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索伦蒂诺的《帕特诺普》是一曲献给存在主义的安魂曲,用那不勒斯的咸涩海风与希腊神话的腐朽尸骸,熬煮出一锅辛辣的现代寓言。
影片不提供答案,只抛出锋利的诘问——正如女主角帕特诺普在论文答辩时被教授反问:“你们年轻人只想要答案,却不会提问。
”一、神话的倒影:塞壬的现代性困境“我们就叫她帕耳忒诺珀!
”——老船长以教父的身份为新生儿命名时,这句看似庄重的宣言,实则暗含权力的温柔暴力。
作为女主角父亲的老友,他用神话之名将帕特诺普锚定在家族与城市的命运中。
当他说出“这种事我最清楚”时,那不勒斯湾的浪涛正拍打着塞壬的古老尸骸——被命名的宿命与反抗的暗流在此交织。
帕特诺普的觉醒始于对命名的解构:“我叫帕耳忒诺珀,从不感到羞耻。
”这句自白撕开了权力者赋予的符号外衣,将神话从枷锁变为武器。
二、导演的天主教批判:圣血与堕胎钳的并置索伦蒂诺对天主教的嘲讽近乎亵渎:信仰的闹剧:圣杰纳罗血溶化仪式中,信徒高呼“圣徒显灵了!
”,镜头却切至实验室检测经血的仪器嗡鸣。
神父泰索罗内自嘲“我可是撒旦”,揭穿宗教权威的虚伪性。
身体的战场:当帕特诺普在非法堕胎诊所说出“我的子宫不属于这座城市”,隔壁教堂正举行“圣母怜子”弥撒。
导演用蒙太奇将宗教对女性的规训与身体的自主权暴力对撞。
神权的溃败:红衣主教宣称“我要成为教皇”的野心,与街头妓女“上帝不爱大海”的戏谑低语形成复调,信仰的崇高性在世俗欲望中土崩瓦解。
三、红色旅的幽灵:暴力记忆的当代显影尽管未直接提及“红色旅”,索伦蒂诺通过意象投射意大利1970年代的政治创伤:街头暴力编码:学生举着“团结就是一切”的红色标语与警察对峙,催泪瓦斯中飘扬的头巾令人想起莫罗事件中红色旅的标志性装束。
革命的异化:摩托车青年一夜情后消失的设定,暗喻革命理想从激情到虚无的畸变——正如红色旅从知识分子运动沦为恐怖主义。
代际沉默:教授对“自杀动因”研究的回避,映射意大利社会对“铅色年代”的集体失语。
帕特诺普的论文成为被压抑历史的替罪羊。
四、知识的困境:人类学的黑色幽默“人类学的真谛是观察。
”马洛塔教授的这句断言,在索伦蒂诺的镜头下成为辛辣讽刺。
当帕特诺普追问“什么是人类学”,得到的却是教授的反讽:“正确答案?
不,这只是你能够理解的答案。
”学术殿堂的虚伪在30分优等的评分制度中暴露无遗——学生因怀孕获赦免(“下次考试时她会有个年幼的孩子,她不会再回来了”),论文通过的标准竟是“具备发表价值”而非真理。
最荒诞的莫过于对圣杰纳罗血祭的学术解构:“现在连假月经都编出来了。
”信仰与科学在体液的红中媾和,知识分子的清醒沦为另一种疯癫。
五、那不勒斯:腐烂的永恒之城“我爱那不勒斯”的集体谎言,在葛丽泰·酷儿的咆哮中粉碎:“你们深陷抑郁却不自知!
与丑恶为伍却毫无察觉!
”索伦蒂诺借角色之口撕开城市的伤疤:“贫穷懦弱、哭哭啼啼、偷鸡摸狗还演技拙劣。
”但更残忍的是帕特诺普的清醒:“在世界最美之地无法获得幸福。
”这座城市的光影矛盾在台词中具象化:一边是“从凡尔赛宫直运而来”的镀金谎言,一边是“亲吻美丽双唇却舔到缺牙牙龈”的贫穷爱情。
当游客询问“为什么不做肉酱面”,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传统”——传统在此成为遮羞布,掩盖着腐烂的真相。
六、台词的炼金术:从戏谑到暴烈索伦蒂诺的台词设计充满戏剧张力:阶级的嘲讽:“真正的那不勒斯人不去卡普里,要么太穷要么太懒。
”这句看似轻佻的调侃,实则是南方经济衰败的残酷注脚。
艺术的幻灭:“美人总是不断被伤害。
”过气女演员芙罗拉·马尔瓦的叹息,道尽美貌作为商品的宿命。
存在的荒诞:“上帝是有限的,祂没给我们孩子足够的娱乐。
”老船长醉后的呓语,将神性解构为一场失败的育儿实验。
结语:观察者的墓志铭当帕特诺普最终说出“我鲜活地孤独着”,我们终于看清:这不是关于一个女人的史诗,而是所有被困在“观察与被观察”悖论中的现代人的墓志铭。
索伦蒂诺用镜头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需要正确答案,它只需要像帕特诺普的论文一样,“具备发表价值”的勇气。
正如那句被海风卷走的台词:“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答案,还是仅仅在观察中抵达存在的真实?
”
电影充满导演个人风格,相比《绝美之城》,迷人风景、镜头美学、美女、浮华、宗教、荒诞与隐喻、性元素的熟悉配方,一个不少,另外增加了相对连贯的故事情节,使得电影可看性大大提升。
电影从叙事角度出发是一部非常纯粹的以女性为第一视角的片子。
女主的名字作为隐喻,既暗示女主的惊人美貌,也象征女主所在城市那不勒斯。
可以看出导演对影片立意上的野心,但看下来不能说肤浅,但也谈不上深刻。
女主作为美人,不走寻常路,始终坚持学业,将学霸人设一以贯之,这其中大部分是个性原因,也有个人命运使然。
她之所以与众不同,一方面是头脑聪慧爱思考的特性,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上的过于理性,使得她过于依赖从知识中获得人生中遇到困惑的答案。
她本科学习人类学,后又以优异成绩再随教授留校深造,这里面最深的动机是她无法解释和面对人生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现象,她一生中最难以释怀的事情就是哥哥为她自杀。
学习人类学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疗愈,她无法从中真正得到什么答案,她的成长事实上是靠她尝试做演员,以及认识一名黑帮头目所看到和经历的一切所带来。
可以说女主一方面头脑绝顶聪明,一方面在情感上却非常弱智,她所无法解释的种种事情其实就是人性,哥哥的自杀也好,父母的不原谅也好,初恋情人后来不再重归于好也罢,很多发生的事情不能用理性来解释,也无法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她只有躬身入局去真正尝试了解对方所想,才能得到答案。
就像有句话说,真正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感受。
女主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共情力、感受力,她太过于理性,以至于无法理解基本的人性。
或许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结果,再次安排一名类似观察者的主角来审视这座城市,审视人生,就像《绝美之城》》一样。
当然,女主没有听从教授的建议,一直留在那不勒斯任教至退休,且终身未婚,某种程度上说,是导演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也是女主对自身的救赎,对哥哥的怀念。
她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与哥哥的那张合照,她的人生自从那次悲剧发生后就定格了,她永远活在了昔日的时光里,活在了这座城市,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这份心底的爱。
惊喜之作,被低估的索伦蒂诺,个人风格之外更有哲学思考。
看到最后眼角泛泪,因为我在美丽、欲望、思考和女性的成长里感受到他“为红颜祸水正名”的思考:她们不是妖怪,只是欲望的放大器而已。
她与海妖同名,是美和欲的代名词,是兄长也逃不脱的诱惑力。
而作为人类,她被世俗的“凝视”包裹,也被欲望控制,但她却也在不断的思考提问,一次又一次的转身,最后学会用知识包裹自己。
从十几岁时面对青梅竹马的求婚,“未来比你我加起来要辽阔”,她的船长教父问“我年轻四十岁你会嫁给我吗?
”她微笑着说“要是我大你四十岁,你会娶我吗?
”到二十几岁面对富商的追求,她问“你不觉得欲望是个谜,性是它的终结吗?
”,听到男人说“你也就那么回事”时的迷人微笑,到迷失在她人对自己外貌的褒奖里,同时去见证着城市的另一面时的悲悯和不适,到试图讨好父亲又最终回归自我的妊娠体验,到学有所成时将自己放在观察者的位置,像镜子一样照出丑恶的主教的嘴脸……她不断的直面男性对于一个美女的规训、忽视、欲望、责怪、要求、甚至哄骗,然后笑着,迷人又轻巧的绕过一切,观察思考,成为自己。
她的优秀不再只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女,而是优雅退休的教授时,爱恨都成为了她眼里的坚定。
哥哥说“最美的地方未必能让人开心”,所以他脆弱的离开,而她却选择留在这个让她也不开心也怀疑过的地方,这就是她所展示出的不同于大家想象中的力量和坚韧。
她用温和到具有迷惑和诱惑性的方式完成了她的斗争,她知晓这里的爱与痛,但她选择直面甚至接受或改变,但从未逃离。
年迈的船长说“你很聪明没有滥用自己的身体”,主教说“人生的尽头只剩讽刺”,确实是的。
她将自己的美丽成功的化为了欲望的镜子,反射着讽刺着凝视她的每个人。
她凝视观众的每个镜头都在展示着美丽,同时映衬着观察者的思考,是完美的解读了“你看到什么是你的心决定的”这句话,哲学化的打破了第四堵墙。
有趣的是虽然是一个50年代的人,美术设计上却没强调任何的年代感,一切的思考并不局限在那个年代,反而对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
摄影的美是一贯的无需多言的,故事的最后音乐和回忆同时到来,我感同身受一点成长的痛,美丽从来不该是罪过,而凝视的反击和规训的跳脱显然需要极大的力量,以身入局时容易迷失,跳出身份容易迷惑,而她的美丽远不止于这身皮囊,更多的是她顽强又坚韧的生命力。
下定决心看这部电影或许很难,戛纳电影节颗粒无收的战绩,开分6.0被称作那不勒斯的旅游宣传片的满屏攻击。
于是,“美作为一种罪过”不仅是渗透在电影表达中,更是在这部电影的观者心态里了。
但除了帕特诺普的美貌,除了那不勒斯的盛景,我以为还有不少东西,我愿称之为美的感觉。
被帕特诺普的美貌深深折服了呀这部电影最大的矛盾在于情,具体就是哥哥跳海自杀事件。
影片对其的表现很有意思,哥哥总是头朝后入水耍酷,却在那一次泪流满面,然后彻底沉入水中。
而这一切竟是因为自己的妹妹(帕特诺普)和她的情人腻歪。
影片设计的很妙,这竟使学人类学的她开始探索自杀的人类学动因。
曾经醉生梦死的三人影片也绝没有旅游宣传片那么简单,描绘了各色人物,作家,富豪,演员,教授,慈善家,教父等等,虽然都不细腻地描绘,却旁逸斜出,也共同构成了帕特诺普的独有的品格。
帕特诺普与作家保罗延续了他在《年轻气盛》(只看过这一部)里的思考,有关年轻与衰老,奢华与贫穷,以及折射出的各个人追索的人生意义。
帕特诺普这一生如何评价呢?
哥哥自杀的巨大冲击,让她曾经迷失;但人类学以及巨婴的“观察”似乎唤醒了她内心的一些部分,不再为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生生死死。
可“情”真的微不足道吗,情已逝,我相信她望向大海,总会怀念那“三人游”的时光。
巨婴,很有意思的构图另外有不少《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影子,美构成一种罪过,成了男性凝视的产物,也意味着易逝与脆弱。
和西西里的玛莲娜一样,她不喜欢收敛自己的锋芒,却懂得节制自己的美貌。
那个经纪人和演员说她眼神空洞,我却认为是一种忧郁的迷人。
多次出现的物化象征每个人都想知道帕特诺普在想什么,但或许她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因为她只要静静在那儿,无论沉思与否,都俨然是那不勒斯最迷人的风景。
美的感觉因为美的感觉,总是超越美的。
人生像是在构思一个完美的答案,你在凝视着,你被凝视着,不断主动地被动地经历内省、煎熬、思考、实验你看到什么是你的心决定的,年轻的人总是毫不掩饰地追逐绝望,古灵精怪的想法从身体里自然生长,美貌就像战争,可以攻破一切堡垒,美貌会在最初的十分钟让人惊艳,然后在之后十年让人厌烦,大部分人都被表面的美好吸引时,我们其实更渴望内心的充实,悲伤又轻浮,坚定又懒散,欲望是迷,而性爱是他的终结放纵沉沦听起来就不像个褒义词得不到的可能会被找借口诋毁人生总会充满不幸因为不满足所以人们出发去寻找真谛,把琐碎和重要的事混淆,就像人们为琐事而活、为琐事而死失去所有的时候人们才可能学会观察,爱情、青春、欲望、激情、欢愉都可能消失最美的地方也未必能让人开心,但别浪费宝贵的青春多去散一些忧伤而漫长的步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了生活本质和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并保持热爱和勇气,人这一生总得想明白一件事观照一切,历大苦恼,尝大欢喜,发大慈悲,人到最后只能成为自己
生活在极端之城那不勒斯的人间尤物帕特诺普,如同一朵绝望之谷的玫瑰,鲜活地孤独着,美得不可方物。
她“ 忧郁又轻浮,坚定又倦怠 ”,爱情成了她唯一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方式——以爱求生。
但她从未认真过。
她人尽可夫,对一个从直升机上发来邀约的富豪说,欲望是迷,而性是它的坟墓。
她想陪一个同性恋作家散步,作家却用最浪漫的语言回绝了她,我不想偷走你青春的任何一刻。
男人想占有她,女人也想,但当红影星却说她成不了明星,因为她的眼神和那不勒斯一样死气沉沉。
那不勒斯之王(贫民窟之王)罗伯托归来,以受人拥戴的表象征服了她……每个人都想知道帕特诺普“在想什么”,有人说她脑子里一片空白,也有人说她在想如何永远给出正确答案。
教授则说,你们年轻人只想得到答案,却从不会提问。
但恰因帕特诺普提出了问题,才让教授看见了一个与自己年轻时重叠的影子。
帕特诺普的哥哥因为无法与 帕特诺普的男友共享她而自杀,她便把毕业论文的方向定为自杀的人类学动因。
然而直等到教授退休,她才得到“什么是人类学”的答案:观察。
教授告诉她,当爱情、青春、欲望、悸动、欢愉消逝后,观察是人生最后的课题,是现象的总结,而教授本人最后的观察,是他那形似一座小山无法行动的巨婴儿子。
最终是足球和马拉多纳拯救了这座丧城,伴随那不勒斯焕发新生的,是一代佳人帕特诺普的老去。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什么是美好?
美好是放松?
是海岛绝美的风光,是逃离琐事的度假,是不被打扰的放空,是仰望后倾坠入水中迎接死亡的从容?
美好是放纵?
是肉体的优美,是年轻的健康与活力,是餐厅的美食、舞厅的华尔兹、酒吧的音乐与酒精的迷醉?
美好是爱情?
恋爱是无忧无虑的假象,性爱是欲望的坟墓,婚姻是毫无意义的承诺与枷锁。
美好是文艺?
是那不勒斯的表面优雅,还是那不勒斯的高傲与虚伪,贫穷懦弱、哭哭啼啼、偷鸡摸狗、演技拙劣。
美好是奇观?
是无数凝视下的欲望,是无数期待下的神迹显灵,是无数珠宝华服下的诱惑?
美好是人性。
所有人都友善,尊重,理解,便能收获无尽的喜悦与幸福。
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是文化宗教艺术?
是历史语言演化?
是维基百科介绍的好几万字,还是参考文献里的几百篇著作,又或是deepseek的671B参数?
人类学是冲突反抗理想?
是追求自由的勇气,是团结一致的决心,是革命激情的昙花一现?
人类学是复杂深奥的理论?
是学术圈里黑话,是学生考试的门槛,是科学殿堂的虚伪。
人类学就只是观察,享受当下,融入生活,做个人类!
这部电影实在太独特了,画面太美以至于忘记剧情不知所云。
女主角这么美居然一部片都没演过。
真的像是广告片,索伦蒂诺看似什么都没表达,但又什么都包含了。
平淡真实又美好奇幻。
没有商业片扣人心弦的情节与特效,没有纪录片的无聊说教,没有国产动画的搞怪犯贱。
只可惜没有百亿票房,也没有获奖,没什么人看,太小众以至于豆瓣只有6条影评。
但我觉得实在经典,称得上帕特诺普的美好传说。
以前索伦蒂诺关于那不勒斯的记忆都是由男性展开的,这次是由女性,而且这个女性的设定是类似塞壬这样极具诱惑力的形象。
这样的视角也确实对女性问题有所涉及,对于帕来说,是一种女性欲望合理化的展现,女人生产问题、自由追求事业的理想化状态(真的很理想了);对于整容失败的明星来说是有关容貌焦虑的问题;对于那个怀孕的女学生来说是女性对生育的理解与互相关怀;对于行为艺术女演员来说,是身体被观看也是被强迫和剥削的过程,这些不同女性都折射着女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遭遇。
但是似乎是刻意为之,还是可以看到索伦蒂诺以往影片中喜欢用老爹男滔滔不绝发表观点那套,教授、教皇、教父这几个都在帕人生成长中占据重要席位,帕也对他们有着崇拜尊重的态度,可能是说帕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缺失需要这些男人来弥补,但是这难免沾染爹味,也会自相矛盾,比如教父说帕从不滥用美貌,但是此话一出又是带着自上而下的姿态。
影片结尾帕在夜晚的大街上,年轻人们在一个船型的游行车上高歌呐喊,荧荧的蓝光照亮街道和帕,他们犹如勇往直前的阿耳刻勇士,而塞壬看到奥德修斯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我从未见过神的光芒,直到我遇见你。
美的不可方物的女人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当美貌无限接近神明时,没人能拒绝她,就像人类难以反驳神的意志。
谁说上帝不偏爱,神明的美貌里还存在着一个深邃的灵魂,洋溢着智慧的光。
怎能不爱这样的美人。
如她的名字般,她如神明照耀着周围着每一个人,吸引着众生。
就连她的亲弟弟都难以抵挡她的光芒而向她坠落。
她如那不勒斯的海岸,是永恒的风景线。
非常有格调的电影:美、神秘、一波三折。
在她弟弟死之前是我最爱的一部分,不曾带有悲伤的她,和电影节奏一样,是玩世不恭的平静。
她不爱任何人,神明怎么会爱上人类。
摄影机的镜头的对焦本就是一种凝视,不可避免的凝视。
不过作为技术手段的摄影机,我们更期待它是一个非性化的他者。
意即纯粹凝视而并非男凝女凝。
然而这种期盼也许正是要剥夺电影作为人类的艺术手段其中蕴藏的欲望和感情。
但这种期盼也想要尽力拉开电影沦为一种监控录像。
看吧,观众的期盼其实也是一团含糊不清的欲望。
绝望地讲,这些模糊的欲望也许就是人文绕不开的,甚至是赖以生存的东西。
这个电影里用人类学作为引子,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也许这种观察,最理想的形式就是像一台非性化的摄影机一样,总是想要拍出最纯净的影像。
同样还是索伦蒂诺早就用过的福楼拜想写一本没有情节什么都不讲,全是辞藻的书,如同字典一样(其实字典也蕴藏着机构的官方解释,这是一个更大的国家机器的欲望)。
但这种理想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人作为观察的主体和客体,总是会在所谓的观察中落入主体间性交错的鏖战(陷阱,状态,现象…愈发中性的词汇的选取也同样重要)。
人很难突破观察背后的立场,就像一定会有人在操作那台摄影机一样。
因此,人和人之间就算没有联系但也早就处在一种行动者之网中而相互影响了。
但就是因为预先已经有了一个立场,所以就正如Parthenope一样,没有办法跟人达成另一种理想的完全的联系之中。
终极孤独被揭露之后也许就是这样。
看完电影后还是希望人们就算在误读和失察之中也能够拼命地相互靠近。
企图用学术解读情感也是绝望之人才会做的事情了。
拍出了女主和那不勒斯的美,剩下的都是虚无,毕竟最后都那样
3/10 半小时退。
完全不知所云,土土俗俗,但是这种老白男花大钱砸出来的满足自己xp的腿肉电影真好看啊!!
符号堆砌 无病呻吟 自我重复
残忍的事实是,无论以何种绝妙的姿态,暮年男性从盛放的女性身上攫取青春的尝试,终不过是一场场一厢情愿地镜花水月
又美又做作,有些细节因为太做作导致我笑场;但是越看到后面越喜欢。非常索伦蒂诺,情节部分一直都很薄弱,他想表达很抽象的感觉,但是实力差口气。美是真的美,约等于两个多小时的YSL广告片。总的来说还是值得看的一部片子。
索伦提诺创作灵感已经枯竭,倒也不必这么快就出新作
观感太像缝合了上帝之手、教宗和天才女友。喜欢索伦蒂诺是因为他能拍出人生的虚无感,但这部本身也太虚无了吧。
不可方物的美,奇迹的文化边界,腾冲、丽江、大理……每个地方都有胜过 Parthenope 的美丽传说:文明虐我千百遍,我待文明如初恋!
真的如坐针毡!索伦蒂诺去给Saint Laurent拍南艺风情广告大片吧,能不能不要执念于拍一个完美天才人见人爱男女通吃没有受过任何实质性挫折的富家美女的故事?这和给我看一个人类高质量男性跳舞两小时没有任何区别。我也想Make Napoli great again,但拜托不是这样…
那不勒斯燃冬。。通常这种腔调的片子都是我的大雷点,但意大利实在是太美好了。这确实很像是一个出生在全世界最美丽地方的人拍出的片子,由于太幸福了美丽成了最大的痛苦。但导演是对年轻肉体有多大的执念,我承认无法遏制的变老这个概念本身是很虚无和悲伤,但反反复复一直念叨这么个事也是挺没劲的。。女主确实很美,但这么往死里拍离油腻也就差那么一点了甚至已经油腻了。但广告效益算是达成了,今年说什么也得去看意大利的海、吃意大利的小海鲜
一个女人的史诗。导演用意很明显,可惜必竟不是谁都能当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莫尼卡贝鲁奇世上只有一个。诱惑不了观众,说服不了观众。一切都成了惘然。
「与别的女人不一样的是 你从未利用过你的美貌走捷径」
【2分】一流的YSL广告大片,不入流的电影,此部看完对索伦蒂诺失望到一定地步。在唯美但虚无的城市小岛风光上用镜头一遍遍探测一个女性的成长,但从未深入,只留下肤浅的塑料的空洞的“美”的影像,所谓的生命体验就像17岁看的青春疼痛小说一样,只存在于虚无的想象和自怜自伤中,索伦蒂诺对于影像的把控完全让后者沦为被机械摆弄的道具。
意语片原来想在2024年的第77届坎城电影节上角逐最高荣誉金棕榈奖,却败给了俄罗斯题材的英语片「阿诺拉」
索伦蒂诺用对称构图和绝美镜头语言为那不勒斯拍了一部非常棒的文旅片,看完以后我有忽视意大利满街尿臭扒手成群去旅游的冲动。海景风光和女人绝美外表下,是空洞的灵魂。女主的生涩和迷茫也正好恰当。她说她还太年轻体验不到所有细微差别,所以花了一辈子时间用观察来敷衍空洞,到谢幕时手足无措。索伦蒂诺的电影总让我明显感觉时间在流逝人在苍老,只是我不愿意成为只是观察的波塔,还是得撸起袖子去认真体验生活。
【D】我会永远给索伦蒂诺多一星,他总是会提醒我意大利的确是好看好吃(人)好健康的。所以今年决心去Napoli了吗?
那不勒斯美院的课上在讨论帕特诺普,小男生表示那个女人不是女人,而应该看作那不勒斯这座城市,所以说女性受到冒犯是不合适的。然后教授开始发起大家讨论哪座城市像男人,哪座城市像女人——那不勒斯女人、米兰男人、纽约男人、巴黎女人,最后在罗马是男人还是女人上吵得不可开交
很古典的一部,但是感覺太泛了,全程都拍得很美升格成功多瑙河西海岸人生想象,而覺得這種片子最無聊(或者是經典)的一種解讀就是把人物歸成一種對於地區歷史的化用和經歷,但愛慾和經歷都浮得可怕,撐不起最後哲學表達,倒是符合對學哲學的或者目空一切的文藝逼(貶義)的一種想象。而感覺加入超現實鏡頭會比較有助於沖淡點老人味,比如和教宗上床的時候脫掉自己那層皮呢?結果扭扭捏捏變成最後的一個大招,但既然奇幻就要再奇幻點吧……
如果你不知道/了解什么是男凝,请看此片。2024年,竟然进了主竞赛。另外,女导演一定要学男导演,女人不是女人,是一座城市。ps:意大利…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