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恐怖片爱好者,这部电影给了我很惊艳的感觉。
其他的大家也说的差不多了,这里我想提及一下花钱打小人打富婆。
起初看到富婆为了打小人不仅打自己儿子打老婆,也打其他的二奶,甚至连别人肚子里打孩子都不放过。
看到这里,我原以为阿婆会因为肚子里孩子的无辜而进行劝阻,没想到只要加钱照打不误。
其实这里的富婆其实和打小人的阿婆也有互相镜像的作用。
富婆作为一个婆婆,对自己的儿媳不满,对勾引儿子的情妇不满,她因为爱儿子而将一腔怒火迁怒到儿子身边的女人身上,全然没有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儿子也同样犯了错误。
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儿子的富婆和纵容自己儿子行凶的阿婆如此的相似。
她们作为母亲,爱儿子是没有错的。
但是她们始终不会从儿子身上找错误。
自己的儿子永远是没有错的,错的都是其他的狐狸精。
打小人的阿婆为了维护自己的儿子,哪怕他杀人放火也要保护他,哪怕自己死亡也要留他一条性命。
看到这里,实在是觉得可怜可笑。
还好,女鬼还是把儿子弄死了,要是留他一条狗命,岂不成圣母。
最后那句复仇完只剩下虚无我觉得加的有点强行了。
就算只剩下虚无,该复仇还是得复仇。
不过个人觉得,如果结尾再加点富婆被溺爱反噬的情节,或许更能加深剧情的效果。
自己感觉,其实真正“打小人”的高手是那个中年女人。
片中开头,中年女人下车后,看见了一个光着右脚的女孩儿,应该不是巧合,或者她能与这个女孩儿沟通。
当她拿着一张“儿子”的结婚照去找“打小人”的老太婆时,撕掉了照片中“儿子”的头像,又说要把相片压在香炉底下。
老太婆说她是个高手。
试问谁会狠心去害自己的儿媳和儿子,而且还故意撕去“儿子”的头像。
由此看出,中年女人就是想让“儿子”死相那么惨的。
或许她知道害死女孩儿的人就是他,女孩儿可能是她的女儿。
片中提到,她的儿子和儿媳去旅行,而断头死的那个男人根本就在香港和朋友打牌。
片尾结束,中年女人诡异的一笑,突然让我明白了,中年女人一手策划了这场惨剧。
为自己惨死的女儿(猜测)报仇。
《赃物》,生活的苦。
养自己就够难了,其它连布娃娃都养不活。
是人是鬼,都求着一个归宿。
生活是寻找归宿的迷离路途吗?
我不知道。
迷离夜开宗篇,其实我看的有些迷离,剪辑有些混乱,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那种透出屏幕的苦,很涩。
《放手》,爱情的苦。
再一次女性视角,这一次男人渣到骨子里。
爱情里的这种拷问:Ta到底爱不爱我?
是不间断的,是只要有让你怀疑的事件发生,就会挥之不去的。
爱情开头越甜蜜,结局往往越痛苦,也是人性,人总是得到时获得的快乐,填不满失去时感到的悲伤。
如果你历经多次甜苦交替,爱情的苦尝了个遍,还没有变鬼——那就只会麻木,嚼着像是甘蔗渣。
《惊蛰》,死亡的苦。
死亡在这里得到了特别的表现。
看见头掉进锅里,身子还在抖,我想起那句:“老汤,屁股在树上呢。
”起因是死亡,便回报给了所有施暴者死亡。
死亡前的恐惧凝固在他们的眼睛里,这是至苦吗?
这样的苦抵消了当时强奸杀人的快感了吗?
这是永恒的疑问,永无解答,徒留一地肆意的血与浆。
打小人,其实就是如今的网络暴力,人们都乐在其中,不可自拔。
只有当死亡降临到小人身上,当死亡从网线那一端传过来时,人们才会开始反思。
苦啊!
苦啊!
苦!
上述的一切,都是苦。
是人是鬼,都很辛苦。
《迷离夜》与《奇幻夜》,我连续两天晚上看了。
《迷》中任达华打前战,《赃物》,其实内容很接地气。
讲的是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都想有个归宿的故事。
死人要“灵位”、活人要地位。
里面有一个小鬼女孩,一直在大街上跑,遇到林雪那个好吃鬼,还有等等白脸鬼,其实都是想找个归宿啊。
归宿,就是一个睡觉待着的地方。
可惜这样的地方,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一个奢侈的要求。
无论是死人还是活人。
其实这部呢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任达华的表演很接地气,更重要的是故事。
好多人都觉得这部没意思,那个小鬼跟主题没关系,其实都是没有好好看。
小鬼和那些人一样,都是苦苦寻找一个归宿,一个灵位,一个能够收留自己的地方。
《赃物》的片名应该改叫《归宿》《放手》,故事比较老套,一个婚外恋的故事。
不过呢,还是有点感受的。
《惊蛰》,打鬼。
《奇幻夜》中,第一部《妖枕》,印象深的是最后一句话,“沉迷在梦中的人,都是逃避现实,不愿接受现实。
”《迷藏》,印象深的是校园里的那些画,最后那些人都成了画上的人。
《伞魔》,还好。
我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不知道有第一集和第二集之分 而是先看完了奇幻夜 在看的迷离夜 关于奇幻夜我就不过多的评论了 但是我发现了 怎么奇幻夜中的妖枕里的大夫姓关 迷离夜里第一个故事里任达华也姓关呢!!
貌似我们关姓很火哈哈 开玩笑看完赃物 然后看看大家的影评 发现很多都说任达华的新手作品漏洞百出 说无关情节太多 饱死鬼 敲门求收留!!
在这里我想说说自己的观点 其实任达华和那个小姑娘其实是一样的 敲门求收留就象任达华找工作的时候被人歧视 被人炒鱿鱼 一样 ,而饱死鬼(最后说是李老板)也是象征着富人宁可撑到吐 也不施舍 还用破瓶子赶走穷人!
而元秋最后施舍布娃娃就像任达华在叉烧店得到一点工资一样!!
无论是人是鬼 他们都面对一样的社会 一样的世态炎凉 所以说 作品还是不错的 没有说的这么差哦
就冲着这部片的诚意,我就觉得能打五星,已经很久没有一些好的鬼片出现了,不能说是多吓人,但故事真的挺好看的,可能这也跟我自己喜欢文艺风的作品有关,就好比《越南画的抽象少女》,我就很喜欢。
《赃物》这个故事描述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相当接地气。
首先,他就想靠自己找两餐温饱,却接连受到现实的打击,生存压力跟对社会的怨气都非常大:压力导致失眠,跳骑马舞,自言自语,被炒遇上面包升价,种种穷途末路逼得他拿着尊严放弃原则去盗墓。
林雪的贪吃鬼吃到吐还要吃,应该就对男主的一种讽刺;而元秋直接出来说教还是觉得挺突兀的,她到底又是属于什么身份。
其次,相较于赃物这个主题,归宿就是一条线索,“活人要床位,死人要灵位,挨生挨死都是为了一个位”,开头的小女孩,一堆拍门鬼都是为了一个位置一个归宿。
朱永杰也不例外,除了从男主手中拿回骨灰瓮,更重要的还是跟他老婆通讯。
为什么他要拍下男主,可能男主没死的话,真的会收到他老婆给的钱,可见,世界也没那么绝望,关键是不要钻牛角尖走错路。
《放手》情节比较一般,香港鬼片中都不乏女学生偷吃禁果的题材,《饺子》去堕胎的女学生就是例子。
泳队教练色迷心窍欺骗女学生,让懵懂的她以为那就是爱,死也不想放手。
整个故事就靠梁家辉能看见鬼这个梗撑着,遗传给儿子的技能,他儿子的琴声是靠着幽灵而作,才能更让女鬼心生悲伤。
《惊蛰》的好评大多数源于邵音音的演的朱婆婆尖酸刻薄的市井小民形象吧。
朱婆婆的见死不救是该死,回头想想,要不是朱婆婆对儿子的教育方法本身有问题,又怎么会在当时就默许他的做法,显然对于儿子平时的小混混行为,早已经见怪不怪又无奈了。
所以看到女鬼,朱婆婆多少都开始认命了。
最终女鬼把仇都报了,但跟其他鬼片略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于作者把关注点放在了女鬼报仇后的虚空感,就算他们都死了,她也不可能在世上生存了,她才是个少女。
作为李碧华的老粉,一直只见其文,不见其人。
除了她所有出版的作品,拍成的电影,就是她的博客了。
虽未谋面,但一直喜欢李碧华的机锋,李碧华的寂寞,李碧华的市井,还有李碧华的小心思。
在她的笔下,世俗的人与鬼分界模糊。
奇异的情与缘欲说还休。
好像在香港又好像不在香港,好像柔情满腹又好像冰冷出世。
最早看到她编剧的电影已经足够惊世骇俗,是梁家辉王祖贤等等明角主演的文革背景僵尸片,仿佛导演是刘镇伟,王家卫也在后勤演职员之列。
最知名的虽然是霸王别姬,但个人一直以为梅艳芳的如花最让人肝肠寸断,黎小田邓景生的主题曲更是推波助澜,还有关锦鹏、张国荣让这部电影成为我心目中港片的标签。
近年的影视作品好像不多,比起盛产的90年代,看到的仅有前年内地改编连续剧生死桥了。
出版物则是一水的迷你小说和散文结集,掺拌着各式辛辣、爽落、诡异、迷离的世态杂评。
如同中、澳、台、日的各色小吃,万千滋味,万种风情,万佛朝宗,万籁俱寂。
个人最爱的就是灵异小说类。
因此,看到她精彩的短篇被搬上银幕,期待之情自是不言而喻。
”奇幻“”迷离“两夜看下来,觉得迷离夜是最具代表性的了,无论气氛还是表演都颇似读书时的幻想,且更具香港(其实是中国)味道。
而奇幻夜更类似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语》,无非是都市怪谈而已,放在任何疆域都不核突,泰迪罗宾的那一段,除了莫绮雯的旗袍,仿佛更有欧美风格。
两部相同点除了都是分段叙事的怪谈之外,就是”烂馅儿“了,中间段落都最弱。
奇幻夜中间的迷藏,本应是凸显恐怖主题的一段,却因为堆砌的大量滥俗恐怖桥段、化妆、音乐,加上拙劣的表演,让人昏昏欲睡。
要不是最后泰迪罗宾压阵,还有莫绮雯的曼妙身材,“奇幻”就完全沦为“平淡”了。
相比之下,“迷离夜”就回到了原汁原味的贴着香港标签的李碧华地带,更别提还有“香港制造”的陈果和完全能胜任香港演员代表人物的“任达华”。
好的先不提,梁家辉、陈慧琳那一段就好象吐司的四边一样,要做好吃的三明治一定要切掉。
在大部分作品中,梁家辉的演在一些时段还是能看的,但总会有那么个“爆发点”,丫会把装了半天的郁闷或者犀利或者轻浮突然撕扯掉,硬是要给你露出点层次,生怕你看不出来他能演,好似三陪女的低腰裤,沉醉在性感时突然看到底裤上的山寨“花花公子、梦特娇“商标,绝对是一件很倒胃口的事。
陈慧琳呢,顶着个天后的名头估计就是为了抢角色方便,甚至生捏个角色出来,那个蒙古人种吉普赛巫女,完全是与电影进程无干的高级装饰品。
而李志毅则把一段有望打造成迷你版”胭脂扣“的故事拍成了无线肥皂剧。
几乎与梁家辉相反的是,任达华的演就是完全忠于故事忠于剧本的,这种着力于根基的扎实表演,让他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既担纲执导,名字又出现在演职员表摄影师后面,也不足为奇了。
陈果的回归应该是香港影坛的好消息,打小人这篇记不得是收在一辑的了,但邵音音完全就是想象中那个市侩、卑小的婆娘头脸。
陈果后半部分,有些港版”死神来了“的痕迹。
让人有点小失望,但“因果报应不爽”的拍法可能选择也不多。
总之,两部电影有惊喜也有失望,想象永远比影像有色彩,这正是文字的魅力,也是改编电影永远的遗憾。
不管手段如何高超,把奇幻迷离的文字变成影像,总会失落许多色彩。
唯一不变的就是李碧华这个似梦迷离的市井小女人。
《迷离夜》最后一个故事《惊蛰》果然是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故事由陈果导演,邵音音主演,在看故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习俗:打小人。
相传惊蛰之日,也叫白虎日,惊雷四起,万物逢春,蛇虫鼠蚁妖魔鬼怪都苏醒了,所以小人多作怪,当天靠着白虎神威震慑四方,打小人会事半功倍,所以在惊蛰当日,会出现很多老太太,手持鞋底板,在湾仔鹅颈桥下聚集打小人。
这些打手来自香港个个角落,大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口号,一边打一边念,比如:打你个小人嘴,让你有东西不能吃;打你个小人肚,让你肠穿又肚烂;打你个小人脚,让你有鞋不能穿……,这种咒语是自创的,也有代代相传的,总之能有多毒辣就多毒辣,能有多犀利就多犀利,反正每个打手都有一套自己的FreeStyle。
那么有人问,这打小人到底有没有用,非常难说,这种打小人的习俗其实在不同的地方会演变成不同的方式,比如将讨厌的人的生辰八字,嵌入纸人用针的压胜之术;日本的用钉子钉在树上;也有人说是东南亚的蛊术。
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解恨和宣泄,打过小人之后,看到讨厌的人受伤或者生病,都会联想到是打小人作祟,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种心理暗示而已。
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邵音音演的角色叫朱婆婆,她平时捡捡破烂,在惊蛰这天,会去鹅颈桥下打小人,打一次50元,全套300,而且要花很大的力气,可以说是非常辛苦,一晚上只要你肯花力气,那么赚的钱比捡几个月的垃圾要赚的多,这一天朱婆婆来晚了,因为她的儿子带着孙子难得回来吃饭。
朱婆婆摆摊没多久,就来了一位富婆,富婆原本要打二奶,以及二奶的肚子,后来转念一想既然开打了,那就连她的媳妇一起打。
在她的眼里,儿子娶了这个女人,就目中无娘了,现在夫妻两人撂下孩子又出去旅游了,大小老婆都要打,富婆还贴心的把结婚照上儿子的那一半扯去,让朱婆婆看准了打。
打完之后照片不能烧,富婆要拿回去压在香炉底下,压满一年,再烧,真是又狠又阴毒,富婆走了之后,正好和一个女孩擦身而过,但是回头这个女孩就不见了。
富婆走后,朱婆婆撒了一些米去晦气,正好撒到了隔壁的老婆婆,还引来了警察,最后给了点钱息事宁人,邵音音把一个斤斤计较的市井老太太演的十分到位。
朱婆婆第二个客人是卢海鹏演的黑社会大哥大梁震婴,朱婆婆笑了他的名字(我理解的这个梗是和粤语林正英发音相同),他想打那些阻碍他上位的小人,他嫌弃朱婆婆力气太小了,自己打,越用力越好。
差不多夜已深,朱婆婆也准备收摊了,她发现有个女孩子坐在她的摊位前,她奉劝女孩早点回去,她已经很累了不再做生意了。
那个女孩也没有想要走的意思,朱婆婆一回头,发现这个女孩子披头散发,只穿了一只鞋,她心里一惊,赶紧坐下来,做完她的生意再走。
女孩子要打四个人,三男一女,不知名小人,而且要亲自打。
朱婆婆看着女孩打小人,回到箱子里,拿出一只染血的白布鞋,告诉女孩,穿上鞋,上奈何桥会舒服一些。
女孩接过鞋子,没有穿,而是狠狠的打起来了。
随着女孩每一次敲击小人,往事历历呈现在朱婆婆面前。
当天晚上,她亲眼看到这个女孩被三个男生劫持上了一辆轿车,也是亲自在车下捡到这只带血的鞋子,几天后报纸上赫然印着女子疑似被人奸杀,就是这个女孩子的脸。
朱婆婆不敢发声,只能静静的看着女孩子打小人,小人已经打烂了,当年劫持她的三个人,第一个在按摩院血溅当场。
第二个在天台打麻将,突然起身开始了他的表演,纵身一跃从天台下去了。
朱婆婆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心里十分恐慌,她赶紧打电话给她儿子。
她儿子,孙子还有媳妇一起坐电梯出大厦,但是电梯到达底楼后,媳妇和孙子动弹不得,儿子一人接听朱婆婆的电话走了出去,高架上发生了一起车祸,高架碎片直接插入朱婆婆儿子的胸膛。
朱婆婆看到儿子的惨状,她后悔当初不该放任儿子犯下弥天大错,当天就是看到儿子参与了这场劫持,所以默不作声,现在追悔已经来不及了,女孩还在打小人,三男一女,现在就剩下个女的了,只见一辆车突然行驶到朱婆婆面前翻车,把她压在了车下,其实细想一下,助纣为虐的人更可怕。
朱婆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定死在眼前,但是无能为力,她只有不断的念叨着是自己不对,用自己的命去换儿子的命,女孩终于停下手中的鞋子,流泪不止,原本熄灭的蜡烛重新燃烧起来了,朱婆婆被人从车底拽了出来,她虽然大难不死,但是心如刀割!
这个故事讲完了,我不由的重新去找了一下导演的作品,原来他就是《三更饺子》的导演,早期还拍过很多各种电影,戏路也十分宽广,这部电影和原著区别蛮大的,原著内朱婆婆和犯人没有任何关系,她只是因为害怕而没有举报,最后只能看着女孩惨死,她留了一只鞋,等女孩回来取,相比原著,无脑护犊的电影版朱婆婆更有冲击力。
其实在上一个故事,我就很希望陈小婷能干掉渣男老师,但是最终用释怀来结束。
这个故事的女鬼,我真是由衷的佩服,给个赞字,她报仇的干净利落,绝不伤及无辜,朱婆婆媳妇和孙子,被她定在了电梯里,真的是好鬼啊!
三个故事都讲完了,最后一个《惊蛰》比另外两个故事更为完整,而且情节铺垫自然,人物演绎的也很有张力,属于本场最佳。
惊蛰那天,又看到这个系列片的推荐,于是翻出来看了《奇幻夜》和《迷离夜》,两部电影,六个短故事,看的很过瘾,是熟悉的香港鬼片的配方。
六个故事各有优缺点,演的是鬼,其实讲的都是人的事情,所有故事都发生在鬼魂出没的夜里,忽然觉得像极了鬼片版的《深夜食堂》。
本篇文字主要想说说任达华导演并主演的《脏物》: 任达华的电影我看的不多,印象中都是演阿sir之类的精英居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他塑造的几个普通人。
一个是《岁月神偷》中的鞋匠,一个是《全职杀手》中被折磨的神经兮兮的转行当作家的阿sir,还有一个就是《脏物》中的 关富强 。
三个角色各不相同,但却各有相似之处,比如鞋匠和关富强都属于港岛的底层人民,阿sir和关富强都有点神经兮兮,鞋匠和阿sir都很执着(前者对生活不放弃,后者对真相不放弃),而这三个角色之所以让我念念不忘,我想是任达华在角色中倾注的个人感情,他是认真琢磨过,所以诠释出来的角色让你感觉不到他在演,而是觉得,这个人就是你身边存在的万千小人物中的一个。
依次是鞋匠、阿sir,老关 《脏物》中的老关,工作中处处碰壁失业只能租住在“棺材盒”隔断房子中的loser,“盖楼的住不上楼,切叉烧的没叉烧吃”,过得人不人鬼不鬼,有一种说法是,当一个人充满了负能量,就容易招来鬼,老关不仅有招鬼体质,还铤而走险去做“鬼"的生意,最后也算是因果报应,做人无家可归,做鬼也到处流浪。
任达华把老关那种邋里邋遢,神不聚焦、魂不守舍的劲儿诠释的淋漓极致!
相比演员,作为导演的他还是有欠缺的,拍的线索太多,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太少,除了开头目睹的车祸和后边盗骨灰有所呼应,其他的线索就显得支离破碎。
不过多少还是能看出他想要表达的一些内容: 林雪演的整天吃个不停的鬼喊着我好饱啊搞笑中透了一丝讽刺,有些人撑死,有些人却没饭吃!
现在大胃王吃播盛行,一群瘦骨嶙峋的小姑娘吃完再吐掉,挣的盆满钵满还好,多少人却是吃垮了身体,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贫困儿童吃不上饭上不起学。
人间有流浪汉,阴间有孤魂野鬼,一群孤魂野鬼游荡在迷离的夜里,无处可去!
现如今可不也如此,房价高的离谱,买了房子被绑住,还有很多人住在城中村,城中村一拆,也是无处可去 被盗骨灰的儿子,听到勒索电话高兴地说再也不用去给老爸祭拜了,骨灰随便扔掉就好,而另一厢丈夫惨死的女人却把电话放进骨灰中夜夜等候死去的丈夫给自己打电话 老关盗骨灰的时候说,生前住豪宅,死后也要住这么好的陵园,实力吐槽!
新闻还有人因为买不起京城的墓穴而在周边城市买了便宜的房子放骨灰盒呢!
真是阴间新闻啊!
还有一开始到处找人收留的小女鬼,寄居到布娃娃中以后和老关相依为命一直到老关变成鬼,这背后又有一些什么故事呢!
还有元秋饰演的老板娘,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想若是篇幅再长一些,还是有的发挥的!
《脏物》讲的是穷人,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我们叫穷人为穷鬼,可不是嘛,人穷了,和鬼有什么区别!
虽然是2013年拍的,却仍旧反应我们当下的情况。
现在影视剧多演一些浮华不真实的“精英”,大明星小明星也都愿意去演一些光鲜亮丽的角色或身世离奇坎坷的英雄美女,除了不真实,还加速了现代年轻人的焦虑,仿佛过了30不当精英就得去死一样,可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芸芸众生,都不过想在这浮华尘世中,找寻一个跻身之所、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生计,一个温暖的拥抱罢了。
TMD恐怖片拍的太好了就不适合在电影院放了,会出人命的。
大半夜一个人看大屏幕,我的小心脏啊看恐怖片吓得喊出来,这好像还是第一次,不过,真挺过瘾的。
电影阵容很强大,梁家辉陈慧琳都干上了。
三个故事,其实一个比一个恐怖系数低,第一个最吓人,最后一个基本就没什么了。
感觉港式恐怖片拍好了比美式的吓人多了
看这部戏前音音跟我讲,“快让我女儿给你讲一下《赃物》那一段的剧情,不然你肯定看不懂任达华在干什么”
2013-09-15 sun 一般一般 不过任达华今年出演的作品都不错 可圈可点....陈慧琳貌似参加完春田花花 就去做了神婆....
还好!
第一个故事最佳。电影中鬼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多可怕,反倒是幽怨和悲伤。李碧华着重描写的是人,任达华穷疯了鬼迷心窍,游泳教练花心玩弄感情,打小人的人各怀鬼胎,全都是主角们自作孽。镜头给的很妙,配乐渲染气氛恰到好处,看到cast才发现是川井宪次,敲击乐真有特色。近年香港少有的鬼片佳作。
部分一没看懂,后两个故事挺不错的。话说陈静真漂亮。
借用鬼来讲故事的小片子 感觉很好
李碧华的东西要翻拍,确实有难度,分段式的鬼片现在并不少见,但是精简后的故事会让很多人看不明白,庆幸自己是看了原著再看的电影。
陈果最足味,其实很喜欢中间一篇可爱的梁家辉和陈慧琳
香港鬼片,李碧华鬼魅系列的第二部,感觉不如第一部吓人呢,三个故事我最喜欢第二个,剧情挺跌宕的,有看头,另外两个都是平平。也难怪,李碧华的原作风格就是这样平平的,个人感觉她不适合做编剧,电影对于剧情的戏剧化要求更高一点,毕竟和散文不同。
连陈果都一般,气氛全靠音效。
《赃物》穷人就是死路一条!但做了鬼也不见得公平!《放手》渣男去死,小姑娘报复选错对象了。最喜欢《惊蛰》这个故事,好想去香港鹅颈桥下,找摆摊的打小人!
梁震婴,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中规中矩吧
因为是李碧华的小说,大家都说很好看,因为自己很喜欢鬼片,也好久没看香港的鬼片,就买票了。结果,好失望。三个短片中,陈果导演的稍微还算保持一贯水平,华哥导演的就,一整个无言。话说,还有第二部奇幻夜,已经兴趣缺缺了。
李志毅再简单也是李志毅,任达华的部分像一出主题摄影展。
感觉都很温和,但是故事我还是觉得不错,还能看到好多老演员
惊蛰:打爆你个死小人头……,除了南方很多人不知道这规矩了吧。本片3个故事串起来的。
港味十足的香港鬼片,保持了港式鬼片的一贯阴森感。任达华的故事比较出彩,其他稍显平庸。
有点小儿科了,剧情都似曾相识。倒是陈慧琳演得真像郑秀文。
抛开完全不知所云的前两段不谈,陈果的作品依然有其力道。在微观的因果报应之外,还巧妙的渗透了整个城市的的冷漠戾气。即便是惊恐,都带着关我何事的冷眼视角。1分+1分+4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