚至惋惜不论生活给你多少光彩 都希望你能专心在对你最重要的部分 就是懂得沟通 爱你身边重要的人 不要让自己一个人深陷黑暗

 7 ) 孪生陌生人

冠状病毒肆虐中国,我宅家闷得慌,看了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孪生陌生人》,又招惹得我对人生命运再一次波浪式反思。

我如何成为了我?

促使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注定这一切成因的本质原因究竟是什么?

先天基因遗传因素?

抑或后天环境因素?

先天和后天在激烈的拉扯了什么?

人生之路到底是用什么铺筑的?

看了被称为史上最残酷实验的《孪生陌生人》,影片没有透露实验结果。

相关的研究资料,被封存在耶鲁大学图书馆至 2066 年。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实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结论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不能公开?

其间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8 ) We are beyond nature and nurture

3.5/5四星半给故事,二星半给叙事。

先说缺点,记录片叙事角度不够客观,对于心理学研究以及心理疾病的理解有限,将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工作者,还有心理疾病患者放在了“正常”“大众”的对立面。

但是真实事件本身非常引人入胜,情节一波三折,精彩到让人头皮发麻,不考虑作为记录片的缺乏客观性,确实很有戏剧观赏性,观看体验很好。

以下剧透,不推荐不看电影看>>>>>>>自从五六十年代心理学成为新兴学科,研究人员们就一直好奇:Nature or Nurture? (先天还是后天)到底哪些因素真正把我们变成现在的我们?

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之路真的有选择吗?

《三个陌生人》里,自从出生就被分开的三胞胎,被人为放入了蓝领,中产和高薪稿知三个家庭,教育理念也各不相同。

十九岁才意外相认,却发现三个人无比相似,无论是性格,体育还是爱好,抽的烟的牌子还是对女性的审美,都如出一辙。

那么,原来我们没有什么选择权吗?

原来基因决定了我们的爱好和选择吗?

剧情此时意外转折,以三胞胎其中之一抑郁症自杀为开端,揭示了三个人不同的童年(尽管19岁三人团聚以后,经常在不同家庭之间走动)对他们一生无穷无尽的影响。

其中中产的家庭严格的教师父亲,对于自己的儿子极其苛刻。

最后,他无法承受三人散伙(三人团聚的新闻曾经家喻户晓,三胞胎也成为电视宠儿、纽约红人,一起合伙开了一家“三胞胎”餐厅,门庭若市)的打击,最终自杀。

电影追述回童年的无限影响。

然而我希望相信,就算天生性格未必开朗豁达,就算家庭养育十分错误,就算这样,也不应该宣判一个人的结局。

虽然Eddie遗憾地走上了这个悲剧结局,在人世间挣扎的我们,总还是要对自己再坚持一点信念。

很多人太不适合当父母了,而他们也许在看到最惨结局之前,都无法彻底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永恒伤疤。

也许所有的伤都多少可以恢复,但永远不可能像没发生过一样。

与其说我真正相信人可以一直走下去,不如说是一份希望和信念。

然后我很喜欢里面的项目负责人原研究助手之一(非双胞胎/多胞胎项目参与人员)老奶奶!

人格魅力爆棚。

住在加州的豪宅,收藏了很多艺术品,想起当年的教授第一句话是他特帅。

有那么一点点科学至上的反人类气质,说起这个项目眼睛闪闪发光。

我可以理解不了解科学研究的人会对这样“疯狂科学家”的形象害怕和反感,但我觉得这正是研究人员需要的热情。

也许就是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偏执一点吧。

不考虑心理实验的诸多道德难题,心理学如今的局限确实和大量道德限制有关。

不过,不同利益方的博弈,也许就是人类社会的魅力和挑战所在。

 9 ) [Film Review]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2018) 6.6/10

Tim Wardle’s engrossing documentary tantalizingly promises audience to unearth the truth behind its newsworthy vintage hoopla of three Jewish identical triplets, separated by birth, serendipitously reunite after 19 years in 1980 when two of them are matriculated in the same college, but a conspiracy theory looms over their initial adoption polices, all issued by the defunct Louise Wise Services agency, and slowly, the film traces back to a nurture vs. nature twin study initiated by the late Dr. Peter Neubauer, a renowned child psychiatrist. Those three triplets, Robert Shafran, Edward Galland and David Kellman, each has been selected by Dr. Neubaurer’s research team to grow up in a foster home of different economic tiers, accordingly, blue-collar, middle class and upper class, with regular visits to film and record their behavioral patterns without telling each family the truth, beyond the shadow of a doubt, the research is unethical to a fault, but it is also clear to understand that, when temptation is that high - to acquire a chance of purely studying genetically identical specimens without any cross-contaminating external inferences, ethics can be easily compromised, this is what the film hits home with, although Wardle verges on over-exploiting sentimentality to this reviewer’s taste. Told through various talking-heads effusing on the beggar-belief discovery, the film is noticeably edited to coalesce an intriguing narrative by filmmakers carefully choosing what information can be divulged along the way, for one thing, it never loses that lucidity in it. But conspicuous by his own absence, since Robert and David are the main raconteurs, very soon, the absent Edward’s fate starts to cast an ominous undertow, so by the time the bean finally been spilled, we have already built up enough ballast to accept it with spiraling curiosity of its raison d’être, unfortunately, Wardle skirts over it, one might second-guess because the family has its concern of their privacy, but still, it is somewhat disheartening, one cannot just lump the reason behind a person’s suicide to a simple medical term like “manic depression”, there is much more factors in the play, everyone knows that, therefore this obvious cop-out hamstrings the film’s sensibility and impact. Graciously allowing different voices being uttered in the mix, and predictably veering back to the nature vs. nurture debate for its closure (please do not torment Eddy’s foster father who has already lost a son, he is not the one to blame and of course nurturing is substantive, that differentiates us from animals) when the ongoing investigation hits a cul-de-sac, Dr. Neubaurer’s research report has been officially sealed in Yale until 2066 (why particularly choosing offspring of mentally disturbed subjects? That leaves a big question mark!),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is a documentary fashioned in its safest route to allure a mass audience (which it did with a whopping $12.3 million box-office receipt stateside), but relative to its sensitive and contentious subject matter, the outcome is less than enterprising. referential entries: Malik Bendjelloul’s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2012, 7.3/10), Sarah Polley’s STORIES WE TELL (2012, 8.2/10).

 10 ) 头皮发麻,细思极恐,这场人类实验居然是真人真事?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楚门的世界》。

主角的人生,是一场被设计过的大型真人秀,一举一动都时刻被监视和观察。

但那毕竟是电影,但这样的事情,却在现实中真实发生。

如果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实验,而你就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当你得知真相时会作何感想?

失散了19年的三胞胎,机缘巧合之下意外重逢,团聚的喜悦之后竟然发现了一个黑暗的学术阴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比电影还精彩的真实故事——孪生陌生人

整个事件源自1980年的夏天,沙利文社区大学刚刚开学。

愉快的暑假刚刚结束,大一新生也陆续来到。

这是鲍比·沙弗兰第一天走进大学校园。

他提着行李边寻找宿舍楼,边在校园里四处闲逛。

然而奇怪的是,路上遇到的每个人都和他打招呼,甚至还有女生主动上前亲吻他,就仿佛大家早就认识他一样。

更令他十分不解的是: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喊他艾迪。

正当鲍比在宿舍中整理行李时,闯进来一个男生,自称是艾迪的哥们。

当他看到鲍比时,惊得脸都白了。

因为眼前的这个人和艾迪有着同样的笑容、同样的头发,甚至同样的表情。

但他不可能是艾迪,因为真正的艾迪并没有返校。

他马上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大概率和艾迪是孪生兄弟。

而鲍比和艾迪的生日,果然都是7月12日!

鲍比也被吓到了,因为他确实是父母从领养机构收养的。

如果真有孪生兄弟,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他之前并不知道。

两个人马上打电话给艾迪,之后就火速开车去长岛见面。

毫无疑问,他们就是双胞胎,因为这两个人就跟复制粘贴的一样。

同样的眼睛、同样的头发,面对面的时候就像在照镜子。

这件离奇的事被纽约时报的记者注意到,并很快就成了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

这本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暖心故事,然而,并没有就此结束……有人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中的两个人,也很像他的朋友——大卫。

不仅是长得像,连举手投足的习惯动作都很像!

他把报纸拿给大卫,于是大卫看到了两个很像他的人。

大卫意识到自己可能是第三个。

这不是双胞胎的故事,而是三胞胎。

大卫通过纽约时报,与鲍比、艾迪取得了联系。

三个人终于见面了。

这戏剧性的一幕,让所有人感叹基因的伟大。

三个从小成长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竟然相似这么高。

三个人一见如故。

虽然一个月之前还是陌生人,但或许是血缘让他们有着天然的亲密感。

这个三胞胎意外重逢的故事,很快就变得家喻户晓,他们几乎占据了每家报纸的头版头条 。

各种访谈和综艺节目,让三兄弟迅速蹿红。

人们喜欢这个离奇又温情的故事。

每次接受采访,话题总是围绕着三胞胎神奇的心灵感应和相似的兴趣爱好。

虽然成长在完全不同的家庭,但三个人的性情、喜好都惊人的相似。

都喜欢中国菜、都曾是摔跤运动员、都抽同一个牌子的香烟、喜欢一样的颜色、都喜欢熟女……

他们三个更像克隆人,而不是兄弟。

无论这些相似点是否有刻意的成分。

其实三个人成长的背景完全不同。

鲍比被富裕家庭领养,他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律师,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生活高档的富人社区。

艾迪被一个中产家庭领养,他的父亲是教师,一家人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

大卫被一个蓝领家庭领养,他的父母都是移民,经营一家小商店,家庭受教育程度最低。

三兄弟团聚无疑是个感人的故事,大家沉浸在喜悦中还来不及质疑为什么。

因为没有人质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但是,当三个家庭第一次见面时,所有人都非常愤怒。

因为所有父母都不知道,还有另外两个孩子。

三兄弟出名之后更是春风得意,他们几乎玩遍了纽约所有的酒吧,到处参加派对。

他们一直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相当于现代的顶流网红了。

三兄弟甚至还出演过一部电影。

后来,三个人干脆搬到一起,租了一所大公寓。

随着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三兄弟之间更加不分你我。

一次,艾迪阑尾炎发作,他没有保险就假装鲍比住了医院也没被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出名后的三兄弟也都各自迈入了婚姻。

有了家庭之后,三个人开始为事业打拼了。

他们在纽约经营了一家餐馆,取名叫“三胞胎”。

正如现在的明星开餐厅一样,知名度为他们招揽了不少生意。

就在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关于三胞胎身世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一个叫劳伦斯·赖特的记者为了撰写关于双胞胎的文章,偶然发现了一项秘密研究——将同卵双胞胎分开养育,来研究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心理变化。

这项秘密研究将刚出生的同卵婴儿分离,而这些婴儿都来自领养机构“路易丝·怀斯服务”,也就是三胞胎兄弟被领养的机构。

这个温馨的团聚故事,很快变成了一场残忍的阴谋。

三胞胎兄弟无疑成了实验对象,有人故意把他们分开,像研究实验室老鼠一样研究他们。

三兄弟这才回忆起,小时候经常会有人到家里来给他们做测试。

通常是智商测试、个性测试、眼手协调测试,测试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复杂。

这些研究人员对家长的解释是,这是关于领养儿童的正常研究。

家长也就没有怀疑,每次都配合他们的测试。

这些研究员一直知道三胞胎就生活在半径100英里的范围内,但彼此不认识。

在这个秘密实验中,三个男孩的很多数据,都经过了精密计算和安排。

比如:三个男孩的领养家庭都是父母双全,家里分别有一个大他们2岁的姐姐。

目的就是让这三个基因相同的男孩在结构类似的家庭中长大。

唯一的区别是父母职业和家庭条件的差异。

而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被誉为美国精神病学的伟人之一的彼得·纽鲍尔博士。

随着这个实验项目的曝光,越来越多的双胞胎和三胞胎站出来揭露真相。

他们都是“实验对象”。

没人知道,具体有多少双胞胎参与了这项研究,更离谱的是,这项研究从未发表,结果也从未公布过。

制作团队找到了彼得·纽鲍尔的助手,她不是那箱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只是略知一二。

据说,彼得·纽鲍尔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一劳永逸地解答“先天还是后天”的悖论。

这也是心理学界一直很想搞清楚的问题——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的,有多少先天因素,有多少后天因素,才能把我们塑造成我们?

虽然实验结果没有公开,但显而易见的是先天基因的影响。

这些双胞胎和三胞胎们就算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性情乃至行为方式依然极其相似。

对于三胞胎兄弟来说,成为实验对象是可悲的,再次团聚是幸运的。

然而,共同做生意却是错误的。

随着生意的扩大,三个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鲍比感到被排挤,于是离开了,艾迪和大卫又都觉得受到了背叛。

而鲍比的离开,让艾迪深受打击。

艾迪开始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半夜打电话给很久不联络的人。

他最终被诊断为躁狂抑郁症

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艾迪还是选择了开枪自杀。

更可怕的事实是,还有一些参与这项研究的孩子也自杀了。

很多被选中参与这项研究的孩子,都出现过精神健康问题。

而且,他们的生父生母也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

有没有可能是科学家故意选择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并把他们安置在不同的家庭中,来观察精神病是否具有遗传性。

可是为什么只有艾迪是这样,大卫和鲍比却很正常呢?

难道因为艾迪比较倒霉,刚好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疾病吗?

很多人忽视了后天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艾迪从小就是个有艺术气质还有点孩子气的人,性格敏感内向。

然而艾迪的养父是一名老师,为人很严肃苛刻,生活方式也非常传统。

可以说是个严格的管理者。

艾迪在这种苛刻的环境中长大,他总觉得身在不正确的地方。

与他相反的是大卫,大卫的养父是一个慷慨温暖的人。

三胞胎团聚之后,都愿意呆在大卫家里和他的养父一起玩。

从片中明显能感觉到大卫的性格,是三兄弟中最健康最开朗的。

这项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验证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哪个对人的影响更大。

艾迪的自杀,让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当三胞胎在电视上走红的时候,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何其相似。

观众喜爱这样的桥段——看啊,他们抽同一个牌子的香烟!

这就是基因,太神奇了!

然而人们忽略了三胞胎身上更多的不同点。

除了相似的外貌,他们其实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人。

鲍比沉稳、大卫活泼、艾迪敏感。

尽管这项研究十分不人道,三兄弟的结局有些悲伤,但它为人们判断一个孩子的性格,到底是先天养成还是后天决定,提供了参考。

基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培养,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值得深思的是:三胞胎中成长最健康、人格最健全的,恰恰是来自蓝领家庭,家境最差的大卫。

*本文作者:RAMA

《孪生陌生人》短评

结尾非常不喜欢。

4分钟前
  • kichikou
  • 还行

那些所有涉及Research Ethics的课上被反反复复严肃强调的东西,不看到血淋淋的事实,我大概永远也不会真正明白它们的重要性。触目惊心,这是一个真实版的楚门的世界,这些孩子们整个的人生都只是一个实验,基于隐瞒和谎言之上,换谁谁都接受不了。纪录片最后竟然愚蠢地给出了一个结论,太画蛇添足了,简直莫名其妙,相当于前一个小时多方位的讨论全都没发生一样。

9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听到“Director of the Freud Archives”的时候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10分钟前
  • 开花店的诗隽熙
  • 还行

同卵三胞胎被科研机构秘密的分给三个不同类型的家庭领养,然后被默默的观察三个人不同环境下的各种差异,直到有一天,然后三胞胎的身份被发现。 这样的试验看起来好像对于伦理,对于人权没有什么侵犯。 那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哪一种程度的试验才算是对人权的真正侵犯呢?这个所谓的度该如何把握。是否可以为了所谓的科学,而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最心酸的是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听到儿子自杀的消息的情节

14分钟前
  • W.史密斯
  • 推荐

It’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boundaries for all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he fact that people who were involved thought they were only pushing forward the humanity instead of destroying others’ lives is purely disgusting.

19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近期看过做好的纪录片了。节奏把握很好,剧情的推进,转折都很合适。结果确实令人意外

23分钟前
  • 小红帽
  • 推荐

被操纵和窥探的人生,真实版的楚门的世界了

24分钟前
  • 一根曲木
  • 推荐

2018483 一星平庸

26分钟前
  • 多不利登
  • 很差

故事精彩,但是拍得中规中矩

31分钟前
  • Brockiller
  • 还行

引人入胜的转折,细思极恐的道德界限,生硬突兀的结论。是一部蛮好的纪录片。

32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好会讲故事!但设计人生的这种实验实在是太不人道了!

37分钟前
  • 旋风小肥猫
  • 推荐

nature or nurture?

40分钟前
  • 楚韵Jessica
  • 很差

设计好的研究

42分钟前
  • 心容无禁
  • 还行

事实本身已经足够令人震惊,片子不需要拍得这么阴谋论的,最后硬要通过这么几个样本来给nature vs nurture 这种永恒的研究题目来下结论也很不严谨。我觉得非常适合放给学生看。讲真这种双胞胎研究可能是每一个社会学家的secret dark dream……

47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前四分之三的内容都在介绍三胞胎虽然身处不同的家庭环境但行为命运喜好却都惊人的相似,然后因为其一zs就得出后天比先天重要的结论,这是什么欺骗观众的垃圾叙事?为了营造所谓反转的故事结构前面大部分观点都是在说些废话?而且最后得出的结论也鲜有现实支持,罪过全部归咎于父亲严苛。。。那母亲呢?母亲在育儿过程中没有作用???这个结论实在以偏概全,虽然这项研究被人诟病,但导演用主观经验强行解释三胞胎命运就真的有价值么。瞎打感情牌,我甚至以为背后隐藏的阴谋是他们仨是克隆出来的。。。。

49分钟前
  • 囍弗斯变斯
  • 较差

人類是研究不完的,不敢看太多這種實驗紀錄片,如同片中所說的「操弄人性是錯到離譜的事」,雖然我仍認為後天>天生,但單就本片素材、未公開的研究數據,實在不深入,艾迪爸爸的雙眼是清澈的藍綠色,卻背負著自責度過晚年,殘酷啊。

51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还行

与《哈马舍尔德悬案》一样刺激,全程高能,坐过山车掉下巴。

5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拍的有点做作 可惜了

1小时前
  • 多里斯
  • 较差

生气。如果没有结论就不要轻易下结论。对艾迪的爸爸太不公平了。

1小时前
  • 今天吃了啥
  • 较差

结尾有点牵强,不如leave it open to discussion好。不过我是零背景进去看的,都不知道是纪录片,出来时候觉得内容还是挺丰富,但我更关注的不是基因vs养育,而是科学vs人道。

1小时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