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一些影友的影评,大概就是有故事背景有克隆一说,另外一种就是认为影片的主人公真的是拥有双重人格。
个人来说比较支持Simon拥有双重人格一说。
部分影友认为这部电影不应该翻译成“双重人格”,认为这部电影的逻辑有问题;我想,那是因为影友都被电影所呈现的影像所误导了。
当Simon去完某晚会之后被保安赶出去了,他喊到This is not me, this is not me.这不是我。
就在那天晚上回家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了另外一个他。
当Simon和James在餐厅里面点餐的时候,Simon吞吞吐吐点了餐,服务员的坏脸色令Simon心中想成为的、一直想表现出来的James出来了,然后James,blablabla点了东西再加了句,give me the damn foods. 到服务员上餐时,给了他某某某食物,然后“可乐没有!
”可以理解得到,其实服务员一直都在跟一个人讲话,但是电影的表现上却是两个人(James和Simon),这是电影在反应着Simon的主观意识!!
所以,重点就是要搞清楚影片当中到底有什么部分什么情节是Simon自己臆想出来的。
Jesse好好看 好喜欢这种质感 暗黄色 暗绿色 好古典的感觉 镜子的运用 摇晃的镜头 感觉有一点诡异 光线的运用 这个人有点人格分裂的感觉 女孩出来的时候是蓝色色调 神秘的感觉 想到了1984电幕 乌托邦社会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爱一个人好困难 光影把Jesse拍的好好看 男女主好像啊 说话都那么快 Jesse的五官很立体 光影打起来很好看 很适合这个双重人格的角色 近景和特写 男主的精神状态 颜色体现男主的心情这特效可以啊 背景乐是日语歌 可能在外国人看来日本人的文化就挺割裂挺压抑的吧 低音钢琴曲 和小提琴 听起来就很疯狂 水仙 靠好爽 对称的构图 灰白黄 看到汉娜受伤害那滴眼泪流的 钢琴配乐好有压迫感 有些构图和剪辑想到了韦斯安德森 虽然整体基调灰色暗黄色 但是偶尔的黄色蓝色红色 也挺有意思 用的好好 那种跳脱和对称 jesse这演技也太好了 懦弱人格可真是手拿把掐 最后那滴眼泪
这不是一部讲人格分裂的电影。
the double可以是两个人,或者两个自己。
风格阴郁,配乐尖锐真我聪明但怯懦假我风趣幽默,人际交往如鱼得水假我偷了真我的工作成果,女神的芳心,同事上司的赞赏假我毁了真我的名誉,彻底抹杀了他若有若无的存在感墓地肉搏,真我意识到两人共享身体真我用跳楼策划了假我的失血而亡,真我躺在救护车上,一边是汉娜,认可了他的理解和他的爱另一边是上校,认可了他的能力西蒙心满意足的闭上眼,说我觉得我喜欢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电影结束了但詹姆斯死了。
即使西蒙现在得到了所有他想要的,勇敢的自我,爱情,价值的认可,他最后也没有办法活所以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什么刻薄的亲人会毁了小小的心脏。
爱是一种能力。
大声说出来啊,勇敢追求啊,这些只是说给某种健康的人听的。
有些人就是天生没有爱的能力。
西蒙为什么存在感低,为什么有工作成果还是不被尊重等,怕,不敢开口,不能争取害怕被拒绝,思维定式是会遭到嫌弃,会惹事,会带来麻烦但事实是不仅不能息事宁人,反倒因为姑息招致更严重,更无法控制的后果
这部我个人非常喜欢,以下纯粹主观感受。
一 画面和光影画面和光影真的是太好了,最近看过的最好没有之一。
我最喜欢的一点是,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里的画面是一分为二的。
一般的电影画面有对称的,但更多时候是偏于黄金分割、混杂、和交叠的那种感觉。
而这部特别多的镜头里,总是一半光亮一半黑暗。
不管聚焦的位置在画面的上下左右中,画面里露出的光总是50%似的,这点对主题的影射非常强烈。
光亮与黑暗
光亮与黑暗
光亮与黑暗二 导演与原著因为我刚读了原著,第二天看的电影,直接的体验是,我感受到导演对原著有非常非常独到成熟的见解。
像是给读了原著又有些问题绕在脑子里的读者一些解读,电影每个细节都是精心雕琢过的,拍得很用心,暗示意味处理的很细腻,明白而不露骨,我受到了感动。
1)一开始在空荡的车厢里,有人对主角说 “You're at my seat". 主角很疑惑,明明有那么多空座位,为什么要说“我”坐了“你”的座位呢?
——一开始就暗示了主题。
2)主角喜欢的电视节目里,一个人握着两把剑对着另外两个人。
——映射了主角内心的纠葛。
3)主角去办公室却没人记得他,问他"Show me your ID",就好像除了 ID,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他的存在了。
太悲伤了。
4)主角刚认识另一个自己的时候,跟着他做了一些平时自己没有勇气去做的事,获得了难得的解脱和宽慰。
难得发自内心的愉悦回到房间,坐在床边,他用食指轻轻划过他的下颚, 画面多温柔啊。
然而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同样的场景,食指变成了刀锋。
食指与刀锋5)主角看到的住在对面的人跳楼自杀,而后女主角描述这个怪胎的行径,竟跟主角自己如出一辙。
主角跟警察聊天的时候听到说,明明错开一点就不会摔死的…… 后来另一个自己住进了对面,再后来主角自己也跳了下去。
但是他活了下来,因为他记得警察的话。
——非常巧妙的设置。
6)女主角形容主角说,你像一条蛇一样。
——“蛇”正是原著里主人公给人的感觉,读原著的时候觉得难以形容的,主人公的自卑和黑暗,就是像一条蛇似的。
还有太多个小片段以及场景,有些诡异,却异常鲜明、艺术、和超现实(比如餐厅里的黑猩猩)。
超现实感把电影与原著比较,我觉得原著更黑暗卑劣。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言语反复不定,更怯懦和神经质。
原著里多次描绘的11月的圣彼得堡,也更阴冷压抑。
电影已经偏轻快了。
导演/编剧加入了很多诙谐的点,改编后的主角与其化身的人格,相对来说更正常、更积极、更温情。
特别是温情的元素,是原著里(至少)我没有读到的。
电影里,当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坐在车厢的两侧,主角看着对面的人,忽然难得的露出了释怀的微笑,那个画面我觉得特别温柔——主角在遇到了另一个自己后,人生中第一次挣脱开了枷锁似的活了一个晚上,然后能发自内心的感到释怀。
这太感人了。
so relieved我觉得导演还在电影里对原著的故事做了一个延续,让主角拥有了更多一些的勇气去抗争。
改编的故事里的对女主单纯的爱,多次闪现的车厢,面对着的房间和电话,等等设定,都多了一些浪漫色彩。
这些浪漫和勇气最后促使主角成为了唯一:Unique。
三 表演杰西的表演我觉得非常细腻,有时候同一个对称的角度,饰演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表情乍一看一样,可是细微的又能让人一下子就分出这两个人。
Simon & James另外他的脸太适合这部电影了。
眼睛凹下去的部分在一些角度的光下刚好会变成影子,只留有眉骨。
还有侧脸的瘦削也让画面的光影更好看了。
光影和棱角
光影和棱角四 配乐电影的配乐也特别棒,插曲用了好几首日语歌,有些昭和感和风尘感,但是毫无违和。
其他声效营造的悬疑和诡异也很到位。
后半段用了好几段奏鸣曲(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这么叫),也恰到好处,在略为惊悚的画面里,充满了艺术感,让人知道这不是真实的,而更是一种艺术传达。
这部电影在油管有免费正版。
导演的访谈提到《双重人格》原著,比起黑暗,他更觉得是幽默有趣的作品。
解离性人格障碍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表现题材。
今晚我坐下来静心看了这一部《双重人格》,同样是反映了多重人格,之前也看了很多影评,有的人说这片名就是剧透,有的人说这片子像EVA致敬?
首先,本片并不是一部解谜片,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给观众再最后一刻一种“喔哦原来是这样啊“的错愕感,或者是产生智商被愚弄的愤怒。
所以片名就是the double。
本片大体上黑、黄、蓝三种色调。
场景基本局限在公司、宿舍、公司后山,三个场景。
配乐基本大小提琴,还有日语歌……非常光怪陆离,压抑怪异。
讲述了一名郁郁不得志的青年,simon james的悲剧遭遇。
simon说话有点结巴,是一个锯嘴葫芦,一些正常人能表达的感情,诸如最简单的餐厅点餐,他全部都不能表达。
久而久之,另一个与simon 长的一模一样的人,突然闯入simon的生活。
不仅外貌一样,名字也一样。
不过人家更乐意称他为james。
james开朗大方,甚至非常滑头,投机取巧的夺取了simon的一切,工作成绩、宿舍钥匙、暗恋的女人。
最后simon选择了惨烈的方式结束这一切,就如在阳台上偷窥那个向他招手的诡异的跳楼男人一样。
如果单看故事结构,可能并无出彩之处,但是很多绝妙的灯光,背景音乐,剪辑方式,镜头……能够不知不觉的抓住人心。
有人评价,simon在电车里不断的自贬,是向EVA致敬。
因为那段场景和EVA碇真嗣在电车里的情节非常类似。
我想这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给人产生的多种多样的体验。
更多的是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是不是有在面对喜欢的异性时,紧张的哑口无言?
或许餐饮服务员在点单时对你稍显不耐烦,你就会感到非常的不安?
明明工作了7年的公司,门卫却因为你没有门卡而刁难你,但你却不得不服从门卫的安排,正如很多别的情况一样。
你总是被动。
你想要独一无二,却又如此默默无闻,四周的人们都是怪异的、腐朽的、不可理喻的。
电影中基本除了几个主角,其余都是老人。
simon大约就象征了这一类,谨慎,压抑,心地善良的人们。
我获得的体验就是在他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EVA中真嗣的自卑,明日香的自负,凌波丽遗世独立,不也很有代表性吗(这么说显得略中二)电影中一些怪异的象征方式,表达手段,如同不断变换的魔方,组成了许多色彩斑斓的方块。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难以言喻的片子,极有可能评论两极分化。
并不是很难理解(呵呵想想穆赫兰道),但也有值得让人揣摩的地方,许多镜头,情节值得喜欢过度解读的影评人深挖。
比如,开始跳楼的那个男的到底是谁,为何讲的是双重人格,但是别人能看到simon的另一人格james(基本这样就可以确定中译电影名欠妥)?
看的让人悬心,还有点渗人,上一次让我感到”悬心“的片子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也是一种剪辑的异常时髦,时有不知所云的镜头,却又让人觉得颇有深意。
看完后知道个大概,但又欲言又止的感觉。
五星。
影视作品分析课这次布置看的作业是《双重人格》,写一个简单的影评。
首先先从剧情上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在刚听到片名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以两个不同的人格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但看完之后我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双重人格,因为两个角色是可以共存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的,而旁人对拥有同样面孔的两人也有不同称呼的区分(西蒙和詹姆斯)。
所以我更愿意理解成这是两个人,只是他们长了同样的一张脸。
男主角西蒙是一个沉默的懦弱的透明人,他工作努力为人善良但没有人对他有印象、也没有人在意他。
后来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詹姆斯出现,与他性格完全相反,不讲规矩、走路大摇大摆、很受欢迎、虚伪狡猾,詹姆斯轻轻松松就得到了许多西蒙一直想得到的东西,还抢走了西蒙的心动女孩和工作成果,威胁西蒙控制西蒙,然后把西蒙完全替代,让他更透明了。
西蒙开始想要活成自己,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后来他救下要自杀的汉娜然后气场全开,甚至被医生和公寓里的人认成詹姆斯,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暴打詹姆斯然后发现两人的受伤是同步的,他跑去汉娜处确认汉娜能分清他们两个,然后策划了一场谋杀,以自己的自杀杀死詹姆斯,自己则参考片子开头处理自杀者的警察的话,对准防护网一跳,最后没有致死,终于消灭詹姆斯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人生。
我认为这部影片的人物设定上就很有意思,两个长得一模一样但性格迥异人生际遇迥异的两个人,在对待同一件事的解决方式上完全不同,比如在地铁上的一个细节,一个要脱了鞋才能把脚放在座位上,一个直接穿着鞋把脚踩在座位上。
还有两人点餐时完全不同的表现等等。
情节的细节设定很丰满。
这部影片的灯光色彩也很妙,很多镜头用了侧面光,把人物拍成了阴阳脸,一方面可能是想烘托惊悚的氛围,一方面可能也是想体现同一个皮囊下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些背光创造剪影的应用也烘托了氛围。
开头西蒙在地铁里地铁穿过隧道忽明忽暗的光效也是成功地使影片从开头就笼罩了一层神秘惊悚的氛围。
影片多用暗色,包括布景和服装,也都营造了一种惊悚压抑的氛围。
主人公西蒙只穿朴素的暗淡的棕色西装,更烘托他的透明感,而汉娜稍有不同,她的衣服都是纯白色的,更凸显了她的纯洁率真的女神形象。
镜头拍摄方面特写多采用正中间的构图,我认为这是一种在规规矩矩框架下宣泄的荒诞。
还想说一说影片的配乐,影片中的插曲不止一首日文歌,除了好听之外,也是增添了影片的怪异感。
一些节奏紧张的bgm对气氛的烘托也很成功。
影片的主旨我觉得也是比较深刻的,生活中有很多畏畏缩缩的人,虽然他们可能不至于到西蒙那种戏剧化的程度,他们的才华不被看见,不敢社交,懦弱到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让生活过得压抑孤独,必须要有自我意识,勇于发声和表现自己,活成独一无二的有存在感的自己。
西蒙在母亲的葬礼上打歪了詹姆斯的鼻子后,发现自己的鼻子也在流血后,意识到詹姆斯是自己的另一个人格,加上之前的一系列问题使西蒙决意消灭詹姆斯这个人格,他将詹姆斯绑在床上后检查脖子发现詹姆斯的伤口还没有愈合,确定了一个身体受到的伤害两个人格都会承担。
于是策划了跳楼杀死詹姆斯的做法:将詹姆斯绑好无法动弹,提前通知好救护人员前来急救,而西蒙自己站在窗口准备跳楼,跳楼时他按照之前警察的建议稍微偏了一点,让自己避免直接坠地从而等到救护车幸存下来,而另一个人格詹姆斯却被固定在床上,无人救援失血而亡。
由此西蒙 i like that i am pretty unique.真正的独一无二。
光影转换太能营造气氛了!
Richard想要表达很多,也传达出了不少。
选Jesse演这个角色很对,小心翼翼的老好人和叱咤风云的中心人物都被诠释得很好。
不得不说本片的中文翻译有点太直接,直接捅破了那层薄如蝉翼的玻璃纸。
整部电影大体上很压抑,奇葩设计的办公室和老旧的设施让人有种上实际七十年代的感觉。
但是不乏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点:参加舞会前走廊里彩色的灯光和欢快的音乐,两个人格初次相遇后一起跑出酒吧时的放松,Simon在公寓里轻轻抚摸James那张跟自己一摸一样的脸。。。
但是大多数时间还是替Simon心酸,体会到关于人格分裂的自嘲。
Simon和James这两个不同面其实存在于一个躯体,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Simon的透明程度被刻意的夸张,他心恋已久的女孩跟着一个与自己有同一张脸的另个人跑了,自己的工作成果也被偷窃,世界上没人认可他相信他,连救了自杀未遂的女神也只换来一句“你自杀好了”;而风趣的james在公司翻云覆雨,还利用他的公寓跟其他女人乱搞。
Simon很心碎,但他最终意识到James其实就是他的另一个自己。
虽然结尾与开头的轮回重叠令人心焦,但是最后汉娜的笑脸,上校的赞赏是James最好的结局。
左边脸的光,右边脸的光,最后留住了两个人格的优点,他便是独一无二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NzY0NjQ0.html里面说的很清楚导演的设想是双重人格虽然说尊重发散思想,人们也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坚持主张。
但是不要随便就质疑电影的中文译名。
因为人们要翻译一个名字是要做很多工作的,要从各方面了解电影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像我们只是看完一遍就觉得应该怎样怎样。
你可以觉得怎样翻译才更好,但是不要随便否认别人的成果,并通过否认别人来肯定自己。
这是对他人工作的不尊重。
你就是个小人物。
在空旷的地铁上都会有人说你挡住了他、公司保安总拦住你要看你的证件、你在枯燥的同事间埋头苦干上司却看不见你的努力、餐厅侍应上你的菜都慢一点。
你只能每天偷偷地看着喜欢的女孩,却什么都做不了。
想象一下,假如你的生活就是这样··· 哦,有的人用不着想象。
不用担心,这只是电影而已,如果和你的生活有雷同,也纯属巧合。
电影《双重人格》(The Double,2013)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Russian: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的小说《双重人格》(Russian: Двойник, Dvoynik,1846),导演——《IT狂人》(The IT Crowd)里面的奇怪头发的茅斯——理查德·阿尤阿德(Richard Ayoade)继处女作《潜水艇》(Submarine,2010)后,再次刻画一个外表木讷,行动呆滞,内心却波澜壮阔,感情丰富的男孩。
他(们)总是一语不发,头发过长,穿着过大的套装。
有点害羞,躲避人的目光。
总是远远看着喜欢的女孩,却不知道怎么做。
如何让一个不引人注意小人物显得更卑微呢?
本片提供一个完美答案。
如前面所言赛门(Jesse Eisenberg)是位连母亲都会把他忽略的小人物。
他生活中失败,事业上失败,感情上失败。
然后有一天,有一位和他长得一模一样,却做尽他想要做的事的分身(doppelgänger)詹姆斯(亦是Jesse Eisenberg)出现,巴结上司,拉拢同事,甚至横刀夺爱,吻上了赛门的梦中情人汉娜(Mia Wasikowska)。
最讽刺的是,赛门身边的所有人都没有发觉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因为赛门如此地不被看重,根本就没人注意到赛门长什么样子。
不用担心,现实中你不会被忽视到这个程度,但在这部夸张讽刺喜剧里面会发生。
反讽让我们感受到赛门的卑微,真正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布景、摄像、灯光使得本片形式上极具风格,赛门生存的世界总是黑夜,人们点着高反差的硬光灯,机器般地挤在官僚主义感去个性化的办公室里面,带着德国表现主义般的压抑和异化。
我们可以在《橡皮头》(大卫·林奇,Eraserhead,1977)或者审判 (奥逊·威尔斯,Le procès,1962)中找到同样的质感。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乔治·奥威尔式反乌托邦世界,看起来像是四十年代的人幻想出来的他们的近未来。
绣破的地铁,压抑的建筑,乏味的服装,工业化景观,各种按键手柄的机械式机器。
镜头有时候会停下来,同时角色什么都不说、不动,模拟了角色的又一次走神。
或者角色占据镜头的一小部分,其他地方是空白的墙。
灯总是硬光,色调则是灰沉沉的,或者时而有很浓的黄和蓝光。
所有这些使到本片如此独特,从一堆平庸的商业片中展现出其风格。
虽然其描述的是位被人忽略的小人物。
我喜欢《双重人格》的开头场景,赛门在空无一人的地铁上发呆,镜头定在他脸上颇久,他目无表情,即便地铁内外的灯光闪烁打在他脸上。
有人走过来说他占了他的位置,他站起来,用握着扶手的手掩饰着他偷看在另一个车厢的汉娜。
汉娜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
然后到站停车的一震把赛门从发呆中惊醒,他想追上汉娜,但是有人搬东西上车厢,赛门闹剧(Slapstick)般地连续被这个搬运工挡住错过下车时机,被车门夹住公文箱,他滑稽而无奈地放弃公文箱让它随车而去。
这个开场有这样的功能,刻画角色、奠定风格、预示情节、打下基调。
我们看见并开始认识男女主角;昏暗破旧的地铁,颓败的布景,低调的布光;亦猜测到故事背景,主线故事开始;了解到这种夸张喜剧化和寓言性质的基调。
这是一个好的开场。
《双重人格》立意颇新,风格突出。
前半段发人深省,后半段却深意不足。
我主观地喜欢本片内容上所映射孤离的城市人,和我自身。
剧情经不起推敲,拍摄方式很文青,看看还是不错滴。
以卑微小男人内观的角度,折射出一个截然相反的人格,题材本不算新,但表现手法有点意思,不过营造的气氛很抑郁,没有令人觉得剧情脉络很通畅。
沉闷的节奏,诡异阴暗压抑的气氛,装B的主题,夸张荒谬毫无现实感的情节,不喜欢!片中的世界很像《1984》里的描写。
艾森伯格真是非常适合演这种角色 神经质 的怪胎
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来强制制止人格分裂?工厂生产线什么的果然最压抑了(仍是一部晦涩难嚼的片子
8/10。比《宿敌》还彻底戏剧化的影像实验,相比前者把精神分裂的病因归罪于影视作品对人类思维的异化,本片则在于深入开掘机械式重复的反坞托社会对人民渴望爱与被爱的抵制。气氛严肃压抑又让人觉得滑稽,用奇特的魅力缓慢铺展出角色间的对抗冲突。不足之处是节奏的断裂感太强。 @2014-05-22 02:51:32
其实主角坐在凳子上看着空床的情节已经在说明,另一个和自己长的一样的人其实是幻觉,只不过这种提示只出现过一次(因为两个人第二天是一起去的公司,所以晚上一定是一直再一起的)
完全看不懂。。。。不喜欢这种风格的,难道就只有黑夜,地下室工厂办公室???
配乐美。这种神经质的孤独总是没法不爱。
故弄玄虚,把故事面做的很具探讨性,实际内在探讨价值非常小。
很风格化的一部作品,但是我不喜欢这种故作悬疑的感觉。《致命ID》《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已经很多神作珠玉在前了,再拍这种题材又很难制造出更妙的细节,纯属浪费时间。
形式大于内容,逼格甚高,经典拼接大杂烩。
孤独一人真的太糟糕了
什么意思?
简直一部"教科书般"的电影。作为一部2013年的电影,整部电影都复古的线条化程序化戏剧化,光影、画面构图、镜头语言、音效背景音乐……简直幕幕都可以截出来,构建起一个配合剧情的诡谲压抑的氛围环境,节奏也是如此。让我想到同样是近几年的《至暗时刻》——这种电影表现形式可以说古早,现在这种形式应该多见于游戏?因为让我想起那部《地堡》。而以这种古早的形式拍摄一整部电影着实让我喜欢。但是不知以短片形式呈现是否会更加惊艳呢?——这着实有些鸡蛋里挑骨头,但是我实在找不到评分如此低的原因。至于剧情,很喜欢长影评区的两个标题——"匹诺曹之死""我希望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P.S.这个"双重人格"的名字让我还以为是一般那种人格分裂电影,看之前差点错过。啧。虽说看完之后觉得还蛮符合的。
学院派应该会很喜欢这种作品。它对光影、场景的精心布置,摄影的强烈个人风格,配乐也很赞,从技术上来看,它值得学院派去分拆学习。但对于个人观影,其实挺无聊又难受的。一部电影,它的亮点竟然跟电影本身无关。叙事、表演都够”傻“的。
挺有味道的。为啥某些场景有种悬疑版花样年华的感觉……
陀翁原作魔改的风格化神作。艾森伯格和艾欧阿德掩盖了原作的哲学味道,变成了一部更癫狂的视听狂欢,急促的电子乐和日文背景歌对狂躁心理的放大作用极高。四颗星。
就不能好好说故事吗,至少让我看得懂吧
诡异的氛围与无厘头的剧情,飘忽的剪辑和神秘的灯光,导演是个高手,可惜不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