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过彭氏兄弟的原版《见鬼》,这部根据其翻拍的好莱坞电影基本上就是依样画葫芦,改编的地方不多。
试着列出主要的几处,不过由于看过已经有几年了,对于原版的记忆有些模糊了,所以很可能不那么准确。
其一是主人公盲女的职业。
美版中她是一个小提琴演奏者,至于原版,我不记得里面有这样的交代。
让主人公有音乐的背景是一个很不错的安排,因为对于一位盲人来说,音乐无疑是与世界交流的绝佳方式。
盲人的听力本来就比常人灵敏,搞音乐的又更灵敏些,这样的人可能会对听力更加依赖,也就会对突然恢复的视觉更难以适应。
其二是对于盲女见鬼的处理。
原版的展示方式就是即将死去的人离开了,美版中非常具体地出现了死亡使者的形象。
这应该是源自于东西两种文化对于死亡的不同理解,东方人对于死亡的理解更倾向于神秘化,而相对应地,死亡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要更加具体,总是以死神的形象出现。
其三是到角膜捐献者的家乡去寻根溯源时与捐献者的母亲交流的过程。
原版中,这个过程很不顺利,因为死者的母亲不太配合,一直不愿说出真相,直到盲女在死者魂魄的指引下重复了当初死者上吊的过程,母亲封闭的感情才爆发出来,原来她对于女儿的不辞而别、撇下自己一个人是心存怨恨的,经过这件事,她原谅了女儿。
存留在眼睛中的死者的魂魄也得到了解脱。
这种感情,可能无法被美国的导演和编剧理解,因此这个过程被简化了,母亲认出女儿的眼睛之后就把事情和盘托出,然后就一命呜呼了。
女儿的怨恨则留给了片尾的那场大爆炸。
最后就是那场大爆炸,这也是两部影片最大的不同。
原版中,盲女没能说服大家离开现场,结果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盲女的眼睛也在爆炸中再次受伤失明。
美版中,虽然盲女最后也受伤重新失明,但是她成功地、尽管遇到点小麻烦、但是总体上非常顺利地解救了众人,于是无可救药地落入了好莱坞影片的俗套,全没了原版那种宿命的悲剧感的意味。
特别是那些征兆,盲女重见光明后总在她眼前出现的那些场景,都在爆炸之前得到了印证,西方人似乎很喜欢这种事情,在其他的一些恐怖片或者惊悚片中也经常看到。
影片解释为这是捐出角膜的死者对于盲女的启示,可是,死者难道能够预见到她死后的一场大悲剧的发生,并给出适当的提示?
恐怖的程度上,还是原版更胜一筹,当然这里面有先入为主,以及看美版时已经知道情节等因素在,但是不得不承认原版在气氛的营造上比美版的手法要更高明一些,毕竟能真正吓唬到东方人的还得是东方的导演。
另外,演员的表演也会为此加分或者减分。
又说到了演员的表演,就又绕不开美女的演技问题。
这次,我得说,我之前说“美女不需要演技”,看来我错了,美女杰西卡·阿尔巴也是有演技的,虽然与“见鬼天后”李心洁比起来,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是对于盲女的演绎,她还是完成得中规中矩的。
她忧心忡忡、满腹疑虑的样子,看起来还挺迷人的。
你抄过作业么?
我想,是个正常的孩子都抄过。
抄作业虽然时间紧张,效率第一,但是“1+1=3"这种笔误抄的时候还是会顺手改一改,因为学生们都知道,老师判断作业有没有抄的标准就是错题一不一样。
显然,美国孩子都不会抄作业,因为他们不是应试教育没那么多作业,自然对笔误不能抄这事儿也没概念,因此这些孩子长大了翻拍出来的电影就变成这样子了。
因为做论文受挫,花了一下午连着看完了美版见鬼和港版见鬼,天地良心,我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美版,因为我是先看的美版!
而且狂喜欢杰西卡阿尔芭的身形脸蛋。
看完后还是出于“认真负责”的态度才看一下02年的港版见鬼的,毕竟是故事原型嘛。
可是什么叫原型啊?
原型就是连镜头都一样么?
最雷我的事,就是这1+1=3了,如果说咱香港医院里脑肿瘤手术需要化疗的儿童患者、眼角膜移植的成人患者和生命垂危的绝症老年患者住在一间病房里,是因为咱香港地方小,病房不够住所以出现了“什锦病房”,您美国地广人稀,病房也不够住啊?
也要一个脑肿瘤孩子、一个眼科病人和一个临终老人住一个病房,共用一个值班护士么?
话说回来,能做角膜手术、脑肿瘤手术的医院怎么也是个三级甲等大医院吧,怎么就跟乡镇卫生所似的不分病区呢?
咱抄作业吧,就再不动脑子,怎么也得吧姓名学号换一下吧!
您就把脑肿瘤孩子,换成眼底瘤的孩子,就这么费劲啊,偏要给人家中西两小女孩子都剃一个脑部开刀的光头!
两国鬼在电梯里的pose都一模一样!
还有那个和黑白无常工作性质一样的死亡使者,好搞笑啊,貌似美国版的那个外形更炫,一会看起来像黑影,一会看起来又泛白光,敢情他们更尊重中国文化,把黑白无常一体化了,不像咱港版的黑无常,穿个纯棉的黑色紧身衣,好朴实的。
而且,咱中国的就业问题严峻,黑无常增加了好多编制,和鬼魂一对一对点服务,美国也这么多人啊,有重大任务就集体出动,不应该是个人主义跟特工似的么?
最后的结局倒好像是“改了格式”,但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说,形式变了,表达的东西却依旧没有改变,只不过杰西卡泡的那个医生情人没打瞌睡脑子比较清醒,知道利用“恐怖事件”让人们体验到未知的恐惧,又是在公交上先发动群众的,煽动的逃生场面比较壮大。
后面小轿车的人看到这么多人跑出去了貌似场面紧急,又有从众心理,自然跟着跑。
而李心洁泡的那个小医生不小心睡着了,后来才发现自己心上人在一辆小轿车一辆小轿车的敲车窗,隔着车窗大叫,人家听不见,自然不会跟着跑,而且没有群众带头跑,当然形不成紧张气氛,最终于事无补,最后酿成悲剧。
表面上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事实上,表达出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的距离是一样长短的。
你需要长得美丽,年轻,才会有一个傻乎乎的男医生站出来冲破世俗相信你,然后和你一起挑战困难。
好的鬼片都有教育意义,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鬼神事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背后,是对爱恨的诠释和既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的勇气。
鬼影,山村老尸,见鬼这几部亚洲文化的恐怖电影都做到了,所以也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拿来复制粘帖,最后还是忍不住说两句,抄作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真的不带这么复制粘帖的,怎么也不能白抄吧,除了美丽的女主角,观众还是想看到更多的东西吧。
東西方差异這次又體現得淋漓盡至東方鬼被西方人拍得不倫不類最終結果是東方人西方人都沒被嚇到雖然早已耳聞此片的失敗 但爲了jessica alba還是抽出寶貴時間看了....看完確實有點後悔中途一度還有點想睡覺嚇人功力不足原版三成雖然原版的幾個經典嚇人橋段都有照搬但效果真是出奇的差尤其中國餐廳那段HK版特寫扠燒是因爲后文兩母女鬼要吃扠燒那翻版再特寫老闆切扠燒 簡直沒有意義而且劇情改得也很不吸引人總而言之 非常的失敗
认识李心洁可能就是通过《见鬼》这部片子,她在这部影片中的演出让人惊艳。
这次美国翻拍《见鬼》,一点都不让人期待。
看完以后,完全失望。
说好听点,十分忠于港版;说得不好看,了无新意。
影片除了把港版《见鬼》中的演员全部换成外国人以外,其他似乎都照抄照搬,把港版的剧本拿过来拍了一遍,浪费人力物力,实在无法与港版媲美,更别说超越了。
美版《见鬼》可以说一点都不恐怖,或许着力于讲述故事的情节,完全没有营造出惊悚的气氛,对于人物的刻画,更没有港版来得精彩。
美版保留了港版的所有情节,包括电梯老人、成绩单小孩,还有烧腊店。
或许美国人无法理解鬼魂舔烧腊的意思,因此把这段给删了。
要知道,当时我看到港版的这一段,可是毛骨悚然的啊。
实在不建议大家去看这部影片,没看过的,还是去看港版吧。
这是我除了《鬼影》外,看到的另一部让我满意的恐怖片。
不小心下的美国版,据说是换汤不换药的,也就是除了演员和故事发生地不一样外,其它是一样的。
女主角五岁失眠却能自信的面对人生,在得到一双眼睛厚却反而不得不以个人面对恐惧。
不得不说的是当你恐惧的时候,对朋友诉说,朋友只说“你想太多了,好好休息下就好了。
”这是最令人绝望的,所以快结尾时我想这男女主角不得不在一起了,因为现在只有男主角和她经历了这一切,这世上只有他一人相信她。
但是感觉还没高潮,这不像是美国电影的风格,翻拍过来,这个在最后视觉冲击一下的桥段是不可少的,当然由于好没有看过中国版,所以不能妄下定论,这到底是中国原版的设计还是美国人特意摆设在了这里。
电影的深刻有一点是来自于对落后蒙昧的地方对超越他们理解范围的态度和行为。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就算不蒙昧了,却总有超出理解范围的事,态度和行为在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让后来的人觉得可悲的。
电影还涉及了得与失,自我救赎和他赎……电影本身是差不多,但是制作班底不一样,带来的效果应该也是有差异的,但是又觉得好像这片也没好到让我再找出中国版的出来看一遍的地步。
因为是恐怖片,因为是中国的恐怖片,因为是中国首部还不错的恐怖片,因为是中国首部能被国际认同的恐怖片,还能被看中翻拍,所以它就真的还不错了。
先前李心洁的表演让我心生惊艳,连一个模样不是特别漂亮的人都可以把这个盲女把握的让观众如此的折服,那外貌更出色的阿尔巴如果演技达不到这个境界最起码她还有这张脸啊,所以我就对美版的见鬼保持了一些期待。
但看完后,知道观后感验证了那句老话[期待越大,失望越大]首先,故事情节几乎就是完全克隆,你翻拍就翻拍但香港自己的特色你也强硬的塞加进去,就把美版的恐怖片特色变得不伦不类。
还有角膜移植后,盲女对世界的重新认知,阿尔巴演技的薄弱一下子凸现出来,让人忍无可忍了。
其次就是见鬼的桥段太平淡无味了。
个人认为,不仅连惊吓的程度到了负数的程度,还让人对剧情的衔接感到失望。
导演究竟有没有驾驭恐怖片的能力?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不如港版节奏运用的出色,影片进行到解密的后半段几乎是让我昏昏欲睡,怪不得被媒体评价为[故弄玄虚]。
创意对于学医的自己来说还可以接受,通过角膜移植,拥有了死者的死亡之眼的能力,让我思索的不是恐怖片本身,而是角膜的另一重生理意义...对于恐怖片本身来说,没什么特别之处习惯了黑暗,不要强求光明...
写下这个标题,回想了下剧情,不禁发出感叹,这几乎又是一部预见类电影了。
Jessica Alba是个辣妹,不可否认,不过这部片子倒不是以此为噱头的,很好。
说实话,彭顺那个原作我还真没看过。
换做之前大爱各类恐怖片的我,看到这个“美版见鬼”的副标题肯定是不屑一顾的,看在美女不卖相的份上,看看吧。
这一看不要紧,疑似泼狗血的镜头居然让我有那么一点点战栗,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人在房子里呆得太久了的缘故,反正自从那个总拉着我一起搜集各种恐怖片的朋友远赴LA后,就很难找到那种看到爽的感觉了,相对的我的“抗悚能力”大有退步。
半夜一个人拿到什么没看过的片子都得掂量一二,怕看完睡不着了。
惭愧。
失明多年的女主角拉的一手好小提琴,欧美片中的盲人似乎都有些高雅的爱好,不像港片中失明了还在打麻将……开个玩笑,自从她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后,灵异的事情一件件发生了,她开始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她的疑虑在医生那得到的诊断是“瞎了很多年,突然能看见了分不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幻想”,事实只有她自己清楚。
在几次恐怖的经历后,她选择逃避,用纱布重新裹住双眼,砸掉屋里所有的灯,在窗帘上又罩上厚厚的黑布,完全能感觉到她有多么的无助。
还好,那个让人以为他戏份已经结束的医生又回来了,他不顾自己之前很看重的职业操守,找到了角膜捐献者的资料。
看来他是爱上Alba了,呵呵。
两人最终决定去这个角膜捐献者的家寻找线索——墨西哥。
除了去KFC要鸡肉卷时会被问到老北京还是墨西哥,其他时候跟这个国家还真没什么交集,所以对该国人民也谈不上什么好恶。
然而美国电影中好像经常把这个国家作为罪恶的源头,大概因为非法移民的关系吧。
像《crash》还有《babel tower》中都有涉及到这方面的情节安排。
看来众生平等还是很难解决的。
巫毒教似乎也是从墨西哥传入的,啊,神秘的土地。
从角膜捐献者的母亲那得知了她的生平后,Alba去了她结束自己生命的地方,原景重现了下,看似“诅咒”解除了。
回美国的路途中,Alba发现自己经常看到的一个火灾的场景就在眼前,在医生的帮助下,她帮助大家躲过浩劫。
自己也失去了那双不属于自己的眼睛。
好了,她又可以带着那颗平静的心拉小提琴了,悠扬的琴声结束,电影散场。
DNA是个奇妙的东西,似乎人的器官都是有记忆能力的。
那个墨西哥少女眼睛的特殊能力也嫁接到了Alba的身上,看起来貌似不是个恐怖片。
如果再深入探讨一下,搞不好会变成一部科教片。
想起来看到过一则消息,一个嗜血的女毒贩在伏法后将心脏移植给自己的丈夫,后者再婚后杀死了自己后来的妻子,在被抓捕时冷酷地说了句:“他必须来陪我!
”P.S在那个已经烧毁的中国餐馆里,医生看着Alba的眼神好生熟悉,我苦想了几天也没有个头绪,唉,又开始无尽的记忆卡壳……
觉得这部美版见鬼还OK 啊,之前有点恐怖,就一点点。
美国版的恐怖片就是不同于日本韩国和我们国家的,纯属的惊悚恐怖吓人。
这个片子还不错了,结局比较完满。
没有那个演员愿意一直被当做花瓶,从花瓶努力转型为实力派,是每一个漂亮演员都愿意的做的事,像理查兹·塞隆、妮可·基德曼都是这样的佼佼者,最终证明了自己。
而性感漂亮的杰西卡·阿尔芭在往实力派的转型上,也做过尝试,比如《我的无形符号》,还有《美版见鬼》。
甚或,《美版见鬼》都不是她往实力派转型的鼎力之作,但阿尔芭在其中的努力,还是格外分明,因为这部片子,除了她的卖力演出之外,也实在并无太多值得称道之处。
我并没有看过彭氏兄弟的港版《见鬼》,只是查阅了点有关资料而已,所以也无从从根本上的对比,只能聚焦于阿尔芭的这一版上。
港版电影被翻拍成香港电影的代表,当属《无间道》,尽管国人更喜欢梁朝伟、刘德华格外养眼的双雄会版本,但从世界的角度,还是马丁·斯科塞斯翻拍的那一版更为有名。
必须得承认,这种有名,完全是因为导演是大导马丁·斯科塞斯,编剧是名编威廉·莫纳汉,正是这种双保险,使得原本就精彩的《无间道》变成了更有有名的《无间风云》。
同样的还有大卫·芬奇版的《龙纹身的女孩》,也是如此。
到了《美版见鬼》,新作的导演与编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这就在成为经典面前稍稍打了一点折扣,几乎除了性感漂亮的杰西卡·阿尔芭之外,就无更多可资一聊的宣传点。
好在,阿尔芭格外的卖力,尽管她的漂亮多少有点出戏感,但她显然没有故意显摆她的身材与面孔,只是先天条件无法摆脱罢了。
一个失明的女小提琴手雪梨,为了恢复视力而移植了新的角膜,这本来是一件喜事,但当她再次看到世界时,却发现她看到的世界与众不同,她不仅能够看到正常的世界,还能够看到超自然的存在。
这种特异功能的出现,使她怀疑问题出在移植到她身上的新角膜上。
于是奔上了寻找器官提供者的路途。
本来,处于伦理及法理的缘故,器官提供方与器官接收方之间是不能存在联系的,这个是器官捐献界的通识。
不过如果器官接受者要刻意寻找器官捐献者一方的话,总是有各种途径可以利用的。
于是,小提琴手查到了自己的新角膜来自于墨西哥一位去世的女孩克里斯提那。
那位女孩拥有一双可以看到将要发生的事件的眼睛,但她的这种能力却被当地居民诬为巫师,最终迫其身亡。
但女孩至死都非常遗憾没有能够救助即将到来的一场大火,在大火中将会有多人死亡。
当雪梨拥有了克里斯提那的眼睛之后,她渐渐感受到,克里斯提那不仅将眼睛给了她,还将她的敏感与想要救人的心情一并都带给了雪梨。
在高速公路上,雪梨也分明看到了一场马上就要发生的大型车祸,克里斯提那曾经无法救人的遗憾需要雪梨来进行弥补了,克里斯提那没有能够救人,雪梨长身而起,来完成了同一双眼睛没有完成的遗愿。
而遗愿完成,眼睛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最终,雪梨再次堕入黑暗之中,但克里斯提那给予她的信心,以及积极入世的态度,让她忘记黑暗,再次站到了小提琴的表演舞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个阳光的结尾与开头的呼应,使得灵异的双眼还有隐身的女猪脚克里斯提那终结了未完成的心愿。
在不进行过多比较,放松了心态去欣赏的角度,这部《美版见鬼》还是值得一看的。
尤其是杰西卡·阿尔芭的表演,给人眼前一亮之感,让你看到花瓶的另一面,还有她尽力摆脱花瓶的努力。
如果哪一天,阿尔芭真的转型成功,成为了一位实力派,那么追逐她的历史,这一部《美版见鬼》就可以成为见证她成长的关键一部,即便转型不成功,但起码可以见证她的努力。
仅这一点,就足以对阿尔芭表示足够的敬佩。
剧情结构啥的没多大变化,细节与流畅度倒是比原版好不少,惊悚和氛围营造不如原版,电梯那段的差距太明显了;相比原版更喜欢这个改编的结局,算是极具美式本土特色的翻拍。
为了杰西卡阿尔巴
翻拍自香港电影《见鬼》,剧情大同小异,也是失明女小提琴家,在获得眼角膜捐赠后恢复了视力,也获得阴阳眼,因此在现实、见鬼和死神之间反反复复,影片也通过这个方式来制造恐怖效果,还算不错,相较于港版,加入了不少“大火”戏份,这也和后面女主调查眼角膜原归属者的经历有关,也就是一个女孩因这个能力被村里人歧视,但她却试图拯救所有人,只是这些人因为不相信她,而最终都命丧火海,成了这个女孩的心结,事后大家还责怪这个女孩,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而自杀,到这里和港版都基本一致,都是在说这些鬼因为心中的“爱”和“遗憾”而不愿意投胎,沉溺在过去,在痛苦中打转,同时也在探讨“异类”和“歧视”,那些村民都是被“歧视”害死的,不过结局和港版不同,女主救下了所有人才失明的,算是帮助原归属者解开了没能救下他人的遗憾。
个人觉得这一部翻拍版比彭顺彭发的原版好很多,情节更加严谨,节奏更加紧凑,虽然两个版本其实都不恐怖,美国版氛围营造也比不上原版,但还算得上是一部不错的惊悚片,好莱坞的翻拍版电影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
JessicaAlba 真漂亮,看过原版的,再看这版倒不觉得多怕了
垃圾
啊 杰西卡阿尔巴 我没看过原版所以给4星
很是没意思,以后不能再看美国翻拍亚洲的恐怖片了
当年看的时候就觉得很渗人,当然只是对于这种一惊一乍的效果(看来恐怖电影制造这种效果确实对人的小心脏是一种考验),剧情本身并不恐怖,电影整体一般只是对于故事结局和角膜捐献者的人生遭遇略感触动,没看过香港原版不好对剧情多说什么,其实这电影最大卖点是杰西卡·阿尔芭,大爱!
首先我完全不相信盲人可以进专业乐队拉小提琴。其次公寓如此奢华还要模仿香港筒子楼,是不大恐怖的。最后最重要的没有鬼眼看不到舔叉烧差评
可惜了阿尔巴大妹子
翻拍自港版恐怖片《见鬼》,怪不得
属于抄作业,没抄好类型。增加了很多没有必要的jump scare,主治医生的角色不讨喜,节奏变慢,桥段不合理。影片过半,剧情还没展开。看到小孩子跳楼,女主就没想过,窗户没开,那孩子怎么能跳出去的,x战警附体,直接上手把窗户玻璃敲碎。还有,那些幽灵为什么都来吓唬女主,这是求人办事的态度吗?油罐车爆炸的时候,就不能少看一眼? 既然是翻拍,符合本土剧情需要,结局没必要照搬。
我没看过原版。这个翻拍看着真是有够无聊。
我更喜欢这个结尾。
节奏感控制得还行,只是没啥恐怖的基调,很多时候就觉得是导演在那一惊一乍而已。还有即便是恐怖片,都联系到了美国人特有的那种英雄主义精神,这...倒是蛮萌这对医患关系额,呵呵。豆友的意见很统一,都说港版好,择日观之。最后还要感叹一下,我们眼中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的吗?
看完翻拍就想给原版多加分系列!港版《见鬼》女主最后没能拯救一条街的人,那种有心无力感是很到位的,同时反射出现实中你即便心存良善,甚至有能力想迫切的帮助需要帮的人,但往往会事与愿违,当事者不一定理解你,而你甚至会遭到傍观者的误解和唾弃,女主不仅没救到人,自己又瞎了,一切回到原点,那种宿命感很强!美版很个人英雄主义,其实我超爱个人英雄主义,但用到这种类型很变味,另外BUG实在太大,死掉的女孩只是有阴阳眼,能看到短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会死,但她并不是能预测遥远未来的先知,而且人都死了还能帮女主准确预测到哪条公路上会发生爆炸,这不是阴阳眼,这是仙人行为啊老弟!芭姐也不适合演恐怖片,笑起来太暖了,完全跟李心洁是反着的,换成《恐怖游轮》的梅丽莎乔治可能会好点!
我是来看巧克力美人的~【比起港版并不差】
确实比原版less吓人一些
JA好美腻